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女-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天清早,芙蓉在王婶子家学着做葱花煎饼,葫芦心急火燎的跑了进来,踮着脚拉芙蓉回家。
“煎饼还没做好咧,你急啥。”芙蓉以为是葫芦着急吃煎饼。
王婶子笑起来:“小孩子不都是这?一闻到香味啊。都是小跑。怕谁抢了他的似的。葫芦现在啊,是懂事多了。我记得以前,他一闻到我做饭的味,就先端个大碗,蹲在灶前等着了。”
“我不吃煎饼。”葫芦说着,连拖带拉的,把芙蓉扯回了家,王婶子以为他家出了啥事,怎么葫芦这样的吃货也不吃了,手里握着小竹铲就跟了过来,一进西屋,惊的王婶子的小竹铲直接掉在了地上。
原来,菜篮子上面,盖的那层秸秆里,钻出了小小的,蘑菇。
蘑菇这东西,每年春季,下雨地湿,后山会长出来一层,大姑娘小媳妇的,便去后山采了来,或是自家吃了,或是提到集市上换银子,但自祖宗那一代,谁也没有试过,碾碎的玉米芯里,竟然能长出蘑菇来。
那些蘑菇嫩嫩的,滑滑的,像是刚睡醒的小孩,探着小脑袋,紧紧的依偎在柔软的秸秆旁边,王婶子想用布满老茧的手摸一下,却又怕碰坏了蘑菇,只能轻轻的,拿手在上面比了比:“芙蓉,这真是你养出来的?”
芙蓉点点头。
王婶子的眼泪都出来了:“你这闺女,手怎么这么巧呢,每到秋收后,这玉米芯,扔的到处都是,大家都觉得是累赘,谁能想到,竟然还能长出蘑菇来呢。我这一把年纪了,还是头一回见。我原以为,你拉了这玉米芯回来,是当柴烧的啊。”
睡上睡觉时,王婶子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杨老爷子说,芙蓉让玉米芯长出了蘑菇,杨老爷子靠在床头,正抽着烟锅子,听王婶子说出这话,直接吸了一口烟气,把自己给呛住了:“你怎么不说葫芦头上长出了蘑菇呢,还没睡着,就先做梦了。”
“真的呢,我哪能说瞎话,白天我见了,那些菜篮子里,透着窟窿,顺着窟窿,长出了不少的小蘑菇,小手指甲大,嫩的很。”王婶子一脸羡慕。
杨老爷子听说这稀罕事,当即就要披衣起来去看看,王婶子赶紧拉住了:“这天都黑了,你还去叫门?明儿看吧。”
天刚亮,杨老爷子就迫不及待的一瘸一拐跑进了芙蓉家,做了这么久的邻居,他倒是第一次这么迫不及待。
ps:
9月1号拉,渐渐的凉了,晚上码字,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了。天凉了,记得加衣服咯亲们。
另外,恩,一个小笑话,我有个朋友,一直在追看一本书,然后这两天突然不看了,我问他,为啥不看了?他说,作者更新太慢,书友们等的受不了了,直接骂了起来,然后作者不想挨骂,直接匆匆结尾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顿时惊呆了有木有。
我的更新也很慢,八月份时,是每天3000+,感谢大家,从来没有人说过什么,你们都是默默的在支持我,真的很感动。
9月份,我每天会码多一些,每天6000+,两更,第一更在上午八点,第二更在上午十点。请大家留意。
………………………………
第140章 她就是猴精托生的
进西屋一看,果然是蘑菇,且比昨天更大了些,才信了王婶子说的话,心里对芙蓉也高看了一眼,只是有些担忧似的说:“我听人说,蘑菇也分有毒的跟没毒的,你这蘑菇,长大后,能不能吃,有没有毒?要是有毒,那够毒翻你们一家三口的了。”说着,抽了口烟锅子,摇摇头道:“恩,不对,你们是一家四口,小狗老四也算一口。”
“老头子,大清早的,你说这不吉利的。”王婶子拉拉杨老爷子的衣裳。
芙蓉一面燃着小柴禾,一面笑说:“婶儿,杨大叔今儿说这事,是实话,有毒的蘑菇,有的一棵就能毒翻一家人呢,不过我种出来的这个,是玉米芯里长出来的,不会有毒。”
有毒的蘑菇,比如白毒伞,吃一个,就能置人死亡。
而芙蓉种出来的蘑菇,俗称平菇,又称黑牡丹菇或是侧耳,是常见的食用菇,它性温,味甘,能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在古时候,还被人称为荤菜。可见味道确实不错。
杨老爷子心里无比羡慕,能吃上蘑菇,那可是比吃什么胡萝卜,芹菜,土豆,大白菜的香多了,春季时,芙蓉去后山采野蘑菇,送了一点给他们,王婶子洗干净了炒着吃,杨老爷子足足吃了半盘子,连小酒,都多喝了半瓶。这回见芙蓉又养出了蘑菇,便偷偷附在王婶子耳朵边道:“得空你问她要一点,反正这长出来的蘑菇不少。”
“这是芙蓉辛苦养出来的,还没长大,哪能咱就要了去?”王婶子十分不满的看着杨老爷子,不管是碾玉米芯,拌玉米粉,还是把玉米芯粉装进菜篮子里。杨老爷子都没有插手,有时还会说点风凉话,这会儿又开口要芙蓉送蘑菇,王婶子实在是抹不开这个面子。
“这么大嗓门干嘛咧,真是的,吵吵的石米镇都听见了。”杨老爷子被揭穿了,面上挂不住,扭头就走,去后山放羊了。
王婶子回家拿了一双千层底纳着,说是瞧着葫芦脚上的鞋子也旧了。茶茶跟芙蓉的鞋子也穿了好久,正好自己家杨波,杨老爷子的冬鞋都做好了。所以顺便帮着一家三口各做一双棉鞋。
芙蓉感激的很,就围着桌子,烧着小柴禾,跟王婶子聊家常。
王婶子对这个蘑菇实在是好奇的很,一碗茶的功夫。问了很多问题,诸如,这蘑菇啥时候能长大,这蘑菇怎么吃,只有玉米芯才能养出蘑菇来吗?或是一天要浇几次水,烧几次柴。冬天天冷的时候,这些蘑菇会不会被冻坏了……。
平菇毕竟是家养的,不是野生的。所以得悉心照料,包括温度,水份,一样都不可或缺,就连撒上去的水。芙蓉都是烧的温水,只有这样。玉米芯粉才能更快更好的长出菌丝,养出又白又嫩的蘑菇来。如果水份太少,小蘑菇就会干死,菌丝也会干掉,而温度太低,菌丝长的慢,等菜篮子里的养份没有了,蘑菇自然就不能长了。就像夏季种的豆角,番茄,过了几十天,秧苗枯萎了,自然就结不出豆角,番茄了。
而不同材质的东西,养出的蘑菇种类也不一样,比如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等,各式各样。若想养出平菇,并不是只有玉米芯才可以,比如稻草,棉籽壳,花生壳,甘蔗渣,豆杆粉等,都可以用来养出平菇,只是需要的调配方法不同罢了。
芙蓉重生前,酷爱吃各种蘑菇,比如涮锅金针菇,牛肚爆杏鲍菇,黑香菇猪肉饺子,茄汁平菇等,自己私下也研究过蘑菇的养殖,但都记不大清楚了,只有这平菇,简单,方便,也易学,芙蓉还记的,没想到,试验了一回,竟然成了。
王婶子听的禁禁有味,却又云里雾里,她没有养过蘑菇,自然也不懂,蘑菇需要什么样的温度跟水份,就觉得养蘑菇比种菜,种田的复杂多了,于是无比赞叹的对芙蓉说道:“难为你,十几岁的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大事,在咱石米镇,那可是独一份呢。了不得。”
“我也是歪打正着。”芙蓉说:“等蘑菇长大了,我先掰下来一些,给婶儿,大叔尝尝新鲜,咱虽然不常吃肉,但小小的蘑菇,咱还能吃的起。”
“这蘑菇要养出来,大冷天的,能有蘑菇吃,那可是比肉还金贵,舍了几十文钱,去割一斤猪肉吃,但几十文钱,上哪能买一斤嫩嫩的蘑菇呢。”王婶子拿着针直发呆,忍不住探头又去望了望那些蘑菇,心满意足的笑起来,将针上的棉线放在嘴里,轻轻舔了一下,打了个结儿道:“你们做小辈的啊,就是比我们这老一辈的聪明。”
过了六七天,正好是阴历的八月十五,一大早的,芙蓉瞧着蘑菇长的差不多了,应该能往下掰了,如果再长下去,怕就长老了,太硬了,不好嚼的,于是一手压着菜篮子,一手轻轻的托住蘑菇往下掰,这些蘑菇就跟层层叠叠的小扇子似的,又肥厚,又有弹性。闻着还有一股子淡淡的香气。
芙蓉将掰下来的蘑菇给王婶子家送去了一小盆,告诉王婶子说,挨着根部灰黑色的东西,要拿刀切掉,那是玉米芯粉,是不能吃的,然后剩下的蘑菇,用手扯成一条一条的,不管是做汤,还是炒菜,都是好的。
王婶子心里高兴的很,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吃上蘑菇了,于是接了过来,高高的放在锅沿上,又洗了洗手,从堂屋里拿来了几个月饼,说是给芙蓉一家吃。杨老爷子路过集市时买的。
杨老爷子这次倒很大方,见王婶子给芙蓉拿月饼,眼睛也没有斜一下,等芙蓉走后,他两步窜到灶前,盯着蘑菇看了一会儿,摇着头对王婶子说:“这么好的东西,你别笨手笨脚的,给做砸了。”
白天把月饼吃了吃,中午时,芙蓉去郑家娘子那割了二斤猪肉,人说八月十五花好月圆,也算是个小节,自己家虽只有三口人,加一条小狗,但这中秋节还是要好好过一回。
所谓的好好过一回,就是做些好吃的。
将二斤猪肉切碎了,芙蓉倒了些油在锅里,又掰下一块平菇来,葫芦一看见平菇,屁颠屁颠的奔过来帮着择洗,茶茶将灶火烧的旺旺的,芙蓉配着猪肉,做了个猪肉炒平菇,然后又做了个软炸平菇。炒了个小青菜,熬了些米粥。一家人坐着吃,很是香甜。
杨波刚去县里没几天。因为时逢中秋,便也回来过节了,一见王婶子在那择洗蘑菇,倒是惊讶的很,在怀海县,他倒是见过这蘑菇,不过都是外县里贩运来的,一斤要足足的五六十文,也就是相当于两斤猪肉的价格,他学手艺的那家酒楼里,偶尔也有平菇做成的菜式,什么凉拌手撕平菇,茄汁平菇,玉米平菇炖鸡腿等,但每一盘都要一两百文,因为平菇进价太贵,做好的成品菜也贵起来,所以想吃的人多,吃的人少,渐渐的,酒楼便不再买平菇来做了。
如今自己的娘择洗的平菇,少说也有两三斤,一百多文钱,能买不少猪肉了,若是平时,家里肉都很少吃,哪能花这闲钱买平菇这种素菜吃呢,于是好奇的问王婶子道:“娘,咋买了这么些平菇,你去县里了?这东西贵的很呢。”
“这是芙蓉给咱送的。让咱尝尝鲜。”王婶子笑着说:“你去洗洗手,一会儿我炒两个菜,你跟你爹尝尝。”
“你还是让杨波炒吧,你那手艺,现在都快没法吃了。”杨老爷子坐在灶前,借着微弱的火光,烤着他略有些湿的鞋子。
王婶子停下手来想了想,叫过来杨波轻轻的说:“这东西金贵,我掰下来一半,你给你哥家送去,让他们也尝尝。”
杨波还没接,杨老爷子便扯着嗓子道:“杨波,你皮痒了?”
王婶子一听,就知道杨老爷子不满意了,赶紧摇摇头说:“你去歇着吧,不给你哥家送了,免得你爹生气。”
“芙蓉家在哪弄的蘑菇呢?”杨波问。他可没功夫管给不给大哥送蘑菇的事,只是芙蓉过日子一向也节俭,怎么冷不丁的弄来了这些蘑菇,难道她又去县里了?石米镇可从来没人卖平菇的呀。
“这个呀,你不用操心。”杨老爷子咳嗽了一声道:“芙蓉那闺女啊,准是个猴精托生的,古怪的很,你说,就这没人要的玉米芯,她还能倒腾出蘑菇。”
“人聪明就是猴精托生的啊,爹你怎么说话的。”杨波不满意了,自己的爹天天背后骂葫芦,如今芙蓉给自己家送了平菇,自己的爹还这样说人家,哪有这样的道理。
杨老爷子一见杨波不愿意了,便摇摇头说:“唉,不说就不说,说她是孙悟空托生的总好听了吧,我瞧着,那一排菜篮子,不少长蘑菇呢,这回可愁死人了,这没蘑菇吃的时候,想蘑菇,这蘑菇多了,可怎么吃呢?往哪放呢?”
ps: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了。。。。
………………………………
第141章 猪八戒糖人没了
杨波也没听他爹到底唠叨了啥,转身就往芙蓉家奔,王婶子择洗着蘑菇,在那絮絮叨叨起来:“这孩子,跑这么快,刚回来,也不歇一会儿。”
杨老爷子拍拍鞋子上的灰说:“他正觉得稀罕呢,可不是得跑快点,跑慢了,还怕这蘑菇飞了。”
王婶子听不惯杨老爷子说话带讽刺的味儿,便不理他,端起择洗好的蘑菇,就做饭去了。
杨老爷子一看要做饭,生怕王婶子会让他烧火,赶紧提上鞋子,奔大门口找人唠闲嗑去了。
西屋门口的小柴禾还在烧着,因为玉米芯粉发酵,一股子草的味道,杨波奔过去一瞧,菜篮子里的玉米芯粉,虽还是灰黑的,但外面覆盖了一层白膜,透过菜篮子上面的秸秆,一朵朵的蘑菇正探着头,正在长大的蘑菇散发出香甜的气味,像是芝麻炒着少许的红糖,葫芦跳着脚站在杨波身边,拉着杨波的衣袖说:“我姐长出……蘑菇了。”
“不是你姐长出蘑菇了,是你姐种出蘑菇了。”杨波笑着纠正他。
葫芦到底也分不清,这蘑菇跟她姐的关系,见菜篮子里白白的一层,就用小手去抠,抠下来一块放在手心里,对杨波说:“看,长毛了。”
馒头蒸好后放在筐子里,过不几天,就会变馊,上面长出白白的一层毛,在葫芦看来,这蘑菇上面的毛,跟馒头上面的毛,没有什么区别。
芙蓉看到了这一切,急忙奔了过来,杨波赶紧把葫芦手里抠掉的玉米芯粉放回原处,偷偷告诉他说:“你姐来了……”
“我才不怕我姐。”葫芦奶声奶气的,正想跟杨波说,她姐还在收拾碗筷。一扭头,看见了芙蓉,吓的缩着脖子说:“我姐……真来了。”
杨波本以为,一场暴风骤雨又要来了,葫芦这回,又少不了吃几个脑瓜崩。这脑瓜崩,听名字就知道,有多厉害,这算是芙蓉最近发明出来的一种利器,一旦葫芦不听话。就拿手指在他头上敲一下,当然了,芙蓉敲时。都是轻轻的,只是吓吓葫芦而已,真要把脑袋敲崩了,芙蓉得先哭死。
没想到,芙蓉不但没给葫芦吃脑瓜崩。还异常温柔的摸着葫芦的头说:“这傻孩子,那不是毛毛,是菌种长大了,以后啊,这些白的,都会变成蘑菇的。如果把这白白的一层抠掉了,以后咱就没有蘑菇吃了,知道吗?”
葫芦简直是感激涕零。这回自己姐姐倒还知道怜香惜玉,于是又扮可爱状搂着芙蓉的腿:“说姐,我知道拉。”
葫芦本来是个男孩子,走起道来,虽然不快。但也风生水起,猛的见他朝自己挤眼睛。一双眼睛还忽闪忽闪的,简直跟一小姑娘似的,芙蓉赶紧扭过头去:“知道就好,不用猛挤你那眼睛。”
葫芦又用力的挤了两下眼睛问:“为啥不能猛挤眼睛?为啥?”
“因为,再挤下去,要是把眼睛挤瞎了,以后你就只能扶着墙走路,就连上茅厕,也找不着地方了。”芙蓉吓他。
葫芦顿时安生了下来。
杨波问她:“以后这蘑菇怎么办呢?好像菜篮子上,少说也有二三十斤的蘑菇,按一斤五十文算,那也一两多银子的。”
这个时候,牛肉也才五十多文一斤,这些蘑菇,简直就是一大扇的牛肉了。
“能怎么办呢,吃不完,只能去卖。当然了,这是好事,至少能换点家用。”芙蓉说。
蘑菇长出来后,一淋上水,长势就跟秋后的玉米杆一样,唰唰唰的就窜了起来,过不了两天,便能掰下来了,若任由它长下去,不出三天,就会变老,发黄,虽然个头大,但吃起来发虚,就像嚼着泡涨了的豆皮一样,蘑菇味都没有了。
过了八月十五,又有一层新的小蘑菇从菜篮子的各个角落钻了出来,芙蓉就将老一茬儿的蘑菇掰了下来,满满的装了一大篮子。
杨波要去县里,正好来芙蓉家看看,见这一大篮子的蘑菇,长势喜人,柄厚肉实,捏了捏,干的很,便问芙蓉:“县里的蘑菇,捏一下,出不少水呢,怎么你这蘑菇这么干?捏着还有弹性?”
芙蓉便告诉他,捏着会有水的蘑菇,这是小贩在卖之前,浸了水的。
做的比较高明的手法,就是在掰下蘑菇的前一晚,先烧一锅温水,然后把掰下来的蘑菇放在温水里,使劲的泡几个小时,然后捞出来,第二天,这些蘑菇就会重很多,而且表面看着还没有水分,只有用手去捏,水分才会出来。但是泡过水的蘑菇,也有个坏处,便是不能久放,一般蘑菇掰下来能放两三天,但泡过水的蘑菇,放一天,便会发黄,吃起来也会变味,有一股子蔫吧味。
可是为了能多卖几个钱,有些小贩便狠狠的在蘑菇里泡水。
芙蓉家的蘑菇,货真价实,除了蘑菇生长需要淋水,其它时候,芙蓉是不会给蘑菇泡水的。
“你这一篮子,怎么办?去卖蘑菇吗?”杨波问。
“恩,一篮子看着多,其实也就几十斤,按一个人买两斤算,应该也不愁卖的,再说,我卖的也便宜,都是乡里乡亲的。一会儿我把篮子提到铺子里去,一边在那做衣裳,一边把蘑菇就卖了。”
杨波本想帮芙蓉把篮子提到铺子里去,芙蓉抬头看看,太阳都升到树梢子了,怕耽误杨波坐船,就让他赶紧的赶路,自己提着一篮子的蘑菇去铺子里。
芙蓉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懂杨柳细腰,走路要迈小碎步等等,提起篮子,她简直就是关羽上身,一口气跑的,葫芦,茶茶在后面怎么也追不上。
葫芦干脆也不追了,慢慢的跟在身后,看芙蓉提着篮子飞奔,自己学着芙蓉的样子,一手掐腰,一手向上假装挎着篮子,然后大步向前,一面走一面问茶茶:“二姐,你看我像咱大姐不?”
茶茶嘘了一声:“别捣蛋,你又想吃脑瓜崩了。”
葫芦撇撇嘴,拉住茶茶的手说:“等一会儿卖了蘑菇,我让咱姐给我买糖人吃。”
一个糖人,现在四文钱,葫芦已经想过好多天了,上回见人家小孩吃糖人,那个糖人,还是照着猪八戒的样子捏的,葫芦想吃,却没钱买,人家还故意的在葫芦面前,又是舔,又是嚼,一个糖人,恨不得吃一年去,急的葫芦眼里直冒火星子,后来人家吃完了,葫芦恨不得把插糖人的木棍捡起来舔一舔。
“如果大姐能卖一袋子铜钱,那自己至少要买两个猪八戒糖人来吃。”葫芦心里暗暗的下决心。
把蘑菇放在门口,芙蓉接了一个活儿,有个姑娘来找芙蓉做两套新衣裳,一套墨绿色,一套粉红色,还要在领口镶上金边,说是给芙蓉四两银子,让芙蓉这两天就做出来。
芙蓉一看布料子,虽然有墨绿色,但粉红色却不够了,石米镇的布料庄,衣料的颜色有限,芙蓉跑了一趟,粉红色也没有了,于是问姑娘:“能不能等两天呢。”
姑娘却不愿意了:“我跑了几个衣裳铺子,就是因为时间赶不上,所以才来你这,如果你也赶不出来,那算了。”姑娘有些失落。
芙蓉算算帐,这两件衣裳做下来,加上金线,不过二两多本钱,少说能赚一两多银子,这都够买多少斤猪肉了,于是咬咬牙,答应了下来。自己坐在布料堆里,开始又剪又缝,虽说没有粉红色,但墨绿色的衣裳可以先做出来,金线这东西,虽说石米镇没有,但县里肯定有的,改天可以坐船去买一点。
才缝了一小半,就有人来看蘑菇了,他们虽说也吃过山蘑菇,但山蘑菇个小,且多半是圆圆的,有些像香菇,这种跟扇子一样的蘑菇倒是把大家难住了,于是纷纷问说:“后山上如今还有这种蘑菇,你们在哪摘的?我天天去后山放牛,怎么没见呢?”
芙蓉一说不是摘的,是自己家里养的,众人纷纷摇头:“几辈子人了,听说过养鸡,养鸭,养鹅的,没听说过,这蘑菇也能养的。”
“大家可以买回去一些尝一尝,好吃着呢,嫩的很。”王婶子扛着农具经过,不忘帮着芙蓉推销。
“多少钱一斤哪?”有人动心了。
“三十文。”芙蓉比划了一下。县里卖五六十文,自己卖三十文,已经是便宜了一半了,大家应该可以接受吧。
“这东西能当肉吃么?一斤蘑菇能换一斤猪肉了,就连鸡蛋,也能买上两斤了。”有人嘟囔着:“太不值了。”
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到最后,竟然还有人起哄,说是这蘑菇怕是有毒,看着样子也怪的很呢,别万一吃了中毒,石米镇只有一个赤脚医生赵老四,肯定看不好,那就只有死的份了,一听说吃蘑菇会死人,人群顿时散了。好像芙蓉这卖的不是蘑菇,而是夺命散一样。
葫芦见没人买蘑菇,耷拉着脑袋,掰着自己的手指头道:“猪八戒糖人没有了。”
ps:
额,今天给亲们讲一个冷笑话咧。
公司的电脑极破,电风扇非常响,我每次一开电脑,同事就幽幽的说,你的拖拉机又开始下地了。。。。
………………………………
第142章 石米镇就数你小气
“唉,这么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