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孙传庭的第二个印象也就脱颖而出,那就是……大明王朝要变天了!

    是的,孙传庭非常确认,大明王朝就是要变天了,是变好,变的更好,而不是变得不好,更不是变的更坏。

    只说在大明王朝,曾经发生过的水患旱灾就无其带数,朝廷也曾经进行过各种程度各种规模的赈济,可像如今皇帝陛下与徐光启这样考虑的事事周详、安排的样样妥当的,不是少见,根本就是绝无仅有。甚至更有皇帝陛下不避艰险,亲自赶赴灾区的情况,更是史上难寻。

    在老家山西代州的时候,他就听说朝廷已经开始在陕西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赈灾。当时他的心里还是不以为意。因为以前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无数次,他也曾亲见过哪些所谓的赈灾大员的言行及嘴脸,因此他认为,此次陕西赈灾,还不是像以前那样成为某些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机会。

    但是,接到皇帝陛下的旨意,从老家的启程、尤其是进入陕西的地界之后,沿途的所见所闻,已经令孙传庭大为诧异。他本来以为整个三秦大地都已经成为民生凋敝、哀嚎遍野的景象。

    但是,沿途经过几个垦荒的地方,那从未见过的、组织有序的流民,那似曾相识、而又似乎完全陌生的吏胥和锦衣卫,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刚才闻听那二位的对答,孙传庭的心里就有着很多很多的疑问,也有着很多很多的见解,一心等着皇帝陛下与徐光启的奏对结束之后,自己好剀切陈词,为大明王朝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

第156章 安塞鼙鼓1

    孙传庭自负大才,不甘于稽勋郎中这个正五品的官职,兼且既不喜、又不容与朝中的党派倾轧,因此他宁愿退居田舍赋闲在家。

    虽然不知自己何以上达天听,可此次承蒙皇帝陛下召见,他是非常感念知遇之恩的,因此总是想着,要实心为朝廷着实办上几件大事,方能不负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

    没想到甫一见面,皇帝陛下竟然一直令其安坐冷板凳。

    多年的怀才不遇,多年的委屈都已经经受过了,孙传庭并没有感到多么的难以接受,他只不过心里稍微有些失望罢了。

    计划没有变化快。

    孙传庭坐冷板凳,多少是皇帝陛下有意为之。

    皇帝陛下本想把孙传庭留在身边数日,也好让他多了解朝廷的近期施政方略,也想通过他多了解一些民间的疾苦以及化解之法。而且也已经准备好了,几日后当与孙传庭做一番长谈。

    因此,在孙传庭没有充分了解朝廷的赈灾政策和陕西目前面临的局势之前,皇帝陛下不想让孙传庭开口的,目的就是不想让他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世事难有如意。次日天未亮,就有安塞县衙的捕快和巡检司连夜送来军报。

    这下孙传庭可以得到解脱了,不用在冷板凳上坐下去了。

    把孙传庭从冷板凳上拽起来的,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资格的……造反专家。

    他就是高迎祥。

    高迎祥小名如岳,他本身就是延安府安塞县人。他的祖上世代务农,但是到了他成年之后,就开始琢磨着搞点副业贴补家用了。

    他曾以贩马为业,因此对马匹的习性较为熟悉。再加上贩马是一项暴利的买卖,因此也是非常吸引别人眼球的。所以,即便完全是为了自保,高迎祥也得是“善骑射,膂力过人”。

    天启末年的时候,陕西的旱象就开始显现,农人的生活已经饘粥不继,惟只苟延残喘而已。

    马贩子高迎祥因此就发现了一个更大、更有前途的买卖……造反。

    一时间,“与其坐而饥死,何不盗(即起义)而死。”的口号,就响彻了安塞县的大街小巷,也响彻了乡间里舍。

    安塞县西有洛水,北有延水,出县西北可到芦关岭,东南方向有西川水,北边有金明川。县城北就有塞门守御千户所,兵丁军户不敢说满编满营,可凑出个七八百之数还是可以的。西南有敷政巡检司,也有兵丁军卒若干。这些巡检司的人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可充充数、兼且狐假虎威一番还是能够胜任的。

    因此高迎祥的造反大业开始的很是顺利,但要想将安塞县打造成永久的造反基地,恐怕难度也是不小。

    所以,在安塞县开了一个“好”头之后,高迎祥就和一名得力手下王大梁,将人马拉了出去,最后在延庆府寻得一块“善地”,做为了“基地”。

    朝廷在陕西实施赈灾、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消息不断向外扩散,慢慢地就传到了延庆府,传到了高迎祥的基地内。

    高迎祥的手下,有很多都是安塞县人。听到家乡人只要干活就能吃饱饭的消息,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当然了,吵吵嚷嚷地要“回家”,他们也是不敢,可人心思动却也是根本无法禁绝的。

    高迎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危险的信息。他觉得,至少要干点儿什么,若不然好不容易拼凑起来、好不容易维持到现在的这些人马,说不定哪个时候,就有一哄而散的可能。

    将自己的担心对王大梁提出之后,王大梁也是深以为然。

    王大梁也是安塞县人,因此由他潜回探一探情况是再合适不过。

    朝廷虽然进行了周密的布置,但毕竟百密还有一疏,况且王大梁还是土生土长的安塞人。因此并没有费多少事儿,王大梁就顺利地潜回到安塞县。

    可潜回是潜回了,可要了解安塞的实际情况,了解朝廷的赈灾措施,以及了解安塞人的生活现状,因为当初高举造反大旗的时候,王大梁着实风光了一把,而此次单人独骑返回,他可就不敢露面,不敢现身接触当地的百姓了。

    也许有朋友要问了,难道这在安塞县土生土长的王大梁,就没有一个亲朋好友、就没有一个可以提供情报的人吗?“过命交情”似乎强人所难,可居然连一个能够“打听点儿事儿”的人都找不到,这个王大梁的为人是不是太过失败了。

    各位有所不知。那王大梁当初起事的时候,在安塞县当地可也着实“欢实”了一阵子的,他的那些个“亲朋好友”,不是随着他从了贼,后来也随着他去了延庆府,就是与他彻底决了裂,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即便有那么三两个中间分子……可也得王大梁相信才行不是?万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行踪,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所以,潜回安塞县的王大梁,在没人的地方踅摸了几圈之后,就又悄无声息地返回延庆府了。

    除了唤起儿时的某些记忆,王大梁此行的见闻实在有限。可尽管如此,也不能被老大高迎祥问住不是。因此,回到延庆府的那处基地见到高迎祥后,开始是王大梁汇报情况,后来就变成了王大梁顺着高迎祥的猜测毫无原则地演绎了。

    所以,高迎祥就得出了结论——安塞县正在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想象……几乎完全一样。

    “这年头,人心一旦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高迎祥毕竟是大哥级的人物,马上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

    “不行,绝对不行,你……你们的日子舒坦了,那我们的日子可就麻烦了,没法儿过了……(你们也)别想过了,”问题的实质弄清楚之后,后面破解的思路可就完全的不着调了。

    本来看着别人的日子好过,羡慕人家,这也都不算是错,本来也算是人之常情。

    可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就要将人家的好日子打破,让他们的好日子变成与自己同样不好过的日子,这可就是非常明显的流氓逻辑、强盗逻辑了!

    没错,你说的一点儿没错,至少高迎祥所秉持的就是这种逻辑。他是这样想的,也准备就这样做。

    。。。
………………………………

第157章 安塞鼙鼓2

    为了自己所秉持的思维逻辑一以贯之,高迎祥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山心”(山头之上弟兄们的心)。

    高迎祥叫刚从安塞县返回的王大梁,在手下的弟兄们中间大肆散播谣言,什么家乡的父老都被朝廷圈禁起来了,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也根本不能外出,即便是饿死,也要饿死在自家的屋里;什么明明是连猪狗食都吃不饱,却偏偏让百姓出来宣扬天天吃的是山珍海味……等等。反正,你们此前听到的关于安塞县的种种传闻,都是假的,都是朝廷为了蛊惑人心,而造出的谣言,是根本不能相信的。

    这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第一步。高迎祥的目的,就是用这些谣言,暂时先稳定住山上那些安塞籍的弟兄们的心,使他们不至于马上就要吵嚷着“回家”什么的,省的听着让人心烦。

    而高迎祥也知道,这些谣言的可信度和持久性都是不太靠谱的。王大梁虽然能够舌灿莲花,可也不值得高迎祥寄托所有的希望。

    在现实的社会里,高迎祥也并非完全“务虚”,归根结底,本质上他还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而且也是凭借着扎扎实实的“务实”精神,他高迎祥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因此,可以想象的是,接下来高迎祥还是准备干点儿“实事儿”的。

    高迎祥采取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准备对安塞县进行一次远距离的袭击,最大限度地扰乱家乡父老的安定生活。

    逻辑就是如此简单――你那儿安定了,我这山头的日子可就没法儿过了,因此我要想过安定的日子,就必须将你们的日子彻底搞乱。

    别说高迎祥不愧是山上的老大,还是有些不同常人之处。

    这想法已经提出,就遭到了手下得力干将王大梁的强烈反对。

    但是,可惜的是,王大梁的反对理由虽然充足而且不容辩驳,可因为某种难以宣之以口的原因,王大梁并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因此他的态度模棱两可,言语也显得支吾其词、不得要领。

    而高迎祥是这样对大家进行分析的:这次袭击行动的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距离远,而这也恰恰就是他们最有利的条件。

    因为距离远,所以官府根本不会朝这方面想象,因此也就增加了他们这次行动的突然性,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大,基本接近万无一失。袭击的效果肯定也是丰硕的,可喜的,是能够最大限度破坏安塞县的宁静的。当然了,在山上公开的说法是“解家乡父老于倒悬”。

    既然没有反对的声音(只要能够争取到不“出山”的权利,王大梁觉得自己就没必要坚持反对下去。),高迎祥就开始准备行动。

    当然了,首先还是挑选参与的人员。

    这次行动,除了高迎祥自己,其他安塞籍的人员一个都不带,所带领的人员,都是他来到延庆府之后新加入的英雄好汉。

    但是,令高迎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率领着人马甫一离山,王大梁就率领着……哦,不,是剩下的那些安塞籍的弟兄们纷纷找到他,吵吵嚷嚷地要他领着大家回家去。

    看来高迎祥再如何低调,也是过高估计了谎言的效用。

    一方面是群情汹汹不可遏止,另一方面王大梁也是非常害怕高迎祥回来――如果能够的话――之后,肯定要找他算账。因此,做为二当家的王大梁,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在“自己走”还是“一起走”这二者之间,终于聪明地选择了后者。

    走,是一定要走的,就是大当家的,也肯定不会放过他。

    因此,高迎祥带来着第一批人马下山之后不过两天,王大梁就带领着山上的剩余人员、或是让他们簇拥着,也离开了他们的基地。

    王大梁率领着的这些安塞籍的人员,本来也没有其他目的,因此路途中就不太避讳人群,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关于陕西、关于他们家乡安塞县的消息。而且随着越来越接近陕西地界,他们自己也看到了一些就是几天前也不敢相信的事情。

    最早的那些谣言多半已是能够、或者是可以看到的现实,而后来王大梁带回去的讯息,可就是根本不靠谱的虚妄之词。

    渐渐的,大家看向二当家王大梁的目光,就夹杂了很多不“友好”的成分,有几人甚而至于要对他老拳相向。

    因为落草的时日尚短,此时的所谓流贼,除了极个别的具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绝大多数还没有彻底脱去“流民”的本质。他们的目的,也仅是“吃饱饭”,或是“有饭吃”,而“做大事”、或“谋大事”的思想,根本与他们毫不沾边。

    因此,明知道家乡就有“有饭吃”和“吃饱饭”的讯息,王大梁竟然不仅对他们进行了残忍的隐瞒,而且还编些其他的瞎话来忽悠他们……仅仅是横眉冷对是轻的。

    咱们当初抛家舍业地从了高迎祥和王大梁,图的不就是每天能够弄个“肚儿圆”吗?怎么的,现在明明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讯息,竟然藏着掖着不告诉咱们,那咱们也没必要给你客气了不是。

    王大梁看出了不妙,因此赶忙将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大当家高迎祥的身上。

    这倒并非王大梁无中生有、冤枉了大当家,自然也并非事实的全部。不过,事急从权嘛,王大梁也不是脑筋僵化之人。

    其实,众人已经无心听取王大梁的任何解释,别说是二当家,就是大当家的在场,恐怕也无法阻止大家的归心似箭了。

    而大当家高迎祥,此时也正在心里大骂王大梁。

    高迎祥带领着手下,虽然是小心翼翼,专拣那些背人的小道,可一路行来倒也顺利。

    但是,越接近陕西地界,他越是感到情况不妙。因为各地卫所的兵丁几乎全体出动,各关卡要道的盘查也比以前严密了许多。不过,对于从小就出没于三秦大地的高迎祥来说,这也仅是增加了一些难度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他们向安塞县进发的脚步。

    这一日来到了延安府肤施县境内,再向西北方向二十五里,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安塞县了。

    这里离着家乡已经很近了,高迎祥年轻的时候,这些地方都是经常来往的,因此对他来说,这里就和家乡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了。

    接下来,决定高迎祥命运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
………………………………

第158章 安塞鼙鼓3

    高迎祥虽然没有多少谋略,可也并非莽撞之人。

    一路行来,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开始时的那股气势汹汹的劲头儿,此时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因此,本来还想大大地、狠狠地折腾一番,也变成了打一记黑拳就跑的策略。

    要说到打黑拳,这可是高迎祥们的专长。

    把其他人藏好之后,高迎祥独自一人到了一处村镇。

    他是安塞县的口音,变身为一个在外游荡多年、现在又想返乡的游子前来打听一些有关家乡安塞县那边的事情,听起来也是合情合理,因此人们不仅都没有怀疑,并且主动热情地提供帮助。

    所以,高迎祥没有费多少事就已经打听清楚。从肤施县向西北方向心走二十五里,进入安塞县之后,就有一处流民安置点,也就是朝廷安排的开垦荒地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的流民,已经接近六百名,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地增长。

    到目前为止,高迎祥的此次冒险行动还算是比较顺利。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他这个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带领,可以最大限度地绕过一些关卡。二是他们的人手实在太少,总共十几、不到二十个人,因此行踪也比较容易隐蔽。

    若是知道以“外地流民,投奔某某地方”的名义,他们这二十来人,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行走在官道上、并且还会有人主动接济食物时,高迎祥不知是不是要悔青了肠子。

    无奈,这是他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也是他们从来没有、也不敢想象的事情。

    高迎祥在村镇上的时候,看好了一家出售桐油等易燃之物的店铺。之所以看中这一家,是因为其位置比较偏,而且周围左近基本没有什么邻居。

    天黑之后,他有叫了几名手下,把那家店铺劫了。店主及家人都是一刀了账,店内的易燃之物全都洗劫一空。

    二十五里地,不用两个时辰就能轻松赶到,因此他们一行来到安塞县的这处流民点时,也不过刚交丑时(凌晨一点)。

    此时,劳作了一天的流民们都已经进入梦乡。

    人常说,吃得饱睡得着,这话一点儿不假。

    或许是夜深人静的原因,也或许是几百人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可那些流民的鼾声也不至于如此雄浑、几达嘹亮的程度吧,这也太夸张了吧!

    刚刚接近流民们晚上睡觉的那几排房屋,一阵风吹过,高迎祥他们就被这种奇怪的、犹如隐雷般的声音震撼住了。

    “tmd,是鼾声,他们竟然在打鼾!他们竟然如此放肆地鼾声如雷!不知道有劫道的来了吗?”在仔细倾听了一会儿之后,还是高迎祥首先分辨出了声音的来源。

    “这不奏是些泥腿子吗,凭什么比我们这些‘劫道的’都吃得饱、睡得着!真是岂有此理!”

    “都俩月了,我连一顿饱饭还没吃过呢,”

    “就……就是,我们……我们那什么下山的时候,不才吃个半饱吗?”

    不由得他们不“义愤填膺”,简直是“太刺激”了。

    那声音本来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曾经非常的熟悉,因此并不难以分辨。可分辨清楚之后,一股股更加不可遏止的怨气,在他们的心头迅速蒸腾,冲昏了他们的头脑,搅乱了他们的心智。

    就是这些泥腿子,若是平时,在他们的刀枪棍棒面前,还不是一个个瑟瑟发抖、哀叫饶命的份儿!现在竟然就这么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肆无忌惮地发出如此恼人的声音,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

    “对,烧死他们!”

    “烧死这些泥腿子,让他们再这样放肆、再这样放肆地打鼾!”

    若是徐光启正在现场,看到这些人如下的行为,一定会急速地点过胸口和额头,然后说道:“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高迎祥等人,也的确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反正当高迎祥等人逃离这处地方的时候,有几间房屋开始冒出了明火。

    因为没有足够的砖石物料,因此当初为流民点搭建房屋时,多是以木板为主,里外再辅以草席糙纸予以密封,可以起到阻挡寒风灌入的作用。

    就这样,天干物燥再加上风势助威,火势蔓延的速度和程度,比高迎祥们预想的都要快速和猛烈。

    在房屋内沉睡的泥腿子们,根本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儿。

    一是因为根本没有想到,警惕性基本等于无。二是也从未经过这方面的演练,因此出现火情时,也根本不知如何应对,只知道自己拼命逃出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烟熏火燎、再加上拥挤踩踏,出现一些伤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为在现场左近发现一些用于盛放桐油易燃物的坛坛罐罐之类的东西,因此此次火灾,迅速就被定性为有意纵火的恶**件。

    这下可麻烦了!

    高迎祥摊上事儿了!

    高迎祥摊上大事儿了!

    要说这天下的百姓黎民,最是容易满足,也最是容易得过且过,只要让他们能够有一口饭吃,他们本不会过分需求些什么。

    可是,若是连这种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的。具体就不提了,反正“载舟覆舟”之说也是经过了数次验证,并非完全的虚言恫吓。

    同样的道理,如果黎民百姓刚刚吃饱肚子,忽然有一个家伙又不知从哪儿窜出来,恶狠狠地要打碎他们的饭碗,那……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高迎祥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冲动行为,竟然招致了无比惨痛的后果。

    而更令陕西地方官府、甚至大明朝廷也都没有想到的是――原来百姓是那么的……可爱!

    安塞县流民安置点发生有人蓄意纵火事件的讯息传出之后,整个安塞县、整个延安府、甚至整个陕西都被激怒了。

    “这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啊!”

    “这是不想让我们活啊!”

    纵火者的目的,就是要破坏目前陕西赈灾的大好局面,这是昭然若揭、不容狡辩的事实,因此并非乱扣帽子。

    “既然他们不想让我们活,我们也就别让他们活了!”

    “对,既然他们要砸我们的饭碗,那我们就干脆将他们吃饭的家伙也砸烂了吧!”

    有这样同仇敌忾的陕西父老,惹下大事儿的高迎祥们虽然得意从现场逃离,可若要从三秦大地消失,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了。

    当人们瞪起眼睛时,任何蛛丝马迹都不会错过,何况是二十来个要吃要喝、而且从未登记在册的人。

    “冲动是魔鬼!”这句名言,再次证明了它的价值。

    。。。
………………………………

第159章 天子嘱托

    不知侥幸逃离纵火现场的高迎祥等人,如何才能逃离陕西数百万父老乡亲的怒火。

    我们将拭目以待。

    延安府安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