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盛庸,简直该杀!

    “王爷,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盛庸他愿意追随朱允炆,那是他自己的选择。只不过南军为祸山东,父老乡亲,饱受涂炭之苦。还是先把盛庸留下,让他做苦役赎罪!尤其日后治理黄河,或许能用得着。”

    朱棣当然知道劳动的威力,别说一个盛庸了,北元皇帝不都洗心革面了吗!

    “如此……也好!”朱棣点头,“就按照你的意思办。”

    来人要把盛庸带下去,他走出去三步,突然回头,不敢置信道:“柳,柳先生,你们要治理黄河?什么时候?”

    柳淳道:“很快,我们需要做前期规划,等进入金陵,就会拨出专门的款项。治理黄河和淮河,是先帝时候就定下的,有关乎千万生灵,岂能置之不理。”

    盛庸突然摇头苦笑,他镇守山东,太了解情况了,元末治理黄河就没有成功,朱元璋也试图努力过,但还是收效甚微。

    黄河,淮河,中原百姓的两个心腹大患。

    假如朱允炆登基,就把治理河道摆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心削藩,或许山东百姓也不会抛弃他,整个战局也不会这么被动……

    “原来这场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盛庸悲怆哀叹,彻底认命了,“柳大人,治河乃是千古仁政。若是为了治理黄河,盛某情愿变成一块顽石,日日夜夜,守护中原百姓,为自己赎罪!”

    柳淳大笑,“盛庸,你放心吧,黄河一定是治理好,不但不再泛滥,还要让黄河变得清澈!”

    盛庸身躯一震,虽然是武夫,可他还是听过那六个字,“圣人出,黄河清!”

    难道朱棣才是真正天命所归的圣人吗?

    盛庸犹豫了许久,还是没有跪下请降。但是随着他的被俘,整个山东的州城府县,都打出靖难的旗号。朱允炆寄予厚望的屏障消失了……


………………………………

第517章 兵临长江

    按照南军的部署,在山东地区,大约放了十五万人,外加许多乡勇,总计超过三十万兵力,而真正的主力禁军则放在了徐州和淮安一线,有二十五万。

    他们的用意很明白,就是希望以山东作为战场,迟滞靖难大军,等拼到精疲力尽,然后再以生力军北上,击败朱棣。

    可出乎朱允炆的预料,十天之内,靖难军攻破济南,山东防线土崩瓦解,靖难兵锋推进到了两淮,这下子整个江南震动,人心惶惶不安。

    朱允炆连夜商讨之后,派遣六元黄观北上,要求面见朱棣,痛斥他破坏议和,要求燕军退回河北。

    与此同时,他又调动扬州,高邮,凤阳等地人马北上,准备抗击燕军南下。

    黄观接到旨意之后,他是日夜不停,直奔济南而来。

    就在他气喘吁吁,赶到了济南之后,等待他的只是一位老熟人,原吏部尚书赵勉。

    “黄六首,老夫奉燕王殿下之命,出任山东布政使,意在消除战争伤痛,推行变法,铲平世家,为山东百姓造福。六首可是公认的文曲星,不知道你没有兴趣为民造福啊?”

    黄观怒目圆睁,“赵大人,我要见燕王,我是奉皇命而来,燕王呢?他背信弃义,破坏议和,他怎么不敢出来见我?”

    赵勉朗声大笑,“黄六首,你也太狂妄了,燕王殿下怎么会不敢见你呢!殿下是没有功夫!因为殿下要亲自去见朱允炆,亲自质问他,为何背弃先帝遗训,残害生灵!”

    “什么?”

    黄观大惊,他再三询问,确认赵勉没有说谎话,朱棣要去见朱允炆,他怎么去?是一个人,还是领大兵过去?他如果带兵南下,他的人马又从哪里出发?会经过哪里?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瞧着黄观傻乎乎的样子,赵勉开怀大笑,“燕王殿下有吞吐日月之心,柳大人有神鬼莫测之机。朱允炆败亡在即,黄六首,老夫劝你还是尽快回头是岸,免得玉石俱焚!”

    ……

    赵勉的彩虹屁吹得清新脱俗,不同凡响,可朱棣柳淳却自己心知,他们完全是被逼得。

    济南一战,固然打得漂亮,可不到十天的战斗,光是大炮就打坏了一百多门,剩下的也是磨损严重。

    至于后勤的压力,更是大得惊人。

    越是先进的军队,就越依赖保障,如果跟不上,下场只会更惨。

    现在制约靖难大军的问题已经不是南军有多强大的战斗力,而是后勤!是财力!

    “朱允炆众叛亲离,我们却只能按部就班,打下了济南,还有徐州,徐州之后还有高邮,还有扬州,这一路打下去,要损耗多少财富,浪费多少民力?”朱棣切齿道:“难道我们还要靠着老百姓从嘴里节约粮食,供应军需吗?我们还要坐视朱允炆糟蹋大明江山吗?”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绕过重兵把守的徐州,直扑南军薄弱的后方,尽快渡过长江,攻陷金陵。”柳淳很自然答道。

    朱棣眨了眨眼睛,笑道:“你不是喜欢讲究稳妥吗?”

    柳淳笑道:“济南一战,民心若何,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瓜熟蒂落,不妨冒险。”

    朱棣欣然道:“连你都这么说那看起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出发!”

    朱棣提三万大军,迅速前往胶州,与此同时,天津的船队,双屿的战船,也都云集过来,原本是负责运送粮草的,此刻全数被朱棣征用,光是船只就集中了上千艘……大军从海路南下,这一路上,顺利无比。

    可朱棣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假如给他选择,情愿意从路上打过去算了,原来朱棣跟蓝玉一样,都犯了晕船的毛病。

    他们这些习惯在战马上驰骋的将军,到了海上,就玩不转了。

    朱棣吃不下东西,每天吐得嘴里都是苦涩的胆汁味道,天旋地转,分不清东西南北,堂堂燕王殿下,甚至想跳海里,死了算了!

    这滋味真是太难受了。

    幸好时间不长,要是走一两个月,朱棣估计就完蛋了。

    可即便如此,朱棣也瘦了一大圈,原来的头盔铠甲都大了许多,穿在身上,来回晃荡。

    “王爷,忍着点,前面就是盐城了,大军马上登陆!”

    朱棣绷着脸,抿着嘴,他不敢开口,生怕喷出来,又忍了半个时辰,船队终于临近了海岸,朱棣迫不及待,踏着齐腰深的海水,快步冲上了沙滩。

    当他双脚站稳陆地的时候,朱棣简直想大哭一场。

    谁能想到,最难的竟然是坐船!

    “柳淳,这海上和运河差别怎么那么大啊?”

    柳淳心说这俩能比吗?

    “王爷,我大明未来是必要横行天下的,我觉得王爷不应该对海洋心存畏惧,应该积极拥抱大海,多坐几次,也就习惯了。”

    这叫人话吗?

    朱棣气得不想说话,还坐船啊,干脆要了我的命算了!

    正在他们休息之时,突然有人来报,说是前面出现了一队人马,正在快速逼近,朱棣急忙起身,他也是太虚弱了,竟然差点摔倒,幸好让柳淳扶住了。

    “别管我,去迎敌,迎敌啊!”

    朱棣气急败坏大叫。

    柳淳想笑也不敢笑,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朱棣这么狼狈!

    他招呼丘福和朱能,让他们分兵迎敌。

    一刻钟之后,两员大将带着一个人来面见朱棣。

    “小人谢勇,是盐城守将,特来归顺王爷!”

    朱棣一听,来了精神,果然没有白白辛苦,他沉声道:“谢勇,你为何要投降本王?”

    谢勇迟疑片刻,从怀里掏出了一大把钱,放在了朱棣面前。

    “王爷请看!”他满腔委屈,几乎都哭了,“昏君如此对待我们,大家伙早就想反了,如今王爷来了,我们愿意给王爷当先驱!”

    朱棣将新钞抓在手里,仔细看了又看。

    当初老朱活着的时候,柳淳设计的新钞,通行江南,人人称赞,可到了马家的手里,竟然弄成了废纸一张,

    再看看那个朱元璋的水印,都已经模糊不清。

    “哼!败坏先帝成法,坑害军民百姓。如此倒行逆施,天下人岂能不反!”朱棣朗声道:“谢勇,你现在就为本王前部,攻取高邮!”

    “遵命!”

    谢勇带领三千人,或许南下。

    他的人马杀到了高邮,大声吆喝,让里面的人投降。

    不得不说,南军还是有忠义之士的,比如监察御史王彬,他奉命守在高邮。见靖难军突然来到,他二话不说,下令全城抵抗,紧闭四门,并且向应天求教。

    只可惜他的求救信还没送出去,就被手下人捆成了粽子。

    “哈哈哈,让我们给昏君卖命,痴心妄想,开城门,迎接燕王!”

    “迎接燕王!”

    “燕王殿下千岁!”

    ……

    朱棣进入高邮之后,并没有停留,依旧以降兵为先导,直取扬州。

    作为江北重镇,金陵的门户,历来攻取金陵,必须夺下扬州,朱棣已经从晕船的疲惫之中恢复过来,他打起精神,准备已经一场血战。

    只不过等他到了扬州之后,却发现城门——开了!“

    “草民恭迎燕王殿下!”

    前来迎接朱棣的正是扬州的盐商!

    要说皇家银行的确是柳淳安排下的最大绝杀,这东西用好了,什么问题都没有,能提供充足的财力,可一旦出了问题,后果就是可怕的。

    很不幸,朱允炆把皇家银行做了最坏最坏的处理,这些盐商当年可是在皇家银行存了太多的钱。

    试问他们能甘心情愿吗?

    等朱棣大军出现,所有盐商收买了扬州的官吏士兵,一起献城投降……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直接拿下了三座城池,随便还收编了一支水师。

    他本来只带了三万人马,等到扬州的时候,兵马已经突破了五万,声势浩大,震动江南!

    渡过长江,就是金陵。

    朱棣曾经不止一次,进京向老朱朝贺,也不止一次,在江北凝望长江。如今,他就要渡过长江,正式成为天下的主人,说不激动是假的,可朱棣更多的却是惶恐。朱允炆做了两年多的皇帝,就弄得天下大乱,众叛亲离。

    固然,这有他得位不正,有靖难军趁机举事的原因……可归根到底,还是朱允炆倒行逆施,自取其辱。

    “父皇十几年辛苦征战,三十年励精图治,竟然抵不过两年的乱政。这江水可以灌溉滋养两岸数省的田地,也可以泛滥,吞没千千万万生灵,成败生死,都在一念之间啊!”

    虽然这么说有些矫情,可朱棣却依旧觉得,天下间最难当的就是皇帝了。

    龙椅真的不好坐啊!

    正在这时候,突然江对岸出现了一艘大船,向着扬州而来,在船上有一杆旗号。

    庆成郡主!

    片刻之后,一位半老的妇人踏上了扬州的土地。

    “四弟,四弟!姐姐来看你了,你瞧,这是姐姐给你做的桂花糕,尝尝,还是不是那个味道了?”

    朱棣伸手要接,这时候却有人提前接了过去。

    “庆成郡主,您老可还认识我?”

    老郡主扫了一眼柳淳,绷着脸嗔怒道:“柳少师,你疑心老婆子要害四弟是不是?你还我,当着你的面,我都给吃了!”

    柳淳含笑,“您老真会说笑话,当年在京城的时候,不光是三位殿下,就连我这个便宜师父,也多次去府上叨扰,您老的手艺,可是天下一绝,就连先帝都夸赞不已啊!我给二殿下送去,他一定喜欢。”

    “是煦儿啊!他也在军中?”庆成郡主欣然道:“四弟,你可是后继有人,咱们朱家有福气啊!”

    她顿了顿,又道:“论起来,我只是先帝的侄女,可先帝待我比亲生女儿还好!四弟,当今天子,也是你的侄儿,你就忍心夺他的天下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18章 金陵,金陵

    庆成郡主絮絮叨叨,没完没了,难得的是朱棣竟然没有露出丝毫不耐烦,也没有半点打断她的意思,就任由这位堂姐不断说着。

    庆成公主也讲不出太多的大道理,老太太就反反复复,说着骨肉亲情,说着朱家天下,叔侄相残,会留下笑柄的,到时候天下人都会小瞧天家……

    终于,朱棣笑着问道:“老姐姐,小弟兵进长江,你不让我打下去,那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

    庆成郡主愣了一下,随即狂喜,“四弟,你答应姐姐了?姐姐就知道你是个重情义的人,都是一家人,能在一起过,就在一起过。过不了就分家呗!之前不是以黄河为界吗?现在就以长江为界,江北都给你,江南是陛下的,这不是挺好吗?”

    朱棣大笑,“老姐姐,你这么说,只怕有人不答应啊!”

    “不答应?谁敢不答应?你可是燕王啊,你跟陛下都同意,这江山就还是咱们朱家的,谁敢不同意,就打屁股,先帝不是留下廷杖了吗!”庆成郡主想了想,又道:“不会是柳淳吧?假如真是那小子,也一样打,别打坏了就成。”

    朱棣哈哈大笑,“老姐姐,要打柳淳的时候,我一定让你掌刑。”

    庆成郡主听不出朱棣的玩笑,还说呢,“我呀,要好好劝劝他,他就是本事太大了,也太傲气了,但终归还是个好人……”

    正在说话之间,突然有人来报。

    “王爷,负责江防的都督佥事陈瑄率领长江水师来降!”

    朱棣大喜,“他果然来了。”

    长江水师,这可是上次柳淳封锁长江之后,朱允炆痛定思痛,花了大价钱,组建的水师,他贱卖皇家银行,有不少钱,就是给了这支水师。朱允炆寄予了厚望,满指望着能挡住靖难军的兵锋。

    可谁能想到,他苦心打造的长江水师,竟然投降了!

    “老姐姐,这些日子难免会有些乱局,你就留在军中,放心,等小弟收拾了残局,请老姐姐回家。”

    朱棣说完,转身就走。

    庆成郡主都傻了,她虽然懂得不多,可长江水师啊,她来的时候,就坐着水师的船只,在江上好大的一片,都是船队啊,他们,他们怎么就投降了?

    陛下对他们可不错啊,俸禄也多,赏赐也有……这,这人心怎么就没有知足的呢?

    庆成郡主纠结苦恼,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可是这些都不重要了,朱棣已经站在了码头,陈瑄跪在了他的面前。

    “陈将军,你来得晚了一点!”

    朱棣的开场白吓得陈瑄浑身哆嗦,他慌忙磕头,“王爷,非是罪臣不愿意早日归降,实在是水师弟兄身家性命系于罪臣一人,罪臣恨不能立刻为王爷马前卒,唯恐弟兄们受到牵连。”

    朱棣哈哈大笑,“这么说,陈将军还是个体恤下属的人!起来吧!”朱棣迈着大步,到了水师弟兄的面前。

    冲着船上的士兵高声道:“弟兄们,你们现在列队下船,领了授田证,就是我靖难水师,如果谁不愿意要,可以换五两银子路费,返回家中。”

    “来吧!”

    朱棣闪身,指了指码头上的桌子。

    这帮水师士兵战战兢兢,踩着跳板下来,到了桌子前。

    “叫什么名字?”

    “柱子,李大柱!”

    “会写字吗?”

    “不,不会。”

    “那就画个圈,按个手印。”

    李大柱傻乎乎照做了,对面给他一张授田约书。

    “拿好了,等燕王过了江,落实均田的时候,有这个,多给你五亩地!”

    “五,五亩?”李大柱舌头都打结了,“真,真给五亩啊?”

    对面有个年轻的官员笑道:“不能再多了,江南人口稠密,平均一户也就十亩八亩田,你们拿的太多,就不公平了。”

    李大柱傻了,他不是嫌少,他是觉得太多了!

    没错!

    就是太多了!

    他记得十年前,他们家只有四亩的水田而已,被当成了命根子,后来父亲染病,母亲背着他卖了地,换成了药,给老爹治病,结果老爹听说之后,竟然气死了。他娘没多久也跳井了。

    家里就剩下他一个,要不是孤身一人,什么都没有,他怎么会跑来当水师!

    又有田了!

    还是五亩田!

    而且听那意思,以后还有!

    李大柱激动地跪在地上,冲着年轻官吏磕头,又猛地转身,冲朱棣磕头,他也不知道说什么,憋了半天,竟然喊出了一句,“万岁万万岁!”

    这一嗓子可惹了祸,其他的水师士兵也跟着喊了起来。

    “万岁!”

    “万岁!”

    “万万岁!”

    ……

    光是投降的水师也就罢了,靖难军这边也跟着大吼起来。

    “万岁,万万岁!”

    朱棣被弄得很晕,低调,低调啊!

    我还没过江呢!而且我这是奉天靖难,不是要夺大明的江山,不是,真的不是!

    别管朱棣说什么,全都不顶用了。

    万岁之声,响彻码头。

    柳淳从桌子那边走过来,也笑呵呵真臂高呼。朱棣黑着脸,低声道:“柳淳,你小子也跟着添乱!”

    “王爷,大家伙高兴,而且这个万岁也不光指皇帝陛下,也可以指靖难大业。王爷顺天应人,自然得到百姓拥护。”

    朱棣强忍着怒火,“你就会牵强附会!罢了,立刻整军,过江!”

    朱棣深谙事不宜迟,兵贵神速的道理。

    领了授田文书的士兵,一瞬间,气质就变了个样。

    他们不再是替朝廷打仗了,而是替自己打仗,只要打赢了,好日子就来了……陈瑄看得目瞪口呆,他估计就算现在自己告诉大家伙是诈降,要对朱棣下手,这帮人都能把他给抓起来,送到朱棣面前,开刀问斩!

    陈瑄什么话都没有了,只能乖乖指挥水师,护送靖难军过江。

    他们是从瓜州渡口过江,到了对面的京口,经过短暂的整顿,就沿着长江,向西而来,直扑金陵。

    这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而且沿路的百姓主动送来了吃喝,许多青壮还充当民夫,替大军搬运物资。

    尤其是看到一门门黑洞洞的大炮,更是手舞足蹈。

    终于来了,就用这玩意,轰死京城的那些王八蛋!

    老百姓的愤怒,溢于言表。

    柳淳在欣慰之余,也下了严令,必须严格军纪,绝对不许伤害百姓,否则杀无赦。

    就在柳淳指挥前进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惊呼道:“我,我认识你!你,你投靠了燕王?你,你媳妇呢?她怎么样?有娃了吗?”

    柳淳扭头,仔细看了看,终于想起来。

    “你是老崔!”柳淳迈着大步过来,分开了士兵,笑呵呵拉住了此人的手,“老崔,我还不错,你家里也挺好的吧?”

    老崔这时候才上下打量,突然惊慌道:“你,你当官了?真是该死,我,我冒犯了大人!”

    他刚要下跪,柳淳却拦住了他。

    “老崔,我当官有些年头了,你当初不是还给我撒过纸钱吗?从镇江走到金陵,你的脚板都磨出了血啊!”

    老崔呆住了,他这辈子只干过那么一次啊!

    “柳,柳大人!你是柳少师?”

    柳淳点头,“没错,我当初没有死,却也不敢露面,只能藏身民间!”

    老崔听到这里,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是什么样的神仙缘分啊!当初他们一起在小店铺吃面,见过不止一次。

    后来他跑去金陵,吊唁柳大人,回来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那对年轻夫妻,谁能想到,他们竟然是柳大人和他的夫人!

    “哎呦,俺老崔这辈子是交了好运了,柳大人啊,你可要替江南的百姓做主啊!”

    老崔滔滔不断,诉说着这两年多的变化,真是一把辛酸泪。

    地方上办乡勇,设卡厘金,什么歪毛淘气,什么地痞无赖,全都成精了,一个个的都是乡勇头目,还有些家伙弄了身飞鱼服,说什么是锦衣卫的,更是牛气上天。

    这帮家伙在地方上乱来,上面又不断征调粮食,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时不时征调民夫,好些人都没有回来,不知道死在了哪里……

    “大人,你说说,我们这是倒了什么霉,好好的日子没了,都怪那个昏君……你们是不是要杀进应天,宰了昏君啊?”

    柳淳语重心长道:“老崔,你告诉所有的乡亲,燕王渡江,就是替大家做主,就是要恢复先帝的国策,甚至还要彻底均田,让大家过得更好!这点请所有人放心,假如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我,我解决不了,就带你们去见燕王!”

    “好啊!”

    老崔眼睛冒光,“有大人这句话,我心里就有底儿了,总算是有好日子了过了!”

    老崔兴匆匆,去告诉其他乡亲,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奔走相告,整个江南都沸腾起来了。甚至靖难大军还没到,百姓已经把消息传过来,沿途负责守卫的士兵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朱棣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已经逼近了金陵。

    “纪纲!”

    “卑职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