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里燕当机立断要拔箭,彦平仍有顾虑,他说:

    “魏将军曾是郎中,医术自当比彦某高明,但这弩箭刺入太深,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脏腑,魏将军可要三思。”

    “不碍,从伤口位置来看,若是伤及了脏腑,否则早就没命了,让我来吧。”

    百里燕要给梁风拔箭,晋国禁军自然不会同意,万一弄死了怎办。此时梁风麾下一都统当即阻止道

    “魏将军,梁将军伤势如此沉重,贸然拔箭万一有个闪失,你让我等如何向殿下交代。”

    “既如此,本将倒也省心,那就等着给梁将军准备后事吧,魏某爱莫能助。”

    “你!”晋将恼火,却无的放矢。

    眼前的魏贤,晋军可都是如雷贯耳,当年江东一战可就是他,坑的晋国体无完肤。

    百里燕转身要走,晋将拿不定注意,又担心梁风一命呜呼,只好硬着头皮问:

    “魏将军有几成把握!”

    “七成,魏某有七成把握保住梁将军性命,但是继续这么拖下去,天亮之后,魏某纵然有回天之术,也无能为力。”

    梁风中的这一箭没射在冠状动脉上,胸口可见的出血量并不大,而是射在了心脏与食道之间,该处的血管组织情况条件较好,只要调整箭头,刃口避开组织器官,还不至于伤及食道和心脏肌膜。

    但要是等到明天,炎症感染进一步加重化脓,最后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和血液污染,就是现代医学也很难抢救。

    “拖得越久,生还的希望越低。而且叛军在外虎视眈眈,你等自己看着办吧。”

    百里燕径自找了张座塌坐下,从桌上倒了两碗水狼吞虎咽起来,晋将面面相觑许久,最终一咬牙,决定拔箭。

    “那就请魏将军拔吧。”

    “那好,速去准备热水和火盆,要快。”

    少时片刻,火盆送入屋中,百里燕将匕首洗净,用火烧红杀菌,遂即来到梁风身前用手试了试力度。

    弩箭插的很紧,从箭尾弦槽的状态判断,箭头的两侧刃口呈一百二十度的大角度横在食道和心脏之间,必须在拔的过程中将箭头刃口的角度旋转为竖向朝上,否则极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蒋杰,把你的止血药要给我,准备好绷带。”

    “遵命。”

    先锋营的将士每人都配有一个小葫芦和两卷绷带,装在右侧的皮袋中,葫芦中装有百里燕自己配的止血消炎药粉,十分见效,少年子也不例外,和先锋营的配置基本一致。

    深吸一息,沉住气,百里燕右手反握着匕首,顶在伤口,一手抓住箭尾轻轻向上提,边提边旋转,同时右手的匕首不时将伤口撬开,将胸腔中的淤血引出。

    拔箭最可怕的是箭头掉在体内,因此拔得过程要异常小心,不能太快,太快有可能导致箭头脱落,脱落的箭头浸泡在淤血当中到处游走,最终非但取不出来,还要害了性命。

    尤其是中国古代有一种骇人听闻的钩头箭,其箭头尾部像鱼钩一样,带有两个倒刺,箭头一旦刺入人体,拔是拔不出来的,必须将伤口创面扩大一倍,绕开倒刺,才能将箭头取出,强行拔箭的后果是将整个体内肌肉组织连根破坏,是和晋国碎星箭一样,极为不人道的武器。

    梁风这一箭拔的较为顺利,箭头拔出的一刻,积淤在胸腔的黑血喷涌而出,血量随后逐渐减少,也验证了没有伤及动脉的判断。

    “蒋杰,给他压上!”

    “诺!”

    蒋杰把绷带叠成巴掌大一块,撒上止血粉,黑血放尽后即刻压住伤口。百里燕用热水冲了一碗药粉,给梁风服下,随即又换了一块绷带,再次往伤口处洒上止血粉压住了伤口,最后用绷带围着胸口打了一圈固定,虽然还有血在渗出,但多半已经没有危险。

    “梁风将军已无大碍,按时换药再配以汤药,可保性命无忧。”

    “有劳魏将军了。”晋将谢道。

    “两军协力作战,理应出手相援。不知诸位看过安泰侯密函有何打算。”

    给梁风拔箭之际,彦平已将安泰侯密函交给了晋将阅览,梁风现在仍旧昏迷,能做主的是其麾下的两个都统。

    梁风的性格百里燕也是有所了解,目中无人根本不把咸军放在眼里,否则也不能让安泰侯密函一封给梁风,就是担心梁风不配合。现在梁风昏迷,陔陵情势危急,晋将倒也识趣,也省了百里燕多费口舌。

    “既然是黑巾叛军作乱,我等有护主之责。只是梁将军昏迷,太子府中又有女眷,我等要是离去,怕是乱军乘虚而入事后无法向殿下交代。”晋将说道。

    “太子尚未纳侧妃,府中女眷不宜随行,至于梁风将军,可令人抬出太子府,随大军一起行动。”

    百里燕话音刚落,彦平接过话,吞吞吐吐说道:

    “这……府中尚有太子心爱女子数人,这要是全留下,日后要是太子追究起来,我等恐怕不好交代,还请魏将军三思。”

    “嘶……还有这事。”

    百里燕转眼想到太子姜蛰今年十五,宠幸女人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才这么小,就宠上了几个女人,这未免就太多了吧。他随口问道:

    “有几人?”

    “九人!”

    彦平倒是老实,百里燕也是吓一跳,这才十五岁啊!

    这时晋将又补了一句:

    “此外还有公主殿下心腹,理应一并带走,还请魏将军明鉴。”

    “好吧,把人都聚起来,其余人等一概留下,准备从西门撤离前往梁国公使府。”

    “诺!”

    西寰的心腹多半都是女子,是从晋国带来的贴身丫鬟。太子宠幸的婢女,百里燕私下也问了彦平,其中两个是歧国来的美女,两个是西寰的贴身丫鬟,其余五个是咸国女子,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无一例外都是一等一的姿色。


………………………………

第296章 积变(21)

    “彦将军,魏某有件事正要问你,你可要如实说来。”

    “请将军明言。”

    “我问你,西寰与太子可有行房之举。”

    彦平也是大吃一惊,眼珠转了半天愣是不知道怎么回答,百里燕这时又问:

    “有过吗?”

    “这个,末将确实不知道呀。”彦平似笑非笑说道:“不知将军何意啊?”

    “哦,没什么,没什么。只是看到太子宠幸如此众多女子,心中有些疑问罢了。”

    站在咸王立场上,百里燕(魏贤)不完全信得过彦平,很难说彦平已经被西寰收买。但西寰竟能容忍太子宠幸九个女子,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纵然不太可能夜夜寻欢,但是这让百里燕想到当年公叔阔以**之法秘密杀害幼年的他,现在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太子姜蛰身上,很难说西寰是如法炮制,以女色毒害太子姜蛰的意志,好为西寰将来把持朝政铺路。

    女色这个东西把握的好,既是人生一大享受,也是治国理政的助力。但绝大多数情况之下的结果都是烂性,西寰的险恶动机此时已不言自明。

    人员全部集中在西院,除了太子的九个女人,晋将还要带走二十多个丫鬟女婢和三十多个仆役,这些都是西寰从晋国带来的核心班底,当真是一个也不能少,悉数都得拉走。

    西门此前已经被百里燕杀得人仰马翻,叛军调来了数百郡兵守在西门,合计民军在内有一千多人,太子府有禁军三千,还能武装起男丁两百多人,加上百里燕的不到四百五十人,总兵力与围困太子府叛军不相上下,战力更胜出几筹。

    此时西门水门吊桥缓缓落下,守在西门外的叛军立时鼓噪起来,旋即围成一个半圆,里外三层合计六层,长枪纷纷正怼着吊桥,但却不见吊桥内的水门中有人出来。

    还不等回国神来,昏暗中墙头上一百多弓弩手踩着人墙爬上墙头,怼着墙外密密麻麻的叛军一阵齐射。

    箭雨之下叛军阵脚大乱,这时方才回过神来调转盾牌怼着墙头弓弩手,组织起盾墙,却不料水门吊桥上禁军杀出,墙头上弓弩手刀枪出鞘一跃而下,踩着刚刚组织起的盾牌阵掀了叛军一个人仰马翻。

    太子府的围墙有近一丈高,身披几十斤的细鳞甲跳下去那肯定是找死,但就这时候叛军组起了盾墙正好提供了缓冲的高度,一百多人一跃而下,就踩着盾牌把人给踩翻。

    两股禁军里应外合,不到一刻时间便将西门外杀出了个缺口,西院百里燕等人陆续带人杀出,将这股叛军迅速击溃西逃。之所以是西逃,因为东街已经被大火烧断,太子府东门已经着火,这伙守在西门外的叛军北逃的退路又被茗水河截断,因此只能西逃。

    而茗水河北岸的叛军只能干瞪眼瞎着急,看着太子府禁军由西门而出,却什么也做不了。此时再去调弓箭手,多半也来不及了。

    杀散了西门外这伙叛军,太子府三千六七百人陆续撤出西院,向梁国公使府方向继续撤退。临走从太子府马厩搞到了近两百匹战马,大大方便了转移累赘人员的速度。

    太子府守军突围的消息也很快传到承宏殿:

    “恩师,大事不好,太子府守军突然从西门突围。”恭首谦慌张说道。

    “什么,从西门突围!”公孙岳大惊失色之下转念想到自己是多么的失算:“糟了,原以为梁军要向太子府突围靠拢,真没想到竟会是太子府人马向公使府突围,这下糟了。”

    公孙岳原以为逃入梁国公使府的应该是广叔子,以公使府梁军的兵力,突围向太子府靠拢是比较靠谱的计划,因此公孙岳着重加强了公使府的兵力,意在等着梁军冲出来,而后先用弓弩射杀,再激战,可迅速解决梁军,最后将兵力调往太子府。

    不曾想梁军居然没有选择突围,而是联络上了太子府守军向梁国公使府靠拢。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将是两地禁军里应外合,将围困公使府的兵力杀个大溃

    “恩师,现在该当如何,城南激战尚未结束,要是让太子府守军与公使府梁军汇合后,从城东攻打王宫,后果不堪设想啊。”

    “是我大意了,是我大意了。”公孙岳自责连连,迅疾思索着应变对策:“去,传令围攻南营的各军,务必在天亮之前攻下南营,随后即刻赶赴公使府,务必于我团团围住,不能令其脱身。”

    “诺!”

    禁军虽然人少,但装备精良,战力不容小觑。以公孙岳现在的兵马,非调禁军强攻不可,其他官军和民军强攻之下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被击溃。

    此时天空微见启明星,城南的杀声依旧,百里燕率众一路向公使府靠拢,沿途倒也没遇到什么阻力,大火将城东北烧了个燎原,若不是茗水河挡着,兴许能把整个城东给烧掉。

    “侯爷,北面方才传来激战,应是太子府军到了!”典崑冲进屋中飞快说道,北面传来的杀声已经非常清晰。

    “速去带人接应。”

    “诺!”

    典崑转身刚走,李懿担忧说道:

    “姑父,看动静,咸王的大势好像已去,待魏将军来了,还是赶紧商量着怎么出城吧。”

    姬通嘴角一抽,心中是恨铁不成钢:

    “咸王完了,梁国就太平了?”

    “可眼下贼兵势大,我军势单力薄恐怕难以久持啊。”

    “话虽如此,但即便此时突围出城,也已来不及了。若是上半夜突围,兴许还有可能。”

    上半夜城南刚刚开杀,叛军忙于攻打城南大营,包围公使府的叛军兵力不济,当时要是突围出城,成功率极高。但得到消息已经是后半夜,此时城南大营几乎已经被消灭,叛军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加强四门戒备,想逃也不可能了。

    在典崑接应之下,公使府北门一千多叛军被杀得的大散,百里燕、彦平等人得以顺利进入公使府合兵一处。此时天色微亮,城南杀声渐入尾声,气氛再次凝重起来。

    “魏将军,太子府情况如何?”

    姬通连忙询问,百里燕擦去脸上鲜血,喘了口气说:

    “尽数都已转移至此,不过城南情况不妙,估计多半已经歼灭,不出所料的话,天亮之前就该重兵围困公使府了。”

    素来不知轻重没有轻重缓急的李懿,此刻也是坐不住了:

    “那该如何是好啊!”

    “去城南接应已经是来不及了,为今之计,只能想办法拖住围困公使府叛军,不令公孙岳抽兵增援王宫。”

    “这是为何?”姬通问道。

    “眼下咸王尚在,手中应有万余禁军,公孙岳若无十足把握,断然不敢全力攻打咸王,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而昨夜一夜厮杀,城南投入的叛军少说有一万三四千人,一夜全歼南营守军,叛军至少也要伤亡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人马已经疲惫不堪,今日难以继续投入作战。

    故而只要拖住了围困公使府和太子府的叛军,公孙岳除了抽调民军与坚守四门的叛军,无从抽调他处兵马。如此咸王只要能再坚持一到两日,赵帅定能说动梁军、晋军二十万大军来援陔陵。届时即便有不测,也不至于永兴河失守!”

    现在最坏的打算是牺牲咸王保住陔陵,至于谁能继位,八成也只有广信公姜闵一脉了,但总比好过陔陵失守后切断后路来的强。

    只要能坚持一到两天,等城外大军围城,再杀出公使府,打开一处城门,就能重新收复陔陵。

    姬通犹豫再三,觉得可行,遂又问道:

    “那依魏将军之计,该如何拖住叛军?”

    “天亮后杀出去,先杀散叛军,迫使叛军继续调重兵围困。”

    “如此岂不是自寻死路?”

    “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眼下只此一法别无他路。”

    “那为何不能去攻打王宫,与咸王合兵一处。”典崑提议道,继续又说:“我方才数了一下,三军加上男丁,尚可凑齐小六千人马,若是能趁着叛军疲惫之际去打王宫,岂不更好。”

    “但宫中无粮呀,即便能与咸王汇合,公孙岳也能调来更多人马围困,岂不是自投罗网。”

    咸王只可能被困在宗庙和后宫两地之间,而王宫的日常用度开销和仓储都在王宫的西南侧,尚膳监则在东侧,咸王根本无从获取基本的口粮,一旦断粮,根本坚持不了几天。

    倒是叛军昨晚一夜厮杀疲惫至极,反其道而行之,不去接应咸王,大举杀伤歼灭叛军的疲惫之师,以减缓公孙岳所能抽调的有生力量,迟滞其围攻咸王的速度和力度,为赵逊围城争取更多的时间。

    最终即便是咸王被害,公孙岳手中的有生力量也将削弱,联军若要攻城将轻而易举。

    当然,此种大逆不道的话是万万不能说的,尤其是咸王还活着的时候。

    “侯爷,此时当速速决断,天亮之前叛军必然彻底平定城南,若是不能将叛军吸引过来,天亮后公孙岳必然攻打咸王。”

    “我军满打满算也只有六千人不到,公孙岳倘若重兵来围困,将如何抵挡。”

    “眼下围困公使府叛军多半是民军,郡兵主力昨夜在城南一夜激战疲惫至极,即便调来围困我军,我军养精蓄锐至天明再杀出去,不说将其重创,击溃总应可以。

    只要能将其击溃,公孙岳势必要担心我军从背后杀入王宫,届时进退两难的将是公孙岳,而不是我军。”


………………………………

第297章 积变(22)

    姬通迟迟下不定决心,此时城南杀声渐息渐止,一夜的厮杀终于得以沉寂。姬通恍然觉得末日临头,仓促间失态问道:

    “魏将军,此事干系重大,你倒底有几成把握。”

    “那就要看侯爷如何打算了。”

    姬通没有回应,百里燕的话等于没说,原样踢给了他,他还能说什么。

    “好吧,便按魏将军计策行事。若是能坚守一天,本侯想,梁军怎么也该前来围城才是。”

    姬通想着梁军昨天没有做出反应,今天怎么也该前来围城,好歹他这个安泰侯还在城里。可实际上呢,梁军此时此刻想的却是叛军没人敢动他,还不紧不慢的坐等咸军先攻城开路。

    这就是“联军”,各怀鬼胎各有算盘,算计来算计去,终究把自己给算计了进去。

    天明十分,百里燕(既魏贤)熬红了双眼游走在府中,视察伤亡情况。典崑所说的小六千人马只是个虚数,其实根本没有。

    仅梁军自己的伤亡就高达三百多人,太子府守军一路上又伤亡近一百五十人,这两股人马能用的也就四千四五百人,蒋杰的少年子还剩六十多人,吴登的人马不到一百五十人,满打满算府中的男丁,其实只有五千多人,六千人是把伤员也算在了里面,当真是给自己壮胆的数目。

    与此同时,叛军彻底肃清城南大营残兵,留下一千人打扫战场救治伤兵外,其余五千多人尽速调往城东公使府。

    公孙岳于清晨对咸王发动进攻的计划也未能得逞,原因不是公使府聚集起了五六千人,是今天天亮时一支不明力量趁着战斗接近尾声,叛军疲惫不堪之际,从背后重创了进攻城南大营的叛军,导致伤亡惨重,还趁乱劫走了部分南营将士,城南大营的损失,让公孙岳实在抽不出更多的兵马一鼓作气拿下咸王,进攻只得推迟。

    对于这支新冒出的力量令公孙岳大惑不解,很显太子府的三千守军据报已经逃入了公使府中,不应该是太子府守军从背后发起的攻击,那么这支力量会是谁。

    “首谦,可有抓到活口。”公孙岳问道。

    “未曾抓到活口,他们都穿着便衣素服,装备有数百强弩,突然从背后杀出,人数至少两千人,杀了我们的人,便即刻裹挟了城南大营的守军撤往西南城中,根本追不上。”

    “如此一伙人马怎能未发现踪迹,难不成钻都到了地下!”

    “恩师,城南通往广叔子宅院可是藏有密道的,难保这伙人马也是从密道之中遁去了踪迹。”

    “嘶……这么说,昨晚进入公使府的不是广叔子,是他!”

    公孙岳大吃一惊,这才想起百里燕,百里燕的行事风格与广叔子有天壤之别。

    广叔子虽是泰斗,但却从不会去做离经叛道之事,就昨夜的情况而言,梁国公使府应该第一时间撤往太子府才对,因为梁军具有统一的指挥,而不像太子府令出多门,咸军与晋军是相互牵制。但若是百里燕,那就难说了。

    “糟了,今晨偷袭城南我军的定是广叔子,而昨夜进入梁国公使府的是魏贤。”

    “恩师,广叔子何来如此众多兵马,难不成咸王早有安排!”

    “不,断无此种可能。虽然尚不清楚广叔子何来这些兵马,但定然是广叔子今晨黎明之前令人偷袭了我军,若是百里燕所为,其定是要在夜间摔人混入我军之中兴风作浪。

    不好,若是百里燕在统御梁军,其手中五千禁军,其战力不输两万人马。快,通令王宫各军各营,准备攻打宗庙和内宫,必须在魏贤决断之前杀死姜亥!”

    “诺!”

    公孙岳此刻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账面上他的兵力有四万人,经过昨夜的激战血拼,今日即便不做修整,能投入作战的账面兵力也有三万。

    但实际上昨夜坚守四门城墙与参与作战的郡兵、民军,既要轮换休息,又要继续坚守这座围长几十里的陔陵城,根本抽调不出人马用于攻杀咸王。

    其中一万禁军、五千黑巾军用来围困了咸王,剩下一万六七千人,其中九千人昨夜围困了太子府和公使府,也是熬了一夜,剩余的七千多人,除了留下一千人留守城南大营,其余五千多人刚刚从城南抽身,调往公使府,已是疲惫至极,也不可能立即拉来投入作战。

    这就意味着包围公使府的是一万四千多人,其中五千多人厮杀一夜疲惫至极,战力枯竭。另外九千多人熬了一夜,一半还都是民军,面对百里燕率领的五千禁军,这一万四千人铁定挡不住百里燕的攻势。

    更何怕的还在于此时全城除了四门城墙,各地几乎已经无兵可调,广叔子手中数量不明的人马几乎来去自如,随便出现在王宫还是在公使府,其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即便公孙岳能最终将咸王诛杀,但势必以惨重伤亡收场,甚至需要花费几天时间,而几天之内,赵逊很可能已经说服晋军、梁军前来攻城。

    到时候公孙岳功亏一篑,断绝永兴河咸军粮道的战略意图也将彻底泡汤。

    公孙岳下令围攻宗庙、内宫的同时,咸王一宿没睡,当闻讯宗庙外杀声四起,纵然有心一死的姜亥也坐不住了。

    “栾冲,栾冲!”姜亥歇斯底里的大喝着,已经丝毫没有一个君王该有的风度。

    “大王,栾冲已经率兵前往内宫镇压叛军。”鼎炀侯绝望说道。

    “寡人的援兵呢,援兵在何处!”

    “……或许在是城外吧,但陔陵城高池深,围长几十里,即便是四五万兵马围城,一两万守军应付起来也是绰绰有余,除非是大军开到,否则一两日之内恐怕绝无破城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