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王请说,臣定知无不言。”

    咸王凑近上前,悄声说道:

    “寡人问你,如此众多珍珠,究竟何来。”

    “实不相瞒大王,是种的。”

    咸王闻讯神色立时古怪起来,心中半信半疑,他难以相信稀世罕见的珍宝,也能像庄稼一样从地里种出来,但若非能种出来,实在也无法相信如何能凭空弄来如此多的珍珠。思索了片刻,咸王又道:

    “此话当真?”

    百里燕正色道:

    “寻常人只知河蚌生珍珠,却不知生珠之奥秘,故而难以种珠。”

    “如此说,魏将军早觅得此法,而种之?”

    “正是,种植珍珠需耗大量时日,短则两年,长则三年,有的则需五六年七八年,若非臣当年为图一己之大利,今朝恐怕危矣。”

    “那日后能否为寡人所用?”

    “可以,但大王需知晓,但凡奇珍异宝犹如天上之星月,少之甚少,因而才会千金难求。倘若多如粪土,价格必然随之轻贱。其理如丰年稻谷,价低量多,而荒年之稻谷,价高量少,便是此种道理。”

    “那该如何经营方能坐收大利,充实国库。”

    “唯有严守秘密,严控产量,垄断商渠,方能固定合理价格,为我咸国所牟利。若是到处泛滥,再好的珍宝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有道理……”

    咸王点了点头,随后又谈到了轩亭郡主的婚事,以及百里燕府宅等。

    【注1】蹀躞:现代汉语解为徘徊,古代是一种多功能的超级腰带,可以悬挂水囊、水壶、扇子、笔袋、香囊、钱袋、玉佩、笔墨纸砚、手弩、箭袋等等功能,同时作为礼器,以玉石雕琢,锦缎制作,作为君主赏赐给臣子的荣誉物品,由于用料华贵,因此荣性质的蹀躞实用性不大,更多是文官佩戴的装饰性物品。


………………………………

第397章 时代的黎明

    大宴设于鸿恩殿,除了百官文武勋贵外戚,后宫嫔妃,列国使节,安泰侯、轩亭侯、太子府,甚至卤侯悉数受邀出席。

    最不爽的当属西寰,她绝没想到才三年过去,当年市井中的一个游医,如今一跃成为咸王为之仪仗的重臣肱骨,更不会想到是当年那个被她玩弄于鼓掌的歧国质子。

    席上当属轩亭侯一家最受注目,躺着竟也能绑上乘龙快婿福禄三代,天下没有比轩亭侯更走运,更幸福的一家。

    宴席上咸王挽着百里燕到处走动,将满朝文武,尤其是姜氏的勋戚逐一介绍认识,既彰显了咸王礼贤下士,同时向内部利益集团发出明确的政治信号,今天起,百里燕就是你们中的一分子,没有他,你们和寡人早成了孤家寡人,要给面子,否则便是不给寡人面子。

    庆功宴持续至天黑,百里燕喝了不少酒,索性肝脏解毒酶甚强,喝了不少倒也没醉,咸王喝的烂醉,被嫔妃宫女抬着送回的后宫。

    散席后,赵逊大醉,在禁军兵士搀扶下正要上车,百里燕径自寻到车马场:

    “赵帅!”

    赵逊有些醉意,回头看了眼,平和说道:

    “哦,是魏贤呐……”

    “谢赵帅栽培之恩,魏贤没齿难忘,请受魏贤一拜!”

    百里燕深躬大礼,赵逊却是很平静:

    “你已身为上大夫,如此拜我又成何体统。”

    “若无赵帅之恩,魏贤焉能有今日,赵帅当受之。”

    赵逊拍着百里燕肩,语重心长道:

    “呵呵,我赵逊门下两个人门,今都已出仕,尤以你最为大王器重,本帅甚慰啊。你我今后同朝为官,要多思国事为大王分忧,切不可朝三暮四而误事,你可要牢记。”

    “魏贤谨记,终身不忘赵帅教诲。”

    “好了,本帅明日还要赶回永兴城,你好生在朝内为官,不要辜负大王,辜负本帅的一番苦心。”

    言毕,赵逊坐进马车,粼粼的车声中消失在王宫的驰道上。

    夜里,百里燕被安排住进眷心阁独立小院,刚进内宅,便是见到内宅寝室点着烛火,隐约有两个女子身影。

    “是你们!”

    推开房门,只见是春柔、春芳衣着华丽,静候在床榻旁。

    “将军。”

    二女异口同声行了一礼,百里燕关上门松下腰带,二女忙是上前替他宽衣。

    “是大王派人接你们的?”

    “嗯,十天前大王派人接我姐们儿人进宫。”春柔小心说道。

    “今后有了府宅,你们就安心住在府里,免得兵荒马乱横生枝节。”

    “将军如今功成名就,也是春柔和妹妹的福分,哪里敢奢求将军怜爱。”

    “呵呵,瞧你们,我才走几日,你们又像个老鼠一样,我能吃了你们。”

    将春柔、春芳揽入怀中,吹灭了烛火,百里燕尽情享受着肌肤碰撞来来的激情与快感。

    次日又是日上三竿,用过咸王送来的御膳,一个宦官引百里燕前往百灵园,咸王昨晚大醉,起的却是很早,脸上也不见大醉未醒的酒红。

    “臣魏贤,参见大王。”

    咸王笑吟吟看着,下刻示意说:

    “随寡人走走吧。”

    “诺!”

    咸王撇下宦官宫女,只带二十名禁军随行在身后十步,咸王边走边道:

    “魏将军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臣明白,故而臣草拟了方略,正想择空起草方略呈给大王。”

    “昨晚竟还能想着国事,未将真是艺高人胆大啊。”咸王窃笑道,心中想着昨晚的情形。

    “大王高台臣了,是臣最近之所思所想,绝不是淫浮随笔。”

    “寡人今日召你前来,正是为我寡人谋强。魏将军以为,寡人的咸国当今可否在列强之间谋得一席地位。”

    “这就要看大王是谋国富民强,还是国强民富,还是国富强,而民兴盛。”

    “何意?”

    “所谓国富民强,是国库富而民依国库而强,实则民弱,而非真正国强。若图国强民富,必先有国本为依仗,民力为根基,方能国强民富。

    而今咸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前者可行,但没有三十年难以重振,而后者难行,不可而为之。末将以为,就当下而言,可先图国富,而后图强,最后再富万民,如此咸国可强也。”

    “寡人为何觉得,国强国富与国富民强、国强民富并无差异,似乃两策合谋之道。”

    “大王所言既是,咸国之根本问题是元气大伤,按常理,国本动摇伤及根基,上上之策是削税赋养民生而滋民力,但前提是必须有时间,至少二十年,方能恢复元气,五十年才能图强,而咸国没有时间。

    故而只能先充实国库,后再强国,最后富民。但充实国库不能以剥削盘剥百姓为手段,只能开源节流另辟蹊径。而臣以为,万法之中首推百工匠术与教化。”

    “他人皆主张以德孝王法强国,为何魏将军推百工匠术与教化强国?”

    “百工匠术与治国一脉相承,若无百工,天下便无农工商兵,甚至连大王居所都没有。如纺纱所需纺纱机需工匠、织女,纺布亦是如此,兵甲器械更是如此。

    但凡万世间一切之周转更迭,皆需百工匠术,金银铜钱、粮草辎重亦是如此。而教化并非皆是腐儒空谈误国之道,而是重实学,昌革新,广而普之,使人人皆能之,而非寡民所能之。

    臣自效命以来,所见之兵士武将,目不识丁者比比皆是,若是仅靠贵族,就当下而言,实难为大王所用,为咸国所用。”

    “兴教化,昌百工匠术,魏将军之精髓,还是以商代政吧。”

    “大王一语中的,臣确是此想。做我能而他人不能之举,所获利润最为丰厚,图强之速度最为之迅速。大王试想,倘若手中掌握天下尽数财富,以咸国之版图,有赵逊为统帅,哪怕只有二十万精兵,天下又有何人敢欺。”

    传统的免除税赋,休养生息对于咸国这个强敌环伺,几乎废墟而又时不我待的中等诸侯而言,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政治周旋资本。

    唯一可行之法,只有解放生产力,解放创造力,先在小范围内推广教育,同时发展一部分中等教育,利用战争时期的战时状态,用国家意志,将最优质的资源集中于首都附近,强行推动技术与生产关系变革,以谋求短期内形成核心经济圈,以经济圈为辐射和样板,迅速向全国辐射。

    “臣推算过,若能在永兴城至都城之间,永兴河以东地界推行新政,同时各地整顿农桑,推新新式耕作法积肥法,五年内可令咸国恢复至江东之战前国力,五年后新政推广至整个都郡,十年内可达咸国五十年来最强,若能在二十年内推广至全国,咸国图强乃至图霸,都指日可待。”

    “图霸,咸国真能在二十年后图霸?”咸王迷惑中怀疑着,难以想象二十年后咸国也能图霸。

    “大王,咸国精兵已有,只要辅以国力,养蓄百姓,此路可图矣。”

    “既如此,魏将军就放手一搏吧,寡人信任你,如同信任自己的臂膀。”

    “谢大王!”

    几日后,添城赵家:

    “安陵,你怎还在此磨磨蹭蹭。”关龙翔催促道,只见赵安陵还在桌案上写着什么。关龙翔凑近一看又问道:“安陵贤弟,你这是写什么?”

    “不是想让我给魏贤出谋划策吗,他只要能做到此五件事,我便替他谋事。”

    关龙翔蹙着眉头,拾起文案细看后摇头连连:

    “胡闹,这哪里能成,你这是要咸王自断臂膀短尾求生,咸王岂能听你的。”

    “那可就怪不得我赵安陵不恭了。”

    赵安陵才智俱佳,离开添城之前,百里燕邀赵家六姓迁往永兴,让赵矩、关龙翔游说赵安陵出仕为他幕僚,赵安陵打死也不去。于是找了五件事做借口,只要百里燕能办他,他就出仕。

    第一件,正国法

    第二件,废奴隶

    第三件,废《粮田令》、《推商税》、《农桑令》

    第四件,立新田制

    第五件,削税赋,养民力

    这五条样样都是要咸王,要咸国命根子,动摇国本的重大政策调整,正如关龙翔所言,完完全全是胡闹。

    “贤弟,此五件事做成哪一件,都是伤筋动骨震动天下之大事,岂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说通。”

    “其实不然,眼下时机正合此道,若是错过时机,此后数十年,乃至百年后再难有此良机。”

    赵安陵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看到,整个时代即将迎来变革的前奏,非生即死,不进则退。

    而事实上,就在赵安陵开出五项条件的四天前,百里燕与咸王百灵园谈话后的第二天,咸王发布诏命,昭告天下,咸国彻底废除奴隶制,扩大贱籍自赎、赎买门槛,以及各种形式的和代赎机制。

    且废除奴隶制条件业已成熟,咸国屡次战败以及经济凋敝,和战争赔款诸多剥削之下,咸国的奴隶几乎以债务形势,被悉数抵押给晋国和志国,咸国上下难觅奴隶踪迹。

    废除奴隶旧制,争取天下人心势在必行。而历史必将以此为划转折点,开启一个全新未知的新时代。

    诏命颁布后当天下午,太子府上,西寰刚收到魏涵来信。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殿下,魏将军来信所为何事?”顾晨小心问道。

    “姒光要退兵,已经命人将密函急送国都平汤。”

    “姒光如此一走,刚刚稳定的北海局势,岂不又要陷入危境,他这不是陷公主与不仁不义吗!”

    “父王微恙,他想趁大哥不悉军务之际,好推脱损兵折将的罪责,岂能如此便宜他。”

    “那殿下的意思是……”

    “本公主即刻休书一封,你务必赶在姒光密函抵达之前,向父王禀明详细。”


………………………………

第398章 新格局

    姒光丢了雷城,两度攻打蒲城失利,强占麟城又被罗松亭算计,前前后后伤亡七八万人,韩合好不容易攒下的政治资本和晋国威望,给赔了个一干二净,此时撤兵回晋国,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更重的是西寰这个太子妃,在咸国的政治地位将变得尴尬。

    顾晨持西寰密信,骑快马于二十多日后抵达晋国都城平汤,姒光在咸国受挫的消息晋国满朝尽知,但就此提议罢免姒光,处以军法的声音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无不是中原各国战况无鲜有胜迹,孙国、长孙国、徐国一败再败,一败涂地也不在少数,姒光战败多少情有可原。更何况咸军能收复西郡三城,晋军多少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这种声音甚嚣尘上成为主流的时候,西寰的声音显然就没有什么市场,于是顾晨见过晋王与太子后,又找到了韩合。韩合将王硕、王砺、范涛等人聚到家中商议此事:

    “王将军,公主从陔陵来信说,姒光战败,是其贪功冒进,为占咸国城池,而屡遭咸军与叛军算计。但满朝文武都认为是叛军势大,贼兵力强而不可敌,王将军与诸位以为如何?”

    “那大王和太子的意思是……”王硕小心问道。

    “大王大希望继续在咸国练兵,而太子因雷城失守损失巨大,想将北军撤回江东暂时修整。”

    韩合明确了晋王态度,王硕就事论事继续说道:

    “贼兵距国都离数千里之遥,前方瞬息万变,我等置身国都,实难知道细节。但要图霸,就必须练兵,撤回来,折损国威不说,下次在入咸国怕是就没那么容易了。但数月间伤亡七八万人马,却寸土未得,还把雷城给丢了,如此大的损失,未免太有些说不过去。”

    王硕只字不提换将之事,但话里话外谁都清楚,北军必须练兵,不练兵,甭说咸军打不过,黑巾军更打不过,但要换将,可姒光毕竟姓“姒”,即便自己女儿是太子妃,撤换封疆大吏之事,也断不能喧之于口。

    韩合心领神会,又问范涛:

    “范大人,你以为如何?”

    “大王那里现在是陈相国主持,太子也听不进我言,姒光又是内戚,此事实在不好办。不过,若能派遣司马使前去督战,兴许能有所好转。”

    “嗯!”韩合肯定了关涛意思:“那可有合适人选?”

    “这个怕是难办”范涛为难道,随即又说:“就近而言,镇北大将军魏涵直接兼任司马使应是最合适人选,不过魏涵是庶出民,朝内又无根基,怕是难以约束姒光。

    若是从朝中遴选,有是有,但太子若是不同意,大王同意,岂不是令大王父子间横生嫌隙。当此非常时期,此事应当慎重。”

    北军司马使在姒光出任北军主帅之前,一直由王硕兼任,北军渡海歧国后,大军不在国内,其司马使一职被晋王收回。

    晋王与太子姒钧理念向左,在公叔阔主政之下的晋国国力日强,图霸的野心锋芒毕露,为彻底解决咸国,晋王出动北军坐镇咸国,既是练兵,也是为日后平叛之后,强行驻扎咸国打伏笔。

    太子姒钧出生于政局稳定后的盛世,做惯了承平太子,有点富二代小股民的心态,面对大起大落的价格波动,心里承受不了,基于保本的心态,先把本拿回来。

    姒光损兵折将丢了雷城大量军需物资,太子姒钧只觉得折了老本,就应该退回来重整旗鼓。但打仗哪里是炒股,地盘都是用人命换的,哪能轻易说让出来就让出,哪怕就是扎在咸国,那也是驻兵,占据了政治主动权。

    将来即便要退,也是可以跟咸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主动撤兵,政治性质就不一样了。

    派遣司马使同样很棘手,得有人压得住姒光。姒光毕竟姓“姒”,是贵族,派遣的司马使必须有足够的身份认同感能压得住他,魏涵资历够了,但背景不够。

    现场沉默片刻,王硕之子,王砺说道:

    “父亲、韩老将军,我有一人可担此任。”

    韩合眼前一亮,忙道:

    “何人?”

    “季锦昇。”

    “他!”王硕隐约响起这么号人

    季锦昇,37岁,太子府前副将,因在私下抨击公叔阔国政,被晋王调离太子府,现为晋国派驻千岳山宋国防区的督军使。

    督军使,职同左右都督,但无兵权,有点像军事观察员,军职军衔会很高,但没权利,是各国派往前线观察敌情了解情况,并时时向国内汇报的这么个无权的闲职。基本上和发配没什么两样,几年乃至十几年都回不了国。

    季锦昇此人素有谋略,又深得太子信任,晋王过世后,早晚要调回国内任职。王砺的意思是,公叔阔也过世多年,晋国国情稳定,晋王多半已经忘了此事。

    但对太子而言情况就不同了,季锦昇毕竟是太子府嫡系,回朝必然受到太子受到重用。何不趁此时机把季锦昇调回国内,重新发配到前线,说起来还是远离内朝原理庙堂。

    “王砺此议不错,老夫甚为赞同。王将军、范大人,你二人以为呢?”

    范涛笑着说道:

    “既能约束姒光,同时还能让太子同意放心我等,如此甚好。”

    “那王将军呢?”韩合问。

    王硕撵着短须蹙眉说道:

    “咸国今有新将魏贤,此人年纪轻轻极为了得,北海又有广信公掣肘,季锦昇此去,会否让咸国心生戒备,更加算计我军。”

    “王将军所言不无道理,最好是能避开此种局面。”

    韩合肯定了王硕的担忧,范涛这时说道:

    “可让季锦昇顶西寰护将梁风,而后可令梁风名义上出任司马使,令季锦昇持密诏节制。”

    “诶,此计甚好!”韩合与范涛一拍即合。

    梁风是西寰带到咸国太子府的太子府护将,是王室内宫禁军嫡系,内宫禁军都尉,相当于戍兵的右都督,擢升一级就是大都督,勉强出任司马使,有西寰撑腰,阻力要小得多,且晋国、咸国两边都说得通,而季锦昇持密诏背后策划,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咸国戒心。

    于是第二日早朝,韩合向太子递本,以西寰护将梁风平叛护主有功为名,擢升北军司马使,调季锦昇出任西寰护将。


………………………………

第399章 新年新气象

    十二月底,正月初,注定是个事不惊人死不休的日子,过年也没有一个好消息,徐国把滋源郡丢了,中原最大的金矿、银矿都在滋源郡。

    徐国的之所以能与列国并雄,除了其南方草原的马场和人口基数,滋源郡的金矿为其提供了大量贵金属的产出,稳定了市场秩序,而由此带来的震荡很快将传导至整个中原。

    且据可靠消息,南方作战的黑巾军使用了新式兵刃和锁子甲,兵刃锋利无比,所向披靡,轻易可将普通铁剑砍崩缺口,锁子甲质地坚韧,一般的箭矢难以造成致命伤害。

    闻讯消息的百里燕(既魏贤)第一个想到的是秦翰,一定是秦翰从广信公府偷走了添加石灰和锻打百炼钢的技术,否则叛军绝不可能有如此锋利的兵器和较大的精铁产量。追根溯源的始作俑者,竟还是百里燕自己,无疑让他结结实实了个哑巴亏,而且还不能到处宣扬。

    正月十五,百里燕在陔陵的府邸迎娶了广信郡主姜蓉,婚礼操办的极为隆重,可谓是奢华至极,几乎全城的权贵勋戚都参加了婚礼,

    咸王恩赐的封赏堆满了整座院子,仅仅是一等一的丝绸就赏了两百匹,骏马八匹,银钱五千,大金铤一百,玉石珠宝十对,田五百亩,其他五花八门的东西难以计数。有鉴于年后推行新的土地政策,五百亩地此后又被百里燕推掉。

    自江东战败后,咸王难得的阔绰,一次赏赐五千寸银也是开了先河,由于当下贵金属稀缺,加之咸国连年战争国库已经掏空,商业衰败,而往年承平时期年底国库结余的贵金属其实相当少,因此拿出成千上万贵金属赏赐十分罕见。

    而在此之前最多的一次封赏也就一千银钱,可见珍珠筹换的银钱足够咸王挥霍一阵。

    当晚的洞房花烛夜颇为让姜蓉恼火,原因竟是肚子被百里燕提前搞大了一些。为此成婚之前老丈人姜闵某日赫然发现自己女儿胖了,而且小腹微微隆起,而姜蓉自己浑然不觉,以为只是胖了,姜闵大惊失色下怀疑自己女儿不贞,险些没有动手。

    不过这下就难办了,姜蓉畅想着婚后没日没夜的性福生活因为肚子被搞大而破灭,为此在肚子彻底鼓起来之前,没日没夜的折腾了好几宿。

    而如此一来,着实便宜了百里燕,他以养胎为名,拒绝履行如此高频率的夫妻生活,经常性的出差到深夜。

    黑巾军退回咸西郡不久,斥候细作发现盘踞于咸西郡的叛军抽调了近十万的人马前往长孙国,大有从长孙、徐国,南北两翼同时展开大战略迂回的态势,如此咸国是松了口气。

    不过好景不长,长孙国使臣奉命游说咸国出兵打击叛军,以减轻长孙国本就是一摊烂泥的步军,结果遭咸王无情拒绝。很显然,长孙国早干什么去了。

    盛元628年一月至三月,百里燕履新期间,公主西寰诞下一子,咸王却高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