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海、中原地区除了晋国,梁国,几乎所有大国本土直接卷入黑巾之乱。无暇顾及南境金雪狄进犯,因此御客化缘的主要重点放在了西海五国,其中卫国是大头。
由于卫国近年战乱较少,周边又都是小国,远离中原腹地,但人口较多,市场大,财力还算可以,所以中原的许多奢侈品都流向了卫国。
………………………………
第275章 积变(4)
御客此番化缘,中原列国大多碰壁,西海诸如歧国、燕国、陈国、赵国这些小国为极力讨好御客,或多或少出了二十至五十万石的粮草,但对于十五万御客大军,一年动则两三百万石粮草的消耗,仅能满足三分之一,这还不算肉食、军械、布匹,以及路上运输的消耗。员额持续增加,一年四五百万石粮草也挡不住。
卫国提出以咸国蔗糖和丝绸换取卫国粮草接济,其本意不是要蔗糖和丝绸,是要给晋国难堪。
晋国在歧国有驻兵,歧国的制糖和丝绸自然收紧了对卫国的出口和进贡,而燕国挨着歧国,见到有晋国罩着,也开始不老实,明里暗里也收紧了出口,转而加大对中原的出口,这就导致卫国的蔗糖和丝绸减少。
但蔗糖和丝绸并非当下的民生必需品和军需物资,而是奢侈品,尤其是高档丝绸和精细棉布这两种,普通平民是禁止穿戴和享用的面料,有钱也不行。
但实际上官宦相互勾结,互为既得利益团体,有钱人也变着花样的穿戴上等丝织物,如纱罗、绢、锦、绨、长孙国的水丝绸,歧国、燕国的中下等软丝绸等等。
因为是奢侈品,丝织物在民生商品供应链中属于可有可无的产品,卫国的权贵富裕阶层,完全可以通过扩大进口中原蔗糖和丝绸,解决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不足。
现在直接提出让咸国以蔗糖和丝绸为交换条件,换取御客的粮草接济,其本意是用御客压咸国,咸国还不得不给,如果给了,咸国今年极大一块的利润收入就成了拱手送人的嫁衣。
非但如此,咸国在晋国市场的蔗糖和丝绸份额,也有可能被长孙国取代,这对咸国财政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一来一去,无异于三个巴掌扇在咸国脸上。
一旦咸国财政垮了,军需后勤都得垮,进而连带将晋国拖入泥潭之中,是一箭多雕之计。
更可恶的还在于让百里燕(既魏贤)出头,好人全给御客做了,他全落得个恶人。
“尉迟先生,蔗糖和丝绸是咸国国帑岁入的重要来源,今年的蔗糖和丝绸倘若都给卫国,我咸国将士和百姓明年去喝西北风,此事甭说魏某做不了主,大王也断然不会同意。”百里燕态度坚决,没有谈的余地。
尉迟光倒也没有恶言相向,转而说起了千岳山防线的严峻形势:
“眼下千岳山仅有宋国十万大军驻防,金雪狄北犯威胁日益严峻,难以抵挡,现已陆续发现金雪狄斥候踪迹四五百人,最远处已经渗透防线千里,我御客起兵南下若无粮草接济,将举步维艰,魏将军素来深明大义,仅是一些蔗糖和丝绸,又为何如此吝啬啊。”
百里燕立时火冒三丈:
“魏某方才已经说的很清楚,咸国国力日危,三十多万大军难以为继,蔗糖和丝绸乃是财税重要来源,尉迟先生为何视而不见。”
“魏将军所言尉迟自然清楚,但据在下所知,咸国新筑永兴城日夜开工生产天下名器,销路畅通无阻供不应求,时常日久所得利润,便能补足蔗糖和丝绸岁入之缺额,将军又何必瞒我。”
“你!”百里燕是恨的牙根直痒,转眼想到定是砡工派与御客暗中互通的消息,定是得知了永兴城内部情况,否则不可能如此清楚。
想到这里,百里燕反驳说:
“永兴城新筑,工坊原料严重不足,我咸国要到猴年马月才能补足蔗糖和丝绸的损失,尉迟先生难道连这本账都算不来吗。”
“魏将军息怒,永兴城情况尉迟略有所知,只要以现下趋势按部就班,两年之内可逐步填补蔗糖和丝绸损失。据在下所知,咸国财税支用现在仅够勉强维持军需开支,赈灾济民以空无分文。
但永兴城专以生产军需供应为主,如此便省却了大量开销,用于从咸国之外购买军需辎重。
据我所知,咸国仅仅向晋国购买的铜料、锡料价格就是市价的三倍以上,而昶曲铁矿开采繁盛,想必无需多久,咸国从晋国购入铜矿将急剧减少,咸军的优质铁器兵刃会逐步进入军中。而咸国又握有新式钢刃的炼制匠术,其成本远比从外购买军需更加划算。
仅此一项开销,就能为咸国节省相当可观的国帑,魏将军不会连这点道理都不知道吧。”
由于丘南、咸西等郡县沦丧,咸国铜、锡产量极具下滑八成,青铜兵器严重不足,青铜的农具基本已经停止销售,为此咸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而青铜又是战略物资,列国哪里能卖给咸国,有是有,可以买晋国的高价铜,三倍于市价,嫌贵当然可以不买,不买的结果什么结果,用脑子想想也知道。
尉迟光的的算盘打的相当之精明,昶曲铁矿质量极高,只要扩大开采规模,不用多久咸国就能大量装备钢制兵刃,成本比从晋国进口铜和锡低得多,仅此一块的差额,就足以降低国库的支出。甚至生产规模扩大后,还可以向外销售赚取足额的利润。
但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卫国索要的蔗糖和丝绸势必要分期全额支付,永兴城能不能在两年之内发展出来还都是问题,更何况煤炭严重短缺,拿什么去炼钢。
“尉迟先生,此事魏某做不了主,还请筹辎使与我王交涉,若是大王首肯,魏某也无话可说,请吧!”
百里燕下了逐客令,尉迟光倒也不恼,立身而起行了一礼说道:
“那尉迟明日再拜访魏将军,今日便告辞了。”
“魏某不送!”
百里燕沉着脸色,汤钊、方德二人见气氛已冷,也不便再多说什么,跟随尉迟光便离开了府衙。待御客走远,卫诩小心说道:
“魏将军,御客可都不好惹,此来不达目的,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魏某哪里不知,他们也是欺软怕硬的家伙,列国诸侯一个铜子都没弄到,尽来勒索小国,这算什么道理。”
尉迟光一众人等离开府衙之际天色一黑,正走在路上前往客栈住宿。路上汤钊不解问道尉迟光:
“筹辎使,魏将军所言句句在理,咸国眼下是自身难保,我等如此讨要,怕是不妥吧。”
尉迟光没有一点恼怒,心平气和说道:
“其实咸国每年岁入有一半都进了晋国的腰包之内,晋国所需之物,咸国无不是以低于市价的四成甚至一半贱卖给晋国。而咸国所需之物,无不是以数倍于市价从晋国购买,其中一来一去的差额便是占了咸国百姓与财库岁入的一半以上。
这魏贤可是个人才呀,其在永兴城建立工坊,意在扭转此等局面。本使向咸国讨要蔗糖和丝绸,实则是为他们好,可惜魏贤尚未想透,他若是想透,定会同意的。”
“可让咸国白白那蔗糖和丝绸给我们,他们的损失从何去补呀。”
方德问道,尉迟光笑道:
“这还不容简单,晋国以市价的五成从咸国购入蔗糖和丝绸,我等若是以市价与卫国交易换得粮草,便要多出一倍的差价,你等说,咸国是亏了还是赚了。”
“可粮草是御帅军需,纵然以市价交易,咸国却得不到半分好处,这又有何用。”
“咸国是得不到好处,晋国就的得到好处?”
尉迟光阴狠笑道,汤钊恍然大悟:
“哦,晋国用咸国蔗糖和丝绸谋取暴利,如此一来,晋国便失去了这一暴利。而筹辎使便可以咸国蔗糖和丝绸为筹码,从晋国与卫国两头捞取好处。”
“正是如此。砡工派对晋国记恨甚深,多次来信请掌门给晋国晓以颜色。你等说,本使将此事岂能说破。”
时下蔗糖和丝绸还是奢侈品,受榨糖和种植工艺落后影响,生产力严重不足,成本居高不下,丝绸受气候和蚕种的影响,适合养蚕种桑的地域非常有限。
蔗糖市价的五成,基本就是成本价,丝绸市价的五成,尚能有些利润,但蔗糖和丝绸进入晋国市场后的终端售价格,即便只赚取五成利润,既进口成本的一倍,依然是暴利收入。
晋国北海沿海郡府有蔗糖和丝织品产地,质量不如咸国蔗糖和丝绸,价格卖不高。江东之战击溃咸国之后,晋国也就获得了咸国蔗糖和丝绸的购买特权,咸国的蔗糖和丝绸对晋国蔗糖和丝绸市场影响极大。
正因为有了咸国优质蔗糖和丝绸供应,长孙国才不敢在晋国高价销售蔗糖和丝绸,如此晋国便是两头取利,用咸国的物资,倾轧长孙国的进口物价。
这么些年过去,晋国的权贵阶层从中谋取的暴利数以千万计。晋国一旦断绝咸国蔗糖和丝绸的来源,长孙国眼下战事吃紧,势必要抬高出口晋国蔗糖和丝绸的的价格,进一步将长孙国的通胀输入晋国。
尽管蔗糖和丝绸并当下非民生的必需品,却是有钱人和权贵日常所需,尤其是晋国,民风就特别喜欢吃甜食,西寰嫁入咸国之后,几乎顿顿离不开甜食,水果是一年四季不断。
因此蔗糖和丝绸,在晋国中产以上富裕阶层的消费量极为可观。
一旦咸国蔗糖和丝绸流往卫国,晋国蔗糖和丝绸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成本势必推高,纵然不影响民生,对中产和富裕阶层影响很大。
毕竟一斤糖能折合不少的米,一匹上等丝绸几乎抵得上较好的战马,日积月累,增加的支出将会非常可观。
尉迟光本意是用咸国的蔗糖和丝绸为筹码,从晋国换到足够多的好处,如此晋国没了咸国的廉价物资输入,短期内无法在讹诈咸国,同时御客就无需卫国的粮草供应,也能先把局面对付过去,又教训了晋国,此等心计又岂能与百里燕当面说透。
………………………………
第276章 积变(5)
天黑之后,百里燕(既魏贤)继续留守府衙,亲自审问红灯苑老鸨等数十人,红灯苑不可能只有方紫玉一人,必定还有其他人接应方紫玉,否则不可能悄无声息的没有破绽的秘密活动。
时至戌时,差役匆匆来报:
“禀报魏将军,有位高先生求见魏将军。”
百里燕转念想到定是高勋。
“快请进来。”
“诺。”
高勋数日前去永兴河向赵逊请兵入城一直未归,多半是战事吃紧赵逊抽不开身,今夜突然返回,定是搬来了救兵。
高勋快步而来,已是大汗淋漓,百里燕给他倒了碗水,高勋三口两口喝完后迫不及待说道:
“魏贤弟,毒害大司马的凶手可有下落。”
百里燕苦笑道:
“有是有,但已被人灭口。”
“灭口!”高勋下意识想到:“如此说,城内有高人策应。”
百里燕点了点头:
“正是,并且发现黑巾叛贼在城内暗中联络的据点红灯苑。”
“红灯苑!”高勋大惊失色:“那不是陔陵最大的妓院吗,知道是谁的财产?”
“哼。”百里燕无奈一声:“鼎炀侯张隽与黄门令郭蟠的产业,高兄以为,他二人会暗通叛贼?”
“嘶……”高勋牙根一冷,否定说道:“不会,断然不会。”
“行了,此事暂无头绪,高兄说说永兴河战况吧,赵帅的兵马为何至今未到。”
“别提了,叛军数日前突然对昶曲发动攻势,一度击溃了昶曲守军攻上了岸上。昶曲以东十五里便是铁矿,赵帅担心铁矿有失,因而调重兵增援昶曲,激战两日方才将叛军赶过河去。”
“这么巧!”百里燕更加肯定,姜严的死,定是黑巾军策划陔陵兵变的一环,他们寄希望于将咸军吸引在永兴河无法脱身,而后攻占陔陵,切断陔陵以东新建的介康粮仓供应,令咸军不战自败。
想到此处,百里燕忙问:
“那高兄此来不会是空手而归吧。”
“不是,赵帅令叶大都督率骑兵两万,于明日清晨出发,火速赶赴陔陵,最快中午便能抵达。”
叶信所部骑兵返回永兴河后,一直在乌坪修整,黑巾叛军攻破昶曲,昶曲土地泥泞,有沼泽,不利于整建制骑兵队作战,赵逊遂调乌坪、瑞田步军骑马增援昶曲,叶信接替乌坪防、瑞田防务。直到昶曲收复,赵逊才腾出手,调叶信增援陔陵。
详细了解战况,百里燕问道:
“黑巾军全线出击定有更大谋划,高兄可知广信军最近动向如何?”
“大王已经暗中授意赵帅,择机让广信公率军北返广信,以防黑巾军攻破北海郡。贤弟是担心广信公此时生变?”
“这倒不是,广信公有罗松亭、陈韵风辅佐,断然不会不顾国家存亡而反叛,我是担心陔陵生变,北海郡无人坐镇,再生变数。”
陔陵毕竟是都城,即便发生宫变,成功率不会太高,倘若以陔陵为诱饵,转移咸军注意力,在北海郡发动叛乱,后果将比陔陵的失守更加险恶。
“但愿叶大都督明日能及时赶到,稳住陔陵局面。”百里燕不无担忧说道,隐隐一丝阴霾浮上心头。
高勋一路奔波,已是疲惫不堪,安排他住进府衙,百里燕连夜继续侦讯红灯苑老鸨、伙计等人,一直审到丑时,从老鸨等人问话中陆续发现诸多自相矛盾之处。
其一,红灯苑最早的东家还不是鼎炀侯、郭蟠,而是大司马姜严本人,这已经是二十五年前姜严兄长在位时,也就是如今咸王姜亥的父王,当年也不叫红灯苑,而叫闺玉楼,规模远没有今日这么大,仅有五分之一。
闺玉坊的易主是十四五年前的事,掐指算起来,正好是姜亥登基继位不久,闺玉楼转手到了如今咸王大哥奉阳君姜赫的手中。
姜赫叛乱前夕,闺玉楼曾被一度关停,而负责调查奉阳君叛乱的,正是当年推行新政《农桑令》的相国公孙岳。
奉阳君叛乱平定后,江东之战咸国战败,受到新政改革失败以及割地冲击,内外朝迅速堕落腐化,闺玉楼先是到了郭蟠手中,正式更名红灯苑,鼎炀侯是最后入股,对红灯苑内部情况根本不了解,经营则由郭蟠负责,鼎炀侯只逢年过节收取郭蟠的好处而已。
其二,老鸨与伙计矢口否认红灯楼与叛军暗中联络,此事要查,当然也十分困难,难以查到实证。但不可否认,余符身上的三枚铜筹来自与红灯苑,百里燕根据铜筹上的门号,亲自提审了房主莺嫣,莺嫣否认得到排房的通知。
所谓排房,是妓院给女子安排的指标,每月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接客,才能全额拿到归属个人的银钱。因此每出售一根铜筹,就要安排相应女子排房。
这就意味着这三根铜筹出售之后,红灯苑没打算安排莺嫣伺候余符。这正说明老鸨与伙计之中,有人知道这三根铜筹是无法兑现的,所以根本不需要通知莺嫣,否则就有可能通过莺嫣,顺藤摸瓜找到通知排房的伙计或者老妈子,进而倒追。
如此一来,即便百里燕追到了红灯苑,三根铜筹的线索到了房主莺嫣这里便彻底中断,因为这是空头票,无法通过铜筹找到排房者。这显然是有人提前摆布好了一切一切,意在打乱视线。
第三,红灯苑作为该陵城内最大,靠山最硬的妓院,长期不归郡府衙门管理,而是归大内,这就导致大内的宫女犯事之后,最终的下场便是被郭蟠弄进妓院接客,而王宫大内竟然也通过红灯苑从全国各地以买也好,掳也罢,从各地弄来女子送入宫中,可想而知咸王身边被安插了多少眼线。
最后,根据市井流言和各个渠道信息的相互佐证,红灯苑如此高档的妓院,暗中竟然也对中下层军官开放,而且收费极低,此等手段与黑巾军早期以骗术笼络哗变将领,又以妓院女色加以腐蚀的伎俩如出一辙。
而妓院老鸨做的密账,却只字不提这一批钱的收入,而低价服务产生的收入减少,最终又是怎么骗过郭蟠、鼎炀侯的,更是没有任何交代。
当问及红灯苑老鸨如何解释此事,老鸨只说不知道,百里燕本欲用刑杖她十棍,又见老鸨胆怯说起,每次来妓院消费的人群里,确实有一些粗俗壮汉配有禁军佩剑,以及咸军制式兵器的布衣男子,持铜筹嫖宿,如此无疑证实了陔陵守军以及禁军已被渗透的事实。
而且是在百里燕、广叔子以及咸王耳目的眼皮低下,持续进行了一年,甚至更久,而在此之前,又有多少人收到拉拢,根本无从得知。
照此推断,陔陵之中定然有个身居高官,长期为叛军提供掩护的重臣,那会是谁呢?
公孙岳是雄论道的爪牙,这一点毋庸置疑。鼎炀侯也不可能,那么就只有黄门令郭蟠,和大司农莫安正。
郭蟠是王太后的心腹,要说他身居大内,与叛军暗通款曲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他能得到什么好处,更何况郭蟠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地主,财源滚滚日进斗金,他有什么道理勾结叛军。
而大司农莫安正是广信公姜闵的人,难道是大司农假以委身与广信公,暗中通敌?
审问至丑时末刻,启明星微亮,百里燕一时间抓不出头绪,此时困意袭人,他整理完口供,就地在后堂架起木板和衣而睡。
待到天色渐亮,百里燕迷迷瞪瞪中隐约听到一声浑厚的号角,号角长鸣响彻天际,沉闷中透着婉转哀伤的凄凉。
百里燕强撑眼皮坐身而起,蹙着眉头仔细听辨。
“这是什么号声,不像是来自南营!”
号角声明显低沉的多,是用青铜铸造的一种薄壁长管铜号角,需要两个人扛在肩上,一个人在后鼓吹。
只有逢年过节和外宾来朝才会奏响青铜号角,但声音从来没有今天这般低沉,隐隐中还有哀声,百里燕转念想到,不能是咸王摆开阵仗欢迎尉迟光吧,他能有这么大的面子?况且说,这声音也不对呀。
正值纳闷之际,郡守卫诩仓惶而来,一脸惊魂未定之色:
“卫大人,究竟何事吹号?”
“魏将军,王太后归天了。”
百里燕愣怔在那,过去半晌方才回过神来:
“这么说,号声是?”
“是哀号。”卫诩道。
“可知王太后何时归的天?”
“尚不知,但肯定是在天亮之前。”
但凡国丧,死在夜间是卯时四刻吹哀号,死于午时之前,是午时四刻吹哀号,死在午时至酉时之间的,在酉时四刻吹哀号。
“卫大人,宫中可有消息传来,谁人负责治丧?”
“这个,尚无大王王旨,按例应由内执使负责丧礼,丞相主持治丧,不过……”卫诩欲言又止:“不过就时下朝局,应该由太尉鼎炀侯、长史和内执使治丧,或是大司农莫安正一起主持治丧。”
内执使负责王宫大内各种司仪,以及外交礼宾等工作,也负责治丧。按惯例,但凡王室重要成员过世,由丞相牵头,大司农、内执使成立领导班子,太尉、大司马、外执使稳定国家内外政局,防止大丧期间发生动乱,同时丧礼期间停止一切对外用兵以避邪祟。
少顷,高勋衣冠不整闯入后堂,他也是头一次听到哀号,乍以为是叛军一夜间攻到了城外,惊得衣不蔽体找了过来。闻讯王太后过世,高勋仍是吃了一惊:
“王太后死了!”
“是的,应该是昨晚。前天后半夜魏某曾去把过脉,脉象已经很弱,下肢出现溃烂,没想到时隔一日就归天了。”
百里燕惋惜道,他还指望着王太后能拖上几天,稳定局面。现在王太后一死,陔陵城内的暗流将更加汹涌。索性叶信的两万骑兵部中午就能赶到陔陵,再乱,也能镇压下去。
………………………………
第277章 积变(6)
哀号共计吹了七阵,一直持续到卯时末刻方才停止。卫诩、高崇安二人在郡府碰面后,一早去王宫候旨,高勋去了城西迎叶信入城,百里燕(既魏贤)继续就昨夜未完的侦讯,继续审讯红灯楼一干人等。约莫巳时初,堂外衙役来报,汤钊有事求见。
原以为还有其他御客同行,却只见汤钊一人前来:
“汤兄今日此来不知所为何事?”
汤钊略施一礼随和说道:
“魏将军,筹辎使昨日便将名帖递给了外执府,咸王昨夜亲口答应今日接见筹辎使,但今早闻讯王太后突然归天,咸王至今也无召见之意,筹辎使令顾某前来请魏将军帮个忙,不知能否替筹辎使向宫内询问咸王的意思,若是国丧期间不便,筹辎使也好有个准备,以免误了御帅的期限。”
“嘶……”百里燕蹙起眉头思索了须臾,却也没有深思,随后他说:“既然将名帖投给了外执府,汤兄可去外执府找外执使及外执府官员,来找魏某通传消息,这既不合情理,也不合法度,传扬出去不免有僭越之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