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老爹帮着许家料理了一些事情,并且给义军送了礼物,这才躲过了一劫。

    正因为这点香火情,黄观才能在小时候随着许家子弟一起读书,要不然,他也就跟家生子差不多,还指望着考科举,做梦去吧!

    “陛下,进入本朝以来,许家最初还算老实,可随着天下太平,他们子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还进入了县衙和府衙,成为了小吏。这就是许家重新张牙舞爪的第一步!”

    “原本按照朝廷的规定,许家丁多钱多,应该作为粮长,可许家靠着在衙门的人,把粮长的差事推给了其他并不富裕的人家!”

    老朱脸色很难看!

    粮长是他的发明!

    朱元璋爱民,这点是真不用怀疑的,只是有些时候,好心办坏事。

    就拿征税来说,老朱担心官吏趁机鱼肉百姓,他就把征粮的权力交给了粮长。所谓粮长,就是在一个粮区之内,通常是一万石田赋为一个粮区,在粮区内,丁多粮多的家,充当粮长,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送到京城。

    而且这个粮长也是世袭的。

    很显然,不是个什么好差事。

    首先征粮就很麻烦,还要按时送到京城,那就更麻烦了。

    沿途的损失,牲口和人丁都可能死在路上,朝廷可是不会管这些的。

    许家自然而然,就把粮长推给了别人,他们不愿意负责征粮,但是对田产却极为有兴趣,通过不断兼并,他们手上的田产已经突破了五千亩。

    在池州也算是中上等的富户,而且这几年,陆续有许家的子弟,考上了功名。

    一个秀才,就能免两石税粮,免两丁徭役。

    许家纳税的数额越来越少,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

    他们渐渐的不满足当一方的豪强,他们想把手伸到京城。

    这不,正巧赶上了黄观考中状元,许家就想着借用他的名头,接受投献,快速积累起田产。

    “陛下,根据查核,许家有田产五千六百多亩,其中给他们种田的佃户就有二百七十多户。这次黄大人考中了状元,有了官身,按照朝廷的规矩,是可以豢养家仆。这二百多佃户就会变成许家的家仆,从此之后,朝廷的黄册就没了这些人,他们只给许家做事!”

    “荒唐!岂有此理!”

    朱元璋气得拍桌子,“怪不得朕看好些地方,立国二十多年,丁口却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减少!原来都变成了他们的奴仆!”

    朱元璋突然气哼哼看向汤和,怒道:“信国公,你的家中,有多少仆人?是不是也都不向朝廷纳赋?还有蒋瓛,你的家中呢?”

    这两位吓得慌忙跪倒,老朱也没放过柳淳,“还有你,你小子也有不少奴仆吧?”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43章 老朱的改革决心

    许家算什么?在老朱的眼里,或许连个屁都不是。可他们就敢兼并几千亩的土地,手下几百户佃农。

    若是让他们成功打着黄观的旗号,四处兼并,弄到上万亩的土地,也不是难事。而且他们还能不用纳赋,不用服役,甚至连他们的佃户也不用交人丁税!

    开什么玩笑?

    一个许家就能黑掉这么多,假如有千万个许家,大明的江山,还不被这些蚂蚁啃光了?

    比许家还有势力的,绝不在少数,眼前这几个家伙,就是如此!

    老汤跪在了地上,战战兢兢道:“老臣家中只有奴仆二百七十五人,陛下若是不信,可派人查验,多一个,老臣情愿伏诛!”

    朱元璋眉头紧皱,在场的其他人也颇为惊讶。

    汤和可是信国公,陛下的发小,勋贵当中的佼佼者,他的奴仆怎么会这么少?

    “启奏陛下,老臣只有陛下赐的五百人,其中有二百人被逆臣李善长借走。剩下的人当中,陆续老病死去了一些,臣绝不敢欺瞒陛下,请陛下明察!”

    老朱盯着汤和,微微颔首。

    不愧是自己最信任的老兄弟,没让朕失望!

    老朱亲手把汤和搀起来,“你也一把年纪了,别动不动就跪啊跪的。朕还会因为这点事情,责怪你不成?”

    汤和晃着大脑袋,感动道:“陛下厚爱,老臣可不能忘恩负义,除了陛下恩赐,老臣多取了一分一毫,就把这手给剁了!陛下恩重如山,有些王八羔子不知足,杀了他们也活该!”

    老朱欣然大笑,啥也别说了,还是老汤了解他。

    看着这对君臣的样子,柳淳暗暗感叹,怪不得汤和能活到最后呢!这家伙真是有两下子,至少在讨朱元璋欢心这件事情上,柳淳怕是一辈子也赶不上了。

    老朱又把目光转向了蒋瓛。

    “你呢?家里又有多少仆人?”

    “没有!”

    “哦?当真没有?”

    “臣不敢欺君,的确一个没有,臣家中只有老母和糟糠之妻,她们靠着缝补洗涮,维持家用!”蒋瓛干脆答道。

    有人或许会觉得蒋瓛在撒谎,还真不是!

    他是有名的酷吏,所谓酷吏,基本上都非常清廉,如果立身不正,早就被干掉了,根本没有成为酷吏的机会。

    上一任指挥使毛骧就是因为做事不小心,贪了钱财,让人抓住了把柄,才丢了性命。

    蒋瓛吸取教训,他从来不贪不占,大明的俸禄低,京城花销又大,可他情愿意让老母织布,妻子刺绣,换点微薄的收入,填补家用,也绝不拿一分钱不该拿的。

    要是去蒋瓛的家,就能明白一个词……家徒四壁!

    老朱问了这两个,其实心里都有数,他真正在乎的是柳淳!

    “臭小子,你家那么多产业,你小子豢养了多少奴仆?还不从实招来!”

    柳淳无奈苦笑,“陛下,臣能说跟蒋大人一样,一个都没有吗?”

    蒋瓛哂笑,你跟我一样,骗鬼吧!

    “柳经历,你知道什么是欺君之罪吗?”

    柳淳冷笑,别以为你是我爹的上司,小爷就会怕你!

    “我的确没有任何奴仆,手上也没有一张卖身契!”

    “不可能!”蒋瓛断然道:“大宁冶铁厂足有上千人,他们难道不是你的仆人吗?”

    “笑话!”柳淳摇头道:“他们是冶铁厂的工匠,还有人拿着冶铁厂的股份。每个人都按照规矩,缴纳丁税,蒋大人,你觉得他们算奴仆吗?”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朱标终于开口了。

    “咳咳……那个,孤手里也有钢铁厂的股份,孤总不算柳淳的奴仆吧?”

    一句话,差点把蒋瓛怼个跟头,他哪来的胆,跟太子叫板啊,柳淳这小子还真得太子的欢心,蒋瓛无计可施。

    老朱沉吟着,瞧了瞧三位臣子。

    “好,就算你们都有理,没有占朕的便宜。那朕问你们,像许家这样的豪强,是多还是少?”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道:“多!很多!”

    “那你们有什么办法?”

    汤和想了想,试探道:“可以迁豪强到凤阳!”

    蒋瓛的主张就比较干净利落了。

    “杀!凡是兼并田地,皆杀之!”

    这俩办法半点都不新鲜,老朱一直都在用。

    可问题是,不管怎么杀,怎么抑制,始终都有人兼并土地,而且还愈演愈烈,就像贪官一样,杀不干净!

    老朱很纠结,也很无奈,他负着手,来回踱步,烦躁的脚步,烦躁的心绪……“柳淳!”老朱突然断喝一声,吓得柳淳一哆嗦。

    “你小子怎么不说话?”

    柳淳迟疑了一下,“臣怕陛下不悦,还是不要……”

    “你少给朕装蒜!你让朕生气的时候还少了?今天是朕请你们过来,坐而论道。有什么话,全都说出来。”

    柳淳吸了口气,“陛下,若是让臣讲,应该全面检讨征税的办法。”

    顿了顿,发现老朱似乎没生气,柳淳胆子大了起来。

    “历朝历代,都征两大种税,其一是丁口税,其二是田产税。在立国之初,因为奉行均田,几乎每家都有土地,这时候征这两种税,固然很容易。可一旦天下太平,百姓之间的差别就出现了。”

    “有人像许家这样,鱼肉乡里,欺压良善,聚敛财富。也有人肯出汗,能干活,运气也好,渐渐有了积攒。还有人,因为天赋好,能读书,考取功名,可以免除赋税徭役……总而言之,情况越来越复杂,人丁税普遍征收,对穷苦人很不公平。而另一方面呢,因为免赋的存在,又造成土地兼并,这两样税,都会不可避免地减少。”

    “税收少了,可国家的开支却是与日俱增,根本减不下来,长此以往,国库也就必然空虚……”

    柳淳的这番总结,堪称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但问题是,要怎么办才行?

    “陛下,臣以为,真正要做的是实现税赋的公平。纳税只应该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钱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朱元璋眉头紧皱,其他几个人也是默然沉思,改革税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柳淳,按你的说法,丁税要废掉了?”朱元璋沉吟道:“那缺口怎么办?亏空怎么补?”

    “陛下,其实也很简单,从商税下手,以臣的看法,可以用十年时间,逐步废除人丁税,与此同时,分批加征商税。在保证国库充实的前提下,实现税赋改革!”

    柳淳朗声道:“陛下,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是陛下的臣民,就应该缴纳税赋。可一个人并不能凭空创造财富,他必须拥有土地,或者做工买卖,才能赚钱。朝廷对单纯的人丁征税,很容易造成税赋的不公平。土地有产出,缴纳田赋,做工赚钱,缴纳所得税,买卖做成了,收取交易税。一句话,有资金商品的流动,才进行收税!这样才能让税赋公平!”

    “陛下,臣以为治国不能单纯锄强,还应该扶弱!”

    老朱思忖道:“怎么讲?”

    “改革税赋之后,像许家这样的,纳税就会增加许多,国库充盈之后,每年拿出一些钱,帮助各地办学,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长见识。很多人甘心成为佃户,充当别人的奴仆,说到底,一是生活所迫,再有,也是他们见识浅薄,只贪图一时填饱肚子,丝毫没有想过以后,失去了户口,变成了奴仆,便要世世代代,受人支配,永远无法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

    老朱若有所思。

    的确,免赋免疫,兼并土地,这是历代都存在的弊端。他辛辛苦苦打造的大明朝,整个财税体系,历经二十多年,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漏洞。

    现在朱元璋最恨的人就是挂在城外的李善长!

    或许当年有柳淳这样的人才在身边,他制定税收的时候,会考虑更长远,制定的办法更周密。

    奈何,他身边只有个私信作祟的李善长!把他剥皮楦草,算是便宜了!

    朱元璋切齿咬牙,恨不得李善长活过来,再扒一次皮!很多东西施行了二十年,想要重新调整,已经不容易了。但好在朱元璋是个超级勤奋的皇帝,而且他又有老黄牛的精神,恨不得把儿孙后代的活儿都给干完了。

    “改,一定要改!”

    老朱定了调子。

    柳淳松了口气,可哪里知道,老朱的下一句话,让他又郁闷了。

    “但要从哪里下手,朕一时还没有想好!柳淳,这事情既然是你提出来的,那你就给朕上个条陈吧!”

    奋斗在洪武末年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44章 王子犯法

    有关明朝灭亡的原因,说法很多,有人说明亡于万历,有人说明亡于阉党,有人说明亡于东林,甚至还有人说明亡于朱元璋!都怪老朱的祖制不好,不然大明朝就不会亡国了。在柳淳看来,怪到老朱身上,就有点荒谬了,还不如说朱元璋没建立大明朝,就不会有大明灭亡的问题,这不是跟说一个人没生下来,就不会死一样荒唐吗?

    明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崇祯,据说德国军中把人分成四种,又聪明又懒的人,当统帅,又聪明又勤快的,当参谋长,又笨又懒的,当大头兵,最惨的就是又笨又勤快的,赶快杀掉!

    很不幸,崇祯就属于那种又笨又勤快的,他笨,所以被文官糊弄,自废武功,他勤快,所以连出昏招,不管是对外对内,都不停翻烧饼,来回折腾,结果折腾得山穷水尽,只能上吊自杀。实在是半点不值得可怜。

    柳淳并不会把明朝灭亡的原因怪罪到朱元璋的头上,当不得不承认,老朱的很多措施在当时是有用的,但长久沿用,的确是存在漏洞和弊端的。

    但这也不能全怪老朱,说到底,还是明朝缺少足够的革新能力……其实不只是明朝,其他的朝代,不也是如此吗!

    唐代牛吧!

    可唐初定下来的府兵制,租庸调,三省六部等等,在几十年后,一样败坏的面目全非。

    毕竟开国君主就算雄才大略,也没有看透时代的慧眼,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柳淳觉得当下是个很不错的时间点。

    老朱当了二十多年皇帝,许多政策的弊端已经出现,还不算严重。

    而老朱呢,也算精力充沛,手段强硬,由他来进行改革,会比任何人都容易。

    柳淳很愿意做些事情,毕竟机会难得。

    当然了,柳淳也知道,以老朱的年纪,最多只能打下基础,想要真正完成,还要下一代的君王支持。

    每每想到这里,柳淳就对朱标提心吊胆,这位太子殿下看起来身体很健康,没有什么问题。

    他到底能不能成功继位?

    万一他依旧英年早逝,新的储君不管是谁,都没有足够的威望,肯定会出大乱子的,说实话,留给朱元璋的时间也不多了。

    柳淳思前想后,他只能尽力往朱标身边靠,去观察留意,寻找延长朱标生命的办法。坦白讲,柳淳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毕竟古往今来,别说太子,就连皇帝稀里糊涂死掉的都不在少数,尤其是老朱家,更是十分严重。

    只能祈求老天保佑吧!

    “殿下,针对整个财税的改革……我是觉得应该逐步废除丁口税,但考虑到维持财政的平稳,应该先把丁口税摊入田亩之中。这样呢,让地多的人,付出更多的税赋。谁想要兼并土地,就要承担更多的成本,由此一来,也能稍微缓解一下兼并的问题。”

    “对了,我还有个想法,能不能把对秀才举人的优免改为补贴?”

    朱标不解,“你的意思是?”

    “殿下,是这样的,优免是朝廷不去征税,臣所谓的补贴,则是税照样交,通过各地的官学,给秀才们发粮食。”

    朱标沉吟道:“你是说廪膳生么?”

    所谓廪膳生,就是那些官学当中,成绩比较优秀的,可以得到朝廷给的粮食,有点类似后世针对研究生,博士生的伙食补贴。

    “还是不一样的,我的意思是把应该征的田赋,一次退给秀才们!”

    “退?那,那万一退多了,朝廷吃亏,该怎么办?”朱标的思维还是很像老朱的。

    “退多了,就算秀才们占便宜了呗!”柳淳笑眯眯道:“殿下,你再仔细想想,是退的多,还是征收的多?”

    朱标略微沉吟,立刻大惊!

    没错,的确可以存在退的多的情况。

    但问题是,得到的粮食比田赋还多,只能说明,那是个穷秀才,家里真的很困难。

    针对这样的秀才,每年多给一石两石的粮食,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倒是那些家境富裕的,失去了免税的借口,让他们如数纳赋,朝廷能收到的,肯定要多得多!

    而且是穷人少交税,富人多收税。正好实现了税赋公平!

    朱标眼睛放光,忍不住拍巴掌,“妙啊!柳淳,你这招好,父皇保证会采纳,而且还会立刻颁行的。”

    柳淳满不在乎,“殿下,这只能算是小手段,真正重要的还是商税,以我的判断,再有二十年,商税就能和田赋分庭抗礼,各自占据一半,而且商税一旦超过田赋,就会永久甩开,成为支撑朝廷岁入的最重要财源。所以真正重要的还是在商税上打主意,如果只知道在土地和人丁上面打转,始终没法摆脱财税的困境……”

    朱标欣然点头,急切道:“你把这些都写下来,父皇是有心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如果真的合理,孤也会支持的!”

    ……

    就在柳淳和朱标商议改革办法的时候,天官府,詹徽老母做寿,来了几个好友,其中就包括副都御史练子宁,他是江西人,科举考试的第二名榜眼,被授予翰林修撰,入翰林院不久,母亲病故,他回家守孝三年,丁忧期满,再度回朝,恰巧李善长被杀,朝中牵连进去的官吏不少,都察院出了空缺,练子宁一跃成为副都御史。

    在洪武朝,官吏超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练子宁在家三年,正好避开了柳淳的锋芒。

    可他回京之后,却发现处处不对劲。

    比如说原来他经常去东宫讲课,像什么黄子澄啊,齐德啊,许多文官也时常出没东宫,甚至跟太子形影不离。但现在的太子,明显跟他们疏远了。东宫不再是文人的天下,包括梁国公蓝玉,他就经常出入东宫,还教导皇孙兵法武艺。

    最近几天,那个柳淳又天天往东宫跑,商讨税赋的事情。

    过去这种事情都是他们文官的专利,太子殿下这是怎么了?难道变心了?

    “你不清楚啊!”

    詹徽叹了口气,“这两年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叫柳淳的小兔崽子,自称是郭氏传人,还标榜学问承袭墨子和杨朱,最是刁钻古怪,奸佞狡诈。头些日子,老夫在金殿上也吃了他的亏,陛下和太子受了此人挑唆,有意改革财税,这大明的江山,又要乱了。”

    练子宁吸口气,“近些年励精图治,国库还算丰盈,又何必改革呢?”

    詹徽哂笑,“这有什么不解的,柳淳那个小奸贼不过是以改革为名,行削弱士人之实,这重税徭役,都要落到士绅的头上!自古以来,无恒产者无恒心,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是所有盛世的根本所在,可当下奸佞妖言惑众,离间陛下和士人的关,居心叵测,其心可诛啊!”

    詹徽提到了柳淳,那叫一个咬牙切齿,恨到了骨子里。

    练子宁迟疑道:“天官大人,既然如此,为何不上书言事,把其中的关键向陛下陈说明白?”

    詹徽翻了翻白眼,心说陛下是我能说服的吗?

    “你有所不知,那个柳淳奸猾过人,而且言语刻薄刁钻,十足的小人一个,我等具是君子之心。如何能斗得过他小人之性?”

    詹徽拿起酒杯,无奈叹道:“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老夫是心力交瘁,只怕不日就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说完,他无奈低头,喝酒吃菜。

    练子宁沉吟片刻,把酒杯放下,“天官大人,切莫灰心丧气。我从家里回京,在路上路过长沙府,我倒是听说,潭王殿下在当地兼并土地,鱼肉乡里,民怨极大!而且潭王还喜好女色,强抢民女。他的作为,可要比许家厉害千倍不止!”

    “潭王?”

    詹徽想起来了,这个潭王是老朱的第八个儿子,他的母妃达氏据说是陈友谅的妾,被老朱抢来,生下了潭王朱梓。

    这位潭王殿下长相俊美儒雅,从小就很会读书,性格也绵软温和,善于讨老朱的欢心。被封到了长沙之后,他京城回京看望父皇。

    走动比任何一位藩王都勤快。

    老朱也很偏爱他,潭王还喜欢结交儒生,经常举办诗会,如果有诗词佳作,他立刻赏赐黄金,十分大方。

    詹徽没料到,居然这位风评不错的潭王,有这样不堪的事迹。

    “你有证据吗?”

    “有!”练子宁答道:“我原想弹劾朱梓,就搜集了他的罪状,天官大人可是需要?”

    詹徽眉头微皱,突然一拍大腿,“太好了,我料定陛下要处置许家,这时候把潭王的事情捅出来,我看陛下该如何查办?”

    所谓虎毒不食子!

    詹徽不信,老朱能下得去手!


………………………………

第245章 与庶民同罪

    “前几天朕到市面上走了一趟,瞧见了一条街,朕是大开眼界啊!”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声音威严愤怒,雄伟的奉天殿,充满了回声。柳淳站在武官的堆里,只是耐心听着。

    许家的事情柳淳柳淳一清二楚,老朱以此事作为突破口,昭示改革的雄心,可以说十分恰当。

    耐心听着老朱怎么讲吧!

    “朕自国初授田之后,便严令禁止土地兼并,更不许霸占民田,接受投献。然则就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有一条街,专门做这种生意!他们一面欺凌穷苦的百姓,一面勾着达官显贵,朝中文武!”

    “甚至有时候,为了一块田地,不惜设局陷害,放贷逼迫,用尽各种龌龊的手段,把土地拿到手里,然后再卖给有权有势之人,牟取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