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黑巾军的出现,绝非一时半刻发展出来的庞大军事政治集团,而是一个地下组织社团精心策划,密谋已久的的庞大计划,击破全盘计划的任何一点,都无法窥破其全貌。

    在公孙岳暴露之前的二十多年时间,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愚论派、雄论道秘密谋划了惊天变局,就如同现在的姬通反应一样,谁会相信一个阴谋需要谋划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个世纪,没有人会相信。

    “侯爷,恕魏某直言,雄论道、愚论派所谋恐怕不止十年二十年,其更大的阴谋尚未浮出水面,若不能及时扑灭公孙岳的叛乱,眼下咸国灭国也就在旦夕之间,梁国恐怕也将赴咸国后尘。”

    “魏将军意思是说,黑巾军意在灭我梁国?”姬通不禁说出了连自己都吃惊的答案。

    “否则魏某何必要借侯爷的战马不还,还不是为了梁国着想。”

    “……”姬通无语,心想刚刚就你一命,转眼就要扯平,感情这还扯不平,救命之恩不能跟救国之恩相提并论吧。


………………………………

第291章 积变(16)

    百里燕(既魏贤)、姬通二人说话间,丝毫没有李懿插嘴的余地,见姑父姬通没有说话,李懿忍不住要插嘴:

    “姑父,愚论派、雄论道两派未免胆大包天,竟敢冒犯天子!”

    “愚论派、雄论道势力颇大,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能草草下定结论。不过陔陵之危迫在眉睫,魏将军此来定是有备而来吧。”

    姬通觉得百里燕此来应该是有备而来,肯定有援兵,否则就没有必要引火到梁国公使府。不过下刻就让姬通失望了:

    “实不瞒侯爷,魏某身边除了一百少年子和三五百降兵、民军之外,再无其他兵马可以调动。”

    姬通几乎是咬着牙,强忍着眼前的黑星没有一头栽倒,万没想到奇谋无穷的魏贤大将军,原来搞了半天竟然也是百无一技。

    “魏将军,如此不是害了本侯吗。”

    “非也,只要侯爷能在叛军歼灭城南大营咸军之前,以两千兵马将太子府外围的叛军吸引来,末将就能绕道太子府,策动太子府守军东西夹击叛军,从而将围困太子府与公使府叛军驱散,甚至一网打尽,若能在天亮之前结束战斗,甚至有可能前去接应城南大营的守军。”

    镇守太子府的守军,是晋国的两千禁军和咸王禁军一千,梁国公使府还有两千梁国禁军,可谓是器械精良虎狼之师,否则公孙岳也不可能先稳住这五千人马,歼灭城南大营之后,在回头解决王宫,最后解决这剩下的五千人马。公孙岳谋划的是先易后难,集中优势兵力解决战斗。

    但这个计划的先决条件,是梁国公使府、太子府不能事先卷入最早的战斗当中,否则城中两处发生大规模交战,久拖不决甚至大量消耗公孙岳有生力量,咸王手中的近万禁军就有可能反扑或者突围出城。

    一旦城门被打开缺口,城外叶信所部骑兵就有可能入城,公孙岳的计划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先易后难,先解决城南大营显得更为稳妥。

    得知百里燕详细计划,姬通第一反应就是好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计划啊,调动梁、晋的两国禁军前去平叛,说起来还是为了姬通保住性命,不去还不行。

    “魏将军,太子府晋国禁军又如何会听你的调遣。”

    对呀,西寰这么厉害,能让军队给咸国把持,做梦也不可能啊。百里燕却胸有成竹,他说:

    “魏某调遣不动,难不成还不卖侯爷的面子吗。”

    “嘶!”姬通大吃一惊,好一个百里燕啊,设计来设计去,终究是把本侯给设计了进去。

    不等姬通继续说话,百里燕毫无廉耻说道又道:

    “当此生死存亡之际,您安泰侯好歹也是天子胞弟,空口许些实惠总没什么问题吧。”

    安泰侯似笑非笑,冷冷对侄子李懿说道:

    “侄儿,你看魏将军比奸商如何。”

    李懿不知姬通何意,抓耳挠腮半天也不知如何做答:

    “侄儿不明,还请姑父明示。”

    “是啊,侄儿若是明白,姑父又何须多此一举。”姬通此时心中恨破百里燕一个大洞,当真宰自己没商量。

    “魏将军,此事过后,魏将军当如何谢本侯啊。”

    “这个啊,魏某当奋勇杀敌,有朝一日为梁国早日平定叛军,不知侯爷意下如何。”

    姬通此时更加确信无疑,百里燕此人将来定是了不得,竟然厚颜无耻到如此地步,为梁国平定叛乱这种冠冕堂皇的话,跟没说有什么两样。话虽如此,姬通又不能不应承,他总不能说不要吧。

    “那魏将军准备何时动手?”

    “即刻动手,趁着包围梁国公使府的叛军尚未接到围攻指令,应尽速策应太子府出兵。”

    公孙岳不攻太子府与梁国公使府,是因抽不出足够兵力两线作战,但并不意味着梁国公使府动手之后,公孙岳还会被动挨打。

    只要咸王没有下定决心鱼死网破,公孙岳很有可能先从王宫方向抽调兵力,解决太子府和梁国公使府的五千人马,继续拖着显然是坐以待毙。

    与姬通商定计策,百里燕迅速调整了兵力配置,从姬通手中借了三百多副梁国禁军细鳞铠和铁质兵器,用于装备吴登麾下建制已经打乱的三百多人,不论他们此前如何,现在只有一条路走到黑。

    此前典崑摔人冲杀死伤了八十多人,蒋杰麾下的一百少年子五人未归,多半已经战死,另有十三人受伤。

    百里燕前后左右勘察了公使府地形和外围叛军情况,决意从西面突围,安泰侯姬通亲笔一份书信,并调三百精锐禁军随百里燕突出公使府,其余人等继续留守府中等待太子府方向出兵。

    太子府在公使府以东,百里燕选择向西突围也有他的考量。

    正因太子府在梁国公使府以东,叛军在两地之间的中间地带屯积了重兵,防止梁国公使府与太子府的兵力互为应援。现在两地因为大火被东西截成了两段而首尾不得相顾,叛军同样也意识到大火阻隔主干道带来的不便,正在调集人力扑灭大火。

    而公使府以西是王宫方向,王宫外围早已被公孙岳叛军围的水泄不通,距离公使府距离相当之近,随时可以调兵增援,因此叛军包围公使府西门的兵力反而最为薄弱。百里燕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先行向西突围,而后绕道向东冲杀。

    而与此同时,公孙岳亲自坐镇承宏殿逼宫,逼咸王就范。咸王眼下与众多外戚内戚困于西宫宗庙,仍旧控制着内宫和宗庙的近万禁军,公孙岳控制了王宫近半外宫禁军和三分之二的王宫,同时又将朝臣权贵和女眷,押在承宏殿做人质。

    待到月上中天,南营迟迟不见拿下,公孙岳有些焦急起来。

    这时殿外忽来一将禀报道:

    “相国,广叔子极其人等仍未找到踪迹。”

    “怎么,还未找到!”公孙岳厉色道,要是跑了广叔子,可就跑了一条大鱼。

    “是末将无能,眼下只能等歼灭了南营之后,才能腾出手来去捉广叔子老匹夫。”

    “早时赵逊妻儿去向不明,我便怀疑是广叔子从中作梗,现在看来,应该另有其人,广叔子绝不应该料到我等会今日动手。”

    “那现下一步该如何,还请相公明示。”

    “咸王看来是断不会投降了,待南营栾冲本部人马歼灭之后,即刻攻打宗庙和内宫。”

    “可方才消息来报,梁国公使府突然攻打我围困公使府兵马,是否先将公使府和太子府拿下,以绝后患,毕竟那里可有三国五千精锐禁军,对我包围王宫西门的兵马威胁甚大。仅靠现有兵力难以彻底歼灭这五千人马。”

    来将建议道,公孙岳态度犹豫:

    “嘶……难不成广叔子去了公使府?”

    公孙岳转念想到梁军断然不会无的放矢,在没有弄清形势之前贸然动手,定是广叔子与姬通取得了联络,出兵接应广叔子。

    但他百思不得其解,广叔子是下午失去的踪迹,要是刚刚才到公使府,这从城南一路到城东,广叔子随行那么多人怎么过去的,就算过去了,面对重重包围的重兵,广叔子怎么与姬通取得联络出兵接应,前后都解释不通。

    公孙岳此时还全然没有想到,进入梁国公使府的会是百里燕。

    思索片刻,公孙岳目光立时一凝,森森杀机油然而生:

    “不好,广叔子定是要联手太子府突破围困。”

    “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即刻从宫中抽调兵马前去将其歼灭,永绝后患。”

    “等等,让我再想想。”

    公孙岳要活的姬通和李懿,否则一旦赵逊说动了梁军围城,赵逊就不会从永兴河调兵围城。

    此时如果攻打公使府,难保乱兵之中错杀姬通和李懿,况且王宫这边公孙岳只有一万五千多人,城南围攻大营的有官军、民军八千,包围太子府、公使府有三千官军和四千民军,镇守四门的是五千官军和五千民军,其余各处还有民军和潜入城中的黑巾军万余人负责镇压。

    要是再调人马前去增援,明日围攻宗庙和内宫将是以疲惫之师攻打咸王禁军,难以一鼓作气拿下内宫。拖久了咸军、梁军、晋军随时可能同攻城腹背受敌。

    想到这里,公孙岳令道:

    “速去调动城西人马,前去南营增援,务必在天亮之前,将栾冲本部人马歼灭。”

    “那太子府与梁国公使府呢?”

    “若此时分兵去攻,即便拿下,我军明日至少有两万多疲惫之师,仅靠一万余人去攻咸王,难以在一日之内拿下内宫。反倒可能被敌援军攻城。届时我军得不到修整,却要还内外受敌,将异常被动。”

    公孙岳手中现有兵马近四万,投入城南战斗的八千人到明天恐怕剩不下四千人,这四千人不可能继续投入明日的战斗。今夜要是再拉人去围攻公使府、太子府,至少需要一万以上的郡兵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即便获胜,一万人攻打五千精锐重甲禁军,明日中午之前恐怕也剩不下多少人,疲惫之下更不可能投入攻打内宫的战斗。

    同时其他各处今夜值守的人马,明天天亮后总要修整两三个时辰,这样一来,天亮后抛开各门坚守守军,能够投入围攻内宫的叛军也就一万至一万五千人,难以在一天之内拿下内宫。

    除非能用巧计诱杀了太子府、公使府这两处兵马,否则难以取得时间上的优势,这才是公孙岳考虑的致命问题。


………………………………

第292章 积变(17)

    由于百里燕破案神速,公孙岳是仓促起事,对付太子府、梁国公兵马使府的诱杀计策尚未到位,此时已经没有办法和人力资源,将这两处兵马诱出杀害,只能出此下策进行围困最后再做解决。

    咸王被围之后情况也不十分妙,公孙岳一连三次派人劝降,姜亥三次决绝投降,还要公孙岳当面来谢罪。

    公孙岳当然不会上咸王的当,于情于理公孙岳都没有反叛的理由,唯一站得住脚的借口只有“成王败寇”败寇四个字。说白了,就是谁有能耐谁称王,失败者没有谈条件的资本。

    公孙岳造反之迅速,是咸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更没有想到广叔子竟也能马失前蹄,没有算到公孙岳竟会是黑巾军的内应。

    而且潜伏了这么多年,高居相国之位,暮然间就成了生死搏杀的敌手,纵然咸王再豁达,这件事本身对其内心深处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后宫和宗庙食物严重短缺,黄昏时就已经断粮,公孙岳的围而不攻的战术逐渐显现其威力,近万禁军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继续拖到明天,不战自败的征兆已经非常明显。

    “大王,城南就快坚守不住了,还是突围吧!”

    栾冲恳求说道,咸王断然拒绝:

    “寡人绝不做亡国之君,就是死,也得死在宗庙。”

    这是姜亥第七次拒绝栾冲的建议,一是其信不过栾冲,造反的都是城府司马府的郡兵,谁知道其跟公孙岳有没有暗中勾结,万一这是计怎么办。

    其二,身后那么多自己的女人,咸王享尽女色,哪里肯舍得抛下自己的女眷,就是死也得做个风流鬼,公孙岳跟随咸王多年,正是摸准了咸王的秉性,料定他不到彻底绝望,其断然不会先发制人孤注一掷。

    其三,咸王还在幻想赵逊能来救驾,只要坚持一两天,赵逊一定能够攻入城中。如果此时突围,很难说路上能冲的出去。

    城南的大火越烧越大,杀声也愈发震耳,一早就入宫守灵的轩亭侯面色如土,无精打采的瘪缩在大殿的一角,活像个守财奴,事实上此时所有人都在想着如何活命,唯独轩亭侯乔廉和他儿子乔丞,此时此刻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自己的小命,而是家里的万贯家财。

    与此同时最窝火,也是最窝囊的可就能数太子妃西寰了,堂堂晋国公主,连王后都没坐上,就要死于乱军之中,这恐怕是晋国有史以来死的最难堪、最窝囊的公主,若非咸王还活着,此时的西寰恨不能篡权夺位,把咸国的满朝文武都数落一顿。

    时至后半夜,城南的杀声到了高潮,而城外依然没有动静。咸王此时考虑更多的是叶信的两万人马早应该到了陔陵,但为什么不攻城。

    天黑之前城南没有厮杀,尚且说得过去,甚至天黑之后叶信所部两万人马可能还没赶到陔陵,也还情有可原,但现在都杀了半个晚上,就是猪,也该知道城内发生了兵变,难道叶信所部还没有赶到陔陵?这都一天了呀。

    “鼎炀侯,骑兵从从永兴河赶到陔陵需要多久?”咸王问道。

    “回大王,若是单骑飞驰,三两个时辰其实就该到,若是大队骑兵奔袭,四个时辰应该能到。叶信所部若是天不亮出发,中午就能赶到陔陵。”

    “那他为何迟迟不攻城?”

    “这……贼臣公孙岳应该是假传了王命,令其折返回了永兴河。”

    “可寡人给赵逊的明诏,是不惜一切代价入城护驾,没有寡人手谕,谁也不得阻拦,叶信难道不知吗!”

    “这……”鼎炀侯无语,他本想是安慰一下咸王,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无话可说了。

    叶信此时就在城外,偌大的火势和震天的杀声,他当然知道城内发生了变故,怎奈何两万骑兵要攻打围长几十里的坚城陔陵,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咸王不懂军事,但鼎炀侯他懂常识啊,咸王都已说道这个份上,他还能说什么。

    两万人骑兵在没有任何战具准备情况之下,要攻打一座围长几十里的坚城,甭说四面围城,两万人马平摊到一面城墙上都够呛,贸然攻城跟找死也没什么两样。

    当年杜阳之战,鼎炀侯还记忆犹新,当年可是十几万人马围攻一座围长只有几里的城墙,打了大半年也没能攻下,哪里还能指望叶信的两万人马围攻都城。

    叶信此时就在城西外三里地界,上半夜城南失火,紧接着斥候传来城南有杀声的消息,叶信清楚知道城内发生了兵变,但公孙岳欺负的就是他两万骑兵轻装而来什么也没有,连云梯也做不出来,只能干着急上火。

    众将是心急如焚,怎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都督,赵帅军令迟迟不到,我军不能坐以待毙呀。”顾中说道。

    “那顾将军拉着人马去攻城看看,若是攻下了城头,本都督给你请功。”

    叶信反呛了一句,顾中哑口无言。叶信这时又厉色说道:

    “谁的脑袋不是肉长的,真要是铜铁打的,本都督第一个去填。”

    叶信也是着急,提议攻城的不是一两个人,他自己也想攻,但能行吗,不行,根本打不动。光墙高就有三丈开外,还有护城河,不等过护城河,就得死伤惨重。

    过了半晌,叶信看去徐谨:

    “徐将军,高培、钟衡二将那里可来消息?”

    “回大都督,天黑后接连来了三趟,都是梁军询问城内情况。”

    “他娘的,他二人也是饭桶!”叶信忍不住咒骂与自己平级的高培、钟衡二人:“这都什么时候,他二人难道还没与梁军说清楚?”

    “回大都督,高培差人来说,梁军成平日久,全军上下几无作战经验,对陔陵兵变还半信半疑,深怕我军是调他们去前线作战。而且……”

    “而且什么?”

    “梁军放话说,即便是兵变,咸军叛军也没胆量对安泰侯下手。咸国还仰仗着梁国十万大军抵御黑巾叛军,故而梁军现在是有恃无恐,丝毫不担心安泰侯身家性命。”

    “王八蛋!”叶信狠狠骂道。

    梁军的心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是咸国内部的叛乱,无论是谁最终坐上王座,最后依然还要梁国册封,所以几乎不担心叛军会敢于攻击梁国公使府。公孙岳正是摸准了梁军的心态,迟滞了梁军行动的步伐。

    正值众将束手无策之际,远处一骑飞驰而来:

    “报,报大都督,赵帅急函!”

    斥候几乎来不及刹住战马,一个飞身下马,连滚带爬的冲到叶信跟前。

    “快,拿来我看!”

    斥候掏出急函递去,叶信拆开一看,心中立时大定,即刻与众将说道:

    “肖渠将军!”

    “末将在!”

    “速速命人连夜准备过河用具,明日赵帅援兵一到,即刻攻城。”

    “大都督,赵帅果真要从永兴河抽兵围城?”肖渠大胆问道。

    “不,只抽调剩下的两万多杂骑,将电石运来。”

    赵逊此刻根本不敢抽调大军救援陔陵,只调动了两万杂骑,将缴获的电石运往陔陵,叶信只需将电石运过护城河,堆到城门下泼水放火烧门,便可轻易攻下城门,而不用再登城血战。

    尽管需要冒着过河失败的风险,却也是当下唯一快速破城的手段,赵逊需要争取时间重新布防,总比什么都不做来的强。

    后半夜城南继续厮杀,城东的大火有所控制,见鬼的却刮起了西南风,大火一路向东北方向烧窜,火势到了根本非人力能控制的地步。

    百里燕从公使府西门突围成功之后,一路并不顺利。从西门要绕道东侧的太子府,只有南北两个选择。

    包围公使府的叛军已从天黑后的一千官军两千民军,陡然增加到三千官军两千民军,其中还有两千弓箭手,多半是从城北门城墙上调来的弓箭手。

    城北距离王宫北门最近,而公孙岳已将王宫团团围住,就近调动北门的弓箭手,显然是并不担心城北门的守军兵力。

    这样一来,这新调的两千弓箭手,一多半都怼着公使府南门,其余都集中在北门和东门,这也是百里燕选择西门突围的主要原因。

    叛军之所以正怼公使府南门,很重要的原因是时下府宅王宫都是坐北朝南的坐向,因此南门是正门,正门又来的大,从府内要大举杀出,只能走正门。

    此外东门又是仅次于南门的大门,门庭也较为宽阔。北门是后门,也有一扇独立的后院大门以方便出入,唯有西门在当下是不入流,视之为不雅和不正统的偏门,因此西门都是侧门。

    西门庭很小,仅是一扇最普通的双开门木门,因此要从这里大举出入是非常困难的,而包围西门的守军也是最少,且没有弓弩手。因此百里燕亲率穿戴锁子甲的少年子先从西门杀出开路。

    杀开缺口之后,吴登麾下及其梁军合计六百人冲入缺口扩大突围面,在选择向北还是向南突围之际,百里燕起初是选择向北实施突围。

    原因也很简单,堵在公使府北门的叛军仅有一千多人,而堵在南门的叛军却有近三千,如果从南面突围,势必要被南门外叛军截击,无法事先突围。

    但走北面也非全然无忧,走北面意味着绕路更远,而走南面绕路更近。从南面绕道东街太子府不会超过两里地,而走北面绕道需要走差不多四里。


………………………………

第293章 积变(18)

    百里燕起初打算的很好,背着锁子甲和其他装具,突破缺口之后一路狂奔四五里地问题应该不大,因为先锋营平日极为注重耐力。

    先锋营的老底子都是步兵,再远一点是市槽转运使的两百步兵,即便后来换装骑兵后,徒步奔袭的科目并没有取消。成年人战训期间,每日十里负重二十斤武装越野十里地,少年每日负重十斤六里越野,只要有时间,越野是必选科目,因此先锋营的体能极好。

    但要说为什么只跑十里地,而不是二十里地?其实毫无疑问,百里燕也想搞每日二十里越野,每月一次六十里奔袭,但归根到底是没钱。

    跑步是需要花力气的,花力气的根本是吃饱饭,跑得越远,速度越快,耗费体能越大,吃饭也就越多。

    要是天天都越野十二十里,每月再拉练一次六十里,所需要消耗的粮草、肉类、盐、菜油,将是精锐战卒的两倍,普通战卒的三倍,甚至更多。

    这就意味着养一个身体素质过硬的的战卒花费的资源,可以养三个普通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