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粮食已经不光是饿死人的问题,而很可能决定未来五年整个列国的战略走向。

    遣何宽去请张奇不久,张奇决定乘着夜色前往质子府,以免日间人多眼杂出了纰漏。

    于是当天夜里,质子府藏书阁,张奇正襟危坐于百里燕跟前,就借粮一事说道:

    “殿下以为此粮可借否。”

    “本公子以为不可借,眼下我歧国每年既要给卫国进贡,亦给晋国进贡,乃中原之亘古未有,国力甚微。而且父王因本公子被掠质押于晋国颇为不瞒,迁怒于我舅舅。可见我父王已然不喜于我,故而本公子若修书于父王,定遭父王唾骂,此只是其一。

    其二,梁国口惠而实不惠,除了封赏些虚名,毫无裨益于我歧国,歧国又为何要拮据度日,借粮给梁国,此其二。”

    其三,中原受灾,唯独长孙国独善其身,梁国挨着长孙国,应当向长孙借粮,反倒舍近求远,岂不怪乎。

    百里燕分析透彻,张奇深以为意,他说:

    “未曾想,殿下见解如此透澈,臣万分欣慰啊。”张奇感慨道,接着又说:“殿下所言可谓见微知著入木三分,此番中原唯独长孙未受旱灾,而梁国却向晋国借粮,想必是长孙国不想借。若是如此,怕是长孙国野心不小啊。”

    百里燕赞同道:

    “确是如此,当今天子王后乃长孙国贵族,借粮应该十分容易,这其中定有我等所不知内幕。其次,长孙国三面环海,南面接孙国,东联咸国,西面便是梁国。若是晋、咸、志、孙四国掀起刀兵,长孙背后一击任一诸侯,都万份凶险。梁国独不向长孙借粮,其中耐人寻味啊。”

    张奇此人虽然只是外使,年逾六旬,确也是忠良之辈,百里燕几年考察,对此人颇为了解。

    此番找他商量借粮一事,看重的正是张奇的外交经验。他如此一说,百里燕真担心起来,长孙国未来某一天来个落井下石,是很有可能的。

    于是第二天,百里燕履约前往同文书苑,同时也并不准备借粮,但手里拿了一个包裹。

    跟着书匠来到后院,朗朗书声萦绕在耳,放眼望去正见西门芸芳父亲,西门勋在授业,见百里燕而至,西门勋放下书简迎面而来:

    “世子驾临,西门有失远迎,还望世子恕罪。”

    “西门先生客气,是在下叨扰了。”百里燕抬手还礼,四目环顾不见西门芸芳,随即问道:“不知芸芳姑娘可在。”

    “呃……芸芳应邀,随公子昌前往城外祭天,故而家父亦不在。”

    由于旱情严重,严重到晋王都不得不顶着炎炎烈日,前往城外拜祭天地祈雨,西门华作为知名文人,显然是不能缺席的。不过姒昌把西门芸芳拉走,也就太不应该了。

    也就是三年前,姒昌结束军中锻炼,奉命还朝,在宫中担任禁军闲职。他好歹今年也二十二了,娶了个大夫的女儿为原配妇人,但就是念念不忘西门芸芳。

    尤其是西门芸芳也是出落得凹凸有致,虽然才十五,但这个年头十五就出阁的姑娘占了绝大多数。

    听西门勋这么一说,百里燕不动声色:

    “原来如此,本公子应西门姑娘之邀,就借粮一事前来与西门先生相商。”

    “既如此,公子里请。”

    西门勋请百里燕入内宅,随后斟了杯凉水给百里燕:

    “昨日小女前往世子府上谈及借粮一事,西门心感有愧。若非担心公叔相国欲对世子不利,理应西门亲往拜访,真是失礼了。”

    “西门先生言重了,昨日若是先生亲自前来,恐怕传出去便不是借粮了。”

    “哦,殿下何意。”

    “本公子自入晋为质以来,便从此失宠于父王,还贬了我舅舅。我若是提及借粮,恐怕必遭我父亲唾弃,更会有小人进谗痛斥本公子不体恤国力。而且梁国海路距歧国甚近,梁国理应第一时间派出使臣,倘若已然借得粮草,岂能遣博源君前来晋国借粮。倘若我再修书于我父王,本公子处境恐怕可就不妙了。”

    “这……公子所言甚是有理,可梁国稻米歉收,晋国粮草短时又难以运抵,甚至借与不借都尚未可知,万一不借,梁国百姓恐怕难渡过今冬。”

    “本公子今日正是为此事而来。”

    话音落下,百里燕拿出包裹,包裹之内是植物的根茎。

    “西门先生,此乃蕨根,梁国盛产蕨根,但蕨根清苦且寒重,故而各国百姓少鲜以为食。西门先生是梁国人,对此物可知。”

    “嘶……这又如何?”

    西门勋不解问,百里燕继续说:

    “蕨根可食之果腹,且遍布梁国,却无人食之,因其苦味甚重寒败火,故而可入药。”

    “确是如此,殿下是何意?”

    “此蕨根可先剁细研粉末,而后以清水冲泡沉淀,沉淀之褐色粉末可用以为食,且苦味清寡,适合食用。亦或者直接蒸煮,但苦味甚重。只需令百姓采集蕨根,便可以此法煮熟充饥。”

    蕨根含有淀粉,由于苦味重,因此没什么人吃。但如果剁碎后用水稀释沉淀,可以提取到非常可观的淀粉,然后晒干或者捞出就是蕨根粉,可以充饥。

    梁国、长孙、咸国地处热带、亚热带,是生产蕨根类植物的的大国,理论上生态完好情况下,野外的蕨根应该还是非常多的,而且蕨根相对稻米,对水源要求不高,可以适当种植,避免旱情带来的冲击。

    尽管产量很低,但是度过今年灾荒问题并不大。

    为了打消西门勋顾虑,百里燕亲自示范,将两斤蕨根当场剁碎研细,用小石磨碾细以水冲泡,很快淀粉便沉入水底,然后把水沥干,剩下的就是白色偏褐的淀粉,随后捏成面疙瘩晒干,上锅蒸或者煮,蕨根粉做的面疙瘩或面汤也就做成了,撒一点盐,就能充饥。

    “西门先生且看,此乃蕨根粉,撒些许盐巴便可充饥。”

    百里燕递过面团给西门勋品尝,口感甚为独特。

    “嗯,此法甚好,殿下何以寻得此法。”

    “此法说来简单,不值一提。除此之外,野生作物也可供以充饥,只要按此法照办,亦可充饥。”

    百里燕拿出一块白布,白布上列有清单,大约有十多种富含淀粉的野生作物,都可充饥。虽然还没发展到吃观音土啃树皮的地步,一旦战事纷起,很难说天灾之下,不会变成人祸。

    这天灾多半有人祸,防患于未然总是没错的。

    与西门勋交代完借粮一事,百里燕悄然离去。西门勋送至大门外,目送百里燕背影消失在市井,少时心中若有所思,暗自说道:

    “此子如今已成大才,年纪轻轻便有这般见识,恐怕将来必成气候!”

    百里燕虽然没有借粮给西门勋,但拿到现粮以外的其他可以果腹的食物,远比直接拿到粮食更便利,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安全。

    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就好比是穷人手里拿了个金饭碗,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等着被人讹诈,东西再好,最终也不是你的。

    如果梁国得了粮食,给你戴一顶高帽,然后其他诸侯都来要粮,到时候是给还是不给。

    不给,就是给你脸你不要。如果给,歧国国小,非但不够其他国家塞牙缝,还得勒紧自己的裤腰带。与其火中取栗,百里燕的方法不失为良策。

    于是百里燕走后不久,西门勋令人出城,遍访城中与周边山林,调查百里燕提供的清单是否具有可食用的价值。

    而与此同时,晋王城外祭天结束,没急着回宫,而是摆驾相国府。


………………………………

第23章 公叔阔托后

    相国公叔阔年老体弱双目失明,每日虽在相国府邸养病,但每天还要听孙子公叔贤说政。晋王突然驾临,公叔贤忙扶爷爷公叔阔去迎:

    “老臣参见大王。”

    “相国快快免礼。今日酷暑难耐,相国又抱病在身,寡人前来叨扰,相国不会埋怨寡人吧。”

    “大王言重啦,老朽年事已高,相国之位早该交出,皆赖大王器重,老臣得以苟居相位,今日大王亲来探望,老朽惶恐啊。”公叔阔颤颤巍巍说道,随即示意孙子公叔贤:“贤儿,还不请大王入座。”

    “诺。”

    公叔阔请晋王入室,随后屏退左右,公叔阔开门见山说:

    “大王此来定是为博源君姬丰借粮一事吧。”

    “相国果然妙算,确是如此。寡人甚是为难,故而想问相国之意,这粮是借还是不借。”

    “那老夫问大王,大王想借,还是不想借。”

    “寡人自然是不想借,但是又图封号,故而寡人左右为难。”

    “那便是了。博源君此来,以老夫之见,眼下旱灾遍及中原,列国无不担心自家生计,借粮之事多有推诿。咸国、志国、孙国也就罢了,长孙国今年并未受灾,且与天子有姻亲之盟,却也不借,老夫以为,长孙国恐怕是想谋求南下攻志国欲图得天子许诺,而天子未允,故而不借。

    只有如此,梁国才会遣博源君求于大王。既如此,大王应该早派使臣前往长孙国游说,以休盟好之约。如此一来,我军若攻咸,咸国便无外援。

    同时亦可与长孙约定,来日共同兵伐志国,两国同时出兵。”

    “可咸国位于长孙国之东,互为唇齿,咸国虽小,却也是长孙国之门户。如何说动长孙弃咸,而盟我晋国。”

    “此事并非难事,大王可同时差人前往咸国,游说收买咸国重臣,尤以相国公孙岳政见相左之权贵,唆使其上奏咸王令咸国向我国借粮。”

    “向我晋国借粮,这是何道理呀。”

    晋王不解,公叔阔却言:

    “大王试想,咸国相国公孙岳能同意吗。”

    “嘶……相国意思是说,公孙岳定然不会同意。”

    “正是。公孙岳变法失利,得罪大批权贵朝臣。如今咸国粮仓空虚,如若朝臣上议向我借粮,公孙岳恐怕绝不会答应。

    其因有二。一则,我晋国垂涎咸国国土已久,向我借粮无异于受我以柄,引狼入室。其二,公孙岳变法激进,以至于粮库入不敷出,加之今年旱灾颗粒无收,如若其同意向我晋国借粮,岂非掌掴于己,折损他的颜面事小,损害咸王颜面事大,他公孙岳在咸国朝堂岂还有容身之地。”

    “原来如此。”晋王恍然大悟,思索片刻后说:“相国谋略果然高深。既如此,寡人即刻遣使赴咸国,游说向我借粮一事。若是公孙岳不同意,其国内久则必反,待到咸国内乱,我军乘势击之,必破其土!”

    “正是,只要待其内乱,必可破之。”

    “既如此,寡人还有一事,不知相国能否再为寡人,谋取晋国定国安邦之策。”

    此时晋王神色严肃,像是万分之要紧大事,非谈不可一般。公叔阔捻了捻白髯,将手撑在桌案上,脸色起伏不定:

    “老夫知道,大王是想问老夫百年之后,何人可担相位一职。”

    “正是,还是相国深知寡人心意,不知相国可有人选。”

    “有是有,只怕大王不肯用呐……”

    公叔阔一息长叹,似有无奈。晋王不解问:

    “这是为何。”

    “老夫以为,当下晋国可为相者,为中庶子范涛一人,其他人等皆不可委以丞相一职。”

    “为何是中庶子范涛,仅仅一中庶子,何以谋国。”

    “这便是老臣所忧之事。中庶子范涛虽然年轻,却有经天纬地之才,由其辅佐大王,可保晋国三十年无忧。但老臣知道,晋国王公贵胄士大夫等众尾大不掉,恐范涛难以驾驭众人,大王亦不会重用范涛,究其原因,只因其是个中庶子。”

    中庶子相当于皇帝、王、丞相等幕僚,说是门客中的重要人物也不为过,相当于参谋,但没有职权。

    中庶子范涛,今年二十八岁,原是国政监郎官,也就是国家中央机构最低级的一级官员,大概三年前,受公叔阔器重,举荐给晋王,担任中庶子,给晋王出谋划策。

    由于范涛年纪轻,资历浅,而且进入国政监只有四年时间,第二年就被公叔阔提拔了,所以范涛此人在宫里没什么根基,也没有利益关系网,跟所有王公贵胄士大夫阶层都不熟。

    如果让这么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出任相国,底下那些个望眼欲穿等着爬上相位的人能买账吗。

    所以这时公叔阔又建议道:

    “老臣早已预见到大王无重用范涛之打算,故而希望大王在老夫百年之后,将范涛再度调入国政监担任要务,以磨练其心性。带到五年十年之后,可见机将其扶上高位,相位亦可。”

    “看来,相国是早有预料,担心百年之后范涛遭受排挤,故而明降,实则暗升,等待时机加以提拔。”

    “正是如此。”公叔阔肯定道,停顿了片刻收敛气息又言:“我晋国有范涛,便可接续晋国霸业,老臣还望大王谨记。”

    “寡人明白,寡人定当铭记在心。但寡人还有一是不明,相国在位多年,推荐贤人良将无数,为何偏偏没有举荐相府内戚。如相国之孙公叔贤,寡人以为其才不可多得,相国为何不举荐公子贤入朝。”

    “唉……”公叔阔摇头连连无奈说道:“并非老臣不想,实则是贤儿纵有满腹经纶,却无半点学识。”

    公叔阔哪里不想给自己子孙某个好位置,关键是自己这个孙子是个只能纸上谈兵之人,曾让他去当积粟郎,押运粮草入库,结果愣是南辕北辙跑错了方向。还有一次让他征缴公粮,最后还能算错账。

    就这样,还能让他担任要职?能不杀头就不错了,是彻头彻尾是读书读傻了。公叔阔哪能让自己孙子拿捏君国大事,跟白白送死有何两样。

    此后,就相位的临时人选,晋王与公叔阔又磋商了一个时辰,开始就公叔阔身后事早作安排。

    就在谈话结束后数日,博源君姬丰抵达平汤城,入宫见到晋王,就借粮一事求见晋王。晋王没说不给,也没说给,而是拖着。

    为什么拖着,原因很简单,马上咸国要送上门自己找揍,一旦晋国和咸国开战,不借粮食就成了理所当然。谁打仗还能往外借粮,而且还是糟了天灾,这个理说到哪里也没错儿。

    于是乍看“缺智”的博源君姬丰,每日在同文书苑傻等时间,等着晋王和大臣磋商之后借粮给他。

    同文书苑是梁国设立的书院,梁国使臣、王公出访基本上都住同文书苑。这天,博源君坐着马车在平汤城东市游逛,起因还是平汤城的繁华颇有梁国都城“津邺”城的气派。

    这都得益于平汤城挟江而居,有两江天险,因此漕运繁忙,往来商贾络绎不绝。

    博源君说起来也是梁天子姬光的三弟,什么世面没见过。初来乍到平汤城,不禁被繁华所吸引,私下走走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就在博源君路过东市后街之际,鼻子如狗的博源君一阵兴奋。不是别的,一股前所未有的肉香扑鼻而来。

    于是乎循着肉香一路驾车寻找,最后一路追到歧国质子府后院柴房外的外墙下。

    这位博源君按耐不住这肉香的勾引,顾不得仆役与市井流民目中匪夷所思之异色,愣是踩着马车翻墙而入,循着肉香一路摸到灶房之内。

    此时百里燕正在灶房里顿东坡肉吃,火候正当时,突然就听灶房之外刀剑四起,歧国守卫一拥而上:

    “何人胆敢造次!”

    岐国兵士一拥而上围住博源君,只见眼前这位身材微胖发福肋下佩剑,衣着绫罗的男子负手背后,昂首挺胸两眼朝天,然后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口气甚大说:

    “在下乃梁国博源君,路经此地忽闻佳肴,故而寻香而来。尔等还不速速放下刀剑,如此以凶器相向,可知是何后果。”

    这位博源君鼻孔朝天,哪里把兵士放在眼里,就好像只要他自报家门,其他人就得吓尿一样,好像是理所应的。

    不过他这招还挺管用,不是说兵士都听过博源君名号,而是博源君身穿绫罗绸缎,腰佩美玉七宝蹀躞,头戴紫金珠冠,蹀躞之间那华美配饰更加是不得了,镶着一颗耀眼水晶,这贵气,看一眼就知道不是俗人。

    兵士见状,各自看了一眼,立即将消息报给百里燕。百里燕正把东坡肉的砂锅给端下灶头,准备炒笋,听说博源君突然空降,百里燕大惑不解:

    “怪了,博源君来此作甚,我又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咱啊。”

    心中暗道,百里燕放下笋片直奔屋外,一华服微胖中年男子趾高气昂抬着头,一副爱搭不理之色。

    百里燕见状,令人收起刀剑,用抹布擦了擦手,上前道:

    “在下歧国世子百里燕,敢问阁下是?”

    “在下梁国博源君。只是……你便是那歧国质子?”

    博源君定睛打量眼前少年,只有十五六,但身高魁梧,全然不像是少年。当然,主要还是百里燕强身健体,加上营养好,当然长得比同龄人高一些。

    闻听博源君自报家门,百里燕也纳闷儿,因为听兵士说,这货是翻墙进来的。

    这倒是稀奇,有正门放着不走,不顾脸面身份,翻墙进来的王公贵族可不多。

    想到这里,百里燕道:

    “敢问博源君,不知何故要翻墙而入我歧国质子府啊?”

    “怎么,燕公子难道没闻到?”

    “闻到什么?”

    “肉香啊,一股令人心旷神怡而心醉的肉香啊。”

    博源君边说,目中精光闪闪,一副跟吸了dama鸦片一样脱脱然之色。一番细说之下,百里燕倒是想起了东坡肉,不禁心想:难道这货是个吃货不成?见到吃连魂都没了,还翻墙进来。

    果然不出多久,博源君随从也翻墙而入,随后前门来报,有人拿着博源君的名帖来要人。此时百里燕已是明白过来,他说:

    “原来如此,博源君是为我质子府之肉而来。”

    “呵哈哈,正是如此。如何,佳肴可否分食于在下否?”

    “无妨,既然博源君喜爱,赠于阁下又何妨。”

    百里燕爽快答应,显然没道理拒绝,不就是一锅肉吗。

    引博源前往后堂,路上博源君问道:

    “未曾想,歧国质子府竟还有这般妙手神庖,不知燕公子可否相请庖厨一见。”

    “这么个嘛……庖厨是有,而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博源君闻信恍然大悟,额头的眉毛宛如祥云起伏,甚是夸张,他说:

    “哦,莫非此肉是公子所炖!”

    “正是。本公子已令人去灶房取肉,还请博源君稍等片刻。”

    引博源君后堂坐下,百里燕命人准备米饭伺候这位不速之客。


………………………………

第24章 吃货达人博源君

    博源君本名姬丰,“博源”是姬丰的封邑,君是爵位,故而人称博源君。

    按说他是梁天子的三弟,别说封君,封个侯也行。但问题是封侯就得老老实实呆在都城,因为封侯所能保有的私兵,和封君的所能保有的私兵是天壤之别。

    显然博源君这种人憋不住寂寞,呆在一个地方得闷死。所以博源君虽然是封君,但享受的却是侯爵待遇,这在列国并不多见。

    不仅如此,这位姬丰是中原出了名的旅游达人,隔三差五就要外出走走。这次来晋国,很大程度上也是让他出来放风,只是没想到此人还好吃这一口,闻着肉香救自己找上门来。

    少时片刻,东坡肉上席,整整一大砂锅,盖子一掀开,哗啊……肉香扑鼻香气四溢,就见博源君双目射光如电,估摸着要是没人拦着,他能一头扎进砂锅里:

    “正是,正是此香。”拿起筷子,博源君十指大动正欲图下手,估计是夺人之美怪不好意思,遂又看了眼百里燕道:“燕公子,我等就……”

    “无妨,博源君尽可品尝。”

    “那就多谢了!”

    说是谢,博源君捞起一块东坡肉,头就已经摁进了木碗里,大快朵颐狼吞虎咽起来。吃两口还不忘赞美两句,脸上的幸福着色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啊……此肉之美,天下恐无人能及公子炖肉。”

    “既然博源君喜爱,尽情享用便是了。”

    “既如此,本君便不客气了。”

    说是不客气,这位真没一点客气的意思。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虚与委蛇就着米饭吃了几口,不动声色暗中观察这货,为了吃能这样拼命,保不准将来也能为了吃,把国给卖了。

    约莫两盏茶功夫,这位博源君狼吞虎咽吃相难看,几乎把一砂锅的东坡肉一扫而光,恨不得连汤底都给喝光。

    “燕公子,此肉可知何称呼。”

    “此肉名曰东坡肉。”

    “东坡肉?何故名东坡二字。”

    “呃……这这个……”百里燕一时语塞,转而灵机一动说:“此肉乃出自山坡以东,故而名曰东坡。”

    “哦,原来如此。之前燕公子云,此肉乃公子所烹,不知公子能否将此炖肉之法授予在下啊。”

    这位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