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善罢甘休”

    “要么弄死这些禽兽,要么我等让朱家弄死,再无第三条路。”
………………………………

第五十八章 人力为先

    第五十八章 人力为先

    戚继光匆匆吃了晚饭,就在夜色下领着家丁奔赴备倭城。

    此次出兵,必须要严守机密。朱应奎虽然平时人畜无害不折腾人,可手里握着权真要把你往死里折腾,你只能任命。

    秀才朱国榕之死,朱应奎也扛不住,他这个庶脉中的庶脉,分支中的分支,必须给宗家一个说法。

    赵鼎明来到墩里,张承甲则跑到庄里土屋子里去挤大通铺,他可不敢与赵鼎明夜下长聊,否则挨骂都是轻的。

    墩中赵期昌正房里,年龄差距接近三十岁的这对族兄弟盘坐在暖暖火炕上,都提笔计算着。

    赵鼎明道:“咱这边账面有九十顷余额,田兄弟所部安置在卢洋寨,连着卢洋寨所属三个火墩辖地一并划了过去,这就少了二十顷,实际少了近七十顷地。田兄弟那边给了咱五头牛,八匹马,骡子、驴子十头,白银五十两。”

    毫无疑问,这笔买卖亏大了,算上牲畜田启业支付的价码大约在二百两左右,却拿走七十顷也就是七千亩的土地所属权,亏得不是一星半点。

    七千亩荒地,卖个三千两完全不是问题。若开垦的好,作为下田变卖也能最少换来五千两。

    可没法子,安置田启业部是政治任务,也是田家应该拿走的。赵家账面上获得最大的土地支配份额,就有种种原因在其中。

    “余下七十顷,给亲族各家分了十顷,获得三百石;姻亲、世交各家也是各十顷,总计收益一千二百石,分两次结清。扣掉这三十顷支出,今年能得到的粮食在九百石左右,明年夏收时,还能再拿六百石。”

    “再余下的四十顷,仔细勘测后,大抵上能开出一百一十顷田,其中有三成是良田。要全面开垦,九百石粮食不够。”

    招募军余做佃户之前,赵鼎明必须将土地开好,否则就收不了符合他心意的租子。开好的田能收三成租子,将荒地给佃户开垦,顶多收两成。租子这东西降起来简单,要增加可会闹出民变来。

    赵鼎明说罢饮茶,问:“老三这个是个什么情况”

    将自己的账簿递过去,赵期昌向后躺在被子上,嗅着棉被淡淡皂角香味道:“东边五十顷还在张家手里,仔细测量后能开出一百三十顷左右,过半是良田,其中能有三成做水田。西边,除了白石墩、八角嘴的地外,余下的刘家旺周边能开出八十顷左右。”

    歪着脑袋,赵期昌思索组织语言,这段时间各家都已经埋桩划分了地界,彻底完成地盘瓜分工作。

    顿了顿,他继续说:“八角嘴那边山多,前后拢共能有十顷地多一点。连着白石墩这边三十顷一共四十顷地,再减去充作军田的十顷地,余下的小弟准备交给家生子耕种,作为庄里的庄田。”

    “刘家旺那边的八十顷,小弟实在是无力开垦,准备招山民开垦。土地还是咱的,这些山民世代做咱三房的佃户,每年两成租子。”

    耳里听着,眼睛看着,赵鼎明皱眉:“这可就亏大了,咱这里每年报备二十顷,老三你要摊掉五顷,亲族、世交再摊掉五顷。报备的田亩可是三成的税,报五顷地,老三这边各家佃户怎么说”

    佃户租子要交,税也要交。不过佃户的税是佃户和主家分摊,赵期昌的两成租子,三成的税压下来,佃户交一成五,赵期昌再补交一成五,他能落下的只有半成。

    而佃户实际上才缴纳三成五的总收入,这实在是太亏了。

    卫里军田佃户的租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两成,全部归地主,税由佃户**支付,佃户总共缴纳一半收入;另一种较为仁慈,佃户给主家缴纳三成,其中主家分出一成五补税,佃户再出一成五,最后缴纳四成五。

    当然,更仁慈的一点是佃户总共缴纳四成,三成归公,一成归地主。

    这也是赵期昌以家生子待遇拉来这么多人的原因所在,佃户承租民户士绅的田,要比军户的田整整少一成租子

    给军官当佃户,赋税压力实在是太大。赵期昌家生子的待遇除了徭役免不了外,基本上不再管其他税上的事情,有事情干,还顿顿管饱,这可比当士绅佃户要好无数倍的差事,旱涝保收。

    这是卫里,不是民户那套计算方式,卫所军户农税比农户的要重。这也是很多军户将军田变卖给农户,然后冒籍农户转手再收回来的原因所在,各处卫所军田流失种类中,这占了很大比重。

    别说寻常军户,就连军官有时候都会逼的没法子,将名下土地转到民户士绅名下,由民户士绅经营,再给出地的军官抽成。一切变化,为的都是避税,避税的结果就是卫所土地流失严重。

    这也是朝廷三令五申搞各种政策鼓励军户、军余开荒,却始终没有成果的原因所在。田可以开出来,但往往会挂着民户的名义。时间一长,就真变成民户的田了。

    斜躺着,昏黄鱼油灯映在脸上,赵期昌语气幽幽:“小弟这里就没想着从这八十顷地里挣钱,八十顷地半成的收益,也有四百亩实收,一年下来也在六百石左右。虽然不多,也能做很多事情。”

    赵期昌伸出一根指头:“小弟与各处说明白了,农闲时一顷地出一丁供咱驱使。这样在冬月前,这八十顷地开荒完成,到明年春耕的两月里,咱这边能有八十多青壮帮着做工。待庄田走上正规,这八十青壮就是八十家丁,算上已有的,咱手里在农闲时,就有过百家丁。”

    手指缩回变成拳头,赵期昌道:“过百的家丁,卫里可就咱这独一份。各处的家丁都是姻亲凑在一起的,或是拉着亲族子弟、佃户民壮凑的。从无一家能出百余家丁的说法,大兄你想想,咱手里有过百家丁,卫里、府里,谁敢甩小弟脸色”

    总体算下来,赵期昌割出去的八十顷地,承租山民实际缴纳三成五的税,能落下六成五,这种收益已经比标准的士绅佃户还要划算半成。

    他剥削的不多,又加快土地开发,只要他的基业熬到明年夏收。别说张茂,就连戚继光也要给他面子。

    赵期昌已经发觉这种低租抽丁的好处,他不知道这种制度与均田制有着一种奇妙的神似。

    均田制与府兵制是相辅相成的,与卫所制度也是相差不大的。卫所制度里正军是三成赋税,还要被军官抽来做这做那,连农忙时都拉着你去做私活,至于工钱就是瞎想,连饭都给你不管。

    这批山民佃户三成五的租子加税,赵期昌保证只在农闲时抽丁,并管饭。这种好处足以抵消那半成多出来的租子,所以总结下来,山民佃户的待遇与国初军户的待遇是相差不大的,甚至更好。

    然而,他只觉得这种方式强大,能短时间内让他获得称雄卫里的本钱。

    赵鼎明神色严肃,眉头皱着:“可还是亏得慌,这么多家丁能做什么这是花钱买气派,最不值当。”

    他宁愿地荒在那,也要等缓过气后在慢慢一口一口吃,为的是保证最大的收益。赵期昌看重的是人力,赵鼎明看重的是收益,是钱。

    一样的土地,赵鼎明吃下去后每年能有三十石收入;赵期昌可能会多两个家丁,钱粮收益几乎为零。

    带着家丁从戎打仗,赵鼎明想了想感觉这条路还是亏得慌,折损的家丁国朝可不会帮你掏抚恤。家丁都是家乡子弟,跟着你出去折一个,乡人怎么看你

    赵期昌看重的是八十顷地带来的八十名家丁,这也是八十名兵役,是赵家三房威势所在。赵鼎明看重的是租子,八十顷地按着他的规划,即使缴税的情况下,每年收益能有一千五百石。若不缴税,足足能有五千石收益

    其实物产摆在那里,一千五百石雇佣家丁,一年十五石也能养百名家丁。赵期昌的优势在于土地与家丁名额绑死,贯彻这种制度,土地越多家丁越多。

    家丁越多,他的权威就越高,越就没人敢招惹他。

    皇权不下乡的年头里,地方宗族械斗冲击县城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代,只要手里拳头够硬,完全可以强行各种兼并,扩张实力。

    现在的赵期昌还没想那么远,他只想手里的家丁越多越好,手里能打的人越多,他越就有安全感。

    戚继光看重他,他感觉是戚继光怜悯他;刘磐、王道成愿意与他交往,他认为是自己年龄太小,使得这两个人在好奇心下才与他交往。

    张茂看重他,不是他赵期昌多厉害,而是赵鼎明长袖善舞能生事情,在合则两利的情况看重他赵期昌。

    是的,赵期昌一直没有安全感,在山头寨被攻破的那一夜开始,他不信任衙门,不信任军队,只相信自己手里的。

    赵鼎明要劝赵期昌改变经营方式,赵期昌一骨碌翻起来,端着茶碗饮一口道:“兄长,你好好想想,咱老赵家这一回整整扩土接近二百余顷,小弟从无到有直接名下就有一百一十顷。兄长那里也是新扩一百一十顷,再加上五年后张家拨过来的地,整整不下三百顷”

    扬着头,赵期昌右目眦圆:“三百顷啊兄长这是三万亩地,整整一万垧的地整个登州,加上莱州府,又有几家能有这么多地”

    赵鼎明脸色直接垮了,显得有些灰白。

    赵期昌依旧说着:“咱家里向上追述六代,老祖宗里头最厉害的也就是个游击将军。眼前家里,就兄长是个所佥事,所佥事算不得人物,什么都不是”

    “咱家里若没有一点依仗,这三百顷地开好呵呵,若五家联盟破碎,咱老赵家首当其冲,会被吃的一干二净”

    深吸一口气,赵期昌看着赵鼎明:“我三房能起来,大房扶助功不可没。大房可以慢慢来,我三房不能等,慢慢等只有死路一条大房怎么发展兄长拿主意就是,反正三房必须这么搞。手里没有这一百多家丁,小弟我睡不着觉。”

    正屋外头,大房的老管家,赵鼎明的几个侄子,庆童、赵财等人等待着商议结果。

    赵期昌的低吼声飘入这些人耳中,有的脸色发白更觉得夜寒,有的握紧手中枪杆血液燃烧,有的瞪大双眼仿佛才想明白很是惊诧的神情。
………………………………

第五十九章 应对

    第五十九章 应对

    关于出兵龙山封锁为朱应奎报私仇一事,赵期昌这里与赵鼎明也只是通气一下。

    戚继光的五路齐出,卫里四路的作用是将这一片封死,报仇的事情由朱应奎的人来干。所谓卫里这四路人手,要求只有一点,那就是保密。

    龙山就在中左千户所,旁边就是左千户所。中左所于家、左所王家都是戚继光过去、即将成为的姻亲。不通知这两家不是信不过他们,而是担心这两家召集家丁、佃户长工时走漏风声。

    戚继光不需要卫里这四路人手有什么战斗力,只要能封路,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各方同时出军,将龙山彻底锁死就完事了。

    赵期昌也不觉得自己这些人能捞到什么大功,追根到底是朱应奎的一起私仇。想要弄到军功,只有阵斩倭寇才有这个可能。

    卫里是负责封锁,搜查的是朱应奎手里的人,所以倭寇的军功在摊派任务时,就已经与卫里没了交集的可能。

    赵家内部的会议也在半夜时结束,维持现有地盘不变,继续各搞各的。由于三房牺牲未来收益来保证家族基业,赵鼎明的大房再拨出一百石作为补助。

    至于宝贵的家生子,大房这边两次拨过来二十余户,现在面对铺开的摊子自己都缺,更别说给三房拨人了。

    今夜赵期昌就与赵鼎明睡在正房,抠指头算着钱粮。加上大房拨过来的这一百石,他就能从十一月底撑到正月底。距离明年夏收还有四个月的空缺,加上对新附家丁的支出,也就是最少四百石粮食的缺口。

    这四百石不好解决,名义上握着的荒地都已规划完毕。白石墩这里开好的田卖出一百多亩,足以补上这四百石的亏空。

    可他不能卖,一旦开这个口子,不管是卖给谁,只要卖了开了这个头,其他想买的人就能将他扯碎。

    打死都不卖,眼红的人会静静等着赵家将自己撑死。若卖,赵家就有转机,很多人是不会给这个转机的。

    想了又想,也睡不着,赵期昌下炕将门拉开,院子里生着一堆火,庆童披裹被子正烤着火,起身双手缩在袖筒里:“老爷”

    “天亮时,派人给刘家、王家、文家、乔家传话,让他们家中掌事的赶在正午前来墩里,咱要与他们谈谈。”

    庆童点头,赵期昌将披着的外袍拢紧,坐在火堆旁扬扬下巴示意正屋里,撇撇嘴道:“家中事务繁忙,眼前风平浪静下可谓是暗流凶猛,稍有不慎我赵家会如田家那样,从卫里除名,失去傍身存身栖身之地。思念至此,如何能睡的踏实”

    看一眼鼾声不绝的正房,庆童咧嘴笑笑点着头应和:“确实如老爷所说,家里步子迈的太大。看着有些虚,如梦似的。”

    他很清楚自家老爷警觉的性子,入睡时稍有动静就会惊醒。有个人睡在一旁打鼾,简直能要赵期昌的命。

    步子不大就吃不了独食,独食自然不是好吃的。

    以前是张赵王三家联盟,信心不足又处心积虑将刘家拉扯进来,田启业部落户中所后,也进入这个联合,变成五家联合。就这样才勉强在卫里达成均势,这还是戚继光不在意土地的结局下。

    否则这种大开荒计划,根本就没有撇下卫里掌印单干的说法。

    戚继光在外面不插手,也没插手的意思,其他各家也在旁观中。等开荒成果出现后,那时候才是最危险的时间。

    此时的戚继光也抵达备倭城,与张茂交谈着。

    登州水寨里朱应奎忙碌一团,马上就要有大动作,刘磐也睡不着觉,擦拭着一字排开的三领盔甲,都是朱应奎给他借来的。

    身披三层甲这种说法很早就有,明初时就有身披三层甲的成建制重甲部队。现在的边塞精锐里,也有这种编制。某些精锐重甲军士全身武备、干粮下来,有八十斤的负重。

    里外中三层甲也是分档次的,刘磐眼前这三副盔甲档次属于较高。

    一件最里头的是铁环编织的锁子甲,如同一件铁纱坎肩一样能覆盖上半身。

    中间的是一件对襟连身鱼鳞甲,鱼鳞甲片比制式将校鱼鳞甲更小,灵活性也更高,当然制作也更麻烦,自然价格更是高的离谱。

    最外层的是宽大的棉甲,锻打的厚棉夹着铁片、铁网用铆钉固定,表层两臂,胸前、背后还绣着一块亮漆漆皮甲。

    这套武备穿在身上,负重就在六十斤。明制五斤等于后世六斤,再算上衣物、头盔,兵器,刘磐作战负重也在七十斤以上。

    营房外,一名身穿半身棉罩甲,顶上大檐勇字盔盔顶上插着赤旗的小校拱手:“将爷,朱公有请,说是客人来了。”

    刘磐将布巾丢在盔甲上,起身取下墙壁挂着的长剑,挂好长剑探手取下红缨毡笠扣在头上:“来了几个”

    帐外小校声音有些低落:“只有两骑。”

    拉开门,刘磐出头走着,低骂一声:“好大的胆子。”

    大半夜从历城跑过来,竟然只带了一个人充当护卫。

    朱应奎所在的官署院落只有前后两进出,道员并不是制官,登莱两府军政基本上朱应奎一把抓,可道员是加派差事,不是制官也就没有专门设立的衙门机构。

    前院正房门前,刘磐吐着白气看一眼自己族兄带来的护卫。

    这名护卫精瘦而矮,留着淡淡八字胡在体形上看不出特殊。穿着的制式将校鱼鳞甲也不合适显得过大,背后的绿色披风拖在地上过长看来也是借来的东西。

    这名正值壮年的小校拱手:“小的龚显,拜见将爷。”

    刘磐上下打量呼着白气,缓缓点头:“奇怪,听口音你是江西人”

    “回将爷,小的是江西南昌人。”

    抬起头,龚显目光平静看着刘磐,刘磐只是摇头连叹奇怪,进了大堂。

    堂中一侧,刘磐的族兄,四川卫正三品指挥使已脱了红底兔绒收边斗篷,斜坐在椅子上倚向铜炉取暖,手里端着茶碗坐没坐相。

    朱应奎披着外袍收腿盘坐在正位椅子上,也是毫不讲究,见了刘磐进来也只是随手一指懒得说话。都是南京城从小玩到大的玩伴,聚在一起自然不需要客套什么。

    刘磐落座,头向后仰着眼皮垂着瞥向刘岷:“大哥,小弟向来没怎么求你,你入京述职本不该滋扰,可山东地界咱真无第四个熟人,这才搁下脸求你。可你怎么就带来一个人朱家兄弟缺人缺的紧,大哥这么做,可让咱心里着实难舒畅。”

    朱应奎轻咳两声:“大兄入京述职本就不该在地方上逗留,随行家丁也被人看的紧紧,你也别为难大兄。”

    刘磐轻哼一声撇过头去,刘岷长叹一声:“这到底他娘的怎么个事若不是王道成那边言语,咱可能还不知道你们闯下这么大的祸端。多派几个护卫又不是大事事到如今说什么都迟了,朱家兄弟说说,问题出在哪”

    摇着头,朱应奎道:“朱国榕主仆命丧深山野地,南边又是蒙山,各路响马多如牛毛,见财起意也是常事。”

    他只是江南朱家分支中的分支,否则祖上也不会活不下去去投军,战死后孤儿寡母隶籍锦衣卫过日子。锦衣卫就是个大杂烩,有功文武子弟赏个锦衣卫官职混饭吃,战死的非卫所体系军官抚恤问题也挂在锦衣卫处置。

    也是高中进士后,他这个世袭锦衣百户才将名字刻在族谱中,否则就是官升锦衣卫千户,实职千户,也没这个可能。

    与朱家的联系就在那么一张族谱上,相对于朱家,他更亲近南京城里一起长大的勋戚小伙伴。

    “响马”

    刘岷皱眉,刘家基因不好,可他长得还算标致,又有才能,否则也不会入赘去了四川那边发展:“这可难查,也难办。”

    不是杀一批人就能交代的,要查清楚再杀。

    朱应奎端起茶碗喝一口,苦笑:“咱是坐在家里祸从天降,龙山这边有问题。不单单是有饿虎凶兽伤人,应该潜匿着悍匪。冒充倭寇,为患乡里。”

    看着刘岷,朱应奎道:“这伙贼人想必由来已久,否则也想不出伪造凶兽杀人的勾当。朱国榕那仆从,被野兽啃食不成人形,勉强能认出刀伤。咱这里小题大做,故意推断是潜匿倭寇所杀。这才让县衙先行封锁龙山周边,行敲山震虎之计,也以清查倭寇踪迹为由向上面请动调兵文书。”

    又看向刘磐,朱应奎长叹一声:“若真有倭寇,这件事便能交代过去。可倭寇潜匿在境内,如此大的事情捅上去,整个山东就别想安稳。”

    刘磐轻哼一声:“山东又几时安稳过,光今年就有四股贼子造乱。”

    刘岷斜坐着伸出指头晃了晃:“查,先把这片地翻个底朝天再说。至于倭寇,我这做大哥的给你们找,找几个倭寇来杀。”

    看着朱应奎,刘岷道:“治下闹倭不是大事情,要不了朱家兄弟的前程。惹得朱家发难,兄弟的前程可就全毁了。哪怕,本就没有什么倭寇,他们在朝中也能治兄弟一个靖倭不力的罪来。”

    朱应奎苦涩点头,他只知道有个族中算辈分是爷爷辈的小秀才要路过这里,这小畜生胆子大的没边,渡过长江在南通州拜过长辈后竟然没走运河,而是沿着海北上。

    难道不知道,沿海地区三月到五月,九月到十月这一段时间是闹倭鼎盛时间段

    说的难听了,这小畜生走沿海路线,命中就注定吃倭寇一刀

    刘磐见朱应奎总算是拿定主意,瞥着刘岷:“大哥,你口里的倭寇,在哪”

    “清查潜匿倭寇是一件大事,何鳌能在兖州府带着一万多人搜两个月的妖僧,登州这边搜两个月的倭寇又算得了什么”

    刘岷说着眯眼:“两月时间为限,到时候逮不到倭寇,咱买几个真倭首级送过来,足以给朱家做个交代。”

    海上也不平静,械斗火并时死掉的日本国水手多了去,走黑市买几颗腌制好可长期保存的首级,真的不是多难的事情。
………………………………

第六十章 泼凉水

    第六十章 泼凉水

    次日一早,白石墩受训家丁晨训结束后,赵期昌开启墩中武库。

    受训家丁正式分组,甲组算上教头五人一共二十人,分作四人组、五人组各两个,都由教官充任伍长,另有一人充作掌旗兵。

    乙组,丙组各十五,白庆喜的十五名家丁编在丙组,继续操训。

    甲组有受训家丁十五人,悉数装备崭新鸳鸯战袄,人人挂刀。其中选出四名体壮而胆气勇烈的充作叉手,编在两个五人组,余下十一名家丁充作枪手,四名伍长充作刀牌手。

    赵大忠与戚威留守分别负责乙组、丙组操训,常信平充任甲组什长,这样甲组最终是二十人编制,是墩里战力最强的一个组。

    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