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用人上就完全可以看出公孙述一点儿也没有帝王的气概和修养了。

    当然,如果该公司是个一人店、夫妻父子店,或者是个小公司,老板这样搞也坏不到那儿去。但该公司拥有巴

    蜀众多的人口、广袤的土地和数以十计的城池,家大业大,全搞一言堂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

    公孙董事长似乎觉察到了大家的敌意,为了确保家族利益,他事必亲躬,从小事做起,把大大小小的权力都抓

    在自己手里,同时,他还毫不顾及大体,常常为了一点小节、或者故意找点理由,就对手下的干部大开杀戒。

    (述性苛细,察于小事,敢诛杀而不见大体。)

    史上向来都不乏任人唯亲的当权者,但在任人唯亲的同时大肆诛杀同事的,除了王莽,就是公孙述董事长最为

    典型。

    顺便说一下,公孙董事长在组织工作上还像王莽一样,喜欢给一些郡县地方和干部职位改名字,这除了给干部

    群众带来一些不便、制造一些混乱,就只能卖弄一下他的空虚和无能了。

    其次看他的经济工作。

    公孙述董事长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上毫无作为,但在搜刮民脂上很是积极主动。

    他下令,在本公司所辖范围内废除汉朝的铜钱,设立专门机构铸造和发行铁钱。

    在相同的计量范畴里,当然是铜比铁贵重。

    他这样做,一方面企图通过废旧铸新来引导人们忘记汉朝,一方面可以把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节约、控制下

    来,另一方面通过松弛银根、贬值货币,变相地把老百姓手里的财富掠到自己控制的“国库”里来。

    但是,他在这方面甚至还没有王莽玩儿高明,王莽的币改多少还给后世留下一些“金错刀”一类的钱币收藏品

    ,他公孙一搞,很快就把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搞瘫了。

    (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货币不行。)

    这样一来,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先骂娘。

    不久,各地就开始流传一句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王莽以黄色为自己的吉祥颜色,公孙述则崇尚白色,五铢是汉朝货币的代称。这句话显然是说王莽、公孙不是

    正统,天下早晚还是要由刘氏宗室来掌管。

    币改作为一种掌权当局的政策工具,本来是当局在宏观上调控、在微观上搞活国民经济的好帮手,放在王莽、

    公孙述之流的手里,却不幸成了他们祸国殃民、损公肥私、卖弄愚蠢的把戏。

    第三看他的思想文化工作。

    实事求是地说,公孙述董事长早年担任地县级干部时,是很能干、很有政绩、也很有口碑的,广大干部群众称

    赞他,史家也对他有客观评价。

    他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也就是地县级干部的水平能力。如果在太平年代,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可以造

    福一方,甚至于青史留名。

    但是,他野心太大,政治过于强烈,非要自我提拔到远远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位置上,他就很难把握自己

    ,他的所有弱点也很快就暴露无遗。

    比如,在思想文化工作上,他也围绕着自己登基当一哥是上天授命的这个主题,开展了很多工作、组织了不少

    活动,但在内容上显得很苍白,在形式上表现得很拙劣,一跟刘秀交锋,立即就稀里哗啦败下阵来。

    举凡秦汉时期的一哥及其候选人,为了说明自己是上天选定的、是受命于天,总要大力吹捧一些谶纬、符命、

    祥瑞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略带思想理论色彩,包含一定的文化内容,多数是明明白白的迷信,但很有市场。对于

    这些东西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一哥及其候选人们是不大介意的,他们在乎的是这些东西在干部群众中很有市场

    ,也就是很能忽悠人。

    谁想称帝,舆论先行,舆论是头一道工序。公孙述虽然也没能免俗。

    关于他说自己家的院子里有龙出没,以及把“公孙帝”3个字刻在自己手掌心里,我们已经作为一个幽默告诉

    大家了。

    宣布登基之后,他又搬出很多古书来,寻章索句,牵强附会地验算自己称帝的证明题。

    这当然也同样是很搞笑的。

    比如,他援引孔子的《春秋》说,这本书记载鲁国仅12公,而汉从高祖至平帝,就是算上吕后称制也只是12代

    ,充分说明汉朝气数已尽,刘家不能再干了,江山应该轮流坐。

    他还从《录运法》里找到了“废昌帝,立公孙”,从《括地象》里找到了“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一类的句

    子,安排一批读书人反复解释、大力宣传,来证明他公孙家当皇帝是上天赐命的。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纯属扯淡,但在当时却很能迷惑人。

    因为当时前汉已亡,王莽、王郎等投机分子很是折腾了一把,刘秀立足未稳,虽然不少人出于种种考虑祭起

    “复兴汉室”的旗帜,但总体上,社会意识形态是混乱的,一时还没有哪一种主流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这还是一个谁都可以忽悠、可以随便忽悠的时代。

    公孙董事长觉得光在巴蜀一带忽悠是不够的,就多次向中原地区发文件、散传单,把他的上面这些东西兜售出

    去,企图打动更多的人。

    (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

165 刘秀来函

    对此,刘秀听在耳中、看在眼里,心里是十分恼火的。

    只是,他的王朝刚刚开张,业务太繁忙,还顾不得、也暂时没有力量对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动手。

    不过,公孙董事长越来越不像话,再忙,我也要警告他一下!

    于是,刘秀给公孙董事长写了一封信,劝他别称帝。

    关于这封重要的信,内容是有确凿记载的,对于信中刘秀的态度,史上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刘秀怕把

    公孙逼急了、惹毛了,态度是温婉的、客气的,还尊称之“公孙皇帝”;二是说刘秀对公孙态度严肃,措辞严厉,

    明确告诫他不要对一哥大位再有想法,趁早死了这份心。

    在确凿记载面前产生这样的分歧,主要是大家关于刘秀对公孙的称呼上有分歧,前者说刘秀称呼公孙为“公孙

    皇帝”,后者说是刘秀本人自称、并且在落款处署名“公孙皇帝”,态度鲜明、含义深远。

    我是赞成后者的。

    这封信的主要内容照录在《后汉书…公孙述传》里,大家谁有兴趣可以翻开看看。

    刘秀在信里说:

    “古书上符命所说的公孙,其实是指汉宣帝,他当年是以皇孙的身份(故称公孙)继承大统的。你把自己手掌

    心里刻的‘公孙帝’3个字当做祥瑞,跟王莽当年的做法差不多,毫无道理,自欺欺人,是不值得效仿的。你目前

    还不是我的乱臣贼子,适逢乱世大家都想当君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年事已高,妻子儿女却还弱小,应该早

    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妥善安排全家人的生活大计,才能免除后顾之忧。天下帝王之位,不是可以硬争取的,更

    不是谁都可以来争取的,希望你三思而行。”

    在信的落款处,刘秀署名“公孙皇帝”。

    就是这个落款,使不少史家误认为刘秀对公孙述董事长称臣,其实,这是刘秀自称,顺其自然地接续信的正文

    ,说是自己将像前汉宣帝那样隔代继承大统。

    我的老爸虽然不是皇帝,但帝王之位是我祖上的,所以我像宣帝那样登基当一哥是天经地义的!

    对于刘秀这封信的严厉警告,公孙述董事长没有答复。当然,他也不好答复。

    (述不答。)

    这就是公孙董事长的思想文化工作,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零散的、经不起推敲的,刘

    秀称帝后轻轻一击,他的工作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了。

    简单说吧,公孙董事长的思想文化工作,整个儿就是忽悠。

    公元32年,刘秀指挥汉军大举讨伐隗嚣时,公孙述派自己的将军李育等率领上万将士搭救老隗。

    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公孙述希望老隗抗住刘秀,否则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但是,汉军大胜,隗军差一点儿全部覆没。消息传到巴蜀,广大干部群众极为震惊,惶恐不安。

    为了稳定人心,公孙董事长没有强化措施来巩固防御,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抓住一个粮食仓库大做文章。

    原来,在成都城外有一个很大的粮仓,还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公孙称帝时按照自己的幸运颜色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白帝仓”。

    可能因为太破败,也可能因为农业生产凋敝,这个仓库从王莽时期就没有粮食可以储存了,一直是空空如也。

    公孙董事长是说瞎话的高手,派人传出消息,说是白帝仓里出现很多粮食,就像山丘一般。这是个怪事儿,老百姓口口相传,大家争先恐后跑去看热闹,成都一时间万人空巷。

    (述即诈使人言白帝仓出谷如山陵,百姓空市里往观之。)

    老百姓们看的结果,当然是连呼上当:白帝仓空空的,哪来的粮食?!

    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董事长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他问大家:

    “白帝仓能不能凭空出来很多粮食?”

    大家回答:

    “不能!”

    公孙董事长话锋一转,斩钉截铁地说:

    “就是嘛!谣言不能信,说隗嚣失败的谣言也就是这样!”

    (讹言不可信,道隗王破者复如此矣。)

    一听老板这么说,不少干部群众的心才稍稍安定了一些。

    不过,公孙董事长的这种做法是在自欺的基础上欺人的,只能忽悠一时,难以忽悠长久。

    没过多长时间,隗嚣玩儿完,他的将军王元仓惶逃到成都,公孙董事长不得不接受直接面对刘秀的现实。

    第四,也是最后,来看公孙述的军事工作。

    这是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最大的业务,不好意思,也被公孙董事长做砸了。

    平心而论,公孙董事长还是想努力把这笔业务做好的。他没有抓住、当然也没有做好该公司的核心业务和其它业务,但他看准了军事业务做不好是真的会要命的。

    于是,他除了大肆提拔自己和家人,大肆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大肆忽悠老百姓,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业务上了。

    应该说,公孙董事长在称帝前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出来混的时候,在军事上还是颇有建树的,守土有成,斩获颇丰。

    但是,他的成家王朝公司正式开张以后,这类业务不断遇到麻烦,最后快要做不下去了,这都是因为该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刘秀发展的势头太猛。

    大家来仔细看看吧。

    在公孙述的公司开张之初,刘秀还在河北发展,构不成威胁。所以,公孙董事长很是顺利了一把,在巴蜀一带很快坐大,公司业务爆发式成长。

    但是,到了刘秀称帝、并且逐步剿灭对手的时候,公孙董事长明显感到自己的军事业务推进很慢、很艰难。

    3年前,也就是公元29年,刘秀跟隗嚣正在玩儿太极,公孙觉得自己主动拓展业务的时机来了。他聚集数万军队,打算向北发展占有西州、向东北发展进攻三辅。

    巴蜀再好,也不能老是窝在这儿啊。既然称帝当了一哥,就必须占据上述地区,否则,自己的成记王朝公司就只能是个地方企业。

    现在,刘秀正在跟老隗粘乎,是自己动手的好时机。

    于是,他一面纠集重兵向三辅地区推进,一面用高官厚禄收买老隗,想一步到位,迅速把公司业务覆盖过去。

    不过,他很快就碰了两鼻子灰:

    他的主力部队遭到刘秀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顽强阻击,被打得退了回来;他的收买被老隗拒绝,并且连派去的使者也被老隗砍了。

    这一波溃败之后,公孙董事长仍然不死心,又陆续组织了几次向北、向东北的业务开拓,都被老隗、冯异联手给踹了回来。

    接下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不敢再对巴蜀之外用兵。

    但是,公孙董事长看着自己公司的业务已经全面萎缩,心里十分着急,觉得自己如果在军事业务再没起色,公司就完了。同时,他也明显感觉到,这些日子,自己的公司虽然没有在战斗里成长,但自己的野心却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

    我一定要扩大公司版图、拓展公司业务,做一把真正的一哥!

    权力是这样诱人,大家谁也别想拦我!

    这样,距离上次失败仅仅年把时间,他就觉得已经十分漫长。

    公元30年3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公孙董事长调整业务部署,派遣任满率军进攻南郡,田戎沿着长江东进,直插临沮(今湖北远安北)、夷陵(今湖北宜昌)之间,想夺取荆州诸郡。

    正是在这个时候,刘秀下诏要求隗嚣从天水出兵蜀郡,讨伐公孙述,老隗推三推四不干,刘、隗就此彻底决裂。

    也就是在这月把时间之后,刘秀移驾长安,靠前指挥,全面部署讨伐隗嚣和公孙述。

    老隗不太经打,不久玩儿完,刘秀随即集中兵力,把矛头对准了公孙述。
………………………………

166 两路夹击

    刘秀把隗氏集团拿下,腾出手来正式对付公孙述时,已经是公元35年了。

    这年春天,刘秀部署分兵南、北两路展开对公孙述的战争。这时候,刘秀已经称帝11个年头,基本上把其它的竞争对手摆平了,所以对付公孙董事长的是自己的正常的身段、豪华的阵容。

    其中,在北线,是中郎将来歙挂帅,与冯异、耿弇、盖延、马成、等率部进击汉中;在南线,是大司马吴汉与岑彭领衔,率领辅威将军臧宫、诛虏将军刘隆、骁骑将军刘歆,以及南阳、南郡、武陵、桂阳、零陵、长沙等地将士6万多人,战马5000匹,汇集荆门,溯江西上。

    这显然是刘秀钳制和剿灭单个对手最认真的身段、最强大的阵容了。

    刘秀的这种南北夹击的阵势,一开始就把公孙述置于腹背受敌的局面。

    既然是战争,往往是一阵乱拳,人来马去,时空交错,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分别说吧。

    先看北线。

    其实,来歙早就想亲手扁公孙述了!

    他按照刘秀的战略意图,谋划消灭隗嚣、公孙述已有多年,并根据自己往来西州、巴蜀的第一手资料,多次向刘秀汇报,提出自己的一揽子建议。

    这个一揽子建议包括很多种因素、很复杂的步骤,但笼统地说,按时间顺序分为这样3个步骤:

    首先,奇正并用、打谈结合,运用多种手段拿下隗嚣;

    其次,剿抚并用,以安抚为主,招降隗嚣的残部,把西州经营成安定之邦和进攻公孙述的基地;

    第三,清除公孙述周边的外援,直接对他下手。

    这种计划,按照眼下的说法,就是对公孙述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

    对于来哥的志向、气节和才干,刘秀一向非常欣赏,对于他的这一揽子建议,也是充分采纳。

    所以,刘秀满怀期待地对他委以北路攻伐的大任,连不少功勋卓著、德才兼备、资格深厚的将帅,如冯异、耿弇、盖延、马成等,都让他指挥。

    6月时节,天气炎热,人马轻装。

    来歙精心选择了一条路线:以天水为基地,向南直下,夺取嘉陵江上游,再沿江直下,虎视川北。

    他只安排少数将士参与,仅率虎牙大将军盖延、扬武将军马成及其所部兵马,要求其他将士暂时待命。

    这是因为,蜀道艰难,运输费时费事,如果大家都上,供应吃不消;其次是山川交错,场地狭窄,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大动作打人;再者,他向来认为人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龙多了未必就下雨,用少数精兵强将擒拿更多的敌人才见英雄本色。

    大家可能还记得,3年前,来歙仅率2000多人马,千里奔袭,开山取道,破城砍人,夺取隗嚣的略阳要塞,其胆略之惊人、动作之生猛、作风之强悍,敌我均闻之色变。

    在来歙面前,公孙述部署了两员大将抵挡汉军:归附而来的原隗军将领王元据守河池(今甘肃徽县),将军环安据守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这两座城池正好扼住来歙南下嘉陵江的要道,而王元跟刘秀结怨极深、宁死不会投降,环安也是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的重要股东、业务骨干。

    但是,来歙动作确实太过生猛,王元、环安哥儿俩一触即溃,两座城池也被来歙轻松拿下。

    来歙人不住手、马不停蹄,随即继续南下,巴蜀一带人心大乱。

    (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

    正在这个时候,南线的汉军势如破竹地推进,辅威将军臧宫更是建功心切,左冲右突,一路奔袭打进巴蜀腹地,王元无奈,向他投降。

    臧将军平时老实厚道,少言寡语,质朴严谨,做事低调,但他智勇双全,这次在战场的表现一反他平时的气质,动作火爆,姿势飘逸,所向无敌,颇有来歙的风格。对于他的精彩表现,我在介绍南线战况时再说。

    环安一看自己在北线独木难支,跟来歙正面过招根本不是对手,觉得自己必须使阴招儿。
………………………………

167 来歙之殇

    一天深夜,北线汉军军营。

    在主帅营帐里,来歙坐在几案边昏昏欲睡。

    连日来,他率军突击猛进,从未睡过好觉。他工作十分投入、认真,白天指挥部队、处理军务,晚上还要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经常是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等到天明。

    (军中不遑安寝,但凭几假寐,守待鸡鸣。)

    这天,他也是疲劳已极,迷迷糊糊,就要进入梦乡。

    忽然,他感觉到胸口一阵剧痛,用手摸时,有东西挡住了手。

    他连忙挣扎着挑灯细看,原来是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插入胸前,血流不止!

    他没有轻易拔出匕首,立即叫醒帐后的警卫人员,不是让他们招呼自己,而是要他们赶紧去叫盖延将军,好托付后事。

    虎牙将军盖延闻讯,飞速赶来,一见来歙伤成这样,生命垂危,不由得悲恸万分,伏在地上涕泪潸潸,不能昂视。

    来歙强忍住剧痛,怒斥盖延:

    “虎牙你怎么这样?!我如今被刺客暗算,不能继续报国,所以才请你来,准备托付军务大事,你怎么能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个不停?!我虽然被刺中利刃,难道就不能用军法制裁你吗?!”

    这是一个何等悲壮的场面!

    来歙在疲惫不堪中遭人暗算,待盖延在睡梦中被人叫醒赶来,鲜血显然已经流了有些时间!

    他之所以强撑着,当然是性格好强,但更重要的是,他满怀报国之心,觉得自己壮志未酬,同时,他还满怀对工作的饱满激情和极端负责,觉得自己必须完成最后的交代。

    盖延人高马大,豪气冲天,追随刘秀以来,也是个攻城拔寨不知疲倦、纵横疆场所向披靡的堂堂汉子,跟来歙也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目前见来歙被害,他油然而生悲痛,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一见来歙发火,盖延连忙起身收泪,恭恭敬敬地聆听从来歙的安排。

    来歙自然知道自己危在旦夕,这生命最后时刻短暂的光阴是极其宝贵的。他用惊人的意志强撑着,为盖延一一分析战况、仔细调兵遣将、认真做出安排。

    紧接着,他又强打精神,亲笔给刘秀书写奏章。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做的了不起的事,我们应该怀着尊敬的心情来认真了解。

    来歙将军的这道奏章,其实也是遗书,他说:

    “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被哪路贼人所伤,刺中臣的要害。臣不敢自我惜命惜力,只遗憾自己奉旨不能称职,没能完成伐蜀重任,有辱朝廷使命。治理国家应当以选贤任能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为人鲠直,可堪重用,希望陛下考察。再者,臣的弟兄们不才,臣老是担心他们将来总有一天会违法犯罪,希望陛下哀怜他们,经常教导、严加督察。”

    写到这儿,来歙显然言犹未尽,但他已经几乎耗尽了最后的体力。

    至此,他把笔一扔,拔出胸前的利刃,气绝驾鹤。

    (投笔抽刃而绝。)

    来歙被刺,死于小人之手,案件始终未破,他死得不明不白,史家一致咬定凶手是环安主使的。

    (中郎将来歙急攻王元、环安,安使刺客杀歙。)

    但是,史家对几年前彭宠之死记述得是如此详细,而却将来歙这次一笔带过,直接把主犯锁定环安,似乎有点牵强。

    况且,来歙身为纵横朝廷疆场之上、往来西州洛阳之间,知人、毁人经验都极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