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王侯-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南安侯就是大魏的宗室,亲子的堂弟,身份贵重之至,这些土著虽然相当原始,但对权力等级的划分还是心中有数,知道的并不少。

    摩那便是部族长老的儿子,对这些事更是清楚的很。

    他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徐子先,心中的感觉当真是无比复杂……有痛恨,有痛苦,有不甘,也有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

    从这几天的接触和战争的过程来看,他们就算能联络更远的部落,放开部落间过往的仇恨,集结大军,凑起几万人的队伍……这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高山部族复杂,除去语言相通的同一部族,其余的部族是一直处于仇杀和敌对之中。

    部族的成年男子,成年的标记就是去猎杀其它部族的男子,将人头割回来,这就视为成年礼的一部份。

    这样的彼此仇杀连续几百年,都数不清楚有多少代,怎么可能因为有外敌就消解?

    就算凑起几万人,又是眼前这些魏人的对手?

    摩那再狂妄也是知道,部族人根本不是魏人的对手,百年前的教训已经被他们这些人遗忘,一些谨慎的头人和老人被他们讥笑为保守胆怯。

    现在再一次的教训降临,一千多颗血淋淋的首级能说明一切,在这样的首级京观之前,不会再有鲁莽的部族男子,妄图把这些魏人远远赶离到大山远方,就将他们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海边一带的平原上。

    这是根本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了。

    有几个通汉话的部族人,满面羞愧的说了几句场面话,也有一些心思灵动的并没有怎么仇怨,反而眼光闪烁,显然是在思索这位君侯的话。

    如果能抛开成见和仇恨,彼此加深贸易,大山里的人是不是能过的好一些?

    就象这些魏人一样,说话办事举手投足都有一种华贵之气,而且明显住的好,穿的暖,吃的饱。

    就算摩那自己,在羞愧的同时,也是油然兴起一种盼望,或者真的如这个大魏君侯所说,此后相安无事,共享太平?

    不过土著们都是掉入了徐子先的语言陷井,他们原本不满的是魏人对土著活动空间的挤压,他们虽然生活在高山区域,但外围的丘陵和平原区域也是活动的地方,可以下山来狩猎,采摘野果,甚至是捕鱼,现在魏人大量的开垦土地,就是把他们的活动空间给挤压的越发小了,此后他们的狩猎区会缩小,只能在山中配合魏人,多采沙金,多获鹿皮,拿这些来换魏人的粮食和棉花。

    当然,随着生活空间的缩小,这些部族要么往山中继续退去,反正东藩地广人稀,三分之二的地盘,超过两万平方公里是丘陵和山脉,尽有空间叫他们收缩,只是收缩的同时要面临其余部落的反击,其中必定充满各种艰辛,他们也能把青壮男子输入大魏一方,替魏人做事,这一步估计现在很多人想不到,但只要东藩开发的好了,这也是必然之事。

    在后世几百年后,高山人除了少数人保留着一些原始风貌之外,多半的人和汉人没甚区别,只是皮肤更黑一些,他们还出了很多名人,说汉话,习汉俗,基本上自己若不说,旁人都看不出来他们是高山人。

    徐子先知道后世之事,也知道对高山人除了打压之外,也可以叫他们慢慢融入进来。

    沿平原地带的可能融入会快一些,早一些,深山中蛮性重的,自我封闭的,则可以推迟一二百年,也无所谓。

    整个高山族群应该有二三十万的人口,壮丁也就几万人,只要敲打成功了,其不敢出来骚扰,杀戮平民,对东藩的开发和防御来说,几乎是毫无威胁可言。

    就眼前的战场,一千多男子的首级,附近好几个大部族都是元气大伤,他们应该是不敢再复为患了。

    所有的土著轻伤者都相扶而去,他们神色复杂,但也不乏轻松。

    今天的战事对土著来说太惨烈了,而当他们看到闲庭信步式的魏军官兵时,特别是那些神色轻松的铁骑兵时,心中的挫败感就更加强烈了。

    ……

    对土著的战事只持续了不到十天就结束,徐子先返回侯府别院时,发觉小妹和秀娘她们已经将别院布置的相当不错了。

    大量的从南安和福州搬来的家俱被精心摆放好了,擦洗的相当干净。

    侯府别院从大门,耳房,垂花门,正院门,正堂院落,然后是东西侧院,再侧院,一条条夹道,巷子,一个个院落联在一处,坐北朝南,北方和东方有溪流,西南朝向大海,西北是一片榆树和柳树林,院落前有大道,还有配属的大量院落,已经有不少人家居住着,行人往来不绝,颇有人气。

    小妹和秀娘住东西两侧院,正院连接后园,还有两进院落,都属于正路正堂,是理应给徐子先和未来的侯府夫人居住。

    整个侯府,二十多个大小跨院,三百多间屋子,居住上千人都不会太拥挤,但小妹知道徐子先现在不是享乐的时候,也不可能拿多少钱出来享受,是以只用了二十多个小厮和成年仆役,二十多个仆妇,二十多个丫鬟,妇人丫鬟数字倒是比男子高出一倍,在深宅大院之中,这也是相当正常的情形。

    除了家俱外,外院有演武厅,摆放着不少兵器,其中不少是御赐或侯府历年收藏的珍品。

    有演武校场,给徐子先练射箭和锻炼身体用。

    也有议事厅,是五开间的大花厅,几十张椅子,悬挂着军谋司搜罗来的全魏境内各路的地图,相当的详细。

    外院也有司从曹的人,从护卫到扈从人员,秘书人员,校书人员,司书若干,还有陈佐才,陈道坚这两个大秘,也是常在外院办事。

    小妹住的东侧院,花木山石很多,院落也是小小巧巧,不事奢华,摆放的家俱还有不少是旧家俱,显是不愿在这等事上多花钱财。

    晚上的时候,灯烛点的也不多,反是显得院落清幽,令人感觉小妹不俗。

    徐子先在别院住了几天,每天和秀娘缠绵,但也尽量节制,甚至要算着日子,防止秀娘怀上身子。

    这也是一种对陈文珺的尊重,也是遵守旧有的习俗,嫡子最好由正室生出,然后妾侍再生孩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矛盾。

    晚上徐子先和秀娘在小妹的院落吃饭,饮汤,吃肥美的生海鱼,兄妹二人和秀娘讲着笑话,三人都饮青梅酿的甜酒,酸酸甜甜,味道很好。

    在这样初夏的时节,微风吹拂,诸事顺心,徐子先也是放松了一直紧崩的心神,罕见的放松下来。


………………………………

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户

    “爹,娘,儿子惭愧,假期到了,不应期失期的话要有重罚……”黄来贵在道路旁边向父母跪下,脸上隐隐有泪痕。

    在十七百户住了十来天,黄来贵的假期已经结束,福一号福船已经装船完毕,预备驶向倭国。

    这一次的货物还未装齐,装了有一百多担生丝,这东西得来不易,应该是昌文侯府帮忙找到的货源。

    一挑生丝一百二十贯钱,在倭国卖六百贯钱一挑,利润多少可想而知。

    所以生丝买卖向来不是卖的问题,而是买的问题。

    只要有货物,有充足的生丝供应,有稳定的供应链,做这个买卖只等着发大财便是。

    南安侯府肯定是没有生丝货源,但以君侯徐子先现在的地位和实力,加上昌文侯府出手相助,在福建的生丝买卖里分到一些份额是理所应当的事,一次百来担,一年几千担,几万贯的利润,不要说对昌文侯府和大生丝生商们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算是南安侯府也不会将这几万贯的利润看的太重。

    无非是商船新至,需要有热门货物垫底压舱,这样才能吸引到倭商继续贸易,也易于在倭国,吕宋,兰芳各处栽培代理商人。

    福船先装生丝,还有一部份瓷器,茶叶,都是在福建路买来的二手货物,本大利小,并不合算。

    再到澎湖装一部份豆子,豆油,棉布,凑齐一船货物,就可以扬帆往日本去了。

    “倭国儿子是常去的……”黄来贵顿首道:“请父亲,母亲放心。”

    “放心,有甚不放心的?”黄父抚了抚有些不太开心的妻子,对儿子说道:“你兄弟二人,我对你是放心的,十来年在海外,未见你吃了亏去,可见是个精明灵醒的。就是你兄弟来福,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那断然不会的。”黄来贵笑道:“兄弟是在水师,半年内,澎湖水师会在东藩和澎湖之间海面上来回巡行训练,不少船要轮替修理,一时半会是不能出海远航,水手多是新手,武卒也上船不久,断然与敌交战……”

    黄母道:“半年后总要打仗的?”

    “水师就是为了防海盗。”黄来贵宽慰母亲道:“若是海盗来了,人人均有危险,又不是兄弟一个人。”

    “这话说的是了。”黄父慨然道:“现在咱们住的好,穿的暖,吃的饱,官吏清明不欺人,谁的照料?总不能只想占便宜,不想出力。击鼓一响,闾里男子都得出来,不出来的不配住在百户里头。咱们南安侯府的人,都是一样,打起仗来,海盗来攻,不管在陆上还是船上,都要打,不能只想着咱们一家……我所悬心的,就是你兄弟二人还没有结亲,要是结了亲,留下儿孙,那就什么也不怕了。”

    说来说去,又是说到亲事上,黄来贵笑道:“父亲放心,这一次放船回来,估计还是会有赏钱,到时候请父母安排便是了。”

    黄父黄母听了都是欢喜,只是黄母看着儿子离去,不免又是掉了几滴眼泪。

    “叔叔婶子不必如此。”一旁的李国柱扶着铲子,笑着道:“黄兄弟是船上的甲板长,将来能当副长,舰长,到这身份,等闲小事和他不相关的,过些年怕是能攒下几千贯的身家,在哪里都算得上富翁了,再娶妻生子,还有什么事可愁?”

    黄父正色道:“不管千贯万贯家私,我们黄家总是要留在东藩岛上居住,别处是断然不去的。”

    “我李家也是。”李国柱笑眯眯的道:“哪怕有海盗,疫病,还有野人为患,我们家是断然不会再离开东藩了。”

    南安侯府做事向来大度,官户身份和户籍都是在逐一审核确定,然后划分百户,每家每户每人均有对牌,出入都有相应的管理,这样肃清各处匪患,防止奸细渗入,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是有承诺在先,若是在东藩住不惯,或是感觉不安稳,只要还清欠债,所有人都能至侯府秘书阁的户房,申请缴回对牌,要回户籍身份,可以拿着凭证,回福建任何地方重回民户的户籍。

    不过以李国柱和黄家人的想法来看,这么做的人,不是傻子,便是疯子。

    身为在大魏治下的百姓,要说官府有多严苛残暴,似乎也不尽然。

    相比于唐之前的列朝列代,大魏的天子为官家,对百姓仁德,官吏也相对清明,城市文化就是在大魏发展起来,持续了千年的宵禁也是在大魏取消。

    对这个庞大的帝国,百姓们还是充满着认同感,若非如此,崇德帝在京师殉国时,京师有超过十万人的士子百姓也随之而殉国。

    这是历朝历代都未曾有过的事,足见大魏深得人心。

    而近些年来,盘剥越来越重,官府对百姓越来越不耐烦,官吏的态度也越来越不友好,也是相当明显的事实。

    当今天子,急燥操切,他治下的官吏,自然也是被天子的气息所影响,整个大魏,不可阻止的滑向深渊。

    黄父黄母,还有李国柱这样的普通人,说不出来天下大势,只知道在福建路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快要喘不过气来,而在东藩这里却是过的无比的松快,每天都有点过日子的感觉,劲头十足!

    虽然事多活多,但每人都不觉得苦累,因为希望就在眼前。

    李国柱读过几本书,心里隐隐有一种感觉,不光是南安侯府给了各人希望,如果是用鞭子棍棒打着叫人做事,怕是适得其反。

    能叫所有人都服气,觉得在这大岛上有奔头,李国柱总结了两个字的结论,便是:公平。

    ……

    众人在路边说着闲话,地方是在十七,第七,第九百户的村头北部三四里外。

    回身能看到箭楼,前方的不远处有一座砖石建筑的小型的方城,有几十个侯府府兵驻扎着,给人安心的感觉。

    近日来已经不再有严重的草木燃烧的味道了,沿着环岛官道两侧,方圆二百多里的地方,适合开荒之处已经都烧过了荒,连蚊虫也少了许多。

    今天的任务,是开始修筑各百户之间连接大官道的分叉道路。

    在此之前,所有的地方都是一片荒地,溪流,林地,丘陵,灌木,层层叠叠,望之不断。再加上远方隐隐可见的高山,给人荒凉恐怖的感觉。

    这是一片蛮荒之地,背靠大海,前方高山,如果没有大毅力大决心来主持开辟,怕是根本不能在这样的荒凉大岛上安身。

    闲站了没多会,人群一阵骚动。

    从西南向驰来五六匹马,蹄声得得,远远就听到了。

    刘百户近几天发烧,一直半躺着休息,这时才挣扎着起来。

    “十七百户刘震见过上吏。”

    “刘百户辛苦。”

    来人语气很温和,三十来岁年龄,面白无须,两眼看起来就很精明,穿着蓝色短袍,马裤马靴,看起来也很干练。

    现在南安侯府的文吏,除非是在有什么文事活动时宽衣大袖,平常时候均是穿这种类似箭袍的短袍,方便办事。

    四周传来一阵嗡嗡声响……傅谦主持匠作司,麾下有规划处,交通处,营膳处,水利处等处室,岛上他怕是都走了十几次了,拿眼前这一片百户村舍来说,就是匠作司的工程。

    民壮是抽调选用,匠作司的正式官吏和匠人已经超过千人,傅谦身为主事者,也是一方大员,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其很受南安侯徐子先的倚重,是君侯身边的大吏。

    这样的大员,就算放在福建也是名吏,就这么急匆匆的出现在各人眼前。

    傅谦身边是六个从属,其中四个是匠作司的吏员,两个是南安府兵骑营配给傅谦的护卫。

    岛上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安全,傅谦这样的身份,万一被什么不开眼的土著出来割草砍了首级,南安侯府的损失可就太大了,适当的安保护卫,理所应当。

    “你们诸位都辛苦了。”傅谦受了浑家的教导,知道越是低调谦和,自己的形象和名声便是越好,当下还向着诸百户的官户们,拱手致意。

    众人乱哄哄的还礼,脸上都是激动和高兴的神情。

    这时傅谦才跳下马来,几个从吏也下马,有个从吏胸前挂着牛皮包,这时从包里取出地图,并且取了一支炭笔出来。

    这种野外作业,匠作司的人已经相当习惯了。

    傅谦将图纸压在图边的绿草上,按平实了,接着用炭笔画出路线给几个百户看。

    “三个百户间各间隔五里路左右,分别到官道各是七里,五里,五里半,你们修到官道相加的路程是十七里半,彼此相连要十五里,要修三十多里的路,当然是夯土路,夹灰石的,纯石子的路,或是石板路就别想了,挖沟排水种树开石碎石,一里路要几千贯的成本,路要这么修,不等路修好咱们侯府就破产了……这段工程要在开荒前完成,工程期二十天左右。我们匠作司会出工程大匠十人,二匠五十人,你们三个百户,出丁口一千人以上,骡马三个百户能出多少?”

    刘百户咳了两声,说道:“本百户能出马六十,骡驴一百一,牛五头。”

    其余各百户也相差不多,三个百户加起来有近二百匹马,三百多头骡驴,十来头牛。

    傅谦点了点头,说道:“碎石路要取山石碎成相等的石子,着实不易,这一次还是继续修夯土路。夯土路不能用新土,要用板实老土,取土方是大工程,好在你们人手,骡马俱足够,省了不少工、力。还要烧石灰和螺丝壳,近月来在海边已经准备了不少,也是该够用了。你们用工,计入侯府每人四十天力役之内,做几天,各百户录计几天,到时候各百户的上计吏先去我匠作司对帐,用印之后再去工房报备,最后给户房归档免役,这事也要做好了,不要弄到官户们有怨言。要是有哪一家四十天役满期,那么丁壮每天给钱一百,每口给钱六十,每天按日结算,各百户的公费钱都还充足吧?”


………………………………

第三百二十章 开荒

    三个百户俱是点了点头,各百户都有工官提调工役,记录工时,然后有上计吏负责从百户官仓取钱,交由工官发放,最后记录钱数,上报秘书阁户房结算记录。

    整套流程,管仓的不管钱,管钱的不发钱,统一梳算上报,以防贪污和中饱,甚至克扣工钱。

    在司从曹可是有专人负责下到各百户,定期访问审查,要是有扣发延发工钱就是大事,轻则丢官,重则下狱。

    各百户官吏的待遇都很不错,短期内不会有人主动打地方钱粮的主意,时间久了,则是靠制度运转。

    南安侯徐子先从来不信任个人操守,只信制度。

    对这一点来说,吴时中就是不太适应的一个,好在其还未至。将来学房都不会有什么钱粮出入,营造学校,监督管理学员伙食费都是从户房直接出,学房只管教学,也是给吴时中省事,也是省得争执。

    夯土路是用叠层法修筑,其实是最次等的官道。

    早在千年之前,古罗马的驰道就基本上都是青石板路或是鹅卵石铺成的道路,最不济也是碎石路。

    秦驰道的道路状态也是有一些保留的,但那就是夯土路,有一些路面保存好的只是不再属于道路的核心运转区,所以保持的相对完好。

    以大魏官道来说,夯土土要定期维护,那么道路条件还不错。

    若年久失修,则晴天一身土,车辆行于其上如在大海行船,起伏不定。雨天则料泥至腰,泥泞难行。

    以南安侯府现在的财力,也只能修夯土路,好在养护一定得人,最少在相当长时间内,夯土路会是路面建筑的主流。

    傅谦又交代了一些植树和疏浚明沟修筑的细节,这才准备上马离开。

    一个百户道:“我们百户的开荒地确定了没有?”

    傅谦看了看他,说道:“你们第七百户开荒地就在北方,东北至十一里地,南十一,北二十一,大约方圆五十多到六十里地。”

    “乖乖……”第七百户的百户官忍不住咋舌惊呼起来。

    第七百户也是个退役武卒,伤在手臂,截肢切掉了大半个左臂,此后在南安侯府别院学习文墨算术,由公中养着,每月照样领两贯钱,那会学习学的这百户官头发直掉,简直是恶梦。

    现在的情形也是说明南安侯真是有先见之明,陆陆续续因伤因病退役的百多士卒,九成以上都学了书算,现在不是吏员就是各百户的官员,或是为百户,或是为警备士的长官,执掌基层政权和警备大权。

    另外还有从武卒中选取的,或是原本南安侯府的老牙将们,也有一些是陆续选拔出来的吏员们。

    通过长时间的录用培养,现在南安侯府保持着一支相当精干和实用的吏员队伍,由白丁,小吏,武卒们充任的吏员队伍,比大魏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纯粹的生员们,其实更加的合适和管用。

    “大约是五万多亩地?”刘百姓咳了一声,忍不住问傅谦。

    “按丈量法差不多不到五万亩吧。”傅谦道:“等这边的路修好,我们要按各百户农田的范围,确立水车引水干渠,沿着田亩中间修纵横道,要容鸡公车对行出入,最好是过一架马车,这样拉农具,粪肥,还有将来收获,出入都方便。此外就是开出大片田亩,用渠道引流灌水,渠道不至者,就打井,用骡驴拉动,昼夜不停的出水。”

    各人眼中都有兴奋之色,李国柱等人所在的地方,人群也是一阵骚动。

    “这么多地,人手足么?”

    “差不多吧。”傅谦想了想,说道:“以后可能会大量涌来新移民,官户名额不一定够。按君侯的想法,如果官户名额差不多了,留一部份名额准备赏人,新来的还是民户,可以当佃农,也可以当侯府的庄丁,领俸禄做事。”

    几个百户互相对视着,更多的官户脸上都显露得意之色。

    当佃农肯定不如他们这些官户,还了欠债之后,他们开垦出来的棉田就都是自家的,只要按比例将进奉钱折算成籽棉上交,然后服四十天的力役便可。

    开垦出来的新田,不管是棉田还是稻田豆田,也是一体办理。

    此后侯府可能会加大进奉钱的上缴比例,其实是另一种层面的赋税,但相较大魏沉重的赋税负担,侯府的税额还是会很低,不会给人带来什么难以承受的负担。

    开荒的头几年,都是不收赋税,各百户和各家按丁口数来开垦荒田。

    很多百姓就恨自己家里丁口不多,不能多开一些田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