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响之深远,我们今天也难逃其囿。

    这场论争之重要,以至于我们今天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它,几乎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这个问题太专业,也不在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

    我绕了这么个弯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伏胜是个大儒、是个国宝。,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

    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

    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

    他从小品性就好,尊友敬长,勤奋好学,热衷文化传播,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带几百个学生。

    他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

    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同时,也正值

    饥荒,他还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所以,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所以,对这样的干部如果我们还不叫好,简直没有天理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儿俩到朝廷工作,对爷儿俩十分欣赏和友善。

    (光武甚亲接之。)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又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起初,刘秀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大约在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

    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伏湛多么受刘秀器重、职责多么重要,大家可想而知。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湛泣拜而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
………………………………

正文 123、   再战而胜

面对刘永、张步猖獗,伏隆被害,盖延难以控制局势的紧急局面,刘秀迅速做出新的部署:

    一是免去邓禹大司徒职务,伏湛接任,同时封伏湛阳都侯;二是调整东线军事部署,安排豪华阵容,由大

    司马吴汉挂帅,率建威大将军耿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出征讨伐,盖延配合。

    东线刘永等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由于盖延没有对刘永乘胜追击,刘永集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公元27年2月,刘永派使者在封张步为齐王的同时,封另一个割据者董宪为海西王(据郯城,今山东东南部

    ),目的当然是抖擞精神、抱成一团,再战刘秀。

    面对刘秀的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刘永十分头痛。

    经过几个月的反省和深思,这一次,他也改变了策略:既然刘秀派出了由大司马吴汉率领的豪华阵容,我

    也不能凑合,结盟张步、董宪,一起接招。

    东线的战争扩大了!

    本来,时世和刘秀都给了盖延充分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可他只能唱武戏,文戏唱得不怎么样,没能把握好

    这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可惜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现在,时势想造就老盖,老盖没反应,时势只好造就别人了。

    那就看吴汉的吧,他也是大家的熟人了。

    吴汉是旷世良将。尽管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不足,但仍不失为史家公认的良将。

    也就是说,在军事这个行当,他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普通兵家没有达到的高峰。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吴汉是个很复杂的人,史家对他的评价差别也很大。

    原因很简单,他的身上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烙印,而他的思想意识、处事方式和所作所为都有着明显的双重

    性。

    比如,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但有时候又不执行命令,擅作主张;他很多时候自律甚严、军纪严

    明,但有时候又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他贪图功名、争强好胜,但有时候又严格约束自己和亲属,散发自己的田

    产,甚至临终还请求刘秀不要赦免自己的可能犯下的罪错;有的史家说他“刚毅木讷”,另外的则说他没有口

    才、但有美德。

    总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厌恶他的人说他是“屠城悍将”、“贪功好杀”,而挺他的人则说他智

    勇双全、清正廉洁,是“开国良将”。

    但是,我们也必须说明的是,刘秀就很挺他。

    刘秀挺吴汉的原因,我们将在以后稍微空闲时专门分析,那时候我们还将认真分析总结刘秀身边的各种势

    力集团。

    现在,我先简单告诉大家的就是:

    其一,吴汉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宛城人,亲戚、老乡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其二,吴汉是个猛人,不,他是个典型的猛人、猛人中的猛人。

    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儿,在刘秀手下又有很多机会,表现十分抢眼。

    前几年,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每每要扁谁,往往是他提出意向和要求,邓禹出谋划策、制定方案,吴汉负

    责具体执行。

    吴汉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当先锋,无论攻城还是砍人,很少有他摆不平的。

    在那些激烈、残酷的对决中,除了在现场直接指挥,吴汉还喜欢率先冲入敌阵、率先登城、率先砍人,激

    励得手下将士个个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奋不顾身。

    其三,吴汉是邓禹极力推荐给刘秀的,而邓禹是刘秀的头号心腹和首席智囊。

    有的史家说他不是刘秀的发小,不是刘秀起兵时的伙伴,是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插队的。

    其实,纵观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中的部属,他真正的发小只是极少的几个同志,如萧县人朱浮,那些为他运

    筹帷幄、折冲千里的文臣武将,多是在路上陆续汇集在他麾下的。

    刘秀在河北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投奔在他那儿。

    起初,他并没有引起刘秀太多的注意,是邓禹慧眼识人,屡次推荐(数相荐举),他才被刘秀器重,不断

    被委以重任。

    但是,吴汉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每担重任,必建奇功。

    刘秀当然对他十分满意。

    其四,吴汉对刘秀绝对忠诚,或者说是刘秀的铁杆粉丝。

    他早在河北安乐县当县长时,就崇拜刘秀,盼望能投在刘秀手下效命。

    (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

    那时,刘秀在河北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

    吴汉毅然弃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历尽艰难险阻,带着一批朋友斩杀王郎的军政干部,数百里奔

    袭,去投奔刘秀。

    当然,他后来在刘秀手下屡有精彩表演,我们也说过了。

    刘秀平定河北以后,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劝他登基的心腹和粉丝中,就有吴汉。

    是啊!王朝刚刚建立,天下还不太平,正是用人之际,象吴汉这样的干部不用还能用谁呢?

    说到这儿,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情况,再重申一下,刘秀对刘永用兵,先派盖延,再派吴汉,既不是对刘

    永不重视,也不是用老盖无效的补救措施,而是前一段时间,刘秀和吴汉都太忙,实在腾不出手来。

    去年初,刘秀对刘永下手时,正在对四面八方的对手打组合拳。

    而吴汉身为国防部长(大司马),也没能专心谋划国防基础建设,正按照刘秀的安排,率领9位将军肃清中

    原地区的农民武装和地方割据势力。

    很显然,中原不稳定,刘秀的王朝一刻也不能安宁。

    公元27年的春天,说来就来了。

    大司马吴汉去年在肃清中原时,基本上是刘秀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他打哪儿就能摆平哪儿。

    他在刘秀的指点下,率领豪华阵容,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碰上谁砍谁,基本上是

    如入无人之境,胜负没有什么悬念。

    所以,肃清中原的战役几乎成了他老吴个人风采的一种展示,同僚称他为“常胜将军”,敌人则闻之丧胆。

    但是,老吴这次到了东边来,情况有点不一样:形势有点复杂,过程有点曲折,双方的人马有点混乱,而

    较量的观赏性则更强了。

    第一仗,吴汉想吃掉据守广乐的苏茂。

    老吴这样打算是有考虑的。

    一来苏茂是著名叛徒,收拾他可以昭告天下:在这群雄逐鹿的时候,谁当孬种都不会有好下场。

    关于苏茂由更始投刘秀,又由刘秀投刘永的经历,大家已经知道了。

    本来嘛,乱世之中,如果谁的骨头软了一点儿经不住威胁利诱,品格高了一点儿想弃暗投明,或者品格差

    了一点儿想玩儿点阴招,适当投降、或者说起义一下,是比较常见的。

    纵观我国历史,向来不乏投诚或变节的人。但是,如果谁经常这样,就会为人们所不齿。

    吴汉认为,苏茂本来是自己的下属,他对刘秀的背叛政治影响十分恶劣,自己也感到灰头灰脸的,不借此

    机会收拾他实在说不过去。

    对!不先扁他扁谁?!

    二来苏茂是刘永任命的大司马,也就是刘永的最高军事首领,先拿下他很有意义。

    在吴汉看来,就像不能承认刘永为皇帝一样,苏茂作为所谓的“大司马”也是个赝品。

    但是,作为交战双方,“大司马”在两边的职务和分量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吴汉去年被刘秀加封为广平侯,而刘永则因为苏茂叛变有功,不久前封他为淮阳王。也就是

    说,苏茂比老吴的爵位还要高。

    简单地说吧,吴汉这番高调出征,如果上来先把对方的国防部长拿下,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价值,

    都是非常之大的。

    其三,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军事形势来看,先打苏茂几乎是吴汉别无选择的选择。

    道理很简单,广乐在刘秀、刘永势力范围交界处不远,是吴汉东征遇到的、刘永的第一个重要据点。

    如果拿下它,接下来就好打了;否则让它杵在那儿,老吴深入敌人腹地时就老是要想着别背后挨打,很难

    放开手脚。

    那就先拿广乐祭刀吧!

    可是,事情并没有吴汉想的那么顺利。

    面对自己的老领导吴汉率大军压境,苏茂也并没有胆怯,带着将士出城迎战。当然,他也知道老领导的脾

    气,这时候要装孬逃跑也是没头绪的。

    老领导特别擅长追着人砍,擅长在追击中把人灭了,如果面对面过招占不了上风,想逃跑是基本上没戏的。

    广乐城外,吴汉指挥大军猛磕,苏茂率领守军拼命抵抗。

    在吴汉,拿下广乐是志在必得;在苏茂,要是败在老领导手里必然是死路一条。

    经过几轮激战,老吴猛招不断,完全是去年踏平中原时的感觉。

    渐渐地,苏茂则招架不住,退回广乐城里。

    (与永将苏茂连战数次,茂败入城中。)

    老吴对敌人向来能够下得了狠手,并不松懈,督促部下迅速完成对广乐的包围。

    他督众在广乐城的四周搭起云梯,轮番猛攻,眼看就要破城。

    就在这个时候,躲在湖陵的刘永见势不妙,连忙安排大将周建搭救苏茂。

    假如苏茂玩儿完,将是唇亡齿寒,不!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不!吴汉这把尖刀照直就捅过来了!

    赶紧搭救苏茂!

    周建迅速召集10多万将士,像救火一样奔往广乐。

    杀!

    这时,吴汉轻敌了。

    老吴手握重兵,对这趟出差看得很轻松,因为对手实在不像个对手:刘永不过无名小辈,无非占了个是刘

    家血统;苏茂是自己过去的部下;周建之流还从没听说过。

    老吴很蔑视刘永和他的这几个手下。

    骄兵必败,这个规律经常有例子,眼下吴汉也没能免俗。

    当周建率10万大军赶来援救苏茂时,为了防止周、苏汇集一处,吴汉派出一支轻骑迎击。

    同时,按照自己的一贯风格,老吴亲自带队,身先士卒,冲在同志们的前面。他似乎想亲自一巴掌把周建

    搧到一边儿凉快去!

    但是,很不幸,周建的人马太多,不是那么好搧的。

    一番激战,老吴的精锐轻骑并没有占上风。

    不,老吴不是没占上风,而是很快处于下风。

    他的轻骑兵虽然勇猛异常,但撑不住对方人多。

    老吴的将士虽然有数万人,但要把广乐城围起来,人手也并不宽裕。

    而他能抽出来截击周建的轻骑兵,往大了说也不过数千人。

    而周建带着10多万大军一路赶来,明显占了人数上的优势。

    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场实况:

    假如周建的10多万人马是摆开阵势在那儿等着的,老吴的数千轻骑来冲阵,也就是以动打静,以他的凶狠

    勇猛,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砍开口子。

    而双方都是运动着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0多万人往同一个方向运动,本身就有很大的冲击力,或者说,这几乎就是一股洪流。

    而老吴的轻骑兵每人要砍倒对方几十个人,才能遏制住这股洪流。

    当然,老吴还要时刻提防苏茂从广乐城里冲出来。

    这样,一番激战,吴汉渐渐寡不敌众,他的轻骑兵无法阻止这股洪流涌进广乐城。

    见此情形,老吴怒火再起,呼号部下拼死抵住敌人,自己则拍马向前,又杀入敌阵。

    忽然,不知从那儿飞来一支冷箭,正中他胯下的马首。那马痛得昂首一跳,把他掀翻在地。

    左右亲随连忙抢上前去,拼命相救,才把他保护回营。

    主帅负伤,诸将只好收兵。

    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周建率众冲进城里,与苏茂会合。

    吴汉这下坠马摔伤有点偶然,也有点意外。

    不过没有办法,他摔得很重,回营后躺着不能动弹。

    就是这偶然而意外的一摔,差点儿改变战局。

    也没办法,冷兵器时代本来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无论英雄还是狗熊,由于因缘际会而成事儿、或者坏事儿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老吴很懊丧,也很急。

    当天傍晚,他的膝伤未见好转,疼痛所致,难免要哼唧两声。

    他的受伤直接影响到大家的斗志。

    这时候,骠骑大将军杜茂等人来如实报告,说是大敌当前,由于吴部长(国防部长)受伤,弟兄们心里都

    很害怕,下面的仗咋打是个问题。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由此可见,吴汉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很强,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本人的从严治军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听军心动摇,吴汉顾不得伤痛,立即跃然坐起,裹伤出营帐,安排手下宰牛上酒,犒劳将士。

    在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盛宴上,老吴发表重要讲话,其实就是新一轮拼杀到来的战前动员。

    几乎所有注意吴汉的史家都较为详细地记下了这一幕。

    如果有随军记者在场,他(她)完全可以像下面这样报道:

    广乐城外的田野上,春风吹过,寒冷中带有丝丝缕缕的暖意。

    军营里外灯火通明,刘秀汉王朝国防部长吴汉先生正在举行盛大的誓师宴会。

    在高级将领和骨干指挥人员所在的主宴席上,吴部长裹着膝伤出席,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在有关将军安排了一些具体工作之后,吴汉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吴部长说:

    “敌人虽然很多,但都是结伙为寇、打家劫舍的乌合之众。他们胜利时争权夺利互不相让,失败了就先保

    自己互不搭救,是不讲什么气节忠义的。现在,皇上派我们东征,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封侯拜将的时候。关键

    时刻到了,让我们同仇敌忾、合力杀敌,努力争取胜利!”

    吴部长一席话,言简意赅,慷慨激昂,豪气干云,得到广大将士的热烈响应。

    大家情绪高涨,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跟着吴部长多砍敌人。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那边,广乐城墙上,合兵一处的苏茂、周建一点也不敢怠慢,时刻观察着吴汉的举动。

    夜幕下,一场新的血战,正在紧张地酝酿着。

    再说苏茂、周建,在城里合兵一处之后,一边加强城防,一边犯起了起初吴汉犯过的错误:轻敌。

    苏茂虽然过去是吴汉的下属,可他一直忙于投降,先后受朱鲔、盖延直接领导,加之刘秀身边与老吴同样

    风格的将军并非仅有,所以并没有机会领教他的厉害,也没有认真学习他的战略战术思想。

    周建则还没有跟吴汉过过招。

    两人认为,吴汉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是个猛人,自己占据兵力优势和牢固的城防,完全可以欺负、甚至

    于消灭他。

    我们综合当时和后来的情况可以知道,苏茂、周建与吴汉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这两个家伙天真地认为,自己有10万大军可用。

    其实,这所谓的10万大军的构成是很不靠谱的:这是一支为了紧急救援广乐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有着强

    烈的“乌合之众”的嫌疑。

    那边吴汉大军压境,甚至已经把广乐包围了,按照刘永的命令,周建才收集一些散兵游勇和成群的饥民,

    组建这支队伍。

    当然,时间紧、任务重,周建根本来不及对这支队伍进行起码的编排、训练。

    总之,这是一支十分业余的队伍,可称为“乌合之众”。

    一般来说,“乌合之众”往往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有数量,既然大家按照很不讲究的方式组织起来,七搞八搞就能弄来很多人。

    二是没质量,大家往往为了某种现实、甚至低俗的目的凑到一起来了,谁也不怎么讲究奋斗目标、主义、

    信义,所以为人处事也不讲究、甚至为世人所不齿。

    三是有群胆,仗着人多,遇到什么事儿喜欢一拥而上,兜头就打,能打倒谁就打倒谁,能吓着谁就吓谁。

    四是没孤胆,真正到了关键时候,谁也不愿意站出来挑头承担重活儿和责任。

    苏茂、周建的失误并不在于率领这么一帮乌合之众,而是在于他们根本不了解乌合之众的上述特点,反而

    认为手下的这10万来个哥儿们,就是一支可用力量。

    第二天早晨,天刚发亮,周建指挥手下的乌合之众打开城门,想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对吴汉的汉军展开反包围。

    苏茂在城中坐镇。

    (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这一下把老吴的部下给激怒了!

    他妈的,这太不像话了!

    这太欺负人了!

    扁他们!

    …………。

    吴汉胸有成竹,立即命令队伍稳住阵脚,迅速组织手中最精锐的将士破敌。

    老吴仍然坚持认为,在这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真正的战斗从来不在于人数多寡。

    他的这支最精锐部队大约3000多人,主要由3部分人组成:4部精兵,黄头巾特种兵,乌桓突骑。

    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特种部队。

    吴汉亲自作战前动员。

    他戴盔披甲、跃马挺戟,直接安排了任务和战术。

    紧接着,他宣布了这支队伍的纪律,很简单、也很实用,就两条:

    一是闻鼓而进,二是退后立斩。

    (闻雷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趁着晨光微亮,周建指挥下的乌合之众压了过来。

    吴汉看看敌人靠近了,突然亲自擂鼓,号令自己的特种部队进攻!

    在激越的军鼓声中,特种部队的将士们旋风般冲出,拼命杀入敌阵。

    大家早就情绪高涨了!

    大家早就激情难捺了!

    乌合之众一下子懵了,有的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成了无头鬼。

    汉军的特种兵如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