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不容易。当然这其中也有华东**的原因,为了准备远东战争,华东**这几年一直都在大量的收购粮食,导致民间的余粮大幅减少。

    卢成祥当然是心急如焚,眼看着城外的灾民越聚越多,而自己手头上的粮食己用得差不多了,这还是尽量将粥熬得稀一些,让粮食多用一些时日的结果,但就是这样,现在合肥城里的粮食最多也只够用2天,在2天之后,如果购买的粮食还没有到来,那么城外的施粥就要中断,而城外的3、4000灾民会闹出什么事来,可就不好说了。于是卢成祥也招集知府衙门的官员,以及自己的幕僚商议对策。

    通判宋昌辉道:“要不要通知下面,把粥再煮稀一些,这样也能多撑上两天。”

    卢成祥的幕僚常清德赶忙道:“千万不可,和去年相比,现在的粥己经煮得够稀了,再稀下去,只怕就只剩水了,灾民们根本吃不饱,岂有不闹事的。”

    同知陈与正道:“那就把城门关了,把灾民关在城外,只要不让灾民进城,便可保全这一城百姓的安全。”

    卢成祥摇了摇头,道:“也不妥,城门一关,粥也不施,必会激起民变,那时我等可是都脱不开干系呀。”

    常清德道:“东翁,依学生之见,还是再找城中的大户,让他们再施舍一些粮食,据学生所知,现在城中大户家中都还有些余粮,若是再凑一凑,也能凑出3、50石粮食来,这样也能多支应些时日,只等购买的粮食达到,便可无忧了。”

    宋昌辉道:“只是这买的粮食什么时候才能到呢?”

    常清德道:“我看应是快了,都已经去了10多天,再有3、5天的时间,应是就会到了。”

    陈与正连连摇头,道:“如今安徽各地均受水灾,道路淹没,谁知这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

    卢成祥叹了一口气,道:“能多拖几天也好啊,如今这局面,能拖一天是一天啊。”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家人勿勿的跑进大堂里,道:“老爷、老爷,成平回来了,成平回来了。”

    卢成祥一听,也忍不住从椅子上站来,连手都激动得有些发抖,连声道:“快、快,叫他进来,叫他进来。”

    这个家人所说的“成平”叫卢成平,是卢成祥本族的一个兄弟,自从卢成祥做官以后,他就是做为一个贴身家人跟着卢成祥,为人也颇为精明强干,深得卢成祥的信任,卢成祥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这次去购买粮食,关系重大,因此卢成祥才派卢成平负责,而现在他既然回来了,肯定买回了粮食。

    只见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走进大堂,身上的衣服几近全湿,而且半身都是泥水,脸上还戴着几块泥印,显煞这一趟购粮之行是相当辛苦的。

    卢成平刚要给卢成祥见礼,卢成祥已摆了摆手,急声道:“不必多礼了,怎么样?买到粮食了吗?买到了多少粮食?”

    卢成平赶忙道:“买到了,有600多石,现在都己经运到城外。我怕老爷着急,所以赶进城里来告诉老爷。”

    卢成祥以手加额,道:“谢天谢地。”而其他人也都如释重负一般。因为有了这600多石粮食,庐州至少能支撑一段时间,而众人也能够安心几天。

    卢成祥又道:“好,好,成平,这回你可是立了一大功啊!我定会重重的赏你。对了,你是在那里买到的粮食?”

    卢成平苦笑道:“老爷,现在整个安徽都买不到粮食,别说是安徽,就是在金陵都买不到粮食,小人是沿途打听,一直到苏州府才买到粮食。”

    一边的常清德也吃了一惊,道:“苏州府距离庐州有800余里,你带着这么多粮食,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卢成平这才道:“小人也正要向老爷禀报此事。”
………………………………

第七十八章 水灾(三)

    原来卢成平在苏州府费尽心机,托了不少关系,才终于买到了600余石粮食,但买到粮食之后,却雇不到运送庐州的船只,因为现在整个苏州府都己知道,安徽发生水灾,庐州是重灾区,这一路上江面风急浪大,行船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此在这个时候,自然是谁都不愿接这一单生意。

    而就在卢成平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个粮食商人来找卢成平,告诉他上海有一支船队要去庐州府,可以在镇江停靠,带上他的粮食一起走,而且还不要路费。

    卢成平跟随卢成祥多年,当然知道不少时事,现在上海可不是清廷管辖的地方,而是华东**的治下。因此在清廷的官场,华东**是一个忌禁的话题,就算是要和华东**打交道,也会让商人来做中间人,决不会亲自出面和华东**扯上什么关系。

    如果是在平时,卢成平当然是不会和这个船队有什么联系,但现在实在是雇不到船,而且他也清楚,庐州府那边正在等着自己将粮食运回去赈济灾民,自己可是拖不起,因此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找这支船队来运了。

    不过等卢成平将粮食却装上船之后,才发现这支船队竞然有十几艘,而且大部份伪船上都装着火炮,看起来像是兵舰一样,而船上的人全是一色的灰蓝花彩军装,显然都士兵,这支船队竟然是一支舰队。卢成平心里也不禁后悔不跌,早知是舰队,那自己说什么也不会上船的,因为丘八们可不是讲道理的人,自己这600多石粮食只怕是羊入虎口,连骨头都不会剩几根了,恐怕连自己这条命都保不住了。

    但现在粮食己经装了船,舰队也出发,因此后悔也晚了,卢成平这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听天由命。不过在船上处了一段时间,卢成平发现士兵们对他还比较客气,没有清廷军队那种骄横无礼的样子,于卢成平和几个士兵攀谈起来,其实是有心向士兵套一套话,好确定自己的结局。

    士兵们对卢成平到也没有什么隐瞒,直接告诉卢成平,他们就是华东**的人民军,这次是特意去安徽救济灾民,因为得知卢成平是给庐州府送赈灾的粮食,因此愿意带卢成平一程。

    听完了士兵的讲说之后,卢成平的心里且喜且忧,喜的是听这个说法,这支军队是不打算要自己的粮食,而且还可以将自己送到庐州,那么自己不仅是保住了命,还完成了买粮食的任务;而忧的是人民军打着救灾的名议进入安徽省,这是什么用意,恐怕是来者不善啊。

    只是这件事情可不是卢成平能够管的,甚致连卢成祥都管不了,现在只要是能把粮食平安的送到合肥就行了,因此卢成平也就没有理会,就在船上耐心的等待着到达庐州。

    虽然是逆流而行,但毕竟都是由机器驱动的,因此舰队的航行速度依然很快,不过在途中又分出了2支舰队离开,最终只剩下3大2小5艘船。好在是卢成平购买的粮食都在这3艘大船上,因此卢成平到也还不并慌。而船队在芜湖附近驶离了长江,进入裕溪河。

    裕溪河古称濡须水,是巢湖最早的连通长江的河道,于是船队沿裕溪河行驶,进入巢湖,又经由巢湖进入淝水,最终在合肥城东停泊,将卢成平的粮食卸下船,然后船队继续出发,沿着淝水逆游而进。而下船之后,卢成平命从人看好粮食,赶忙进城给卢成祥报信。

    而听完了卢成平的讲说之后,卢成祥赶忙命人组织车马,去城外拉运粮食。只是虽然了却了一件大事,但却又新添了一个更大的麻烦,卢成祥当然知道人民军进入安徽,甚致是进入到庐州府境内意味着什么,恐怕是绝不仅仅是为救灾而来吧。

    其他人在这时也陷入沉思中,显然都在消化这个惊人的消息,因为谁都知道,华东**在年初的时候就己经公开宣布过,要推翻清廷,建立新朝,而在这个时候,却派遣军舰军队进入安徽,因此打死也不会相信是为了救灾而来,要是说成趁你病,要你命,利用安徽、江苏等省受灾之际,趁虚而入,反到是更为可信一些。

    等了一会儿,卢成祥才道:“各位以为当如何呢?”

    这时陈与正道:“大人,依下官之见,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迟疑,应该立刻通报给巡抚衙门,请巡抚定夺才是。”

    卢成祥皱了皱眉,道:“现在就通报巡抚衙门,是否太早了一点,华东**的船队在何处尚未可知?也许他们又回去了也说不定。”

    宋昌辉道:“大人说得是,下官之见,还是先派人在附近查访,等发现了华东**船队,看他们意何为之后再作商议,如今还是以救灾为重,不可节外生枝啊。”

    卢成祥点了点头,道:“言之有理。”

    常清德道:“东翁,即然有新粮到了,明天是否多用一些米熬粥,以安人心啊!”

    卢成祥想了一想,道:“好,就依前几日的标准,这600石粮也只能暂解燃眉之急,因此也不可乱用。另外守城之事也不可大意,绝不可让灾民进城来。” 众人见卢成祥这样说了,也就不在说什么,于是纷纷起身告辞离去。

    第二天,在合肥城外的官府开设的粥棚施粥的质量大增,虽然还达不到正常的可以粥中立筷的标准,但一碗粥里总算是大半是米粒,因此这几天以来,由于施的粥太稀而颇有怨气的灾民们也稍稍平复了一点。而卢成祥的心里也安定了不少。

    不过就在两天以后,卢成祥的心情又遭了,因为他收到消息,人民军的舰队在合肥西北约30余里的三十岗一带停船登陆,并在岸上建立营地。三十岗合肥西北的一块地势较高的地区,在那里还有几个村庄,不过由于地势较为起伏,因此还是有大片的荒地。

    随后的连续几天,卢成祥都派人到三十岗去打探人民军的营地情况,而得到消息是营地的范围越来越大,建起的帐蓬也越来越多,还建造了围墙、岗楼,以及码头等设施,并且开始真的收容灾民。这下卢成祥也觉得有些意外,难不成华东**真的是来救灾的?

    而就第6天的时候,第二支船队到达三十岗,这支船队的规模要比第一支船队大得多,共计有12艘船,不仅送来了大量的人员,当然其中也包括不少的军人,另外还有大批建筑材料,以及粮食物资,看来是打算在三十岗扎根了,而且这时营地里收容的灾民人数已有约300余人,并还在增加,因为每天都有船只派出去,在各个遭受水灾的村庄镇店去救人。

    卢成祥可真的有些想不通了,难道华东**真的是到庐州来救灾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虽说是救险赈灾可以获得一个好名气,但卢成祥也知道,救灾是极为花钱的事情,拿钱买名声?难不成是华东**的钱真的多得花不出去?不过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听说华东**向英法日俄等国索取了大量的赔款,据说是有十几万万两白银,因此华东**还真不差钱,那么花一些钱来,买个好名声,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华东**已经公开宣布,要灭亡大清,建立新朝,那么树立自己的仁义爱民形像,收买人心,以显示自己兴兵举义、改朝换代之举是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之事,这是每一个新朝都会去做的事情。

    想到了这里,卢成祥也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而且越想越有理,因为卢成祥是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熟读史书,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反复上演的,华东**也玩这一手,并不奇怪。

    于是卢成祥找来自己的幕僚常清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他。其实这几天以来,常清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而想出来的结果和卢成祥也差不多,因为两人所受的都是相同的教育,因此思路也大体相同,不过常清德比卢成祥想的更进了一步,那就是华东**救灾,除了收买人心之外,恐怕也是盯着安徽之地。等大水一退,由于华东**有救灾济民的好名声,只用振臂一呼,只怕是兵不血刃就可以尽得安徽之地了。

    不过这个推想,常清德并没有对卢成祥说,毕竞现在还不是时候,而是向卢成祥建议,不如以感谢人民军的舰队送粮之举,派人到人民军的营地去一趟,一个是可以到营地里近距观察,这要比派人远远的偷窥要详细得多,另外也可以试探一下人民军的口气,看他们这次到底是打算做什么,然后再做打算。

    卢成祥一听,也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先派人去探知个虚实也好,毕竟双方还有这么一段交情。不过这种事官面上的人是不能出面的,只能派下面的人去,卢成平做为当事人,自然是肯定要去的,不过卢成平虽然跟了自己多年,而且办事也颇为干练,但干这种事情还是差些火候,因此还是常清德也辛苦一趟,毕竞常清德还是老练一些。

    而常清德也知道,自己提出这个建议,就肯定脱不开跑这一趟,其实他自己也想去一趟,看看华东**的气像,因此也没有推辞。
………………………………

第七十九章 水灾(四)

    第二天正好天色放晴,因此常清德和卢成平带着20余个从人,推着3辆大车,带了500两百银,两头猪、20匹绸缎、20坛酒,赶到三十岗去酬谢人民军。

    庐州府备下的这份礼确实是不小,不过考虑到这次华东**帮助庐州运送粮食,而没有收取运费,少说也省了1、2000两银子,何况这一批粮食确实是给庐州府救了急,因此备下这样一份厚礼也是说得过去的。

    一行人员车马沿着淝水的河堤行走,只见淝水波浪翻滚,水位明显要比平日时高了许多,有的河段水位己经接近河堤的顶端了。如果不是在去年洪水退去之后,庐州府确实花了一些力气加固淝水的河堤,到真是危险了。

    沿着河堤走了20余里的路程,只见在河堤上出现一个哨所,并用拒马挡住了道路,河堤两侧还搭建了两个小木塔,后面有几顶帐蓬,在拒马前站着10余名士兵在这里守卫。

    只他们这一行人员车马过来,立刻有几名士兵上前来,拦住了去路,一名看起是领头模样的士兵道:“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

    卢成平在船上时,和人民军的士兵打过交道,和他们比较熟识,知道人民军的士后比较讲道理,而且也不收什么“辛苦费”、“茶水钱”之类,确实要比朝廷的官兵好得多,见这些士兵和船上的士兵穿着一样,都是灰蓝色碎花军服,显然是同一批人,因此到也不慌,先命人员车马停,然后下马上前,拱手施礼道:“几位同志,大家辛苦了,在下卢成平,是从庐州府来的,前几天多蒙贵众帮我运送粮食到庐州赈济灾民,解我燃眉之急,今日在下备了些礼物,特意来感谢贵众之恩,并无他意。”

    一名士兵点了点头,道:“你们先等一会,我们要去向指挥部报告。”

    卢成平又施了一礼,退了回来,道:“他们通报去了,大家稍等一会儿。”

    常清德皱了皱眉,道:“成平,我看你并未打点他们,这是什么缘故。” 按照清朝的行事规则,这种让人去通报,都是要递打发钱的,更不要说是和军队打交道,几乎是无钱根本寸步难行,由其是这些下面的人,常言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不把他们打点好,确实是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卢成平道:“常先生,你有所不知,这人民军和朝廷的军队不同,我在船上和他们相处数日,据船上的士兵所说,在华东**可没有这种规据,他们的首长,就是海外华人对这一套极为痛恨,只要是查出来,不管是多大的官,都一率免职,而且永不录用。不说别的,就是在军队中,有好几个军官,都己经做到了营长,以前也立过不少战功,结果是因为收取打点费用,而被强制退役,所以教我以后遇到他们,可千万别用这套规据。”

    常清德听了,到是有些担心起来,因为这一套规侧己在中国施行了数百年,甚至己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根本没有被视为是陋习,华东**就能说改就改了吗,他也听说过有些不懂规据的人,由于没有给打发钱,结果别人虽然没说什么,但却根不给上报,结果只能干等着。不过放眼看过,只见一个士兵从帐蓬后面牵出一匹马,飞身而上,奔驰离开,到似乎是真是通报去了,因此也不仅有些半信半疑起来,莫非华东**真的没有这些规剧?但管怎么说,己经到了这一步,只能先等等再说。

    大约20分钟之后,那名士兵又骑马赶回来,对班长说了几句,并递给班长一张信笺。

    那名班长看了之后,就走了过来,道:“首长指令,可以让你们进去,不过带来的车辆东西就放在这里。”

    卢成平忙道:“好,好。” 转头对常清德道:“常先生,咱们把东西留在这里,先去吧。”

    常清德这时才真有些相信了,没给打发钱人民军的士兵也真会去通报,这华东**的行为到确实是有些怪异,于是吩咐从人看好车辆物品,和卢成平一起下马,只带了两个从人,走了过去,而人民军的士兵搬开拒马,把他们一行人放进去,那名通报的士兵道:“你们跟我来吧。”

    常清德、卢成平等人跟着那名士兵沿着河堤行走,见河堤的道路铺了一层煤渣,而且被压实压平,行走起来远比来时的道路方便,走了不多远,拐过一个弯,就可以看见河岸边己架好了两座栈桥,并且都有船只停靠,一座栈桥正在卸货,而另一座栈桥则是在下人。常清德仔细观看,见下船的人都是披着毛毯、发髻散乱、神色憔悴,大概就是救起的灾民。而在河堤的内侧,则有人正在沿着河堤堆码砂袋,显然是在加固河堤。同时在河堤沿途,都有人民军的士兵守卫,来往的人员、车辆不绝。看起来十分热闹的样子。

    走了大约6、7里的距离,便可看到在河堤内侧的远处有一片营地,成排的灰绿色帐蓬。于是众人走下河堤,又行了大约1、2里的路程,才来到营地,只见在营地的外围正在搭设营地的围墙。而在未建好围墙的地方,则是暂时用拒马拦住。

    进入营地内,常清德这才看清,所有的帐蓬都是悬空搭建,最下面是一个1尺余高的石蹲,每个石蹲相距约1丈左右,石蹲上驾着“工”字型的钢骨,钢骨上铺设着木板,帐蓬都是搭设在木板上,距地面高约2尺;每个帐蓬宽约2丈,中间开门,均有石砌台阶可上;透过撩开了帐门,隐约可以看到帐蓬里面摆放着床柜等物;6个帐蓬一排,每排帐蓬之间相距约1丈,4排为一组,每组之间相距约为1丈五尺;道路均被压实压平,两侧均设有路肩石与排水明沟,横平竖直,十分整齐。

    其实常清德看到的石蹲,是华东**预制的钢筋混土基台,高为0。75米,底边长0。6米,厚0。25米,上部边长0。4米,高0。5米,有一半理入泥土中,即是做为整个帐蓬的基础,这样可以不使搭好之后的帐蓬下沉,又使帐蓬不置于贴地,以免地面的潮气上翻。基台是按3。3米一个布点,工字钢的长度为6。6米,帐蓬的边长为6米,留于0。3米的施工固定空间。每个帐蓬内可以放8张双层或三层高底床,居住16…24人。

    现在这样的帐蓬完全搭建好的有4组,另外还有2、3组正在搭建中,而常清德又仔细观察,施工的人员都是穿着一件灰绿色长袖背心,外罩一件灰蓝的马甲,但都留着光头,僧不僧,俗不俗的怪样子。但整个营中秩序井然,人员杂而不乱。

    常清德也没有多问,跟着那名引路的士兵来到一间门口有4名卫兵的帐蓬前,士兵在帐蓬门口道:“报告首长,人己经带来了。”

    只听里面有人道:“请他们进来。”

    士兵转身对卢成平道:“首长请你们进去。”

    卢成平点了点头,让两名随行的从人留在外面,自己和常清德进帐。

    只见帐蓬一侧有两张长条桌并放,桌上放着书籍纸张等物,在每张桌后各坐有1人,另一则则摆放是椅子茶几,呈“凵”形状,靠着帐蓬的墙则,还放着几个柜子。

    士兵道:“这就是我们的谢首长、朱首长。”

    卢成平知道,“首长”是华东**对海外华人的尊称,因此赶忙拱手施礼,道:“在下庐州府卢成平,见过两位首长。”

    常清德也过来施礼,不过看这两人的年龄都不大,一个也就30出头的样子,另一个看起来似乎连30岁都没有,心里也颇有些不以为然。

    由于这是第一批难民营,因此每个难民营派了两名元老来坐镇指挥。这两名元老叫谢涛、朱南圳,都是上海市**的工作人员,不过他们两的资历、级别比较底,于是被派到难民营来指挥,虽然是个辛苦活,但也是让他们多刷点经验。其实两人都己是年过30,谢涛都己是36岁的人了,只是保养较好,又没有蓄须,看起来要年轻几岁。

    谢涛道:“两位先坐下说话。”

    于是四人在一侧的椅子上就坐,朱南圳拿过开水瓶,给两人倒茶,道:“营地里的条件简单,两人还请多多包函。”

    两人赶忙连道:“不敢。”而常清德心里诽议,难道这两个人在海外华人中并不得志,连个伺候的下人都没有?还要亲自倒水。但这两个人即然能够管着这么大的一个营地,绝非是无权之人,或许是海外华人的规剧就是与众不同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