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他站在湖边的雕栏旁边,隐隐约约的听见了太子朱慈烺的声音,嘴角忍不住扯了扯。

    沁园春。

    太子朱慈烺每天清晨都要背诵几遍伟人的诗词,他从未见过这么大气磅礴,这么意境高远,这么直击人心的诗词。

    刚刚念到兴头上,余光瞥见先生朱舜过来了,只能意犹未尽的暂时放弃了背诵,从营造的小沙洲上走了过去。

    立冬过后,天气比较寒冷,太子朱慈烺居然穿的比朱舜还要单薄,说是为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性。

    朱舜提点过太子朱慈烺几次,见他一定要坚持这个习惯也就没去阻拦,平静道:“走吧,咱们出去一趟,带你见识什么叫做吃苦。”

    太子朱慈烺听到要体察民情了,心里不免有了一丝兴奋,比朱舜还要着急的说道:“先生,那咱们赶快走吧。”

    朱舜点了点,带着太子朱慈烺离开了詹事府。

    养济院。

    养济院胡同。

    这条胡同因为有一座养济院而得名,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底层老百姓,城廓都不比乡野还能种些粮食自给自足。

    城廓都的老百姓一切都要用银子买,尤其是烧火的柴薪,乡野老百姓还能割些野草晒干了当柴薪,城廓都老百姓也只能买了。

    好在自从工业派给只给老百姓提供一些价钱低廉的棉条以后,顺天府的手工纺织大为兴盛,城廓都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了很多。

    不仅买的起平时所用的柴米,就连货郎卖的酱菜都能买上一些了,嘴里终于不再是寡淡的没有任何味道了。

    就在一个月前,京城里柴薪全部开始提高价钱,过去只卖几分银子一担的柴薪,全部变成了一钱银子。

    没过几天,柴薪的价钱又涨到了二钱银子一担,价钱越涨越高,就在前几天居然涨到了三钱银子。

    京城的老百姓哪里知道,李鲁生本来给他们多留了两个月的活路,自从知道京西煤窑全部落在朱舜或者与他私交莫逆的人手里以后。

    使了一招釜底抽薪的绝户计,那两个月的活路也不留了,歹毒的把柴薪价钱提高到了三钱银子。

    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逼死了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的身子骨本来就弱,冬天又这么的寒冷,体弱的老人一个接着一个冻死在了寒冷的深夜里。

    为了买来一担受到官僚乡绅操纵的柴薪,很多底层老百姓把家底都掏空了,就连给父亲爷爷买一口薄棺的银子都没有了。

    只能用一张草席盖着,勉强遮住尸体,给父亲爷爷留下最后一点尊严。

    朱舜带着太子朱慈烺来到养济院胡同,看到了几位触目惊心的一幕,一直被东林党鼓吹为太平盛世的大明,一条胡同内居然几乎家家都在奔丧。

    太子朱慈烺体察民间疾苦的亢奋瞬间没了,僵在原地,望着家家户户门口挂着一对破烂白灯笼胡同。

    胸口发闷,心里揪心般的剧痛,喃喃道:“这就是东林党所说的太平盛世。”

    “太平盛世!”

    最后一句,太子朱慈烺几乎是低声嘶吼出来的,怔怔的望着家家缟素的胡同,一步一步,艰难的走了进去。

    太子朱慈烺推开一户虚掩的门走了进去,破烂院子内,七八口人正在嚎啕大哭,听见门口有动静看了过去。

    全都是露出了愤怒和仇恨的表情。

    太子朱慈烺并不认识这户人家,这户人家的老百姓也不认识他,不明白为什么见到他的那一刻,会露出那么仇恨的目光。

    太子朱慈烺心里有很多疑问,却一句话也没说,沿着这条破烂胡同慢慢走了下去。

    每到一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推开虚掩的门进去看两眼。

    家里的老百姓只要见到他都会露出愤怒和仇恨的目光,还是一种杀了他们的父母烧了他们的家的刻骨铭心仇恨。

    一路走,一路看。

    渐渐的。

    太子朱慈烺挺拔的腰杆,越来越佝偻,在走到养济院胡同和下一个胡同相交的胡同口,几乎成了一个迟暮年纪的小老头。

    身形像,浑身散发的气息更像。

    太子朱慈烺在看完最后一户人家,关上简陋木门的手掌,不停的颤抖。

    在关上简陋木门的那一刻,沉默了一路的太子朱慈烺,突然问了一句:“先生,老百姓们又不认识孤,为何见了孤全是一种从未见过的仇恨眼神。”

    “就像是,孤杀了他们的父母。”

    灯笔


………………………………

第四百四十二章 太子要土改

    朱舜没有回答太子的问话,带着他继续向前走去,来到了两条胡同交叉的中间位置。

    太子朱慈烺站在中间向两边,抬头看了过去。

    两条胡同,门口全是挂满了白色灯笼。

    漫延而去。

    不见尽头。

    太子朱慈烺看到老百姓活的竟是这么悲惨,再也忍不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些可都是大明的子民啊。

    京城的老百姓都这样,何况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

    还不知道过的是什么苦难日子。

    他作为堂堂的大明储君,居然还以为老百姓过的很好,真像东林党所鼓吹的那样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太平盛世。

    到头来,缺衣少食的居然都熬不过一个冬天。

    朱舜拍了拍太子朱慈烺的肩膀,示意他跟着继续向前走。

    走了没几步,来到了一家胡同家交叉口的店铺,一家卖柴薪的店铺。

    平时,大明所有胡同最为热闹的店铺,就是柴薪店铺了。

    每天聚拢在柴薪店铺门口买柴薪的老百姓,都能把这里围成好几层,这里也就成了老百姓平日里胡吹海侃的地方,一边等着买柴薪,一边在这里的相互吹嘘。

    此时,这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一个身材中等的年轻人,操着一口山东口音,正在向卖柴薪的堂倌恳求些什么。

    堂倌是个势利眼,根本不愿意搭理那个穿着补丁单薄衣服的年轻人,一脸不耐烦的看着他,实在受不了了,突然大声说了一句:“只要你跪下,就送给你一根河柴。”

    堂倌说完这句话,柴薪店铺内的其他堂倌全都被吸引过去了,戏谑的看着这个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在附近胡同可是出了名的讲义气,也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坊间传闻,当年他为了给兄弟报仇,单枪匹马杀了一名鱼肉乡里的胥吏全家。

    在山东青州待下去了,一家老小这才来京城投靠亲戚,住在了京城的养济院胡同。

    坊间传闻是真是假不知道,但这个年轻人的硬骨头和讲义气,在养济院附近的胡同那是出了名的。

    山东大汉好习武,这名年轻人也练了一身好把式,平时没少为养济院附近几个胡同的孤寡弱小出头。

    柴薪铺子的几名堂倌,以前就因为强行私吞一名无子无女孤寡老人的银子,被年轻人教训过一次。

    现在能趁着这个机会,看到这么一个硬骨头跪下,还是给他们几个堂倌跪下,当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年轻人没有迟疑,也没有表现的多么内心挣扎,干净利索的就要给几名狗仗人势的堂倌跪下。

    “小乙!”

    谁也没想到,铁塔汉子突然大喝了一声,大步冲了过去,一拳砸倒了年轻人:“小乙!你太让兄长失望了,没想到你居然堕落成这个样子了。”

    “不就是一根河柴,至于给几个小人跪下吗!”

    “你的骨气哪里去了!”

    小乙俊俏的脸撞在墙角,嘴角都摔破了,流出了血丝。

    站起来,很平淡的说了一句话:“元池大哥,我爹昨晚冻死了。”

    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铁塔汉子当场僵在了原地,愣了愣,眼泪‘唰’的掉出了眼眶。

    别人不清楚小乙乙邦才的家庭情况,铁塔汉子作为他的结拜大哥却是很清楚,乙邦才不仅讲义气有骨气,还是一个大孝子。

    崇祯二年的时候,他确实在山东青州杀了一名胥吏的全家,倒不是为了给兄弟出头,而是因为那名胥吏在市集上调戏了他娘亲几句。

    乙邦才没有说半句废话,夜深人静以后拎着一把腰刀摸进胥吏家里,把他全家杀了一个精光。

    这么一个大孝子,却让老爹给冻死了,心里会产生多大的内疚,旁人不清楚铁塔汉子太明白了。

    眼看乙邦才又要给那几名小人跪下,只要一根河柴给老爹当做陪葬。

    铁塔汉子火气上涌的冲了过去,一拳砸在堂倌脸上,把他的牙齿都给砸的飞出来了,躺在地上像个扭曲的蛇虫一样痛苦的挣扎。

    铁塔汉子打了这名堂倌一拳,心里的火气降低了一些,但还是眼睛通红的盯着其他几名堂倌:“给老子来一担!”

    堂倌们瞧见铁塔汉子打人,就认出来这个暴躁汉子是谁了,当初住在养济院胡同的项元池,听说后来攀上一位勋贵老爷飞黄腾达了。

    本以为把这位瘟神给送走了,没想到又碰见他了,堂倌们差点没吓死哪里还敢上前卖柴薪。

    一直缩在柜台后面喝小酒的掌柜,却不怕这个什么项元池,他的亲堂兄可是附近县衙的一名讼师。

    敢打他?掌柜能让他一辈子吃牢饭。

    掌柜一身酒气的走了过去,慢悠悠的说道:“三钱银子一担,概不赊账。”

    三钱银子!

    沉浸在悲痛的里的太子朱慈烺,突然抬起了头,走过去盯着掌柜的厉声道:“好大的狗胆!”

    “三分银子一担的木柴卖到三钱银子,谁让你这么做的。”

    掌柜不怕身高九尺魁梧的不像话的铁塔汉子,瞧见矮小的太子朱慈烺,却是被吓的不轻。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掌柜的瞧见走过来的太子朱慈烺,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气势,嘴皮子哆哆嗦嗦的说道:“东家让小的这么卖的,小的只能按照这个价钱卖。”

    “再说了又不是小的一家涨钱了,京城里所有的柴薪铺子都是一个价。”

    太子朱慈烺听到整个京城的柴薪价钱都提高了十倍,他可不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两年跟在先生身边对于底层有了不少的了解。

    知道柴薪对于老百姓的重要,也知道每提高一分银子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灾难。

    何况是提高了二十七分银子。

    这是把大明的子民往绝路上逼,逼大明的百姓去死。

    太子朱慈烺终于明白每次推开门,老百姓看的眼神为什么是仇恨了,那是因为他身上穿着绸缎衣服,把他当成害死亲人的官僚乡绅了。

    太子朱慈烺转过身子,看着朱舜平静的说道:“先生,孤要去密云县。”

    “进行土改。”

    ()


………………………………

第四百四十三章 土改大明就要流血

    朱舜从太子朱慈烺嘴里听到土改两个字,彻底放心了,终于是没有枉费他今天的一番苦功。

    时机也到了。

    曹鼎蛟作为密云后卫指挥使,已经培养了一批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军队,又列装了大量标准化火炮。

    大明军火公司已经准备给曹鼎蛟的密云后卫,换上一批用内膜灌水冷却法铸造的06型野战炮。

    内膜冷却法铸造的标准化火炮,膛壁更加的坚实,可以承受住更大剂量的火药,06型野战炮根据大量参数的计算,得出了一个更加合理的火药剂量。

    火药剂量增加了,06型野战炮的射程也就更远了,目前已经达到了六里。

    不过内膜冷却铸炮法的潜力还没挖完,大明军火公司的学子正在进行大量的参数比对,争取研制出08型野战炮。

    有了曹鼎蛟的密云后卫,还有两期陆军讲武堂学子,土改的暴力机关问题就解决了。

    西方传教士传播宗教,依靠的是两样东西,一样是先进的科技,一样是医学。

    土改说来简单,要想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好在工业派目前也掌握了两样东西,一样是高产杂交水稻,一样是煤炭。

    有了这两样东西,收买人心也就简单多了,应该能在密云县顺利展开土改。

    更重要的是密云县知县也只自己人,掌握了政治主动权,弥补了太子朱慈烺暂时不能暴露自己身份的缺陷。

    暴露身份,老百姓就会对他有防备心,不能真正做到从老百姓中来,到老百姓中去。

    军事,经济,政治,三项大权在握。

    正是土改的好时机。

    朱舜点了点头,带着太子朱慈烺离开了这里,铁塔汉子扔给乙邦才一锭银子,骂了一句明天去工业侯的庄子找大哥,便赶紧跟着离开了。

    寸步不离朱舜身边。

    走出养济院胡同,压抑的气氛终于是好了一些。

    来到詹事府。

    走到太子朱慈烺找来工匠营造的橘子洲头,朱舜站在湖心,开口说话了:“那本伟人传记你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应该明白一件事。”

    “官僚乡绅就是大明的资本家。”

    “官僚乡绅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资产,不仅不会想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会想尽办法让老百姓一辈子穷苦。”

    “只有永远不能出头,子子孙孙才会一代代人困在官僚乡绅掌握的土地上,给官僚乡绅的子子孙孙当牛做马。”

    朱舜看了一眼忽然握紧拳头的太子朱慈烺,继续说道:“还有一点,想必太子今天已经亲眼见识了。”

    “不说其他产业,单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关乎民生的产业,一旦掌握在官僚乡绅手里,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天底下最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改变不了规则,只能去适应规则。”

    “官僚乡绅彻底掌握了这些民生产业,今天说柴薪涨价,老百姓就只能花更多的银子去买柴薪。”

    “没有银子?那就只能在家里等死。”

    大明的米价一直受到官僚乡绅的操纵,太子朱慈烺对于这一点是深有体会:“先生,那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舜说了一个新词,太子朱慈烺从未听过的新词:“国企。”

    “这等关乎老百姓生存的民生产业,必须要掌握在大明的手里。”

    “就拿今天这个情况来说,大明如果有一批足够强大的国企,官僚乡绅再怎么提高柴薪的价钱,国企只要保持正常价钱甚至更低的价钱。”

    “柴薪的价钱就涨不起来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死了。”

    说到这里,朱舜心里提醒了自己一句,以后不能小看东林党了。

    朱舜已经做好大批量倾销煤炭的准备了,没想到李鲁生居然真的不要脸皮的去求晋商,算上范家一共联合三家大晋商。

    凭借三家大晋商充足的现银,不停的吃进洗煤厂出产的煤炭,牢牢控制着市面上的柴薪价钱。

    不过倒也无妨。

    朱舜说完这些刚要向外走,去看看第二批洗煤厂修筑的怎么样了,太子朱慈烺却是摇了摇头,否定道:“先生说的不对。”

    不对?

    朱舜停下准备迈开的脚步,看向了旁边的太子朱慈烺,饶有兴趣的说道:“那你说说看,应当怎么办。”

    太子朱慈烺看向小湖的对岸,那里种植了一片枫树林,目光坚定的吐出了一个字。

    “杀!”

    “只要孤牢牢掌握着军队,一个官僚乡绅恶意抬价,孤就杀一个。”

    “两个,孤就杀一双。”

    “十个,孤便杀一窝。”

    朱舜也没想到太子朱慈烺变的这么有杀性,不过对于腐烂的大明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那全天下的官僚乡绅一起抬高价钱怎么办?”

    太子朱慈烺转过脸来,盯着先生平静的双眼,目光坚定的说了一句话。

    “那孤便全部杀光。”

    朱舜终于满意了,也彻底放心太子朱慈烺去密云县进行土改了,工业革命也终于要开始流血了。

    想想都令人兴奋。

    土改这件事,朱舜本来还是准备做个甩手掌柜,任由太子朱慈烺自己去密云县闹腾。

    密云县不成功,还有其他的州县,无论如何要在崇祯十年以前完成一次土改。

    朱舜此时此刻突然改变了想法,从崇祯二年开始,费尽心机的开展工业化进程,不就是为了土改。

    密云县的土改必须要成功,只有密云县成功的进行了土改,有了经验,接下来就可以培养一批土改扶贫官员了。

    有了这批土改扶贫官员,就可以做到遍地开花,把土改推广到整个顺天府。

    在加上有工业派作为掩护,东林党只会以为这是党争,不会看做是一个阶级的改变,不会引起全天下官僚乡绅的暴烈反击。

    毕竟东林党把持朝政的大权,也是从阉党手里抢来的。

    朱舜心里有了绝断,平静道:“明年为师与你一起去密云县,进行土改。”

    “不过在这以前,你跟着为师,让你看看为师怎么整死抬价的官僚乡绅。”


………………………………

第四百四十四章 基建狂魔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离开了詹事府,前往了京西,查看第二批洗煤厂的修筑情况。

    为了尽快修筑好洗煤厂,工业派展现了难以想象的动员能力,一种让太子朱慈烺感到震撼的动员能力。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来到京西的第二批洗煤厂修筑地点,由于是第一天施工,只要几队工人在开挖地基,先把蒸汽厂房的地基挖出来。

    时间紧迫,洗煤厂的水泥围墙暂时不修筑了,先用一圈木桩子对付过去就可以了。

    基建署的工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数增加了不少,已经突破了三千人。

    人数看似很多,但是第二批洗煤厂同样是分为十家一起开工,每家洗煤厂只有三百人。

    这三百人还要分配到地基、坑道、水池等等地方进行开挖,还要负责运送各种基建材料,速度已经很快了,却还达不到朱舜的要求。

    每多拖上一天,就有可能多冻死几百甚至上千大明子民,修筑的速度必须还要加快。

    朱舜没来及给太子朱慈烺打招呼,直接骑着辽东大马前往了工业之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在工业之城的水泥大道上‘哒哒’的响起。

    来到工人会馆,朱舜连水都没来得及喝,回头给身边的轿夫下了一道指令:“立刻用最快的速度,把工人协会的所有工厂喊来。”

    “你们也不用等他们坐上轿子或者马车了,只要是不在工业之城里面的工厂主,一律用辽东大马驮过来。”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朱舜招纳残疾军士的好处了,一般的家丁会骑马就不错了,这些从辽东退下来的军士虽然残疾了,但是驾驭马匹的能力依旧是十分的高超。

    不仅自己可以轻松的骑快马,驮上一个人都没问题,毕竟他们当年都是用来驮俘虏的。

    拼命挣扎的俘虏都没问题,何况是一群死死抓住残疾军士的工厂主。

    前前后后只用了一炷香时间,就把所有的工厂主聚集在了工人协会,不过其中有一部分被辽东大马驮过来的工厂主,脸色很难看。

    在战马上颠簸的极其难受,下马的那一刻,跑到下水道旁边吐了好一阵,脸色勉强好看了一些。

    一炷香一刻过后。

    朱舜站在工人协会的戏台上,注视坐在下方的工厂主们,平静的脸容罕见的露出了严肃表情:“不瞒各位说,当前的形势很严峻。”

    “东林党抬高柴薪价钱那件事,想必各位这段时间都听说了,形势严峻,本侯也不去多解释了。”

    “只有一个要求,征用各位工厂里的工人前往京西,本侯将在那里修筑一大批工业化洗煤厂。”

    朱舜说完这句话,工厂主们就连答应都顾不上,直接站了起来赶往各自的蒸汽工厂。

    形式有多严峻,工厂主们比谁都清楚,他们本来想在今年冬天延续宋老太爷留下的传统,在顺天府各地施粥都没买到需要的柴薪。

    工业化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工厂主们十分的清楚,对于老百姓的忧虑也消失不见了。

    等到这批工业化洗煤厂开始运转,东林党只有哭的份了,那些花费高价收拢在手里的柴薪,全部都会赔的一个精光。

    一炷香过后。

    数目庞大的工人们,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集结好了,在各自的工厂主和管事带领下,前往了京西。

    工人们长年累月形成的自律性,孔有德这些辽东将领见了也会羞愧,操练多年的军士还不如一群长工。

    乡勇营的步枪兵们没有跟着一起过去,他们背负的事情更加重要,步枪兵们需要负责吃饭问题。

    吃饭问题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却是一件头等大事。

    只有吃饱饭,这些每天要进行大量辛苦劳作的工人们才有力气干活,吃都吃不饱别说是劳作了,早就找个借口逃离了。

    这个时候也就体现战略处两位大才的作用了,管事们也就能掌管二三十人,还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一种默契。

    人数一旦超过五十人,还都是不认识的生面孔,不仅掌管不过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磨合熟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