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唔,他忽略了陈家寨好汉的豪华阵营。兵和贼又坐在一起,又不是卫里人的高家人,怎么可能不怕

    他觉得登州地界、登莱、山东、全国百姓都是老乡,可人家不这么想。登州人是登州人,登州卫人是登州卫人,乡里人是乡里人,山里人是山里人,这是个交际圈狭隘、宗族抱团排外的时代。
………………………………

第七十二章 张茂讲兵

    第七十二章 张茂讲兵

    后沟就是羽山南面的山沟,坡面陡峭不适合扎营。

    张茂也不愿死板执行军令,毕竟山沟里下雨实在是太过危险,一场秋洪下来就是灭顶之灾,人活下来家中也会元气大伤。

    便在后山山口,高家村坡东北两面扎营,并在山沟内设立鹿角栅栏。坡东朝阳处扎下九鼎军帐,坡北造栏圈养马匹,牛驴。

    待一切忙完,已是午后。

    山坡半腰处,赵期昌坐在车厢上,山风拂面手里握着笔,两腿上搭着木板铺着草纸,提笔书写这两日心得。

    大军腹心行军每日能走五十里,已经是强军风采。不是军士走不动,而是一天时间里撑死挤出三个时辰赶路,休息四个时辰,还有五个时辰拔营收拾行装,到了新地方伐木挖沟建立新营地。

    若在塞外、战区行军,每日行进路程和龟速差不多。

    大军行进就是一场大搬家,非常的麻烦。

    如今队伍还小,赵期昌就感到头疼,真有些佩服那些数万人、几十万人大会战的指挥将领。没有电子通讯的条件下,能把各部管理的井然有序,实在是作弊。

    营垒扎好,张茂写完扎营报告及简单的布局方式后,就差人送往中军报备。中军那里会定下夜里接触的暗号,扎营工作才算完成。

    提着头盔,张茂来到帐前牛车车板旁,双手拖在护栏上探头看了看赵期昌书写内容,笑道:“三郎倒是有心人,这里不对。”

    他指着赵期昌书写的第三条行军注意,这是赵期昌的一个关于行军的设想。赵期昌想的是加重军中牛马车辆配备,行军时步军登车,如此可以节省体力,加速行军的同时可以有充足的体力进行遭遇战。

    “丈人,一什配备两倍车辆,一部拉载军资,一部载人,应该可行。”

    赵期昌将笔放下,拿起草纸吹了吹,递给张茂。

    张茂捏着草纸看着上面详细兵车配备方案,还是摇头笑着:“事情不是想的那么简单,一人骑马,一人步行,来回行程共三千里,你说谁先抵达”

    “骑马的。”

    张茂点头:“若五百骑,与五百步军,来回行程三千里,谁先”

    见他很有把握的样子,赵期昌低头筹算所需的粮草消耗,抬头:“还是马队为先。”

    张茂还是点头:“若是五千骑,与五千步军,来回形成三千里,谁先”

    赵期昌沉吟不语,马队少一些还能沿途吃草解决部分草料问题,可超过一定数量,量变产生质变,那草料必须专人供应,设立长长的补给线。拨出五石,能用到前线估计也就一石左右。

    张茂仰头看着湛蓝天空,嘴角微翘笑着:“还是第一个问题,一骑、一人,行程三千里,定下一月之期,谁先”

    赵期昌也不思索:“骑先。”

    张茂点头,回头看一眼赵期昌:“是这样无错。可一匹马载人,每日行进百里不难,难的是连续一月。不到两千里,这马就废了。若是五千里限期一月呢”

    赵期昌努嘴挑眉:“应该还是骑先。就算马废了,他也比步军脚程快。”

    “不,是步军。这种行军法,不出十日那骑军就成步军,他的马早就死了。”

    张茂望着赵期昌:“同理,不论五百骑还是五千骑,在一省之内不,三百里内这骑军才是骑军。你要知道,一匹马载人、军械不下二百斤。轻骑突进也要带齐兵甲,一日也就三百里。跑完这一日,不休整几日,这马上了战场就跑不动。”

    “一部骑军的威慑范围应该是百里以内,这是在平地,若是多山、河泽地带,五十里以内的骑军,才是骑军。否则,也就是骑马的步军,起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早年,咱在大同戍边时,见过边民的马。他们的马多是蒙古马,低矮、腹部极大垂在地上,虽好养活也耐力极佳,可整日就得吃个不停,否则就掉膘。眼前我山东地界的马匹退化,比不上蒙古良马。故而,咱山东是朝廷养马地,却少出有名的马队、骑将。”

    庆童端来茶,张茂接住茶碗吹了吹,慢慢悠悠说着:“三郎你以车载军而行,古法便有。司马晋初期北方世兵、李唐初府兵,步军行军多自备马匹,或以车载之。这方法是对的,可与眼前时节不对。”

    说着瞥着赵期昌:“说说,哪不对”

    赵期昌端着茶碗,抬眉见张茂饮茶,片刻才说:“问题在马政,国朝马政荒废,军中无马。”

    张茂盖上茶碗,笑着:“你既然明白了,那老夫这席话也没白说。牛马驮载,每日吃草是不行的,要吃豆料才行。若要以车载兵,步军一什需要车最少五辆,两辆载人,一辆装载军械军资,两辆装载粮草豆料。而你的配备是一什两车,行军五百里后,便会无粮可继。”

    “而一头牛或马一日精料消耗等同五人,为了加快一千人行军速度百里,却要多养近千头牛马,这些牛马耕地岂不是更好养这些牛马的钱粮,足以再养三五千人。你说,朝廷是要人,还是牛马”

    “你之所以生出这个心思,是你在本地行军,又兼人少,难察觉粮草问题和畜力消耗问题。所以,这样的配备养家丁可以,却难以向军中铺开。”

    还有更多的问题张茂没说,除了现在朝廷无力支持外,就算朝廷支持如此多的牛马聚集在某部手中,这可是一笔极大的财产。牛马是活的,很容易流失,这是朝廷所不能允许的。所以朝廷有余力养这样的高机动精锐,也不敢给下面人监守自盗的机会,这是花冤枉钱。

    一支三千人的纯步军营,光驮载军资的车辆就在七八百左右。这运的还是必须的军械,不算额外粮草补给,要加上的话,边军一个精锐步军营进行出塞作战,需要的牛马应该在一千五左右,车要近千辆。

    军队是非常烧钱的东西,蒙古鞑子能抢的早就在国初时被抢了个差不多,而且一个个又滑不溜秋,辽阔的塞外可能出军十万,结果什么人都碰不到。若是战败,十万人没几个能回来,折损的精良军械资敌也是大问题。

    所以这是边军奉行防守反击,不再主动出击的原因。打赢了没好处,打输了赔光裤子,那还主动出塞做什么

    张茂见赵期昌沉思,露出祥和笑容:“三郎有宿慧,这是好事。可不该闭门造车,老夫今日给三郎絮絮叨叨,纠正三郎错误是其次的。”

    赵期昌抬头,咧嘴悻悻做笑,拱手:“丈人有指教”

    点头,张茂饮茶润喉,俊朗面容下清须在风中飘逸,颇有温润如玉的风采:“嗯,三郎看兵书是好的,可兵书是死的。老夫的意思是,年关后,三郎抽出时间去卫里武学学习。杨教授虽老,可终究是武进士,一身本事在卫里也是数得着的。”

    “再者,武学经历也是三郎日后升调的资历之一。最重要的是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卫里武学中不乏豪杰之姿,引为至交心腹,他日在军里,也有朋友可以借助。”

    “这各行各业,都要有个入门的过程。朋友的朋友,也就是你的朋友。在军里,与各处一样,讲的就是朋友,谁的朋友多路子广,自然能站得稳。能站稳吃饭,也就入行入门了。”

    顿了顿,张茂扭头看赵期昌,双目泛着笑意:“三郎,老夫喜欢你这孩子,坚毅、懂事,有担当,也会来事情,本性出众自然也能交结有本事的朋友。可我张家的女儿,真的不好娶。世道变迁因缘际会,做什么都要讲资格,讲个门当户对,有多大能耐吃多大碗饭。”

    “你那兄长心思广泛,可终究是市侩心思,眼界看不得多远。三郎啊,你缺人脉。”

    “要知道,卫里武学那帮小家伙,你和他们成了兄弟,你说卫里各家还好意思给你使绊子还有杨教授,这个人虽然胆量不壮,可朋友不少。卫里各处,谁敢给杨教授上眼药”

    武学教授,九品小官,每个卫都设立了的官职,数量不定,由都司府拨派。

    茶碗还给庆童,张茂双手负在背后,左右张望慢悠悠溜达去了。

    赵期昌咬着下唇盘坐着,右手抚着下巴身子向右倾斜,斜视着张茂懒散,迈着螃蟹步的背影,不时眨眨眼睛。

    他已经习惯于见鬼说鬼话,九真一假什么的很娴熟,可张茂的用意让他稍稍迷惑了一点。

    张茂的意见好不好自然是好的,给他点明了今后发展的另一条路子,也是越早走越有好处的路子,可谓是必经之路。

    “说说,这老头子啥意思”

    扭头,赵期昌看着手臂搭在车轮上的庆童。

    庆童垂眉沉吟,良久才说:“看不明白,确是好意无疑。”

    看不明白的是张茂态度,好意只是目前的举措。

    赵期昌捏着茶碗往砚台里滴了些茶水,磨着磨摇着头:“人活着就没有简单的活法,都不简单。不过人家说得对,武学那头要去,一月去个七八天也无妨。”

    他更明白,想活的简单、纯粹的,要么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要么在外面死的不明不白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庆童点头,道:“老爷,武学离墩里五十来里,咱一个人恐照顾不周全。”

    他担心安全问题,赵期昌诧异:“不是还有刘瘸子”

    倾听摇头:“不够,刘瘸子有本事可腿瘸了,行动不便;咱那武技自保有余,也上不得台面。咱的意思是,带上陈明心,还有颜大哥。”

    陈家寨从赵期昌这里租地出丁,陈明理自然不可能过来,他已经很难上岸了,要么死在江湖里,要么混出足够的名声,让更高层的官员征辟、招安。

    陈家寨一帮子人,卫里人占了不少,这部分人与赵期昌有香火情,也知根知底。陈明理那边的意思就是分家,陈明心带着卫里这边的人成为赵期昌佃户,脱离陈家寨。

    至于那些从山东各地投奔过来的汉子,继续跟着陈明理走江湖。
………………………………

第七十三章 育阳将军剑术

    第七十三章 育阳将军剑术

    十月初三,五更天明时。 :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

    负责守夜的是陈家寨一名好汉王胜,暂编什长。打着哈欠,手里端着餐盘进入军帐,坐在自己铺位,垂着脑袋没精打采看一眼餐盘里的早饭,看着左右呼喊:“五更了,人家赵家兵起操了,都快些麻溜着,甭让三哥丢脸”

    有气无力的呼喊没一点效果,同宿的另一名什长缩在被窝里嘟囔骂着:“驴子日的不给人活路,三哥人呢”

    王胜也缩到通铺上,披着被子趴在那探头嘬一口汤,吧嗒吧嗒嘴:“没见着,快些起来总无过错。”

    帐外,已经响起整队号令,以及一串报数声,搅得帐内一名名汉子不胜其烦,一名脾气大的一拳砸在木板上,一声闷响:“他娘了个腿儿这兵不是人当的”

    这时候颜植揭开帐帘,探头扫一眼,见没一个愿意打招呼,眨眨独眼,将两片帐帘搭起挂在两侧,拍拍手走了。

    寒风倒灌进来,一个个打着哆嗦骂着娘,穿了鞋子拿起餐盘碗筷往外火堆处跑。至于吃饭前的洗脸抱歉,真没时间

    待陈家寨一帮人聚在一起吃饭时,已吃完饭的家丁甲组二十人在常信平号令下,排成两排左手挽着藤盾,右手抄刀开始演武。

    练习的只是军中常见的刀牌十二式,除了戚平安精熟外,其他人都是新学新练稍显杂乱。

    “直步抬牌”

    “噫嚯”

    二十人左腿踏前喊噫音,藤牌抬起时发嚯音。

    这是戚平安拿着木条从头到尾将动作不标准的就是几鞭抽打下去,待纠正姿势后,常信平又喊:“刀出牌下”

    “噫嚯”

    戚平安又从一端一路打到另一头,纠正一个个不标准的姿势。

    赵期昌挂着斗篷,站在一旁细细察看。

    陈明理也起的早,站在赵期昌旁皱眉:“师弟,这兵有些问题。”

    赵期昌扭头:“师兄说说,这是戚家练兵法,好坏咱也不清楚。”

    陈明理伸出手掌捏拳嘎吱作响,俯首看着赵期昌,目光凝着:“刀牌手,需要力量。师弟的家丁,都是身子没长好,筋骨未定的小青年。手中藤牌挡不住什么,劈出的刀也缺乏力道。”

    说着他看向颜植,颜植踏前一步道:“是这样,边军操练时,选气力雄壮者担任刀手,斩马剑成墙挥舞,可斩碎牛马。”

    赵期昌闭目思索,右眉微微跳动,回忆戚平安的讲解,以及戚继光手里那三百人操训配备,睁眼问:“庆童,中所校场那三百捕倭军,一百刀牌手都是多大年岁”

    中所三百捕倭军是戚继光亲自操训的试验性质部队,不仅有戚继光的练兵思路,还有其父戚景通的练兵风格。

    别看戚景通后半辈子在漕运、京营混日子,当年在山东当参将时可是杀出来的军功,这才升了山东备倭总兵官。

    有实战检验的练兵思路,必然有其道理所在。再说光戚继光这个名字,就说明戚家兵法经得起实战考验。

    庆童脑袋侧着想了想:“老爷,戚掌印那里的弟兄,刀牌手与咱一般年岁。年纪更小在十六七的,说是胆气精锐有杀气,编为杀手队。”

    赵期昌将这个问题记住,对陈明理说:“师兄,边军战风硬朗,打的是你死我活寸土不让,所以刀牌手也好,还是旁的枪手、弓手,选的都是气力雄壮的。山东地处腹心,鲜有硬仗。刀牌手作用是接敌前挡箭,应该以灵活为主。”

    说着赵期昌扭头看一眼操训家丁一个个的精瘦体形,道:“这些弟兄多数身躯未硬,轻捷灵活,利于持牌遮挡箭矢。”

    身子未硬,这是老道士的口语,意思是身体没有僵化。习武人自然反应快身子灵活,原因就是少年时将筋骨拉开了,身体里有骨有筋做支撑。

    而更多的兵员是寻常农户子弟,生活所迫才会当兵,自然错过了少年时练武拉筋的时间,所以身体在练武人口里就是硬了的身体,指的就是僵硬失去灵活,也指反应迟钝。

    陈明理也只是随口一提,他更觉得赵期昌手里的家丁当刀牌手可惜了,应该全部训练成弓手。

    他眼中精锐家丁部队成型最缺的就三样,第一是严格操训与供应体能消耗的钱粮,这一点小师弟够狠砸锅卖铁也在搞;第二是训练时所需的高明武师以及消耗的军械,第三才是天赋,第四就是实战经验带来的信心即士气。

    第一点赵期昌能满足,若是改训为弓手,那第二点陈家寨可以补上,能解决弓手训练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箭矢损毁补充。至于天赋,只能看运气。

    一个神射手的重要性,陈明理跑江湖时已经体会到了。只要被保护好,杀人就跟割麦子一样。

    赵期昌手里有三十名少年家丁,能有三五个练成神射手,那么赵期昌足以在山东地界横行,真的没人敢惹。

    不要以为乡野械斗时双方无甲,就会像电视上那样尸横遍野;战场上杀的更狠有甲胄保护,更不会出现武将一刀放翻一排的夸张事情。

    所以,在双方有准备的时候战斗,杀人效率并不高,多是伤而不死。只有神射手,才有那种杀人如割草的效率。

    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陈明理、戚继光这样的练武人来说,直线攻击的弩箭还不要命,最要命的是神射手射出的那种防不胜防的抛射箭矢。

    当然,陈明理如此想自然不会白做好人。如果赵期昌要练弓手家丁,陈家寨能用自身的优势换取更多的好处,也就是土地。

    话题就这么揭过去,陈明理与赵期昌到坡北马圈外,开始指导赵期昌道门北极真武一脉剑术。

    有龟蛇两路剑法,陈明理会的是育阳将军剑法二十四式。育阳将军是龟将军敕命封号,总共三十六式练法,打法有多少式,不是陈明理这个记名弟子所知道的。

    说的通俗些,练法就是武术,强身健体用的;打法就是杀招,可以用国术称呼。

    陈明理只负责传授前二十四式练法,给赵期昌打底子,后面具体的十二式练法由老道士自己传授。

    所以他从这二十四式练法中参悟出来的杀招就没必要给赵期昌传授,不是他藏私,而是他这种自己参悟出来的东西,根本比不上道门各派千百年钻研、实战积累、凝炼出来的杀招打法。教给赵期昌,只会将赵期昌引入歧途。

    一样的招式可以是练法,也可以是打法,就看怎么用。

    练招的时候,用的都是重家伙,拿着上百斤兵器练武不稀奇,拿着上百斤兵器杀敌才是稀奇事。一名悍将能用八十斤重的兵器练武,那杀敌时能用二十斤的兵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把铁锹才多重你抡圆了铲掉对方头盖骨是正常的,更别说二十斤重的兵器。这种已经是人间杀器,能够破甲打出粉碎效果的大杀器。

    颜植、庆童在四周望风防止外人偷看偷学。

    陈明理一招一式演练后,将昨日削好的两尺三寸长宽木剑递给赵期昌,才开始认真讲解、纠正赵期昌。

    二十四式并不多,可很繁复,除了八个衔接剑式外,余下十六剑式都是可以相互衔接的,并以此衍化出种种剑招。

    这是练法,讲究的是全身上下、内外一起锻炼,越复杂就越全面,说白了就是招式衔接如数字组合,永远没有尽头的花架子。

    至于杀人剑术,真的没有取巧的法子,需要极高的体能、天赋支持。将剑式练成本能,以体能做支撑,以经验进行判断,天赋就是某种加成。剑术杀人,只要近身就两三招内结束。

    其中所谓的杀招,就是不断总结下来,最具杀伤效果的几组剑式组合。

    斗剑打个百八十回合根本不可能,这种斗剑只会养成毛病将自己弄废了。就算友谊切磋用木剑,也是两三招内解决。当然,这交手两三招之前,会有更多的时间是对峙、试探。

    至于搜山军务

    就是一个笑话,漫山遍野搜一搜山洞之类的,再做些套网、陷阱弄点野味什么的,就算完事了。

    各处不断私下推敲,都有极大的耐心等待。连朱应奎自己都不着急更不催促,卫里难得一次吃公粮还有人报销的机会,自然乐的安宁、长久。

    夜,张茂通报了夜里巡夜暗号后,就各自归帐休息。

    赵期昌此时与陈明理共用一个军帐,也是储存军粮的大帐。

    陈明理已然入睡,教人剑术是一件必须认真所以很耗精力的事情。

    赵期昌则拿着一斤八两重的木剑在帐中练着步法,所谓的八式衔接用的变招,就是步法。八个方位,每个方位演化出两种剑式,攻守各一。比军中精简的刀牌手十二式还要复杂,复杂的多。

    刀牌手十二式之间就进、变、守三种变化,已经是前人精简到一种极限而不失威力的杀法,也是练法,是速成不需要多少天赋,只需要努力锻炼,连成本能就能用的军中武技。

    庆童端着木盘进来,看一眼打呼噜的陈明理,又看向赵期昌,眼神泛着一种你倒霉了的神情:“老爷,张家那边逮了些鸡兔,炖了一锅野雉菇汤,张爷差人送来一碗。”

    陈明理的呼噜声的确是赵期昌的催命符,难以入睡才研究各种剑式精髓所在。

    打了个哈欠,赵期昌指在一旁木板上,呼喊陈明理:“师兄师兄”

    陈明理含糊应了两声,就是不起来,对于一个不想起来的人,赵期昌自然喊不醒。

    取碗与庆童分了,两人坐在通铺边,鸡汤里泡着锅盔,赵期昌慢悠悠喝着,心思飘的很远。

    道门剑术很厉害,他见老道士练过灵蛇也就是太玄四十八式,与他见过的太极剑比较像,慢悠悠的。

    龟蛇二将,龟是阳属、火,蛇是阴属、水。真武一脉剑术分化两个极致,以龟命名的剑法大开大合属于刚猛、战场剑术,能引申出枪术,学习要求不高;蛇这一路剑法学习要求高,自然不好练。

    剑术不是死的,两种剑法就是两种极致的总纲,是不断发展,糅合、再精简而成的。

    武当、真武,想来是有渊源的。

    可老道士言语中最推崇的还是别家剑术,如峨嵋派的拳枪剑一体武技,还有青城剑客刺客。

    至于佛门中,少林寺的枪术也是不错的,不过近年开始没落,开始搞什么以棍代枪的棍枪术,基本上是快残了。还有抛弃所长,效仿峨眉拳枪剑一体,研究什么拳术、剑术。

    为了研究剑术,还派出两个弟子跟在俞大猷身边历练。

    没错,就是俞大猷,现在的俞大猷在江湖上可谓是功成名就。这个人在江湖上很有名,拜剑术大家李良钦为师,卫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