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吃货唐朝-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佑用心良苦,他是要为狄仁杰培养几个铁杆亲信,对于他在未来的仕途上有个帮衬。

    狄仁杰说道:“学习的事情您请放心。我的同学中,有两个人跟我十分要好,我想带着他们一起去。”

    李佑说道:“好,你先去跟他们谈。如果他们愿意跟你一起去的话,你带他们回来,咱们一起吃顿饭。”

    “是,王爷,我知道了。您在给我姐回电报的时候,替我向她问好。”狄仁杰说道。

    李佑说道:“我会替你转达的。该办的事情你抓紧去办,三天后你们就出发。”

    狄仁杰起身说道:“王爷,我这就去准备,先告辞了。”

    狄仁杰离开后不久,白虎进来了,他说道:“王爷,监国派人来了,请您去一趟。”

    东宫。

    李承乾这几天十分郁闷,他接连遇到了几件事,令他十分不爽。

    李承乾和李佑喝着酒,跟他谈起了自己的烦恼。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那天李承乾在朝堂上公开地支持了李佑,长孙无忌和张玄素都对他教育了一番。

    长孙无忌和张玄素都认为,李佑、阴妃娘娘和阴弘治现在已经被人抓住了把柄,李承乾完全没有必要跟着淌这趟浑水,无端地得罪了很多勋贵。

    还有就是万一调查出来的结果对李佑不利,或者干脆就调查不出来,李承乾也会跟着李佑等人背黑锅。

    尽管李承乾现在已经是监国的身份,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说话那么直接了,可是苦口婆心的劝说,也令李承乾十分不痛快。

    说实话,李承乾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李承乾了,他有自己的主见,不再会轻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干扰。他心里并不认同长孙无忌和张玄素的说法,只是碍于长孙无忌和张玄素一贯支持自己,而不愿意反驳他们。

    还有一件事情,更令他心烦。

    就在昨天,李佑接到李道宗从东征军统帅部传来的消息,说李泰派人给李世民送去了一包礼物,里面有李泰的诗文书画,还有营养品,李世民显出很高兴的样子。

    李佑知道,李泰这是在打亲情牌,希望李世民能够念及父子之情,将自己留在长安。

    李承乾在东征军也有自己的耳目,关于李泰的事情,他也得到消息。

    李泰最近活动很频繁,他回到长安以后,住在芙蓉园里,每天都去服侍长孙皇后,他了解长孙皇后的性格,十分明智地没有向她提出自己留在长安的想法。他如此做,只是为了在李世民提出让自己留在长安的时候,不至于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

    李泰是李承乾最恨的人了,没有之一。

    李泰在过去很多年的时间里,依仗着李世民的宠信,逼得李承乾险些崩溃,多亏了李佑的帮助,才扭转了局面,将李泰赶出了长安。

    眼看着李泰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偏偏李承乾作为李泰的亲哥哥,却无法表示反对,心中的郁闷实在是难以排解。这些事情除了李佑以外,他信不过任何人。因此,找李佑过来商量。

    关于皇权的问题,李佑的目标是扶持李承乾顺利登基,并且替他排除干扰,让他能够真正的掌握皇权。

    唐朝要真正的实现皇位的长子继承,扭转李世民开创的玄武门之变所造成的,皇权可以依靠阴谋诡计来抢夺的恶性的影响。减少未来政权因为皇子争权,造成的对国家的最大的损耗。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李承乾的地位比起历史上来说稳固多了,李佑决不允许再出现反复。

    目前他所要对付的第一个人就是李泰,必须要将他赶出长安。

    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斗争,因为目前李世民还健在,对于他们,李佑会采取逐渐削弱的办法,使得在未来皇权交接之前,不让他们形成历史上那样强大的力量。

    关于对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事情,目前李佑不能跟李承乾透漏半点风声。一定要等到李承乾真正的认识到了,未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对他构成巨大的威胁,并且主动来求助的时候,李佑才能够表明自己的态度。否则的话,以李承乾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和亲情,李佑很可能会被李承乾误解。

    听完了李承乾的牢骚,李佑笑道:“大哥,看把你愁的,多大点儿事儿啊。”

    李承乾看到李佑轻松的样子,心情顿时好了起来。

    他问道:“五弟,你有什么好主意?”u


………………………………

第七百五十三章 天下第一大马屁

    李佑说道:“大哥,首先感谢你仗义执言,为臣弟母妃和舅舅做主。”说完,他起身向李承乾躬身施礼。

    “五弟,你这是干什么?咱们兄弟不兴这个。”李承乾对李佑感恩领情的举动十分满意。

    李佑坐下后,举起酒杯说道:“大哥,臣弟敬你一杯。”

    “好好,干杯。”李承乾举起酒杯跟李佑碰杯,高兴地说道。

    李佑放下酒杯,对李承乾说道:“关于李泰的事情,大哥不必烦恼。

    李泰依仗的不过是父皇对他的一点儿同情心,还有利用探望母后的病情赖在长安。这件事你我兄弟都不必出面,交给你舅舅去办就行了。

    过几天,我也会离开长安,不给李泰留在长安的借口。”

    长孙无忌既然想利用李承乾,就必须确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赶走李泰的目标是一致的。长孙无忌一定会去说服长孙皇后,不给李承乾造成困扰。以长孙皇后的睿智,她也不会为了李泰就破坏目前安定的局面的。

    李承乾也考虑过征询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对李泰的态度,长孙皇后那里他无法开口,可是长孙无忌那里,他可以毫无顾忌的去请他出面对付李泰。李佑的话,坚定了他的想法。

    他说道:“五弟,你犯不着为了李泰离开长安,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和你商量呢。”

    “大哥,为了不给李泰留下任何借口,臣弟还是离开长安为好。反正现在有电报,有什么事情咱们在电报里商量。”李佑说道。

    “五弟,为了大哥我,唉,行了,什么我也不说了。”李承乾感激地说道。

    沉默了片刻,他有些不确定的说道:“还有件事儿,我想问问你。”

    李佑说道:“你还是担心父皇被李泰巧舌如簧蛊惑,万一父皇真的就把李泰留在长安了,你不知该如何处理吧。”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李泰最会拍马屁了,父皇万一以李泰现在已经不是亲王,不会竞争太子之位这个理由将他留下,是很有可能。如果是这样,恐怕即使是舅舅和母后反对,都没有办法了。”

    李佑说道:“大哥,李泰会拍马屁,你难道不会吗?”

    李承乾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无缘无故的去拍马屁,而且即使想去拍李世民的马匹,他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他在脑子里迅速想了一下,就是想为李世民歌功颂德,也找不出什么有新意的办法来。

    他摇了摇头,神色黯然地说道:“李泰那一套,大哥我学不来。”

    李佑说道:“大哥,要想拍马屁,哦,不对,臣弟没有贬低父皇和大哥的意思,臣弟只是打个比方。大哥勿怪。”

    李承乾说道:“咱们兄弟无需顾忌。”

    李佑说道:“要想拍马屁,就一定要投其所好。大哥,你知道父皇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这?”揣摩李世民的心思,几乎是所有大人物的必要功课。别看李承乾也整天揣摩李世民的心思,可是真的让他说出李世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一时还真的说不出来。

    他认真的想了半天,终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还请五弟教我。”

    李佑说道:“父皇有两大心愿:第一个心愿就是要做千古一帝,建立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宏图大业。

    大唐的繁荣昌盛,拓土开疆的伟大业绩,早已远超秦皇汉武和历朝历代的帝王,可以说这个愿望,父皇已经实现了。

    拿下高句丽以后,父皇的丰功伟业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在实现了这一伟大目标之后,父皇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李承乾开动脑筋仔细的想啊想,想得头疼,就是想不出来李世民究竟想干什么?他苦笑着说道:“五弟,你快别为难大哥了。你知道大哥脑子笨,还是直接告诉我吧。”

    李佑启发他说道:“说到秦皇汉武,这俩位在历史上公认的大帝,在建立了宏伟的功业之后,他们是如何来颂扬自己的?”

    李承乾脑中搜索了一下这两位大帝的事迹,忽然眼前一亮。

    他瞪大眼睛说道:“莫非,莫非是泰山封禅?”

    李佑笑道:“不错,正是泰山封禅。”

    李承乾腾的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的腿撞在桌子上,桌子上的杯盘碟碗叮当烂响,他也毫不在意。

    他说道:“泰山封禅,我明白了。父皇打下高句丽,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泰山封禅。咱们现在就着手准备,到时候给父皇一个惊喜。”

    “大哥,你说的太对了。你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情,就真正的骚到了父皇的痒处,父皇一定会对你欣赏万分的。李泰等人的那点儿小把戏,又算得了什么?”

    “五弟,大哥我,我,我真不知该如何感激你才好。”李承乾真的激动了,他声音颤抖着说道。随后他深深地向李佑躬身行礼。

    也难怪李承乾激动,他这一辈子一直希望李世民能够真正的欣赏自己,希望能够做一件让李世民开心的事情。可是以他的智力和性格,他不是想不到,就是想到了也落在别人的后面。

    泰山封禅这样的好主意,这么一件漂亮的事情,李承乾能够想到所有人的前面,提前为李世民办好此事,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露脸的事情。

    他对李佑说道:“五弟,你一定要帮助大哥完成此事。”

    李佑笑道:“大哥,请派人传白虎进来。”

    “这,难道?”李承乾更加惊喜了。他听这话就知道,李佑恐怕早已经准备好了。

    他急忙说道:“快传白虎。”

    很快白虎进来了,他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皮包,从里面掏出来了几张图纸递给李佑,然后退了下去。

    李承乾说道:“五弟,咱们去书房说。”

    到了书房,李佑在桌子上铺开了一张图纸,一幅泰山封禅的效果图就展现在了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看到,在巍峨的泰山顶上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在这座建筑物下面不远处还有一座壮观的建筑。整体的效果看起来大气磅礴,宏伟壮丽。

    李承乾立刻就喜欢上了。他说道:“如此雄伟的画面,父皇一定会喜欢的。”

    李佑指着图画上的建筑说道:“泰山封禅祭祀祝典,关乎到如何让我大唐之威名远播于四海之外,让外域疆土的各个部族都来臣服于我大唐,以成为大唐子民为荣耀。

    因此,封禅盛典必须宏大,为此需修筑方圆二坛,光明顶上面曰天坛,其下为地坛。

    地坛又称为方坛,形如磐石,取四平八稳之意。实意是愿我大唐江山万代千秋,坚若磐石。

    山上为圆坛,即天坛。坛上塔台高耸入云,且四周镶嵌鎏金。寓意我大唐欲与天齐,日月同辉,繁荣昌盛,古今唯一。”

    “好,太好了。”李承乾越听越激动,忍不住拍手叫好。

    李佑说道:“不仅如此,还要由朝廷派出使臣,让所有藩属国、总督府、羁縻州以及友邦都派出使团来参加这一盛典。我大致算了一下,大约有44个使团可以参加盛典。

    历史上秦始皇的封禅大典外邦参加者不过11个,汉武帝时不过17个,大唐的规模绝对是前无古人的。”

    “好,好,好。”李承乾高兴得连声叫好。

    “还有,为了筹备此次大典,不要怕花钱。大唐有钱,父皇绝不会在乎钱财之事。总之,越奢华越好。”李佑说道。

    李承乾说道:“明白了。这件事就交给礼部来负责承办吧。”李承乾有了好处,不忘记给阴弘治也留一份儿功劳。

    “臣弟替舅舅谢谢监国了。”李佑拱手说道。

    接下来,李佑摊开了另外几张图纸,上面是施工图纸和封禅大典的注意事项,两人商量了具体实施的细节。

    为了确保封禅大典的顺利进行,李承乾决定暂时保守秘密,由研究院组织施工,并且派遣飞虎军进行守卫。他亲自写了几道手谕交给了李佑,由李佑交代阴弘治并负责调配人手组织实施。

    为了防止别人剽窃这个创意后向李世民进言,李承乾叫来了史官对此事进行记载,并且撰写了一份密档,交由中书省中书侍中魏征保管并作为见证。

    兄弟二人研究了整整一天,把所有能够想到的细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深夜,李承乾邀请李佑留宿东宫。

    李佑笑道:“大哥,算了吧,臣弟还是回去吧,否则,家中的女人可是不乐意了。”

    李承乾体谅的笑道:“也是,你常年在外,跟婉玉弟妹聚少离多,是该好好陪她。如此,大哥就不留你了,我送你出去。”

    李承乾亲自送李佑出了东宫大门,李佑告辞离去。

    李承乾目送着李佑,心中感慨万千:“五弟虽然是同父异母,比起李泰这样的嫡亲胞弟,品行简直有天壤之别。此生我绝不会辜负五弟的。”

    李佑回到西北王府,就看到萧婉玉的寝室仍然亮着烛光。他朝着里面走去,刚刚走到中殿,早已经接到消息的萧婉玉已经迎了出来。

    “佑哥,你回来了。”萧婉玉担心丈夫过分劳累,满脸的关切之色。

    “婉玉,以后我回来晚了,你就不要等我了。”李佑也心疼自己的女人。

    “不,我就要等你。”萧婉玉含情脉脉的说道。

    此时的萧婉玉,已经卸下满头的珠翠,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散在她雪白的脖颈上面,坦xiong装的诱惑,令李佑涌起了一股冲动。

    望着眼前国色天香的玉人,李佑不由得感慨万分。

    “感谢穿越,让我李佑享尽了荣华富贵,拥有了权势和美女。为了保持这一切,我一定要小心翼翼,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苦心经营,确保能够将一个吃货的幸福保持到寿终正寝的那一天。”

    他伸手揽住萧婉玉,紧紧地拥抱着她温软的身子,深情地吻在了她的了额头上。

    第二天上午,李佑昨晚操劳过度,破例睡了个懒觉,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上午九点了。

    他睁开眼睛,就看到面带羞红的萧婉玉坐在床边,看到李佑醒来,她高兴地说道:“佑哥,你醒了,我来服侍你洗漱吧。”说完,她对外面说道:“快去准备早膳,王爷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对于王爷来说,天大地大,吃饭最大。王寮和高志明等人早就等在外面了,听到招呼,急忙去餐厅里安排了。

    李佑洗漱完毕,在萧婉玉的陪同下,来到餐厅享用早餐。萧婉玉早晨也没有吃饭,就等着和李佑一起用餐呢。她知道,什么事情也不如陪着李佑一起用膳,更令他感到高兴。

    这时,阴弘治和高静明早起就接到了李佑的通知,散了早朝后一齐过来了。

    “臣阴弘治、高静明见过殿下。”二人行礼说道。

    “高大人,舅舅,来,一起用膳吧。”李佑高兴地说道。


………………………………

第七百五十四章 您来当户部尚书吧

    阴弘治和高静明都熟悉李佑的喜好,看到李佑邀请,两人也不客气地坐下了。萧婉玉亲自给他们倒酒,两人谢过后,一起举杯向李佑敬酒。

    寒暄过后,李佑说道:“高句丽的战事即将结束了,最后的结果毫无悬念,高句丽的灭亡指日可待。

    自从贞观元年以来,陛下带领大唐臣民历经图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和自然灾害,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贞观盛世。

    击灭高句丽这个汉民族的宿敌,将使得陛下的文治武功,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度,为此,监国决定要进行重大的庆典祭祀活动,具体的来说就是泰山封禅。”

    阴弘治是礼部尚书,就是负责朝廷重大祭祀庆典活动的。大唐开国以来,初期国弱民穷,举行重大庆典祭祀活动数目较少。举办活动时尽量厉行节约,规模也都很小,显示不出礼部的重要作用。

    举办泰山封禅这样的大典,当然是礼部以及他这个礼部尚书的重大政绩了。

    他马上说道:“应该,陛下的丰功伟业远超秦皇汉武,早应该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了。”

    李佑笑道:“是啊,既然陛下的功绩远超秦皇汉武,泰山封禅祭祀拜典,庆典活动的规模也一定要远超秦皇汉武时的规格,彰显我大唐的恢宏气势。”

    接着他拿出祭坛祭坛的图纸,讲解了泰山封禅活动的规格要求。

    阴弘治看到这次泰山封禅祭祀拜典活动规模如此宏大,不由得得兴奋了起来。尤其是听说由他来主办这次活动时,顿时感到十分荣耀。

    他朝着东宫方向拱手说道:“感谢监国对臣的信任,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定不会辜负殿下对臣的信任。”

    高静明却没有吭气儿,他的脑子飞速运转,盘算着要花多少钱。

    他问道:“殿下,举行泰山封禅祭祀拜典是一件规模宏大的举动,这费用恐怕不是个小数字吧”一看到要花钱,他就感到肉疼。

    李佑笑道:“高大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不要小家子气,穷人娶妻嫁女还舍得破费呢。何况这是我大唐第一次举行泰山封禅祭祀大典,该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出钱。”

    “总共需要多少钱”高静明最关心的还是这个。

    李佑说道:“300万贯。”

    “啊这么多呀!殿下,以往朝廷举办的最大的祭祀活动,花费也没有超过30万贯的,这也太多了吧即便是修筑泰山方圆二弹,50万贯也足够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呢”高静明实在是舍不得。

    李佑笑道:“你呀,就是个山西老抠。如此盛大的庆典,要焕然一新,参加庆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排练,需要长途跋涉前往泰山。朝廷勋贵和大臣们如果没有直接的好处,心中恐怕会有怨言的。带着这样的情绪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就失去庆典真正的意义。

    要趁着庆典活动,给朝廷勋贵和大臣们增添些福利。每人都要做一套六件用于祭祀庆典的礼服,沿途的伙食费差旅费补贴都要准备充足。

    还有数十个国家参加庆典的来宾,负责接待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令其有宾至如归之感。

    整个参加活动的人数会达到数万,你算算需要多少钱”

    高静明越听越头疼,他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三百万贯恐怕也不够。您不会临时变卦,随时又增加吧。”

    预算不够用,临时增加款项的情况,在朝廷的事物中并不鲜见。三百万贯高景明就已经很头疼了,庆典活动的规模如此宏大,实在是令他有些害怕。

    李佑看到高敬明一脸的苦瓜相,说道:“你放心,这些钱我盘算过,整个活动举办下来,应该还有富余。”

    别人要钱,哪怕是李世民要钱,高景明认为不合适的,照样会抵制。唯独李佑要钱,高静明都比较痛快。

    他咬牙说道:“好吧!殿下既然这么说了,臣大力支持。不过,臣有两个要求。一是这部分开支,在支出的过程中,户部要派人进行监督,毕竟这笔开支太大了。”

    阴弘治有点儿不高兴地说道:“高大人,你是信不过我们礼部了。我阴弘治秉公办事,绝不会有差错的,你愿意派人参与监督就派人来好啦!”

    李佑说道:“舅舅,高大人说的有理,如此风光的活动,要避免有些人说三道四。由户部派人来监督支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李佑和李承乾举办这样的露脸的活动,一定会遭到有些人的妒忌,千方百计来找茬的。不能让他们挑出毛病来,让这一盛大的马屁出现瑕疵。

    阴弘治爽快的说道:“没问题。你尽管派人来好了。哎,干脆让魏大人从御史台也派御史来进行监督,我看谁能够挑出毛病来。”

    众所周知,一般的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活动,在支出的过程中,经手的人员肯定是有油水的,何况是这么大的一笔经费。阴弘治让人监督使用,就堵住了自己捞油水的机会。

    不过,阴弘治不差钱,仅仅李佑给他名下的股份,每年就能给他带来巨额的收入。面对着礼部侍郎李斌的咄咄逼人,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政绩。

    要说大唐谁最廉洁,除了魏征等少数人以外,那就是李佑和他亲近的那些人,他们有钱,犯不着去贪污。

    看到李佑和阴弘治同意了他第一个意见,高静明心里好受了不少。

    他说道:“泰山封禅是一件值得举办的活动。不过,一次活动就花这么多钱,户部的日子今后可就难过了。”

    其实,大唐这几年风调雨顺,农业连年丰收,工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整个国库收入已经比贞观元年,翻了数十倍不止。户部并不差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