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条街道也是十分宽敞,足够几十人摆开阵势。吴三桂觉得不能这样一直耗下去,因此派出了三四个人先把他们四人逼到了墙角,令他们不易走脱,然后就要与李家的小子们在大街上见个真章。

    李家的小子们也不含糊,竟然也是如法炮制。他们也是派出了几个人去盯住,这边厢就准备与吴三桂火拼。

    既然双方都无意退让,那就干吧,因此双方就冲上去,搂腰抱腿地战作一团。

    吴三桂这方人数处于劣势,堪堪抵挡不住,所以就抽出了携带着的家伙。对方也并非赤手空拳,本来占尽优势就没打算动家伙,后来见对方拿出了家伙,自然也不会束手就擒。

    但他们也都知道,除非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好是不要弄出人命,因此双方虽然都掣出了家伙,可也只是尽量往对方的家伙上招呼。

    这帮熊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虽号称喜欢舞弄棍棒,可有几个是真正能够吃的了那个苦的,因此虽然掣出了家伙,也都是差不多属于闭着眼睛瞎舞弄罢了。因此现场虽然金铁交击之声大作,可倒也没真的伤着了什么人。

    那把飞上三楼的朴刀仅是其中的一件偶发事件,散落地上的棍棒等物至少不下七八件。

    现在他们也顾不得捡拾地上的家伙了,就这样傻愣愣地看着王嵪堂而皇之地招摇而过。

    ————

    王嵪对那些站在那儿发愣的一大群熊孩子们熟视无睹,旁若无人地在前面领着,双胞胎姊妹和两名随扈畏畏缩缩地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

    一行人就这么在众目睽睽之下,迤迤逦逦地进了盛福林酒楼。

    “马拉个靶子,这是哪儿来的……”等那一行人完全隐进了盛福林酒楼,吴三桂才放开了胆子。可是,他虽然嘴里在大放厥词,眼珠却在不停地转动。一套组合的、连稀带干的粪便尚未喷完,他似乎已经有了主意。稍一低头,对着身边的那个张侍郎家的四儿悄声说道:“老爷从锦州前线来信儿了……今天还有要紧事儿……拉着我,”

    听了他这没头没脑的话,张四儿一时如坠云雾,“不是刚跟你说了,是千户大人来领人的吗,怎么又成了……”的确,张四儿为了为自己卸责,一回来就对吴三桂说明了那边发生的情况。吴三桂当时也没辙,他也不敢就真的对上一位锦衣卫千户,因此已经准备偃旗息鼓了。

    不过,犹在张四儿兀自错愕间,吴三桂已经重又大放厥词了:“走,跟我进去,我还就不信了,敢动老子看上的人,有胆子的就跟我冲进去,”一边说,一边还作势要往盛福林酒楼里面冲去。不过,他的动作明显比平时慢了许多,并且还一个劲儿地冲着张四儿使着眼色。

    “长伯,别……你听我说,吴大帅刚从锦州前线带回了信儿,老太太让我赶紧把你叫回去呢,”或许此种场景已经上演了不止一次,张四儿此时也恍然大悟及时反应过来,马上进入龙套角色。他装作着急的样子,一边上前去拉吴三桂的胳膊,一边嘴里兀自劝解着,可那声音却不似只对吴三桂一个人,而是分明也要让旁边那个阵营的人听的清楚。

    “你别拉我,再拉我跟你翻脸了啊……什么?老爷子来信儿了?怎么不早说……要不是今天老子还有要事在身,老子非跟你没完,”然后他又转向了旁边的阵营大声说道:“怎么,李家的小子,老爷子从锦州带回信儿来了,今儿老子就便宜你们了,可是过了今天……别让我再遇见你们……看什么,有种儿的再来……”

    “长伯,别价呀,老太太可都要等急了,”张四儿只好再次上前劝解。

    “今天便宜你们了,我们走,”吴三桂这才趁势收篷。

    吴三桂恐怕要白费心机了。

    刚才在墙角处时,虽然李家阵营的那几个人并没有完全听清楚张四儿与王嵪的对话,可锦衣卫千户的腰牌却是看的真真儿的。他们平时虽然也是飞扬跋扈惯了的主儿,可胆子也不会大到可以跟一个锦衣卫千户寻晦气的程度。

    不仅是他们这些熊孩子不能随便就跟一个锦衣卫千户寻晦气,就是他们的的父兄也不能。

    因此,几个人把脑袋凑到一起,低声商议了一番,或者叫做互相搭了个台阶更合适,随后他们这边也是一哄而散。

    。。。
………………………………

第71章 枯木逢春

    大明王朝京城的治安,平时都是有五城兵马司在维持。但在遇有重大案件、或朝廷有郊祭等重大安排的时候,历任的皇帝陛下也都钦命锦衣卫承担治安维护者的角色。

    即便不参与京城的治安,像锦衣卫这样的组织,对于京城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肯定也是门清的很。

    勋贵子弟和官员子弟在京城甚嚣尘上的现象由来已久,可五城兵马司不愿用心办理,锦衣卫也不愿趟这趟浑水。因为,第一,这绝对是个得罪人的活。第二,在大明王朝的这个时代,熊孩子实在太多,不能说多如牛毛,起码要比狗毛多很多。

    管不胜管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没有人愿意主动伸头了。

    只要不是朝廷严令逼压,或者苦主实在闹的太大的情况下,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他们唯一的招数就是――谁家的屁股脏了,就让他们自己擦干净,免得闹将起来大家都不肃静。

    皇帝陛下对这种现象也是心知肚明,然而也没有、至少当下没有打算严加治理。

    不过,皇帝陛下暂时允许这些熊孩子“闹得欢”,肯定不会一直这样放任下去,将来绝对要给他们“拉清单”的。皇帝陛下如此做的原因,自然不是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所认为的那两条理由,而是因为他的精力实在有限。眼下需要办的事情也实在太多,根本无法顾及这些小事儿。

    徐光启和汤若望推荐的兵器制造方面的专家,马上就要陆续抵达京城。之后就要支起炉灶,叮叮当当地开张了。还有建设新军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而此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就更令人头痛不已了。

    别的不说,单就饷源如何筹措,兵源如何召集都是现在就需要着重考虑的事情。而且其后的新兵如何训练也是头等大事儿。虽然此前与徐光启已经函商了无数次,基本的章程也已经拟定出了范本,可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还有待事实的验证。

    还有就是任大华这件事情。

    皇帝陛下是不在乎三几个商人的。不管是来自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商人们都是以利为先。这是商人的本质,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即使看的如此透彻,皇帝陛下依然拨冗赐其一见,实在是因为皇帝陛下有更多的考虑。他所看重的不是哪个个别的商人,而是整个商人阶层,以及商人阶层产生的辐射作用。换句话说,皇帝陛下是想从商人的角度,切入生产领域。说的更明白一些就是,皇帝陛下想要将国民经济控制在自己手里,或将国民经济置于大明王朝的控制之下。

    未来王朝、或者皇帝陛下所有的展布,无不以坚实的经济实力做为依托。

    只有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大明王朝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重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此,那些什么赈灾、练兵等等靡费之事才能应付裕如。

    抄没阉党得来的资产,好歹能够勉强维持陕甘地区的赈灾费用。假若王朝的其他地区再发生灾情,他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应对。

    好在编练新军的费用,皇帝陛下已经有了初步打算,届时只要……请原谅,现在还不能说,到时大家就会见分晓的。

    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需要实心任事的人员去办理,而皇帝陛下目前最感无奈的,就是人才短缺的问题。

    锦衣卫的确是可以倚重的力量,可仅有锦衣卫却是不行的。如果自己只是依靠锦衣卫一个部门的话,长此以往,皇帝陛下和锦衣卫就会游离于整个朝廷之外,变成了孤家寡人。是的,尽管锦衣卫已经武装到了牙齿,皇帝陛下也可以利用其打击任何目标,可严酷的打击只能起到破坏一个旧世界的作用,而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就要动员起整个朝廷的力量,或者动员起整个大明王朝方方面面的力量。

    因此,这天的早朝结束之后,皇帝陛下把内阁首辅黄立极单独留了下来。

    当着黄立极的面,皇帝陛下首先表情严肃地痛斥了党争的危害,“党人只知党派利益,而视朝廷如无物,更不顾及天下苍生,”言语犀利,直指内心。然后皇帝陛下就是向黄立极要人,要黄立极向朝廷推荐可用之人。

    ――――

    黄立极离开之时,心情很是复杂,感恩与警醒兼且有之。

    当皇帝陛下亲口要他向朝廷推荐人才时,黄立极简直几乎就要毛遂自荐了。

    “这个首辅……不做也罢!”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内阁首辅黄立极的真实感受。

    黄立极非常清楚,自己头顶上的“阉党色彩”标签不是那么容易去掉的。之所以现在还依然占据着首辅这个位置,说白了就是一个过渡,是做为皇帝陛下的吸引火力的一个靶子。等什么时候,满朝文武的积怨发泄的差不多了,自己也是遍体鳞伤,等到那时候,黄立极非常肯定,皇帝陛下会毫不留情地一脚把自己踢开。

    因此,黄立极那一次的辞呈也并非完全虚应故事,而是有着相当大的“诚意”的。他是真想抛开所有的烦恼,卸下所有的包袱,回到老家,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富家翁有多惬意。

    可是不行,皇帝陛下坚决不允。看样子是非得榨干他的所有利用价值之后,才能罢休。

    有一段时间,黄立极心灰意冷至极,精神倦怠,朝政敷衍,即便皇帝陛下屡次提醒,他也很难振作起来。

    可是,今天皇帝陛下张口向自己要人,着实令黄立极大感意外。但在稍稍冷静下来之后,他那已经死了一半的心又重新活络起来。

    现在,皇帝陛下向自己要人,说明自己还有利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皇帝陛下也没有打算彻底抛弃自己。

    皇帝陛下对阉党的痛恨,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自己头顶那轻易抹不掉的阉党色彩标签,摆明了不受皇帝陛下的待见。此前自己的心灰意冷,就是基于此。

    皇帝陛下痛斥党争,而丝毫不论及阉党,这不就是在向自己释放信号吗?这也不就是意味着自己并非行将就木、尚有投入皇帝陛下怀抱的可能?!

    一想到此事,黄立极就更加笃定,自己的好时候就要来临了。

    。。。
………………………………

第72章 大趋势

    “除了品级不能太高、五六品以下最合适之外,另外就是必须要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做人要过硬,二是做事要过得去。”这是皇帝陛下给黄立极定下的、所推荐人才要符合的条件。

    第一条原则,做人要过硬,皇帝陛下对此的解释是,要立身正,要清正廉明,只要实心任事,朝廷自会各方维护,也不会冷了忠臣的心。

    做事要过得去,就是只要实心任事,朝廷就不会求全责备。皇帝陛下的意思是,人无完人,如果过于苛求,办事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而黄立极对此的理解是,做人要过硬,就是不能有党派立场,换句话说,如果非要选择一个立场、或一个阵营的话,那就只能有大明王朝一个立场、一个阵营,更透彻的说法就是只能有皇帝陛下一个靠山,而且态度要坚决,不能有丝毫的犹疑。

    做事要过得去,就是一切都要以皇帝陛下马首是瞻,不能有自己的意志。

    对此稍微一总结,黄立极立即得出了一个结论――皇帝陛下正在着手组建自己的班底。

    ――――

    东林党走卒、吏科给事中薛文周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是具有阉党色彩的内阁首辅黄立极向皇帝陛下举荐了自己。

    薛文周是万历十七(1589)年生人,字道映,号晴岚,陕西延安子长县人。在万历三十七(1609)年,年金二十岁时就得中进士。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5年,期间勤政廉洁,体察民情,政绩突出,后升任朝廷吏科给事中。

    当时大明王朝的朝廷政治**,薛文周却不仅不阿谀奉承,而且还冒死上谏,弹劾阉党魏忠贤,声名震动朝野。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在吏科给事中的任上蹉跎至今。

    别说是被举荐者薛文周自己,就举荐者黄立极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具有阉党色彩的内阁首辅,竟然将一位东林党分子列在了举荐名单第一的位置。

    但是,皇帝陛下对此却感到非常满意。不仅是因为薛文周的确年富力强,思维敏捷,而且正七品的给事中也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有了这个上升空间,就不用担心薛文周不勇于任事。

    皇帝陛下感到满意的是,朝廷中终于有了正气儿,他希望由此开始,党争或可偃旗息鼓。大明王朝不缺乏能吏,缺乏的是正气儿。只要摒弃门户之争,大明王朝还是充满战斗力的。

    另外还有一名贤才,却是皇帝陛下亲自拔擢。

    解学龙是万历十三(1585)年生人,字石帆,他是扬州兴化人。在万历四十(1613)年高中进士。他满腹经纶、情情刚烈。天启年间,任刑科给事中,通晓政务,上言边防、兵饷、屯垦、兴国大事等多切中时弊。他曾提出“裁冗吏”等建议,所议近乎体制改革的主张。他历任户、刑科给事中、太常少卿、太仆卿等职,履历丰富。

    他仅比薛文周大四岁,也是四十上下的年纪,不缺乏为官的经验,精力方面肯定能够保证胜任皇帝陛下的委任。

    皇帝陛下翻阅朝中大臣往年奏章时,数次见到解学龙所上的条陈,觉得他的建言还是满有建设性的,因此慧眼识才,要将两人做为第一批人才首先招致麾下。

    这两人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只是此前苦于难遇明主,因此不得已蛰伏至今。给事中是正七品,基本属于群臣之最下层。如今得蒙皇帝陛下慧眼识才,得堪大用,实为奇遇。两人也是摩拳擦掌,要为皇帝陛下建功立业,也为自己的后代子孙挣下不世的功勋。

    但是,当两人听说,皇帝陛下是要他们去与一名胡商打交道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着很大的抵触。

    朝廷不应与民争利,似乎已经成为所有文武的共识。好像所有负责为朝廷征收赋税的举措都是备受指摘,所有为朝廷征收赋税的吏胥都成为穷凶极恶之人。可若不是他们,朝廷如何供养众多的官员,如何支应边军的费用。

    这还是维持朝廷正常运转的费用,若是朝廷没有这些收入,大明王朝也根本无法立足。

    说起来似乎朝中文臣武将都是正人君子,可别说是要他们杜绝贪腐和收受贿赂,只是要缩减他们的俸禄,无异于与虎谋皮,少一分一毫他们都要叫苦连天。不与民争利,他们占据的利益还少吗?家有良田千亩万亩,却不纳一分赋税,余财投入商业盈利,朝廷若要收商税就是与民争利,真是恬不知耻!

    “朕招你们来,是要你们为朝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来显示清高的。若是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朕也可另择他人,”皇帝陛下觉得机会已经摆在他们面前,怎么做就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朝廷不仅要涉足商业领域,而且此后还要力争渗透至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想到此处,“国家资本主义”这几个字在皇帝陛下的大脑中若隐若现。

    其实薛文周和解学龙都不是冥顽不化之人,这些道理他们都是明白的。可因为事出突然,因此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最为关键的是,现在朝中局势实在难明,阉党中坚已经彻底毁灭,皇帝陛下虽然网开一面,没有针对其他阉党余孽痛施杀手,可阉党充其量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本来这是东林党的一个非常好的东山再起的机会,可看目前的形势,至少有着死而不僵的死对头阉党存在,东林党就实在没有做大的可能。

    即便有朝一日东林党能够重新崛起,可两人在东林党内本来也只算是敬陪末座,身前还有那么多老资格的前辈……出头之日也很难寻觅。

    其实,决定不难做出,因为选项只有一个,只有放弃和接受的区别。而放弃无异于与大明王朝皇帝陛下划清了界限,这可是自绝于大明王朝皇帝陛下,就等于把自己的将来太不当回事儿了,那后果……真是不敢想象。

    因此,结果不言而喻,薛文周和解学龙非常自然地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因为这是大势所趋,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二人还要为自己当时成为首批幸运儿感到庆幸,为自己当初明智的选择感到荣幸。

    此后二人也是竭尽所能,为大明王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皇帝陛下也没有亏待二人。短短几年之后,新成立的商部就以二人为首。

    从正七品的给事中在几年时间之内,一跃而为正二品的朝廷大员,也算是开创了大明王朝官员升迁的先河,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夸耀的事情。

    。。。
………………………………

第73章 启动商帆

    这个时代的海外贸易,大明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而这两样东西,也大多盛产于南方。解学龙祖籍扬州兴化,族中人脉很是旺盛,其中本有许多从事这两个行业。

    但是,整个解家一族,地位最是显赫者,也无非解学龙这个给事中。凭借这个“实力”,在那些贩夫走卒和泥腿子面前是足够威风的,可若想跻身士绅大族,还缺乏其他过硬的“软实力”。

    再加上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族中尚未出现一个可以登高一呼的有足够号召力的带头人,因此扬州解家绝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经营,基本就是南方世家大族的附庸。

    这本是一个弱势,可皇帝陛下却认为,解家的潜力也是巨大。他当初选择解学龙为大明王朝商业的开拓者,不能不说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薛文周和解学龙与任大华见面详谈了几次,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由任大华提供资金,二人、或者大明王朝组织人员,负责为其提供足够的货源。

    当然了,因为现阶段的条件尚未成熟,大明王朝还不易堂而皇之地参与其中。而在一段时间之内,也不可能**建立起多么大的作坊,因此出口货源还是从各个小作坊那里收集。

    只要手里有了沉甸甸的银子,买东西应该不是难事儿吧。但是,以何种名义去小作坊那里收购货源,的确是个问题。

    皇帝陛下雄心壮志,不会甘心局促于小打小闹,他是开一番大场面出来的。因此,为今后宏伟的发展大计考虑,自然不易以某个个人的名义进行。那样有着很多弊端,有着很多窒碍,不利于将来的大场面的铺开。

    朝廷的这个招牌倒是过硬,可恐怕不等正式亮相,诋毁弹劾就会纷至沓来。别说要大展宏图了,光是应付朝中的交相弹劾,也会令人精疲力竭。

    二人苦思不得其解,只好请示皇帝陛下。

    其实皇帝陛下也正在为此事愁思多日,前一天晚上总算是有了一定眉目。所以就是二人不主动求见,散朝后皇帝陛下也会打发人去请二位过来的。

    皇帝陛下的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成立一个货栈。货栈的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做民记货栈。

    这个时代的商业,大多是以家族为根本的,因此所用招牌也是以家族姓氏为标记,什么“徐记米铺”、“王记杂货”什么的,满大街都是。

    虽然自古至今,民姓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可也的确是个姓氏,因此以“民记”做为招牌,也还说的过去。只是薛文周和解学龙两人起初有些不明所以,大概是皇帝陛下有民姓的故人,用在此处以资纪念吧。而几年之后,二人才算是对这个“民记”招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民记货栈只是起步时所用,等实力雄壮买卖扩大之后,还要升级为民记商行。另外随着大明王朝触角的不断延伸,或许还要有“民记钱庄”、“民记粮行”等等名头出现。这些都是皇帝陛下心里在默默盘算,此时却无必要对二人明言。

    此外,皇帝陛下还嘱咐薛文周和解学龙二人,暂时不易抛头露面,或可扶持解家子弟以及其他熟悉当地情况和市场行情的专业人士做为掮客,二人可在幕后操纵。

    但是,开始即如此谨慎,并非示弱,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要稳扎稳打,先把脚步走扎实了再论其他。

    皇帝陛下立即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招来,当面向他交代,要他指示浙江锦衣卫分部,对民记货栈要暗中加以保护,若有必要,京城的锦衣卫也要随程卫护,以确保民记的经营不受意外因素干扰。

    紧接着,皇帝陛下还对薛文周和解学龙说道,如若浙江锦衣卫配合不利,二人可向指挥使骆养性据实以告,如若骆养性瞻徇敷衍,那就直接向朕禀告。

    “皇上放心,臣就是有一万个胆子,也绝不敢违逆皇上的旨意。”骆养性马上跪地扣头,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