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将周边突出地面的礁石都纳入围墙范围,没有留下给人攀登礁石进而入墙的机会。

    不绝于耳的浪花声,让赵期昌能发疯。住在这样的地方,能睡踏实已经够难为人了。偏偏还有倭寇,你能在噪声中睡得着,可你敢睡

    环视一圈,他就理解了这地方对他的痛苦所在,这里是非常煎熬人的地方

    想睡睡不着,能睡不敢睡。若怀着侥幸的心理认命,倭寇翻墙进来,绝对一死就是一窝子

    一名老军背着锅,肩上扛着布囊,拄着红缨枪,身上鸳鸯战袄缝缝补补,上前拱手:“可是白石墩正管百户,赵老爷”

    赵期昌久久不能回神,庆童回应:“正是我家老爷。”

    “如此就好,我等二人乃是刘家旺戍堡守军,奉上令兼管此处火墩。如今赵老爷赴任,还请开具接掌文书,小的二人也好回去复命。”

    赵期昌缓缓点头:“稍待,等下面人收拾妥当,本官这就开具文书。”

    两名守军松了一口气,不想赵期昌发问:“此处老军逃匿后,留下的东西如农具、炊具等等之物,去哪了”

    两名守军互看一眼,年纪较老的那一个嘿嘿笑笑:“瞧赵老爷问的这话,自然被周边各处给分了。”

    眉头轻皱,赵期昌在庆童搀扶下下了礁石。

    借来的牛车赶着回去,赵财给各家押车的家丁一人送上几枚铜钱,分别打发了来找赵期昌,恰好遇上就说:“老爷,墩中房舍完整,足有二十七处院落,牛圈一所,井三口。院落如何分配,还请老爷示下。”

    火墩中,东面是居住地,西面是个小操场,也是谷物晾晒的场所。

    最气派的院子自然是墩中最中间院子,前后两院,紧挨着操场。

    那两名守军是一刻也不愿继续待在烽火台上,紧跟着下来。

    赵期昌想了想:“先将各处院落拥有的房舍统计统计,跟着咱来的人,都是家生子待遇,也就没有厚此薄彼的说法。谁家人多,就分的院落大一些。还有,取来纸笔。”

    赵财拱手离去,授房子这件事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分配,可这件事必须赵期昌来主持。原因无他,当家人的颜面问题罢了。

    他的院落已被先组织过来的健妇打扫了一番,地上洒了水。

    一切家具都被搬得空荡荡,在火炕上铺纸,赵期昌提笔写:“今白石墩正管百户赵期昌率部抵达,原军士二人差令回归本处。令止。”

    短短一句话后面,落款日期、姓名后,握着铜制百户官印盖下,印上是明登州卫白石百户印九个字。

    印上没有名字,这类低级官印都是认印不认人。又不是关键地方如各处关卡的百户,那种地方的百户官印上才会标注履任者姓名以作区分。

    拿到文书,两名守军似逃一样走了。

    火炕已经烧热,赵期昌坐在炕上苦笑,炕上的竹席还是新铺的,周围的人太狠,什么都没剩下。估计要不是房子、井这类东西搬不走,恐怕都被打包瓜分了。

    庆童出去端来一碗热茶和锅盔,道:“老爷,现在如何打算”

    掰碎锅盔,赵期昌蘸着茶水泡软吃一口,道:“今日分房子,明日分田。后日,你与管家带上十名家丁去把粮食运来。咱看看周围情况,可以的话就买苗植树。”

    顿了顿,赵期昌道:“稍后,与管家一起,咱看看现有田地,也好分田。”

    见赵期昌神情疲乏,庆童道:“那小的去喂马。”

    没多久,赵财统计完成进来,与赵期昌讨论一番,给二十户划分了院落,还空出周边六个院子,赵期昌依赵财的意思打通墙,作为别院安置大房过来的家丁,也作为营舍作为参训家丁、墩军的居住地。

    同时,也兼备武库、粮库的作用。

    “老爷既然大手一挥统统纳入咱老赵家,佃户有佃户的用法、规矩,家生子也有家生子的用法。老奴与赵禄一路计较,认为可以置办十座纺机回来由健妇纺纱织布。”

    赵期昌点头:“纺织也是来钱的路子,可纺机是个什么价”

    “寻常纺机也就一两出头,不过周围不乏木材,老奴的意思是待中秋节过后,寻几名匠户子弟来墩里打造纺机。也顺带着,给老爷、各家打造一批家具摆设。”

    说着苦笑,赵财指着被撕掉窗纱的窗户,赵期昌看过去是井,赵财道:“各家连水盆都没几个,请木匠来做活,是免不了的。若是寻常佃户,也就顾不得这么多了。”

    家生子就是族人,自然要照看好。如果只是佃户身份,收租子就对了,不需要管太多。

    白石墩的确被搜刮的太狠了,连茅厕里的东西都被被人拉走肥田去了

    待日头稍稍下去一点,赵期昌才为各家分配院落。基本上都是营房性质的院落,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井没井,其他方面都是小院、土坯正房、厢房、灶房,几棵树罢了。

    安排了仅有的两名老汉守烽火台,各家开始正式搬迁。

    赵财感觉下面人都将破破烂烂的家具带来了,而自家老爷却没有,房屋空荡荡的看着别扭,就存了借用几天的心思。

    “不麻烦了,该吃不该吃的苦都吃了,也不在乎这些。”

    赵期昌已经做好面对这里一切的准备,将日本刀抄起:“走,去看看田地。”

    五顷军田在火墩西一里,庆童手起刀落斩下一根细长木棍修去枝杈,又掏出一张废纸一样的宝钞作为长度衡量单位,将木棍量出五尺长度,裁掉多余部分。

    如此四根木棍绑成一个四方形,这就是测量田亩的工具。

    大明的尺有两种,一种是布尺,一种是营造尺,后者也是军中尺寸惯用单位。宝钞这东西失去货币价值,唯一不多的作用就是在俸禄里掺水,以及用来当作长度单位。

    宝钞总长度,就是布尺;面额上印花长度就是营造尺。简单来说,布尺比后世一尺长一指宽度,营造尺比后世一尺短一指宽度。

    田地测量,用的就是营造尺,也是官方尺;布尺多为民间所用,顾名思义也是做衣服时的单位。

    军田是公田之一种,田地长度有定数,是二百四十步,即三分之二里。又是大面积的平地,测量田亩时量宽度就可以了。分田时,也是如此。如果还要拆分详细分配,就要对长度进行大致的步测。

    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这里的步是大步,不是迈出一步,这是小步;两腿各迈一步,才是大步。这也是常用口头、书面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四方木架滚起来,从东到西每十步插一根木棍以做标记,百步一根大木棍。

    地有南北两片,中间是一排枣树做分隔。

    到达西头位置,刚好一里长度,三百六十亩。

    赵期昌看着北边枣树那一头,临海那一片地宽度不如南边这这片地,也就三百步的样子,一共也就五百六七十亩的样子。果然,卫里的数据没问题。

    庆童提着竹筒饮水,指着西边一里外南北连起来的一道稀松树林,面露喜色道:“老爷,过了那道林就是八角嘴火墩。这地若开过去,南北两里,东西一里,足足又是十顷”

    马上,赵期昌也露出笑容,他想到的更多,现有田地是南北两片,向北还能再开一片。如果向东再开一里地,这样就是东西三里地,南北两里地,足足三十顷平地三千亩

    而且,这里根本不是什么盐碱地

    因为沿海是礁石海岸,海水倒灌就是扯淡的话,现在荒废着纯粹是没人开垦,毕竟这地方连卫所军户都不想要,民户更不敢过来开田。
………………………………

第二十二章 麻烦事

    第二十二章 麻烦事

    白石墩的辖地东西多两里,南北也多一里,这多出来的地可就增了整整三倍

    卫里给出的可开耕十顷地,是建立在白石墩南北二里,东西两里的范畴上的。毕竟土地不能全部耕种,还有留下林地,否则冬天没有柴,冻死了人再多的地也是白搭。

    更因为火墩是沿海警戒单位,要保证视线。临海几十步内不能植树。更不能有大片林地,林地都是分散栽植的,免得形成林区让倭寇钻了漏洞。

    赵财将背着的书箱放下,提笔记录着,这时候抬头:“恐怕事情没这么好,开了这些地,到时候归谁,可就不好说了。”

    庆童比赵期昌还要关心土地,急切问:“管家,这是个什么说法”

    赵财放下笔,起身抿抿嘴唇,庆童将竹筒递过来,饮一口,赵财捋着山羊须道:“老爷,这地不对。戍边火墩,都是方圆二里的辖地,咱白石墩仔细看看,南北三里,东西四里,足足翻了三倍,这不合规矩。”

    赵期昌皱眉:“我白石墩养墩军十五,也不合规矩。其中,或许有别的说法。”

    赵财点头:“兴许是。老奴的意思是明日分田一事先行押后,老爷发一封公函到卫里问清楚,让戚掌印落实此事后再开田不迟。否则卫里人,难保又要说闲话。”

    按着卫里规矩,赵期昌完全可以将新开的田地弄到自己名下。朝廷也一直积极鼓励卫所开荒,也有新开前几年免税、减税的奖励措施。从法理上来说,新开的田自然就归开垦人所有。朝廷收获的是未来税收的增加,也减少了土地荒置。

    然而军户就是活不下去,有荒地摆在面前,他们也没有劳力、财力去开垦。因为他们除了公务外,还要被军官役使。

    这也是赵期昌非常执着自己世袭小旗身份的原因所在,小旗与寻常军户就差一级,这一级的差距看着很小,可在卫里的地位完全是两重天。

    所以卫所新开的田、军户的田,多数都落到了军官手里。又被士绅用各种手段撬走大部分,尽管军田属于公田,是不能买卖的。可这种损公肥私的事情,官员们怎么可能站出来纠正

    故而,赵期昌可以名正言顺给自己弄下最少两千亩地。可这是暴富,卫里人对他有了怨气,登州士绅要插手进来,赵期昌一个人还真挡不住。

    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面前,开荒致富后会被士绅盯上,不开荒别说赵期昌不甘心,现在他这一家子二十余户,都不会甘心

    赵财稳妥提议,已经将他的心思表白了,争取戚继光对白石墩现有辖地的正式认可文书。有了这层依仗,开垦荒地后,西面的八角嘴火墩,南面的刘家旺百户所都无话可说,不可能说他赵期昌捞过界。

    庆童眼巴巴看着赵期昌:“老爷,这可是两千多亩地。开好了,也能卖一千多两啊”

    仰头看着湛蓝苍穹,赵期昌咧嘴:“咱要吃的,就无吐出去的道理。地要开,果林也要栽,苜蓿也要种,马队也要养”

    这是他的发展目标,低头看着庆童、赵财:“财帛动人心啊,卫里人说三道四也不算事。卫里各家相信拳头,谁家拳头大就有着理。这是明枪易躲,难防的还是暗箭伤人。”

    庆童二人点着头,赵财还担心自家小老爷被暗箭吓住,道:“老爷,要发财,就手软不得。天下的地可都是有数的,非彼即我。留子孙千金千银,不如千亩良田。错过了眼前这个店,以后可就难说了。”

    赵期昌自然知道土地的宝贵性,更清楚这个民族、文化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中,对土地的执念有多么的深厚、痴迷。

    他毫不怀疑,有的人为了给子孙留下足够多的家底而对他下手的动力。

    低头看着杂草、地埂咬牙说:“咱没有多机敏的心思,只知道一点。咱这些人生下来就是要打仗的,手里握着的刀子是杀人的。能为国杀敌,也能为了家杀敌。所以,家丁要练好,谁敢动咱的土,非剁了他狗爪子不可”

    庆童上前一步拱手:“老爷安心就是,小的们用心操练。贼子不让咱老赵家发达,小的就宰了谁”

    赵期昌缓缓点头,对赵财道:“回去吩咐下去,入了我老赵家的门,死了也是我老赵家的鬼。跟着我赵期昌吃饭,山珍海味没有,却能日日管饱。今日起,一日改两餐为三餐,没粮食的咱垫上”

    这是收买人心,毕竟这么大一片地,开荒不能等到开春,要即刻开始。而且,还要不耽误操训,体力支出是很大的。

    赵财也知道下面人能否死心塌地的重要性,只恨不是真正的家生子,否则哪来这么多的麻烦。

    什么是真正的家生子那就是主人家要造反,拿起家伙就跟着起事的人。

    眼中只有养他们的主家,与朝廷没什么联系。

    “这么大的好处,咱不能吃独食。三房能起来,大房那边出力不少。”

    听了这话,赵财缓缓点头很认可这句话,宗族不抱团,外人都不信你

    赵期昌实在是缺资金、粮食、人力,以及开荒的耕牛,这些东西大房都有,只有把地开了,才能彻底堵住别人的嘴。

    看着赵财,赵期昌道:“明日一早,管家持咱书信、公函拜访大房,将咱的意思带过去。”

    见赵期昌沉吟思考,赵财也知道大房此时继续资助的重要性,就担心自家小老爷舍不得放血,拱手:“还请老爷明示。”

    抿嘴,赵期昌道:“白石墩这边,真不能吃独食。答应卫里的十顷田就要做到,如此戚掌印那里更好说话。故而,咱预期的拢共三十顷,十顷是军田不能动。余下二十顷,咱割出五顷地给大房,兄长喜欢那一片地,咱就割那一片。”

    五百亩地不少了,从大房过来的赵财知道大房发展的困难是什么。是城池周边已经没有荒地可以开垦了,走不了开垦的路子。又没有其他大本钱在城里搞买卖,虽有小钱过的体面,也只能这么不上不下过日子。

    白石墩只是一个罢了,赵期昌的目标是成家前攒出一支冲的快,也转进的快的马队。这个目标才是目前的核心,土地是供养马队的存在,只要不妨碍最终目标,微末枝节上亏损也不算事。

    毕竟,他是白手起家,短板太多。补平短板需要时间,而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公函也请大兄过目一番,若是大兄瞅的上这五百亩地,还请大兄代咱与戚掌印打交道,将事情定下来。”

    赵财应下,心中感叹祖宗庇佑,老赵家出了这么一个神童,以后真要发达了。

    次日,赵鼎明派出家丁帮助庆童从粮店运粮,毕竟五十石粮食也不是小数目。让沿途一些强横的宗族劫了去,又是一起麻烦事。

    当夜,赵鼎明携礼拜访戚继光。

    五百亩地,让赵鼎明心中热切,欣喜老三会做人识大节,自然浑身充满干劲,要将白石墩的辖地彻底确立下来。

    戚继光听及来意,看了赵期昌的公函,也愣了:“难怪”

    他也才是刚知道白石墩的事情,想明白了白石墩墩军从三名增幅到十五名的历史根由。

    此前他根本就不知道白石墩的底细,因为白石墩相对于他这个一出山就管着八个千户所的卫佥事来说,实在是太小了。

    他只知道沿海火墩是方圆两里辖地,计算下来也就十顷军田撑死了。而且,计算上来说也是能对上的,一名墩军就是一家军户,有田五十亩。十五户,也就七百五十亩。方圆两里之地,养十五家军户不难。所以,白石墩高出的人数,也没有让他往深去想。

    别说他这个新任的卫佥事,就连赵鼎明这个中千户所的副千户也不知道白石墩的事情。因为这地方不安全,又荒僻,谁吃饱了撑的会去白石墩溜达

    赵期昌的胃口不小,但还能记得十顷军田,旧事重提就让戚继光欣慰。

    却没有当场答应下来:“赵副千户也应该知道,这是中千户所的内部事。白石墩辖区在此前扩大,必有扩大的原因。到底能不能将白石墩辖地确立下来,本官还要寻黄佥事议议。免得,其中生出什么误会。”

    戚继光没有当场答应,也没有当场拒绝,赵鼎明自然是满意而归。

    事情很明显摆在那里,白石墩太危险,没人愿意搭理。又担心倭寇登岸时从自己的辖区通过,就各自退了一里,将白石墩辖区变大。辖区增幅与墩军增幅对得上,也合情合理。

    为的就是避免倭寇进入自己辖区,给自己惹麻烦。尤其是刘家旺百户所,这地方有守军,小股倭寇出现不能像火墩那样放把火点燃烽火就完事,还要出去打一下。自然,倭寇不在自己辖区,那就不干他们事了。

    戚继光虽然管着登州卫,可卫里有卫里的规矩。这件事中千户所自己看着办,要么恢复原有辖区划分,要么将眼前辖地分配方式正式通报卫衙门,戚继光再顺理成章来确认这件事情。

    否则等以后开出三十顷地来,卫里各家又要指指点点说他戚继光的徇私偏袒等等不好听的话。

    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次日黄允良跑到备倭城,将自家当值的家丁喊上,恨不得再拉一些人,这才犹犹豫豫,心怀郁闷上路赶往白石墩,心里骂死了赵期昌。

    以为赵期昌向戚继光告黑状,的确白石墩这个百户的位置有些坑,可所里也没法子不是

    担心赵期昌借口辖区不符合规矩闹事情不干,到时候才是真正的麻烦事情。只能去安抚住这个小混蛋,否则现有的辖区重新变更,整个中千户所就乱套了。

    再说,实职百户与赋闲百户的福利差别整整是一倍差距,从世袭小旗一步变成百户,还有什么不好知足的

    气鼓鼓赶赴白石墩,黄允良不会拿自家钱来安抚赵期昌,更不愿意得罪所里各家凑钱来安抚赵期昌,更不想破坏现有规矩。他只带来了一张嘴,以及全副武装的十名家丁以作威慑。

    说不服你,就打服你。
………………………………

第二十三章 开荒上

    第二十三章 开荒上

    八月十一,一早就阴沉沉。

    与昨日一般,赵期昌在墩中操场练习弓术,动员起来的三十名家丁也进行着操训。

    对于训练,赵期昌目前真的拿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改进。

    老祖宗打了几千年仗,经验摆在那里,是一套成熟的体制,照搬就好。

    卫所军之所以荒败,不是没有懂操练的人,卫所军官该要学的还是要学。之所以荒败,原因就是军户生活不安稳,更没有时间操训,也没有物资支持操训。

    新军队列军纪训练、长跑体能训练都是一眼一板,用不着他开口。毕竟冷兵器战争讲的就是密集队列,对队列训练的要求,不比后世来的差。

    之所以不行,还是那句话,不是训练方法不行,而是根本就没有训练的时间。

    军户是什么几乎在各处看来,都是免费的劳役,抽过去干活就好,训练干什么

    庆童等五名家丁充当教头,目前也只能进行短距离跑步体能训练,更多的是队列军纪训练。原因不是他们多看重军纪和服从性,而是筛选出来的三十名新家丁,不论弱丁还是壮丁,身体都扛不住长跑体能训练。

    原因就是营养储备不足,目前只能通过增强饮食补充营养后,再进行体能训练。

    白石墩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不错的海鲜来源。不是因为靠海方便捕捞,而是海浪拍打过来,会有拍晕的鱼虾蟹被海浪冲刷到几处水窝中。

    早训完成,组织起来的五名健妇也将早饭做好。

    白石墩仅有的一张小桌子摆在赵期昌面前,五谷杂粮煮好的黏稠粥,一碟虾,一条清蒸鱼,以及一小碟醋,这就是他的早饭。

    与过去相比,如今吃住有人伺候,简直就是两重天。至于危险性,他不认为打仗很危险。当个好欺负的老百姓,说不好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就不得不死。

    参训的三十五名家丁三五成群坐在一条条横木上,端着碗,脚前地上摆着鱼虾,笑谈着,吃着。

    已剥好的水煮虾蘸了醋,赵期昌细嚼慢咽,端起碗喝两口粥。

    鱼虾吃起来方便,至于螃蟹这种东西,真没几个人喜欢吃,都是给下面的妇女、孩子吃的。

    操场上也算是泾渭分明,除了往来打饭的会与其他人笑谈几句外,都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从大房过来的五名家丁也是如此,在一起吃饭、讨论。

    庆童五人能算是教官团,赵大勇指着几个训练中表现不错的青年道:“这几个是好苗子,依老爷的意思三日后换装,可以先排上。”

    受训的三十名家丁,有军户子弟,不过一样是赵期昌的家丁。今后赵期昌去哪里,他们就好跟到哪里去。他们的父辈则会留在这里,顶着墩军的缺。

    家丁队伍上战场,自然也要穿符合他们身份的服装。旗号就不用想了,赵期昌可不敢打个趙字旗号。

    但家丁跟兵勇一样胸前、背后挂块趙字补子以示区别还是没问题的。

    五个人中,庆童跟着赵期昌的时间虽然早一日,可地位最高的却是赵大勇,因为这个人就是赵家族人。其次是常信平,家里祖母是赵家的人。

    庆童排序,也就排在第三,还是以家主长随的身份加的分。

    常信平曾作为枪手应征在外闯荡过,见识过大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