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这种表演老是没完没了,观众强烈呼吁得不到回应,最后只好把剧场掀了。

    当王邑带着从昆阳侥幸逃出的残兵败将跑回京城长安时,几千人一路上又来个二次逃跑,很多人跑回了自

    己的家乡(各还其郡):谁还跟着这个无能的家伙干什么呢?

    昆阳大战之前,反莽烈火主要是老百姓烧起来的,王莽统治集团虽然内部人心离散,但只有翟义等少数觉

    悟较早的官僚站出来亮剑,它还能够苟延残喘,还没有分崩离析。

    现在不一样了,新莽政权的中央和地方干部眼看王莽灭亡已成定局,离心倾向空前加剧,纷纷自谋出路。

    有的赶紧想办法投降起义军,有的宣布划片儿**,有的则密谋发动政变,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树倒猢狲散的景

    象。

    这时候,就在王莽身边,一场动用武力让他把皇位还给刘氏宗室的活动悄悄酝酿着。这也叫兵谏。

    王莽还有一个堂弟叫王涉,官居卫将军,眼看堂兄胡来招得天怨人怨,很是忧虑。

    当然,他不是忧虑老百姓的死活,而是担心王家的龙庭坐不长。

    他深感郁闷和担忧的是,如果最后王家落个死无葬身之地,还不如把这连偷带抢弄来的皇位还给姓刘的,

    或许这样王家还可以有点儿活路,说不定还可以保住既得利益。

    有一天,有一个名气很大的道士叫西门君惠,跑过来悄悄地对王涉说:

    “现在谶言很多,都说刘氏又要起来重新执掌江山了!有一条谶言说什么刘秀当为天子,这刘秀可是国师

    公刘歆所改的名字呵!”

    西门君惠擅长看看天象、解解谶言,是王涉不在编的参谋和智囊,经常在王涉跟前出谋划策。

    西门君惠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正合王涉的心思。

    于是,王涉决定立即从朝廷中找几个人合伙,动武!

    王涉找的这几个合伙人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国师公刘歆,这是大家的老熟人了。

    他不仅家世显赫,位高权重,而且是个大儒,威信也很高。他虽然曾经被王莽引为心腹,两人还成了儿女

    亲家,但他对王莽篡汉称帝是持保留意见的。

    特别是不久前,在甄丰、甄寻父子一案中,王莽无限上纲上线,把他的两个儿子刘棻、刘泳送上断头台,

    以示对他的警告,这让他很是耿耿于怀。

    总之,他是完全可以争取的对象。

    当然,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使王涉必须争取刘歆:一是刘歆姓刘,即使他不改名“刘秀”,也是刘

    氏宗室在现职干部中职务最高、最有号召力的;二是刘歆的长子、伊休侯刘叠为中郎将,主要职责是保护朝廷

    办公区和家属区的安全,以及皇帝等高级干部的出行安全。

    这样,刘歆爷儿几个在朝中权势多大、处境又是多么尴尬,大家琢磨去吧。

    大司马董忠,这是不用说了,是掌管军政、军赋的最高长官,即最高军事长官。手握军权,在什么时候都

    好使,特别现在天下乱成这样,谁想玩儿武的都不能绕开这个角色。

    还有一个是司中大赘(新莽官名)、起武侯孙伋,作为董忠的副手,也是个人物。不过,他就是有个特点

    :耳根儿太软,缺少主见。

    王涉是这样串联的:他首先找董忠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和西门道士的话说了,得到董的赞同。

    二人又一起亲自来到刘歆的府上,想说服这位国师公站出来,跟大家一起动手,就是带兵劫持王莽,勒令

    他向刘氏宗室交出政权,以保全性命。

    刘歆城府之深,非常人所能及,王、董说了多次,他就是不表态。

    有一次,王涉实在沉不住气了,就把别人支开,诚恳地对刘歆说:

    “我想跟您一道想办法还政于刘家宗室,您怎么就不肯相信我呢?”

    见王涉语真意切,刘歆才说:

    “我仰观天文,俯察人事,只要顺应天意,必能成功。”

    其实刘歆并不是六根清净的人,就像他的才华之高、城府之深,一般人难以企及一样,他对权势和富贵的

    热衷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我们前面曾稍加介绍过,刘歆作为一代大儒、古文经学的奠基人、目录学的开创者,在发展儒家思想、总

    结先秦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学富五车、广见博闻,不仅成功地把前人的文化成果整理给大家看,还

    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换句话说,要不是他,构成我们民族文化巅峰的许多先秦、西汉时期的著作,我们都无法看到;而且,影

    响我们民族最深刻的儒家文化,会失去不少鲜活的内容。

    应该说,作为文化人,刘歆已经是极大的成功,加之又有官方支持的便利,他要想再往文化的巅峰迈几步

    ,也并不困难。

    但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了。

    他从书桌后站起身来,伸伸懒腰,贪婪地吸了吸书简的芳香,走出了书房。

    他来到权力决斗场,这里你刚倒下他登场,烟尘翻滚、嘶叫声震天。

    他吸了吸鼻子,没有书香,只有浓烈的铜臭味和血腥味儿,但很刺激,因为荣华富贵和身败名裂可以在瞬

    间演绎,非常残酷,也非常刺激。

    刘歆对当年王莽能够登上一哥位子,和今天王莽很快要从这个位子上摔下来,都是有着清醒地认识的,他

    自己也对谶纬之学有很深的造诣。

    他改名“刘秀”和谶语“刘秀当为天子”的出现,哪个先、哪个后已无法考证,但谁把这二者联系起来看

    ,都会觉得意味深长。

    王莽能干的,我为什么不能干?

    王涉、董忠每一次来做思想工作,刘歆那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海里都会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涛。

    眼下,王涉见刘歆松口,马上又进一步接着又说:

    “我知道新都侯(指王莽父亲王曼,死后追封)从小就多病,功显君(王莽母亲)平常很喜欢喝酒,他们

    不一定能生育,现在的新室皇帝(指王莽)恐怕不是我们王家亲生的。”

    这些话多少有点儿搞笑!

    王曼确实在王莽几岁时就去世了,但这即使加上王莽他妈好喝酒,也不足以说明王莽就不是他俩亲生的。

    况且,正史确凿记载王莽幼年家境贫寒,生活是很清苦的,他妈抚养他也很尽力。

    也就是说,在王莽出生前后,他老妈酗酒的客观条件均不具备,即使说她有主观愿望也没有多少证据。

    反正谁生了王莽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了68年,目前技术条件也达不到可以鉴定的水平。况且这绝不是一个

    简单的医学或者伦理问题,谁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提出来,我王涉现在说了,至少可以让大家糊涂一会儿。

    不过,刘歆对到底谁生的王莽根本不感兴趣:都到这时候了,你觉得这个问题还重要吗?这还有炒作的价

    值吗?

    刘歆更重视的是王涉接下来的话,王涉又说:

    “现在董公(指董忠)掌握军队,我和刘叠掌握宫廷保卫,要是能够同心协力,劫帝降汉,你们刘家和我

    们王家宗室,都能保全。要不然,看这个形势,起义的烈火烧过来,我们都会完了。”

    刘歆真的动心了,表示同意,并且对王涉说:

    “到太白星出现的那天,就可以举事。”

    王涉很高兴,把与刘歆密谈的结果告诉董忠。

    由于用兵的具体事务需要孙伋办理,董又把孙邀来商议。

    孙伋当场答应入伙。

    劫持皇帝确实是个重活儿。

    这活儿虽说报酬丰厚,搞好了可以加官进爵,甚至青史留名,但风险太大,搞不好自己掉脑袋,还要株连

    全家甚至整个家族。

    同时,当事人从商量接下这活儿,到准备、到实施还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要投入大量的脑力、

    体力和各种资源,还要拿出自己的心理素质被反复检验、来回摆弄。

    这个过程稍长一点儿,一般人在心理上就承受不了。

    由于从来没有接过这么重的活儿,孙伋心理压力很大。他回到家中,神色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他的老婆看了,觉得他肯定心里有事儿,就要盘问个究竟。

    孙伋经不住老婆三问两问,把这活儿全盘托出。

    孙妻非常吃惊: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买卖,不能干!赶紧举报!

    王莽得到孙伋及其家人的举报,恼羞成怒!

    他决定立即采取措施“平叛”。

    他首先对密谋者中军职最高的董忠下手,传来责问,并当场处死。

    同时,他下令把董忠满门亲属抓来,一并处死。

    京城外面农民起义军闹腾的正欢,但我打不过他们;眼前有现成“谋反的”,何不狠狠手,既耍威风又解

    恨?!

    王莽满腹的毒气没处撒,就安排人用特制的斩马剑,把董忠及家人剁碎,连同毒药、酸醋、匕首、荆棘等

    一起,埋在一个大坑里,表示让董忠一家在九泉之下永远痛苦不堪。

    如果说王莽处理董忠是凶残,那么他处理同案的王涉、刘歆则是狡诈:逼他们自杀,也就是让他们“被自

    杀”。

    王莽在以谋反罪名高调捕杀董忠及其族人的时候,暂时就是不动刘歆、王涉。

    刘歆、王涉当然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很清楚王莽的心机和手法。

    为了避免死得更难看,他们积极配合王莽铲除异己的方法,赶紧自杀。

    王莽对二人也就未再深究。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王莽已经成功地把4个儿子玩儿死,并且超支:连自己的老婆、孙子也搭上了。

    事到如今,他望望四周,亲朋好友中实在没有几个能经得起他摆布的了。

    再说,刘歆、王涉为重臣,又是至亲,深究起来一定会涉及不少皇亲国戚,弄得张扬内乱、外扬家丑。

    所以,王莽安排刘歆、王涉“自杀”,对外宣传说他们因为对皇帝不敬自感内疚,只好自尽谢罪。

    王莽认为,这既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也照顾了对待亲戚的传统手法。

    王莽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的亲属、亲信、功臣靠不住,但没有想到竟然这么靠不住。现在别说指望他们帮助

    巩固政权了,能不明里暗里捅自己的刀子就不错了。

    这教人如何不闹心啊!

    他扳着指头盘算半天,能用的人已经找不出来了,哦,堂弟王邑!

    他连忙委任王邑为大司马,专门守卫京城。

    王邑刚刚在昆阳被刘秀打得找不到北,成为我事史上极为罕见的、单次战斗损失军队最多的领兵人。

    在王莽看来,这个堂弟虽然无能,但忠心,心理素质也强、脸皮也厚,惨败如此还有脸跑回京城,可见他

    没有把自己当外人。

    更始联军和其它起义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王莽抑郁极了。

    他丝毫没有普通新郎新婚不久的那种快乐,不思茶饭,陷入无边的忧虑、苦恼和恐惧之中。

    他只能通过淫乐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实在饿了,只能喝点儿醇酒,吃点儿鲍鱼;累了,就靠在案桌上打个

    瞌睡;来汇报工作的也少了,他只有翻翻兵书打发时光;偶尔来人报告,可能就是官军溃退失守的消息。

    这实在折磨人!
………………………………

61、 暗算

    昆阳血战之后的第二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始政权和联军的威望空前提高,但内部矛盾空前激化,分裂已

    经不可逆转。

    我们把话说明了吧,就是刘縯、刘秀兄弟忍辱负重建立了卓越功绩,其中,刘縯拿下宛城为更始王朝找了

    个窝儿,刘秀在昆阳奋寡击众消灭了王莽的主力部队,从而提升了更始政权的人气,使之基本控制了局面。

    但是,以这哥儿俩为首的舂陵子弟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刘縯、刘秀作为君子,立功了没有得到表扬,而作为小人的王匡、王凤、张卬、朱鲔等人打仗时象缩头乌

    龟,搞阴谋却得心应手,这时候则进一步控制了更始王朝的权力。

    没办法,这是因为:君子太优秀而又只知道一心扑在工作上,小人则太卑鄙而又有足够的时间来算计人。

    王匡、张卬一伙儿觉得,刘家兄弟特别是刘縯目前声望如日中天,如果不暗算他,将来刘玄的地位很危险

    。而要是刘縯当了皇帝,我们再想实行幕后控制,明里暗里搞什么小动作将会十分困难。

    你没有看到吗,大家谁不尊崇刘家兄弟?就连王莽悬赏消灭他哥儿俩的赏金都比我们高!

    他哥儿俩太优秀了,我们必须赶紧想办法对他使绊子、挖陷阱。

    特别是对刘縯,我们必须立即下狠手。要是拿下他,刘秀就好收拾了。

    这是公元23年6月,刘秀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这个月份发生的3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当然,也改变

    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刚才叙述的昆阳大捷。

    昆阳大捷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而且在我们中国的战争史乃至整个社会

    发展史上,都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

    一位伟人在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了7个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

    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就有这次昆阳大捷。

    这是一篇好文章,谁有兴趣不妨翻翻。

    我这里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位伟人的历史观和他这篇文章的撰写时间。

    他作为当代当代中国无可争议的伟人,纵览历史、总结历史的恢宏气度是没有什么人比得上的,而且他还喜欢用精

    彩绝伦的诗词表达自己的历史观。

    大家记得他在1964年春天写的《贺新郎读史》吧,有这样几句:

    人猿相辑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看到了吧,他站在文明的巅峰俯瞰历史,什么人猿相别、石具铁器、刀耕火种,“不过是几千寒热”。

    我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虽然层出不穷,但这位没有几个能看上眼。

    大家可能又想起了他在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当时他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奔赴河北

    抗日前线。

    由于该词是旷古未见的精彩,我也照抄几句: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看到了吧,上述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定鼎之君,有的功业赫赫,有的气壮山河,在伟人的眼里也

    没有啥。

    但是,伟人很赞赏刘秀。

    他不曾说过吗,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同时,大家别忘了,伟人在1936年12月写上面这篇文章时,我们中华民族正处于被日寇全面武装侵略的

    危亡关头,他领导的政党、军队和人民也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他在这个时候把包括昆阳大捷在内的7

    个著名战例总结给广大军民看,绝不是开玩笑。

    好了,刘秀在昆阳大捷初试锋芒。

    这虽然没有使他得到表扬和提拔,却使他名声大震、人气飙升,也使他背后的小人们嫉妒得要死、难受得

    要命。

    这个月发生的第二件事儿,就是刘秀迎娶他倾慕多年的村姑阴丽华。

    昆阳大战后,更始帝刘玄下诏联军诸将在宛城会合。

    朝廷现在有个窝儿了嘛,大家都过来开会。

    刘秀也来到宛城。

    这时候的刘秀已经是个名人,昆阳大捷使他的威名传播四方。意气风发的刘秀随即派人去新野,向阴丽华

    的母亲邓氏提亲。

    邓氏本来对刘家是了解的,很赏识刘秀,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刘秀今年28岁了,这个年龄如果尚未婚配,怎么说也是个大龄青年,是成家的时候了。

    可能大家都还记得刘秀早年的两个人生愿望:当京城的公安局长,娶阴丽华为妻。

    (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他目前的职务是太常、偏将军,而且还是更始王朝的,实际权力离执金吾当然要差一大截儿,但能娶阴丽

    华为妻,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一天,在宛城的当成里,刘秀与阴丽华拜堂成亲。

    他如愿以偿。这时,他28岁,阴丽华19岁。

    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阴丽华,她作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接近完美女人,不仅容貌倾城倾国,如出水芙蓉

    ,而且品德修养无可挑剔,被刘秀暗恋已久。

    只是,这一段时间战斗太多、血腥的搏斗太多,刘秀无暇过多地考虑个人问题。

    阴丽华也早就知道刘家的这个三公子有本事、人品好,但正值乱世,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她情愿、也只能

    深居闺中。

    正如水中荷花,无论岸上空中烟尘几许,她也不想迎合、不想沾染。遇上刘秀,她也情有所愿。

    一个君子和一个完美女人的结合,这搁哪儿说也是天作之美。

    在我们国人的眼里,男欢女悦的婚姻本来是世俗的常态,而帝王将相的婚姻往往是政治需要,我国历史上

    无数的悲欢离合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在我们了解了刘、阴的结合之后,不妨进一步想一想,帝王的婚姻就一定没有爱情吗?平民的欢愉

    就一定都是幸福的吗?

    由于这两个英雄佳人刚刚拜堂,我们这样问肯定唐突。

    以后,随着刘秀君临天下之途的推进,他们的婚姻将逐步绽放出亮丽而温馨的人性之美,我们有时间欣赏。

    新婚不久,刘秀就又被派出去打仗。

    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新娘子阴丽华回新野娘家居住,没有听到她有一句怨言。

    第三件事儿就是刘縯被害。

    应该说,自更始联军合伙成立的时候,其内部矛盾就产生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刘縯与刘玄的矛盾。而他

    们俩的背后,是以刘縯、刘秀兄弟为代表的舂陵子弟,与以刘玄为代表和傀儡的原绿林军将领的矛盾。

    我们前面所说的联军内部“共同的目标,不同的追求”,主要是说的这两股势力之间的合作与斗争。

    如果单看个人条件,刘縯与刘玄的品质有雪碳之分、能力有天壤之别。也就是说,二人虽然同为刘氏宗室

    ,还是不出数代血缘的亲戚,做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是,原绿林军将领王匡、王凤、张卬等人为了便于左右局势,更好地控制权力,力推刘玄出头,坚决压

    制刘縯、刘秀兄弟。

    由于更始政权和联军的控制权目前还掌握在王匡、王凤、张卬等人手里,刘縯、刘秀兄弟和舂陵子弟们暂

    时还不得不处于下风。

    在这种贤愚错位、是非不分的局面里,粗活重活都是刘縯兄弟干,而权力和利益都是王匡、刘玄他们的。

    不好意思,因为你太优秀,粗活重活你就得干!不然我们干不好。

    因为你太优秀,我们就必须不断地给你使绊子、挖陷阱!不然我们老是显得没有你优秀。

    人太优秀了是要付出代价的,人无能未必就没有很多机会。

    刘玄称帝时,虽然也给刘縯、刘秀安排了职务,但谁都知道他及其背后的把玩者对刘家两兄弟是极不信任的。

    不仅如此,刘縯、刘秀兄弟越是干的活儿多、越是威望高,王匡、刘玄等人就越是担心、越是警觉。

    拿下宛城、昆阳大捷之后,正是由于这刘家俩兄弟活儿实在干得漂亮,更始政权的立足之地也有了、名望

    也提高了。

    于是,王匡、刘玄等人觉得必须立即卸磨杀驴,首先把刘縯灭了。

    其实对于王匡、刘玄等人的阴谋诡计,处事周密严谨的刘秀早就了然于心。

    他敏锐的觉察到,身边的危险正在迅速滋生、蔓延,就提醒大哥,说事情不妙(“事欲不善”),凡事要

    多加小心。

    刘縯只是把王匡他们在背后嘀咕看作小肚鸡肠,不以为然地笑笑说:

    “他们向来都是这样(常如是耳)!”

    刘縯对正在酝酿的阴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有两个原因:

    一来他为人处事历来光明磊落,很有侠肝义胆,从不想暗算朋友、从不在背后毁人,也没有考虑过别人会

    暗算自己。他待人坦诚,性格外向,喜欢把话说在当面,把事儿做在明处。

    说简单点儿吧,他不是一个喜欢和擅长搞阴谋诡计的人。

    不喜欢搞阴招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