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证明,刘永并不是帝王之才。一见城被攻破,他十分惊恐,慌忙率众从东门逃走。
盖延哪肯松手,立即猛追不舍,边撵边打。
老盖勇猛,他的将士也出手很重,对刘永的手下撵上就砍,直杀得对方尸横遍野。
(永惊惧,引兵走出东门,延追击,大破之。)
刘永狼狈极了,马上又进一步证明自己还是个熊包。
他惊慌失措,放弃军队,仅带着自己的家属和几十名跟随逃命,逃到虞城(今河南商丘东北)。
他这时候还抱有幻想,自己已经宣布当一哥了,希望能有人来救驾。
但是,虞城人思想觉悟很高,不仅不接纳他,反而顺手砍了他的母亲和老婆孩子。
刘永躲得快,仓惶之中捡回一条命,带着少数跟随窜向谯邑(今安徽亳州)。
到了这个份儿上,老盖也打疯了,不仅有超水平发挥,而且有很精彩的表现。
由于孤军深入,老盖并没有立即包围谯邑。
他采取了新的战术,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外科手术”式打法:
先解决周围。
早先他所以敢围睢阳,是因为睢阳离洛阳稍近,大致处于刘永与刘秀各自势力范围的中间位置和结合部,
打起来,刘永驻防其他地方的干部轻易不敢来救援。
而谯邑在睢阳偏东南,又往刘永势力的腹地进了一点儿。
要是还像打睢阳那样立即围攻谯邑,难保其他地方不赶来救援。四面出击或曰腹背受敌是兵家大忌。
所以,老盖一面安排力量盯紧谯邑,一面亲自率领主力做“外科手术”。
他先攻打薛城(今山东滕县南),一举拿下,并且砍了刘永的鲁郡太守梁丘寿。
很显然,老盖的动作太猛,加之他背后是声名显赫的刘秀,刘永一些城池的守将望风而降。
这些城池是:彭城(今江苏徐州)、扶阳(今安徽濉溪北)、杼秋(今安徽砀山西)、萧城(今安徽萧县
西北)。
不知道是本来就不打算投降、还是投降的动作慢了,沛郡太守陈修态度消极,被老盖迅速破城,立即给砍了。
说到这儿,有个情况提醒大家注意。
请大家打开地图,能有汉代的政区详图当然就更好了。不过大家要是没有、或者不想打地图也没关系,听
我叙述即可。
老盖从洛阳出发,是从西面一路往东打过来的。目前刘永躲难的谯邑就在洛阳的东方。
再看刚才说的几个地方。
老盖出拳猛击的薛城在谯邑的东北方向,而望风而降的彭城、扶阳、杼秋、萧城等地,则在谯邑东北、谯
邑与薛城之间。
也就是说,老盖针对谯邑、由远及近、先解决外围,是典型的“外科手术”式打法。
这下,刘永和他的部下受不了了。
如果树倒了,猢狲就会没有去处。
大家认为,刘永倒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没了;再说,老盖收拾了刘永,甚至在收拾刘永的同时,肯定
要对自己下手。
著名叛将苏茂纠集刘永的两个将军佼彊、周建,率3万多将士赶来谯邑,企图救出刘永。
刘永见机,也从城里冲出来。
老盖状态很好,在沛西(今安徽濉溪东)摆开场子,与敌人展开激战。
很快,老盖这边占了上风。
他这边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刘永那边则乱了阵脚。
结局是没有悬念的。一个时辰下来,刘永大败。他手下的大部分将士,动作慢的被打死了,眼皮活络的偷
偷跑掉了,被打急了跳进濉水河里的也多被淹死了。
(永军乱,遁没溺死者大半。)
著名叛将苏茂见势不妙,连忙抛下刘永,逃回广乐自己的老巢。
佼彊、周建倒是忠诚,保护着刘永跑向湖陵(今山东鱼台东南)。
经过这场完胜,老盖基本上平定了沛(治相县,今安徽淮北西)、楚(治彭城)、临淮(治徐县,今江苏
泗洪南)等郡。
为了配合老盖的军事行动,刘秀的政治攻略也及时跟上。
他委派太中大夫伏隆持节出使青州、徐州,招降这里原来刘永控制下的郡国,当地地方干部摄于刘秀的威
名和老盖的拳头,纷纷望风请降。
这一带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或者说是“帝乡”,在争霸天下的现实斗争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此,为了取悦刘秀,老盖安排加强对西汉高祖祭祀体系的建设:
重修高祖庙,制定祭祀规章制度,还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祭祀队伍。
(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
老盖可能认为,讨伐刘永的战斗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自己应该让皇上(刘秀)看看,自己来武的是一
把好手,搞文的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老盖错了。
………………………………
正文 122、 野心家组合
老盖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痛打落水狗。
他以为打败了刘永,平定了沛、楚、临淮等郡国,就是胜利了、完成任务了。
其实,就刘秀派他出这趟差的本意来说,他只是对刘永治了标、而远远没有治本:
虽然局部战争占了上风、取得了初战之捷,但主要对手刘永逃到湖陵,苏茂逃到广乐。
这样,刘永、苏茂利用老盖轻敌的错误,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我们说,老盖的软肋就在这里:他可以光着膀子冲锋陷阵,而不擅于用脑子解决问题;他可以用拳头打赢
一仗,而不会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全局。
我们说,武将与军事家的区别,恰恰也就在这里。
正是这种区别,导致随着政治军事斗争的升级,老盖在刘秀忙于面对各地割据势力时,不仅没能干净利索
地完成使命,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与此同时,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卓有成效,就连盘踞在琅琊郡一带的张步也几乎拿下了。
关于张步,我们想稍微多说几句。
因为他也是个拳头大于脑袋的人,我们想通过对他和老盖的介绍说明,天下从来就不是单靠拳头就能拿下
来的。
张步,字文公,琅琊郡不其(今山东崂山西北)人。他很有野心,也很勇武,就是大脑的构造有点简单。
王莽即将覆灭的时候,各地揭竿而起的人很多。大概在刘縯、刘秀兄弟起事的时候,张步也聚众数千人闹
腾,攻打琅琊郡诸县,很快得手。
当时天下大乱,特别适合野心家成长,谁都可以乱来。
张步一控制琅琊郡,就自我提拔:自称“五威将军”。
这是公元23年春天的事儿。
不久,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委派王闳为琅琊太守。王闳走马上任。
对于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张步当然不肯松手,就拒不接受,不许王闳进入。
这个王闳有勇有谋,也很有社会关系。
他是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谭的儿子,曾担任西汉哀帝的办公室副主任(中常侍),对刘汉江山有感情,多
次参与宫廷斗争,深得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信赖,也跟堂兄弟王莽之间积累了不少矛盾。
王莽篡位一得手,就把王闳外放为东郡太守。而更始起、王莽败,王闳即率全郡军民归降刘玄。
眼下,面对张步的抗拒,王闳并没有灰心,而是决定先从基层和外围开展工作。
他向各县发布文告,宣传更始王朝的主张,招降各县官吏,同时招兵买马,做军事斗争准备。
很快,王闳收降了几个县,召集了数千兵士。
但是,每每当他跟张步开战时,却总是占下风。
(与步战,不胜。)
正在王闳跟张步的对抗处于胶着状态时,梁王刘永向张步招手致意。
刘永的野心并不比张步小,他一直想当一哥。
正是用人的时候,刘永觉得张步实力不弱,完全可以利用,就拜他为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兼管青州、徐
州两地,让他收拾周边那些不听话的人。
张步本来就贪恋功名爵位,欣然归顺刘永。
其实张步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自己正好借此扩张一把、进步一下。
既然天下乱成这个熊样儿,那就谁抢着算谁的吧!
张步决定大干一场。
他以剧县(治今天山东寿光南)为根据地,大肆招兵买马。
对!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他任命自己的3个弟弟掌管军政大权:张弘为卫将军,张蓝为玄武大将军,张寿为高密太守。
不错!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用父子兵!
他不断地派出将士攻伐周边郡县,一个个都给拿下了,很快控制了相当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就是嘛,想有所作为,必须壮大部队、开疆拓土!
就在张步雄心勃勃的时候,王闳拿着更始王朝的任命书要来接管。
这简直是笑话!
但是,历史发展总是不断地给人惊奇,因为它从来没有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剧本和模式。
由于张步控制的疆土宽广、兵强马壮,王闳觉得自己光靠更始的任命文件和手里的几千人很难摆平他。
于是,他大胆地决定:自己亲自到张步的驻地去,面对面地说服他。
这显然是一步险棋。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而目前王闳去说服张步来听自己的安排,就无异于“
与虎谋皮”。
敢于与虎谋皮的人,大概有两种,一是没能耐,甚至不知到自己的处境;二是有能耐,而且很自信,相信
自己有办法拿下老虎、剥下皮来。
皮被谋走的老虎,也大概有两种,一是没有虎劲儿、也没虎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皮被谋走也无能为力;
二是有虎劲儿虎威、但没有相称的虎脑,皮被谋走而浑然不觉。
现在,王闳就要走这步险棋,找张老虎要虎皮去了。
得知王闳要来拜访,张老虎很吃惊、很生气:大家正在对砍,你这是来的哪一套?
但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抬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要来拜访,自己总得有个姿态。
张老虎安排大军列队,迎接王闳。这其实也是向王示威。
在大军面前,张老虎怒气冲冲地质问王闳:“我有什么过错,你先前攻打我这么过分?”
(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
王闳并不害怕,手按剑柄大声应答:“我是奉(更始)朝廷的命令来担任太守的,而您先生领兵抗拒,我
是在清剿贼寇罢了,怎么能叫过分!”
(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拥兵相据,闳攻贼耳,何谓甚邪!)
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张老虎听了王闳的话,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向王闳跪拜,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随即安排隆重的宴会和乐舞,待王闳如上宾。
不仅如此,张老虎还决定:以后郡中政务,全部交给王先生处理!
(令闳关掌郡事。)
之后,张老虎对王闳言听计从。
如果不是正史多处记载如上述,我也不信上面的场景会出现。但没办法,王闳就这么自信,张老虎就这么
把自己的皮交了出去。
对王闳来说,这当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7年2月,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持节来到剧县,封张步为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太守,张步不禁怦然心动。
张步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二刘(刘秀、刘永)争霸中的分量。
他虽然前不久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但很不满足。
他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清楚,刘永除了汉室血统纯正一点,其它并没有什么,能力、威望根本与刘秀不能比。
当然,接受二刘的封赏都不过是权宜之计,领个旗号而已。
我要当一哥。我要尽量往一哥位子那儿挤。将来即使坐不上那个位子,我也好与别人讨价还价。
刘永闻讯,也连忙派人赶到剧县,争取张步。
在这二刘角力中,张步想多捞点儿好处。
这里面有个过程,我们要交代一下。
起初,为了配合盖延的武力攻伐,刘秀派伏隆招抚地方势力。伏隆刚来到剧县时,张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
态度。他主动拜见伏隆,表示要约束自己的部队,配合刘秀大军的行动。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张步的处境和动作:
他有野心、也有实力,是刘永封的所谓“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又对更始的高干王闳言听计从,现在还
想接受刘秀的册封。
他在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做一笔生意,或者说豪赌一把,看哪个客户能让自己赚得最多。
伏隆对张步的表现很满意,打算封张步为东莱太守。但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这要报经刘秀同意。
于是,办事循规蹈矩的伏隆就对张步说,你静候佳音,我回洛阳向皇上禀报一下。
张步派自己的亲信孙昱随伏隆去洛阳,同时给刘秀带了不少贡礼。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刘秀的一贯方针。
为了对伏隆的工作业绩表示褒奖,刘秀立即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并且批准他的人事建议,任命张步为东
莱太守。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抢占先机,刘秀还特别授权伏隆,县长及其以下的干部他可以自己决定任
命,不必报告,事后报朝廷有关机构备案即可。
(诏隆辄拜令长以下。)
伏隆又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对张步的任命。
就在伏隆往返洛阳汇报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来,刘永听说刘秀正在争取张步,而且伏隆的工作快做成了,十分紧张。他知道张步手下兵强马壮
,决不能让他倒向刘秀!
于是,刘永急忙派人赶往剧县,封张步为齐王。
(刘永闻隆至剧,乃驰遣立步为齐王。)
沛西之败,已经过去半年,刘永躲在湖陵得到了歇息和调整,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来了。
按说,他与刘秀一样,都是抗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
如果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
但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样,张步就掂量起来了:这边是刘秀,威名满天下,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这边是名声、能力不如刘
秀的刘永,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
“齐王”!这个爵位太诱人了!
所以,当伏隆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摆起王爷架子来,拒绝接
受这个任命。
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
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明显分量很重嘛!
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这一天,两人见面。
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低价,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
“高祖曾经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虽然不能封王,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
侯。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只顾眼前、不顾日后呢?”
张步很不以为然。
日后?日后会怎样?日后的事儿谁能说清楚?
现在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谁的爵位高谁光荣。
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太专业,还是让别人回答吧。
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刘永双方的出价,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
但是,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就力劝伏隆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发展,以青州、徐州为根据地,好好
干它一票。
伏隆不同意,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
张步一不做二不休,接受刘永的封爵,同时拘捕了伏隆。
(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对不起,别怪我心黑,我这样也是为了我自己。
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很受刘秀信赖,
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
面对局势突变,伏隆已有准备。
他早就写下秘密报告,交给一个随从,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赶赴洛阳,向刘秀报告情况。
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又历尽艰辛跑回洛阳。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
“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所以,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
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
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远享受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
伏隆的报告言辞恳切,一片丹心天人可鉴。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伏隆的这篇报告,一般的正史如《后汉书》均有原文照录,谁有兴趣,可以打开研读、琢磨,来感受一下
当年的腥风血雨和人性光辉。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
“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立刻安然返回!”
(隆可谓有苏武之节,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字惠公,出身于鸿儒世家。
他从小到大诚实善良,勤奋好学,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
他的9世祖伏胜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大家知道,这在当时露馅了肯定是要杀头的。
接下来是楚汉战争,天下乱成一锅粥,伏胜与家人四处流浪。
那边西汉刚一建立,他就跑回原处,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这部《尚书》,虽然丢失了几十篇,但仍有29篇。
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深厚的儒学功底,以这本书为教材,在齐、鲁(今山东一带)等地教学为生。
西汉文帝时,为了接续文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面向全国征召通晓《尚书》的人,找了半天,无人回应。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可见一斑。
文帝求贤若渴,很不甘心,不知从哪儿听说伏胜正在教授《尚书》,就下诏让他来应聘。
但是,伏胜这时候已经90多岁了,老病在身,行走不便。
于是,文帝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
后来晁错成为一代大儒,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就是题外话了。
晁错同学拜师学习很认真,后世有不少传说,甚至有人以他这回著名的拜师求学为题材创作绘画等文艺作品。
不过,由于伏胜实在年事已高,说话时口齿已经含混不清。没办法,伏胜只好让自己的女儿当翻译。
晁错同学虽然很用功,可对这爷儿俩的话也只能听个大概。
有的史料说,晁同学能听懂这爷儿俩说话的百分之七、八十。
这样,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并口头传授的、晁错同学等广大干部群众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录的《尚
书》,就是《今文尚书》。
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懂不懂《今文尚书》,几乎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旧宅时,在老房子墙壁夹层里里发现了大量包括《尚
书》在内的儒家书籍,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尚书》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其它经书被称为
“古文经”。
不久,首先在儒学家之间,进而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旷日持久的今、古经学学术论争。
这场论争乍看是学术论争,其实也是关于学风、文风、政治作风,乃至于社会习俗的思辨。
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