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04章 积变(29)

    “你是江湛?”

    百里骑(既魏贤)着马上前问道头包蓝巾的男子,男子一时也没认出百里燕。

    “末将正是江湛,阁下是?”

    “本将魏贤,现在战况如何?”

    “哦,将军是魏贤!”江湛眼前一亮,脸色也大不一样。

    “嗯,正是。你认识本将?”

    “末将当年是百夫长,将军当年曾在杜阳城下编入末将麾下,攻城时侥幸活命。”

    百里燕闻讯江湛细说,隐约想起是有这么件事:

    “记起来了,你当时受伤,后来转到肥城养伤,此后便再未见过你。”

    “是的,魏将军好记性。”

    “那我问你,现在西门叛军情况如何。”

    “禀将军,激战正值胶着,叛军在城门内侧调集了两千多人的长枪钩镰戟,并从城头上往下射箭,我军装备简陋,没有弓弩,难以靠近城门攻杀。”

    百里燕眺望西门一眼,城门口密密麻麻排着盾牌,盾牌后面龟缩着长枪和钩镰戟,并堵住了通往马道的进出路口,而城头上还有弓弩手,一边往城外放箭,一边密切注视着西门的动静。

    若不能把将守在城门口的叛军驱散,既不能将城门打开,也无法从马道攻上城墙放下吊桥,引咸军入城,除非城外咸军自己有办法过护城河。

    “城外大军何时开始攻的城,为何听不到喊杀声。”百里燕问道,丝毫听不到城外有什么大动静,显然不是在攻城。

    “此事末将也不知,但城外确实有大军正在攻城,叛军此前一直在还击,直到我军前来。”

    “嘶……既然要攻城,总得要过河,过河就得砍断吊桥索或是填壕,而后用上冲车,架设云梯车攻城,动静绝不会只有现在这般一星半点。城外的杀声更像是只有几百上千人在攻城,如此不是儿戏吗!”

    百里燕也听出来了,城外确实有些喊杀声,但动静并不是很大,充其量只有一两千人。

    当然,一两千人攻打城门及周围已经是很高的密度,因为叛军坚守西门的人也不多,一两千人攻打城门,已是很高的密度。

    但攻城通常都是线性攻势,要打都是攻打整面城墙,以稀释敌军守城兵力,以免敌军集中兵力对付己方人员。因此没有道理发动只攻打一点的小规模局部攻击,,这跟添油战术自损兵力有什么不同。

    此时也顾不上这些,百里燕最后问道:

    “江湛,广叔子老先生现在何处?”

    “在城西南密道之中。”

    “密道!”百里燕吃了一惊:“城西南还有密道,能藏下你们这么多人!”

    “正是,据末将所知,陔陵最早发自城西南旧址,最早的王宫就在那里,因此地下有很大的密道,就是藏下三五千人也绰绰有余。”

    “嘶……怎还有此事。”

    百里燕只觉不可思议,若按江湛的说法,城西南的这个密道,至少也得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居然现在还能用,怎么就没塌方呢。

    “魏将军,眼下两军胶着,何去何从还请将军调遣。”

    “不登上城墙,实难知道城外什么情况,你可曾派人从其他马道上过城墙?”

    “派过,但是城西的马道仅剩下城门左右两侧的两条马道,其余马道均已被叛军破坏无法通行,必须靠绳索才能上去,叛军守在上面,绳索也无济于事。”

    马道是上下城墙的那个斜坡道路,一般都呈二十七八度至三十五度角,陔陵偌大的城池,每一面城墙都有八个到十个马道,四面城墙就是四十条,城西的其余马道都被破坏,只剩下城门左右两侧的马道可用。这样一来,叛军便可集中西门所有兵力,固守两条马道和城门,非常之方便。

    而要从其他地方上城墙,必须走远路,同时还可能面临城墙上的守军阻击,调度极为不便。

    想到这里,百里燕看着城楼上正在向城外放箭的叛军,心里却想着如何才能爬到城头摸清城外的情况。只有摸清了城外的情况,才有可能知道城外的叶信倒底在干什么。否则两眼一抹黑,根本谈不上里应外合。

    但城门下守着的两千多叛军依托盾牌龟缩起来,霸占了通往城门和左右两侧的马道,根本就上不去。

    正面硬刚显然也不行,先不说公使府带出来的两千人激战了一天疲惫不堪,根本就冲不过去,这要是现在有辆集装箱大卡车,开车碾过去也省事的多。

    正值思索之际,彦平上前问道:

    “魏将军,如今都已到了西门,打是不打啊。”

    “打也冲不过啊。弟兄们厮杀了一日,疲惫异常,此时去攻坚阵,岂非自寻死路。”

    “可眼看援兵就在城外,再这么拖下去,大王可就危险了呀。”

    百里燕此刻也体味到什么叫时间不等人,一边是危在旦夕的咸王,一边是近在咫尺的援军,成与不成都在一念之间,时机是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犹豫。

    但他也清楚,此时此刻仅凭一时的血气之勇,根本于事无补。

    正值进退两难之际,城头上忽然浓烟滚滚,百里燕隐隐看出了些端倪。

    “原来如此,我怎就未想到呢!”

    “魏将军,究竟何事!”彦平不解问道。

    “这下有救了,让弟兄们继续歇息,援军就要进城了!”

    彦平闻讯更加吃惊,连忙问道:

    “魏将军何出此言?”

    “此事彦将军不知,江湛将军应该知道,援军定是用了电石火烧城门。”

    一两千人马显然不足以在城门下有所作为,但如果仅仅只是将电石堆在城门下放火,那就绰绰有余了。

    自去年缴获电石以来,各军各营先后多次组织兵士观摩了解电石的特性,而彦平常年驻守太子府,前线的有些东西他并不清楚,但江湛是知道的。

    倘若叶信用电石火烧城门,那两万人马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当年黑巾军也正是用电石烧门,在短时间内用极小的代价,打下了大片城池,否则不可能在短短三个月内迅速扩张。

    现在只要将城外护城河填出几处过河的通道,叶信的人马顶着城头的威胁,将电石堆到城门下,浇一泼水,然后就该守军着急了。

    “魏将军,此事是否有些高估了,电石当真能泼水生火?”

    彦平半信半疑道,这时江湛说:

    “彦将军,电石之事现在三军尽知,既然魏将军料定援军是以电石火烧城门,多半不假。”

    “行了,让弟兄们从左右围住城下的叛军,抓紧时间歇息。城门一旦烧起来,恐怕不用多久,便要烧穿。”

    城外大火越烧越大,城头叛军急着用水浇。城门洞的顶部有前后十几排洞,洞垂直通向城墙之上,正好是将整扇城门夹在洞之间。不用时用石块堵住,启用时可将石块拉出,通过石洞向城门下放箭扔梭标,或者灌热油浇开水都行。

    此时此刻叛军便是通过这些洞,往失火的城门上灌水,试图扑灭烧起来的大火,结果火非但没灭,反倒越烧越旺,还释放出有毒的乙炔和一氧化碳气体,很快便有叛军中毒昏厥。

    申时左右,大火终将城门烧穿,守在城下的两千叛军发现情况不对,阵形开始浮动,因为扩散的乙炔和一氧化碳气体,相继有中毒生亡,坚守城下叛军终于坚持不出住,阵形开始挪动地方。

    百里燕看在眼里,却没有出击的打算。毕竟阵形未乱,此时杀过去伤亡依然太大,而且有毒气体的扩散面积会很大,这些叛军即便不被城外援军击溃,死也会死在无形毒气当中。

    果不其然,又过去半刻,城门已经烧穿一个高度半丈,宽三尺的不规则大洞,更多坚守在城门下的叛军被一氧化碳和乙炔气体毒倒,叛军的心理防线,终于在濒临极限的那一刻,彻彻底底的崩溃。

    百里燕见此情况果断令道:

    “彦平、江湛!”

    “末将在!”二人异口同声。

    “传令各营,强弓射程之外,以偃月阵包围叛军。”

    “诺!”

    四千多人先是拉起一字长蛇,调整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扇面步步压向城门。

    “传令各营,给本将喊,叫他们易帜投降开城门!”百里燕道

    “诺!”

    叛军阵脚已乱,此时的心理防线濒临崩溃,硬杀,自然也能杀溃他们,百里燕却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杀了一天一夜,无论叛军也好,咸军也罢,伤亡同样惨重。

    继续厮杀下去,谁都不是最后的赢家,对咸国而言,真正得利的是黑巾军。经陔陵一役,此前邵平所积累的一切战果,都将化为泡影,甚至比黑巾军在邵平的损失更加惨重。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

    众将士齐呼,叛军面色如土方寸大乱。

    “将军,现在怎办!”一个叛军百夫长仓惶说道。

    “降了吧将军,他们的援军就快杀进来了。”

    “都是自己兄弟呀。”

    “是啊,降了吧,好歹都是自己兄弟,跟着造反也不是咱们的错。”

    叛将见看大势已去,率先将兵器扔在了地上扯掉了臂上的白巾,垂头丧气着沉声道:

    “弟兄们,降了吧!”

    话音落下,金铁落地之声此起彼伏,最后的勇气和意志,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彻底奔溃。

    见此状,百里燕果断令道:

    “江湛,速率人马控制城下叛军,彦将军率本部上城逼叛军就范,不降者杀无赦!”

    “诺!”

    二人异口同声,旋即率领麾下人马扑向西门。

    此时城外咸军已在护城河中填出数条过河通道,人马聚在护城河以西两百步的地方,只等城门烧的差不多,立即派出敢死之士,抬着立柱将大门给撞开。


………………………………

第305章 穿越浅谈(三,科学的偶然性)

    穿越者给穿越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穿越者本身背后的体系,无论是主观改变世界,还是客观改变世界,都不可否认两个关键因素。

    其一,穿越者带来的改变,无论是知识、技术、设备甚至现成科学技术,都有扩散的可能。当然,并非所有东西都会扩散,而是那些无技术,但威力巨大,利益巨大的技术和产品。

    如穿越者如果携带了电脑,即便扩散被他人拿到,也无法被利用,因为古人不存在与电脑有关的认知、理念、教育和知识体系,因此拿到了也没用。

    但如果是本身就没有什么技术,但威力巨大,或者经济利益巨大的技术,那就会造成技术扩散,改变整个历史进程形态。

    例如玻璃,本身是由硅化物与碱经过高温熔化煅烧形成,其成分是二氧化硅,既天然水晶的成分,就玻璃的生产工艺而言,根本没有任何障碍,最早在古罗马中期,就已经出现玻璃技术,当然中国也出现了琉璃玻璃。

    众所周知,在人造玻璃出现之前,天然水晶的价值很高,但如果穿越者用以牟利,给自己带来财富的同时,该技术也可能扩散,当然,作者往往会给主人公开金手指,然后怎么滴怎么滴也不会泄露天机,然后就给糊弄过去。

    当然,不可否认这是可能的,但是一项简单工艺技术可以遏制其扩散,但当穿越者祭出大量无序复杂设备,而原理简单的超前技术,继续如此开金手指捂着不扩散,既太美好,往往也乏味。

    其二,科学偶然性。

    现代社会许多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其原理其实很简单,同时许多现代看似高大上的“科学”往往诞生于偶然间。

    以硝化棉为例,硝化棉由化学家T·J·佩卢兹于1838年发明,其配方其实很简单,就是硝酸和棉花,而硝酸却在公元八世纪,由阿拉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发现。

    也就是说,硝酸的出现,到硝化棉的出现,中间差了一千多年,而最先出现的火药,却是中国人的硫磺、硝、木炭三元火药,按说硝化棉是二元火药,应该更早出现,而且其配方化学反应也更简单,为什么会先出现黑火药,再出现硝化棉。

    其实归根到底,是科学体系化之前,非机械性、理论性的发明,许多时候都是偶然概率,和运气。

    以硝化棉发明为例,是佩卢兹在实验过程中,打翻了硝酸后,用棉麻的抹布去擦桌面,而后拿着抹布去壁炉前烘烤,试图烘干抹布,然后好继续使用。结果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沾染了硝酸的抹布发生了爆炸,并且没有灰烬,佩卢兹意识到,他发现了新式的无烟无炸火药。

    这个发现过程可以凝练出几个关键信息。

    首先,用抹布去擦打翻硝酸,这个是个偶然过程,其实许多试验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这个情况。

    但是,第二个关键因素也很重要,就是得在冬天,使用壁炉取暖。

    第三,沾染硝酸的抹布在现代的化学操作流程规范来看,具有危险性,不应当继续使用,应该被处理掉,而在十九世纪没这么多规矩,所以佩卢兹随手拿去烘干。

    最后,如果佩卢兹只是把硝化棉的爆炸当做一次事故,而没有发现其中的价值,这项发现也许就得过且过,继续延后才会被其他人发现,或者某一天佩卢兹意识到。

    所以,只有以上四个偶然事件同时出现,才会发现硝化棉。

    而现代的许多科学门类,尤其是医药、化工、生物遗传等等需要大量重复、反复、枯燥实验的科学,其本质是通过理论框定一个大范围,然后在大范围之内,进行无限穷举,去碰那个概率,碰上了,就是发明,没碰上,就是研究失败。所以相当一些科学发明,具有偶然性和概率性。

    然后回头再看历史上许多的发明,究其原理,其实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复杂技术和高精尖设备,但问题就在于偶然性,能否发现这个偶然性。

    同时,既然是穿越,尤其是穿越到另一个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空间,但是文明相类似的时空下时,历史发展的技术路径,是否一定要按照地球的技术历史走向发展,也许并不一定需要,也不一定要按历史的剧本去走,因为许多技术都是偶然的。

    如硝化棉,可以是偶然性的,也许主人公降临之际,穿越后的这个世界可能会先出现硝化棉,而不是黑火药。

    (当然,由于硝化棉的威力比黑火药大,且具有一定使用优势,同时读者们的心里往往是脆弱的,看到硝化棉的出现就开始倒胃口,然后弃坑,因此作者们往往避之不及,而许多作者往往并不清楚硝化棉背后的逻辑和体系,因此也不回去写,只觉得硝化棉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产品,其实硝化棉比黑火药更简单。)

    而且,任何技术的出现和扩散,都将导致战争、政治、生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巨大改变。

    例如本书中黑巾叛军“电石”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改变了攻城战和守城战的规则。

    而电石的生产原理前面说过,最早发现是偶然通过干馏,使用石灰和炭得到电石,后来因为电力技术的普及,开始使用电加热,得以实现电石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但是从原理上而言,电石在古代,哪怕是石器时代,都存在偶然被发现的可能,因为其反应原理和所需的原料都太简单。

    而本书当中设计的发现环节,来自于窑厂,因为窑厂存在大量使用石灰作为耐热涂层,与木炭烧窑的共同要素,而在其他领域很难同时出现,因此具备了偶然性。但关键仍在于,能否被发现和利用,这个偶然性很重要。

    所以,一旦原理、原料简单的偶然性技术产品被迅速扩散,一定会改变历史、战争、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心态。

    电石最大的危害是遇水燃烧,而古代灭火的主要方式是泼水,而攻城的最大原则,是破门,其次是登墙,但攻破城门却能带来更快破城的速度,同时攻打城门的难度却在攻打城墙之上,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都有“先登校尉”而没有“破门校尉”一说,因为登上城墙破城的概率,比攻破城门高,危险系数相对低。

    而电石的出现,却瞬间改变了战争的规则,一旦电石被堆积到城门下,对守城方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因为只要用水泼,电石就会自燃,而且一旦烧起来,即便不再用水泼,依靠电石自身的炭成分,能维持持续的燃烧。

    如此一来,对于守城方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同时,也很考验主人公的认知利用,作者的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化险为夷,解决电石的威胁,同时读者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否承受电石出现带来的改变。

    最后,任何超前偶然简单技术的出现,若要大规模应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人才基础规模,其二是生产体系化。

    简而言之,再以硝化棉为例,理论上硝化棉的发现,应该比火药更早,但是工业级的浓硝酸却不能规模化工业生产,因为工业级硝酸在十八世纪之前,还无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缺乏人才、教育、体系、科学认知和超前理念的十世纪,就更不可能。

    而稀硝酸与棉花的反应并不那么敏感,因此使用稀硝酸制作硝化棉,代价大,效率低,产量低。

    其次,棉花传入中国和欧洲的时间都很晚,因此欧洲、中国发现硝化棉的概率理论上比阿拉伯人低,同时使用麻丝也可以制作硝化棉,如此中国人理论上发现硝化棉的时间比欧洲高,因为欧洲早期既没有引入棉花,也不适合种植麻类。当然,这是建立在同等技术水平之上的假设。

    其三,棉、麻在古代都属于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农田,也制约了硝化棉的生产。

    因此即便出现硝化棉,在缺乏人才、设备、农业改良和工业化规模生产技术之前,不可能大规模应用使用,小范围使用是可能的,电石等等简单的超前技术亦如此。

    当大量简单而偶然的超前技术出现,尤其是军事领域的技术变革,一定会的改变战争的形态。

    如书中灌钢法的出现,越过了百炼钢、炒钢,因为技术可以实现,问题是能否被认知到,有无理念。同时钢制锁子甲出现在青铜时代,等同于无敌战神的存在,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可形态,但同时内奸的存在,也意味着技术此后的扩散,同时锁子甲也非万能法宝,也有其弊端和致命弱点。

    如果锁子甲出现在石器时代,小作以为多半没戏,因为石器时代都用石头和棍棒之类的钝器,所甲子最怕就是钝器。所以超前技术,未必就一定合适,得看针对特性。

    因此,超前技术的出现,改变主人公己方的同时,也可能改变整个历史形态,同时早期科学技术的偶然性,也能改变历史的形态和事态发展,关键取决于写穿越文的作者,能否以合理的逻辑和文章组织力,合理安排架构。

    往往为了单纯的搞出某个技术,而用文字堆积,大开外挂金手指,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搞出了这个搞出了那个。

    此外,对手戏份中的偶然技术,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通过主人公超前的认知、理念、科学思维和知识体系,可以反推对手的技术形态、技术来源,技术储备。

    如文中此前出现黑巾军用硝酸溶解银子,既然黑巾军已经偶然间发现了硝酸,那会否日后偶然间再发现硝化棉,用以投入战争对付主人公,这些都是主人公需要思考和提防的问题和变数。

    但回到此前说的三点,工业级硝酸和农业生产,以及偶然性发现缺一不可,需要人才、设备的积累,主人公百里燕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进行反推思考。


………………………………

第306章 积变(30)

    正值胶着之际,城门突然从内开出一道缝。

    “大都督快看,城门开了!”徐谨手指已经开启的城门,心中立起疑心。

    “传令众军戒备,派哨兵前去查探。”

    “诺!”

    叶信定睛细看,担心是叛军的诈计。

    少时片刻发现城头叛军阵脚自乱,可闻杀声四起,城门此刻已经开启大半,门内十余骑正纵马而来,依稀能看见并非咸军甲胄,此时眼尖的卢皋一眼认出:

    “是梁国公使府的人马!”

    “公使府?”叶信半信半疑:“卢将军确定?”

    “至少甲胄是梁国禁军的。不对!”卢皋此时发现人群中还有百里燕:“快看,后面是魏将军!”

    百里燕腿上被拉了一戟,骑马很不方便,因此骑马慢了许多,落在了梁军身后。

    叶信等人带着护骑催马上前,只看百里燕上下血染已经被鲜血浸透,左腿上还扎着绷带,此时已经能想到一天一夜间城内倒底发生了什么。

    “魏将军,城内情况究竟如何!”叶信急问道。

    “相国公孙岳谋反,现在仍在围攻大王,速速带人前去接应。”

    众人闻之皆惊,此前一直以为是大司马姜严部将造反,现在却是公孙岳造反。

    “魏将军,可知相国缘何造反!”徐谨问道

    百里燕冷笑道:

    “咸国今日之局面皆拜相国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