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件事情就比较邪恶了,赵期昌提议取消原来刘王文乔四家每家二十顷地的限制,允许他们凭实力开垦,一切以春耕时的数据为准。

    实际上每家也在担心这个事情,因为真放开了搞,二十顷地反倒是个限制,规划区域内估计的土地数量远远少于实际数量。如果按原来那么搞,每家二十顷限额会有个极限在,到了以后还得再改。

    而现在,赵期昌放开限制,让五家一起卖命开垦,他只认实际春耕土地。这意味着各家人力越多,春耕时获得土地就越多。

    再换句话说,他们可以从山里拉更多的人来开垦,每个人开下的地,都会租给他;事情做的邪恶了,可以在别家规划的区域里割肉。

    三成租子真的很良心,对底层百姓尤其是山民而言,三成租子能挤破头。因为赵期昌收租子是根据收成来收的,不是定下一个死数据年年不管你死活,就伸手要那笔数据上记载的租子。

    因为这涉及到另外一种蛮不讲理的收税规则,那就你的地收税有两种规则,一种是地的属性,是大方面的官田还是私人永业田,小一点的是山地、旱田还是水田;另一种则是最具大明特色的科税,也就是大明税制奇葩的根源所在。

    而前者则是确定税收多少的根据,规定一亩地该缴纳多少。官田是承包给佃户的,收的叫租,永业田收的是税。

    每块地都有历史因由,也有政治属性,比如国初时北方萧条,为鼓励北直隶、山东百姓耕种,规定只收历来税收的五成,然后又有对功勋贵戚的减免奖励。

    结果就是一样的地,税收系数为一,这个一是定死的,不管你丰收还是歉收,每年就收这么多。这也是灾荒年间百姓卖儿卖女缴税的原因,因为这税是定死的,多少地到时候给衙门多少税,不是根据收成再换算的税

    永业田还好,高不到哪里去。而官田,大明朝的官田来源多是罚抄,又叫官没田。这类田好的多被地方士绅与衙门勾结置换到自家名下,用劣田、荒地顶上去。而不同的官田也有政治属性,收的租税系数不一样,有的每亩一年一斗,有的两斗,有的可能就几升。

    而官田的租子平均比私田来的重,是朝廷收税的主力。地方上这么搞,自然大头收入都从衙门里流到了私人手里。

    而不管你多少收租子系数,官田数量在账册是确定的,按着种种系数来收租子,给上面押解的税粮、租粮是死数据。可好田没了,劣田没人承租,收不到租子,怎么办

    那就找好欺负的人来收拾,百姓的下等田给你改成中等田,中等田改成上等田,士绅的中上等田又各降一等减低收税系数。

    这就是收税的基本情况,即一个地方给中枢的税从始到终都是一样的,与账面上土地数量绑死的。一百多年下来中枢账面上的收入年年如此,根本看不到多少发展,就连人口也是一如既往的国初六千多万。这个官面的六千多万人口数据,会一直持续到天启、崇祯年间。 之所以叫科税,是因为一年一科,也叫课税。地方拖欠严重,今年交不上那就记账,等你交上来再说。还不行,就换个能收上来的人去办事。有本事的官员从士绅手里捞一点就能补上那可怜的一点税,没本事的就欺压最底层的百姓,卖儿卖女也要补上

    明末加派的三饷之所以把北方人逼死,原因就是加派是按着田地数量来弄的。西北一亩地不见得能有八斗收入,扣掉税,还有加派。一亩地给你加派四五钱,地方上扯虎皮和你要四五两,摆明了不给活路,怎么办造反咯

    所谓苏沪重赋,这两个府一年给中枢租粮两百多万石,比河南一省的税粮还要高,河南的税粮归中枢节度,租粮因为河南承担漕运疏通工作,给中枢的不多,多提留本地使用,或作为漕户的补充发下去。

    租粮是官田收上来的说法,苏沪重赋的原因就是朱元璋这个吴王,对另一个吴王张士诚部众的惩戒。整个苏沪田地明初时几乎都是罚抄的官田,田租重的吓人。最夸张的是一家子祖上得罪过朱元璋,家里只有六分地,平均一亩年租是四石

    这些田地罚抄为官田,耕种的还是原来那些人,想跑都没出跑,乖乖待在那里种地去。

    种种乱七八糟的政策下来,也就出现了秀才中举人,一帮族人、乡人贡献地契挂靠的原因。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士绅的特权,那就是挂上种种政策好待遇,哪怕给举人一笔三成租子,那他们也是赚的。

    因为他们不再是最底层的百姓,受到的乱七八糟杂税也将远离他们而去。

    为什么收这些乱七八糟的杂税地方捞钱是一回事,更主要的就是填补窟窿,将士绅掏走的那一个窟窿填上。

    再说苏沪重赋,为什么明末加派三饷却不受影响因为这地方土地产量好,一亩地等于河南三四亩,陕西六七亩。一家十亩地可以精细耕作,还有更多的时间去操持其他行业,所以手工业发达又弥补上了重赋收走的那部分,那么田地的高产足以养活一家子。然后有余力供应子弟读书,然后做官,一条良性循环。

    而三饷加派是根据田亩数量判断的,有多少地交多少加派,这点加派对北方人来说比正税还要高几倍,对人均地不足一亩的苏沪而言,挠痒痒罢了。

    这也涉及一个冷笑话,崇祯初期手里没钱又搞加派,朝中就争吵这条政策。东林二代钱龙锡启用,北上时因这个问题问前内阁姓陈的前辈,这位不敢得罪天下士绅高门,含糊说拔一毛可救天下,钱龙锡是支持袁崇焕的,话传到袁崇焕耳朵里。

    好吧,既然陈阁老都说了,那就为了天下,拔掉毛文龙这一毛

    扯远了,赵期昌这里开的荒地,收税的是卫衙门。也是根据规矩收税,先评定地的性质确立基础系数,再根据不同政策加成后减免,然后定下来就是科税,赵期昌每年交上去规定的税就完事了。

    如果图省事他也可以对下面承租的各家玩这一套,可赵期昌准备好好治水,将土地搞精细化生产,那么玩一刀切,他努力下去吃亏的还是他。

    他也看的明白,任何的措施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一条措施要不断打补丁修正。百亩一丁这种措施,一定要改。随着各家安稳扎根后,土地精细保养后产量上升,他要根据地产量摊派丁役。

    合适的丁役训练,不合适的丁役用来做工,今后光眼下这点地盘,就得他发展十几年。
………………………………

第一百零八章 来钱的路子

    第一百零八章 来钱的路子

    几日后夜晚,赵期昌在书房翻着最初绘画好的一副牌上,以薄竹片为骨双面裱纸,背面是印刷的云海红日白月海浪花纹,正面的则是手绘。

    大小王换成玉帝、阎王,十二张花牌以道门神仙谱系为选材,四王是关羽、赵公明等四大元帅,然后是四大美人,四少则是。花纹则是梅花、三角兰、方块竹、圆形菊,这只是初步使用,要给朱应奎的肯定要仔细衡量,花牌人物选择一定要慎重。

    按照预定方案将会在十二色花牌要以十二种美好品德的代表人为主,大小王会以吕祖为原型,弄男女两种画,谁让这位喜欢扮成女子

    看着牌面光秃秃的角,赵期昌觉得应该把阿拉伯数字弄上去,扭头:“牌面可以,魏先生那头重做底版,就按原来的法子搞。十日后,我要九十九副,连着底版一起,送人。”

    赵普益脸色为难:“三郎,九十九副,这花费不少啊。”

    用的纸是上好的竹纸,关键是竹片加工复杂,请来的篾匠一天也就二百多张产量,也就四副牌用度。而且印刷的彩墨,也是格外的花钱。反倒是绘画底稿、刻版都是一次做好,能重复使用的。

    “再请人,别心疼钱粮。底稿预计几时能好”

    赵期昌说着将牌收入专门制作的小木匣里,头低着:“目光要放长远,这东西朱应奎会喜欢的。”

    赵普益心里也没底,心中估算片刻:“若十日后要,还需再请篾匠,算上用度,前后工钱、支出大约会在两石粮食,六两银子左右。底稿,明日傍晚就可送来。”

    大面积印刷人物图案,只能是黑色线条人物图案,采用单色背景,不是多么精细的活儿。

    “不算多,先生也早点休息吧。”

    赵普益离去后,赵期昌取出一张夹在书页的草纸,上面罗列着近期需要做的事情,都是一些重要项目:拜访朱应奎、迎接蒙山马队、确定捕倭军名额进而瓜分宗族力量。

    还有一些小事情,如继续给受训部队补齐各种可能用得上的军械、对隶属的刘王文乔陈五家进行人口造册、开辟新的财源以支撑越来越大的家中开支。

    赵普益的到来能抓好一些赵期昌分身乏术,又不算重要的事情。可他还是觉得事务一团糟,需要更专业的幕僚团队。

    家中重要事他必须出面,可人口造册,补充军械之类的都可以找人,找可信任的人来办。

    做人最难的就是被人信任,很多事情人人都可以干,不会干坐到那个位置上也能学会怎么干。之所以会干的人得不到机会,原因就是不受信任。

    看着草纸上的行程规划,赵期昌越发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些狗头军师帮着掺合。登州是大城,没有功名落魄的读书人也不少,可哪些能信任

    看来张茂说的对,他必须去卫学深造一番,系统的学习,并结识卫里少年扩展人脉。如果他现在有一帮文士好友,这帮人不来出力气,也能推荐一些生活困难的文人过来做事。

    提笔,赵期昌又在草纸第一行写上卫学两个字,可他真的走不开,每日练武一点时间都无。就算去了卫学,也没时间交结人脉。

    歪着脑袋,赵期昌努嘴想到了一个不是主意的主意。

    第二天中午,南坡。

    再次精疲力竭的赵期昌端着碗吃着黏稠药膏,问:“师尊,您与武学杨教授是朋友。您看,弟子在这里练兵,不如请杨教授领着武生过来指点指点。”

    老道士放下刻刀,甩甩手抚须:“哦这又是个什么心思”

    赵期昌舔着嘴角药膏,低头笑着:“自武学从城中迁出以后,日子过的那就那样。听人说,武生操演军阵时,都无场地、器械可用。练武所需的兵器、箭矢,也都是武生自家出资,武学里空荡荡什么都无。弟子就想着让武学迁来,白石墩距离城池较远,武生也好一门心思研习兵法。”

    卫里武学从城里赶出来也是活该,登州城除了武学,还有三处官办学校,即卫里的卫学,本来和卫里武学是扎在一起的,另外两个是县学和府学。

    县学学子与卫里文学学子三十多年前因为王阳明的心学传播而吵了起来,然后动手。学生打架也是文雅事,衙门不好管,让府学学子过来压制。结果武学一帮子人见自己亲友被府学、县学压着欺负,抄起家伙就冲出去干仗。

    战果自然是丰富的,所以被赶了出来。武宗时期武人还有个盼头,自打入了本朝武人地位更低,武学又迁到城外,去的学生少了,卫衙门拨下去的钱粮也就开始拖欠,日子过的很不好。

    武学教授杨文领武进士出身,当了三十多年武学教授也是他自己活该。王阳明很能打仗,又在西南待过,还屡次率兵在南方平叛。杨文领、卫里子弟都是崇拜王阳明的,他放纵武生殴打士子也就罢了,还自己冲上去,结果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弥补年轻时犯下的错误。

    老道士听了摇头:“不可能,武学可以派人过来,但绝无迁来的可能。怎么家中人手不够使唤”

    赵期昌点头,搓搓脸:“家业大了,家里事情也就繁琐起来。就打武生的主意,想着拉几个过来帮闲。”

    老道士稍稍犹豫,衡量着说:“若是你能说服戚继光,武学还真有那么点希望迁过来。至于你所缺人手,不若请些寒门士子来抄书,十几个人里总能有能使唤的。”

    赵期昌听了苦笑,武学不好迁移的原因就在于戚继光,看戚继光踌躇志满要大干一番的架势,重振卫里武学也是一种必然,怎么可能让武学迁到白石墩来至于请寒门士子上门抄书,就是赔本的事情。

    原因更简单,寒门士子一门心思想着科举,你好吃好喝供着让他们给你抄书,你看上的人才必然有才的,考个童生功名说不得就甩袖子走人了。

    像绍兴那种专产师爷幕僚的地方风气实在是太少,再说绍兴人也是科举无望后去给人当师爷幕僚积攒经验、人脉,自己不行就让自己儿子上。那些师爷家族攒下的深厚人脉和教育经验以及成功例子,就是江南文风鼎盛的一个小侧面。

    文人的臭脾气摆在那里,你给他们好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你有眼光仅此而已,逮到另一条通天捷径,绝对会和你好说好散。

    正因为臭脾气才不好网罗,唯一的法子就像老道士说的那样,请一帮人过来抄书,然后拉拢关系,改变对方不切实际又无比高大上的理想,让他们认清现实,跪在现实。可怎么想,都绝对不靠谱。

    请人来抄书,吃喝住的,纸墨,桌椅都要准备好还要花钱,有这钱去书店买多好这是一种常见的养名望,攒人脉的路子。资助一个寒门士子,对方爬上去后再反哺,很简单的士绅发家路子。

    稍稍有点余力的地方士绅,都会这么投资寒门学子。

    赵期昌又感觉牙疼,他没钱啊

    愁眉苦脸看着老道士,赵期昌心中另有打算,毫不掩饰神情热切道:“师尊,您这里应该有不少孤本,要不手抄一遍”

    他那里的书都是常见书籍,手抄是亏本的,抄书学子一定要找,能降低一点损失是一点。至于钱,只能另外想法子。

    “本来也该是传给你的,再誊抄一份备着也好。”

    老道士说一句,继续低头雕刻,他清楚赵期昌没钱。他虽然有钱,攒下不少钱,可都有用处。真当峨眉、青城派的剑手会看在同是道门的份上当免费苦力这帮人要的价钱绝不会低,而且西南往返山东,路费也是很高的。

    虽然不知道老道士有多少棺材本,可应该和自己差不多。人家不接话茬子,赵期昌只能撇撇嘴,问:“师尊,此去西南,带上一船山东特产,能挣钱么”

    老道士直接摇头:“买卖哪有那么好做一路上的路卡,就能赔死你。”

    赵期昌想想现在下面设卡的军士、衙役生活条件,很理解这种现象,又问:“那带些名贵药材,如人参之类的”

    老道士低头雕刻着木剑,胡子抖着:“别净想这些吃力不讨好的,这世上没有门路,你做这些买卖,手里拿着一车人参,也不见得能卖出去。”

    地方排外,对游商不信任,地方贸易圈子封闭,自我保护都是长途贸易的死地。

    说着老道士抬头瞥一眼赵期昌:“手里本事不过硬,官面上路子不广,你这跨省买卖,漏了风声别说盗匪,军将也会插一手。”

    赵期昌又狠狠搓搓脸,不怀好意道:“也是,真有人运一车人参从咱地界路过,好欺负的话,不抢半车还真对不起这当头鸿运”

    他这话赌气,也是无奈的实情,真发生这种送上门能开张吃三年的好事情,他没道理不插手。

    有些对赵期昌无言了,老道士也算是看明白了,这个弟子什么都好,就是钻钱眼。平时很慷慨不计较,那是看不上。现在钱财压力大,有些乱抱佛脚的架势。

    抬着头,老道士抚须细细打量赵期昌,赵期昌挤出一张笑脸:“师尊,可有指教”

    老道士缓缓点头:“你手里有兵,要来钱的路子也不是没有。稍后去问问明理,他的路子你也可以走。干上几趟,养十几个书手还是可以的。”

    赵期昌眨眼,缓缓点头,又摸摸下巴:“弟子考虑考虑”

    打心底里,他还看不起陈明理做的那些事情,不是看不起这帮人为了钱杀人。而是不杀人,跑一个单子一百两的利,这帮人沿途跑下来会将六七成的收入砸到沿途牛鬼蛇神头上。

    这钱挣的幸苦,逢人还要低三下四,说真的,这钱让赵期昌挣,太窝心。
………………………………

第一百零九章 白莲教与安全感

    第一百零九章 白莲教与安全感

    “江湖买卖”

    陈明理回味着赵期昌转述的老道士意见,摇着头:“不行,这类买卖来钱是来钱,可不是人干的。 ”

    屋中,赵期昌躺着,庆童用新学的推拿技拿他练手,给他散瘀活血。这是龚显传给庆童,也是一门拳脚擒拿功夫。

    赵期昌咧嘴抽搐:“师兄,怎么个说法”

    陈明理还是摇头:“咱常年在外跑买卖,就是不想沾染乡邻之间的是非。这么说吧,咱登州地界,有一位掌灯先生。现在这位,已是第二任了。江湖上的买卖、风声,这位都有。多是些寻仇杀人,放火吓人,阻人买卖,打劫过往客商的脏事情。”

    “掌灯青袍戴猪八戒面具那个”

    赵期昌皱眉:“上回围堵刘磐抢劫白狐祥瑞的事情,五哥领着这位露过面。师兄,这买卖有没有良心活儿”

    陈明理也知道这件事,点头:“有是有,但麻烦。都是本地人,做了那些买卖让人抓住尾巴,这就别想过安分日子。这也是咱不乐意做这类买卖的原由,风声传出去只得背井离乡,人离乡贱呀”

    “而这位掌灯,似乎与白莲逆匪有染”

    停顿下来,陈明理目光落在赵期昌脸上,当军将可以贪可以暴躁顶撞中枢,也可以横行乡里,只要会打仗,关键时靠谱,那上头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这些道理陈明理总结不出来,实际上感观就是如此,他理解中知道山东这地界,只要你跟白莲有染,基本上就完了。

    赵期昌眨眨眼,下巴一扬:“师兄,安排个机会,咱见见这位掌灯先生。师尊既然开口,应该不会将咱这上上下下推入火坑。”

    陈明理双目垂着,轻轻点头,又说:“后日就是一次鬼市,蒙山的王首领也会过来参会。到时候恐怕生事端,他要拜访家主,若在鬼市见了家主,恐怕会捏着这个把柄要挟家主。”

    赵期昌沉默片刻,那位姓王的马贼头子拜访他,意思也简单,就是想通过赵期昌这边搞一批良心军械。虽然卫里武库里的都是破烂货,可你不能否认卫里的匠户打造本事是最好的。

    给公家的东西是数量要求,人家干私活卖的可都是质量要求。这类匠户单枪匹马的基本上都饿死完了,余下的匠户要么如陈家寨这样自成一个团伙,要么挂靠在卫里各家名下干私活。

    想了又想,赵期昌一笑:“他一个贼,凭什么要挟咱不识相,就剿了他。”

    陈明理苦笑,点头:“也是,那咱忙去了。”

    屋里炕上,庆童揉着发酸手腕坐在炕边:“老爷,咱瞅着这事情不简单。”

    赵期昌起身将衣袍拢紧,系着腰带头低着:“可不是白莲逆匪,好大的来头。掌控登州江湖买卖,这位掌灯先生应该是会主吧”

    白莲教在山东的传说不少,一府是一个会主,一县、一州是堂主,下面是香主。是不是很熟悉这一套其实这是真的,白莲教内部组织就是这样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白莲教各地潜伏的组织是非常全面的,顶替衙门做事也正好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上。

    穿好衣服,赵期昌跳下火炕拍拍身上,庆童取来披风给他挂上,赵期昌继续说:“毕竟老头子这么说了,应该有考虑了。”

    庆童将自己的头盔戴上,还是皱眉:“可老爷,这事传出去,咱家上下可就毁了。”

    赵期昌眨着眼睛仰头,眼珠子上翻,语气也不肯定:“局势很复杂,田启业招安、倭寇流言、龙山查倭,这一件件似乎有关联。再说咱这个师兄是个江湖老油条,不一定咱见那个掌灯,就要与姓王的碰头。”

    “再说,也只是传说这掌灯与白莲有染,只是传说罢了。都是一帮贼,咱是兵,灭不了口也能推的一干二净。听贼的话,定兵的罪,这种不会做官的糊涂官有几个”

    庆童疑惑,总觉得自家老爷话里味道不对。他被陈明理的话吓住了,那就是白莲逆匪四个字。赵期昌可没有,他知道对朝廷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维稳。

    只要白莲教不闹事情,朝廷真的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这些人愿意安份过日子,那什么都好。

    毕竟白莲根基太深了,杀都杀不光,杀再多只会徒耗中枢钱粮,还糜烂地方生产。更关键的是杀来杀去,残余的白莲逆匪都与朝廷有血海深仇,这帮人造反的动力更坚定,更难防。

    若这样白莲教销声匿迹几十年,过个几代人,世袭掌权的白莲教高层也应该学会享受了,也会开始爱好和平怕死了。

    朝廷不刺激白莲教,让白莲教在和平演变中消亡,这一点是赵期昌根据自己经验推断的。而且大明朝的税制奇葩,上宽下严,稍稍有个天灾就会有大面积的灾民、流民产生,若是白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