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女副将-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彻与卫青、王麒麟、吴林、公孙敖等走在最前面。

    若瑶却见公孙弘似乎走不动了,于是上前嬉皮笑脸道:“丞相大人,感觉如何?”

    公孙弘顿时就来了精神,偏头看了一眼刘彻的背影道:“瞎喊,什么丞相?老夫走不动。”

    “走不动怎得?还要让本姑娘背你不成?”若瑶这是故意调侃,因为她知道,上山时抬他的那几个军士已经走了,现在只得靠自己走了。

    公孙弘面色苍老,但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呵呵,就冲你刚才那四个字,走,老夫陪你走路,如何?”

    若瑶内心嘀咕:不要脸!
………………………………

第105章 大汉战将

    刘彻移驾教场检阅了这两万的新型骑兵。

    而后,刘彻又在卫青的陪同下观摩了刺杀、备战、骑射、弩射、盾防等小队战术规定动作,每一项都让刘彻大开眼界,拍手直呼好。

    特别是军团骑射,整齐的口令一令一发,黑压压的箭矢犹如雨点射向假设敌,箭靶区域的所有鸡鸭全部被射成了刺猬。

    而后卫青又亲自上阵,来了一次大兵团骑兵列队阵法推进战的演示,两万骑兵在动中变换阵形对敌分割包围歼灭,整个场面气吞山河。

    军事演练结束已经是太阳落山,整一天刘彻竟忘记了吃饭,心情还处于亢奋状态。

    刘彻站在点将台,看着下面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大汉将士,内心震悦,不顾天色已晚和肚皮,依然要亲自接见各军的主将,因为他们是大汉的未来,是年轻派。

    卫青作为虎贲军主将上前一步开始大声点将:

    中军:吴林、公孙敖、卫广、李息、郭昌统中军一万;

    前锋:苏建、公孙贺,统前锋营三千;

    左翼军:宋玉军、李敢,统车骑军三千;

    右翼军:徐自为、韩说,统骑兵三千;

    后翼军:卫广、杨仆统骑兵三千;

    卫青点到一个名字,就有一个将军走上点将台参见刘彻。

    若瑶从各将军的面容可以看出,都是清一色的年轻派,而且这些名字太熟悉了,他们中的一大部分都将成为强汉路上的急先锋和中流砥柱,每一位将军后面都有着传奇般的色彩,从现在看,卫青确实是帅才系列。

    见所有主将都走上了点将台,卫青转身也走到将军们中间,而后拱手道:“陛下,臣身后这些将军都是臣从全军乃至全国精心选调,有军中猛虎,也有功臣之后。”

    “朕记得。”说完,刘彻上前一步指着韩说大声道:“你祖上是随高祖的开国功臣韩王信,你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孙子,还有你,李敢,你们都是我大汉的未来。

    卫青挥洒披风,紧握腰间的佩剑而后单膝跪地大声道:“虎贲军,愿为陛下强汉霸业血洒疆场,随时等候陛下调遣!”

    所有将军也纷纷的单膝跪地异口同声道:“强汉,强汉!”

    刘彻内心的激动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站在国家层面讲,这是一支强汉希望之军,是大汉的未来,这是一支镇国军。

    站在个人来讲,他总算有了一支是他自己抓起来的军队,今后再面对各诸侯国以及朝廷斗争纷杂的斗争,他至少可以挺直了腰板。

    登基之初,刘彻兴致勃勃推动改革,最终却在贵族的压力面前低头了,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自己手里没有自己的兵马。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汉骑兵,刘彻对诸将军道:“诸将平身!”

    众将:“谢陛下!”

    检阅军队的意义就是向众军宣誓,你们属于谁?该听谁的?而且在古代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醒那些有野心的王公大臣,特别是诸侯王们,别作死。

    今天的两大事情确实让刘彻龙颜大悦,一是得公孙弘,二是一睹虎贲军真容。

    刘彻离开演习场向外走去。

    只见霍去病从军中骑马向这边驰骋而来,还把王麒麟吓了一跳,以为是刺客。

    霍去病人小胆子却大,直接就从马背上跃下,而后单膝跪地道:“羽林卫童军霍去病拜见陛下!”

    刘彻对霍去病印象深刻,毕竟也是卫青的外甥,于是与卫青对视后就笑了。

    “去病,退下!”卫青呵斥道。

    霍去病不服气的抬头看着刘彻道:“陛下偏心。”

    大家一听惊愕,谁敢这样对天子说话?但霍去病还真敢!

    就在此时,公孙弘慢悠悠的走过来拱手道:“陛下,你确实应该去看看这支军队。”公孙弘知道这支军队的意义,羽林军这群娃娃兵就是大汉的第二梯队。

    期门改羽林,羽林军就是天子的羽毛,刘彻一想,这支军队如果都不看的话,恐怕真就不对了,于是乐呵呵的说道:“平身,霍去病,带路!”

    “诺!”霍去病喜出望外,麻利儿就向最前面跑去。

    羽林军的童子军也已基本成型,总人数达八百人,平均年龄在八岁,是实打实从小培养的忠心部队,虽然年纪小,但军姿挺拔,虎虎生威。

    刘彻同样询问了主将罗德善童子军的训练、生活情况。

    就在刘彻想要离开的时候,霍去病再一次上前跪拜:“陛下,你还没有看我们的演练呢?”说完就扭头失望的看了看身后的侯旦等人。

    “去病,现在太阳都落山了,陛下已经劳累一天。”卫青阻止。

    霍去病不服气的说道:“这不公平。”

    “你!罗德善!”卫青开始想让罗德善来处理霍去病。

    刘彻却不然,兵有信心不能灭之,于是阻拦道:“好,朕今天就看看。”

    “诺!”霍去病再次兴奋的跑进了队伍。

    八百羽林卫一个期门剑阵看得刘彻思绪万千,这是卫青当年亲自创立的。

    “霍去病,朕问你,手中的剑是用来干什么的?”刘彻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让卫青组建这支军队的初心,不是守卫皇宫,而是要羽林军成为汉的后备军。

    霍去病坚定大声道:“诛,犯强汉者,守,天下太平!”

    “这都是谁教你的?”刘彻听后甚是感动,他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看到了未来。

    霍去病道:“是舅舅教我们的。”

    “好,哈哈哈。”刘彻听后大笑后转身就向外走去,并对身边的卫青道:“卫青,不错,你再一次超乎了朕的想象,你要记住朕给你说过的话,一定要让羽林卫在全军开枝散叶。”刘彻的意思还是想着加强中央集权。

    卫青道:“陛下放心,臣一直都将这八百人当做后备军在锻造,等到虎贲军之后,这群羽林卫将是大汉的中流砥柱。”

    一天的行程,让刘彻丝毫不感到疲惫,回到未央宫的他当场就兴致勃勃的颁布了一道圣旨,以天子的名义封吴林、公孙敖、卫广、李息、若瑶为卫青五大副将,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总参谋长助理或副总长。
………………………………

第106章 遇到阻隔

    刘彻一天之内干了两件事,涉及丞相和军队,朝野一片沸腾。

    而这件事也传到了张汤的耳朵里,本来稳坐的丞相之位就这样换了人。

    “听说陛下是卫青带过去的。”张鸥有些气馁的对张汤说道。

    此时的张汤内心忐忑,丞相之位百官之首,多少人想触及都触及不到,为官最大的荣誉和成就就是登上百官之首,所以张汤内心气愤至极。

    本来他那晚就已经找刘彻谈了话,而且刘彻也有意要栽培他。

    “碰!”

    张汤一拳重重的打在桌子上,弹飞了放在桌子上的茶水。

    一旁的女下人赶忙上去收拾。

    “滚!”张汤气愤道。

    女下人吓得赶忙放下手里的杯子渣然后低头快速退出大堂。

    “兄弟,这事你也别生气,应该还有转机,九卿之中总有人。”张鸥想着公孙弘毕竟已经年老,而且公孙弘就一个左内史,职位太低,不服众。

    张汤感觉不会在变了,九卿之中尽是一些王公贵族的人脉,而刘彻的心思张汤懂,于是呆呆的摇了摇头道:“不会,丞相人选不会出自九卿。”

    张鸥也感觉事情有些难办,但活动是必须,毕竟下面一个小官晋升都还的请朝廷管事的吃个饭才行,于是道:“你再去找一趟陛下吧。”

    死马当作活马医,张汤也只能这样,于是轻声附耳给张鸥说了下一步计划。

    ~~~~~~~~~~~~~~~~~~~~~~~~~~~

    “陛下,张鸥求见!”内侍推开建章宫大门见刘彻批阅奏章,于是轻声道。

    刘彻兴致很高,放下笔满脸笑意道:“宣!”

    “诺!”内侍转身出门。

    张鸥快速走进大殿行礼:“臣张鸥参见陛下。”

    “张鸥,来,朕刚才正在想你呢,你觉得丞相府的这三名官员如何处置?”刘彻就之前薛泽被罢免后,丞相府三人被查的事情问张鸥。

    张鸥眉头都不奏一下道:“杀!”

    “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办?”刘彻说完就起身道。

    “诺!”

    寒暄完了,张鸥也该进入正题,于是带着试探性的口吻问道:“陛下,听说公孙弘年事已高,臣觉得是不是该让他回到菑川国。”

    刘彻一听当场打住:“不不不,不回,此人朕还要重用!”

    张鸥顺着刘彻的话问道:“陛下的意思,百官之首?”

    刘彻听后定眼一看,廷尉也在九卿之列,现在又是御史大夫的候选人,刘彻也没有必要隐瞒,于是道:“不瞒你,朕觉得他有治国之才。”

    刘彻承认了就好,张鸥也就可以大胆的议政:“陛下,臣觉得不妥,丞相之位位高权重,公孙弘只不过是菑川国派来长安的一名轻客,官职极小,担任丞相,臣觉得会在朝中引起非议,特别是本该是候选人的九卿。”

    这件事刘彻还真没考虑过,按照祖制,丞相之选非富即贵,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封侯拜将者,白人选为丞相确实没有先例,而且如果选公孙弘当丞相,以汲黯为首的这些九卿们估计会不服,更不会支持他的工作,搞不好会死谏。

    见刘彻在思考问题,张鸥趁热打铁继续道:“陛下,臣觉得张汤可以,陛下当初让他到丞相府历练就不是为了以后能为陛下左右吗?”

    张鸥替张汤说话也是情理之中,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宋董两张四人就跟随左右,感情甚好,所以刘彻也没多想:“你说的这事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朕觉得公孙弘确实比张汤更能胜任丞相。”刘彻一旦决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

    其实张鸥和张汤都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孙弘也算是刘彻最初的改革班底,只是那个时候改革失败,公孙弘还没怎么风光就被雪藏了。

    ~~~~~~~~~~~~~~~~~~~~~~~~~~~~~~~~~

    朝廷里为了丞相之位正有一场明里暗里的斗争展开,而作为当事人的公孙弘却还在与若瑶两人吹牛逼,送菠菜。

    公孙弘二十年前就被从菑川国当作谋士送到长安,这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一次都没有回过菑川国,更没有见过自己的家人。

    当然,原因不详。

    “你这二十年为什么不回去啊?”若瑶拿着一个酒葫芦坐下。

    公孙弘面无表情傻傻的看着桌子,可当他抬头看向若瑶时却笑了,若瑶冰清玉洁的脸上写满了笑容,就像一颗温暖的心。

    若瑶感觉纳闷,要不是卫青刚才让她过来看看公孙弘还有没有什么东西收拾,她怎么可能与这么一个二十年都不回家的老头儿坐在一起。

    “你觉得丞相之位最终是老夫的吗?”公孙弘闵了闵酒水而后回味。

    若瑶记得,历史上薛泽之后确实是公孙弘,于是再给酒杯满上道:“废话,不是你是谁?难道还有别人呀,明明惦记着,还满嘴的推辞,你太假了。”

    公孙弘长长的输了一口气,而后用手指摆弄了一下若瑶放在桌上的八服道:“未必,今天,未央宫肯定不会安静,陛下这会儿兴许已经愁得连饭都吃不下了。”

    公孙弘对于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刘彻有意,但朝廷毕竟不是刘彻一个人的,深知汉朝祖制的他知道三公人选必须在九卿里面产生。

    而自己无德无望也没什么功劳,刘彻就是想让他当丞相都没有这个理由。

    “姑娘,你能否帮老夫办个事?”公孙弘看着若瑶问道。

    若瑶嘴巴一歪,酒壶一放道:“停,你现在是丞相大人,以后找你办事的人多。”

    “老夫借你吉言,你过来。”公孙弘挥了挥手。

    若瑶不从。

    公孙弘笑笑道:“你们家将军可是力挺我公孙弘的。”

    又把卫青搬了出来,于是无奈的坐下聆听。

    公孙弘思考片刻道:“今天,朝廷之中肯定有人会找陛下说三道四,而在明天早朝,满朝文武肯定会对我公孙弘群起而攻之。”

    “啊!”若瑶听后有些不敢相信,太不可思议了:“那怎么办?”

    公孙弘瞪眼满脸自信的又一杯酒下肚道:“这样,老夫写了点东西,你交于陛下,兴许能解他心中之愁……”
………………………………

第107章 反对无效

    次日,早朝。

    整个朝廷还真像公孙弘预料的那样,一痛乌烟瘴气。

    由于韩、薛、洪三人离开朝廷,卫青又在练兵备战,张鸥和张汤密谋各大臣集体反对公孙弘。

    张鸥更是仗着自己是廷尉掌管律法的便利拉拢一些大臣站在自己这边。

    而张汤也动员丞相府官员支持自己,甚至还有九卿大臣公然站出来反对。

    “陛下,开国以来,丞相之位从来都是在九卿中选取,再不济也在王公侯爵中产生,公孙弘就一个左内史,恐难让天下信服,请陛下三思!”都尉汲黯站了出来。

    汲黯,历史上也算是西汉的名臣,汉景帝时因为父亲的原因任太子洗马,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

    但有一点刘彻对他极为不满,在匈奴和汉朝的关系上,这位“社稷之臣”居然和之前的三位三公大臣一样,主张与匈奴和亲换和平。

    其他事项刘彻都可以忍,唯独在匈奴的关系上刘彻不能忍。

    刘彻板着脸扫视堂下大臣问道:“还有谁觉得公孙弘不适合?”

    “陛下,臣也觉得此事不妥!”廷尉张鸥第二个站了出来。

    张鸥这一站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张汤带着丞相府的一群人也站了出来。

    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瞎BB,最终咬定一件事情:公孙弘级别低不够格。

    这就跟现代找工作一样,本科学历就是一个坎,有关系也不行。

    见大家都站出来又是一副逼宫的架势,刘彻猛的起身大声质问道:“汲黯,你来给朕推选一个,你觉得朝廷中谁能担此大任。”

    刘彻的性格就是这样,大家越是反对,就越喜欢对着干。

    汲黯被问住了,站在原地左右摇摆到处瞄人,他总不能说自己也想吧。

    此时,张汤事先打过招呼的大臣站出来道:“陛下,臣觉得左中丞张汤!”

    “朕没问你。”刘彻大声将另外一位大臣的话压了下去,再次瞪着汲黯问道:“朕再问你,朝廷中究竟谁能担此重任,汲黯!”

    汲黯绝对不会推荐张汤,他上前一步坚定道:“理应遵循祖制,在九卿中选取。”

    “你!”刘彻无奈,又是一个老臣。

    就在满朝火药味十足的时候,羽林卫走进大殿禀报,卫青副将若瑶求见。

    自打刘彻视察军队之后,若瑶的身份就全面变了,他是刘彻御封的大汉副将,与卫青自己封的副将,从本质上就有区别。

    刘彻正在气头上,但既然是若瑶前来,想必卫青的军中有大事要禀报,于是宣。

    看着亭亭玉立右手拿着八服,左手举着一个竹简的若瑶向大殿走来,张汤和张鸥的心顿时忐忑,他们知道,如果卫青支持,恐怕满朝官员都抵挡不住。

    “若瑶参见陛下。”若瑶行礼道。

    刘彻板着脸问道:“是西山营有事情吗?”

    若瑶扭头看了看各位面目狰狞的大臣,而后举着竹简道:“陛下。”

    内侍最懂,麻利儿走到若瑶身边接过竹简,而后递给刘彻。

    “末将告退!”若瑶退出大殿。

    刘彻打开竹简,脸上顿时又有了得意的笑容……。

    这份竹简就是公孙弘自己写的,他知道今天朝中肯定有人会反对,刘彻也会因为这件事情而烦恼和发飙,想了一个万全之策。

    祖制规定,百官之首的丞相必须在九卿中选取,九卿不出,也要在王公侯爵中产生,就如现代的市长,必须都是副书记升任,公孙弘什么都没有当然不能破坏规矩。

    但规矩是人定的,祖制刘彻没办法去挑战,现在的规矩刘彻还是可以定的。

    公孙弘建议刘彻先找个理由给自己一个侯爵,然后再拜相。

    大家都眼睛直勾勾的看向刘彻,都料定,这竹简肯定有什么秘密。

    刘彻放下竹简酝酿一刻道:“各位爱卿,你们说得对,公孙弘担任丞相还不具资格,朕觉得日后再议。”

    “陛下英明!”汲黯跪地膜拜。

    见这事儿转了,张鸥和张汤也带着官员们纷纷复合。

    大家的复合刘彻看在眼里,全都在反对,真的是全都在反对,于是说道:“但公孙弘也算是对朝廷有功,二十年前从菑川国来到长安,鞠躬尽瘁,如今他已过六旬,朕不可能就这样让他回去吧,不当丞相朕就给个爵位。”

    “陛下英明!”汲黯的赞同也带了一帮官员的赞同,纷纷复合。

    见这样处理有一半的人赞同,刘彻的心也就放下了,于是起身道:“好,那就依各位大臣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封他为平津侯吧。”

    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是最好处理的方式,于是也就再没有激动了。

    刘彻放下手里的竹简,慢慢的走下台阶,一脸不悦的瞪着汲黯说道:“汲黯,你在朝中也有十几年了,东海太守上月归老,朕想让你去为朕守护东海如何?”

    虽然刘彻言词恳切,但大家都感觉出了其中的火药味,都不语。

    东海!汲黯甚至都不知道这地方在哪里,就让他去做太守,汲黯没有说话。

    就这样,刘彻与汲黯站在原地僵持了几刻,汲黯始终不谢恩。

    最终没有办法,刘彻只好退朝。

    退朝之后,刘彻直接向汲黯颁布圣旨,汲黯还是以伏于地辞谢圣旨的方式反抗。

    汲黯也是老人,东海是多么远的地方,刘彻是要把汲黯发配边疆呀。

    汲黯又这样僵持了整整一天,刘彻三次下达诏令,最终汲黯领旨谢恩赴任。

    刘彻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就地拿下位列九卿的汲黯让百官为之一震。

    更让朝廷中那些庸臣们感到刘彻不好惹,以后还是少说话为妙。

    而张汤和张鸥虽然再一次领略到了刘彻的翻脸,但也算目的达到。

    而让张鸥感到压力的是,经过刘彻打压汲黯这一事情,朝廷中还真没有那个官员敢在他两屁股后面转悠了,这不是一件好事。

    而张汤则在丞相府开始了他模拟丞相的生涯,为了以防万一,张汤还找了王太后,因为张汤与刘彻曾是玩伴,与王的关系也不错。
………………………………

第108章 不忘初心

    三天后,

    内侍带着圣旨到草棚宣旨,公孙弘封为平津侯,封地在菑川国,享受二品待遇。

    内侍走后,公孙弘站在原地久久的发呆。

    “喂,老夫子!”若瑶站在身后见公孙弘一动不动,于是上前打招呼:“现在你的愿望也实现了,我也就回去给我们家将军复命了。”

    公孙弘慢慢的抬起右手,擦了擦眼泪。

    “老夫子!”若瑶惊讶,这是喜极而泣吗?赶忙上前搀扶。

    公孙弘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走到石头桌旁坐下,开始向若瑶诉说内心的话语:“老夫不是激动,更不是喜极而泣,是感动,谢陛下给的机会。”

    若瑶递上一杯茶水道:“百官之首呀,位列三公,可青史留名的人物。”

    公孙弘接过若瑶手里的茶水喝了一口说道:“知道老夫为何二十年不回去吗?”

    “不知道!”若瑶摇了摇头。

    公孙弘起身看着远处的山脉良久感叹道:“老夫也算不虚此行……”

    公孙弘年轻时就立志报国,在菑川国做官,为官一任的他刚正不阿,为民办事,大力宣传儒家学说,后得罪权贵被罢免官位,赋闲在家几十年。

    这一赋闲就是十一年,十一年来,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在乡下教书育人,把儒家学说传递给每一个弟子。

    后来,朝廷向天下招揽贤士,他以前得罪过的人给他使坏就没去成,但公孙弘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依然一个人抛家弃子的踏上了去往长安的路。

    路途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到达长安后,由于人生地不熟被处处排挤,再次沦落为教书先生,这一雪藏又是一年多,有的时候在街上靠写字为生。

    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菑川国的达官贵人们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