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录名族谱为三房别枝,可时间太短还没有融进来,他握着家中子弟操训事情,也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事情。

    赵期昌饮一口茶,道:“这事情麻烦,等大军后撤后要叙功升赏。此战我赵家、王家子弟奋勇争先,不少人会被委以官职。而捕倭军名额扩增,最少一半要归我三房。而两三年内,我不准备再从征打仗了。”

    赵财感觉自己老爷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子,打仗就是捞好处,几条人命换几百人一年都挣不来的财富,是很赚的。

    只是疑惑,问:“老爷,这是为何”

    赵期昌轻叹:“打不动了,这回折损的弟兄,都是冲在前头最有胆气的那批人。家中子弟操训日浅,能打的这么死了,不能打的活下来,再打一场,估计家中这一代人就废了,会后继乏力。”

    说着,赵期昌露笑:“何况,我赵家不是几百年的望族,宗族子弟不盛,不能这么拼。待夏收家中基业稳定后,家中花钱给子弟成婚,才是持家首要之事。”

    这里要说明一下赵期昌所部的子弟兵构成,除了王家的人外,余下的人性质就分为三种,一种是家丁仆僮,这类人立的军功都会统计在赵期昌头上,是没法子接受卫里派遣职务的;一种是家中子弟,有自由身,几乎身份都是军余,都是可以凭军功升官的;第三种就是门客、幕僚,属于半自由身,军功虽然也记在赵期昌头上,可人家若有上头人赏识,也可退出,以自由人的身份担任官职。

    朝廷的制官,体制中的官位都是公器,是不能授予私人家奴的。因为家奴效忠对象是主家,不是朝廷。这是一条铁规矩,赵期昌是没心思去碰触。

    反正人都是可以变通的,他赐予庆童、赵显子弟身份,这些人照样当了朝廷的官,依旧会心向他赵家。

    普世观念摆在那里,当个别人弟子就要跟别人坐同一条船,更别说当过别人的家奴。一个人若反戈相向师门、曾经的主家乃至是朋友,那这个人一辈子那就那样,没人会再信任他。

    而家丁这种身份牢固性非常强,赵庆童、赵显二人,这辈子若背离赵期昌,名声就彻底毁了。

    将门的家丁受数量限制,都是主家言传身教带起来的,一个个论本事、眼界外放,当个队官、哨官都是没问题,再不济也能当个合格的伍长、什长,因为这帮人活着就为了战斗。不合格的,早就被种种原因所淘汰。

    幕僚这类身份稳固性不如家丁,胜在机密,多是官员、武官亲友充任,帮着参赞军政,也积攒自己的经验。

    而门客稳固性不如幕僚,可以说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所以,大明朝里,招收家丁最多的是武官;幕僚最多的是文官;而门客这种人,最多的拥有阶层是宦官。他们不敢养太多家丁,这代表武力,也不敢养太多幕僚,这代表机谋。

    不是宦官们不想养家丁、幕僚,这两个身份对下面人的限制在法律、道德层次更强。可他们不敢养,养了就是自寻死路。只能养牢固性最差的门客,门客这东西看感情,感情好的也能做杀人的事情,也能做参赞决策的事情。

    从这个层次上来说,皇帝对武将的容忍限度更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宦官建立强盛的私人集团。

    而这一战中,首级军功这东西分配权在赵期昌手里,他只要给内部斩首者给与赏赐,那首级军功的处置权就在他手里。该卖的卖,该合理分配的就合理分配。

    反正在官面档案里,赵家子弟表现好的,他都分配了首级军功。捞不到几个百户官位,总旗、小旗之类的可是一抓一大把。

    这帮人获取官身后,会占据很多坑位,掌握的百户寨、戍堡、火墩都能算是赵家势力范围。此前五家联合瓜分的势力范围终究上不了台面,而现在就能从官面上瓜分势力范围,形成的威慑力、凝聚力会更上一个台阶。

    这还只是眼前,随着时间变迁赵家集团越发强盛,这帮人熬资历也能升上去,让登州卫姓赵,也不是不可能。

    安排好家中眼前几件事情,会议也就散了,等后续大小头目抵达,还要正式在家中进行赏赐,这才是重头戏。

    赵财去而复返,怀里取出一块石头放在赵期昌面前:“老爷,这是腊月底,宋家兄弟在山里凿石,发现的东西。”

    赵普益、庆童一帮子人是族人,不是赵期昌的家奴,算起亲近来,还是家奴更为亲近。

    赵财防着这些人,没有当众说,这才去而复返:“这兄弟俩曾在昌平帝陵做过事,说这是铜矿。老奴便赏了这兄弟二人,许诺了一些事情。”

    赵期昌拿起沉甸甸,黑褐色的石头掂了掂:“铜矿许诺了什么”

    赵财拱手:“是铜矿,还是个富矿,朱高山西北四里处的山里挖出的。这宋家兄弟擅长开凿山东,老奴就想着依照朝阳坡之事,让他俩凿山引水,不想挖出了宝贝。”

    赵期昌挑眉:“管家,我问你的是,许诺了他们兄弟什么”

    赵财干咽一口唾沫:“老爷如今大胜归来,威名震动山东,想来宋家兄弟也不敢过分要求什么。”

    握着矿石赵期昌狠狠拍在桌上,一声闷响:“说罢,什么条件”

    开什么玩笑,这是铜矿就是铁矿,消息传出去,也能变成宫里的、官家的东西他可不愿意消息泄露出去,让宫里派来个矿监老爷过来给他找麻烦。

    赵财声音越来越低:“家中子弟都跟着老爷出征,老奴调不动也不敢调外人灭口。只能答应宋家兄弟,让他们迁移宗族在山里建个庄子。挖出铜矿由宋家兄弟冶炼,都归老爷,就是再划出周围山地、平地前后三四顷,永不收租,也依着百亩一丁抽丁做事。”

    赵期昌咧嘴笑笑:“好啊,我这才出去两月不到,家里头又多了个庄子”

    “老爷恕罪,老奴真无旁的法子。若是老奴信得过陈家五爷,早就让五爷出手灭口了事了。”

    赵期昌从不怀疑赵财的手腕、狠辣,赵鼎明当初八个副手就剩下了三个,活下来的自然不是普通人。

    看了赵财片刻,赵期昌道:“明日让宋家兄弟过来一趟,咱与他兄弟签个契文。”

    赵财狠狠松了一口气,赵期昌又道:“本想着这次得胜后家里上下升赏阶位,你又在家守家有功。看来,这事只能延迟几年了。”

    赵财低头看看自己交叠衣领上一杠三花,有些舍不得,还是挤出笑容:“老爷不怪罪老奴乱了规矩,老奴高兴还来不及,怎么敢奢求旁的”

    赵期昌轻嗯一声,赵财这才退出去。

    宋家兄弟是中所的人,老大世袭小旗,老二是军余。是此前请来在山里看着开凿引水山洞、造水坝、采石的工匠。

    可惜是外人,若是墩里人发觉,赵财也就不用这么患得患失。

    其实,赵期昌也理解赵财的苦衷,保住秘密比什么都重要。哪怕不要这些铜矿,也不能把消息传出去,否则以宫里的作风,派个小宦官来做矿监,作威作福骑到赵期昌脑袋上才是正常剧本。

    他可不想给自己找个老爷去伺候,能保密比什么都好。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各家前程

    第一百四十七章 各家前程

    当夜,登州城中白家。

    父子三人坐在书房用茶,老仆垂首站在书房门前,似乎睡着了。

    白庆丰讲述完军中见闻后,端着茶碗润喉:“父亲大人,老二说戚继光能成大器,孩儿觉得赵三儿不比戚继光差多少。”

    老爷子扭头看向白庆喜:“老二,登州卫能起来,这是好事情,可家里就那么点家当,你说这戚、赵二人,谁轻谁重”

    白庆喜挠着腮帮子,咧嘴:“父亲大人,人家卫里有两个豪杰,咱家里也有兄弟两个,分头押宝便好。这大明朝啊,到了如今年年有仗打,武人显贵的日子不远了。”

    老爷子眯眼:“老二的意思是分家”

    白庆喜赶紧摇头:“孩儿没这意思,没了父兄照顾,孩儿迟早饿死街头。孩儿的意思是,大兄跟着赵三儿,抓住朱应奎这条线,孩儿不成器,跟着戚继光混日子就行。”

    老爷子笑笑:“还算你明白,老大怎么看”

    白庆丰剥着核桃给老爷子递过去,笑着:“老二人糊涂,做事不糊涂。孩儿觉得,这是我白家的一个机会。”

    听了这评语,白庆喜一张脸纠结,撇嘴:“哥,咱可没糊涂过,就是本性懒散,不想太幸苦。”

    老爷子笑吟吟打量这兄弟俩,道:“依附外人只是小术,将来这个家还得你们兄弟来做主。我这老朽之人,只希望你们兄弟一辈子和睦。只要这家里稳定了,外头的事情也就简单了。”

    白庆丰拱手:“孩儿谨记父亲大人修身齐家教诲。”

    白庆喜则是笑嘻嘻:“父亲大人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说这丧气话作甚”

    白家老爷子眯眼看着白庆喜,白庆喜笑容不改回望着。

    老爷子轻叹:“老二,人都会长大的。”

    撇过头去,白庆喜笑容僵着,嘴角不自觉抽着。

    相隔二里地,李家。

    手臂挨了一刀的李济仿佛得胜归来的英雄似的,左手臂吊在胸前,右手挥舞眉飞色彩激动讲述着,口水四溅:“你们是不知道,赵三那一挥手,陈哨官领着马队弟兄就那么冲过去,山道狭窄,冲的一帮贼军尸横遍野”

    “然后呐,我步军哨大步冲上去,咱左手握着火把狠狠砸下去,就这样”

    说着左手举起做了挥砸的姿势,右手做提刀状一撩:“那贼人挨了一记,脑袋就送到咱刀上,就这么握刀一提,就斩断了那贼人首级”

    李羡看着弟弟那条举起的左手,忍不住闭上了眼睛。李济是后续攻山时受的伤,左手挽着藤牌被对方劈了一刀,藤牌砍破被竹篾划伤手臂。担心回来因为从征挨打,这就包扎弄得跟快残废了似的。

    李父眯眼,上下打量李济浑身,右手在炕上探着,鸡毛掸子被李济妹妹季娘赶紧抄走。李父指着得意洋洋还讲述军功的李济:“孽畜非要气死你爹娘不可”

    李济愕然,眨着眼睛不改笑容:“爹,孩儿这回叙功,能当个百户这趟买卖,做的值得”

    李父怒气上来,骂道:“你们兄弟一起随军,万一败了,我老李家可就断了香火还有你,好端端去什么军前效力好好的书不读,就知道逞能”

    李羡挨了骂还一脸微笑:“爹,这不是完完整整回来了么”

    “就是,贼人又没长三颗脑袋,还不是一刀一个就跟赵三说的那样,狭路相逢勇者胜咱捕倭军的肩并肩抡着刀子冲,一砍就是一大片”

    李父抓起茶碗想要砸下去,看看李济那模样又放下茶碗,喘着粗气:“成了,长大了翅膀也硬了。下回把话说明白,要从征你们兄弟去一个就成,别一起去。真出了事情,家里怎么办”

    李济歪着脑袋:“爹,跟着旁人干仗,儿子才不去呢。若是赵三儿,这人鬼精鬼精,跟着不吃亏。”

    李羡踹了一脚过去,低声道:“少说两句。”

    李父接过女儿递过来的手绢擦拭手上茶水,低声道:“为了一个百户,这不值得。真想当官,为父输捐五百石,给你买个千户来。可你做的事情,老大说是要去拜访朋友出远门,老二倒好,说是往城外送一送,结果一送就是一个多月才见音信。”

    李济打了一仗回来胆气上涨,嘿嘿笑着:“爹,钱还是攒着给咱娶个高门嫂子。给朝廷掏钱买官,这官当着心里头也不是滋味儿。”

    李父这回反倒点头:“也是,老大的事情不能再拖了。早日给你们兄弟办好家事,老头儿抱了乖孙子,随你们两个出去闯荡。”

    李羡苦脸了,这时听到脚步声赶紧跑出去帮着母亲端菜,根本不搭话茬子。反倒是李济,坐在那里装病号,让他娘知道是假装的,他更难受。

    李父又是狠狠瞪一眼,他也觉得这个伤装的好,不然老婆哭闹起来,他更难办。

    正月十二日,隶属于赵期昌这边的赵家子弟先后归建。

    卫里的匠户也被赵期昌一道军令征调来五十余户,就连武库里的铁也让赵期昌一口气提了三千斤。大军还未解散,赵期昌征调卫里的匠户、铁锭军令说的很明白,是为了修缮兵器。

    人和铁抵达后,就开始吃饱喝足打造农耕器具。这种活相对来说简单,就是体力活。赵期昌这里在卫里也是出了名的一日三餐管饱,匠户得到征令又把家里子弟拉来四五人一起干活蹭饭。

    打铁是个技术活,前期需要各种准备,一个学徒出师的标准也简单,就是独力打出一枚铁钉。

    朝阳坡下的操场,先后归来的军士一起打扫积雪,同时一车车的粮食也拉了过来。

    隶属赵期昌的五个村庄都派了人过来帮工,也是想着表现表现,想着进入受训家丁序列。

    现在形势明朗,各种小道消息穿的飞起,比如这一战后赵期昌手里的捕倭军名额会有三四百,还握着大量钱粮,根本不怕养不起人。

    整日操训很累,可顿顿管饱已经很划算了,而且斩首有赏赐,战后的奖赏又是很大的一笔收入,这可比幸幸苦苦种地要划算的多。

    可赵期昌真不准备大规模扩充家丁队伍,将现有家丁补充到五十人就行了。打仗的甜头很多人都看到了,估计下回有打仗的事情,卫里其他人会冲在前头,他也没心思去抢。

    他现在的目标是两三年内建设赵家庄,养一支专业的士官队伍。至于从征任务,拉上下面摊派的丁役,农闲时训练这帮人军纪、队列、体能就行了。上战场一起划水就行了,保存、蓄养元气才是他接下来的任务。

    朝阳坡下,三言两句构成的三面长幡立在阅兵台后,赵期昌开始给一名名军士发放感功状、奖赏,并根据军士军功、表现提升位阶。

    一道横新兵,两道横老兵,一道斜杠下士,两道斜杠中士,三道斜杠上士。在上面就是梅花佐事,一杠梅花干事,一杠双梅花管事,一杠三梅花管家。

    一套他很熟悉,也简单明了这些人接受起来也容易的符号,成为这次封赏的重头戏。有稳定的阶层体系,人要融进去也是非常快捷的。

    此前这类符号都是定下级别,由本人在自己衣领上绣绘。这次赵期昌发感功状、粮食时,发的是巴掌大臂章,显得更为正式隆重。

    平均没人发了两石粮食作为战后奖赏,首级军功都是一人三石,近八百石粮食就这么砸了下去。

    同时也按着当初的许诺,开始给家中子弟、家丁定下级别该有的月俸。一道横每月一斗,两道横为两斗,以此上涨,三道杠则是月俸六斗。佐事八斗、干事一石、管事一石四斗,管家则是两石。

    这些都是在家中吃喝后另行发放的,同时许诺每人每年发放两套衣装。

    这一次较大的变动是赵显、刘瘸子,由一杠一花的干事级别提升为一杠双花的管事。算是家中仅次于赵期昌、管家一级别的人物。

    坡上,老道士双手负在背后,看着赵期昌在那里给下面人评定功勋、级别,笑着问:“虚平,如何看”

    虚平稽首,道:“师侄瞅着,师弟只是将各处高门家中的月例高低由简单明了的治军手段标明。细细回味,又有秦汉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影子。毕竟师弟治家如治军,如此做也是情理之中。”

    陈明心问:“师兄,传出去会不会被人说闲话”

    虚平笑着摇头:“将门中也有这类身份高下制度,西南土司那边,内部更为过分逾越。只是,师弟的这套体系更有意思一些。”

    老道士扭头道:“三郎似乎是赢姓赵氏出身,好与老道谈论先秦百家之道。对儒门,不太认同。他这套规矩,有一点最大的好处,你二人想想。”

    陈明心道:“真人,弟子瞅着也就胜在简单明了,再无出奇之处。”

    虚平抚须,眯眼沉吟:“师叔,您的意思是指师弟这套规矩兼容广泛”

    老道士点头:“是这样,定下法度规矩,家中以身份高下做事,治家如治军,与治国也是同理,无非一个规矩法度罢了。这套法度尚有延伸余地,不怕家业大了管不过来。而这套规矩,以功劳叙升,若是新人有本事立下功劳,升上去背依法度规矩也站得稳。换而言之,三郎这套规矩是能者上,不能者下,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一些。”

    赵期昌家中内部新家丁都是一横,半年后升老丁则是两横。再往上面升,就要看功劳,与资历没多大关系了。简单来说,家中地位由对家族贡献来决定。

    高下体系,上点岁月的家族都有这么一套,而赵期昌较为显眼的就是将规矩说的透彻:以功劳决定地位,上升渠道较为公开明了。至于简单明了,有些将门内部符纹更简单,比如说以剑纹做单位,就比数量,这个更简单不是

    让这些人欣赏赵期昌这套制度不是因为这套制度本身,而是赵期昌面对这套制度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只有赵期昌这个家主把这套制度当宝,下面人才会当宝。若赵期昌不在意,将这东西玩坏了,下面人自然不稀罕。那靠制度凝聚人心,就是一句扯淡。

    老道士说着瞥向虚平:“这道观是在赵家地域建的,三郎又是我真武一脉。老道想着,待建立好后,观主应该归入赵家法度内,也省的几代人后反目成仇。”

    虚平稽首:“师叔此言有理,师侄明白了。”

    不仅让朝阳坡真武一脉加入赵家,而是让今后的赵家子弟也成为真武一脉,相互溶解。
………………………………

第一百四十八章 融刀造犁

    第一百四十八章 融刀造犁

    正月十五正午时,捕倭军撤军途径朱高山,没有走龙山那条近路,饶了一圈远路。复制网址访问 :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

    朱应奎在卫所官、钱知府簇拥下,打量周围地势,道:“吾听闻卫里一直有话说是登州城与福山所之间缺乏有力据点。依本官看,朱高山一带应该再设立一个备倭城。”

    说着做手势,瞥向戚继光:“如此,登州卫沿海一线将连成一线,蛇头、蛇腹、蛇尾俱全,而不似此时,有头有尾却无腰。”

    戚继光抱拳:“朱公,卫里有此意久矣,可钱粮不充,上司不允,也是无可奈何。”

    朱应奎一脸忧国忧民的肃重:“此事不可拖延,此番登州卫涨了面子,都司府那头于情于理,断然不会驳回。戚将军回去后,上书一封,毕竟事在人为,不试试怎么能知道”

    这话让后面的赵鼎明眉开眼笑,感觉浑身骨头都轻了三两三,这当师尊的就是会照顾弟子。

    戚继光应下,又诉苦:“可朱公,卫里自去岁入秋至今已两度出兵,钱粮损耗颇大。这事,就是都司府允了,估计也只能在夏收后开建,年内想来是无法完工的。”

    朱应奎看向钱知府拱手:“常青兄,登州卫督管地方防务,地方平靖也是知府衙门责任之内的事情。不若开春后,由府衙门先行借支一批钱粮,待夏收后补上”

    钱知府故作犹豫,道:“既然事关地方防务,是公务所需,走登州卫的钱粮,与走府衙门的钱粮都是没甚区别的。这样吧,若是都司府准许后,府里先期度支五千石,抽调徭役二千,做工三月。余下的事情,待夏收后,由卫里接手可好”

    朱应奎抚须,他也知道其中门道。若是府衙门借支,那借多少还多少,一帮人白幸苦。若是由府衙门垫一笔钱粮,那五千石发下来,看在他的面子上,也能有四千石。

    道路边,赵期昌已经动员二百余人烧煮饭菜,静静等候。

    看着登州卫捕倭军先锋马队百余骑背插鲜红赤旗缓缓压来,倒也赏心悦目。

    留下军士一千五百余人在路边用餐,赵期昌领着大小头目入白石墩。

    经过一处叮叮当当作响的地方时,牛车上朱应奎抬手止住车辆,扭头去看,只看水汽升腾看不清楚,但能见那边三四百人忙着打造,遂下车,问:“三郎,如此之众的匠户,可是兵器不足”

    赵期昌搀着朱应奎左手,边走边说:“师尊,弟子家中猝然而起,这忙着春耕缺乏大量器具。这才假公济私请来卫里匠户,打造耕具。”

    朱应奎还是不放心,担心赵期昌被刘磐糊弄,帮着打造大量兵器什么的,反正刘磐是将他弄怕了。

    走进了,见一筐断裂的刀具被倒入熔炉中,四名壮士推拉风箱,青色火苗呼啸。

    朱应奎皱着眉,又走了几步,见另一处匠户敲打发红的铁模子,缓缓点头:“造刀的铁是好铁,这么打了犁头岂不是可惜”

    赵期昌也看着犁头,道:“师尊,弟子这一战虽得了一个善战的名头,可家中子弟折损不少。两三年内,弟子无心参战,要太多兵器也无用。”

    朱应奎扭头看一眼赵期昌,今日赵期昌没有穿甲,只是一袭未染色的粗布长袍,抬手搭在赵期昌肩上,缓缓道:“农为国本,亦是一家一户之本。既然三郎要拓实家中基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