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士奇朱棣的话吓了一跳,毕竟方孝孺还是建文旧臣,而且是仅次于黄子澄的那个,燕王殿下居然对他推崇有加……难怪方孝孺最后的遗言那么奇怪,此刻杨士奇似乎懂了。
想到这里,他鼓足勇气,“殿下,少傅大人,在城破之前,方孝孺曾经让微臣带几句话。”
朱棣道:“讲。”
“是这样的……他说士人当中,或许有好人,但是要想彻底变法成功,就必须铲除士人……他还说,会,会替少傅大人除去最大的绊脚石!”
柳淳一愣,“他这话什么时候说的?”
“就是在大军渡江,朱允炆宣召商议国事之前……对了,方公入宫之后,衍圣公孔讷和孔公鉴就死了,然后百官在左顺门痛打方公,他伤势严重,几乎丧命,等他回到府邸,吴华就带人赶来,杀了方公。还说他跟,跟靖难军勾结,居心叵测。”
朱棣和柳淳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知道衍圣公的死,朱棣还觉得是老天爷帮自己,没想到竟然是方孝孺之功!
朱棣意味深长地叹口气,显得很遗憾懊恼,“柳淳,这个方孝孺的确不一样,只可惜,他不能为我所用啊!”
柳淳沉吟道:“他是看出了问题所在,当初在江上议和,我跟他聊过。方孝孺始终以士人自居。只不过我知道,他所谓的士人,应该是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古之仁人君子,和现在的士人完全不同。他选择一死,其实是为了心中的道。”
朱棣在北平的时候,接触过方孝孺,那时候的老方还是个腐儒一个,朱棣根本看不起,可十多年后,方孝孺居然有如此胸怀见识,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偏偏他又宁死不愿意效忠自己,真是可惜啊!
“杨士奇,你对方孝孺的遗言有什么看法?”
“这个……”杨士奇沉吟片刻,突然眼前一亮,忙道:“刚刚少傅大人讲,方孝孺的士,是古仁人,微臣觉得,方公多半是想除去现在士人身上的一切优待,让士人恢复古之风采,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福祉为念!”
听完杨士奇的话,朱棣很满意,他瞧了眼柳淳,“你觉得如何?”
“杨士奇所讲,的确冠冕堂皇啊!”柳淳笑呵呵道:“上古士人各个都是地主啊,他们的日子比现在的士绅地主还要逍遥呢!”
柳淳话锋一转,“不过杨士奇也点到了关键之处,士人应该是一种责任,一种心态,而非一种特权!”
“所以……臣建议,立刻没收所有士绅田地,安顿流民百姓,事不宜迟,必须立刻行动!”
顶点
………………………………
第533章 内阁首辅是怎么炼成的
听到要没收土地,杨士奇顿时心里咯噔一声……坦白讲,他对此举是存在疑虑的,可他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朝廷大事根本不是他能参与的,至于方孝孺托付他,要保护士人,留下读书人的斯元气。
杨士奇更是不以为然,他觉得方孝孺的确是太迂腐了,既然知道这些人无可救药,还总想着做点什么,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就像是朱允炆,明知道他不行,还要陪着他一起完蛋,除了脑残,就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了。
杨士奇默然不语,但是朱棣却看上了他。
“柳淳,你说他当初跟你一起修过皇明祖训?还在鸡鸣山教过书?”
柳淳笑着点头,“的确如此,杨士奇采过人,熟读经史,一支笔,可是大明少有啊!”
朱棣大笑,“你这么称赞一个人,可是难得!这样,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入值渊阁,预机务!”
朱棣说的轻飘飘的,杨士奇也仿佛没有在意似的。
只有柳淳,咯噔了一下,内阁来了!
不出意外,杨士奇成了大明朝第一任内阁首辅!
当然了,此刻还没有这个说法,内阁的体制也没有完全齐备,很少有人能看清楚,这个小小的内阁,究竟会成长为什么样的怪物……
很多人都说内阁是朱棣创立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早在老朱时期,废了丞相之后,国政尽数归于朱元璋一人。
老朱也不是全知全能,因此他设置了一些顾问,也就是所谓的大学士,充当咨询之用。这就是内阁的滥觞。也就是说老朱遇到了拿不准的事情,就叫来问问,平时他们不参与处置朝政,而且级也只有区区的五。
后来老朱越来越娴熟,顾问也就被扔到了一边,柳淳入京的时候,就很少看到这些大学士了。
朱棣很早就不喜欢老朱事事躬亲的作风,尤其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怎么能全归皇帝处理?
朱棣打算将内阁扩充起来,除了咨询之外,再负责一些琐事,他就能全力以赴,处理大政了。
坦白讲,朱棣最初是想让柳淳担任丞相,替他处理这些的,奈何有祖训在,他没法破坏。不能恢复丞相,把柳淳弄到小小的内阁,就太委屈他了。所以才有了让柳淳成为衍圣公的打算。
只是朱棣也没有想清楚,所谓宰相门前七官,这些皇帝的顾问虽然级不高,但是能够影响最高决策,绝对不是一群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毕竟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一个人肯定是很困难的,除了老朱之外,没人敢尝试。因此分权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且按照规矩,通常情况下,是距离皇帝越近的人,分到的权柄就越多。
六部尚书,比起内阁诸臣,天生就差了一截。如果说比内阁诸臣还亲密的,那就是皇宫的太监了。
所以说老朱废了中书省,内阁权力扩大,然后又放出了太监制衡内阁,形成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共同分割相权的格局,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此刻的朱棣就开了这个头儿。
顺便再说一句,最早的阁臣不一定都是大学士,像杨士奇这样,以侍讲一类翰林官入阁的,比比皆是。
只不过后来随着阁臣地位尊崇,入阁必须是大学士,而且为了表示尊重,甚至会加尚书衔。
到了后期,干脆就加公孤师少,直接位压群臣,统领百官,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所以说此刻的杨士奇,还只是个小虾米,实在是无足轻重。
不过柳淳既然知道内阁的潜力,就不打算轻轻放过他。
“王爷,内阁虽然级不高,但是需要处理的政务种类繁多,内容涉及武六部,有实有虚……固然需要阁臣采过人,但是也需要阁臣能深刻理解朝政,这样拟定出来的东西,才能合乎上意。一句话,既要有高度,又要接地气!”
朱棣眼睛眨了眨,点头道:“对,你说的太对了。俺朱棣就是个武夫,不喜欢之乎者也的。阁臣必须辞简单明了,不许卖弄,更不许肆意引经据典,要写人话,要让人看得懂!”
刚被提拔为阁臣,就让朱棣来了一棒子,杨士奇被砸得晕乎乎的,他心说要不就算了,我还是去翰林院修书得了,这个内阁我不进了行不?
杨士奇正在迟疑之际,柳淳又道:“王爷,当初杨士奇在长沙参与了一些变法,只不过程度不深,了解的也不算详细。我打算让他去落实这次的分田,脚底板沾了泥,走出了血泡,了解了民情,才能给王爷当好顾问助手,不知道王爷意下如何?”
杨士奇的想法直接被柳淳忽略了,官职太小,根本没有发言的权力。
朱棣沉吟片刻,眼神放光,他突然笑了。
朱棣给柳淳的任务,就是让他帮着对付官。朱棣也知道,官一贯会狐假虎威,虚张声势。杨士奇能来祭奠方孝孺,足见此人行还可以。但是有没有人的毛病,这就不好说了。
让他去下面历练,通过了再来给自己做事,通不过就滚蛋……反正一个小官而已,出事也不心疼。
“你这个提议很好,以后就形成规矩,凡是要入阁的,必须先到下面历练,懂了民间疾苦,才能入阁。”
朱棣这一句话,很顺利成为了日后的祖训之一,几乎一下子断了大多数词臣入阁的道路,在后世饱受争议,却谁也推翻不了,也正因为如此,内阁的大门几乎对清流永远关闭了。这帮人只能在科道骂人而已,想要真正参与决策,对不起,地方上修炼,等有了政绩再说。
朱棣和柳淳,在谈论之间,就已经开始给大明帝国勾画游戏规则,其他人只能在框架之内行事了。
比如杨士奇,他领了命令,脑袋都大了。
朱棣要求他用中山王府的财产,安顿一万名流民。
这个要求很明白,但是如何操作,却是太困难了。
因为杨士奇很快发现,这些土地十分复杂,其中有魏国公府直接拥有的,有魏国公家丁拥有的,还有依附过来的士绅地主拥有的。
一句话,魏国公府就是一棵大树,依附着这棵大树,有一圈圈的关系网,成千上万的人,靠着魏国公的招牌,汲取财富,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
到底要怎么办才好?
杨士奇首先下达命令,要求各家将土地全数交出来。
这道命令下去,只有寥寥回应,基本上没人搭理。
没法子,杨士奇只能亲自下去,结果他第一次下去,就碰了钉子,地方上出现了上千名老百姓,他们手里拿着锄头棍棒,一副要跟杨士奇拼命的样子。
第二轮出动,又失败了。
杨士奇简直疯了,朱棣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区区一万人还安置不了,别说入阁,不进天牢就不错了。
杨士奇准备再度下重手,可就在这时候,他的一个老朋友来了。
“杨大人,这里是一千两黄金,请大人务必收下,只要大人网开一面,日后小人们少不了孝敬!”
这一夜杨士奇失眠了,足足一千两啊!
黄澄澄的一片,沉甸甸的金子,晃人的眼睛。
杨士奇出身孤苦,他母亲改嫁罗家,结果继父得罪权贵,成了犯官,全靠着母子相依为命。从小到大,杨士奇就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一千两金子,十六两一斤,足足有六十多斤,差不多有一个小孩子那么重了。
杨士奇的眼睛晃成了金黄色,他小心翼翼,把金子包好,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压得喘不上气,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感觉,太充实了!
他抱了足足一个时辰,然后又把金子放在脑袋下面枕着,放在床下面藏着……整整一夜,杨士奇都没有合上眼睛。
这就是钱的魔力啊!
只要自己点头,一千两金子就是自己的,往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好处,或许不止黄金,还有美女,还有各种各样的珠宝古玩……
清晨的眼光,照射进房舍,杨士奇终于缓缓站起,他默默背上了金子,也没有用马车,只是一步一步,走向了都察院,他没走多远,浑身就被汗水湿透了。可他就是舍不得坐车骑马,甚至他还想让路途变得遥远一些。
被金子压着的感觉,真是实在了,要是能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地老天荒,那该多好啊!
下午时候,杨士奇重新出现在了乡下的地头,这时候在他身后,足足有一千精兵!
“传我的命令,征收所有田地,胆敢阻拦,一律擒拿!还有,告诉所有百姓,不要受蛊惑,更不要跟朝廷对抗!”
杨士奇果断下令,没有半点犹豫。
当朝廷的人马出动的时候,那个给杨士奇送礼的人出现了,他怒目而视。
“杨大人!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你,你还讲不讲规矩?”对方气急败坏,他凑到了杨士奇的面前,“大人,你要是不满意,还可以加吗!”
杨士奇突然大笑,“本来只是收你们的土地,既然你提到了,那就请去刑部一趟,连同贿赂官员之罪,一并处置!”
………………………………
第534章 被遗忘的周王
配备齐全了六部之后,朱棣虽然很忙碌,但空闲时间明显多了。他甚至能抽出点空闲,找柳淳下棋,和军中大多数将领一样,朱棣喜欢的是大开大合的象棋,而起每次都是横冲直撞,不杀个一无所有,绝对不罢休。
看朱棣的棋风,会以为他是个猛张飞似的人物,可就像真实的张飞是个画仕女图的高手一样,朱棣同样把细腻的心思藏在粗犷的外表之下,他很善于用人。
“前些时候,俺出任监国,写这道诏书的文人叫杨荣,是个刚刚考中进士的年轻人。不过他文采出众,写的诏书公允而得体。处处突出先帝恩泽,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打算让他入内阁办事。”
“三杨”的第二位也冒出来了,柳淳半点都不意外,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肯定要提拔他喜欢的人。
不过朱棣对柳淳也不差,除了赵勉出任兵部尚书之外,朱棣还任命了刘政担任吏部右侍郎,汤怀接了鸿胪寺卿,龙镡出任大理寺少卿。就连荀顺庆都成了应天府丞。
很显然,朱棣在精心打造他的班底儿,内阁则是他的自留地。就好像任何一个领导,都会挑选自己喜欢的秘书和司机一样,内阁这块柳淳是不打算插手的。
“杨荣的确不错,王爷慧眼识人,如果王爷不嫌我多嘴,其实还有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朱棣略微沉吟,就笑道:“你说的不会是解缙吧?”
柳淳笑着点头。
朱棣却道:“此人才学当世少有,可他当年为了李善长说情,有点不知道香臭啊!”
李善长最后倒台,跟柳淳关系莫大,朱棣没有放解缙入阁,就是担心让柳淳不满,却没有想到,柳淳居然主动提了出来。
“王爷,解缙这个人的确情商不高,但才学远胜寻常人。而且他还是修史的高手。王爷,先帝的实录该动手了。”
朱棣沉吟片刻,忍不住点头,“没错,你真是处处想到我的前面了。”
每一个朝代立国之后,都会给前朝修史,作为盖棺定论,辞旧迎新。
而每一个皇帝死后,也会修订实录,也算是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朱棣并不承认朱允炆的建文朝,从修史上动手,就是最好的办法。
“从明天起,让解缙和杨荣一起入阁,现在有三个阁臣了……对了,杨士奇干得怎么样了?”朱棣好奇道:“他可吧徐家的田产处理妥当了?不会手软了吧?要是他下不去手,我就让纪纲去做!”
“王爷猜错了。”柳淳忙道:“杨士奇可不是下不去手,相反,他下了狠手!”
“狠手?有多狠?”朱棣正色,好奇问道。
“杨士奇抓了好几十人,处死的打手,也有几十个。除此之外,他还把几个民怨最大的士绅给抓起来,站木笼了。”
朱棣眼前一亮,站木笼可是一种酷刑啊。
木笼十分狭小,仅能容下一个人,最普通的木笼是让犯人顶着几十斤的大枷,在太阳下面晒着,通常几天就会丧命。
有些木笼升级,会做得更矮,让人只能半蹲,最缺德的是在屁股下面,放几根木签,或者匕首。如果屁股稍微往下,就会被戳中。
因此犯人不得不保持半蹲的尴尬姿态,要不了多久,就撑不住了。
更厉害的则是四周都是匕首尖刺,犯人一旦进去,往往就是遍体鳞伤,鲜血流淌,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在朱棣的印象里,杨士奇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他怎么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去对付士绅?
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啊!
“来人,去把杨士奇叫来。”
不多时,杨士奇就赶来了。
果然,相比头几天,这位身上多了一丝杀伐果决的味道。
朱棣仔细打量,“杨士奇,听说你干得不错,可有什么心得体会?”
杨士奇略微沉吟,低声道:“臣,臣知道了为官的无奈!”
“无奈?怎么讲?”
杨士奇低着头,顺着眼道:“臣过去只知道以是非对错来做事,如今臣却知道了,真正做事,是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朱棣瞧了眼柳淳,忍不住笑道:“怎么样?他领悟的不慢啊?”
柳淳欣然点头,赞道:“杨士奇本就是人才,臣是半点都不意外。”
被两位大佬夸奖,杨士奇反而不好意思了,“其实早在长沙的时候,我就该明白这些道理,迁延了好几年,实在是惭愧。”
杨士奇不是迂腐的人,当他宣布要落实分田之后,应天城里,几十万青壮,全都翘首以盼,渴望分田,渴望返回乡村,他们的眼神让杨士奇不寒而栗。
应天这边也的确撑不住了,且不说粮食不够吃,每天各种抢劫偷窃的案子,就能让人疯掉。
京城就像个随时会崩塌的堰塞湖,每拖延一刻,水就高一分,如果不纾解,会是什么结果,根本不敢想象……
“乡下的士绅,他们竭尽全力,阻挠分田。让佃农闹事,雇佣打手,花钱收买,暗中刺杀……他们什么都来了!”
杨士奇朗声道:“归结起来,就是不愿意吐出土地。臣过去总想着,士绅之中,也有好人,他们的田地也不是随便得来的,同为大明子民,不该把他们当成予取予求的鱼肉。”
“可现在臣懂了,一面是几百万的流民,一面是捂着土地不肯放手的士绅,不管他们有多少道理,在朝廷生死存亡的关头,都是没有道理!”
朱棣双眼神采奕奕,盯着杨士奇,这番话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那些喜欢清谈的儒生,总是喜欢讲应该如何如何,他们从来没设身处地想想,到底能怎么办!
身为一个国家的主宰,必须解决问题才行,不然问题就会解决他。
“杨士奇,所以你动用了站笼之刑?”
“嗯!”杨士奇道:“臣已经放告,让百姓状告士绅,顺便将他们治罪,清查土地。”
柳淳听着杨士奇的话,笑道:“假如有些士绅名声不错,或者百姓不敢告状,你又打算怎么办?”
杨士奇咬了咬牙,“一切以土地为重!如果不成,就坐他们一个建文余党!”
柳淳厉声道:“你就不怕冤枉好人吗?”
杨士奇迎着柳淳的目光,毫不迟疑道:“少傅大人让下官历练,不就是让下官明白大势所趋吗?违背大势就是最大的恶!一个人的好与坏,并不重要了。”
柳淳和朱棣相视一笑,杨士奇的确有些才干,他能迅速领悟做事情的真谛,绝对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助手。
而且杨士奇提到了一个关键的事情,那就是建文余党!
朱棣柳淳之所以引而不发,就是在等这个时机。
要想顺利推动变法,把土地收上来,就必须铲除士绅集团,做这件事情,则是要师出有名。建文余党,就是最后的理由!
锦衣卫衙门,正好关着黄子澄等人,从上到下,都该彻查清理了。
朱棣欣然道:“杨士奇,你从明天开始,将手头的事情交给杨荣和解缙。你去和练子宁,还有纪纲,一起办黄子澄等人。曾经的旧案要弄清楚,该有罪的人,一个也不要放过……还有,要着重把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展示出来,凡是反对变法,皆是朱允炆一党!”
“臣……明白!”杨士奇强压着激动,立刻答应,朱棣这是把他当成了心腹,委以重任,看来自己是经过了考验。
打发走了杨士奇,朱棣欣然道:“等把建文旧臣处置完毕,本王也该名正言顺,继承父皇的基业了。”
“柳淳,你有什么安排没有?”
柳淳道:“王爷请放心,臣已经在筹划了,百官拥戴,万国来朝,这些都要有……对了,还要有宗室藩王一起……”柳淳说到这里,突然顿了一下,“王爷,貌似,差不多,好像……把周王殿下给忘了啊!”
顶点
………………………………
第535章 大医朱橚
提到了周王朱橚,柳淳和朱棣都升起一个念头,坏了!
的确是出大事了!
朱橚跑哪去了?
要知道这位周王殿下不但是老朱的第五子,更是朱棣的一母兄弟,扣除朱棣之后,朱橚就是宗室的大家长了。
自从靖难以来,有的藩王投靠朱棣,比如蜀王和代王、也有藩王先投靠朱允炆,然后被逼着投降朱棣,比如辽王和宁王,还有直接惨死的,比如湘王……问题是数了一圈,顶重要的周王没了。
既没有在京城,也没有在开封,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跑哪去了?
“不管跑到哪去,都要把五弟找到,而且要尽快!他日大典,若是五弟不在,我拿你是问!”
朱棣说完,就气哼哼走了。
柳淳也傻了,朱老四,你把自己兄弟忘了,你推给我干什么?我上哪去找朱橚啊?柳淳气坏了,可也没法子,只能想办法四处打听。
还真别说,有人就能说出来。
刚入阁的解缙就主动告诉柳淳,“这个下官知道,而且下官当初还,还帮了周王殿下讲情。”
“哦?那你赶快说啊!”
……
遥远的海南,天涯海角之间,一个中年人,提着木桶,手里拿着一把铲子,在满是烂泥的红树林行走。
炎炎烈日,灼烧着大地,中年人的额头冒出一层细腻的优质,简直要熟了。他无精打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