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王侯-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马背上,徐子先若有所思。

    战功,武力,还有文采,他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声望和认可,不管是普通的百姓和官绅,或是禁军将领,朝廷的文武官员和宗室,想来在此后都不会怀疑徐子先的文才武略,但宗室侯爵给人一种悍勇武夫的感觉并不算太好,真的在储位有缺的时候,人们潜意识里会害怕选出一个暴燥,冲动,悍勇和杀性太重的人,这样的天子比起庸懦无能的形象,更令人害怕和畏惧。

    如果徐子先真的要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现在已经到了改变和扭转形象的时候了。

    ……

    “这篇策文还真是有意思……”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苏颂贤弹着手中的策问,脸上的表情也是可堪玩味。

    文进士考试在贡院,三千士子鱼贯而入,在贡院中要呆足三天。

    武进士考试则是在讲武学堂的大校场,考弓马骑射。

    但在考骑射之前,武进士也需要进入贡院一天,考策问。

    经义和诗词,武进士就不需要再考了。

    经义,策问,加诗赋,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八股文,也没有朱子集注,考经义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题,看的是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高低,文章不仅要华美,对经义的掌握更是得炉火纯青。

    简单来说,得熟读那些儒家经典,然后阐述引发自己的思考,行文流畅,词语华美,没有病句,错字,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是最基本的,能通过解试到京师来考进士的,这都是最基本的标准,那些行文都有滞碍的,秀才也不一定得中,更不要说考中举人,通过解试,前来京师考试的士子们了。

    主考官和考官们都需要在这些过了基本线的考卷中精中选精,挑出遣词造句最佳,字迹,格范最佳的成为荐本,然后推到天子案头。

    进士照例归得天子勾选,任何一个进士都必须经过这一关,虽然要经过考官荐举,但中或不中,就是在天子的一念之间。

    这就是大魏的祖制之一,没有什么座师,门生,进士们也没有什么考官老师,没有恩主,唯一的恩主,只能是大魏天子,当今皇帝。

    策问则是问实务,给一个题目,由得考生自主发挥。

    这比考经义要难,不仅要文章华美,对国事还得有所关注,下笔要言之有物。

    虽然肯定还是不免泛泛而谈,但亦是会有真知灼见。

    本朝名相,从策问中一骑绝尘,引发朝野瞩目的,大有人在。

    经义寻常,还不会失去朝官资格,策问普通的,也就只能是三甲以下出身,起点就比较低,以从八品,正八品的低职做起,多半就是在地方州县迁转,这一辈子也不要想进入京师为朝官。

    至于到五品以上,成为朝廷重臣,那就更是想也别想了。

    策问要言之有物,不仅下笔成文要有章法,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收集邸抄信息,对朝廷大政有所了解,这才能言之有物。

    这使得文武官员的家族子弟,那些世代官绅的大世家更容易叫子弟写出精采的策问来。

    唐末时,有人抱怨宰相李德裕给世家子弟太多机会,李德裕就是反问,那些科举儒生,都是一笔好文章,但朝廷的典章制度,边郡地方情形,朝廷运作规矩,那些科举进士能如世家大族子弟娴熟否?

    大魏不会断绝普通寒门子弟的上进之路,那些英才在有限的条件下一样能够成功。也不会刻意打压世家豪族,福建的昌文侯府,一门数十进士,就是在策问上占了大便宜。

    最后才是诗词,与唐时重诗词的科举制度相比,大魏的诗词已经沦为第三样,纯粹是锦上添花之举,策问第一,经义第二,诗词第三,没有策问和经义打底子,诗词写的再好,也就适合青楼传唱,不妨去奉旨填词,走马章台,还是不要为官的好。

    苏颂贤手中的策问便是徐子先手书,考过策问之后,二月初十这天,所有考武进士的都到了讲武堂校场。

    徐子先是锁厅试,但只是解决了解试名额的问题,策问重兵法,弓马骑射都是与普通的武进士一样,只是在宗室上稍有优待。

    只要合格的就能入选,若是稍微优秀一些,则必定能名列前茅。

    “轻弓弩,重骑兵?”苏颂贤看看左右,有诸学士组成的考官团,虽然文人来考武进士的兵法策问,但在场的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兵法策问和弓马骑射是两回事,在讲武堂考试时,还会考布阵,金鼓,旗帜,这些才是武将临阵的真本事。

    兵法是将领之上的内容,其实际的操作性已经被证明了与实战的关连性不大,很多玄之又玄的兵法学说,多半是文人爱看,真正的将领喜欢的是武备志一类的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兵书,对很多上古流传下来的兵法,也就是考策问用,考完了就丢在一旁,没有人去管了。

    这倒是和文官们一样,考完经义,多年学习的四书五经也就丢开到脑后了,没有人会喜欢翻看,笔记,诗词歌赋,家言,这才是人们喜欢的东西。

    就象是邸抄,不得不看,但真正喜欢看的还是各地的报纸和那些闲书。

    “南安侯还真是敢说。”某学士兼群牧副使,相当在行,当下就不以为然的道:“重骑兵首要得有马,前唐时马政出色,养马百万匹,本朝人口滋生,朝廷可用的牧场不及唐时十分之一,群牧司最少的一年,出战马才三百匹,还只供骑乘,根本不是合格的战马……就以福建的海岛来说,前唐就放牧战马,合格的才有几匹,还不是得用北方的战马往南边运?青唐马,不适合平原,蒙古马少而矮,西南马只能拉车,重骑兵,先得有马,没有马,怎么重?”


………………………………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 马政

    大魏马政,确实是如这群牧副使所言,不管是此前的群牧司诸马监,还是用保马法之后以民间养马,合格的战马都是太少了。

    战马不光是体格,肩高都有严格的要求,还得经过训练,在战场上听到号角厮杀之声不会慌乱,不会自乱阵脚,也可以在骑士的驱使下前冲拼命,这才是初步合格的战马。

    另外就是驼负的能力,冲刺的能力,还有耐久,还有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战马是特别娇贵的物种,后人有误解,以为骑马肯定比走路快,其实并不然。

    短途冲刺,马当然是比人快的多。但超过几百里范围的远途行军,马肯定没有人走的快。

    一力快走也不是不行,得做好战马大批量死亡的准备。

    青唐马是高原马,西南马普遍矮小,中国原本有马,主要是在朔方一带牧养,就是河套地区是传统的养马地,汉时的良家子,飞马驰射不在话下,那时的马亦是好马,可惜经过千年的混血和战乱,大魏不仅没有良马,也没有了养马地。

    保马法是把战马散在民间,养出来的马普遍的低矮和胆怯,根本不足以为战马。

    现在大魏少量的战马,除了马监所出之外,多半是以走私渠道从北虏和西羌那里买卖过来的良马,正如大魏对北方和西边禁铁,而走私不绝,对面也是对大魏禁马,也是有人禁不住大魏以财货吸引,还是有普遍的走私渠道在。

    但以这种方式买马,也就是维持在相当小的规模之上,魏军的骑兵,成建制的极少,北方虽然有成军的骑兵,数量也就是维持在几万骑的规模上。

    和北虏动辄四十万骑固然不能相比,东胡和西羌也有大量重骑兵,魏军的骑兵,实在是不成规模,相差太远。

    徐子先在策问中明确反对大魏现行的军国大政,也就是以重步兵配强弩对敌的宗旨。

    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徐子先明确指出,以中原到草原和辽东,都是广阔的平原地区,魏军在河北依靠州县城墙和大量的堡寨,还能保持相当的反击能力。

    如果重兵至北部和辽东,在国势强盛,禁军武力保持的相当完好的前提下,也能与优势骑兵进行野战。

    时势至今则绝然不同,禁军的待遇,装备,训练都是较此前直线下降,主要原因还是财力不足,财赋不足则无以强兵,于其继续养着百万禁军,不如将有限的财力用来扩充骑兵。

    就以北伐而论,如果魏军没有最少五六万人的精锐骑兵保护大军侧翼,反击时有强大的机动能力,再完整的步阵和远程打击能力,始终不能歼灭敌人,稍有不慎,就容易为敌所乘。

    在广袤的沃野千里的辽东,四野茫茫超过百里无补给,无堡寨的地理条件下,没有一定的骑兵,贸然北伐,为敌所困,断绝粮道,不断骚扰,军心动摇,最终惨败,成宗年间伐辽之役,就是很明显的前车之鉴。

    仅从道理上来说,苏颂贤等人并不觉得徐子先错。

    但以群牧副使的反驳来说,主要的矛盾之处还是在养马地上。

    前唐时就在福建沿海都有牧马监,全国有百万匹良马,唐时对外敌交战,主要还是依靠骑兵,特别是北庭都护府的战事,调度各异族部落兵马参战,唐军怎么可能是步战为主?

    就算是安西都护府,有大量的陌刀队等重步兵,但骑兵也是一样出色,一旦骑兵不足,很容易被人分割包围,著名的恒罗斯之战,唐军骑兵不足,关键时异族骑兵叛变,以致大败。

    徐子先的道理是步骑协同,有步无骑不可,有骑无步也容易在坚城险隘之下顿挫士气。

    而以眼前诸多大人物的见解来看,徐子先的论述毕竟还是无根浮萍,看似有其道理,其实也只能算空泛而谈。

    “怎么办?”群牧副使陈格非是龙图阁学士,问苏颂贤道:“黜落了?”

    “何必给左相,天子添这种麻烦?”苏颂贤笑道:“文字纯熟,笔法老练,不愧是写出福州阅兵那样精彩小品文的大家,仅以文字而论,南安侯也是过关了,何况其在步骑论述上,也确实有大家风范。”

    “若是李友德,怕是要引南安侯为知音。”

    众人都含笑点头,本朝现在的两大名将,以守闻名的是岳峙,以攻见长的是李友德。

    所谓不动如山,其徐如林,这当然是岳峙。

    侵略如火,这就是李友德。

    十三年对东胡的大捷,岳峙守的好,李友德引数千禁军步骑,破东胡两万多人的主力,这一仗打的犹为精采。

    这是把步骑合击运用的炉火纯青的名将,特别是骑兵的集中使用,令人感觉眼前一亮。

    现在岳峙是官拜太尉,而李友德也是提到了厢都指挥使的位置上,大魏天子将三个军的骑兵集中在一厢由李友德统带,也是看中了其指挥骑兵的能力。

    李友德也曾上书,指出现在一厢两万余人不足以决定战局,关键时刻,当以两厢左右的骑兵集结起来,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李友德当然是希望能当上太尉,至战场上能率两厢之兵,不过这话传扬开来,都被京师官场的人当笑话来提。

    岳峙成就名将功业好歹二十来年,积功甚大,被提上来没有什么怪话传扬开来。

    李友德毕竟才三十来岁,此前只是军都统制,从军都统制到厢都统制,朝廷已经足酬其功了,居然还想着能领两厢和三厢兵马,不要说他一个前锋武将,就算是岳峙这样的太尉,想领这般重兵,也得想想枢密院能不能同意,天子会不会放心?

    大魏兵制,一军两千余人,已经足够用于方面战场,一厢两万余人,已经足可决定战场形式。

    能领一厢兵马的就是方面重将,特别是京营厢都使更是位高权重,被称为十管军,想侪身于管军重将行列,一般的武将都很难办到,更不要说久在外路的李友德了。

    数万人的重兵集团,朝廷只会放心交给文官出身的制置使和安抚使,若涉及数十万人北伐的大战事,只能是枢密副使极别的大臣,挂节度使印出征,成为使相来节制这几十万兵马。

    就算派出枢密副使,还会设大军观军容使,转运使,各路安抚使于其中,层层掣肘,一个前锋出身的武将,想领几万骑兵,这可是大魏骑兵几近全数的家底,哪怕是和北伐大计有关,所有人都还是觉得李友德异想天开,胃口未免太大了。

    就算是李国瑞,岳峙等人,也不敢明面支持李友德,一旦真有的什么变故,他们赔上身家性命还是小事,误国之辈,谁也担当不起。

    徐子先的重骑兵策,细细看来倒是和李友德相差不多。

    要把骑兵集中使用,而不是散布各军和各厢都,只有用集中起来的骑兵反制,北伐东胡方有胜利可言。

    “南安侯的这篇策问,还算是精采。”苏颂贤无精打采的道:“想必会传扬开来,不过,究竟是小儿辈论事罢了。”

    “他以为率兵冲入参政府邸,杀人越货,就能在军国大政上指手划脚了?”群牧副使是刘知远一派的人,眼看就要出外,最多是派出去知下等军州,说话时当然也不会有所顾忌,也算是破罐子破摔了。

    “慎言,慎言。”苏颂贤算是韩钟一脉,大魏朝官,非韩即刘,他对陈格非当然不会客气,正色道:“策问说兵,原本是武进士应为之事,南安侯的策问文法格式无可挑剔,论事虽然偏颇,但原本策问就是叫人说话,又不是什么狂悖之语,犯不上出言讽刺。”

    众人至此无话可说,苏颂贤皱眉在徐子先的策问上画了一个圈,其余诸考官一并画圈,这就算是合格,荐到天子案头,再由天子划圈之后,徐子先的武进士就算到手了。

    “就是不知道几等几名?”有人疑惑道:“以策问来说,三等就足够了。”

    “武进士排名,主要还是靠弓马射术。”苏颂贤无所谓的道:“那边是何副使当主考官,南安侯得拿出真本事来才是。”

    为了朝局大政稳定,何獾这个枢密副使还没有正式离职,武进士同考官是在兵变之前就定下来,骤然去职,容易引起不应有的麻烦,韩钟也只能耐着性子等两天。

    韩钟已经是替何獾挑了一个上等军州,枢密出外,这点体面还是有的。

    “他总不敢做的太过份。”苏颂贤心道:“弄出麻烦来,直接就得准备进大理寺狱,已经死了一个参政,再死一个枢密副使,又是多大的事?”

    ……

    何獾的面色还真是难看的很。

    今天是文武进士试的第三天,文进士还在考诗赋,其实已经无关紧要,前两天能被圈中的就已经定下新科进士的名额,诗词写的再好,也不会在大局上有什么变化。

    但武进士的考试则全然不同,弓马骑射,行军步阵,金鼓旗号,这才是重中之重。


………………………………

正文 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

    朝廷在此前讲究文武平等,武进士与文进士俱是一体,三年一试,得中者按名次授给武职,从八品到正八品,从七品,正七品,分别授给过关的武进士们。

    从武忠郎,秉义郎授给勋阶,实职一般是都头起步,也可以任防御副使,县尉,军都掌书记,或是至警备司任保安郎,枢密院任保忠郎,或是去武学任修武郎,训武郎。

    徐子先明显不止在七品职位上,多半是任防御使,宣抚副使,甚至更进一步,也犹未可知。

    何獾当然不敢明面刁难,但给一些中下的考评,使徐子先的任用受一些影响,也是这个枢密副使的权责之一。

    徐子先入内时,与诸多武举向何獾行礼时,自然也是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他却浑不在意,何獾待罪之身,出外军州只是韩钟先要清理禁军将领和中低层的官员,然后才抽手到何獾这一层级。

    最好的下场也是免官,何獾怕是要被追夺出身以来文字,直接铲除一切复起的可能。

    韩钟也是心狠手辣的权相,对何獾这种落难的野鸡还会留手不成?

    金鼓,旗号,布阵,一切俱是有条不紊。

    徐行伟也是与徐子先一并考试,其两个好友,种纪和姚平忠也是一并考试,诸人相识之后,也只能匆匆互相祝愿几句,便都是在考官的要求下开始进行各种考核。

    自仁宗之后,朝廷开始重将门家世,很多武将直接授给武职,慢慢积功上升,李友德就是其中的例子。

    也重武学学堂,很多讲武堂的学员也是直接授武职,熬资历也能熬上去。

    武进士已经不是正常三年一科,这一科距离上一次的考试已经过去九年的时间了。

    主要还是朝廷没有那么多军职安置新科进士,如果考中了不能得实职,徒然令得新科进士们不满。

    朝廷任用文官,位置不足的就多派几个差遣,武职却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多挖坑只会使军制混乱,造成上下令行不通,指挥间互相扯皮,这一点分寸朝廷还是有的。

    此次武进士考试,不少人都是等了好多年,算是积攒了相当多的英才,令得在场的考官们俱是点头微笑,哪怕是一脑门官司的何獾也是微微点头,此科武进士,必能多出大将之才。

    表现异常出色的,徐行伟,姚平忠,种纪,俱在其中。

    而最为出色的,恰恰是何獾看到就生气的徐子先。

    贵为南安侯,锁厅试的要求和标准也要低一些,徐子先却是一切与普通举子们一并考试。

    不管是行军布阵,还是运用器械,体能,都是最上上的考核结果。

    在场有数千人,徐子先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看在眼里,就算何獾有心想判中中或中下,也得在场的人服气。

    也不是他一个考官,何獾是待罪之身,别的同考官可不会同他客气。

    待到骑射之时,徐子先百步之内,策马飞驰而过,十箭十发十中,这在禁军中也称的上是神射手的标准了。

    至于飞马斩断草人,动作更是利落干脆,没有丝毫迟滞不合之处,动作如行云流水,令人之见感觉赏心悦目。

    “南安侯真是奇才。”“宗室内果真又出人才了。”

    “本官三十年前曾经在此见过齐王殿下应考,也是诸般考核都极为出色,齐王考过之后,被文宗皇帝召见,大加赞赏……一晃已经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终于又出了一个与齐王殿下比肩的人物。”

    “不,大为不同。”有人反驳道:“齐王青年之时,可曾率部击退海盗,又可曾敢在京师以百五十人攻大参府邸,斩杀参政?论说起来,南安侯可是比齐王强的多。”

    “赶紧判个一等,过两天授官给职,叫南安侯及早出京为好。”

    “此言大善。”

    众多同考官七嘴八舌,简直顾不上何獾的脸面,就算是何獾自己,其实也是觉得众人说的有道理。

    这样全才的宗室,放在京师,不要说天子不安,朝官们哪个能安心?

    论悍勇,一百五十人冲入大参府邸,论将帅之道,指挥南安团练对抗强敌。

    论兵法策问,也是有理的据,论眼前的考试,则金鼓旗号列阵无不精通。

    假以时日,怕是真的功业还要在齐王之上。

    “放到福建,由赵王和林斗耀头疼去吧。”判入一等,划圈时,何獾不无幸灾乐祸的心理,这一次大乱,说白了是徐子诚惹出来的,徐子诚和蒲寿高受谁的指使,别的人不懂,何獾这种层级的岂会不明白?

    刘知远若不是受到这样的蛊惑,以为找到了突破点,就维持现在的格局不变,韩钟敢擅自动作,徐子先敢冲入大参府邸,迎来的就是天子不可遏制的怒火……就是说天子要掀翻桌子,十来万京营禁军犹在,徐子先再勇,以能一敌万?

    说白了还是蒲寿高和徐子诚之辈坏事,经营多年的局面,败坏在几个小人身上。

    赵王更是可恨,可耻,可鄙。

    何獾划行之时,有点自暴自弃的感觉,一笔签名龙飞凤舞,居然有点看破红尘,大彻大悟之感。

    “明达,听说你划在一等了。”

    傍晚时分,所有考试结束,众多武举人结伴而出。

    武举考试比文进士考试被困在贡院不同,需要大校场,考核的项目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射得中就是射得中,射不中就是射不中,硬桥硬马,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文人作文,就在方寸之地,拿笔墨纸砚书写文章,好或不好,得靠考官细心研判。

    武人们就直接很多,走马驰射,看矟,刀技击之法,看金鼓旗号布阵,这些东西,好就好,不好就不好,考官想作弊都是为难,中或不中,只看自己的本事。

    徐子先的本事,毫无疑问的得到了所有武举的赞赏。

    姚平忠就是其中一位,他绕过徐行伟,大声道:“十箭十中,不在一等还能是二等不成?”

    这一个众人俱变了脸色,有人冷笑道:“为将者可不是光凭弓箭。”

    姚平忠大刺刺拍了拍自己腰间长弓,说道:“说这话的人,在沙场上莫遇着俺的这柄弓,俺认得你,它可不认得你。”

    众武举面色俱是一变,不少人都是一脸愤然,可惜却是无人跳将出来。

    姚平忠的箭术相当出色,飞马驰射十射十中,这和徐子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