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就是。”

    给漕运体系出丁办事,绝对是好事,没什么好议论的,将各家子弟塞进去混日子就行了。

    戚继光说罢瞥一眼身侧中千户所的所佥事黄允良,黄允良取出单子,轻咳两声,先对着戚继光点头道:“蒙戚掌印看重,将采购白石墩所需一应物资的差事交给了下官,下官也不负使命。”

    “卫里各家拢共凑了白银三十五两,本官采买来的东西价格是否公道,大伙心里也有杆秤。也不啰嗦了,首先是两头牛,一公一母一对牛是白银八两银子。”

    环视一圈见没人质疑,黄允良继续说:“粮食以高粱、小麦为主,含春耕粮种,一共是二十石,一石折银五钱,这就是十两银子。”

    此外耕作器械、军械,十五副鸳鸯战袄应上余下十七两的支出。

    让赵期昌诧异的是,这回的军械比上次多了不少,长枪三十支,刀牌十套,弓十张,箭五百。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零散军械,如配合作战的大叉有三支,绳索、解首刀、铁蒺藜这类杂七杂八如同甩卖破烂的小东西不少。

    毕竟,牛、粮食是平日看的着的东西,也是多数人关心的东西,黄允良也在这方面占不到便宜。军械这类钱也是直接进入卫里,只有耕作器械方面黄允良可以捞一点幸苦钱。

    可耕作器械并不是高技术含量的东西,是可买可不买的东西。

    至于十五套鸳鸯战袄,也别想的太夸张,就是寻常军服。不过是双层的,中间要害处夹一层铁丝网,类似于弱化版本的棉甲。

    赵期昌这边没问题后,戚继光就开始谈白家资军的事情。很多人看来这是白家花钱买名声,属于白送钱的事情,按照以前的惯例瓜分就对了。

    可白家的附属条件让人头疼,人家要派人监督药材是否能落实到实处。而且如果落实的好,还会动员登州士绅继续捐资助军。

    毕竟是控制到卫里手里了,有总比没有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更期待后续的资军会有什么。

    戚继光环视:“药材储存在卫衙门,各处军士有需求来卫里取药。有感于后续资军,我等也不好就如此干等着。依照本官的意思,八百捕倭军择精壮三百,吃饱喝好好生操练着。这是咱登州卫的脸面,做得好,自然有好处。”

    无人反对,戚继光继续说:“做的不好,自然后续资军时也是响应寥寥。故而,大伙商议着,本官就要三百真正的丁壮,每日操训不歇的捕倭军。”

    卫所制度很好,军户自给自足,耕战戍边。也不是所有军户都要上战场,有丁壮精锐组成的班军番上戍卫京畿,还有老弱负责的火墩戍堡,本地还有机动力量捕倭军,还有最低三成比例的屯军。

    可都被玩坏了,就连登州卫唯一的机动力量八百捕倭军,也被各家瓜分了。戚继光就是要逼着这些人继续掏钱给卫里掌握,不是用官帽子压人,是用未来可能获得的好处来吸引这些人。

    捕倭军毕竟是面子工程,要拿到后续资军的钱粮物资,登州卫必须表现点东西来。比如,有一支看起来可以干仗的人马。

    这是个扯皮的事情,交给八个千户所所佥事去凑人,一所四十人,落实到基层也就一个百户所四名丁壮。落魄军户中可以选出这些人,可这些人吃的、穿的、用的,哪样不需要卫里掏钱

    卫里有钱

    卫里没钱,只能是各家按着份子掏,所以就是个扯皮的事情。没有拒绝,可以扯皮,对戚继光来说就是一次进步。

    赵期昌只知道卫所制被玩坏了,印象中卫里的确有八百捕倭军,都司衙门与巡抚衙门派人来核查整饬军额时,八百人是齐全的。

    可见架势,似乎八百捕倭军只存在于账面。

    不由询问赵鼎明,赵鼎明反问:“各家家丁是干什么的”

    他的脸色不太好,毕竟他这个人说是军官不如说是商人。用眼前割肉换以后一个不错的回报承诺,怎么都觉得亏。

    散会后,守在东门那边的家丁,也将要卖身的佃户、军户引到卫衙门,开始走手续。

    卫里该给他的物资,提取到卫衙门前开始分配。

    一名名签了卖身契的人家出来,赵期昌就开始物色最初参训的家丁,年纪合适,体格不能过虚,还要本份老实为主,算上大房给的五名家丁凑够二十名,就在卫衙门里换装。

    两头牛套着牛车也拉不完二十石粮食还有其他农具,沉重的农具装车,其他都由人分散扛着运输。赵鼎明见这模样也不是个事,借了几辆车连着家里三辆车帮着运输。

    毕竟这些中千户所过来的佃户、军户家中也有各种锅碗瓢盆零零散散的东西,路过中千户所时还要再借一批牛车。

    赵鼎明是不想再掺合到三房的事情里去了,三房穷的现在只剩下人了,他掺合进来只能往里头搭钱。

    卫衙门里,赵期昌与戚继光做临行告别。

    “你这个百户,按着规矩卫里该提供一套罩甲。卫里情况你也清楚,而且军中盔甲分长中短,胖瘦中九种,也找不着适合你穿的。三年后,咱就送一套罩甲。”

    赵期昌点头接受,问:“戚掌印,白石墩那里下官置办一个打铁作坊,打些农具可成”

    戚继光一愣,摇摇头:“打铁是小事,随你。想找打铁的匠户,各千户所有的是匠户子弟。可铁甲方面别胡来。打造三五领无碍,若多了,你这个百户兜不住。此外还有就是火器,十五名墩军按例要有三名铳手,想要的话自己花钱去买。匠户给卫里的铳用不成,做的私活却没得说。”

    匠户全靠做私活过日子了,反正给卫里上缴的兵甲硬性要求是数量,又不是质量要求。

    出了卫衙门,赵期昌看着庆童牵着的小红马一愣,他还真没骑过这东西。

    一旁守门的李虎臣笑道:“怎的,赵百户要辜负咱一番好意了既然看不上,咱可就牵走了。”

    戚继光也是摇头笑笑,赵期昌打量这小红马,背高不到四尺,强笑道:“还以为是多神骏的宝马,戚掌印、黄佥事,李老哥,告辞了。”

    左脚抬起插进马镫,赵期昌双手拉着马鞍右腿一蹬,翻身上马将右脚插进马镫里,刚坐稳要回头拱手辞别,不想戚继光上前狠狠拍了马屁股一巴掌。

    本就不安分打响鼻的小红马受惊唏律律长嘶一声,四腿乱蹬飞奔起来。赵期昌只能按着推测紧紧夹着腿,双手拉着马缰颠颠簸簸大骂:“驴日的给爷停停下”

    庆童拱拱手,赶紧疾跑去追。

    戚继光叉腰笑道:“有骑马的天赋,以后卫里又多了一名马上好汉。”

    黄允良也没想到戚继光玩心还这么大,笑着拱手:“恐怕还需五七年历练,赶不上眼前这两三年了。不过有戚掌印在,咱登莱各卫里,上元马赛没几个能夺走咱的头魁。”

    挠到痒痒处,戚继光摆手淡然一笑:“马赛靠的是众人,戚某一人如何能成事”

    上元马赛,是登州效仿各处举行的赛马活动,在正月十五一大早东门外开始,只要有马,不拘泥身份,只要是少年就可以参赛。白日早上赛马,中午看庙会,下午吃元宵,夜里看灯解谜,就是正月十五一整日的安排。
………………………………

第二十章 兵车行

    第二十章 兵车行

    登州东北角,白宅。

    的确是白宅,门上牌匾就写着白宅。

    宫、府、邸、宅、家,指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就是房屋院子。但也有品级高低划分,自然名称也不一样,寻常百姓是家,有功名的士子、官员可以用宅,邸是中级官员所用。至于府,从二品以上大员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府。

    宫就简单了,皇家、神仙御用。

    白庆喜吃了药,在书房里收罗出一套刻版武经七书,装入手提藤箱里,来到后院其父的书房,说明来意。

    白老爷皱眉:“一个百户,值得下大价钱”

    白庆喜提着藤箱,身子躬着,另一手捂嘴止不住咳嗽几声:“父亲大人,英雄不问出处。这人,儿子觉得比陈家寨那伙人强。兴许过个五年,风头就能压住陈家寨三虎。”

    “东西可以送,差人去吧。身子受寒了,就好生修养着。”

    白庆喜身子躬着:“父亲,这人是个臭石头脾性。不下本钱,是不会记好的。”

    白老爷皱眉,缓缓点头:“那坐马车去吧,多带几个人,城外最近不安生。还有,早去早来,啥时候养好了身子,怎么胡跑由你。”

    “让父亲大人忧心,是儿子的不是。”

    捂着嘴,白庆喜退出书房,猛咳两声,感觉能把肺叶子吐出来。心中暗骂戚继光,将咳嗽带出来的泪水抹掉,与随同出来的老仆去取车。

    而此时,赵期昌已经纵马奔出东门,后面庆童撒腿紧追着。

    起初,赵期昌还能下意识用两腿紧夹,随着出城后更剧烈颠簸,两条腿不受控制,如摆钟一样左右拍打着马腹,更让小红马得到了错误的指示,不由跑得更欢了。

    秋后的田野上,小红马绕着圈子撒欢跑累了,才让庆童截住,牵着马绳将浑身冷汗的赵期昌救了回来。

    车队还在后面,赵期昌下马揉着大腿内侧,感觉皮都磨破了,火辣辣的疼。

    东门外只有一条两丈宽的官道,道路两旁是缺乏保养的护道林。庆童牵着马,小红马吃着林下枯黄杂草。

    这是一匹蒙古马,矮小却有超常的耐力,也耐养。什么都能吃得下去,所以蒙古马相对于北方各种马矮小的同时,还有超乎寻常的大肚子,为的就是吃更多的东西。

    嘴里叼着狗尾巴草,庆童手里甩着马绳打着旋,问走过来的赵期昌:“老爷,够劲儿不够劲儿”

    “还行,吃得住。”

    赵期昌两股战战,寻了一处树桩坐下,抬头看一眼逐渐升高的日头:“万里无云,好日子。”

    见他转移到天气话题上,庆童也抬头扫一眼,身子倚靠着树干点头,也转移话题:“老爷在衙门里议事时,小的与几个认识的聊了聊芦洋三寨十三墩的事情。白石墩那边,按卫里编制有三名墩军就够了。”

    火墩是干什么的不是戍堡军寨,只是一个稍大规模的烽火台而已。

    赵期昌也知道这回事,点头:“有什么说法”

    “白石墩从建立至今,被倭寇灭了三次。这才屡次增加墩军,除了白石墩外,另外十二处火墩墩军三名。三个军寨,合起来也就一百出头守军,连着墩军,三寨十三墩一共是守、墩共一百五十九,而各种百户就有十六员,总旗甲长十八人。”

    刘家旺、解宋营、芦洋是增强百户所,与寻常村庄百户所相比增强了防御能力,在不远处栾家口修建了备倭城。

    刘家旺设百户三名;守城军三十五名。下设烽火台墩五座;分别在矫格庄、湾子口、林嘴、两峰山,城儿岭,守墩军共十五名。寨城为石城,周长一百八十丈,高两丈五,宽一丈三,南有一城门,池宽一丈,深半丈。

    解宋营设百户四名,守城军四十名。下设烟墩三座,分别在木基、解宋、墟里,守墩军九名。寨城为石城,寨城规模与刘家旺百户所一样。

    芦洋设百户九名,守城军三十八名。下设烟墩五座,分别在郭家庄、磁山、鸡鸣、八角嘴、白石,守墩军二十七名。寨城为砖城,周长三百丈,高两丈七,东西各有一门,池宽一丈,深七尺。

    芦洋百户所防守压力最大,毕竟是突出部第一线,寨城更大;白石墩也得到扩增。光看看百户配备数量就知道,足足九人,每人都有专管火墩。

    从军力配备上来说,白石墩是这一片排在第四的据点。更扯蛋的是,十六名百户互不同属,只划分专管范围。有事要去栾家口备倭城寻所佥事黄允良或千户刘文清报备,距离过远。

    备倭城不仅是三寨十三墩的正管衙门所在,也是干仗时的聚集点。三寨十三墩,要凑出一百丁壮去备倭城待令,配合捕倭军行动。说白了,这也就是一种炮灰部队。

    捕倭军是什么,赵期昌已经明白了,是各家的家丁部队组成的力量。顺风仗自然冲在前面,逆风了,殿后的自然不会是捕倭军。

    带着沉重心情,赵期昌两人汇合后续车队,沿着官道向东走。

    北面,就是一望无垠的渤海,非常的美丽。美丽的背后,是驾驭小船而来,在日本活不下的倭寇。

    中千户所东门外,赵期昌骑在马上,秋后正午的日光洒在脸上滚烫滚烫,手里端着一碗本地苦茶,饮着。

    他的面前,二十户佃户的女眷将各家的零碎东西装着车,各家交好的邻里、宗亲前来相送,老人们拄着拐杖满是皱纹的脸一个劲的长叹,要分别的孩子与感性的女眷们分别乡亲旧土时,都哭做了一团。

    庆童在马前,一手拄着长枪挺直腰背,一手牵着马绳,却低着头。

    被委任为管家的赵财跑前跑后,从中千户所各家借来牛车、驴车或手推独轮车。各家给面子借车,也会派人盯着。

    赵家二房的人在年初山东闹旱灾时就跑了,跑到祖籍所在的老家保定去了。卫里也知道他们跑到哪里去了,也当作不知。只是将二房的房产、军田瓜分了,也没有从大房或三房找人过继到二房进行勾军。

    十五名穿着崭新鸳鸯战袄的家丁强作欢颜,很是豪气的与昔日的伙伴告别。

    白庆喜的马车赶来,一名长随提着藤木箱来到赵期昌马前,有些仰慕看着赵期昌,拱手:“赵爷,我家公子身体不适不便露面,说到底相识一场都是登州好汉子。赵爷赴任守边报国,我家公子由心佩服。也没别的东西,一套嘉靖十六年刊印的武经七书,还望赵爷笑纳。”

    对于赵期昌,这长随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如何从破落户穷措大翻身的,心中有的只有羡慕。却不嫉妒,同样的事情摆在面前,他不认为自己敢像赵期昌这么做。至于赵期昌的年龄,在这个崇敬神童的时代里,真的不是事。

    赵期昌缓缓点头,扭头看向马车,白庆喜揭开帘子露头,捂着嘴轻咳两声后对他露笑。只是一张黑瘦黑瘦又长的脸,如今泛白看着的确让赵期昌有些不适应。

    相视一笑,赵期昌也知道白庆喜关心什么,对面前拱手俯身的长随道:“小白爷的心意,咱感受的到。让他好好养病,天大的好处我知,他知。不会有旁的人知晓,以后日子长着呢,慢慢玩儿。”

    这长随身子又低了低,应了一声后退两步,小跑向马车。

    马车上,白庆喜松了一口气,对着赵期昌拱手,赵期昌遥遥还礼。

    妇孺都上了牛车,临分别哭声更是大作。

    鞭花打响,近三十辆牛车,各种手推车,沿着眼前只有丈余宽的官道缓缓前进。一辆跟一辆,一辆催一辆,哭声、大呼声、车轮声中,渐渐远离中千户所。

    因景触情,赵期昌长叹一声,在马背上一摇一晃笑着唱诵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的叙事诗,本就简明易懂,沿途哭声更胜。就连不少少年,也低头抹泪。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仰头望天,赵期昌重复一句让他感触最大的一句,问:“庆童,男儿身好,还是女儿身好”

    庆童沉默片刻,转身倒退着牵马,抬头露笑:“男儿身好,手提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赵期昌露笑,轻轻颔首:“唱支歌吧。”

    “老爷想听什么”

    “就刚才那个。”

    庆童点头,转身将马绳搭在肩上,呼喊几名家丁,一同吼着高唱:“风从龙,云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这首熟悉的诗歌,贯彻在大明每一个子民血脉之中,随车各家的家丁,赵期昌的家丁,也跟着唱了起来:“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忍着腿上的疼痛,赵期昌摇头晃脑听着,歌声停息,哭声也没了。

    路人诧异目光下,车轮悠悠,一路向东。

    “即身为男儿身,那就当活的顶天立地。”

    “大好功名马上取,杀得他日封侯事”

    “大丈夫老死病榻妻子之间,耻也。”

    “立身阵前,袍泽兄弟齐心戮力,杀一条活路,杀一条富贵路,杀一条子孙三世富贵之路,方不负此世男儿身。”

    “倭寇,就是银子粮食,他们的头颅,就是富贵之门的钥匙。”

    赵期昌断断续续的声音传荡着,人人心定,望着那越来越近的美丽海洋,似乎不再惧怕。

    赵财、赵禄兄弟俩驾着车,也露笑。

    看着那海天一线的湛蓝碧蓝,心中安定。

    赵期昌,也在坚定自己的信念。看着曲曲折折的路,他想起了那年的冬,与她走在寂静的街道上,只希望这条路永远可以走下去。

    不过,他也知道,周围的人不少当他是疯子。自古、国朝死了多少,又有几个健全而归又有几个富贵满门又有几个能封侯封伯

    可惜,脚下的路终有尽时,而活着的路,是要走一辈子的。
………………………………

第二十一章 东临白石

    第二十一章 东临白石

    芦洋百户所下属五个火墩以白石墩为先,立突出部在最东边最先能观察到敌踪;其他的五六里一座,向东铺开。复制网址访问 :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

    白石墩南六里就是刘家旺百户所,刘家旺东南三十里就是解宋营百户所。

    这里举目望去,遍地荒芜,让赵期昌看着心疼,都是大好的地,却多荒废了。只有视线中依稀可见的火墩周边土地得到开垦,显得平整阡陌纵横。

    他心中计算着,越临近白石墩,心中越发的惊讶,白石墩控制的空阔土地绝对超过十顷

    其实,他也只是看着觉得、想认为大就显得大罢了。他连明一亩与后世一亩谁大谁小都分不清,主观判定是很模糊的。明一亩,比后世一亩少几十个平方米。

    不过,白石墩的实际辖地,的确大,大了不止账面一倍

    各处都是卫里早已经划分过的,白石墩处在突出部的东北角,各火墩之间也有种下的树木用来分界。东西长四里,南北三里的范围就是白石墩此时辖区。反倒海岸线犬牙交错,地处荒僻,白石墩这边的土地才比其他火墩多了一点点。

    官道继续向东,那边是刘家旺百户所,刘家旺顺着官道再走三十里就是解宋营百户所,再走下去就是福山千户所、奇山千户所即烟台,后面还有金山左卫、威海卫等等。

    刘家旺的火墩沿海向西铺,解宋营的火墩向东铺。

    而白石墩隶属在卢洋寨,却在一系列火墩的最西边。换言之,赵期昌的白石墩距离刘家旺最近,却与刘家旺没关系。出了事情,要找芦洋百户所

    说白了,白石墩活该倒霉,在突出部最东边,而职权上能救援他们的卢洋寨却在突出部最西边

    拐出官道沿着土路向东北走了大约五里地,就是白石墩,立在海边的白石墩。

    海边,海浪澎湃冲刷着礁石,白花花一片水雾浪珠。

    张口,似乎能品味到海水的咸味儿。

    一声声的浪花拍打声,吵的人不能安宁。而白石墩,就修建在海边礁石中,最高处立着一座烽火台,两名从刘家旺百户所抽来的墩军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恨不得立马离开这个地方。

    在庆童搀扶下,赵期昌登上烽火台,烽火台北面就是海,一的海浪拍打着发黄、藻绿的礁石。这大块、高耸的礁石顶端就是烽火台,在这里往下看,无比的清凉,水雾铺面而来,面上汗毛未多时就湿了。

    烽火台南面,是依照礁石走向围起来的火墩,看砖石磨损,明显是增修过的。东西宽三十丈,南北纵横约二十丈,墙高近丈,墙宽大约有六七尺,这就是生活区域。

    好在将周边突出地面的礁石都纳入围墙范围,没有留下给人攀登礁石进而入墙的机会。

    不绝于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