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学文扑在于学孝身上,双目泪水涌溅,双手颤抖着想要将于学孝扶起来。

    箭羽声破空声陆续传来,火堆周边于家少年多在奔跑中中箭,倒地哀嚎、谩骂或一言不发,向着牛车爬去,留下一条鲜红血迹。

    “跑倭”

    看着弟弟,于学孝视线渐渐发黑,瞪大眼睛张着嘴,没了声息。

    “哈那忒”

    一名倭寇披着麻衣,抄着倭刀从山坡冲下,怒吼着将一名刚爬起的于家子弟劈中,刀刃卡在脖子与肩膀处,热血喷溅滚滚热气与血液喷在这倭寇狰狞、脏污满是油垢泥尘的脸上。

    双手压着刀,狠狠一拉,再一脚踹出,这于家子弟脖子被切开大半,向后翻倒时血液喷洒的到处都是,染红周边两步。

    其他奔出来的倭寇进行补刀,七名倭寇打扮的青壮来到火堆旁,一个个喘着大气,刀上、身上染血。

    西边山坡上,于广恩持弓的身影一步步登高,顺着山坡来到于学文面前:“小爷,戚继光那边的运粮队已到了所里,张茂那边派出的人估计还有七八里山路就要来这。不要怪小人擅作主张,真的拖不得了。”

    于学文目光木然,五官扭曲着缓缓扭头,环视站在于广恩身后的七名倭寇,三名倭寇胡须散乱,头发散披着,留着典型倭寇发式。脑门天灵上的头发一月多没剃,足有寸长。

    另外四名倭寇头发散乱扎在颅后,都是不到一尺长的头发,一个个油头垢面,又神态癫狂,紧张又决然。

    于学文伸手颤悠悠从于广恩箭壶中抽出一支箭,声音干哑:“诸位弟兄,是小弟对不起了。诸位弟兄之母,便是我母;诸位兄弟之子,便是我子。酒肉就在这里,吃饱了上路。”

    这根箭,于学文右手反握狠狠扎在自己左肩,透甲入肉。

    又是取出一箭,钉在自己右腿,鲜血淋淋忍不住痛嚎一声。

    接着是第三箭,扎入自己腹部。

    一把推开于广恩,流下一串血迹,血液滴在雪地上如同朵朵绽开的红梅。于学文爬到牛车上,右手握着鞭子狠狠抽下,黄牛迈蹄,脖间铜铃作响。

    回头看着火堆旁那具尸体,于学文想哭,可没有泪水。
………………………………

上架了,说两句

    上架了,说两句

    上本书大明宗室,让咱从软红河升级成软红塔山,五块五到七块五,不小的进步。 这是两次清网运动,上头编辑老大抬举,众位看官老爷赏脸的结果。

    这本书网站给出的千字十五保底分成,这个合同咱没签,不是看不上。这是非常好的待遇,多了是自己的,折本归网站。签的还是普通分成合同,现在想起来感觉肠子有点疼。

    不这么干原因也简单,想自由的写,写自己想写的故事,用自己的风格写。

    如果签了保底合同,就要考虑网站的感情,人家看重咱,愿意担风险,咱也不能辜负。这样的话,写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赚钱,学套路化的路子写文。

    唔,其实也想学套路化的写法,感觉学习能力太差,始终学不会。要知道,上本书中间太监了一阵,这半年时间一直模仿套路,想着混买断,千字十的买断就能将咱收买。可始终学不会,没那个模仿的天赋。

    所以,这才假清高,签的普通分成,就怕到时候学套路文将自己饿死还砸了招牌

    这本书,会写的很长,大的方面会突出嘉靖时期经济问题与海禁政策的原因,都说大明朝税制奇葩,怎么个奇葩法都笼统概括为下严上宽,这本书里会将奇葩尽可能写明白。

    这只是大背景,小一点的方面有两个,写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麻贵等代表的名将起伏;另一个方面就是写人。

    师傅总说咱刻写人物不到位,所以这本书能保证温饱,就会一直写下去,写活几个人。

    能写活一个人,或许已经是最大的能耐所在了。

    向关照的网站、诸位看官老爷致敬。

    小白
………………………………

第八十章 神猪岭剿倭上

    第八十章 神猪岭剿倭上

    “吁~”

    赵期昌一拉马缰,右臂高举,庆童握着铜号角吹奏短而急促的天鹅声,五十余骑先后勒马。

    他侧头向南,半山腰上有一座百户寨,那是左千户所最南端的百户寨,设立在巨石山北一座山上,山下是一处三岔口,勉强能算交通要道。

    这座百户寨,叫做山头寨。

    此时山头寨寨门合上,寨内守军、军余渐渐出现在寨墙上,紧张望着山下道路上驻马的马队。

    三岔口向西就是左千户所,出了山口向北十余里就是登州城南旧马营百户所;向南则是中左千户所,东北方向则是中军所在的龙山百户所。

    “噗”

    啐了一口,赵期昌轻踹马腹:“出发”

    陈明理与几个老弟兄互看一眼,当年山头寨覆灭时,陈明理带着一帮兄弟最先杀来,多少知道一点卫里人不知道的事情。

    那一次,陈明理抱着极大的决心来追杀倭寇,指望卫里人接受他,将他纳入卫里体系。可他即兴而来,败兴而归什么都没得到。

    山路拐弯处,铜铃声传来,这五十余骑从头到尾先后渐渐放慢马速。

    一辆牛车出现在他们面前,驾车的于学文垂着头,手里握着鞭子一动不动,身上三枚箭簇白色的箭羽与蓝红相间的罩甲十分显眼。

    悠长天鹅声响起,陈明理一把抽出立插在马具上的红缨枪横握在手高举,怒吼:“戒备出刀”

    赵期昌猛拉缰绳,小红马长嘶着,一片马嘶声。

    陈明理策马立在队伍前,老黄牛受惊也停在那里,哞哞叫着,牛鼻子喷出一团团白气。

    天鹅声响起,于学文艰难抬头,面容哀戚扭曲,双眸看着面前黑压压堵塞山路的马队。

    赵期昌策马出现在队前,见陈明理不下令,他便对着颜植稍稍侧头。

    颜植跳下马,拖着五尺长斩马剑小步接近牛车,认出卫里有名的于学文,扭头:“是于家老二”

    “师兄压阵”

    赵期昌打马上前,庆童跳下马,取出藤牌小跑着跟上,将腰刀抽出。

    牛车前,颜植解下黑布斗篷将于学文裹起,探了探鼻息,拍拍于学文冻僵发白的脸:“于百户于百户”

    “右军的弟兄”

    于学文扭头扭头看向赵期昌,两行泪水终于淌下:“倭寇倭寇”

    “在哪”

    赵期昌跳下马,险些摔倒两步冲到车前,双目眦圆。

    “南三四里哨卡,速去报仇”

    于学文右手抬起要抓向赵期昌,抓住赵期昌递过去的手,满是血渍的手紧紧拉着赵期昌的手,泪水淌着,眼神祈盼又可怜:“倭贼杀我兄弟杀光他们,报我血仇”

    一大一小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赵期昌另一手搭上去,颤抖点着头,呼吸粗重:“我去杀倭奴这就去龙山有军医,撑着点”

    于学文松手,泪眼盯着赵期昌模糊声音:“别放走一人,倭贼有七八人,此贼善射”

    赵期昌重重点头,抬手指南,扭头向后声音尖锐:“杀倭奴”

    陈明理正打马上前,手中红缨枪斜举朝前怒吼:“留几名弟兄,余下的跟上”

    四十余骑从牛车两侧绕行奔驰而过,脚下震动,赵期昌看一眼右手血渍,握拳横在胸前,对于学文重重点头。

    于学文右手也握拳,垂着头:“保重”

    庆童按住小红马,赵期昌转身上马,狠踹马腹:“哈哈”

    颜植、庆童先后上马,护卫着赵期昌两侧,紧跟着大队离去。

    余下几名年老的骑卒又摘下两面披风给于学文裹上,向着东北七八里处的龙山百户所移动。这几人经验丰富,有一骑率先离去通报龙山中军。

    哨卡处,火堆燃烧,五具尸体散布在周边。

    哨卡南两里多就是中左千户所,很近,可山路曲折,这里发生什么中左所不会察觉。

    “搜”

    陈明理指着两侧山坡,本该平整的坡面雪层都是乱糟糟。

    赵期昌翻身下马,两侧山坡上已爬满了人,又逐渐消失顺着痕迹追击。

    陈明理检查周边,对赵期昌摇着头:“都死了,还没凉透。师弟,说明倭寇并未远遁。追查倭寇要紧,可龙山所、中左所两边,怎么处置”

    这是在问要不要独吞军功,赵期昌眉头皱着。

    “倭寇在这里”

    西面山坡上传来吼声,紧接着又喊:“足有七八人,马队抄击”

    陈明理侧耳一听:“是王胜,师弟”

    “中左这边咱不熟悉地形,急切间难定。到时各处必然风闻,平白做了恶人。”

    赵期昌左右看一眼,东面山坡上的弟兄开始折返,继续说着:“锁住敌踪就是一功,没必要让弟兄们白流血通报龙山中军、中左所”

    将腰间铜牌、百户印两样信物解下抛给陈明理,赵期昌从马具上抽出倭刀备州,转身就向西面山坡跑去。

    庆童挽着刀牌紧步跟随,在山坡上可见隔着一座山,另一座山路上倭寇在山间小路上跑着,因为大雪封山,小路上积雪没有踩开,此时倭寇跑的并不快。

    做好安排的陈明理登到山坡,左右环视这西面山里没有适合马队驱驰的地形,留下四五人看马,领着余下十几人跟上。

    山里雪中行进困难,前后两拨人就这么一前一后追着。

    最先得到消息的是中军龙山所。

    “倭寇我看你贼眉鼠眼,面目凶恶倒是更类倭寇一些。”

    护送于学文的一骑最先抵达,在于学文的宅前被中军卫士拦住。守门的卫士喊来徐承贞,他扬着下巴,眼皮子垂着打量着这年老的骑卒又说:“你说你是右军的人,可有凭证军务劳顿,朱公还要署理登莱两府大小适宜,很忙的。”

    “将爷,小的乃是陈家寨陈三爷家中庄客,跟着卫里赵三爷军前效力,是右军第一把马队四什骑卒。”

    没有正式的号衣、盔甲,连匆匆发下的伍长、什长木腰牌也无,有的只是一件发下的披巾,这名老骑卒一脸为难:“可倭寇真来了,于家小二爷,被箭射伤就在后头。”

    徐承贞皱眉:“果真你是赵期昌的人”

    “不敢欺瞒将爷,稍后小二爷就来。”

    “老实候着,本将这就去通报。”

    徐承贞心中急切,若真是赵期昌逮住倭寇,他想要找赵期昌麻烦可就没希望了。最关键的不是这个人是赵期昌的人,而是真耽误了事情,朱应奎能扒了他的皮。

    后院,屋中觥筹交错后,徐承贞通报。

    屋中正堂,一头老虎尸体搁在一旁,木笼里三只小老虎不到尺长,朱应奎捏着米粒按着一只小老虎脑袋硬喂着,笑容满面。

    刘磐、龚显主仆已经醉翻躺在火炕上呼呼大睡,这就是他们主仆半月间的收获,打死了一头传说中的华南虎。

    “倭寇”

    朱应奎醉意弥漫,抱着小老虎坐到主位,抚着怀里小虎背毛,有些不相信:“算算时间,倭寇也该出现了。整顿人马吧,备好车辆。”

    于学文抵达龙山所时,中左所也得到消息。来这里领粮的张承翼领着十余名宗族子弟就往外跑,整个中左所于家子弟直接炸膛,得到消息立马就往事发点跑,一股接着一股涌出。

    衙门里,于承嗣与一帮族老齐聚一屋,静悄悄可闻针落。

    于广恩坐在火盆旁,头也垂着。

    一名于家子弟仓惶跑进来,险些被门槛儿绊倒:“祸事了”

    天色渐黑,一路沿着踪迹追击,足足翻了六座山,绕了几座小山都记不清。

    望着那高耸山岭,赵期昌喘着粗气只觉得喉咙火辣辣疼,浑身冒着白气,手中握刀备州一甩,贯入积雪中。

    庆童跪着,张嘴喘着气仰头,一口口白气吐出,看着隐没在山腰林中的倭寇只觉得头晕脑胀。

    一个个追来的人都好不到哪里去,陈明理拄着红缨枪,胡须染白看着这座绿林江湖中有名的山岭,神猪岭。

    神猪岭周边六七十里山林密布,尤其是山,山多的让人绝望,根本不适合居住。山民都住不下,根本就没多少地方能开辟田地,这里是山民采药、打猎的地方。

    望着神猪岭险峻地势,赵期昌有些绝望,自己这些人真的攻不上去。某些山间小路仅够一人通过,稍不注意就会跌落摔的粉身碎骨。

    他在这里捕蛇时都得小心翼翼,这里已经接近莱山范畴。

    “烧火御寒,封锁山路。”

    赵期昌吐出八个字,双膝一软跪在雪里,一拳砸到雪里。

    陈明理指着神猪岭道:“那边四五里,绕过几座山有贺家庄。弟兄们追得匆忙,干粮、引火物都无。”

    他将赵期昌搀起来,苦笑着:“命背,神猪岭东南二十里范畴都是大山。偏偏北四五里就有了路。”

    没了追踪的紧迫,又杀倭无望,赵期昌阵阵疲倦袭来,勉强点着头:“运气不好,若早到半刻,倭奴一个都难逃。”

    陈明理抖开披风,右臂揽着赵期昌肩膀给他暖身子,环视左右:“小七,你腿脚快,去贺家庄找贺成虎,让他准备粮食、酒、引火物、斧头,再多弄一些棉被过来。到时候折钱,咱给他补上。”

    一名矮瘦青年背着弓,闻声望过来抱拳,喊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兄弟,绕过神猪岭离去。

    陈明理则左右指点,讲述周围地势、人文。

    这里已经属于左千户所范畴,贺家庄距离龙山所直线距离十里出头,可没有一条像样的山路,要绕大圈子才行。贺家庄北又是山岭延绵,是典型的封闭山村。这种地方的村庄,要么与世隔离,要么捞偏门。

    否则光衙门里的税,就能让深山里的山民饿死。
………………………………

第八十一章 神猪岭剿倭中

    第八十一章 神猪岭剿倭中

    夜色下,虎山营地更为空阔,只有患病的部分军士及十余名张家子弟留守大营。

    两个时辰前军令传达来,张茂还做准备时,常信平、赵凤祥领着子弟兵兵分两路,一路去中左所集结,常信平领着二十人全副武装,从山头寨西北,绕行截击。

    赵家子弟走的很匆疾,对常信平来说赵期昌就是他的一切。赵凤祥对赵期昌这个年幼的叔父有些抵触,也怵平静示人颇有威严让他琢磨不透的小叔父。可他深深的明白,三房的武力对赵家宗族上下意味着什么。

    赵家宗族是分为三部分的,二房逃回河北老家后,大房是一部分,三房是一部分,赵家庄宗族是一部分。话语权落在宗祠守祠族老、大房、三房掌事人手里。

    三房的盘口太大,外人眼红。可族里何尝不眼红赵期昌这个三房掌事人出事,他的胞弟五郎根本压不住场面,为了争夺三房的盘口,赵家就先斗起来了。

    张茂的大帐里,杨氏袖子挽起,往锅里揪着面片。

    面片下锅汤水溅起,张祖娥身子一颤,揉着手背,低头看着搭在手腕上的宽面条。

    “你父是右军掌军,百来人跟着,会安安稳稳的。”

    杨氏拿走女儿手腕上的面条,拉扯着往锅里揪,头垂着:“你叔父还没起家时,家里日子也紧。你父亲他为了多挣钱养家,在班军里充任书吏。九边、京畿都跑过,什么场面没见过一撮穷途倭寇,不会有事的。”

    张祖娥勉强笑笑:“可兄长也在军里,女儿想着今日右军去中左所拉粮,左军也该去了。兄长在那边干的是辅军差事,说不好也会撞上这事儿。”

    “就你想得多”

    嘀咕一句,杨氏揪面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眉头不展一声轻叹:“这就是卫里男人的命,跑不掉的。”

    此时神猪岭四周已经被两圈小火堆包围,每隔五六十步就是一处火堆,前后两层。而神猪岭南面,火堆、火把扎堆处,足足百余人聚集,还扎着挡风帷幕。

    “报”

    一处火堆旁,赵期昌抱着新鲜竹筒喝着姜汤,扭头望一眼。

    一名健壮小校从东踏雪而来,背插一杆三角赤旗,单膝跪下:“左军戚将军已率二百三十六人抵达左军上下,俱负草三束”

    四面粗布扎起的帷幕里,朱应奎裹着狐皮大氅从马扎上站起来,冷的跺了跺脚,走向帷幕两名军士躬身探手将帷幕拉起,朱应奎走了出来。

    夜里寒风迎面扑来,朱应奎扭头四望到处火堆火蛇摇摆,军士都紧挨着火堆挤在一起,还有不少军士在周边山坡上采伐树木。

    他扭头:“军帐何时到”

    一名中军书吏拱手:“中左所、左所还在征调,最快二更时运抵。”

    朱应奎声音很大,指着周围火堆:“派人再催必须在三更前扎好营帐,四更、五更寒彻入骨,儿郎们撑不住。”

    他这话传过来,赵期昌身边一起坐着的军官面露喜色,人人动容。赵期昌只是撇撇嘴,那么远,估计这批传令的人过去,左所那边的人也是启程的时间了。

    全军弟兄夜宿野地以身御寒的原因都在朱应奎身上,这人虽然署理登莱军务已快两年,可没有实际领军经验,这回中军也没有什么资深从军老人。

    结果出了这么大一个漏洞,竟然没有军帐

    也不能怪朱应奎,以为这是一场追击战,只顾催促各处火速出发。没有做最坏的打算,那就是把军帐、粮食、生活器皿带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行军就是搬家,少什么东西都得拿命来填,用命弥补犯下的失误。

    最倒霉的是人都聚集在神猪岭,中左所那边运输要绕一个圈子从北边贺家庄那边进来,中左所是卫里出了名的穷所,能挤出十顶军帐就很了不起了。

    而左所在卫里摊派的是班军番上,有足够的军帐储备,可太远了。

    朱应奎去迎接戚继光部,赵期昌等大小军官在夜风中打哆嗦跟上。

    戚继光的人逐渐出现在视线内,雪地照映下戚部上下没有火把,人人背上搭着三束草,三束草累积在一起有三尺多高。

    “快上去搭手”

    张茂站在朱应奎背后,转身挥手催促,临时营地里的军士涌出。

    “末将来迟了。”

    戚继光将三束草放下,满头大汗对着朱应奎拱手,脸红彤彤满是汗珠子散着白气,嘴唇因脱水而发白。

    “何迟之有”

    朱应奎拉着戚继光手臂,另一手拍着戚继光小臂边走身子侧着:“是本官考虑不周,才有了如此疏漏,苦了儿郎。”

    两人渐行渐行,低声聊着入了帷幕。

    赵期昌肩扛两束草来到火堆旁,张茂左右比划对着一堆军官讲解:“都赶紧吩咐下去,将火堆周边的积雪清理干净,在风口以木枝、竹子、披风做墙挡风,要做成月牙状。再把草铺上,如此才能过夜。”

    说着还做手势,尽可能讲解明白。雪夜里野外最可怕的不是雪、寒冷,而是寒风。

    只怪工具都没带来,没有军帐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工具也能有种种办法挡风、御寒。现在能有草束,就解决了最大的隔温问题,起码人人都能躺在地上避风。

    张茂在边塞时,还见过边军夜不收在塞外野地过夜,那里夜里的风更大。夜不收携带的毯子、被子虽厚,可也抵挡不住。夜里更不敢生火,这帮人就挖地窝子,让马睡在一侧,以此避风御寒。

    营地已经选在尽可能避风又能兼顾封锁神猪岭的地方,可还是冷的要命。

    这是山里,除了山洞就没有真正避风的地方,风都是顺着山势刮,会转向如水一样。

    很快,中左所于家又将搜集来的被子,以及铁锅、粮食运来。

    帷幕外,一名水寨旗官握着铜号吹响,赵期昌离开火堆拍拍手,对身边常信平、庆童道:“等陈家寨的人到了后,都安排到一起过夜。我看这军帐,够玄。”

    常信平抱着竹筒抬头:“老爷的意思是左所不给面子”

    “就是给面子,大半夜的也运不来。”

    大半夜挨家挨户动员丁壮本就是一件麻烦事,还要借牛借车,怎么可能是短时间能做下的事情最关键的是朱应奎没有给左所的头头脑脑许下明确好处,这帮人拿不定主意,自然不会拼命张罗。

    低着头,赵期昌钻入帷幕,顿时就感觉暖和了。

    寒风吹不到身上,围成的布墙迎风处被风吹着鼓胀,另外两侧风刮过猎猎颤着。

    帷幕正中生着大火,火光照映人人似乎都是红的。

    按着排序,赵期昌坐在右手第二的马扎上,不多时几名军士送来装满茶水的新鲜竹筒,赵期昌抱在怀里暖手。

    坐在主位的朱应奎依然觉得冷,他隶籍锦衣卫,小的时候生活在四川,少年时在温暖的南京长大。平日生活也不遭罪,身体自然受不得阴寒。

    拢了拢皮裘大氅一角,朱应奎双脚伸出烤着火,左右环视见主要人员都在,长呼一口气:“人都到齐了,倭寇也被堵在神猪岭绝境。眼前,本官就说两句。先说此番查倭,可以说是即将完事,就差那临门一脚。”

    “这是好事,登州卫捕倭军在山里幸苦半月,此番也算是修成正果。其中,右军的赵百户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