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干什么去了。
盛元628年一月至三月,百里燕履新期间,公主西寰诞下一子,咸王却高兴不起来,太子姜蛰才十六,却和西寰生下一子,虽然说不上多罕见,但对咸王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
当然明面上他还得维持的长辈最基本的姿态,给自己的孙子赐了一名,“姜拓”,寓意锐意开拓,新政必成之意,暗寓开疆拓土之意。
与此同时,百里燕三个月间忙于干了八件事。一是在永兴河至陔陵首都区实行屯田开荒,二是优先首都圈普及铁器农具和牛耕,及新式育秧插秧耕作法,三是普及化粪池、公测积肥,定期安排人夫搜集,四是畜养家畜。
以上四件事中第二、第三件事此前荒村已有经验,此番直接由荒村抽调熟门熟路的丁户,下放至各村传授经验,由点到面迅速开花。
不过也有很大问题,新技术的出现和传化过程存在长期的磨合,抵触者甚多,都担心新式育秧插秧法最终的收成会不如传统耕作法。
因此百里燕让扩充后的辎工营屯田,推行新式耕作积肥法,并集中家畜,开办养殖场,集中资源发展畜业。
第五件事是草拟修订田亩新法,以取代现有田亩制度,六是开挖干船坞,与齐墨父子、安空、熊沱、吕郜、朱明、上官钊、刘郸等砡工派师团大师磋商,最终敲定干船坞的建设方式与进水排水结构,由砡工派总部派遣造船大师,前往咸国研究造船方案。
第七是扩大政治宣传工作,对去年北海之战起,所抓俘虏进行疏导教育收为己用,稳定陆续迁往永兴城老百姓的人心,第八件是算是为了百里燕自己。
整个二月份接连娶了肖春玉、萧儿过门。当然,娶妾侍肯定不能张扬搞的太隆重,得收敛些,因此算是内部婚礼。
不过有姜蓉这个正室镇着,她挺着大肚子不快活,也不打算让百里燕多快活,因此他也没敢把春柔、春芳给一起纳了,而且短期内连纳四个妾侍,影响未免过于恶劣,多少给人以得意忘形的口实,只等到日后广信郡主过了门,再纳唐桃、春柔、春芳三人。
同时进行的还有两件事,一是自去年北海之战以来需要整饬重编的各军,以及伤兵的康复归队工作,二是讲武堂和武备营。
各军自开战以来,不计勤王军在内,咸军各军各营整建制打残的半数以上,缺编的十之八九,永兴河西岸筑起土堡大修烽火台,得以抽调部分人马轮流整饬修整,陆续将康复伤兵补充入各军,整饬后的咸军裁汰了部分十七岁以下,四十五岁以上的弱兵被编入辎工营。
到四月中旬,咸军不计各地郡兵民军杂兵,合计勤王军、广信军、枭民军、叛军投诚在内,咸军员额恢复到四十二万人左右,其中戍兵二十三万人。
这还要感谢广信的贡献,以及西郡收复后,外来诸侯国的迁入户的兵源补充,但兵器以及甲械仍是影响战斗力的主要原因。
讲武堂虽然是勉强办了起来,暂时只有百里燕一人每月开六堂课,每堂课两个时辰。
首期暂从各军遴各级选将官四百人,选拔者入学期间无作战任务,吃住都在讲武堂,专心领悟授课内容,其中既有大都督,也有百夫长,什么职衔的都有,内容以兵法为主要,偶尔参杂一些政治和经济内容,其余即没时间也没精力。
不过问题同样很棘手,四百人中文盲占了大多数,编写的一些材料难有用武之地,单纯的言传身教应急可以,但往后显然是不行的。
和讲武堂一起成立的还有武备营,性质与教导营相似,抽调各军精干老卒、武官,由司空南负责考核。
从全军选拔各怀技能者三千人组建武备营,暂由百里燕直接管辖。初期设置体能、剑术、枪术、弓术、城防术、斥候侦伺术、航海术、海战术等基本科目,以及适当的常识科学。
三月、四月各地忙于春耕,受去年蓝毒水教训,今年各地在水渠、大堤严防死守,加派岗哨严查奸细投毒,春耕开展较为顺利。
四月下旬砡工派吕郜、刘郸两位大师经过九月攻关,试制出一批带有弩箭匣子的手弩,箭匣采用了百里燕提供的弹匣设计,从下供弹,机弩部分采取青铜坚木混和结构。
手弩的供弹很富有技术难度,利用上弦产生的拉力,将箭匣内的弩箭送入箭仓,因此对配合公差要求很高,且箭匣必须具有标准件的通用性。
此种连弩即可从外装填,亦可从下方装填箭匣供弹,箭匣用坚木制成,单排供弹,有五支和十支装两种,五支装份量轻便,且尺寸合适,十支装份量过大,而且弹匣略长,不便于携带。
东西虽好,但毛病也很大,弹匣的供弹结构采用折叠式钢片板簧,而非螺旋弹簧,事实上当下也没有技术能力生产螺旋弹簧,只能以普通钢材生产折叠式铁片弹簧。
而永兴城所炼钢材多为普通碳钢为主,并不适合作为弹簧钢使用,因此箭匣钢簧的寿命有限,重复装填几次后簧力会明显衰退,而且不使用时,尽量不将弩矢压入箭匣,以保护弹簧的簧力。
百里燕短时内没有时间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高碳弹簧钢,或者说,以眼下的技术积累,不足以实现技术要求,需要时间反复论证,能将就的干脆将就吧,反正弹匣这个东西多半会是消耗品,打胜了还能回收修复。
不过此种手弩制造要求高,短时内不可能批量装备人手一个。
新式连弩被分发到先锋营用于测试,籍此发现新式手弩的性能缺陷和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后,再定型生产,以免有性能瑕疵的连手弩,贸然装备误了士兵的性命
四月底五月初,咸西郡叛军蠢蠢欲动,不过实在不是时候,正好撞在咸军整饬重编后的枪口上。
由于永兴河西岸大规模修筑土堡,而叶信所部三万骑兵在孝城、邵平、雾聊、卫津之间练兵带巡逻,永兴河两岸得以抽调更多兵力调往都郡,都郡西郡戍兵总兵力高达十五万,郡兵四万,加之钢刃兵器大规模列装一线咸军主力,屯驻西郡的十五万戍兵可抵二十万甚至更多。
黑巾军于五月初七,大举东进围攻夏渠,夏渠城门经过改造,以生石灰、细沙土、陶土三合土加翻斗车的灭火措施,有效挫败叛军烧门破城企图,并遭夏渠守军钢刃军迎头痛击,叛军围城十二日,咸军骑兵会同主力步军抵达夏渠,叛军知难而退,缩回咸西郡。
至此,今年再无战事,黑巾军在东线战事趋于守势,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与北线,攻打长孙国。
百里燕的理解是,黑巾军误以为公孙岳将咸国变成了一个软柿子,结果猛一脚,踢断了腿,不得已僵持了两年,只能调整最初的战略部署,掉头围殴胖揍长孙国。
………………………………
第400章 大展宏图(1)
至于公孙岳和恭首谦等门人,咸王一个未杀,一并关在大牢好吃好喝的养着,家眷都押在宫中为奴,百里燕曾问咸王为何不杀,咸王却说要让公孙岳亲眼看着黑巾军是怎么失败,又是如何从咸国国土上滚出去的。
对此,百里燕只能理解是,咸王要用他自己的成功,从心底里扼杀公孙岳的成就感,这要比杀了公孙岳更痛快,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心理折磨。此外,公孙岳毕竟把他扶上了王位,咸王仍心存感激,仅此一点足可免死。
五月底,经过修订斟酌再修订,反复与众人磋商,取代已经实施了六百多年《粮田令》的田制草案《授田法》,正式呈送咸王。
新田制首次将“田”与“土地”统一归入田土,将土地详细划分为官署土地、商业土地、农业土地、工坊用地等,短期内用得着,而见效的只有农业用地,既传统的耕地和果林。
考虑到旧贵族和勋戚、咸王等各方利益的复杂关系,新田制最大可能的不去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而是在现有已经形成的利益空间做重新的重组和拆分。
首先,得益于黑巾军心狠手辣,永兴河以西所有贵族、世家、勋戚、外戚、富商几乎被消灭一干二净,咸西、丘南、都郡西郡三处土地面积几乎占了咸国的三分之一强,因此这三地未来可全面实施新田制。
而永兴河以东,权贵的田产纷繁复杂,而且理论上咸国领土之内,所有的土地都归咸王所有,这是《粮田令》最根本的宗旨,即便是公孙岳的《农桑令》仍然遵循旧制,丝毫不敢动咸王的利益蛋糕,如果要废除《粮田令》,就必须有能够说服各个阶层妥协的替代制度。
因此,新田制名义上咸王仍然是全国所有土地的唯一所有权者,同时咸王又代表了国与官府,是典型的偷换感念,因此咸王必需划拨足够的土地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
在此之外,百姓有权向咸王及其他土地私有者租地,地租以官方价格为准,有私田者只可下调租金低于官价,不得上浮。
如此一来,土地依然还是咸王的,老百姓以个人为单位,而不是以户为单位,可以享有每人两亩的“最低保障田”,子女不得继承,不得流转,简称“低保田”。
低保田亩产低于一点五石的最低线时,不征收田赋,当高于一点五石时,超过部分征收阶梯税,收成越高,征收的田赋越高。
低保田理论上归咸王所有,为保障民生基本需求,低保田不得擅自流转、没收,租赁受到严格审查限制。
而每人两亩的土地,以当下中田亩产两石计算,不计柴米油盐酱醋茶,及其其他副食和生活用品的开销,仅仅勉强可以供一人糊口过活。
当然,这是百里燕经过合理配计算后的结果,如果人人都能吃饱饭,哪里还会有什么劳动积极性,一个个都得变成饱暖思**,不思沙场报国恩的白眼狼。
因此想要丰衣足食,农民可以优先向咸王,既官府申请租田耕种,租税仍以阶梯税率为准,按劳计税,多劳者多得,有耕牛者与无耕牛者分段计税,以保证公平合理。以此鼓励农民多种地,多纳税。
经过百里燕缜密计算,若干年后,当亩产达到普遍三石以上后,低保田可基本满足当下的最低生活需求,高于基本糊口的标准。
这意味着新式耕作法大量普及之后,部分老百姓向国家租田的积极性开始下降,每年的稻米收入将趋于稳定,这意味着排除因为人口增长因素而分掉的土地,咸王名义上所保有的土地不会持续减少,因此新田法从某种程度上是均田制。
然任何政策都有其弊端,新田法使得个人分得永久性低保田,但让土地破碎化,且人口大幅增加后,公共土地剥离国有资产,个人小农经济带来的土地利用低下,将严重削弱粮食安全。
因此新田法仅能作为未来三十至五十年内的过度法律,日后仍有待的政策调整,适应时代发展。这一条,百里燕明确无误的写在了新法的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均田法》与人口增长,商品经济发展的危害。
如果说低保田是新田制的核心,权贵的土地置换,以及军功赏罚和战死的抚恤是开了先河。
权贵的土地大多都是虚封,咸国除广信公一人以外,其他上至侯爵,下至大夫,最多不应该有超过十万亩的土地,但凡侵占和霸占的,想要他们吐出来显然也不可能。如果要他们强行吐出来,那就得开罪他们,这也不是咸王推新新政所希望见到的结果。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让他们自己报个数,认下这笔帐,但凡事后被查出隐瞒不报者,非但超过所报部分,要尽数查抄,还得罚款,算是一次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机会。
而事后证明,这些个权贵勋戚一个个滑得很,新田制在他们头上推行极为缓慢,数年不成,并以各种名义和方式隐藏田亩不报者十之七八。
迫不得已,若干年后由咸王出面,从权贵手中以实物和现金方式,逐步回收权贵手中土地,使之变成无土贵族。
为鼓励耕战,新田制同时还设立奖赏及抚恤制度,但凡立功者,授“功业田”,功业田免全部田税,自产自留,可对外租赁,租价以官府租价为准,但产权不得流转出户,产权期限四十年。
以户籍为单位,本人健在者,若无原则过失,产权期内自行延续,籍此鼓励赡养。本人亡故后,妻子、子女直系产权期内继承使用权,配偶或在或亡故,配后及子女可续期二十年,续期后强制收回。配偶若三十岁以下,且无子女改嫁,该待遇不变,若三十岁以下,有子女改嫁,则自动失效,以鼓励战死者配偶再嫁生育。
战死、重残丧失劳动能力者,家中低保田税率普降一等,未及冠礼者免税,可抵死罪,可折功任意赎贱籍。
对战死及重残者的实物抚恤问题,百里燕刻意模糊了措辞,鲜有提及。
一是冷兵器战争,伤亡率实在太高,一场举国决战,阵亡七八万人甚至十几万人都有可能。百里燕此前的私人抚恤,只能算是杯水车薪略表心意,因为其他各军几乎都没有抚恤,先锋营有些抚恤,多少让人感觉有人情味,因为你尽力了。
若是按旧制,战死者家属非但可以免除税赋徭役,抚恤需要折合三年的土地产出,即便以三十石精米计算,至少需要四百万石精米、几十万匹棉布、数百万铜钱,才能兑付咸军阵亡和伤残抚恤,战争抚恤实在太大,咸国短时内根本负担不起,还不如不提。
二是咸国几十年来战死者受到抚恤的少之又少,不是国库空虚,就是官吏权贵到处伸手贪墨成风,最终发到烈属手上的,很难说有多少。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去年五月以来,国库欠俸欠饷严重,还有外债,甚至募兵都是空口许愿赊欠在先,累计折合已达三百余万石精米,尚未偿还。
一旦公告新的抚恤措施,过去一年半中伤亡残疾的十几万人都要抚恤,这些算不算新规,如果算,立马需要兑现,如果兑现,好不容易买来的几百万石粮草,都得变成抚恤发放下去,这不是触动了咸王最敏感的神经了吗。
而且开了这个头,日后如果失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后果是很严重的。
因此这个问题上,暂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一回无赖。当然,私底下力所能及的还是要做,但暂时还不能上纲上线。
授田法一经呈送内阁,不出所料的遭到一片反对。《授田法》最先波及的是人头税和土地出产一应税赋锐减,没有永兴城撑着,咸国就算是彻底破产。
首先反对的便是鼎炀侯和大司农莫安正,鼎炀侯隐田无疑最多,其次是广信公姜闵,其他反对者多少都有隐田,少的几百亩,多的几千上万亩。为此激烈辩论了大半个月,新田制迟迟通不过。
咸王私下要求百里燕做出让步,拿掉或者暂缓授田法中涉及权贵利益的部分,其他诸多条款也要做调整。
妥协让步不是不可以,但底线不能妥协。暂缓不等于不执行,新田法暂推永兴城和都郡,永兴城并无权贵,因此永兴城及永兴河以西全面推行新田制。
永兴城以东暂不实施涉及权贵部分,但是前提是,都郡西郡及咸西、丘南两郡收复之后,土地不得用于封赏,各郡各县不得限制人口流动,尤其是凡阵亡及伤残者家属,一律强制迁往永兴城属地安置。
于是在讨价还价当中,新田制被改的面目全非,索性咸王认下了老百姓向他租地缴税的新举措,因为这部分税,理论上既是国库的,也是他私人的,核心部分的底线算是保住了,其他的部分今后只能迂回实施
新田制于五月底呈送内阁,结果直到七月中旬才有结果,可谓一波三折。
七月,夏收夏耕交替往复,屯田的效果显着,扩充后的辎工营员额达五万,集中配发使用铁质农具和耕牛,春耕开荒一百二十余万亩,采用新式耕作法积肥法,夏收亩产均达到三石以上,超过三成达到四石以上。
得粮草逾四百万石,又得梁军屯田所得粮草三百余万石,咸国仅屯田夏收一季所得粮草达七百余万石,粮荒彻底缓解,国库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兑付积欠的俸禄债务,喂养牲畜驱使劳力赈济灾民,恢复国民生计。
屯田采用的新式耕种法,起到了极好的示范宣传作用,各地相继推广新式耕作法、积肥法,至秋收,增收三成以上者十之八九,有甚者亩产倍增的也不在少数。
………………………………
第401章 大展宏图(2)
八月中上旬,百里燕(既魏贤)升级爸爸,姜蓉产一女,取名魏芳,负责接生的是赵家六姓世代从医的杜铭、杜济、杜淡三父子的夫人和族亲,百里燕作为场外援助医师隔空指导助产。姜蓉生产倒是颇为顺利,从破羊水到孩子出世,不到两刻钟。
杜家父子是西郡一带知名世代医家,去年十二月底随赵家六姓迁往永兴城,百里燕着手恢复益草堂,向咸王讨要了宫医数人,招募郎中五十人,凑齐门诊班底。
江东之战后,百里燕在陔陵开了三年的益草堂,当年零星手绘了一些人体器官组织图样,编纂有简单的解剖、手术以及微生物研究的资料,等完善了内容,本来是为了日后传世,不想今天作为内部机密资料,被用于培训研究。
当然,这些内容对时下而言都为大不敬,甚至是“邪恶”内容,包括杜家父子在内抵触反对者甚多,为此僵持了两月,两月后王宫病发一例急性阑尾炎,众人束手无策。
不过要说草药方剂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正值百里燕幸灾乐祸之际,杜铭开了一副药方,愣是镇住急性阑尾炎半个月没死人,后来是实在不行了,腹腔开始感染,百里燕亲自操刀,当着他父子三人人的面,将阑尾切除并缝合伤口。
九月中旬十月初,老天爷帮忙,除岁当、都郡西郡外,东原、江东、北海、都郡东郡,及永兴河首都圈,秋粮大丰收,仅靠半壁江山,咸国产粮恢复至十年来最高水平,为恢复民生,削减赋税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粮食物产打底,新的军制率先在武备营三千将士中试点实施。
时至十月中下旬,发生“红云烽火台”事件,为本已雪上加霜的中原局势再添了一把火,南方的狼终于来了。
金雪狄于八月间大举攻入南境,攻破千岳山防线宋国前进基地“筑康城”,御客闻讯合兵宋军前去争夺,结果失利,并探得金雪狄兵力五十万,遂点红云烽火台向中原预警。
红云烽火台是千岳山向内陆预警的重要军事设施,不同于传统烽火台,红云烽火台添加有红色染料,白天点燃后升腾血红色烟雾,晚上则发出蓝色不完全燃烧火焰。
烽火台一直从千岳山,修到各国都城,从点燃到传至最西端的陈国,需要十多天,到咸国也要七八天天,速度远比四百里急件要快得多的多。
刚得闲空,咸王急召百里燕、赵逊回陔陵,磋商是否出兵的问题,百里燕意识到,金雪狄北犯无疑是黑巾军的天赐良机。整个中原尽数卷入战争,能够抽兵南下的就只有西海五国和宋国,中原最能打的诸侯国,尽数被黑巾军重创或牵制,根本抽不开身。
仅靠西海五国起兵南下,很难保证防线不会被击穿,更何况金雪狄此番起兵才五十万人,其普遍普及铁器兵刃和鳞甲,骑兵极为发达,五十万人至少相当于中原军八十万人战力,其高峰时曾调八九十万人猛攻千岳山,中原军取守势,也至少需要一百二十万人才能应付。
届时黑巾军继续作乱,千岳山又失守,两股势力南北对进,简直就是巨大的灾难。
咸王还提议,当此中原危机,黑巾军是否有停战南下的可能,百里燕断然否定了这一可能。黑巾军用心险恶,既不是诸侯国,也没有自立,根本不受传统政治规则限制,更何况他们等的就是这个千载难逢的做大机会,哪里可能自己损兵折将。
到十一月初,发自千岳山的鸿翎急件送抵陔陵,一封是咸国派驻督军使急件,一封是御帅所发。前者详细汇报了战况,后者是要求各国整兵南下,首先被点名的就是卫国。
御帅直截了当的在发往各国公函中点名卫国邀兵出兵三十万,因为各大国中只有卫国还没卷入到中原战争。
所谓“邀兵”,说的好听点请你出兵参战,说的不好听,你不来也得来。
当然,理论上还有晋国,但晋国北军尽数陷在咸国,能用的大兵团仅有征西军,但如此一来,晋国倘若不扩军,调征西军南下,本土将无兵可用,御客没点名中原其他诸侯抽兵南下已是万幸。
仿佛是演的一场双簧,眼见中原各国迟迟没有抽兵南下的打算,又攻城掠地一年的黑巾军突然学乖了,从九月到盛元629年正月期间,竟然出奇的没有发动三万人以上的会战,各诸侯国也是被打的喘不过气来,黑巾军突然沉寂,多少给各国以喘息。
不过好景不长,红云烽火台第二次示警,金雪狄兵力攻打千岳山兵力增至八十万,战场遍布宽度三四千里的防线,而卫国大军迟迟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