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在葛诚哀叹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
“王爷,这是从城里送来的一分密信。”
朱棣接过来,展开看了两眼,就递给了柳淳,柳淳仔细看过之后,送到了葛诚手里。
“葛先生,你还是看看这个再哭,如何?”
葛诚接在手里才看了几眼,就面色凝重,渐渐的咬了咬牙!
这封信是胡家送来的,在信上说,朱允炆为了筹措军饷,不惜大开杀戒,国丈马家已经被查抄。如今京城人人惊恐,各个胆寒。大家翘首以盼,希望王爷尽快入城,推翻昏君,重整乾坤。
胡家愿意冲到燕王前锋,替王爷开城。
葛诚忍不住道:“朱允炆居然查抄了马家,真是,真是匪夷所思啊!”
朱棣大笑,“我这个侄子还没有糊涂透顶,只可惜,他清醒的太晚了。事到如今,什么都改变不了了。”
柳淳轻笑:“朱允炆厚待士人,频频加恩。结果到了大难临头,这帮人连一点钱都不愿意出……朱允炆逼迫他们,这帮人就要献城投降,人之无情,竟至于斯啊!”柳淳此刻很有些感叹。
他倒不是同情朱允炆,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至少自己的这位学生,还能从国丈马家下手,抄家充当军饷,能弄到钱,总比崇祯强多了。
“葛老先生,老百姓常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如今朱允炆的下场,是不是应了这句话?”
葛诚咧嘴苦笑,“柳大人高见,老夫算是明白了,你是一定要对天下的寺庙下手了。”
“哈哈哈!那老大人呢?”
“我?我赶紧看看呗!免得过些日子就见不到了。”葛诚说着,小跑着往大殿去,弄得大家伙哈哈大笑。
胡家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各大家族,官吏,军中的将领,残存的勋贵,甚至是宫里的太监,只要能数得上的,不断有各种信件送出来。
那里面的词柳淳都不敢看,真是太肉麻了。
有人说朱棣德比周公,有人说他远迈尧舜,还说他先帝重生,万民百姓,盼望燕王,如久旱禾苗仰望甘霖,异乡游子盼望父母……
“王爷,恭喜你,多了很多孝子贤孙。”
朱棣扫了一眼,直接道:“都给我烧了,一封不留,记着拿远点,我嫌臭!”事到如今,朱棣反而不急着进城了。
他能想象到,里面该是何等的丑陋。
有多少昔日的“忠臣孝子”想要反戈一击,又有多少奸佞小人希望一朝得道,成为新朝显贵……毫不夸张讲,一百万人的金陵城,就有一百万种心思。
“丑态百出,群魔乱舞!”
朱棣用八个字,给金陵的情况下了断言,“派兵四面绕城佯攻,记住了,不要杀进去,本王要静观其变!”
柳淳心领神会,朱棣这一手的确厉害,他也凑趣,干脆把热气球也弄出来,往金陵撒传单。
金陵已经是一口烧开的大油锅,此刻四面人马围攻,天上又冒出了热气球,传单如雨一般,从天而降。
弄到了这一步,等于是往油锅里倒水,瞬间就炸开了。
一句话,京城彻底乱了。
包括那二十万禁军,也不听招呼了,军营之中,不断有人逃走,守城的士兵借用绳索,爬出来投靠朱棣,将城里的布防说的一清二楚。
此刻的金陵,就好像一只被敲开了甲壳的乌龟,再也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除了开门投降,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但问题是朱棣还没有进来。
“好聪明的燕王,好厉害的柳淳。你们是想看热闹,对吧!那老夫就给你们个大热闹!”
方孝孺拿着一封密信,急匆匆到了朱允炆的面前,“陛下,这是锦衣卫刚刚查获,衍圣公孔讷让家人送出去的一封信!”
“衍圣公?孔讷?”
朱允炆大惊失色,“他,他要干什么?”
“陛下,孔讷给燕逆写了信,还说要……要号召江南士林,开城投降,归顺朱棣。他还说,愿意拥戴朱棣继位,成为大明天子,他还说了很多陛下的坏话,老臣无法启齿!”
话说到这里,朱允炆可是彻底怒了!
谁背叛他,他都能忍受,哪怕岳父马家,他也无所谓。可是衍圣公孔讷,实在是让朱允炆无法接受!
要知道柳淳竖起科学大旗,以杨朱和墨子作为祖师爷,严重冲击儒家道统。山东孔家,几次上书朝廷。
后来荀顺庆去山东清丈田亩,更是孔家带头上书反对,孔讷甚至亲自进京,借着朝见天子的机会,狠狠告了荀顺庆的状,这才有荀顺庆被捉拿回京的事情。
假使没有荀顺庆的事情,兖州府怎么会乱,没有兖州府之乱,山东又怎么会失守,若非山东失守,朱棣又如何渡海攻击扬州,兵进金陵?
这一连串的事情,都是孔家造成的,如今大难临头,孔家却要投降朱棣,出卖朕……孔讷,亏你是圣人后裔,朕几时对不起你,竟然如此待朕!
“来人,把孔讷和孔公鉴抓来。”
锦衣卫迅速出动,前去抓人。
方孝孺暗暗松了口气,想要推行变法,最大的阻力就是士人集团,而孔家就是士人集团的化身。
与其让朱棣和柳淳费心思,不如就趁着现在,解决了这个麻烦。
说起来这也是成全了孔家,要不然,这子孙后代,不断投降这个,投降那个,实在是不好看,给圣人丢脸!
当初元兵占据中原,孔家就应该殉国了,正是因为他们,儒家的脊梁才挺不直,祖师爷的后代,本该成仁取义,却屈膝投降,还鱼肉乡里,实在是让人不齿。
老方眼睛闪烁着寒光,他一生信奉君子之道,没想到在临死之前,却要用计害人,行小人之事。
明明违背他的为人之道,可此刻却是老方无比快乐的时候。
一句话,以往是画地为牢,把自己限制住了。
什么是君子之道?什么是小人之道?
为了真正的大义,用些手段又何妨?
假如没有这些手段,才会被奸佞欺负,永远也干不成大事!
只可惜老夫醒悟得太晚了,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了。
就在方孝孺思量的时候,锦衣卫已经将衍圣公孔讷和他的儿子孔公鉴带来了上来。孔讷身体很不好,此刻更是脸色惨白,瘫在地上,吓得几乎昏倒。
“冤,冤枉啊!”
朱允炆眼中喷吐着火焰,方孝孺呵呵笑道:“冤枉?你们勾结燕逆,给他写信,想要投降,这还有假?”
“这……这绝对是伪造的,我们孔家不会的,绝对不会!”
孔公鉴也忙道:“陛下,不要受小人蒙蔽,的确有很多人想要投降燕逆,他们已经写了书信,有人更是做好了准备,想要开城投降,当一个从龙功臣。可是请陛下放心,臣和父亲,绝没有投降燕逆!”
“对!”孔讷咬牙道:“燕逆叛变朝廷,人神共愤,他身边的逆党奸贼,以杨朱门徒自诩,挑衅千年道统,实在是我们孔家的生死仇敌!所有孔家子弟,都愿意和燕逆同归于尽,宁死不屈!”
孔讷说完这些,大口喘气,仿佛随时要毙命一般。
朱允炆面沉似水,不置可否。
方孝孺突然道:“衍圣公如此说,陛下不相信也不行了……可是燕逆攻城在即,生死之间,还请衍圣公能做个表率。”
孔讷父子大惊,“方,方学士,你,你什么意思?”
方孝孺笑呵呵走到了两人面前,“没有太多的意思,只有三个……其一是绳索,其二是尖刀,其三,是鹤顶红!”
方孝孺将这三样摆在了面前,笑道:“既然你们和燕逆势同水火,那就请以死明志吧!”
孔讷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脸色灰白,他像是触电似的,拼命往后挪,咧嘴大哭,哀求道:“陛下,陛下饶命,饶命啊!”
方孝孺冷冷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你们赶快上路,还能留下个好名声,岂不美哉!”
:。:
………………………………
第522章 拜祭朱元璋
应天的情况,一日三变,毫无疑问,都是越变越遭。
在另一边,张玉指挥大军,攻克徐州,已经向长江压来。
准确说,不是张玉打下了徐州,而是驸马梅殷主动推到了淮安,将大路让了出来。此前梅殷曾经派兵攻击兖州,当时数万百姓,死守兖州,加上蓝勇率领五千人马,前来援救,梅殷在得知济南被攻克之后,就立刻退兵了,生怕也步了铁铉后尘。
“梅殷多半是想投降,却又不敢。”柳淳一语道破梅殷的心思,这家伙跟当年定远侯王弼之死,有脱不开的干系,而蓝玉又跟王弼关系最好,梅殷投降,势必会被蓝玉追究。不投降,又是死路一条。
他让开徐州,就是在示好,或者说,是试探朱棣的态度。
“白费心机,大哥的案子,定远侯一案,甚至是父皇之死,我都要彻查,别以为过了这么多年,就可以蒙混过去。俺朱棣的眼睛,不揉沙子!”
柳淳笑道:“王爷,你真的愿意彻查?不担心会动摇国本,毕竟天下未定,兴起大狱,会引来猜疑,不如以安稳为上!”
朱棣瞪了他一眼,“你这就是言不由衷,故意挤兑我!我当然要安抚人心,可我也要真相。这二者能不能两全其美,不在我,在你!”朱棣气哼哼道:“你查了这么多年,要是还没有个交代,我就罚你去给父皇守陵,不然,岂不是枉费父皇对你的厚爱了。”
提到了老朱,柳淳突然心中一动,想起一件事,原本朱棣直接攻克金陵,就要进宫。却有一个小官拦住了他,问朱棣是要先进宫,还是先去孝陵,祭拜先帝。
就是这一句问话,点醒了朱棣,而这个小官,也一跃成为朱棣的心腹。
柳淳倒不是贪图升官,而是城里的乱子还不到收拾残局的时候,现在正应该去拜见朱元璋,把大局彻底定下来!
“王爷,该去看看先帝了。”
朱棣眉头微皱,沉吟片刻,他也想明白过来,“要不是你提醒,我几乎忘了。走,现在就去,把一切想父皇陈说。”
从这一刻开始,朱棣的每一个举动,都会释放出无数的信息,让人有无数种解读,因此要想堂堂正正,继承帝位,就必须一切合乎逻辑。
为了去拜见朱元璋,朱棣特意沐浴更衣,换上了新衣服。让柳淳和朱高煦陪同,离开栖霞寺,直奔孝陵而去。
孝陵在钟山,距离应天的朝阳门有四十五里。
老朱虽然节俭,但是对永恒的家,还是挺上心的,孝陵是从洪武十四年开始修建的,前后动用了数十万民夫,外有围墙,里面亭台楼阁,俨然一座小城,而且在山林树木中间,还散放了上千头鹿,每天鹿鸣其间,宛如神仙福地。
为了保护孝陵的安全,在这里安排了五千精锐,时刻驻守。
只不过到了这时候,这五千人能跑的已经都跑了,剩下的干脆投降朱棣算了。
就这样朱棣和柳淳,顺利赶到了孝陵,此刻在孝陵的前面,有一大片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
按照设计,这里是安放神功圣德碑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要给老朱盖棺定论。这事情自然是子孙后代的责任。
朱棣矗立良久,他微微闭上眼睛,回忆起朱元璋这一辈子……从一个流民,投身义军,渐渐的成为小头目,拥有了自己的班底儿。
然后南征北战,十几年间,终于打下了万里江山,又三十年苦心治理,大明从战乱废墟走出来,有了盛世气象。
如此功绩,纵观古今帝王,能相提并论者,寥寥无几……
“柳淳,你说这世上还有人能超越父皇的功绩吗?“
柳淳简直不想回答,怎么没有,你不就是吗!
“王爷,先帝为日后的天子树立了典范,一个帝王,必须心系百姓,如此才能得到万民拥戴。只不过如何才算对百姓好,却需要仔细酌量。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十年之内,无论民生,还是疆域,都会超越先帝之时。只不过先帝的为民之心,却是很难超越了。”
朱棣忍不住大笑,“好!就冲你这句话,十年之后,我再到父皇的陵前,把十年之功告诉父皇,让他老人家高兴!”
说完,朱棣迈着大步,走了进去,柳淳跟朱高煦一起走进了孝陵。
踏着石阶,恭恭敬敬,到了老朱的陵前,进献祭品,朱棣双膝跪倒,伏地大哭,良久才挺直腰背。
“父皇英灵在天,浩气不远,不孝子朱棣前来拜祭您老人家!”
“皇太叔朱允炆,继承大统以来,自私自利,不顾百姓民生,倒行逆施,更兼宵小奸佞之臣,围绕左右,谗言误国,陷害忠良,离间骨肉,推翻新法……儿不得不举兵靖难,屈指算来,两年有余,儿已经统帅大军,围困金陵,靖难成功在即。”
“儿此来,向父皇剖明心迹……新法不可废,百姓不可欺,奸佞不可留。儿势必效仿父皇,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绝不敢有半点懈怠。儿务必以万民为念,以苍生为重,以大明江山长远光大为先……儿势必光大父皇圣德,开创大明盛世!”
朱棣说完,行了大礼,这才转身,从孝陵出来。
祭奠朱元璋,看似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过来烧香念叨吗?其实不然,朱棣的态度很明白,他自认是继承老朱的道统,至于朱允炆的皇位,对不起,根本不承认你!
当初我们几大藩王可是联手把朱允炆从宗室之中剔除的。
从那时候开始,朱允炆就不算朱家的人了。
“走吧,估计火候也差不多了,该入城了。”
正在这时候,葛诚突然匆匆赶来。
老头脸色古怪,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王爷,柳大人,刚刚得到了消息,衍圣公孔讷死于宫中,他的儿子孔公鉴也死了。”
朱棣皱眉头,“他们怎么死了?朱允炆会舍得杀了他们?“
葛诚叹口气,“这事情老臣也不知道详细的原因,只不过又传出消息,说是暴昭、陈迪、卓敬、毛泰、叶福、韩勇等二三十人,将方孝孺堵在了左顺门,他们说方孝孺误国,且心怀叵测,结果一起动手……”葛诚说不下去了。
柳淳却把眼睛瞪圆了,“怎么回事?方孝孺怎么了?”要说这天下支持变法的人不少,可大多数都是受柳淳的影响,能通过自己思考,独自主张变法的,只有方孝孺一个。在柳淳眼里,老方是一个很不好处置的人。
他希望老方能为朱棣所用,可柳淳也知道,方孝孺不会投降,这是他最纠结的地方。只是让他万万没有料到,方孝孺居然会被群臣围攻。
“他怎么样?是生是死?”柳淳紧张问道,明朝文臣对外是不行的,但是内斗,甚至斗出人命,却是他们最擅长的。
葛诚眉头深锁,愁云满脸。
“柳大人,据说方孝孺被打得吐血,生死不知,看样子是凶多吉少了。”
“啊!”
柳淳暗暗咬了咬牙!
这帮文人,还真是不长进,都到了这时候,还在内斗,方孝孺死了,对于朱允炆的旧臣,柳淳连半点好印象都没有了,剩下的这帮人,都杀了也不会有谁是冤枉的。
“王爷!该动手了!”
朱棣点头,“朱允炆连一个方孝孺都不能用,败亡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下令!攻城!”
朱棣一声令下,靖难军迅速动员,丘福、朱能各自统帅一支人马,像两把钳子,夹了过来。
在大江之上,陈瑄率领船只封锁,防止有人从水路逃走。
朱棣亲自统御中军,以三万之众,直扑朝阳门,就在他们赶到的刹那,从朝阳门里,竖起来一杆白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23章 火了
城门开放,白旗挑出,里面的人投降了。
他们跪在城门口,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战战兢兢,匍匐在两边,等待新君的裁决,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讨价还价的,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新君的仁慈。
朱棣俯视着这些人,轻轻一笑,然后就打马向前,丘福急忙拦住,“王爷,以防有诈,还是让末将在前面探路。”
朱棣摇了摇头,却也没有继续向前,而是转身,揪住了柳淳的胳膊。
“走,跟我并马进城!”
柳淳慌忙摆手,“王爷,臣怎么好……”
“别废话!”朱棣恶狠狠道:“你是先帝看中的人,太子少师,又和本王同领先帝遗诏,如今靖难成功,你不跟我一起入城,是什么道理?”
的确是很强大的理由,柳淳只能点头,不过他还是努力维持,让自己的战马落后朱棣一个马头。
诚然,在朱棣没有登基之前,他只是个皇子,而自己这个先帝宠臣,是可以和他并驾齐驱的,但很快朱棣就会登基称帝,从此君臣名分确定,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柳淳对皇权的敬畏不是那么强烈,只不过他不愿意在一些小节上面,给自己惹麻烦。
只不过柳淳没有注意到,在朱棣嘴角似有若无的笑,很得意。
朱棣比谁都清楚,这场靖难之役,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柳淳在朝数年,培养了庞大的势力,不管是朝中文武,还是云南的沐家军团,也包括北平、大宁等地的商人,甚至刘三吾,唐韵这些人……都是因为柳淳,他们才愿意以身殉道,用一腔热血,换来靖难成功!
如果论功行赏,给柳淳一个王爷,也不为过。
虽然大明没有异姓封王的传统,但是朱棣很愿意为柳淳打破限制。
不过就在祭奠朱元璋的时候,朱棣想到了神功圣德碑,想到了父皇的身后名……老朱的伟大毋庸置疑,他不完美,但他绝对是个好皇帝。
可后人会怎么看先帝呢?
百年之后,人们不会知道有多少百姓,愿意将身家性命,毫不犹豫托付给朱元璋,也没有人会在乎,一群老农,能敲响登闻鼓,去奉天殿面君告状……也不会有人理解一天处理四百多件公务,是何等繁忙辛苦。
他们只会去找些史书,看看前辈文人是怎么记载的……这些书写史书的人,已经移花接木,甚至大肆篡改了一次,等到后世文人看过之后,又会毫不犹豫,牵强附会,加工渲染一遍……他们甚至会胆大到把野史笔迹搬出来,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什么鹅肉杀人,什么炮打庆功楼……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说的,甚至还能公然得出明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荒唐结论。
其实也不用多高深的知识,一个收复北平,拿回燕云十六州的徐达,一个捕鱼儿海攻灭北元的蓝玉……这俩人就敢和任何开国名将叫板,更不要说带领大明几乎踏入火器时代的戚继光了。
至于名士,那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一个王阳明,立地成圣,直追孔孟……以明代的底蕴,跟任何朝代对比,都不会逊色的。
正是因为有名臣名士,所以明代的帝王才会那么悠闲……汉武帝之后,唐玄宗之后,汉唐的天子,还有几个能被世人熟知的。倒是老朱家,从头到尾,都不乏有趣的人。
不信你去瞧瞧,朱家的皇帝可是养活了半个历史分类的存在啊!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朱棣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战场上所向睥睨,不惧任何人。可是到了舆论场,朱棣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自己手下的这些人,唯有柳淳能帮上忙。
而且衍圣公孔讷死了,孔公鉴也死了……这难道就是天意吗?
朱棣渐渐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到底该怎么安顿柳淳,他已经有了打算,只是现在还不着急罢了。
他催马入城,大街之上,黑压压,跪满了人群,又投降的士兵,有士绅官吏,都在迎接燕王……还有更多的百姓,躲在家里,把门窗紧闭,透过窗户纸上的一点,向外面窥望,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
朱棣勒住了战马,随即下令,丘福和朱能各自率领一队人马,从两翼扫荡,肃清残余,最后大军汇聚皇宫。
而朱棣则是带着柳淳,让朱高煦保护,也向皇宫进发。
这一路上,不断有人投降,可也有人不知死活。比如已经革职幽居的魏国公徐辉祖,他听闻靖难军入城,立即招呼上百名家将,拼死命向皇宫冲去,他要保护天子。
只不过当他刚刚出府就遇到了靖难军,双方交战,徐辉祖武功不弱,连着毙杀了好几个人,可就在这时候,丘福领兵赶到,一顿箭雨,徐辉祖身边的人倒下大半,就连他自己也中了好几箭,负伤之后的徐辉祖像是野兽一般,仓皇痛叫,跑回了府邸。
丘福随即被徐府给围了,他真想冲进去,直接把徐辉祖给剁了。
只不过抬头瞧瞧,中山王府这四个字,熠熠生辉!
丘福没敢进去,谁的面子都可以不看,徐皇后的面子总不能不在乎吧?
“你们分出五百人,把中山王府给我围了,不许一个人出来。”
丘福下令之后,兴匆匆奔着皇宫而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