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殿试之前,朱元璋把朱标叫到了近前。
“皇儿,你觉得何为科举?”
朱标立刻答道:“科举乃是论才大典,自然是为了朝廷,选拔人才了!”
朱元璋轻笑,“这只是一个方面,科举的要旨在于牢笼才俊。唐太宗不是说过,天下英雄,入我瓮中么!道理就是如此,要让读书人有一条上进之路,要让他们皓首穷经,仔细研究学问,老老实实考试,入仕为官。要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像那个臭小子一样,心思那么花花,朕该多累啊!”
朱标忍不住轻笑,父皇这是怎么了,提到了科举,也不忘揶揄柳淳,算起来一段时间,没见那小子进宫了。
“父皇,孩儿倒是觉得,科举还好是以求才为主,官吏能干一些,未尝不是好事。”
朱元璋哈哈大笑,“你的看法和父皇不一样没什么,不过今天的殿试,是父皇说了算"朱元璋突然怒冲冲道:“有一个人,朕必须黜落!”
朱标忙道:“父皇,殿试不可以黜落的。"
朱元璋不屑一笑,反问道:“谁说不能黜落?即便不能,朕也可以把他打入三甲进士行列!什么狗屁祥瑞!以为弄出一个六元之说,就能让朕低头吗?做梦吧!”
朱元璋下了决心,一定要给那些文官一个教训。
朕决定的事情,他们居然敢一而再,再而三,挑战朕的耐性!是觉得虎老了不吃人吗?
送你们俩字,做梦!
“那个叫许观的,朕不想再看到他了,等殿试结束,立刻外放,永远不要回京。”朱元璋已经做出了决定。
殿试是不需要糊名的,因此在考过之后,卷子就会交给老朱,请皇帝陛下御览。
朱元璋的工作狂属性,暴露无遗。
后面的天子,是断然不会看这么多文章的,他们最多看前面的十名,甚至五名,然后圈选出喜欢的,确定名次,就可以发布皇榜了。
所以说,天子门生只是个名头而已,对于所有的进士来说,主考官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他们需要效忠一辈子的“座师”。
朱元璋是不会给文官夺权的机会,他捧起所有的卷子,一份一份看着,不光看,还要画出喜欢的句子。
每每读到妙文,朱元璋都会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人才入朝,江山永固。
老朱怎么不喜?
只是在所有文章中,有一篇是老朱最在意的,被他压在了最下面。
“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寥寥几语,就把九边屯兵的用意说得清清楚楚……奈何你怎么是文官推出来的人啊!让朕好生为难啊!
朱元璋犹豫了再三,终于开口,“宣许观上殿!”
………………………………
第229章 柳三赚大了
不得不说,一个人长得好看,是很有用的,所谓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颜值。比如朱元璋就很帅气,要不怎么能让马皇后看中呢!至于那张不知从哪弄来的大下巴画像,根本是满清的糟蹋,眉清目秀,面容刚毅,高大挺拔,让马皇后一见钟情,才是年轻时候的老朱。
但老朱也不能不承认,面前这个人,比当年的他,还要出色许多。
身形修长,五官俊秀,气度从容,充满了强烈的自信,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吧!从下场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无一失手,绝对有资格骄傲。
老朱看着许观的模样,突然眼前闪过一张笑嘻嘻的少年脸!
是那个该死的臭小子!
只要不长残,再过几年。柳淳绝对比许观好看许多。两个人都有强烈的自信,只是他们自信的方面不一样。
柳淳是那种藐视一切,哪怕连皇帝太子,也都敢挖坑下套的肆无忌惮。
而许观呢,他是绝对的骄傲,古往今来,从有科举考试那一天,他的成就都是前无古人的,至于后面有没有来者,都不好说了。
不过在自信之余,许观还欠缺那么一点从容,没法子,寄人篱下,入赘改姓,有祖宗不能认,饱受白眼歧视,那个滋味真的不好受啊!
或许今天就能有个结果吧!
“许观,朕看了你的文章,你主张屯兵塞上,且战且守,朕颇为欣赏。可有人却说,塞上屯兵,耗费巨大,得不偿失,你有何辩解?”
“臣无有辩解!”
“为何?”
“陛下,臣因为此事根本不用辩解,事实具在,又何必浪费吐沫!”
朱元璋轻笑,“语气是狂妄了些,不过也有道理,你是觉得大宁做得不错?”
“没错!”许观朗声道:“大宁屯田,所种黄豆,油菜籽,已经远销江南,在京城市面上,有不少大宁的皮草行,卖羊皮,狼皮,狐狸皮,不一而足。那些说屯兵塞上,会耗费无算的人,只要稍微走动一下,就应该清楚,他们闭门造车,故步自封!”
朱元璋又笑道:“你说的有理,可也不尽完全。秦汉隋唐,都曾在边境屯扎重兵,国势昌隆之时,固然能杨威塞外,等国势衰败,就不免得而复失,你又作何解释?”
“陛下,臣还是那句话,这都是无知之论。臣曾有幸参与万寿盛典,臣亲眼见过,故元皇帝,携带部民,觐见天子。还送来了许多礼物。其中有战马,有农具,还有他们种植的粮食,纺出来的线。臣以为,我大明和汉唐不同之处,就在于此!陛下任用贤才,大刀阔斧,能够改变蛮夷习俗,化夷为夏,长此下去,在边地,朝廷的力量越来越强,蛮夷越来越弱,此消彼长,还用的在乎些许蛮夷吗?”
许观顿了顿,又道:“陛下,臣以为当下九边,并非没有问题。关口在于军户负担过重。臣觉得,朝廷能适当减轻税赋,让边民过得更安稳,富足,到了那时候,大明江山,自然固若金汤。”
许观的声音很好听,加上抑扬顿挫,富有节奏,让朱元璋颇为欢喜。
“说的不错,言之有物,不是一个书呆子!朕还想问你,对于迁都之事,你有何看法?”
关键的来了!
许观早就知道,这一题,关乎生死荣辱,绝对不能出错,他沉默不语,朱元璋笑呵呵等着,耐心十足。
差不多半分钟过去,许观才缓缓道:“陛下,此次殿试,以边防为策略之题,臣也就从边防破题。金陵向东,向南,皆是大海,只有些许倭寇,威胁不到朝廷的安全。我大明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北,其次是西南。京城距离西北,数千里之遥,往返费时,一旦出现战火,从江南调度兵马粮草,耗费巨大,而且容易错失战机。”
说到这里,许观抬起头,迎着老朱的目光,他朗声道:“所以……臣觉得,应该将都城至于中原大地,屯重兵于西北,尽快打通河西走廊,光复西域!只有收复了西域,西北的安全才有了屏障,西北稳如泰山,才可以作为千秋帝都,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朱元璋抓着试卷的手突然松开,许观的文章缓缓飘落地上,老朱顾不得捡,直接站起,大笑道:“好,说得好啊!”
“你又提醒了朕,不光要迁都,还要用兵收复西北,要出兵,要尽快出兵,将北元的残部彻底扫荡一空。打通河西走廊,进军西域。君子不立危墙,不拿回西域,如何能安居中原?”
朱元璋非常非常满意,在京城发生的事情,能瞒得过皇帝陛下的几乎没有。
市面上盛传,许观是文曲星下凡,六元魁首,江南的文采风流,都加在他一人的身上,只要这位大才子入朝,必定能辅佐君父,仗义执言,有了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老朱又不是傻瓜,怎么听不出来、
这帮孙子是想推许观出来,跟朕打擂台!
老朱根本不在乎什么六元不六元的,最后一元在朕的手里,说不给就不给,谁还敢逼迫朕不成?
老朱是拿定了主意的。
若非许观的字迹太漂亮,老朱连看都不愿意看。
可看完文章之后,他又不能不看这个人!
老朱原本觉得,只要许观不明着反对迁都,就赏个探花给他。
可谁知道,许观不但支持迁都,还提出了重要建议,这让老朱心花怒放!
看起来市面上的传言,未必属实,或者说,有人居心叵测,故意散播流言蜚语。
净玩些不入流的手段,真是让人不齿!
老朱兴奋之下,居然从丹墀走下来,到了许观的面前,直接道:“你可听人说过迁都的事情?你又是如何想的?”
许观忙道:“臣的确听很多人提起,臣以为迁都是大事,陛下深思熟虑许久,才提了出来,自然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身为臣子,理当拾遗补缺,替陛下完成迁都大业,这才是人臣的本分!”
“好!”
朱元璋又笑道:“可有人却说,要劝阻朕,不要让朕胡来,更不可随意迁都,你又是如何看?”
许观额头冒汗,他在心里推演了好几十遍,但真的面对老朱,他又觉得什么盘算都没用了。
“陛下,若是有充足的道理,能说服陛下,自然可以上书言事,朝廷有科道言官,有通政司,臣觉得,若是不能正办,就不是正论!”
不能正办,不是正论!
老朱心花怒放,说得好,说得太好了!
“既然不是正论,那朕就不用在乎了!”朱元璋心满意足道:“许观之才学,朕颇为欣慰,你就是本科的状元,对了,你还有什么要求没有,朕听闻你的家中有些不方便……”
许观万万没料到,朱元璋居然主动提了出来,他眼中含泪。
“启奏陛下,臣父早年入赘许家,臣自幼得蒙许家恩养,感怀在心。臣,臣恳请陛下,能赐许家牌坊一座,表彰教化乡里之功!”
朱元璋眉头微皱,“没了?”
“没了!这就是臣的愿望!”说完,许观以头杵地。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年轻人,突然大笑起来,“好,朕不但要给许家一个牌坊,也要给你一个碑文!就放在国子监,让天下英才瞧瞧,‘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我大明人才辈出,朕心甚慰啊!”
……
“那个许观……不对,应该叫黄观才对!”徐增寿啧啧道:“他这手高明啊,替许家求了牌坊,名义上是感念教养恩德,实际上却告诉世人,他不是许家的人,偏偏又让许家说不出什么来,如果许家识相,就应该立刻准许黄观恢复原姓,如果还拦着此事,只会被世人唾骂。”徐增寿歪着头,好奇道:“这么缺德的办法,不会是你告诉他的吧?”
柳淳敲着桌子,很不高兴道:“注意你的用词,还有,人家堂堂六首魁元,一肚子的坏水怎么会比我少?这样的办法,还用我教啊?你也太小瞧文曲星下凡了。”
徐增寿丝毫不在乎柳淳的提醒,反正苏州的产业都揣到了我的怀里,你柳淳也没什么用了。而且呢,看你小子跟我妹妹的意思,没准你还要求我呢!
认你当大哥?
不存在的!
你小子早晚要管我叫四哥!
徐增寿越来越膨胀了,他连柳淳都瞧不起,又怎么会在乎黄大状元。
“什么六首啊?什么文曲星?”徐增寿笑嘻嘻道:“你知道不,今年新科进士齐聚唱和交谈,愣是没请黄观!”
“怎么会?”柳淳不解,“他可是状元,不请他请谁啊?”
“哈哈哈!”徐增寿嘿嘿大笑,“有人说了,他们不知道请贴上是写黄观,还是许观,一人不能发两个请帖,所以吗,就只有免了!”
“荒唐!”
柳淳气得一拍桌子,豁然站起,黄观的事情的确有些复杂,他爹早年入赘,那是迫不得已,这个恩要铭记。但是许家也确实有无礼歧视的问题。如今黄观要了牌坊,等于给了许家无上尊荣,养育之恩,也报答了不少,大家好聚好散,也是一段佳话。
怎么有人还追着不放?
“既然这样,他们不清,我请!”柳淳信誓旦旦道:“我请黄大状元,帮着操持我爹的婚事!”
………………………………
第230章 小人物的大婚礼
“我说黄大状元,你跟我搅在一起,可没什么好处啊!我估计要不了几天,你头上的六元光环,就会消耗殆尽的!”
“头上?光环?”黄观跟柳淳相处的时间不长,不太理解他的用词。
“很简单啊,就像是庙里的佛像,脑袋上一圈一圈的,能让你更加庄严肃穆,神圣威严。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六元,文曲星下界,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不一样的。”
黄观苦笑着摇头,“有什么不一样的,柳大人,你就不要揶揄我了,我还有什么光环可言,早就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了!”
黄观真没有撒谎,他求了牌坊,消息传过去,许家实在是没有法子,只能写了一份文书,送给黄观,答应他恢复原姓。
只是私下里,许家气急败坏。
全都疯了!
六元啊!
多大的荣耀!
他们都准备写进族谱,流传后世,作为家族永远的荣耀。可还没来得及高兴,煮熟的鸭子就飞了。
黄观请赐牌坊,这一招暗藏杀机。
假如黄观还是许家人,朝廷赐牌坊,乃是赐给六元相公的。
可黄观偏偏给许家请了牌坊,是赞颂他们教养之德,这里面暗含的意思,就是他不是许家的人。
道理也很简单,你花多少精力,养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应该的。但若是尽心尽力,教养别人的孩子,那就是值得赞美颂扬的。
虽然黄观在许家受了无数白眼,遭了各种歧视。但他依旧决定把眼泪含在肚子里,笑着给许家一个体面,也给自己一个解脱。
许家是地方豪强,虽然生气愤怒,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放了黄观。私下里,却有许家的人散播出风声,说黄观在家的时候,不孝敬老人,品行低劣,攀附权贵,两面三刀,他能考上秀才,就是靠着迎合考官,至于后面的三元,是怎么得的,就不好说了……
毕竟把黄观养大,许家的坏话还是很有杀伤力的。再加之一些人的渲染,黄观有才无德的印象渐渐形成了。
人们又把他御前的奏对拿出来,说黄观为了考上状元,昧着良心,迎合陛下,支持迁都。是奸佞无疑。
还有人讲,迁都耗费国帑民财,无数百姓征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为了修一座新的都城,要死多少人?
新都的地下,都是累累白骨,黄观就是杀人的刽子手,士林的败类,科举史上的小丑……
不得不说,吐沫星子真的能淹死人。
这才没几天,黄观就已经臭大街了。同科的人根本没有找他玩的,甚至还有人翻出了他出使倭国的旧事,煞有介事,举发黄观通倭。
“柳大人,说句实话,我现在跟过街老鼠差不多,我怕坏了令尊的婚事啊!”
柳淳突然哈哈大笑:“状元公,我这个人没有别的优点,就是脸皮够厚,心脏够大……咱们这么说吧,孔夫子活着的时候,四处求官,一生落魄,好不容易掌权,就原形毕露,把少正卯给杀了,这么个人,谁能想到,几百年后,立地成圣了呢!所以啊,不要怕被骂,骂你的越多,某种程度上,就是夸你的越多,这二者是一样的。”
黄观哼了一声,“柳大人,你诽谤圣贤,简直大逆不道……不过算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圣人门徒了,也就不说什么了。不过若是让我几百年后,才能改变名声,那,那我可受不了!”
黄观叹了口气,“柳大人,你知道不?我小时候在族学读书,被赶到了角落里面,那块是漏的,每逢下雨,我的衣服就会被淋湿,我想躲雨,其他人都不让我过去,还骂我,说龙虎岂能与猪狗并列……”黄观的拳头握紧,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从那时候我就发誓,要读书,要出人头地,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惊掉下巴,我等不了那么久!”
柳淳哈哈大笑,“所以你就决定背叛文官,站在我这一边?”
“我相信柳大人!”黄观认真道。
柳淳愣了一下,笑道:“得了吧,我都不信我自己呢!就我这个小细腿,可给不了你庇护。而且要我说,你也别太在意过去,许家是给了你不少的羞辱,但是这世上能读书的人,一百个里不过两三个人罢了,你已经是很幸运的了。根据我的经验,不要把自己的荣辱系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只有能掌握在手里的,才是真的!”
黄观万万没有料到,他一个状元公,卖身投靠,柳淳居然拒之门外,但若说拒之门外,他为什么要跟自己讲为官的心得?
能倒是说现在的程度还不够,没法跟他合作?
哎呦!
柳淳啊,你也别太狂妄了,我可是六元啊,直接入选翰林院,也是从六品的翰林修撰,是有资格跟随在陛下身边,记录言行,甚至起草一些简单的诏书的。
换句话说,本状元公是天子近臣,别看文官那边骂他的不少,但黄观相信,只要过了风头,他确确实实站稳了脚跟,会有人向他靠拢过来的。
毕竟早年的经历,让黄观对人性很悲观的,他觉得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乃是人的本能,改变不了的。
好吧,他也在趋炎附势。
柳淳很受朱元璋宠爱,黄观想通过投靠他,学到和天子相处的本事,也快速成为宠臣……只是有点不顺利啊!
黄观很纠结,可也没有办法,只能尽力操持婚礼,顺便好好观察柳淳,寻找新的机会……按照古礼,从议婚到成婚,要经过六道礼仪程序,即六礼:纳彩一男家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一一男家询问女子的名字、生辰;纳吉一一男家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男家下骋礼;请期——选定结婚日期:亲迎一一接新娘子到男方家里成婚。每道礼仪程序,又有许多细节,十分繁琐冗杂。
柳三身份不高,冯姑娘又是二婚,礼节很简短,被压缩成了三项……纳采,纳征、亲迎。也就是求亲、下聘、成婚,简单明了。
黄观在太学,钻研过各种礼节,都烂熟于心。
他觉得给柳三办婚事,没什么难的。
可很快,现实就给他一个大巴掌!
燕王朱棣,王妃徐氏,从北平送来了足足十船礼物,让千户陈远押着,给送到了金陵,其中光是人参,就装了十筐!
朱棣还写了亲笔信,他在信中,赞颂柳三的功劳,说他出生入死,刺探军情,没有他,就没有出兵辽东的胜利。
朱棣这么干,已经是把柳三看成自己的人,给足了面子。谁能想到,在朱棣的礼物刚刚送来之际,开封的周王朱橚也送来了一份厚礼,另外让人吃惊的是,秦王朱樉也挑了二十匹好马,送了过来。
要知道,这是继万寿盛典之后,几大藩王,一起送礼,而且礼物都非常贵重。
别说柳三了,就算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也断然没有这么高的待遇!
如果说这样就完了,也就罢了,关键是紧随其后,信国公汤和,颖国公傅友德,梁国公蓝玉,包括被贬的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甚至连魏国公徐辉祖,悉数有礼物送来。而汤和和蓝玉,更是亲自过来,俨然以柳三的长辈亲属自居,里里外外,过问每一件事情,半点不含糊。
黄观每天操持各种事务,天天光是见这些大人物,就让他头晕目眩了。
寻常的进士,你在朝三年五载,未必能跟这帮人说上一句话,可现在呢,天天碰面不说,还时常能聊一聊,黄观觉得,能认识这些人,留下一面之缘,就已经是赚大了。
这还不打紧,一文一武,两个奇人,也出现在了柳家,黄观打听之后才知道,那个山羊胡的小老头,就罗贯中,没有别的本事,就会写话本。还有个背着狗皮卷的老头,有一次跟蓝玉切磋武功,黄观才知道,敢情他就是赫赫大名的张定边!
更让黄观惊讶的是,那位原本一心飞天的陶成道,带着一大帮弟子过来了。
柳淳代师收徒,认了陶成道当师弟,原则上柳三就是陶成道的长辈,虽然还没有陶成道岁数大。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今天是你们师爷的婚事,拿出本事来!要做出最好看的烟花,还要把热气球升起来,给师爷庆贺新婚!”
“疯了!都疯了!”
黄观只能这么说,柳三不过是锦衣卫千户,值得吗?
自己废了多大的力气,考了前无古人的六元,怎么看起来,还没有柳三来的威风啊?老天爷,我可是文曲星啊,难道,难道他是武曲星?
黄观疯狂拷问自己的时候,突然有太监捧着圣旨来了。
“……千户柳三,数十年尽忠报国,劳苦功高。特加锦衣卫指挥同知,赐穿飞鱼服!”
黄观无话可说了,从千户升到了同知,够狠!
还有没有更厉害的?
事实不会让黄观失望,老太监来了之后,太子朱标居然也来了。
“这个大喜的日子,父皇可是会亲自过来!你们要小心准备着,别马虎大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