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对林涅维奇来说现在最好的结果还是俄国立刻和华东**谈判,达成协议,恢复和平,那怕是赔点款、甚致是割让一些地方也都是值得的。由其是林涅维奇得知日本己经和华东**举行谈判了,心里就更着急了,因为一但日本和华东**谈判成功,华东**就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来对付俄国,这自然是对俄国极为不利的,也不知道圣彼得堡的那帮官僚们再想些什么?
不过林涅维奇的身份和立场,都不可能直接向圣彼得堡建议与华东**谈判,因此林涅维奇也耍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小手段,就在去1906年11月、12月,林涅维奇连续向圣彼得堡发回了两份公文,强调现在远东地区的局势对俄国极为不利,自已至少还需要10万援军,600门火炮,其中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不能少于100门,150毫米口径火炮要20门等等。
其实林涅维奇心里十分清楚,现在圣彼得堡是不可能满足自己提出的这些要求的,他的真正目地是告诉圣彼得堡,远东的仗是没法打的,赶紧和华东**谈判讲和吧。再不就是将自已调走,至少自已能够得到解脱。那知第二份报告也发出了快20天,但却还是一点回音都没有,也没有听说俄国有和华东**谈判的意向。
在有些时候,没有回音本身就是一种信号,林涅维奇也在考虑,是否向圣彼得堡发出第3份报告,而第3份报告应是什么内容,才能让圣彼得堡的那帮官僚们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呢?当然,林涅维奇也认为自己现在还有时间,因为人民军是绝不可能在1月份发动进攻,至少要拖到3月份,因此自己最好是把所有的事情都认真考虑清楚。
………………………………
第二章 收关行动(二)
应该说林涅维奇的考虑也并不算错,因为这场战争从1904年2月开始,到现在己跨入第4个年份,己完整所渡过了2个冬天,而在这2个冬天里,无一例外的都没有发生过大中规模的战斗,甚致是连百人以下的小规模战斗都不多,毕竟东北的冬天实在太冷了,常年的低温都在零下15度以下,最低温度甚致可以达到零下30度,绝大部份地区都会被超过半米厚的冰雪所覆盖,因此这根本不是适合战斗的季节,俄国、日本、华东**都十分默契的在每年的11月之后,到第2年3月之前,没有发动战争,在林涅维奇想来,今年应该也不会有例外的。
只是林涅维奇并不知道,人民军在1905年的冬天虽然没有发动战争,但却也没有闲着,所有在东北的部队都进行了一个冬季的冬季作战训练,毎支部队致少要进行2次超过10天的野外拉练训练,以适应在冬季恶劣的天气环境下的长时间行军、连续作战,甚致在这次的冬季训练中付出了死亡37名士兵,冻伤168名士兵的代价,但也积累了大量冬季作战的经验,并专为冬季作战,制造了一批专用的辅助装备。
首先是棉衣、棉裤、皮帽、手套、皮靴之类的常规装备,棉衣、棉裤都是用的结实耐用防水的布料,并且设计了各种战术口袋,方便携带子弹、手**等武器工具;皮帽是可以拉下,将整个头脸全部都包裹起来,只露出眼睛,并配了防风眼镜;皮靴是用牛皮制成,内衬毛茸,一直到膝盖以下,脚盖有防滑设计,可以在厚积雪中行走;手套是背部加厚,而正面略薄,这是因为冬季在野外行动,几乎是要全部戴着手套,背部加厚是为了保暖,正面偏薄则是方便戴着手套做事;另外每人还配一件白色抖篷,不仅是加一层保暧措施,而且也有利于在雪地里行军中的隐蔽。
总体来说,虽然是常规装备,但都是经过了华东**结合1905年的冬天训练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防寒保暧,而且还方便作战。
除了常规装备之外,非常规装备则更是提升部队在冬季作战的战斗力,第一项就是滑雪板,在积雪中行军是相当困难的,不仅比平时行军要慢,而且消耗的体力要大得多,但使用滑雪板滑行前进,则不但可以加快速度,还能节省大量的体力,确实是冬季作战,杀人放火、居家旅行的必备神器。
在1905年的冬天训练期间,东北战区就要求华东**制造滑雪板,青岛在1个月内,制造了3种样式的滑雪板,毎种共计10套,交给部队进行测试,然后根据的结果进行修改,定型。在1906年入冬之后,东北战区的所有士兵都开始学习滑雪,到现在基本每名战士都能熟练握滑雪的技能,而在1906年里,华东**共计制造出15万套滑雪板,虽然不能确保东北战区的所有士兵人手一套,但这一次作战,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滑雪板行军,也可以大大提高行军的速度与效率。
有了滑雪板,自然也就有雪撬。在冬季作战,用雪撬运需当然要比轮式车辆便利得多,何况在前几次的战斗中,人民军从俄军那里缴获了大量的马匹,除了一部份转给骑军扩建之外,用来拉车负重的也有5000余匹,另外还有800多雪撬狗。
在一开始的时候,穿越者还以为这是一群“二哈”,不知道该拿它们怎么办才好,因为在旧时空里,“二哈”的破坏力可是出了名的,但后来审问俄军俘虏才知道,原来这可不是旧时空里的宠物“二哈”,而是赫赫有名的西伯利亚雪撬狗。要论拉雪撬的能力,雪撬狗才是最佳的选择,而西伯利亚雪撬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伯利亚雪橇犬是原始的古老犬种,先祖可以上逆到新石器时代,主要生活在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格陵兰南部,属于中型工作犬,体型小巧结实,身体紧凑,有着很厚的被毛,因此非常适应极地的气候环境,而且力量大,耐力好,因此从很早就被人训养用来拉雪橇,参与大型捕猎活动,保护村庄,和引导驯鹿及守卫等工作。不过这种犬类现在到还并不知名,在旧时空里,西伯利亚雪橇犬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商人从西伯利亚引入到阿拉斯加,并在1909年,在阿拉斯加的犬赛中亮相,才为世人所知。
俄国人当然知道西伯利亚雪橇犬的用处,因此在远东地区也训养了大量西伯利亚雪橇犬,用来拉运物资,虽然俄国修建了连通欧洲与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但铁路沿线的范围毕竟有限,有不少地方还要靠畜力运输,而西伯利亚地区有近半年都被冰雪覆盖,西伯利亚雪橇犬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俄军中大约养了1500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但大半都被人民军缴获。
穿越者们自然知道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作用,因此得到了这批西伯利亚雪橇犬,人民军经过试验,一只西伯利亚雪橇犬可以长时间的拉动50…60公斤的雪橇负重,而西伯利亚雪橇犬通常是以4…8只为一组,一个8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组,经可以拉动约400…500公斤的雪橇,排除了雪撬与西伯利亚雪橇犬的食物重量之外,实际负重有200…250公斤之间。这是相当可观的运力了。
而将西伯利亚雪橇犬和马作比较,一匹蒙古马可以拉动约400公斤的雪撬,和一个8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组的拉力大体相当,三河马或顿河马甚致可以拉动500…600的雪撬,但一匹蒙古马每天的食量是20…25公斤,三河马或顿河马则更是高达30…40公斤,而8只西伯利亚雪橇犬每天的食量只有10…12公斤,另外马在耐寒性方面,也比西伯利亚雪橇犬差得多。不过西伯利亚雪橇犬的食物是以肉食或鱼类为主,这要比以植物为主的马贵得多。这也是俄军只养了1500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原因。
不过800多只西伯利亚雪橇犬,人民军还是养得起的,于是一边学习训练雪撬犬,一边在青岛方面制造雪撬,但800多只西伯利亚雪橇犬肯定是不够的,因此青岛方面制做了大中小三种型号雪撬,小型雪撬的负量为150…200公斤,由一个4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组拉动;中型雪撬的负量为300…400公斤,由一个8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组或一匹马拉动,而大型雪撬的负量为600…700公斤,由两匹马拉动,这样大中小相互配合使用,灵活方便,而且极大的提高了人民军的机动能力。
还有一件装备是煤油炉,因为在冬季点火不易,也难以找到可燃物,而且在野外动火,也容易被敌军发现,而煤油辶燃烧容易,最低可燃温度可以达到零下40度,燃烧完全,热量高,亮度足,火焰稳定,无烟无异味等优点,因此是很好的野外燃料,给部队装备一部份煤油炉,在野外生火、就餐就容易多了。
另外就是在雪地的生存方式,这些都是从旧时空里带来的,包括怎样在雪地里行动,宿营、急救等方面的知识,是经过无数探险者用生命为代价总结出来的经验,并经过了实践的认证。
经过1905年冬季的训练之后,在1906年的冬季,配合这些专用的装备进行了磨合,人民军的冬季作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这也是人民军敢于在1月份实施收关计划的主要原因。
三路进攻的部队,当然是以东路的任务最重,出动的兵力也是最多,达到了两个师,因为只有东路是对俄国进行直接打击,当然俄军只有两个营,其实一个师就够了,但为了将攻取的地方牢牢控制住,还是出动了两个师。当然东路也是分配到装备最多的,雪撬狗就有一半拔给了东路。
驻守海参崴的部队是第一军,当然现在人民军在海参崴的控制范围己大大扩张,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个半岛上,现在人民军己将控制区域扩大到兴凯湖东北的虎林县。而主将刘铁决定亲自带队出击,尽管这一仗并没有什么难度,2个师对2个营,打输比打嬴都难,但毕竞是在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中作战,气候才是人民军最大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主将亲自阵,和士兵同甘共苦,才能够激发士兵的士气与斗志。
刘铁是穿越战士,在旧时空里,官兵一体是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之一,而穿越战士也将这一作风带到了这个时代,在人民军中,军官的职务虽然高一些,但并没有多少特殊化待遇,行军打仗,吃穿用度基本和普通士兵一样,最多也就是身边带几个警卫员,有不少穿越的军官连马都不要,和士兵一样步行,当然其实是骑不惯马。
东路军的第一个目标是中国境内的抚远县,距离出击的地点虎林县大约有320公里,两个城市之间相距3、400公里,在这一带地区,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人口实在太少了。
………………………………
第三章 收关行动(三)
负责先头部队是第1师1团,团长是李壮勇,在姜海东转入到海军陆战队之后,李壮勇就成为第1军的头号猛将,也是现在人民军陆军中仅有的3名担任团长的归化军人。
这次刘铁点名1团打先锋,其实也就是让1团担任了攻坚的任务,毕竟这次要对付的俄军,实际就这一个团的兵力就足够了。为此刘铁还将本部的400余只雪撬狗拨出320只给1团,组成了40个中型雪撬组,另外还有20大型雪撬组,负责随行的运输任务,共计可以负重为20吨。
由于这一次出兵是轻装简行,因此除了迫击炮之外,各部队炮兵部队均不出动,这一个团实际只出动了2500人左右,而一个师也才出动9000多人,不到1万人。有20吨的负重,再加上士兵的负重,由于这次全部士兵都是滑雪行动,这可要比步行省力得多,每个人的负重也可以增加一些,足够支持1团12天左右的行动和作战了。
其实这时东北的驻军己经闲了大半年的时间,而在这大半年里,人民军先后发动了纳士纳群岛海战、台湾海峡海战,登陆日本作战,均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让驻守东北的人民军颇有想法,毕竞看着别的部队打胜仗立功,自已却只能无所事事,心里当然不好受,各战区的部队在暗地里都有些互相较劲的意图。还有不少部队甚致向司令部请战,要求进攻赤塔,当然都被驳回来了。
现在终于有机会出兵进攻俄军,尽管是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但得到出击命令的各部队都是兴高彩烈,士气高昂,而这次没有被选入作战的部队却是垂头丧气,侑侑不乐。
李壮勇被任命为先头部队,更是如饮甘露一般,整顿好了队伍之后,就立刻带领部队向抚远进发。
抚远县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是黑龙江省东北边境地区的一个县城。300多公里的路程,在一般情况下需要8…10天的行军时间,但由于全团都是滑雪前进,而且有近半的路程是沿着河面结冰的乌苏里江面上滑行前进,因此速度不仅没有减慢,而且还要比一般的行军更快一些,最终在第6天的中午就到达了距离抚远县不到10公里的地方。
由于这时天色还早,而且在冰天雪地的时候,整个乌苏里江两岸旷野几乎都空无一人,连鸟兽的行踪都看不到,因此李壮勇也并没有急于指挥人民军立刻向伊春县城发动进攻,而是在河岸边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并铲雪垒墙,设置掩体,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营地,将马、雪橇狗以及雪撬等都隐蔽了起来,然后点燃煤油炉,开始生火做饭起来。同时又派出侦察兵,前往抚远城去侦察。
吃了热饭热菜,喂了马和雪撬狗,而侦察兵也来回报,抚远城的防御十分松懈,显然是不知道人民军己经在不知不觉摸了近前。
李壮勇听了,也十分高兴,而部队又休息了几个小时,士兵的体力都恢复了一些,这时己到了傍晚7点左右,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李壮勇这才下令,自己带领一营二营出击,夺取抚远城,三营留守营地。
虽然天色已暗,但雪色映着月光、星光,能见度还是不错,而且侦察兵在沿路都留下了指示路标,因此也不怕走错,10公里的距离,对于滑雪的速度,一个小时不用就赶到了。
而等人民军摸了抚远城的南门不到500米的位置时,李壮勇拿出望远镜,向城头上观察,抚远只是一个小县城,而且城中人口只有1万多人,因此规模到并不大,城墙也十分低矮,还有几处己经瘫塌了,不过城楼尚好,城门虽然紧闭,但见城墙上却是空无一人,李壮勇也有些意外,俄军竞然大意到这个地步,在夜间连一个守夜的士兵都没有留吗?
其实虽然驻守抚远的俄军确实没有想到人民军会在这个时候跨跃300多公里的距离,来进攻抚远,但基本的防御还是有的,也安排了守夜的士兵,只是守夜的士兵怕冷,不想留在城墙上吹寒风,因此躲到城下,在城墙后面避风烤火去了,城墙上自然就没有人了。
尽管李壮勇有些意外,不过在出发之前就己经得知,驻守抚远的俄军人数并不多,只有1个连,大约130多人,而抚远城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单边的城墙长度也有100多米,因此驻守的俄军就算是有准备,也不够防守整个抚远城。李壮勇也就没有太在意这些反常情况。于是立刻下令,并2营的3个连分头去抚远城的东、西、北三门,自己带1营由南门强攻。
20分钟之后,各部人民军都进入各自的阵地,李壮勇这才下令爆破组出击,对城门实施爆破。虽然抚远城有几处已塌陷,但由于覆盖了冰雪,因此也不易攀爬,李壮勇还是决定,采用城门爆破的战术。
由3名士兵组成的爆破组带着爆破筒,悄然无声的摸到了城门边,设好了爆破筒。只听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得粉碎,李壮勇立刻率领士兵,发动冲锋。而这时守夜的俄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有几个来到城门洞前观察,结果被逼近城门洞口的人民军乱枪击毙,随后人民军立刻从城门杀入抚远城中。
突进抚远城之后,李壮勇立刻布置,留下一个排守住城门,另两个排沿城墙行动,去增援东西两城门的军队,自己则率领2个连,沿大街像城中突进。
虽然人民军没有抚远城的图纸,不过这个时代中国的县城格局都是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呈正方形布置,城中十字大街连通4门,并将城市分成4个大块,而县衙就位于城中的十字路口处,至于在那一边,那就是因城而异了。而驻守城里的军队通常都会将指挥部设在县衙,甚致将军营也设在这里,毕竟县城就这么大,能够驻军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李壮勇的判断没有错,俄军占领了抚远之后,就将县衙作为抚远城的指挥部兼军营,反正也就只有100多人,占不了多大的地方,因此在县衙的门口也派了俄兵守卫。不过整个抚远城的长宽也就只有100多米,十字路口更是只有50多米,虽然是在夜间,也能大体看得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在县衙的门口守卫的俄兵都赶忙寻找掩体躲避,并向人民军开枪射击。
不过区区4、5名俄兵,怎么能阻挡得了人民军的突进,于是人民军士兵一边开枪还击,一边突进,结果3名俄兵中弹倒地,另两名俄兵则被冲到近前的人民军士兵用刺刀刺死。
这时还不到夜间9点,到是还有不少俄兵没有睡下,听到了外面的爆炸、枪声之后,也知道有敌军进攻,因此都赶忙拿起武器,冲出县衙来迎战,结果正好遇到人民军己杀到县衙门口,双方立刻展开了白刃战。
现在人民军的白刃战技术、经验都己不输于俄军,而且在人数上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加上俄军根本没想到人民军会来进攻抚远,因此是仓促应战,心气和士气都不及人民军,自然抵挡不住,被杀得纷纷后退,人民军趁势杀入县衙中,追逐败逃的俄兵,向县衙的后堂深入。
而就在这时,其他各城门的人民军士兵也都己突破城墙,杀入城中,并在县衙汇合,将县衙团团包围住,而俄军聚集最后5、60人,守在县衙里负隅顽抗,由于县衙内的地势狭窄,人民军的兵力无法充份展开,因此连续进攻2次,都无法突破俄军的防线。
于是人民军也不再急于进攻,而是先占好掩体,利用火力压制俄军,然后向俄军投掷手**,这一下俄军果然受不了,在人民军一连投掷出10余颗手**之后,剩下的俄兵拼命大叫“投降”,因为和俄军打了近2年的仗,人民军的战士们大多也都听得懂几句基本的俄语,有的头脑聪明的士兵还学会了几句,因此才都停止了射击,会说俄语的士兵则大叫“放下武器”“举起手来”“出来”等,
时间不长,俄兵一一高举双手,从掩体后走出,向人民军投降。而这整个战斗,只进行了不到30分钟。人民军就成功的占领了抚远城。共计击毙俄兵56人,俘虏67人,而人民军仅仅只阵亡6人,另有15人受伤,可以说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不过李壮勇到没有什么太兴奋,毕竟驻守抚远城的俄军只有一个连,而且人民军又是出其不意,打了俄军一个措手不及,像这样的战斗,几乎是闭着眼都能够打赢,当然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当然,拿下了抚远,对人民军来说意义重大,使人民军在前线获得了一个稳定的驻点,因为抚远距离人民军这次出击的主要目标伯力只有约60公里,可以从容的进行下一步的战斗。
………………………………
第四章 收关行动(四)
虽然李壮勇对这次胜利并不怎么兴奋,认为自己以一个团的兵力打对手一个连,着实是有些胜之不武。但在三天以后,刘铁率领大队人马到达抚远,还是对李壮勇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表扬。
其实在这个季节,能够顺利的将军队带出300公里以外进行战斗,这就已经是相当出色的表现了,至于以多打少,在刘铁看来根本就不叫事,谁说打仗不能以多打少的,能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辗压对手,那才叫有本事佬。而且作做人民军陆军的高级军官,刘铁对当前的局势十分清楚,远东战争己经进入了尾声,从这次战争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因此现在能有仗打就不错了,那有资格挑三捡四的,要知道还有多少部队正眼巴巴的看着,却上不了战场。
当然,拿下抚远只是这一战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这次出兵的主要目标——伯力。
伯力,俄国名称是哈巴罗夫斯克,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的东岸,与抚远隔江相望,原来是属于清廷的领土,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割让给俄国,并以17世纪,俄国侵略黑龙江的头目; 俄国称其为探险家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由于伯力是东北地区两条大河的交汇处,可以扼守两江江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南可由陆路至日本海,向东可由阿穆尔河水路抵鄂霍茨克海,因此是俄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总要节点。
人民军在抚远休息了3天,刘铁率领1师,向伯力进发,因为俄军总同也只有2个营的兵力,出动一个师对付他们,己是绰绰有余了。由于抚远距离伯力只有60公里左右,而是全程都可以在结冻的河面上行进,先由乌苏里江进入黑龙江,在俄国境内被称为阿穆尔河,就可以到达。这对全部配备了滑雪板和雪橇的人民军行军,是非常有利于行动的。因此人民军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到达伯力城前。
经过了数十年的移民和经营,现在的伯边己是一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市,共计包括有20余个城镇,并且建造了一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