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辽阳、西平堡和广宁一线,他们并没有构筑什么防御性的营盘。

    与此同时,后金还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大肆搜刮粮食草料,输运的方向,也是上述两个地区。

    从以上得到的情报看,后金是要从锦州和松山向山海关一线推进,向大明发动进攻。为了保护自己的侧翼和后方,他们在皮岛和獐子岛对岸等处布置兵力,目的是要阻止东江镇的残余登陆。

    不久之前,后金在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时,也基本上清除了东江镇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将他们赶到了海岛上。但是,在后金要有大动作时,他们还是对东江镇的残余很是顾忌,因此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东江镇的存在,绝对是后金的一块巨大的心病。

    而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东江镇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枚棋子。

    袁可立就任登莱巡抚之后,因为有着极其便利的条件,朝廷也给予了充分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

    经过盘点之后,从奸商那里抄没而来的物资,很多都是直接发往山东半岛,交到了登莱巡抚袁可立的手中。

    按照朝廷的旨意,毛文龙重新招募了五千新兵,东江镇由此重新恢复了建制。而且因为有着朝廷的全力支持,新建的东江镇较之以前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

    尤其是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副将张盘、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光祚以及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等手下将官,因为自己的大帅直接攀上了皇帝陛下这个天底下最粗的大腿,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大有奔头。

    此次溃败之前,东江镇虽然号称有兵近三万,可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可战之兵,他们的心里最是清楚。因此,虽然朝廷此次只给了东江镇五千新兵的建制,他们也是日夜操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这五千新军打造成精锐。

    经过这一番振饬,东江镇的活力指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

    因为大家都知道,东江镇前番遭受了重大失败,大家都以为离着分崩离析不远,也都在心里打算着投奔何处。可没想到的是,毛帅的京城之行,竟然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鬼使神差般地攀上了皇帝陛下的大腿,而又有了袁可立这个登莱巡抚的全力支持,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指日可待。

    因此,东江镇的上上下下已经憋足了一股劲,要给后金鞑子好看。

    最近一段时间,逐渐也有失散的将官和兵丁不断回归。这些人曾经都是手足,自然要予以收留。毛文龙专门向登莱巡抚袁可立做了汇报,袁可立随即请示朝廷,拟将东江镇的规模,在五千人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勇士愿意为国征战,皇帝陛下当然感到欣慰。可考虑到东江镇即将面对的艰苦的作战,他还是表示宁缺毋滥。东江镇的规模可以扩大,但前提条件是必得精锐才可收拢。

    未能入选战斗部队的青壮人员,也可以暂时组成辎重部队。他们一方面可以向前线输送军辎,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为正规部队的补充兵源。

    皇帝陛下将最后定夺的权利交给了袁可立,要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扩编的规模。

    袁巡抚经过认真的实地考察,上报给皇帝陛下的数据是八千。因此,东江镇的规模,最后就定为八千之数。

    后金已经开始集结兵力,大明也不能束手待毙。

    袁巡抚的奏报批下来之后不久,皇帝陛下下旨袁可立及毛文龙,令他们派出大量的斥候,先期侦查辽东后金方面的布防情况。东江镇在稍事准备之后,也就要开始择机登陆辽东半岛。

    此次东江镇的行动,除了随军携带必要的给养和军资,另外还要携带大量的引火之物。但是在登陆之后,切忌与后金展开攻坚战,而是要广撒斥候,觅得后金防守的漏洞,从缝隙处突破防线,如若对方防守严密,宁肯多绕些路,也要尽量避免与后金发生正面战斗,其目的,就是要将有生力量,保留到后金的后方。

    东江镇登陆兵力,只准有五千,剩余的三千做为种子。

    袁可立马上就得要着手再招募最少五千新军,并且要加紧整训。

    一俟后金发觉东江镇已经绕道进入腹地,此时皮岛和獐子岛对面后金的防御就会出现松动,就意味着后金将沿海的兵力回撤内地,要对钻入腹地的东江镇施加压力。此时的登莱巡抚就大张声势,将手中的兵力投入到皮岛和獐子岛沿岸,选择时机进行登陆作战。对后金在皮岛獐子岛沿岸兵力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

    东江镇一俟突破了后金沿海的防御,就可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因为后金要对山海关一线展开进攻,内部必然空虚,东江军受到的阻力肯定大为减轻。东江军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后金的补给。皇帝陛下明令,此战除了补充必要的给养,东江军不需任何战利品,不需要任何俘虏,将所有可燃之物全都付之一炬。要将所过之处,全都化为焦土。

    皮岛獐子岛一线毕竟不是主战场,如此布置一番,皇帝陛下应该可以放心了。

    对于山海关一线的防守,皇帝陛下却没有任何信心。

    山海关是冀州镇的辖区。冀州镇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近九百里。

    这还是冀州镇的辖区,若是再加上其他各边镇,绵延数千里的防线,偏头关、老宁堡、平型关、雁门关等等十数处叫得上名的边关重镇,如何能够防御的过来。

    的确,如今的漠北蒙古尚未沦为后金的势力范围,可若是后金触犯蒙古人的利益,只是借道而行,蒙古人是不会为大明抵御后金的。

    因此,除了辽东镇已经陷于后金,其余的八个边镇理论上都有遭受攻击的可能。当然了,大明防御的区域,最主要还是冀州镇,还是山海关、喜峰口一线。

    其实,就此次后金的进攻,皇帝陛下是有着心理准备的。而且这种心理准备,是在那场遍及大明的腥风血雨之前,就已经对此有所预料……你把人家的生命线截断了,把人家的哽嗓咽喉掐住了,如何还能指望别人不跳脚、期望别人心平气和地接受呢?!

    通过金钱无法获得足够的战略物资,后金势必要试图通过掠夺来满足需要。

    可后金通过金钱无法得到的,皇帝陛下有信心让他们在战场上也是两手空空而返。

    。。。
………………………………

第214章 大战临近2

    皇帝陛下给在前线指挥的孙承宗下了密旨,鉴于关宁等处明军战斗力的低下、以及后金“有所获”的迫切心里,大明还是以防御为主。

    不要轻易主动出击,为山海关的布防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是为大明应对此次后金进攻的主旨。

    但是,所谓防御,也并非完全的被动防守。因此,在布置防御的同时,孙承宗也要在所属区域收集尽可能多的船只,为从侧面打击后金准备条件。

    收集船只的目的,不仅是为我所用,同时也是不为敌所用。所以,那些无法收集、或收集不来的船只,无论大小,也都要尽数毁掉。

    要采取守势,就要收缩防御的区域和兵力,因此撤退就是应有之意。至于如何撤、防御的区域收缩到何种程度是为最恰当,孙承宗要尽快拿出一个方案。

    但是,为了避免对山海关防线造成冲击,他们撤退的底线,绝对不能是越过宁远和山海关。可以考虑撤往海上,撤往觉华岛或桃花岛等处。

    另外,撤退时要尽可能地将粮食和军辎也一并撤回,那些来不及撤回的,切记要尽数毁去,绝对不能给后金留下一草一木。

    “朕可原宥尔等一时的征战不利,可遗敌物资势必严惩!”关于此点,皇帝陛下的态度不容置疑。

    为帮助孙承宗拟定各种计划,皇帝陛下特派兵部职方清吏司的卢象升前去协助。

    皇帝陛下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主动撤退,一方面可以减少损失,减少明军战场失利的机会。战事失利造成的沮丧情绪,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对大明的军队的士气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拉长后金的补给线,便于部分可以机动的明军寻找战机,或可迂回至连云岛和三岔河等处登陆,从陆地绕道后金的背后,骚扰其后防,断其粮道。这是皇帝陛下的初步想法,是否可行,要充分研究之后,并拿出详实的计划,才可施行。

    其实,即便明军撤出大小凌河和锦州松山等处,后金也未必敢于疾进,其粮道也不用真正受到实质性的威胁,只要有大明的军队出现在盖州和三岔河两岸,皇太极的小心脏肯定会狠狠地揪起来。

    皇帝陛下的这种想法,是因为“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心理在作祟。

    后金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只是猜测。虽然这种猜测有着很多可靠的依据,可那种“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的感受,也只有皇太极这个当事人最为真切。

    所以,后金不敢急进的断言,皇帝陛下是言之过早了。

    为了减轻大明正面防御的压力,皇帝陛下也不失时机地叫“朋友”前来“助拳”。

    前往大漠寻找林丹汗的几波信使已经派出了。

    希望他们不负所望,能够寻找到此时被后金欺负的犹如丧家犬般的林丹汗。也希望林丹汗能够像个男人一样,为自己所失去的东西讨还一些公道。

    ――――

    虽然对于后金的此次进攻,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畏惧。可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他还是不愿意发动一场即使是纯粹的、防御性的战争。

    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来说,至少即将到来的这次战役,真的也并非其所愿。

    皇太极其实是不愿在这个时间进攻大明的。

    在拿下朝鲜,驱逐了东江镇之后,后金算是解除了来自东边的威胁。皇太极此时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彻底化解西边的威胁――林丹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道理,皇太极是明白的。林丹汗虽然已经被欺负的犹如一个只能受气的汉家小媳妇,可一旦放松了对其的打击和压力,就不敢说这个小媳妇有朝一日会“熬成婆”。

    林丹汗又称作丹巴图尔台吉、灵丹、或旦,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也是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其祖父布延薛禅汗去世,作为布延薛禅汗的长孙的林丹汗,因为其父亲莽骨速的早逝,年仅13岁的他继任汗位。

    即位后的林丹汗马上面临着两大棘手的问题,一个是要有效控制蒙古各部;另一个是要对付努尔哈赤所领导下的后金的崛起。林丹汗为了巩固以自己为中心的蒙古大汗地位,在当初辽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又称:白城,今内蒙古赤峰),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林丹汗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等五部蒙古,同时他还通过其他手段,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林丹汗执政前期,漠北喀尔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伦汗、阿鲁科尔沁的车根汗、科尔沁奥巴洪台吉、鄂尔多斯土巴济农等,定期前往察汉浩特,朝见林丹汗,并与大汗共同商讨政务大事,参加大汗举行的宴会、围猎等活动。

    蒙古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按照图们札萨克图汗**约束诸鄂托克,并定期向林丹汗朝贡献物。

    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攻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广宁(也称北镇)。天启五年,努尔哈赤迁国都于沈阳。此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完全扫除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势力。

    巩固了在辽东的统治后,努尔哈赤将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蒙古察哈尔部。首先对察哈尔的外围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采取了离间、拉拢、威胁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势力。天启六年八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位。

    皇太极登基后,除了全力征服了朝鲜,征服蒙古各部的步伐也是大大加快。

    皇太极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拉拢并征服了察哈尔部外围的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和科尔沁部,使素来强大的察哈尔部的力量大为削弱。

    于是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皇太极将军事行动的锋芒直指察哈尔部。

    首先,皇太极暗中遣人至奈曼部衮楚克所在地,希望衮楚克说服敖汉部首领索诺木杜棱及克什克腾部首领索诺木诺延归顺后金。奈曼和敖汉部遣人表示,他们曾说服林丹汗与后金讲和,但他们的努力遭到林丹汗和克什克腾部长的拒绝。

    奈曼和敖汉部长派遣乌木萨特绰尔济喇嘛至都尔弼城(后为满清的养息牧场),通知后金两蒙古部来降。皇太极领诸贝勒自都尔弼渡辽河,迎接了两部长。

    天启七年十二月,察哈尔阿喇克楚特部长多尔济伊勒登、安班和硕齐、扣肯巴图鲁、昂坤杜棱等台吉,也先后率部依附于皇太极。

    如此,漠南蒙古几乎就只剩下了一个林丹汗。

    朝鲜已经签订了城下之盟,再将顽固的林丹汗拿下,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即使进攻大明受挫,皇太极也不虞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

    再者说,当初为了拉拢蒙古的大小部落时,皇太极是许了若干好处的。而这些好处,有些是“即期”的,有些却是“远期”支付的。不管是“即期”的,还是“远期”的,总是得要支付的。

    但是,这些要在将来某一时间支付的好处,有些是皇太极很难兑现的,另一些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兑现。

    而这,却是需要后金有着强大的实力做为后盾。在强权面前,很多“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个“道理”,皇太极心里清楚,那些试图与其“讲道理”的,也是心知肚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兑现的日期临近,那些被利益所诱的蒙古大小部落,发现皇太极承若的好处根本没有兑现的可能,最关键的是觑到了后金和皇太极的“虚弱”的事实之后,很有可能降而复叛。而他们“归复”的目标,当然是蒙古的最后一位大汗。

    而拿下林丹汗之后,皇太极的这一层顾虑即可完全消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届时即便皇太极矢口否认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可因为就连名义上的领袖已经荡然无存,因此那些蒙古中小部落,就只能死心塌地的依附后金。

    因此,在这种情势之下,皇太极的首要目标,当然是林丹汗了。

    但是,不行。皇太极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粮食。

    天启元年还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就曾有汗谕规定:“汉人、诸申(女真)每月每口给粮汉斗四升。”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努尔哈赤于天启元年(1621年)十二月初一,又命令汉人如实报告存储的粮食的数量,并且实行按人口定量配给粮食的办法,具体的配给数量为:“按诸申的人口计算,一个月每人给四升粮。”四升粮约合十六市斤。即使这样压缩消费,仍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五日,努尔哈赤命令大规模清查粮食,清查的范围为“金国辖区的大部分地方”。努尔哈赤命令,清查过后,无粮之人皆收捕之,并将其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汉人的粮食皆称量之,并将石数造册,由所去之大臣掌之,令诸申看守粮食。

    同年三月二十日,关于清查粮食还修改了划分有粮无粮的标准,努尔哈赤下达的汗谕规定:“一口有五斗粮者,即列有粮人之数内;一口有四斗粮者,若有牛驴,则列入有粮人之数内,若无牛驴,则为无粮之人。”

    对于这些无粮之人,后金采取了极其“人道”的措施,那就是……杀,一刀了断,总比活活饿死来的痛快。

    。。。
………………………………

第215章 后金谋士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关外皆是苦寒之地,很多地方都不适宜耕种稼穑。因此女真和蒙古等原住民自古就以狩猎为生,鲜有耕作之家。这种经济结构,自给勉强自足,可若是供养常年征战的军队,可就力有不逮了。

    此前重利的无耻商人给后金输送粮食和铁件及其他战略物资,很大程度上为后金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这既安定了区域内的人心,也使后金的野心逐渐膨胀。

    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铁血手段,令资敌的奸商灰飞烟灭。

    得不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铁件等战略物资的补充,后金就不会像看起来的那么强大,皇太极所担心的,可就不仅仅是那些刚刚归附不久的大小蒙古部落要离心离德了。一俟诸申的生计成了问题,那又如何指望他们为了自己家族的野心而出外征战呢?!

    这才是大为可虑之处。

    现在因为大明王朝是刚刚阻断了张家口和杀虎口的贸易,因为有此前的一些存货,似乎后金控制区域的物资还没到非常紧张的地步。可坐吃山空,十几万军队消耗起来,那点儿存货也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一俟物资紧张的局面显现出来,那可就是不可遏制的局势,届时悔之晚矣。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应天兴国的皇太极,也只有徒唤奈何的份儿。(皇太极的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此处允许提前借用一下哈。)

    因此,在尚有林丹汗这个顽固的敌人在旁窥伺的情况下,皇太极也要悍然发动一场针对大明的攻势。

    皇太极的目的有二。

    一是南下大明,劫掠尽可能多的粮食、铁件等战略物资,以缓解本地区物资紧张局势,借以安定本族、以及那些刚刚归附的蒙古部落的人心。

    二是争取打痛一条通道,扶持一批商人,重续此前“商路畅通”之“故事”。

    相较于前者,后者更为皇太极所看重。

    因为他知道,以后金目前的实力,还不能将庞然大物般的大明一口吞下。最好的策略,就是一边从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汲取着营养,自身慢慢壮大的同时,也不断地消弱对方的实力,一俟自身肌体强健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予大明致命一击。

    这一套整体的策略,大多是源于范文程的筹划,而也正契合了皇太极的内心所想。

    本来皇太极还担心林丹汗会趁机跳出来掣肘,可范文程却认为,有那些已经明白金帐汗国彻底不复存在的蒙古大小部落,林丹汗的号召力也就基本等于无,因此林丹汗也自然不足为虑。

    真正可担心的,是死而不僵的东江镇。

    前段时间被赶下海的毛文龙进京陛见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消息,已经为深入大明腹地的斥候传到了后金。虽然具体商议何事尚且不得而知,可从之后袁可立的随即起复,立即与毛文龙联袂返回豋莱地区,并且马上大肆招兵买马,大肆囤积物资的举动看,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

    因此,范文程为皇太极献计,以部分重兵严守皮岛和獐子岛等海岸地区,坚决狙击东江镇的卷土重来,以此保护后金的后方和侧翼不受骚扰。然后,大军直发大小凌河及山海关一线。

    若是林丹汗龟缩不动,大军就全力进攻山海关。

    若是蠢蠢欲动的林丹汗妄图抄后金的后路,那么后金大军也可挥军北上,反而去抄掉林丹汗的后路,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顽敌。

    皇太极对此大为赞赏。

    可在皇太极的心里,还是不希望林丹汗出动的。即便后金大军挥师北上,将林丹汗彻底消灭,固然是解除了一块巨大的心病,但因为此时此刻的林丹汗也是穷得掉渣儿,后金所获得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利益,而实际利益却几乎等于无。对后金目前面临的窘境,丝毫于事无补。

    天下本来也没有算无遗策的计谋。不管怎么说,范文程的计策基本能够做到了两方面都有所兼顾,也是难得的好谋略。

    但是,皇太极身边的另一位谋事级人物希福却对这一策略持保留意见。

    希福,姓赫舍里,自女真哈达部归附努尔哈赤,隶满洲正黄旗。他世居都英额,后迁至哈达。清太祖努尔哈赤吞并哈达之后,希福跟随其兄赫舍里·硕色率所部归附。他历任宫内国史院承政、内弘文院大学士。进封世职至三等精奇尼哈番(子爵)。

    在满、蒙大臣中,希福绝对属于“识字儿”最多、文化程度最高的那个人,没有之一。

    对于一个刚刚有了属于自己文字的一个民族来说,能够精通满文已经实属不易,而希福对汉人和蒙古人的文字同样也非常精通,这才最是难能可贵之处。

    对于这个难得的文化人儿,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俩自然要格外加以重用。希福本人也是不负重托,屡次衔命出使蒙古、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为“调和”满蒙之间的关系、拉拢蒙古中小部落进入后金阵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希福还随同皇太极父子处理军政大事,不管是出谋划策,考核将领,均能尽职尽责,尚属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