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最缺德的点子当然并非岑彭原创,我们虽然无法知道过去的人是怎样使用这种缺德的办法的,但几个月前,隗嚣率军水灌略阳,就制造了一场惨剧。

    我们无法要求战争双方在战场上能够德字当头,但确实不想看到谁这么做能够达到目的、创造奇迹。

    岑彭对守城并不陌生,当年他以县长身份跑到别的县城指挥防守、抗击起义联军,在粮食吃光、人们相食的情况下仍然拒不投降,就已经创造了战争防守的奇迹。今天,隗嚣躲在西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比他当时差。

    平心而论,岑彭在刘秀的将军中,不仅作战勇敢,智慧过人,是个难得的良将,而且治军严谨,所到之处往往秋毫无犯,史称他“信义素著,以德怀人”。

    但是,这一天用水攻城,作为他的黔驴之技,也是他的一个污点。

    现在他水淹老隗,固然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城中的百姓无辜,我们同样不希望他得逞。

    岑彭在城外指挥拦河蓄水,导向西城,眼看水位就离城头不远了!

    汉军将士对西城久攻不下也很着急,都专心致志在弄水,希望这一把能够成功。

    忽然,附近一路大军杀过来,跑在前面的将士大喊:

    “杀!”

    ”杀!百万大军来了!“

    ”……。“

    原来,隗嚣的部将王元、行巡、周宗等率领巴蜀援军5000多人马打了过来。他们知道汉军难打,就边打边喊着,既为自己壮胆、也是忽悠对方。

    汉军士气正处于低潮,都在看水并没有做其它准备,又被敌人的虚张声势忽悠了,大惊失色,乱成一团。

    王元等人殊死拼杀,撕破汉军的包围圈,冲进城里,救出隗嚣,随即逃往冀城(今甘肃天水西北)。

    恰在这个时候,吴汉、岑彭的军粮也吃光了,继续对抗、追击都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撤退。为了便于行军,他们烧掉军需辎重,带兵回撤。

    那边,正在围攻上邽的耿弇、盖延也是粮食吃光、劳而无功,见吴大司马撤了,也跟着撤了。

    但是,隗嚣不干了!

    他不甘心放过这最后的机会,立即派兵,尾随追击汉军。

    这样,战场上出现了多日来的一种逆转:汉军在前面疲惫不堪地跑,隗嚣的将军带兵在后面撵着打。

    情急之下,岑彭亲自带人断后,拼命搏敌,才避免了太大的损失,保护了大部队东撤。

    之后,吴大司马等将军只好无奈地回到长安大本营,岑彭还回到自己的驻地津乡(今湖北江陵),唯独祭遵仍然抱病坚持抗击敌人,率部屯驻在汧城。

    隗嚣翻盘心切,在汉军撤离之际,又恢复了对安定、北地、天水、陇西等地区的占据。

    刘秀御驾亲征隗嚣的成果,出现了严重的回潮和反复。

    好在已到严冬,大家都不想用兵了。
………………………………

正文 161    围剿:英雄本色(3)

公元年1月,刘、隗双方阵营里都有重要干部去世,全军哀痛。

    刘秀这边,颍阳侯、征虏将军祭遵病逝军营。

    关于祭将军过去在峥嵘岁月的杰出表现,我们并不陌生。刘秀正面打击隗嚣以来,他多次挫败老隗的将军,立下大功。

    刘秀去年御驾西征前,他本来是要和来歙一起打前锋的,都出发了,因病不得不在半途返回自己的驻地。在老隗撤离略阳之后,刘秀东归,路过汧城,特意到他的犒赏将士。

    刘秀对祭将军的信任和宠爱是无法掩饰的。

    这一次,他又亲自设宴,与祭将军和诸将士把酒言欢,欣赏黄门武乐,深夜才罢休。

    这会儿,祭将军正是有病在身,刘秀特意赐给他又厚又软的坐床、床褥,以及自己御用的被子,还要求他把自己的居住和办公房屋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去,以利养病,关怀备至。

    但祭将军坚持在汧城跟自己的将士在一起。

    他是我们的熟人、一代完人。在这个道德沦丧、战事频仍的年代,他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文采、卓著的战功、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和坦荡赤诚的为人处事,彰显了中国人文传统的耀眼光芒!

    对于他的仙逝,我们应该怀着极端崇敬的心情缅怀之。

    他自幼家境宽裕,但一生生活俭朴,无论是自己的私产还是上级奖赏,手头但有立即分发给身边的将士和工作人员,去世时家无余财、身无奇衣;

    他担任军职,常常奉令如山,身先士卒,纵横疆场,又始终保持好学不倦的良习,饱读诗书,选拔人才,看其儒术,饮酒娱乐,雅歌投壶,是一位可与冯异比肩的,能够上马挥戈、下马论道的儒将;

    他秉公办事,严守法度,早年在军中管纪律,就是刘秀身边工作人员违法也照斩不饶,后来他率部独当一面,为政爱惜民众,治军秋毫无犯,守城、拒敌竭尽全力,上级(吴汉)退了,他仍坚守岗位,虽死不离,所有敬业守纪的干部都可以引为知音;

    他克己奉公,全力报国,一心扑在工作,不曾虑及其它,包括子嗣之计,死去叮嘱家人务必牛车薄葬,不得张扬,问及私事,再不说话。

    祭遵,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和后世,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他一病逝,刘秀安排给予国葬。

    灵车途经之路,道上车骑行人,无不垂泪!

    他的灵柩运抵洛阳,刘秀要求百官护丧。

    哀乐起处,简车素服。干部群众见了,满城恸哭!

    刘秀亲自为他穿孝,到城门迎接灵柩,出席葬礼,到他墓地吊唁,又到他家里慰问亲属。

    从迎接、望见祭遵将军的灵柩,到出席上述活动,刘秀总是哀痛不已,涕泪满襟。

    接着,博士范升上书,提议全国干部群众向祭遵学习,刘秀非常赞同,予以采纳。

    此后,每每朝廷开会,刘秀就感叹道:“以后怎么才能得到像祭将军那样忧国奉公的大臣呢?!

    刘秀这么说,既是对祭将军的缅怀,又是对大臣们的激励。

    但是,他老是这么说,其他大臣就难免心里会有想法了。

    我们好好学习祭将军就是,我们也很优秀啊!

    当然,大家心里嘀咕,谁也不敢说出来。

    卫尉铫期则不然,他性格直率,心里想着什么就总想说出来。

    有一次,铫期对刘秀说:“陛下是仁义之君,常常怀念祭将军,大家都理解。可陛下经常当众这么说,大臣们惭愧自己不如祭将军,都很害怕。”

    刘秀觉得言之有理,就不再当众念叨祭将军了。

    再说隗嚣这边儿,没办法,是他本人死了。

    老隗本来就患病,加上心情抑郁,病情越来越重。由于老是打仗,生产废靡,粮食短缺,冀城一带也是饥荒连连。老隗本人不仅老是饿肚子,有时候要吃东西还得自己亲自出城去找。

    有一天,他出城找食儿,费了半天功夫,找到一点大豆、小米儿,他把它们熬成干饭,谁知一闻,臭不堪言。

    啊!唉!

    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就没有我老隗的立足之地?

    权力如此诱人,为什么我老隗就不能当一哥?

    老隗心想自己贵为朔宁王,本来还打算争一争一哥的位子,现在落魄成这个样子,实在让人郁闷、不甘。

    在恼火、愤恨的情绪的烧灼下,他抑郁而死。

    他的部下王元、周宗等随即拥立他的小儿子隗纯为王,以冀城为根据地,继续与刘秀对抗。

    对此,不少史家记载为“苟延残喘”,我们只能说王、周、及小隗实在无奈。

    王、周很清楚,事情搞到这个程度,就是投降了也没有好下场,干脆干到底吧。

    由于忙着拥立新主子、制定新计划、开创新局面,隗嚣的下葬很简单、很潦草,史家竟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

    巴蜀那边,公孙述从唇亡齿寒的角度出发,重新调整了援隗军将领,撤回李育,派出赵匡,由赵与田弇搭档率军支持隗纯。

    这时候,刘秀也敏锐地观察到西州形势的新变化,一边命令冯异代理天水郡太守,截击赵匡率领的援隗军,一边迅速做出新的讨隗部署。

    我们先说冯异。

    冯异得令,立即展开工作,主动找仗打,全力截击、围歼援隗将士。搞了一年,终于把赵匡、田弇抓住,砍了。

    同时,冯异还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配合汉军对隗军大本营冀城的新一轮的围剿,每有战事,他就勇敢地站出来打先锋。

    智勇双全,治军严明,关心百姓,居功不傲,为人非常低调,干活专捡重的,这是冯异同志一贯的作风。

    当汉军对隗军的新一轮围剿耗日持久,没有进展的时候,诸位将军有点泄气,想打退堂鼓,冯异总是立即站出来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先走一步上战场,身先诸将,亲冒矢石,激励大家。

    其实,冯异这时候已经身患重病。

    公元34年夏天,汉军大举进攻冀城附近的落门山(今甘肃陇西县东南),还没有拿下,冯异就病逝军中。

    噩耗传到洛阳,刘秀自然悲痛异常,谥以“节侯”,以彰显其功德,并由他的儿子冯彰继承爵位。

    大家知道,在刘秀的徒弟中,冯异最得真传,二人之间的这种看似君臣、师徒,实际上就是父子般的关系,极为密切。

    对此,刘秀除了当时哀痛难抑,赋予他极大的哀荣,此后还常年念念不忘,以至于交代身后的子孙,务必善待冯将军的后人。

    对于冯将军,我们应当像对待祭遵将军那样深情地缅怀。再忙,我们也要由衷地表达心底的哀思。

    在刘秀的诸多徒弟、粉丝、将军中,我们不能做到对每人都来个政审评语或者盖棺论定,但对几个表现抢眼的我们应该多加关注。

    论起德才和文韬,首推邓禹和马援;说到攻城拔寨的常胜将军,就是吴汉、耿弇、贾复;而兼及军事攻伐和打理政务,当然算是冯异和寇恂。

    回顾冯将军的人生道路,除了他的品德、才干和功绩之外,有这样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了解。

    其一,冯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坚守者。

    他早年是个书生,精通诗经和兵法,理论水平相当高、功底相当厚。可贵的是,他能够像刘秀那样,把这些理论很好地与打仗、治政结合起来,创新方法,灵活运用,常常战无不胜,治无不安。

    其二,冯异有知人之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新莽时期,群雄并起,他作为地方副厅级干部,对其他称王称霸的人并不动心,唯独对不滥杀、不抢掠的刘秀佩服。他出巡被刘秀所俘,又要求回去收拾收拾好献城,绝大多数史家认为这是他自导自演的归附刘秀的情节剧。其实刘秀当时势单力孤,大哥被害,自己也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冯异已经对他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其知人之明,确实高人一筹。

    他很好地处理了跟领导、同事、群众的关系,既赤诚坦荡,谦逊圆通,又坚守本分,不失大节,这方面的表现在邓禹和马援之上。

    关于他始终跟主要领导刘秀保持着特殊密切的关系、谦逊礼让地对待同事,以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我们已经给大家说过了。

    7年前的春天,冯异担任征西大将军代替邓禹西进时,邓禹以大司徒之尊实在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要求他立即联手进攻赤眉。其实,邓禹当时已经没有权力这么做了。

    但是,冯异考虑到他毕竟是自己的领导,又跟刘秀关系极深,虽然明知道他这样做违反组织原则、而且有点些冒险,在反复劝说无效后,仍然做出了牺牲,硬着头皮跟着他联合作战,分担战败的责任。

    其三,冯异治军严明,又深得拥护。

    在为刘秀征伐天下、建功很大的将军中,不少人在当时和后世是有争议的,主要焦点就是他们在建功立业的同时,往往放纵部队,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灾难。比如,吴汉被称“屠城悍将”、“贪功好杀”,一生很少有败绩;耿弇则被称为“屠伯”,一生屠城300座。他们平时就常常采用允许部下抢一把的办法作为激励措施,每每胜利之后“放假”几天,放任将士胡来。

    吴汉攻进成都之后还对平民大开杀戒,纵兵烧掠,砍人上万,刘秀斥责他的部队的作为“闻之可为鼻酸。”而耿弇纵横疆场14年,平均每年屠城20多座,所过之处,往往是一片废墟。

    但是,冯异治军纪律严明,驾驭有方。他一生极少吃败仗,所到之处总是秋毫无犯、道不拾遗。

    他早年投奔刘秀就是因为久闻“独有刘(秀)将军所到不掳掠”,得到刘秀真传后一直都在实践这一治军理念。

    所以,不仅老百姓拥护他,每当部队整编,很多将士都争着要让他来领导。

    冯异将军,请您走好!
………………………………

正文 162    围剿:英雄本色(4)

在安排冯异抗击公孙述援隗部队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协调各路汉军的作战行动,刘秀派遣大司马吴汉屯军长安,相当于主持讨隗工作,来歙为监军,太中大夫马援为副监军,另外4位将军干具体活,策应冯异。

    具体分工是:吴汉坐镇长安指挥;来歙任前敌指挥具体操作运筹;马援是西州问题专家,任技术总负责;冯异等将军直接砍人。

    公元33年8月,正值粮足马肥时节,刘秀下达总攻令,命令来歙率领冯异、耿弇、盖延、马成、刘尚等几位将军进攻天水,征伐隗纯。

    必须说明的是,刘秀用兵向来是走一步看三步,他的上述人手分工并非专门针对隗纯,深层考虑是:吴汉坐镇长安,既协调各方,安排将士防御北方的匈奴趁机骚扰,同时还认真筹备随后就要进行的攻伐巴蜀的公孙述。

    就这样打了将近1年,汉军虽然在军事上进展不快,但总体上看始终把握着战场主动权,而且冯异表现抢眼,砍了公孙述援隗军的2位领队、将军赵匡和田弇。

    不久,冯异在进攻落门山时病逝,让刘秀痛彻心腑的同时,又极为震惊!

    对老隗用兵如此耗费时间、财力和兵力,甚至折了自己心爱的两员大将!

    于是,刘秀决定自己再度御驾亲征。

    公元34年8月,刘秀西征,首先来到长安,这里是前汉帝都,刘氏宗室的心灵圣地。

    刘秀祭祀高庙、拜谒祖陵,似乎是祈求祖先保佑。

    在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痛失祭遵和冯异,让他心里伤感和懊悔,厌战思想越来越明显。

    但是,他也深切地认识到,现在自己的组合拳已经打出去,还不是收手的时候。因为对手不除,自己还难以安生。

    正在这个时候,随行的执金吾寇恂建议,请求刘秀驻驾长安。

    寇恂也是我们的熟人,一位德才兼备、文武兼备的学者型军事家、政治家。他早年在上谷郡太守耿况手下工作,从更始的使者手里智躲太守印绶,代表耿况结盟渔阳郡,跟耿弇一道率军斩杀王郎使者、南下投奔刘秀的故事,可以说是扣人心弦、步步精彩,是刘秀最早的、未尝谋面就心有所属的徒弟和粉丝,也一直深得刘秀的信赖。

    至于他在河内太守、汝南太守任上的政绩,充分说明他像冯异一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兼及砍人和理政、可以上马挥戈下马论道的干部。

    他看刘秀还要西进,就说:

    “长安地理位置居中,各方面接应方便,盘踞在陇西的敌人知道陛下亲征,已经非常震慑和恐惧,陛下在长安就足以从容一处、控制四方了。现在大军人疲马乏,还要远涉险阻之地,似有不妥。”

    但是,刘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继续西行,直抵汧城。

    这里是祭遵、冯异曾经坚守的地方,距离现在的前线已经非常之近。

    不远处的高平,盘踞着隗军将领高峻。

    睹物思人,刘秀不由得感慨系之:尽快地扁人、夺城、结束战争,才能告慰祭、冯两位将军和无数汉军英灵!

    高峻身为将军,没见有多少攻城拔寨之绩,是作为搞笑的小配角儿见载于历史的。

    几年前,他作为隗嚣的将军镇守高平,被马援招降,归顺了刘秀。

    高平是洛阳西去西州的重镇,高峻一反水,刘秀虎视西州的大路基本上就敞开了。

    有鉴于此,刘秀派来歙到高平宣布:任命高峻为通路将军、封关内侯,直接受大司马吴汉领导,共同进攻隗嚣。

    对于归顺、投诚的人士,刘秀向来宽大为怀、待之不薄。

    但是,高峻同志在政治方向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短视和投机。

    日前,吴汉失利撤军时,高峻又乘机脱离汉军,重新召集自己的旧部,帮助隗嚣打汉军。

    老隗死后,高峻很孤独,看不到将来的道路怎么走,只得死死地守在高平。

    必须说明的是,高同志既没有刘秀那样的帝王胸怀,也没有冯异、祭遵那样独当一面的能力,甚至没有隗嚣、公孙述那样拼死跟刘秀一搏的豪情,他死守高平,完全是因为怕被砍。

    (及嚣死,峻据高平,畏诛坚守。)

    这样,耿弇以其屠夫之猛,率领太中大夫窦士、武威太守梁统围攻了1年,竟然也没能把高平拿下。

    刘秀来到汧城时,觉得高峻不过是一介武夫,并没有隗嚣在西州、公孙述在巴蜀那样的根基,完全可以不用太大的力气就拿下,就考虑先派人收降他。

    能够用嘴说服人的先动嘴,实在不行再动手动刀,这是刘秀征服人的一贯作风。

    (议遣使降之。)

    劝降一个怕服软了就被砍、而且僵持这么久的人,多少还是有点儿难度的,这个任务就是寇恂的了。

    刘秀对寇恂说:“你先前劝止朕西行,这回你还得替朕走一趟。如果高峻不肯立即投降,你就率领耿弇等五部兵马发起猛攻,一定要拿下此城。”

    寇恂领命,带着收降手续来到高平城前,要求高峻派人来谈谈。

    高峻自己没有出面,派自己的军师皇甫文来谈判。

    皇甫文史上无名,仅见的就是他这次出面,在社会人生大戏中扮演了一个小小的配角儿。

    他以自己仅有的鼠目寸光看到,刘秀虽然已经称帝,但也不是不可忽悠的,或者说,也就那么回事儿。刘秀的大将军耿弇人称屠城如履平地,也并不能把高平怎么样。

    所以,皇甫文很傲慢,口出狂言,说到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更没有归顺投诚的意思,极为放肆。

    寇恂也是一代人瑞,自然看不惯皇甫文的拙劣表演,就大怒失色,吩咐左右拿下,砍下皇甫的脑袋给大家看。

    就在这时,身边的将领连忙劝阻寇恂:

    “高峻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占据咽喉要道,我们连年进攻都拿不下来。现在我们正准备招降他,却还要杀他的使者,万万使不得!”

    当然,大家还没有说出来的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

    寇恂虽是学者型干部,在关键时候还是能够拿定主意、下得狠手的。他当年对付更始使者的那一幕大家可能还记得。

    眼下,面对部下的力劝,他毫不为之所动,立即砍了皇甫文,并且让他的副手带话回去,明确告诉高峻:

    “你的军师无礼,已被我砍了。你要打算投降,就立即投降;否则,你就这么守着吧!”

    (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有意思的是,高峻同志得到报告,并没有大动肝火,也没有冷静地安排对策,而是极为惶恐,当天就乖乖地向寇恂求饶了:开门献城,请求投降。

    (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

    事后,部下们纷纷向寇恂表示祝贺,但同时也有点儿莫名其妙:

    “大敌当前,您敢于杀了高峻的使者,还能够让他乖乖就范,到底是为什么?”

    寇恂说:

    “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也是他的首席智囊、拿大主意的人。这次皇甫文来,言辞傲慢,毫不屈从,根本没有投降之心。如果让皇甫文或者回去,对高峻就是一种纵容,杀了他就会让高闻讯丧胆,失去主张。这样,高峻必然投降。”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将军神算,确实无人能及。”

    这就是寇恂,精通战争理论,能够透彻地分析和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谋事周密,作风果敢,是一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有作为的干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还常怀忧国爱民之心,人格、品行为世人广泛称赞,也在青史留名。

    他治民有方,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儿女,所任职的地方往往是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而他一旦调离,也往往是老百姓依依不舍、万人垂泪。

    他屈己为国,时时处处把工作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总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他有长者之风和丞相的才能。

    他两袖清风,不仅自己不贪不占,还经常拿自己的俸禄和所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