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廷-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杨嗣昌的示好,周正照盘全接,笑着道:“大人不怪罪就好。”
杨嗣昌顿时一笑,两人是心照不宣的达成默契。
……
周正在兵部上任四天,处理的事情极多,也渐渐梳理了兵部的关系。倒是左侍郎陈新甲一直没有见到,因为他出京在整顿宣大等地的军务。
崇祯九年,十月十九,朝会。
从兵部出,进入大明门,一直走,进入乾清门。
周正也是上过几次朝的人,只是这次感觉分外不同。
当初他是都察院小御史,站在最末的位置,眺望都看不清前面的大人物,而现在大人物们就在他四周,看的清清楚楚,倒是后面人影幢幢,看不清楚。
周正站在杨嗣昌身后,前前后后都是侍郎上书,再前面还有几个阁臣。
杨嗣昌抱着板笏,偶尔与人交谈几句,其他时候都在与周正耳语。
“今天主要的事,就是摊饷的事,应该是针对南直隶的官员。”杨嗣昌说道。
周正点头,道:“我也听说了,怕是元辅拦不住了。”
杨嗣昌看了眼最前面的温体仁,道:“听说是那位出手,想要复起。”
杨嗣昌说的‘那位’,指的是前任首辅周延儒。
江南近来大兴社林之风,尤其是复社动静极大,以‘复东林先贤风骨’为己任,每次聚会少则数百,多则上千,行走之间,衣冠飘飘,惊动半城。
朝局震惊,海内都在看着。
周正知道,历史上的周延儒确实复起过,但这一次,周正不会允许,轻声道:“怕是难,我们这位也不是易于之人,没那么容易倒。”
杨嗣昌嗯了一声,道:“待会儿我们坐观不动,看看风向再说。”
周正无声的应了一句,目光好奇的看着温体仁。
若说大明的朝局,那真是风云变幻,变幻莫测,哪怕深在里面的人也是摸不清方向。几乎每个月都有阁臣,六部尚书,侍郎等被罢,致仕,下狱,如此频繁的变动,没有谁是官场不倒翁,更没有谁能掌握朝局!
………………………………
第六百七十一章 一朝两尚书
天色渐亮,宫中沉闷的钟声敲响,金銮殿的大门缓缓拉开,朝臣们开始向前走去。
还是老一套检查,而后才能步入金銮殿。
站到金銮殿上,周正的心态更是不同,因为他站的很靠前,可以清楚的看到龙椅上的人了。
回头望去,那个角落还依稀可见!
金銮殿内,十分的安静,没人交头接耳,抱着板笏,静静的等着。
过了好一阵子,随着内监的一声尖锐喊声,崇祯从侧门进来。
群臣抬着板笏,高呼‘参见吾皇,吾皇万岁’。
崇祯在龙椅上坐下,俯瞰群臣一眼,朗声道:“众卿平身。”
群臣谢恩,各就各位。
崇祯还没说话,后面忽然有一个人站出来,沉声道:“臣吏科给事中陈赫哲弹劾吏部尚书谢陞纵容亲族,殴伤人命,而当地官员畏惧谢陞官威,屈打成招,草菅人命,国法无存,天威不在,还请陛下严惩!”
陈赫哲话音未落,又有几个言官出列,言辞慷慨,全是冲着谢陞去的。
周正对谢陞没什么影响,但这位确实是近来朝野风暴的一个中心。
谢陞在周正前面,纹丝不动,没有任何辩解的意思。
周正觉得情况有些不对,不动声色的目光从前向后看去。
杨嗣昌站在周正右手边,嘴角微动的道:“别看了,马上就知道了。”
周正还是第一次与这些大人物在一起,闻言就心下好奇的等着。
就在这时,一个人出列,举着奏本,沉声道:“臣浙江道监察御史鲍承启奏陛下,关于金华发生的事情,臣已调查清楚,与刑部的截然不同,请陛下御览。”
立即有内监快步跑下去,要去接鲍承的奏本。
周正眉头一挑,看向不远处的刑部尚书冯英,只见他头上冷汗涔涔,已经在轻轻的擦着汗了。
崇祯很快就拿到鲍承的奏本,翻开看去,猛的一合,狠狠的拍在手里,目光厉色的看向谢陞,冯英,怒声道:“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谢陞颤巍巍的出列,放下板笏,跪在地上,道:“臣……认罪伏法。”
冯英闻言,噗通一声跪地,近乎瘫软在地上。
周正看的清清楚楚,崇祯气的脸色铁青,双眼通红,简直要吃人,双拳握的骨指发白,不断的颤抖。
“来人,拉出去!”崇祯大喝!
门外的锦衣卫迅速冲进来,将这二位尚书,直接给拖了出去。
周正看的是眼皮直跳,后背冰冷。
一个吏部尚书,一个刑部尚书,就这么轻易的倒台了!
杨嗣昌倒是神色如常,压低声音道:“弃卒保车。”
周正顿时醒悟,抬头看向温体仁。
这两个人,好像都是温体仁举荐,是他的政治盟友。
这一下子倒塌两个,他心里作何感想?
还有,这是谁的手笔,还是偶然发生的?
周正不动声色的看着身侧、对面的这些大人物,一个个面无表情,置身事外,他们心底在想什么,在这件事上什么角色?
旁观者未必清,当局者一定迷,周正深入局中,已经有些花眼了。
这件事,很快过去,转向了下一个议程。
是关于内监提督京城巡捕的事,没有什么阻碍,最终通过了御马监太监李明臣提督京城巡捕,王之俊未副。
第三件事,是李自成在绥远大败总兵俞冲霄,彻底占据延绥之地,并且锦衣昼游,荣归故里,令西北震动,越发不安。
没有意外,朝廷愤慨一致,下令督促卢象升,洪承畴快速绞杀,不能任由李自成坐大。
到了第四件,就是关于摊饷,今天的重点了。
科道的言官迅速出列,交相弹劾,继而户部的官员出列,对南直隶的一些官员,有理有据,节奏清晰的攻击。
实则上,这件事牵扯到到浙江,江西,湖广布政使姚永济,朱之臣,曾道唯,苏州知府陈红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复等十多人。
周正听着这些名字,神情不动,目光一直看着温体仁。
这些人,全都是温体仁的人,不是他的政治盟友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这是摆明冲着温体仁去的!
旋即,分别有人出来辩驳,六部九寺都有,也包括御史与给事中。
双方你来我往,交相弹劾,争辩。
一时间,大殿里吵嚷不休,互相攻讦不断。
崇祯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的听着,始终没有说话。
温体仁也没有亲自下场,抱着板笏,微闭着眼,仿佛睡着了一样。
双方你来我往,大殿里都是他们的声音,但绝大部分人是作壁上观,并没有参与,交头接耳的低声说什么。
杨嗣昌立着不动,声音传到周正耳边,道:“看出来了?”
周正瞥了眼高坐龙椅的崇祯,一动不动的低声道:“怕是我们又要换元辅了。”
杨嗣昌神色微怔,转头看向他,道:“你这样看的?”
周正疑惑,转头过去,对视道“还能怎么看?”
杨嗣昌面上动了动,又皱眉道:“首辅……兹事体大,元辅也未必那么容易就范。”
周正好整以暇,道:“那就慢慢走着瞧吧。”
杨嗣昌又看了周正一眼,不再说话,继续看着,听着。
双方不知道吵了多久,忽然间,崇祯一摆手,压住大殿的吵嚷,沉声道:“牵扯到的所有人,逋赋,夺官视事,勒限完复!”
大殿里瞬间安静了,落针可闻。
这个处罚,大概意思就是拖欠税赋的直接抓,涉及的官员褫夺官职,戴罪、限期完成任务!
如果完不成,就不是罢官夺职那么轻易过去了。
崇祯的这个处罚是相当的严厉,没有询问首辅温体仁的意见,更是没有给他半丝的情面!
温体仁无法保持冷静,躬着身,一句话也不敢说。
接下来的诸多事情,处理的是相当顺利,几乎没有什么阻拦,比往日效率提升了百倍不止。
待退朝了,一群人屡屡出了大殿,杨嗣昌看着前面温体仁的背影,眉头皱了又皱,道:“你刚才说,元辅待不久了?”
周正抱着板笏,道:“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道:“回去说吧。”
周正点头,两人跟着队伍,出了大明门,回到兵部。
………………………………
第六百七十二章 洪承畴
周正与杨嗣昌坐在偏庁,喝着茶,说着事情。
杨嗣昌明显是在准备着什么,一脸的踌躇满志,道:“我打算明年向皇上阐述我的剿匪之策,皇上应该会信我,可如果元辅变动,我担心有意外。”
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呼之欲出了。
周正不会让杨嗣昌的十面张网真的实行,要是杨嗣昌真的剿灭,或者重创了流寇,他的计划不说破灭,至少要推迟很久。
周正故作沉吟,道:“应该不会,剿匪是朝廷定策,皇上不会容忍任何人破坏,只要杨大人的策略可行,皇上会支持的。”
杨嗣昌也是这样想的,忽而目光灼灼的看向周正,道:“如果到时候有什么问题,我要调辽东,天津卫以及山东的兵马,你没问题吧?”
这三个地方,周正的关系最深,加上又是兵部侍郎,要是想掣肘杨嗣昌,实在太容易了。
周正不假思索,道:“没问题。”
杨嗣昌见周正不作假,脸上浮现笑容,道:“你这么说我就放了心,另外,我还想向周氏票号借银二十万。”
周氏票号现在是名声显赫,在苏州的存银就高达五百万两以上,谁人不侧目?
周氏票号的背景,幕后之人是谁,有心人稍微用点手段就能打听清楚。
周正没有料到杨嗣昌居然还会找他借钱,顿了片刻,道:“兵部的名义不妥,让户部出面,我打个招呼,一个月内给你筹齐。”
杨嗣昌完全没有想到周正这么干脆,神色一振,笑道:“好,我去户部说!你关于辽东的条陈我看过了,没有问题,你放手去做,山东总督的人选,也由你举荐。”
周正眉头暗动,杨嗣昌这个回报,还真是不错,笑着拿起茶杯,道:“多谢大人。”
杨嗣昌得到了周正兵力以及钱财的支持,自然高兴,心里底气更足,也拿着茶杯,笑着喝了一口。
两人又聊了聊关于西北的事,便各自回班房。
这个时候,新任兵部清吏司员外郎的张贺仪就站在周正班房门前,一见周正回来,连忙上前,抬手道:“大人。”
张贺仪是周正调回来的人之一,看着他道:“进去说。”
张贺仪跟着周正进门,立即又关上门,转身道:“大人,听说谢天官被下狱了?”
天官,也就是吏部尚书。
周正坐在椅子上,笑着道:“我第一天上朝,吏部尚书,刑部尚书,二位一起下狱,你说,刺激不刺激?”
张贺仪即便看不到那场景,也知道这背后不知道多少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神色忧虑的道:“大人,我们很多人都是在谢天官任上安排的,尤其这两年居多,会不会牵累到大人?”
周正这些年安排了不知道多少人,尤其是永平府,河间府,都是通过‘非法’手段安排的。
周正神色不变,道:“不用担心,真正的大人物还在,谢天官不会乱说话的。”
如果谢陞真的乱说话,那出事的肯定不会是周正的人,现在的大明官场,有几个官吏是按照正常规矩来的?
法不责众,也无法深究。
张贺仪神情稍缓,道“大人,下官在兵部摸了摸底,一片混乱,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团乱麻,人浮于事,贪腐横行……”
周正摆了摆手,道:“这些你别管,告诉姚童顺,丁琪,将主要精力放在辽东,天津卫以及山东,我要着手对三地进行整顿,马士英将要接任山东巡抚,让他来京见我!”
张贺仪知道马士英是周正的人,没想到周正才回京短短时间就捞到了一个巡抚位置,大喜的抬手道:“下官遵命!”
张贺仪再打开门,就要出去,忽然一个主事匆匆而来,看到张贺仪连忙抬手,道:“张大人,尚书大人请周大人去他班房,急事,还请通报。”
周正在里面已经听到了,迈步走出来,道:“什么事情?”
这主事犹豫了下,道:“还是请周大人与尚书大人当面询问吧。”
周正眉头微皱,看了他一眼,迈步向杨嗣昌班房走去。
进了杨嗣昌班房,就看到杨嗣昌低头看着一道奏本,面沉如水,双眼都是厉色。
连周正进来,他头也没抬。
周正走到他桌前,道:“出什么事情了?”
杨嗣昌脸角狠狠抽了一下,将身前的奏本递给他。
周正拿起来,神情顿时微异。
这是洪承畴的副将密劾洪承畴的,指责洪承畴在剿匪期间,收受乱匪的钱财,女人,在南直隶大肆购地,蓄养外室,上面的时间,地点,人名,罗列的是清清楚楚,一看就不是假的!
周正表情变化,第一时间就猜测,这是李恒秉的动作。
这才多少天,李恒秉的动作未免也太快,并且把柄抓的确实又狠又准!
杨嗣昌还以为周正变色是因为愤怒,深吸一了口气,脸上依旧难掩怒容,道:“你说,该怎么办?”
洪承畴在西北剿匪还是屡有功绩,也是杨嗣昌的‘十面张网’的关键人物,他现在爆出这些东西,最为难的莫过于杨嗣昌!
周正将奏本放到杨嗣昌身前,淡淡道:“还能怎么办?趁现在还来得及,先将洪承畴召回京,安排其他人替他,总比冷不丁爆出来,打我们措手不及的好。”
“这还不算意外吗?”
杨嗣昌语气愤怒,却又无奈道:“也只能这样了,我待会儿进宫见皇上。他现在手握重兵,还得用点手段。”
什么手段?还不是‘议饷’,将洪承畴诱离驻地,实施抓捕。
周正对洪承畴的死活完全不在意,反而问道:“什么人替换他比较合适?”
杨嗣昌看了眼周正,心想你倒是合适,却不是我的人,深深吐了口气,道:“我让陈侍郎去吧。”
也就是兵部左侍郎,陈新甲。
周正无不可的点头,道:“抓紧吧,马上就要过年,这个时间,流寇也是作乱最凶的时候。”
杨嗣昌见周正真的支持他的想法,没有在这个时候提要求,心里多少有些安慰,道:“部里你盯着,我这就进宫去。”
周正应着,与他一前一后出来。
目送着杨嗣昌离开,周正抬头看了看天,自语的道:“好一场大戏啊……”
杨嗣昌入宫的三天后,洪承畴被下狱,陈新甲接替他,总理西北五省军务的消息就在京城传开了。
洪承畴从崇祯二年就在西北剿匪,从陕西参议升到五省总理,能力绝对不一般,他的突然栽倒,自是震动朝野。
在消息传开的第一时间,李恒秉就来到了周正府里,看着周正直接道:“告诉我你那个秘密。”
………………………………
第六百七十三章 听我的
周正倒是没有想到李恒秉真的能做到,这么快将洪承畴扳倒。
拿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周正道:“告诉你也无妨,我之所以擒高迎祥,是因为他这个人无能无才,也不服众,不足以成事。”
李恒秉猛的双眼睁大,目光炯炯的盯着周正,道:“你果然心怀大志。”
周正笑了声,放下茶杯,道:“你可以到处去说,当面向皇上指证我,你猜,谁会相信你?”
明朝的体制是十分特殊的,文官想要造反,根本没有成功可能,更别说周正刚刚擒获高迎祥,要说周正图谋不轨,说出去,根本不会有人相信,只会认为李恒秉得了失心疯。或者是故意栽赃报复,一如十年期在金銮殿上。
李恒秉收敛表情,眼神闪动着异色,道:“我为什么要告发你?这个朝廷我比你失望,你下一步想做什么?想要兵部尚书的位置,还是主持西北剿匪,拥兵自重?”
周正摇了摇头,道:“都不想,我要认真剿匪,巩固辽东,为朝廷拾遗补缺,中兴大明。”
李恒秉道:“到了这个时候,你何必还惺惺作态,我已经帮你扳倒了洪承畴,还能帮你更多。”
周正对于李恒秉现在的心态摸不准,更不会让这个人帮他什么,淡淡道:“交易已经完成,你该走了。还有,不要做什么让我不高兴的事,你应该知道,我现在能无声无息让你消失的干干净净。”
李恒秉没有在乎周正这个警告,道:“我会证明给你看。我知道元辅快要撑不住了,朝廷必然会大乱,半年内,你一定能捞一个尚书,两三年内入阁都没有问题!”
周正神色平淡,道:“短时间内,我不会升官的,我说了,要专心做事,送客。”
刘六辙带着两个暗卫伪装的家丁走过来,不客气的道:“请吧。”
李恒秉站起来,依旧不肯罢休道:“我会想办法复起的。”
周正懒得理他,自顾的喝茶。
刘六辙送走了他,折返回来,道:“二少爷,这个人要干什么?”
周正也是摇头,道:“我也不知道,盯着看吧。对了,听说阮大铖要给皇上敬献江南美女?”
刘六辙道:“是,阮大铖近来很活跃,搞出了很多事情,听说江南那个复社,也与他有关。”
周正失笑,阮大铖这种人还真是跳梁小丑,就会上蹿下跳,根本分不清状况。
周正懒得理他,道:“我年后可能要去辽东,山东等走一趟,你那些东西准备好,等我的话。”
刘六辙连忙应下,又低声道:“二少爷,满大人,赵大人还有天津卫的曹大人都来信,希望有时间来拜访。”
这三人,都是周正用手段保下来的,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但他们与周正关系最近,周正又是兵部侍郎了,自然来信询问。
周正稍沉吟,道:“回信给他们,我正在做计划,请他们再等一等。”
刘六辙应着,道:“魏公子据说跟倭国的海盗打的很凶,传信回来,说是还要建造船,也要大炮。”
周正一笑,道:“嗯,告诉天津卫,祥云岛那边,再给他配三十门大炮,三条大船。”
刘六辙应下。
……
周正回京,没有他想的那么忙。
周氏商会目前的总部在天津卫,成经济,上官勋等人能力很强,又有他的强力庇护,南直隶那帮商人被李化贞请去喝了次酒,再也不敢作妖,各处商业进行的十分顺利。
尤其是海贸,正在不断的扩大,与朝鲜,倭国,琉球以及周边的贸易扩张的最为迅速,西夷似乎尝到了甜头,在天津卫,登州来往的商船几乎没有停过,给周正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周正由此也能专心于他的政务,他与杨嗣昌有默契,涉及建虏的辽东,天津卫,山东都归属他分管,两人各行其是,埋头准备着他们的安排。
十二月,新任的山东巡抚马士英,以及同样新任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在周正的要求下,回京述职。
他们先是见了兵部尚书杨嗣昌,谈了很久,这才转到周正的班房。
马士英最为激动的,这才几年,周正已经是兵部右侍郎,他也一跃成为山东巡抚,封疆大吏!
马士英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一见周正,顾不得避嫌的抬手道:“下官见过大人。”
方一藻也是周正举荐的人,没有察觉到马士英话语里的问题,也是一脸欣喜的抬手,道:“方一藻,见过周大人。”
周正笑着从椅子上站起来,招呼二人到不远处的小桌,一边让人倒茶,一边笑着道:“见过杨大人了?”
马士英连忙抢话,道:“是。杨大人都与我们说了,要我们不折不扣的依照兵部的计划行事,不得丝毫违背。”
杨嗣昌这句话看似在塑造他兵部尚书的权威,实则马士英与方一藻都知道,辽东三地归属周正分管,杨嗣昌的话,同样是要求他们二人听周正的话。
周正笑着点头,道:“我给你们的信,都看过了?”
马士英立即就道:“看过了,下官二人来时也去了永平府与河间府看过,大人的革新十分有成效,我二人也私下商议过,若是依照大人的方略改革,确实大有裨益,于国于民皆是善政。”
方一藻瞥了眼马士英,也跟着说道:“马巡抚说的是,下官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其中难免会得罪一些人……”
周正摆手,道:“得罪人的事,本官来做。你们放心大胆的做事,要沉下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
马士英沉色道:“下官谨听大人教诲!”
方一藻这回是彻底看清了,马士英就是一个马屁精,连基本的面子都不要了。
却也跟着道:“是,下官明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