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后差不多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直到万历七年二月二十,施奕文才终于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用于炉膛的焦油白云石耐火砖。而焦油白云石砖的原材料中的沥青,那个是通过炼焦得到的副产品。

    终于,当第一批耐火砖在高炉的炉膛内铺开的时候,已经为这一天忙活了两个月的施奕文,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工业体系,不说其它,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单就是这么一块砖头,就要了自己的小命了。可是没有这个砖头。就不可能有高炉。没有高炉就没有规模化的钢铁工业。

    其实在很多时候制约工业发展的就是这些微小的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东西。

    在工匠们铺着耐火砖的时候,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似的,看着那些工匠,施奕文对身边吴才说道。

    “吴才,你知道吗?我敢说,我这家铁厂,就是再过十年,别人也模仿不出来!”

    突然的一句话,还不等吴才反应过来,又听着公子感叹道。

    “你么,一块砖头都差点累死我了,他们,他们能造出这样的砖头吗?”

    他们根本就造不出来,毕竟,看似一块简单的石头实际上却是工业体系的一种体现。拿着教科书,都奋斗了两个月。其他人……没有个十几年的时间,他们根本就看不到其中的奥秘。

    体系,或许就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最大的区别。而现在,施奕文所需要的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时代,建立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又复杂无比的体系。这个体系却又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所无法复制的。
………………………………

第150章 技术碾压(第三更,求推荐,求收藏)

    别人能不能造出这样的砖头,施奕文不知道,但一块不怎么起眼的耐火砖,让他体会到了工业,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

    工业从零开始,往往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随着耐火砖的问题解决之后,铁厂终于投产了,成车的精选铁矿石,通过运料的坡道被推到炉顶,然后再倒入炉膛,铁矿石、焦炭以及石灰被倒进了炉膛。

    当那座高炉喷吐出灼热的烟雾时,赵士祯看着坡道上散落的一些石灰,有些不解的问道。

    “致远,这炼铁为什么还要用石灰?”

    “炼铁时,被还原出的铁在高温下变成液体,而二氧化硅熔点很高的颗粒杂质混在炼出的铁水中。为了除去这种杂质,选用石灰石作熔剂,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在高温下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熔点比铁水温度还低的硅酸钙,而液态硅酸钙密度比铁水小且跟铁水不相混溶,便浮在铁水上。打开高炉上的出渣口,液态硅酸钙先流出去,凝固成高炉渣。”

    随口回答着这个问题时,见赵士祯一头雾水的模样,施奕文这才反应过来,什么二氧化硅、氧化钙、二氧化碳,对于他来说无异于天书,于是赶紧转移话题说道。

    “那些炉渣,我还有其它的用处。”

    那种高炉渣可以粉碎了配制成水泥,这些水泥施奕文来说很重要,尤其是芦沟桥附近卢沟河边正在建的火铳厂,就需要水泥。在他一心扑在铁厂研究着耐火砖的时候,京城那边的生产火枪的铁工厂同样没停下来,为了利用水力,施奕文把工厂建在了卢沟(永定河)河边,那里的建设需要一些水泥。

    在水力大风箱的推动下,高炉的火焰喷涌着,炼一炉铁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第二天出铁的时候,随着厂里的工匠吆喝着“出铁了”,在扒出了炉渣后,出铁口流出了液状的生铁,火红的生铁流进的铁水车的时候,那边施奕文就喊道。

    “快点,把它送到搅炼炉……”

    搅炼炉就在高炉旁边一丈远的地方,所谓的铁水车其实就是一个倒扣的大钟,内部彻有几层耐火砖,可以装1吨铁水。为了运输铁水,施奕文特意从空间里的工厂里拆来十几米钢轨铺在搅炼炉与高炉之间,在工人们推着铁水车到搅炼炉,把铁水倒进搅炼炉后,工人就开始在施奕文的指导下,用铁棒搅动着铁水。

    这就是另一个时空中,1783年,英国人亨利·柯特发明的搅炼法,主要是在反射炉的炉床上搅拌熔融的生铁。搅用铁棒搅拌使生铁中的碳燃烧、去除,从而使碳含量达到熟铁的成分要求,在炉中搅拌是其特色.所以称之为搅拌法。由于熔融生铁与煤没有直接接触。所以煤中的硫成分不致于化成品的材质。

    搅炼法的缺点在于搅炼炉的底部要使用砂石。砂石中的二氧化硅与氧化铁化合,容易形成酸性过强的炉渣,以至于无法吸收用普通含磷铁矿石炼制的生铁中所含的磷。由于需要维修被酸性渣腐蚀的砂层,会使炼铁炉减产,从而造成相当大的损失。而现在施奕文改用耐火砖来代替砂层,就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没有轧机,所以炼成的铁块不能像另一个时空中的英国人那样,取出后在赤热状态下用轧机轧成圆材、板材、型材、成形使用。但是却可以铸成铁板坯,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锻打才能成为可用的板条,可即便是如此,当几百块铁板板坯冷却后,看着满地板坯,赵士祯早就惊得目瞪口呆了。

    “这,这样熟铁就炼出来了?”

    “对,就是一个炉子产量有点少,一天不到4000斤熟铁,不过就现在来说,差不多也够用了。”

    4000斤熟铁至少可以造500支燧发枪。

    “似乎多了点。”

    就在施奕文的心里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赵士祯却在那里算了起来。

    “现在厂里炼1000斤铁,差不多要1500斤焦炭,再算上人工,咱们厂的铁价就是……”

    突然,赵士祉睁大眼睛,看着施奕文,又看着周围的铁厂,想着过去两个月里,他们对这里大兴土木建新高炉的不解,甚至冷嘲热讽。忍不住说道。

    “恐怕不出半年,遵化铁厂就只剩下致远这一家了,你这铁价太便宜,别人千斤要卖十两,顶多只有二两的利润,搁你这也就是本钱,这一炉出铁近两万斤,而且铁质也远非其它各厂所能相比,自此之后……”

    摇头感叹着,赵士祯又一次看着周围的铁厂。

    “遵化铁厂只能姓施了!”

    呃……这一点,施奕文还真没想到,原本他也就只是想要炼点铁而已。现在被赵士祯这么一提醒,他才反应过来,确实有这种可能。

    相比于传统的炼铁方法,新式的高炉产量更高、成本更低,质量更优,即便是不打价格战,仅仅只是凭借着质量,就能让遵化的其它铁厂陷入绝境。

    “这……士吉,这也是意外吧。”

    意外。

    这当然不是什么意外,任何新技术的涌现,对于使用老技术的一方,造成的打击都是致命的。这一切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施奕文也是无能为力。

    “致远,那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面对赵士祯的问题,施奕文先是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自然是再建一座高炉,这座炉子一天的产量也就不到40000斤,再建一座的话,70000斤铁,差不多就是全遵化的产量了,既然是落后的产量……”

    顿了顿,看着瞠目结舌的赵士祯,施奕文笑道。

    “那总归是要淘汰吧,毕竟,矿石、燃料都是有限的,与其让他们这么浪费,不如留给我们生产更好的产量!”

    几天后,当施奕文把工厂交给了赵继生离开遵化的时候,他又一次回头看了一眼铁厂,这座堪称原始的工厂,或许才是他在这个时代建立的第一家工厂吧,至于南京那边,不过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

第151章 回家 (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万历七年的二月,即便是江南,也还没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而在寒冷的北直隶,非但大地上厚厚冰雪尚未消融,甚至临近月底的时候,又下了一场大雪,润雪兆丰间,这场漫天的飞雪遮盖了天地间的一切,放眼望去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哒哒”声从官道上传来,由远而近,那是马蹄踢践地上冰雪的声音。只见两辆马车正朝着这边驶来,马车旁在还有几名全身皆白的年轻男子骑着快马于车旁护卫。

    车篷的窗布被拉开了,然后一个俏丽的小丫环探头对窗外的骑手吩咐道。

    “唐九,小姐问离京城还有多远。”

    “回小苹姑娘话,差不多还有二十多里。我们赶快些,或许可以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这时马车里传来一个声音。

    “唐九,你先走快点,去一趟石台庄,把备好的礼物送过去,别让他觉得,咱们唐家没有礼数。”

    车里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这呼啸的寒风里仍然清晰的传到了唐九的耳中。

    “是,小姐,小的明白。”

    唐九闻言,双腿一夹马腹。

    “那小的就先过去了!”

    听着车外唐九的声音,坐在车里的唐子琪伸了个懒腰,然后娇声说道。

    “这一路,可真是颠死我了,听说他不是弄了个什么马车吗?说是坐起来舒坦极了,回头非得问他要上一辆,这上次可是讹了我二十万两银子!”

    “可不是,施公子实在是太让人讨厌了,居然敢收小姐的银子。”

    小苹连忙于一旁说道。

    “无妨,等将来再慢慢的要回这笔账。这一路上颠的,你问下石头,前面有没有茶铺路边店什么的,我得喝口茶,活动下筋骨,要不然,这腰可就都得断了。”

    坐靠着被子的唐子琪淡淡的说道。

    “小姐,这就快到京城了,这荒郊野岭天寒地冻的,万一要是受了寒……”

    瞧见小姐的脸色不悦,小苹又连忙改口道。

    “石头,前面有茶铺吗?小姐要歇一会。”

    “是,小的这就过去看看。”

    路边的一株大榆树下,座落着一间茶铺,茶铺很简陋,不过就是用草席围成了四面墙,不过即便是如此,却也挡住了刺骨的寒风,大榆树下伸出个写着“茶”字的布幔斜挑出路边,被漫天风雪吹得不住飞舞着。茶铺中只有三两个的行脚旅人,喝着温热的黄酒,就着店家烧的羊肉汤,这样的冬日,一碗热汤总会让人立即暖和起来,他们低声的谈笑着。

    这时棉门帘挑开了,一股冷风迎面扑来,然后走进来几个人,铺里的人刚一抬眼,顿时就愣住了。

    走在前方的是个女子,身上穿着白貂皮披风,头戴帷帽自罩着一层厚纱,让人根本看不清面目,不过那披风却遮挡不住她的体态,行动间优美的步姿,更是让他们看呆了眼。

    这大冷的天,这样的富家小姐怎么到了这?

    这一路上,唐子琪早就习惯这种目光,径自找了个边角的空位坐下,然后小苹就说道。

    “店家,请给我们上壶开水,不要放茶叶,我们自己带的有。”

    而另一个跟进来的家丁,冷眼的盯着铺里的诸人,冰冷的目光让众人全身打了个激灵,方才一个个清醒过来。然后那家丁就站在桌边垂首不语。

    “来咧!”

    茶铺的伙计满面笑容的跑来,端着一壶热茶。

    “客官,您要的东西齐了,请慢用。”

    接过茶壶,小苹从提篮里取出茶叶泡上了,在她倒好茶后,唐子琪倒也不急着喝,只是坐在那里,似乎是在等着什么。

    又过了差不多盏茶的功夫,外面传来了马蹄声,帘子再次被掀开了,浑身都是雪的唐九进来后,就对小姐说道。

    “小姐,方才小的去了石台庄,庄上的人说,施公子去了遵化的铁厂,估计还要在那过上一阵子。小的把礼物留了下来,然后就回来了。”

    “遵化的铁厂?居然办铁厂了!这个人啊,总归是闲不住的,罢了,走吧。”

    音落,唐子琪就起身离开了,桌子上的茶始终都没喝一口。

    风雪中,这队车马往京城赶去的路上,迎面碰到了一辆往张家湾方向赶去四轮马车,相比于只能躺坐在马车上的唐子琪,这辆大四轮马车里的施奕文,却显得很是轻松,座位下面的小炭炉驱散了车里的寒意,唯一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的,恐怕就是吊车厢顶上的小马灯——因为没有车窗,车门一关,不只能靠灯光照亮。

    “回头应该换个玻璃车窗。”

    施奕文心里寻思着,他当然不知道,自己与唐子琪于官道上擦肩而过,已经是归心似箭的他,如果不是考虑天上下着大雪,估计早就催着车夫往家里赶了。

    这一出去就是两个多月,甚至就连同新年,也都是在遵化过的,说不想家,那是骗人的,更何况那几个小丫环,确实也是他在这个时空仅有的家人。这么长时间不见,确实挺想她们的。

    终于,差不多半个多小时后,在马车刚在门前停好,施奕文就听着车外的庄丁的喊声。

    “少爷,是少爷回来了!”

    几乎是在德子打开车门的瞬间,施奕文就听到丫头们的欢喜的叽叽喳喳声。

    “少爷,少爷,”

    “少爷,你回来了!”

    “少爷回来了……”

    看着小怜、寇芸,甚至还有寇湄与陈浣两个小丫环,也跑了出来,施奕文就笑了起来。不过,随后,他又看到小怜她们无不是眼眶通红。

    “少爷,你这次出去怎么这么长时间啊,原来不是说三五天嘛。”

    小怜的眼里含着泪,嘟着嘴说道。

    “这么些日子,也没人伺候你,瞧少爷你都瘦了,肯定是没吃好也没睡好……”

    “不是有德子嘛,”

    “他那笨手笨脚的模样,瞧着都让人不放心,少爷,下次您出去,婢子一定得跟着你……”

    不等小怜说完,寇芸又在一旁急急的说道。

    “少爷肯定是在外面吃不惯,下次出门带着婢子,婢子做的饭少爷最喜欢吃了……”

    得,听着她们两你一言我一语的,施奕文连连笑道。

    “我这不是回了嘛,家里最近可有什么事?”

    “公子,你不在家这阵子,成天有人来找你,就是方才,还有人上门了……”
………………………………

第152章 朕的朋友(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人发财了应该干什么?

    买田、买宅、买美婢、买……

    反正就是一个句话——买买买!

    可有时候,人有钱了,是件痛苦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非常痛苦。

    朱翊钧很郁闷!

    应该说非常痛苦才对。

    过去没有银子的时候,他成天寻思着怎么弄银子,太仆寺那边,他动过脑子,户部他想过办法,可那些银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来了,也不轻松,毕竟那些银子的开支,都是有名目,有去向。

    皇帝富有四海怎么了?

    不还是身无分文?

    不过,这一切在去年都成了过去,靠着卖书……不对,是靠着让内官在文渊阁抄书,朱翊钧挣了二十万两,不对,三十万两银子,还有十万两让他精明的做了投资,投资在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身上。将来那十万两会变成二十万、五十万、上百万……总之一句话,钱能生钱。

    皇帝富有四海是摸不着的,可施奕文挣来的银子是能摸着得的,看得见的。

    不知多少回,朱翊钧曾偷偷笑醒,然后偷偷的翻看着那张二十万两的会票,不对,是二十万零五千两。还有一张是他的润笔。

    一开始,瞧着会票,朱翊钧都会偷乐,可没过多久,他就郁闷了,这巨额的会票,甚至都成了他的负担。

    又一次,闷闷不乐的朱翊钧看着客用问道。

    “客用,施奕文回来了吗?”

    “回皇爷话,昨天小奴刚把抄好的书送过去,他家里的管家说他还在遵化呢。”

    瞧见皇帝的脸色不善,客用连忙说道。

    “不还是忙着铁厂的事,说起来这做生意可真不容易,大年下的,还要东奔西跑。”

    客用这么说,固然是因为每次去石台庄送书的时候,那刘管事都会塞给个几十两银子,当然也是因为他知道,这事就他知道,有了这层关系,他就能深得皇帝的信任,甚至现在孙海也不能和他相比。

    想要维持住这层关系,就得主动给施奕文讲话,不能让皇帝烦了他。

    “哎,他可真是的,怎么跑那么远做生意,不知道朕找他吗?”

    抱怨之余,朱翊钧又说道。

    “哎,确实也挺为难他的,当初是朕莽撞了,要不然也不用大过年的跑那么远的地方。”

    当皇帝的能知道认错,这可真是罕见的很,尤其是对于不过十五六岁正是青春气盛的朱翊钧来说,更是如此。

    就在他又是抱怨,又是懊恼的时候,却见一个小太监在那探头探脑的,客用一见,连忙走了过去,片刻后,喜上眉梢的他匆忙到皇帝的身边轻声道。

    “皇爷,他回来了,就是喜德楼等着您。”

    “他回来了!快,随我一起去见他。”

    朱翊钧一听,立即喜声说道。

    “可皇爷,今个还有功课……”

    “这时候那还顾得了那么多……”

    当朱翊钧火急火燎的想要出宫的时候,坐在长安街边喜德楼二楼的施奕文,正有些无聊的打着哈哈,这年月等人的时候,可没有手机让人上网打发时间,甚至就连书,看着也没什么兴致。

    “除了他之外,这阵子还有谁去过石台庄?”

    别说,还真有好几位,像刘能德、刘锦江他们叔侄两就各自送来了年礼,至于常玉昆、徐维新两人也各自送了年礼过来,他们也是有心了,别说这年月的交通,就是搁后世,隔这么远的地方,也不见得还给友人送年礼吧。至于李龙与宋家的年礼,就没什么意思了。

    但是昨天唐家家仆送上门的礼物,却让施奕文感觉有些诧异,昨天……这二月可都快过完了。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人更让施奕文有些出乎意料——张静修,就是在衙门里有过一面之缘的少年,正月的时候他居然曾登门拜访过。

    难道他在京城?

    正当施奕文心下疑惑着的时候,有人进了包厢,直接坐到了他的面前,不过正想着事情的他倒也没有注意到。

    坐下来的朱翊钧,瞧见施奕文像是没瞧见自己似的,心里不由一恼。

    “施奕文,你没瞧见朕来了吗?”

    突然的声音,让施奕文回过了神。

    “啊,陛下来了,臣有失远迎,请陛下恕罪!”

    “什么恕不恕罪,朕瞧着你眼里就没有朕,一声不吭的就跑出去几个月,你说说,有你这么做朋友的吗……”

    已经烦了两个多月的朱翊钧一开口抱怨了起来。模样有点是被抛弃的“怨妇”。可话中的“朋友”两字,让施奕文一愣。

    别说他愣住了,就连朱翊钧也愣了愣,朋友——这个词对于帝王而言无疑是新鲜的。

    他是朕的朋友?

    朱翊钧仍然有些发懵,他还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见陛下还愣在那,施奕文认真道。

    “陛下,臣从海外回来,在天朝没什么朋友,也不懂天朝的规矩,能被陛下视为朋友,实在是三生有幸……”

    朋友——皇帝的眼中有朋友吗?

    施奕文不知道,但他知道,对于只有十几岁的朱翊钧来说,他主动说出“朋友”这两个字,必定是做不了假的。

    听着“朋友”二字,朱翊钧的心里闪过无数个念头,面对施奕文的坦诚,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想到先前那么欺负他,似乎有些不太地道。而他呢?大过年的不在家里呆着,却冰天雪地的往外地赶着做买卖,挣银子给自己花,当真是……够朋友!

    对,就是够朋友。

    心里这么寻思着,朱翊钧反而变得有些扭捏,甚至不好意思,毕竟之前敲过人家三十万的竹杠。

    “那个,施……致远,你和其它人不一样,你,你是朕……是我的布衣之交,咱们两相识于布衣,自然是朋友,以后就不要臣不臣的了,我也不用什么朕了,知道吗!”

    本身就是少年人心性的朱翊钧一旦认准了,自然也就认准了,甚至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反倒是轻松了许多,因为他不是“敲竹杠”,朋友之间本身就有“通财之谊”,对,他们是朋友,而且是非常好的朋友。

    见施奕文还站着,朱翊钧不悦道。

    “致远,你怎么还站着,有你这么当朋友的吗?坐下来给我说说,这阵子你在遵化那边忙活什么去了?”
………………………………

第153章 明志与致远 (第一更,求推荐,求支持)

    “……臣这次去遵化,就是为了办这件事,这铁厂不出上等好铁,上等的燧发枪自然也就造不出来。”

    心不在焉的听施奕文说着这些,朱翊钧偶尔会把目光投向外面,不过这窗户关着,自然看不到什么。

    “致远,铁厂这事,你办的不错,这燧发枪是国之利器,也亏得你能想出来,戚继光也是运气,碰着你,在你那弄到这样的宝贝,这事我心里记着。对了,我这阵子倒也出来过几回,瞧着马车行的生意不错,应该挣了不少吧。”

    见朱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