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什么高丽、安南、琉球、倭国等等,他们的人数也不少,同样站在承天门上,看着壮阔雄浑的军威,这帮人的脸色十分难看,惶恐之中,带着嫉妒,嫉妒之余,又不免羡慕……总而言之,他们是纠结矛盾到了极点。

    几年前的万寿庆典,就吓坏了许多人。后来听说大明陷入内乱,叔叔和侄子斗了起来。这本是好事情,他们琢磨着大明肯定会衰败下去,没准就会变得好欺负了,他们能趁机打秋风,捞点好处。

    可看现在的架势,大明朝不但没有变弱,相反,威视更胜从前,谁能告诉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啊?

    要说这帮藩属是忐忑不安,那么有一伙人,却是震撼和担忧了。他们就是哈烈的使者!

    说哈烈国很多人陌生,还有另一个名字,就是帖木儿帝国。

    这是一个诞生于蒙古帝国碎片上的强悍帝国。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缔造出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帝国。只不过这个帝国寿命很短,就分裂成了几块。

    在东方,大元朝被朱元璋推翻。而在西域,还有很强大的蒙古势力。帖木儿就宣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要重新统一蒙古帝国。

    他南征北战,拥有了庞大的土地,强悍的军力。

    很快,他就把矛头对准了大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帖木儿不断派遣使者,以通贡的名义,深入大明,了解情况,准备伺机进攻。

    之前靖难之役爆发,让大明境内的哈烈国使者非常兴奋,以为机会来了。

    只是他们没有料到,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战乱平息,根本来不及调兵遣将……而且更让他们糟心的是经历了战乱的大明,似乎更加强大了。

    一个强悍的君王,取代了懦弱的天子。

    这位皇帝陛下年富力强,宛如朝阳,相比之下,已经衰老的帖木儿,如何能跟朱棣相提并论呢?

    就在这些哈烈使者暗暗惊叹之时,朱棣已经重新登上承天门。

    阅兵正式开始!

    首先冲过来的是马队,这些骑兵每人一杆旗号,在旗号下面,是一个个衣甲明亮,罩着大红战袍的年轻士兵。

    他们是整个阅兵的前锋,像是旋风一样,略过承天门。

    这些骑兵目视着城门上的天子,当经过的一刹那,一起大喊。

    “吾皇万岁!”

    这一刻,朱棣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骑士过去,接下来就是一个个的步兵方阵。

    而这些步兵方针的排列十分有趣,首先走过来的竟然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有人已经弯腰驼背,可他们的手臂依旧有力,步伐依旧雄壮!

    “我大明太祖提三尺剑,扫清逆元,恢复华夏,所仰赖的就是这样一群忠勇之士,他们南征北战,夺取大都,连败北元。这是这些老卒,才有了今日的大明!”

    “永乐天子,兴兵靖难,恢复太祖之法,功在天下,所有老兵,向天子致敬!”

    “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此刻情绪激昂,他也挥动手臂。

    “朕感念老兵之功,朝廷不会忘记你们!”

    在这一瞬间,许多老卒暗暗落泪。

    等到老卒走过去,下一个方阵年轻了一些,可也有三十几岁的样子。

    “我大明强兵,直捣捕鱼儿海,攻灭北元,迎回玉玺,涤荡百年之耻……这一支士兵,就是当初冒着风雪,在大漠进军数千里,俘虏北元皇帝的勇士!他们之中有人受了冻伤,脚趾、手指、耳朵,鼻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报国无悔,他们是大明的脊梁!”

    等到这些人过去,接下来是一个八十人的队伍,只不过他们有些奇怪,因为其中一大半都举着木牌,上面用黑色的字体,写着一个个的名字。

    “逆党篡权,大明危如累卵,八十将士,追随陛下,举起义旗义旗,奉天靖难,三年来,出生入死,鏖战沙场。八十将士,至于三十二人,你们是天子手足,是大明的中流砥柱!”

    朱棣情不自禁,探身向这些活着的人挥手,向已经死去的致意。

    当初的弟兄们,竟然已经死了一大半。

    朕能站在这里校阅三军,全靠他们用命换来的。

    朱棣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鼻子发酸。都怪该死的柳淳,大喜的日子,你非要安排这样的戏码干什么?

    你这不是成心让朕落泪吗?

    在众人的瞩目之中,这些将士也走了过去。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一个个的兵种展示,长枪兵,刀盾兵,火铳手,弓箭手……每一个队伍都整齐划一,如排山倒海一般,扑面而来。

    那些藩国使者无不脸色骤变,惶恐不安。

    别说其他的人马,光是阅兵亮出来的力量,就不是他们能抗衡的,这就是上国的底蕴吗?

    这帮人吓得手脚冰凉,额头冒汗。可哈烈的使者还能稳住,我们也是大国,不比大明朝差什么!

    可就在这时候,大地上传来了清脆的马蹄声,只不过出现的不是骑兵,而是炮兵!

    先是一匹马就能拖动的虎蹲炮,接下来的大炮越来越大,驮马也越来越多,最后出现的大炮,居然需要十六匹驮马才能拖动,黑黝黝的炮管,透着强烈的杀气,昂扬的炮口,仿佛一个洪荒巨兽,咆哮而来。

    这时候兵部官员恰到好处解释道:“我大明重视技术,武器日新月异,威力无可匹敌。这些新式的火炮,带着大明的怒吼,足以将一切觊觎大明的敌人轰成碎片!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

    所有人都情不自禁,怒吼起来,包括朱高煦脖子上的朱瞻基,也兴匆匆跟着大喊。声音排山倒海,气势直冲天际。

    就在此时,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从四面八方,突然升起了许多的庞然大物,一个个圆圆的球体,飞入天空。

    当这些球体到呢一定高度,从上面抛下长长的标语,一时间,大明必胜的口号,在天空处处开花。

    看到这一幕,朱棣终于满意点头,他冲着天空挥手,“大明必胜!大明必胜!”

    那些哈烈的使者,脸已经变成了猪肝色,他们不是没见过大炮,可相比之下,大明的炮兵,已经远远胜过哈烈,尤其要命的是漫天的热气球,这些怪物到底是干什么的?大明朝哪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顶点


………………………………

第545章 朱棣也缺钱

    朱棣上午在承天门,校阅步兵、炮兵,骑兵……到了下午,他亲自来到了大江之上,柳淳给他安排了一艘硕大的战船龙船。

    朱棣一看到船,脑袋就晕,他觉得是柳淳故意整他,好在这是长江,今天又风平浪静,总算没有出丑。

    当他立在船头,这个感觉的确不一样了,江风拂面,千帆竞发,一艘艘高大的战船,从面前驶过,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校阅海军和陆家完全是不同的,陆军最多就是一人一马,了不起一门炮十几匹马,说到底,不就是个马车吗,还是能够接受的。

    可到了水师情况就不同了,大明很早就能造万石大船,庞大的海船,宛如一座山似的,从面前过去带来的震撼简直难以形容。

    这就是天子气象,一个字,爽!

    朱棣欣然大喜,脸上开了一朵花。

    如果说这就完了,显然不符合柳淳的作风。

    他在江北树立起一片靶子,然后经过校阅的船只,撤去挡板,露出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那一片靶子。

    这是要实弹射击啊!

    朱高炽吓了一跳,“师父,玩得有点大啊,万一打不中怎么办?”

    朱高煦哼道:“他们敢,打不中就把这帮废物砍了,看他们还能不能打中!”

    这时候朱高燧凑了过来,“其实没有那么麻烦,只要在靶子后面绑上火药包,看着炮弹过来,依次点燃就……”

    “你给我闭嘴!”

    朱高煦气得想掐死老三,“你知道不,这是泄露机密!”

    朱高燧真的傻了,他挠着头道:“我就是这么一说啊,师父,你还真这么干的?”

    柳淳冷哼道:“兵不厌诈,我也是没办法,给你们的爹撑场面,花的钱太多了,我不敲诈点,怎么填补亏空。”

    这哥仨算是无语了,假如有一天他们变坏了,一定是师父教的。摊上这么个师父,能学好就怪了。

    加了料的靶子,尤其是在江对面,隔着一条长江,这帮人只能看到从船上射出去的弹丸,划过弧线,有的落到了江里,激起水柱,有的落到对面。

    一旦落到了江对面,轰轰之声,宛如雷霆万钧!

    硝烟火光,直冲天际,在江南观礼的这帮人全都吓坏了。尤其是那些文官,过去他们很鄙视武夫,觉得打仗不就是拿着刀枪砍杀,有什么了不起的。武夫不就是一帮听话的傻帽吗!

    可是当火器出现,尤其是大炮问世,情况就变了……操控战船,使用火炮,这都需要很强大的素质,尤其是像大明水师这种夸张的命中程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在场的国家当中,倭国和安南是没有大规模准备火器的,他们对这种毁天灭地的力量,只剩下无限的惶恐,尤其是倭国的那位,必须努力挺直腰板,才能克服要下跪的冲动,这是神明的力量啊!

    倒是哈烈,作为蒙古后裔,他们是见过火炮的,甚至他们的军中就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炮。

    可是在他们的印象里,火炮都是沉重笨拙,只能用来攻城的武器。

    像明军这样,能用马匹拉着,能装上船只,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很明显明军的炮弹跟他们也不一样,威力奇大不说,还精准吓人!

    当年蒙古人就是占领了汉地,才学会了制作火器。

    如今瞧着大明的水平,简直甩开哈烈好多倍。

    这些使者是越发担心了,他的大汗念念不忘,东征大明。可是以大明的实力,他们真的有胜算吗?

    这些家伙惴惴不安,脸色十分难看。

    可朱棣却是心满意足,等他从龙船下来,重新站到了所有人的面前,他朗声道:“我大明雄师,天下无敌。不光步骑英勇善战,水师也是非比寻常。千艘巨舰,十万火炮,大明水师所到之处,就是一片火海,就是地裂山崩!任何敢跟大明较量的势力,都会遭到毁天灭地的惩罚!”

    “朕可以对待外藩十分仁慈,也可以雷霆之怒,灭国无数!尔等需要想清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侍奉大明!”

    朱棣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就在一片万岁的欢呼声中,返回了宫中。

    朱高炽和朱高煦互相看了看,他们俩算清楚了,柳淳和朱棣真是珠联璧合的一对,配合也太默契了,现在整个明军,如果算上老式的火炮,数量不少,可若是仅仅算最新式的,能拉出来战斗的,估计还不到一千门,还要分配给水陆两开花。

    刚刚拉出来的两艘火炮战舰,不说再也没有了,也不会超过五艘。

    可朱棣一张口就是千艘巨舰,十万火炮。

    爹啊!

    你知道十万门炮需要多少铜,需要多少炮兵吗?

    难道说,想成为上位者,第一门必修的功课,居然是忽悠吗?

    很难得,这哥俩达成了共识,咱们还需要历练啊!

    柳淳随着群臣,返回了城中,他直接去了皇宫。

    前面的三大殿都给毁了,朱棣选择在武英殿办公,他迫不及待把柳淳叫过来,欣然道:“好,你安排的很好!真是大涨了威风,又凝聚了士气,尤其是看到那些死去的将士,我也忍不住了。他们都是俺朱棣的手足兄弟,出生入死,太不容易了。对他们的家眷一定要好生照顾,缺什么就从内帑支用!”

    朱棣说完,顿了顿,突然道:“内帑?内帑还有多少钱?你知道吗?”

    柳淳要疯了,“陛下,那是你的钱,我怎么会知道?”

    朱棣板着脸道:“俺几时有钱了?上次我返回北平,皇后把她的嫁妆都给当了,她还瞒着,以为我不知道呢!”

    柳淳颇为惊讶,“王爷,原来你知道啊?”

    “废话!”朱棣哼道:“我又不是没心没肺的人,能不清楚吗?我没说破,就是手里没钱,不能给她补上。现在俺登基称帝了,俺要十倍,不,百倍补偿!你现在就赶快想办法,帮我弄钱!”

    柳淳越看朱棣,越像他爹朱元璋,都是一样贪财,都是一样不讲道理!

    “陛下,臣也不是善财童子,没有立刻点石成金的本事,我现在刚刚把海外藩国套住,准备从他们身上榨油。但是现在朝廷用度太大,榨出来的油水,也要先填补国库亏空,如果我先送到内帑,那些大臣就会找麻烦了。”

    柳淳探身,低声道:“陛下,臣可要提醒你,姚广孝那个没头发的,可私下里说了,他要学魏征,要让陛下像唐太宗一样,受万众敬仰。”

    朱棣的老脸瞬间难看起来,把他比成唐太宗,朱棣还是欢喜的,可问题是我想当唐太宗,可我不想要个魏征啊!

    尤其是姚广孝执掌科道,这老秃驴一肚子坏水,他要是想折腾,可够让人头疼了。

    “柳淳,你说朕是不是用错人了?要不你去当科道的头儿,让姚广孝专门教导太子,如何?”

    柳淳头大了。

    让他去跟言官打交道,柳淳可没这个爱好。

    而且吧,众所周知,在洪武大帝的手下,他是奋斗求存,到了永乐朝,柳淳已经是厚积薄发,他现在只想处理了眼前棘手的事情,然后舒舒服服当个咸鱼。

    他要管也是管朝政大事,对于一些琐碎的事情,柳淳半点兴趣都没有。

    “那个……陛下,咱还是讨论讨论,怎么充实内帑吧!”

    朱棣眼睛深处,闪过一丝喜悦。

    他早就看出来了,柳淳这小子,纯粹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不踢他一脚,他才不会办事呢!

    当初老爹就是这么对付他的,到了自己这里,更要发扬光大了。

    柳淳低着头琢磨着,要怎么变出钱来,还不用招来非议,既要快,又要多……真是够糟心的!

    朱棣也不着急,就耐心等着,他把龙袍脱了,换了身肥大的道袍穿着,而且手里还拿了一把紫砂壶。

    人家拿紫砂壶泡茶,可朱棣偏不这么干,他的壶里泡着红枣枸杞,喝一口,甜兮兮,浑身冒热气,舒坦!

    对于朱棣的行为,柳淳只有一个评价,都说三代出一个贵族,真是有道理!

    别看贵为天子,老朱那是两手两脚都是泥,到了朱棣这里,手或许干净了,可两只脚还踩在泥潭里,高雅不起来。

    只有等到第三代……等等吧!

    柳淳又摇头了,想起那三头猪,他都发愁。

    看起来,朱家想要高雅,希望都寄托在朱瞻基身上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凡是高雅的,一肚子才学的,貌似没几个能当好皇帝的,真是讽刺啊!

    柳淳思绪飘飞,还没找出方法来。

    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柳大人求见!

    又一个柳大人!

    谁啊?

    朱棣急忙请他进来,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任命的北平都督柳三!

    “臣拜见陛下!”

    朱棣连忙站起,亲自把柳三扶起来,笑呵呵道:“柳卿,和你大老远赶来,一路辛苦了。”

    柳三忙道:“陛下,臣没什么辛苦的,臣……只是担心!”

    “担心?有什么事情?”

    柳三咧嘴苦笑,“都是臣的逆子,这小子惹祸了!”

    朱棣哈哈大笑,“他?要是不惹祸,还叫柳淳吗!只管放心说,俺朱棣不会在意的。”

    柳三鼓足勇气,低声道:“陛下,北平的房子……落价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46章 自投罗网的接盘侠

    柳三说完之后,他琢磨着这俩人怎么也会震惊啊!多大的事情啊,天都塌下来了,你们也不着急?

    还真别说,这俩货就这么淡定。

    柳三咽了口吐沫,艰难道:“陛下,北平房产可关乎了许多人的生计,并非等闲啊!”

    朱棣点头,“这个朕当然知道,只是天下有这么多事情,朕不能事必躬亲,故此只能责寄臣工了。”

    “那……那臣工负担不起来怎么办?”三爷小声问道。

    “这个吗……国法无情,不是朕不想高抬贵手,实在是有人自寻死路啊!”朱棣很无赖道。

    至于那位“自寻死路”的货儿,此刻一脸无辜,把两手一摊,“房价起落,是市场规律,跟个人是没有关系的。”

    三爷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愤怒冲到柳淳面前,“小子,你别跟我装蒜,市场,市场!那市场不就是你弄得!现在北平房价普遍下跌,你要是拿不出办法,我,我跟你没完!”柳三的激动,出乎柳淳的意料。

    便宜老爹是怎么了?吹胡子瞪眼,好像吃人的模样,咱好歹也是父子啊,至于这么气急败坏吗?

    “那个……您老人家不会投资了吧?”柳淳试探着问道。

    三爷憋得老脸通红,怒哼道:“我就不该听你的忽悠!”三爷不但买了,还把那点家产都押进去了,屈指一算,至少是五十万两!

    这一下子虽然不至于赔光,但也足以伤筋动骨了,三爷手上半点余钱都没有了,那可是他的棺材本啊,能不生气吗?

    而且更让三爷害怕的是北平的房产,还关系着许多将领,这帮人可都是新朝显贵。柳淳虽然根基深厚,但若是一次得罪这么多人,那也不是好玩的。

    “你小子赶快拿出办法啊!”三爷气得在柳淳面前来回转动。

    柳淳突然一笑,“爹,你还是冷静点,免得治你君前失仪的罪过。其实吧,这也在我预料之中。”

    柳淳笑呵呵道:“陛下大军南下,诸位大将,还有王府人员,以及十几万大军……这就好比一间屋子,突然抽掉了一半的顶梁柱,不出事就怪了。”

    柳三抓着胡须,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朱棣带走的人员都是达官显贵,消费能力最强的,没了这帮人支撑,本就基础不牢的北平楼市,快速下跌,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那要怎么办啊?”

    柳淳道:“我这里有上策和下策两个主意。”顿了顿,偷眼看朱棣,“不管哪个办法,都要陛下授权,所以我还是请陛下定夺吧!”

    朱棣不悦道:“你自己捅娄子,却往朕身上推,你简直可恶透顶!”朱棣大怒,可生气也没有,北平的房舍还关系到他们家呢,马虎不得。

    “先说下策,我听听能坏到什么程度。”

    “下策很简单,就是放任北平崩盘,然后宣布扩建金陵的计划,重新炒金陵的土地,江南人口更多,炒作的潜力巨大,好处多多……”

    “你给我闭嘴!”朱棣气得跳了起来,这哪是下策,简直是缺德带冒烟。

    你把北平弄得一地鸡毛,还没有收拾好,就想对应天下手?

    这大明朝没有几块好地方了,你可要手下留情啊!

    堂堂天子,竟然要哀求柳淳了。

    “说上策吧?”

    “这个上策吗?当然是全力救市了……”柳淳沉吟道:“陛下,臣想先请教,陛下可愿意继续定都金陵?”

    听到这话,朱棣没有迟疑,用叫踩着龙椅,伸手把裤腿撩起,露出了多毛的小腿。

    朱棣用手按了按小腿的皮肤,顿时出现一个个的小坑,需要缓缓恢复平滑……柳淳沉吟道:“陛下,你这是风湿?”

    朱棣叹口气,“在北平留下的老毛病了,没想到到了江南,反而更加严重了。”

    都说江南温暖,可冬天的那两个月,湿冷阴雨,绵绵不断,简直能把人折磨疯了。朱棣虽然出生南方,但是他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已经在北边生活习惯了。

    从他的本心讲,是半点不愿意留在金陵。

    “只是这迁都工程,十分庞大,现在北平在做的那些,也就是十分之一罢了,除了京城,还有九边,到了北平,等于是天子守国门,直面大漠铁骑,必须做好全盘的谋划,做到万无一失才行。”

    柳淳很赞同朱棣的看法,但是柳淳却有别的意见。

    “陛下,迁都的确不忙,但是却不妨碍我们把声势造起来。臣提议可以先向北平搬迁衙门。”

    “搬迁什么衙门?他们都在我眼皮子底下办公,能少得了哪个?”

    柳淳大笑,“哪个都不用搬……陛下,您不会忘了吧,还有那么多外藩使臣呢!”

    朱棣眉头紧皱,“柳淳,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们和外藩需要保持稳定密切的联系,因此臣提议在北平划出区域,给外藩使用,方便双方交流。”

    “等会儿!”朱棣拦住了柳淳,“这海外藩国,要想在大明安身立命。朕心情好,可以赐给他们房舍,心情不好,自然收回,全都在朕的一念之间。岂能让一群蛮夷在京城购置土地,这成了什么?”

    就连三爷都摇头,儿子是越来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