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是精心提前踩点,若非碰上鲁诚带人前去野训,也不能撞枪口上。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某种类似柠檬的果子,但口味要淡的多,酸味一般。他们的水囊,里面装的也不是水,而是混和了苹果和果酸口味的某种酸性酒类。

    三分地图潦草的写着一些文字,有的能看出是地名,而有的看不出究竟是何意思。

    “郑先生,这三分地图上可有蛛丝马迹?”

    “回将军,这一份地图是武阳地形图,这一份是照亭地形图,第三份是洞水河两岸地形。”

    “武阳、照亭!蛮军越过业绥,去侦查武阳、照亭做什么!”

    “百里将军,蛮军出现在这三地恐怕不是偶然,此事还应尽速报知舒潼将军、塞骞大师还有苏先生。”

    百里燕摊开东线地形图,找到武阳、照亭。

    武阳是徐国城池,距离业绥西北三百里,照亭归宋国管辖,距离业绥东北也差不多三百里,业绥在笃晖正北,相距四百二十多里。

    蛮军越过一千里地,跑到联军后方侦查,即便是有意绕道攻打武阳、照亭,也不可能瞒过四地之间的斥候和烽火台哨兵,更何况所有能走的路都在联军监视之内。

    要说偌大的战线能让双方单兵小股部队偷偷穿过,几万十几万的大军绝不可能无声无息踪迹全无,攻打业绥背后并不现实。

    想到这里,百里燕问道郑平:

    “郑先生,为何我军地形图上未标洞水河?”

    “洞水河在康芝以西,因为太小,故而并未标出。”

    康芝也是宋国在南境的城池,是最东面的一块河谷,南北宽八十里,东西长一百二十里地,进出只有西门一条路,因此易守难攻,但是康芝的海拔低得多,更适合人居住。

    目光移向康芝,这座距离笃晖足有八百里的偏远城池,康芝以东就是海拔更高的草原,空气稀薄人迹罕至,几乎难以涉足,是无人区,无人区以东有什么一直也不清楚。

    “郑先生,康芝河谷以东可有路?”

    “康芝以东九百里空气稀薄,马匹尚且不能行,人更无法通行。”

    “那再向东是何处?”

    “据说是自南向北延绵数千里与麓翼山相连的大雪山,根本无法活着穿越大片雪山。”

    “这就怪了,蛮军要打康芝倒也说得过去,但是绕道业绥身后窥探武阳、照亭,未免就说不过去。郑先生,此二人继续审讯,并立即向武阳、照亭、飞云三城发出信使,通报详情,本将带着这三张地图即刻赶去笃晖与苏先生商议。”

    联军的战线拉的太长,到处都是无人区,到底有多少能过人的地方难以彻底摸清,蛮军侦查业绥后方,不会是空穴来风,很可能是从康芝以东探到了一条可以绕过联军正面防线的行军通道。

    骑马赶到笃晖已经是第四天的上午,舒潼、塞骞都不在治所,苏方义正在主持修葺城墙所需物料的调配工作。

    “燕公子怎有空来此,快请坐。”

    “苏先生客气,实不相瞒,本将此来是有紧急军情。”

    “是御帅的?”

    “是六日前,本将部下在业绥以西四十里抓获两名金雪狄人的斥候,从他们身上搜出了武阳、照亭以及康芝附近洞水河的地形图。这是地形图,苏先生请过目。”

    苏方义接过地图摊开桌上,确定无疑是三地地形图:

    “百里将军是担心蛮军从康芝以东,绕过业绥背后攻打武阳、照亭两地?”

    “正是,武阳、照亭兵力薄弱,若是业绥与飞云城之间被切断,业绥、笃晖将成孤城,御帅短时内无法从他处抽调兵马前来救援。”

    “但蛮军眼下一百二十余万人马压在我军正面,这还不算其后方前进大营的未知蛮军,仅笃晖以南有兵近二十余万,再从他处抽兵迂回至业绥背后,少说需要两月时间筹备,一月时间行军,如此巨大行动,断然瞒不过御帅和牧军师。”

    “那蛮军越过我业绥刺探武阳、照亭两地,又作何解释,此两地距离蛮军至少一千多里地,蛮军就为知道我军后方布防兵力?”

    “那燕公子有何高见?”

    “应即刻向康芝、照亭以东派出斥候,不惜一切代价向东搜索。并扩大我军警戒范围,防止蛮军从他处越过我军防线。”

    “那好,苏某即刻知会康芝、照亭等地,派出斥候严加防范。”

    与苏方义说定,百里燕来到城东见到了舒潼,笃晖、康芝、业绥、照亭都是宋国地盘,常年驻军队,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要比苏方义等来自中原的外援熟悉。

    百里燕详细道出详情,舒潼找来当地的向导仔细询问,向导很快否定了康芝以东还有路的可能性。

    康芝以东是草原不假,但每年只有夏季的短暂两个月露出青草,其余时间都被积雪覆盖,空气极为稀薄,即便是夏季,骑马也走不了几十里路。

    也就是说,康芝以东是海拔已经极高的雪线草原,到处是冰川,生命的禁区,大部队根本无法通行。

    “百里将军,康芝以东现在仍被积雪覆盖,经此绕路无异于自寻死路,蛮军绝无从此地绕道业绥身后之可能。”

    舒潼肯定说道,百里燕态度依然谨慎:。

    “那……是本将多虑了。”

    “多虑倒也未必,蛮军用兵之法异于我中原,其派出斥候刺入我军背后定有险恶用心,只是眼下尚未被我军侦破罢了,还是小心微妙。舒某即刻给吕瑞去令,令他加紧防范,百里将军从旁协助吕瑞,以防蛮军偷袭。”

    “那就有劳舒将军费心了!”

    “诶,大敌当前,小心谨慎是应该的。我看百里将军今日也别走了,本将在营中设下便宴小酌几杯如何。”

    “燕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呵哈哈……爽快!”

    受地域影响,宋国人比中原人豪爽,舒潼心眼虽多,但宋国与咸国、歧国,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如何摆脱晋国,反倒是两国的共同利益。突然设宴款待,不会是单单为了吃饭那么简单。

    晚上,舒潼在宋军大营摆下宴席,屏退了左右。

    “来,百里将军尝尝我宋国的牛肉饼如何,这可是在中原吃不到的美味。”

    “燕去年入境贵国,便是从当地吃到此种牛肉饼,据说是用小牛的牛脊肉剁细之后,加入了香料与精盐腌渍一日,而后再加牛乳面酥打成饼状,放在这铁板上煎烤,滋味甚至美味,没想到在这南境竟也能吃到。”

    舒潼推荐的牛肉饼,直径十五厘米,厚度两厘米,确切的说,是用小牛里脊剁细成糜状,将打成奶油状的牛奶,和入少量的面酥,揉进里脊末中打成饼,而后煎烤而成的牛肉饼,是极富特色宋国的美食,其选制工艺注定了只有达官贵人和有钱的豪族,才享用得起此种美味。

    吃在口中乳香四溢鲜嫩无比,滋味胜过前世的肉糜饼十倍不止,其中还添加了宋国独有的米穗草,具体也无法形容是何种滋味,但只要吃在嘴里,米穗草带来的特殊气味对味蕾的刺激,可以无限的放大香料和各种食材混和后的鲜美滋味,是宋国对外出口的重要贸易品。

    “此饼果然美味,能在南境吃到,也真是难得。”

    百里燕赞口不绝,舒潼哈哈大笑:

    “其实南境最不缺的便是牛羊,此饼牛脊肉可做得,猪、羊脊肉也可做得,只是滋味略逊色了些。”

    “呵呵,这倒也是,北方中原虽说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皆以耕作为本,放牧甚少,能吃上猪肉,都是极为难得之事,牛羊更是无从谈起。这人有高低胖瘦,地分南北东西,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实难以衡量取舍彼此优劣。”

    “百里将军此言有理,北方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但要吃上牛羊,确实是件不易之事。来,吃菜吃菜……”

    舒潼的言不由衷,让百里燕更加确信,今晚的这顿宴席还有其他的项目。

    菜尽是些肉类,蔬菜还很少,南境种菜很是不易,受到气候和农业技术的制约,并不能像内地蔬菜长的很大,当地的蔬菜又矮又小,出产率很低。

    冬季和春季蔬菜都相当匮乏,而春末和夏季昼夜温差大,有些蔬菜过不了夜,第二天就坏死,联军陆续出现有维生素不足引起的疾病。咸军因为携带有茶和发豆苗,情况要稍好一些。

    继续吃了两口,百里燕放下筷子:

    “舒将军,弯弯绕绕非大丈夫所为,你我有话还是明说吧。”

    “呃……好,百里将军爽快,那舒某就直言不讳了。贵军骑兵损兵折将近半,尚有多余连射手弩数千具,不知能否作价卖给舒某。”

    “原来是为此事,不过舒将军不会只为了区区几千具连射手弩吧。”

    “呵哈哈,燕公子所言极是。我观此种连射手弩极为便利,我宋国若是能大量配置,战力无疑大增,不知燕公子意下如何。”

    “此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舒将军是想讨要连射手弩之工造图,可是如此?”

    “正是”舒潼坦然道:“若能得工造图,我军便可大量仿造,日后你我两国南北辖制岂不正好。”

    “呵呵……”百里燕淡然一笑,又继续说:“实不相瞒,此弩即便将工造图送与将军,宋国也无法造出。”

    “这是为何?”

    “此连射手弩所需制造器械极为精良,稍有差错,便无法将箭匣安装到位。此外箭匣之内需用簧片,簧片由钢片打造,极为精巧,而炼钢法乃我咸国绝密,绝无出让之可能,故而即便宋国获得连射手弩工造图,也无法仿制。

    而且晋国两年之前,便是从我咸国盗得连射手弩之工造图与连射手弩加以仿制,效果却远不及我咸国所造。舒将军不会是想步晋军的后尘吧!”

    “那就别无他法了?”


………………………………

第465章 祸起萧墙(2)

    舒潼虽然没有明说,但百里燕已了然于心。舒潼是看到宋国国力不济,不可能长期从咸国进口兵器装备武装宋军,故而想以更为廉价的方式,获取技术来源而,后自己仿造装备,以减轻财政开支。

    传统上而言,大权独揽的权贵勋戚对国家大政方针有绝对的干预权,舒潼正是看重这一点,试图游说百里燕,出让国防技术。

    想到这一点,百里燕继续说道:

    “舒将军,办法不是没有,但咸国能得到什么呢?”

    “只要燕公子开口,无论战马牛羊还是棉花、大都、麻丝、肉干,皆可以作价商量。”

    “既如此,宋国需向我咸国派遣熟练工匠一万人,其中三千人专造连射弩,另七千人听从咸国安排。所产连射弩的七成归宋国所有,宋国只需以战马、耕牛和棉花、大豆等物支付相应的物料与食宿费用,舒将军意下如何。”

    “可以。那钢制兵器能否也以此法交换?”

    “不行。”百里燕断然否决:“但剩余七千工匠所产劳力,可折合兵器抵偿,用以交换宋国物产。如此以物易物,无需金银铜钱交易,对宋国,对咸国都有好处。”

    “那好,就此一言为定,呵哈哈……”

    舒潼是宋国大司马,各诸侯国大司马职能也大致相同,职能完全弱化为后勤军职,主管军械司和全国军器监,工匠的调动和去留,受到大司马直接节制。对于时下更看重权利和地位的统治阶层而言,工匠的多寡对他们而言没有多大意义。

    舒潼调动一万工匠前往咸国卖苦力,既不需要财政支出,也不需要拿出现成的金银,就能用马匹、牛羊、棉花以市场价,从咸国购买友情价的装备,还能学到连射手弩的制造工艺,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宋国还能倒赚,看似是咸国没占便宜,事实上远非如此。

    连射手弩的核心技术是钢制簧片和尺寸加工,前者需要炼钢,后者需要木工加工设备,以及技术管理流程,就算拿到了图纸,也无济于事,核心的技术仍在咸国手中。

    同时还能利用宋国工匠的多余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宋国的人力,腾挪咸国工匠的劳力发展其他技术,而时下刻不容缓,时间和发展机遇远比任何的金钱和物资更为至关重要。

    与舒潼敲定此事,百里燕又与其商量种植大豆一事。

    宋国北部土地都很适合种植大豆,晋国的大豆多半是来自宋国。要养好马,养上等马,除了放牧喂食草料,还要一些粮食饲料。

    当下大豆还是一种下贱的作物,并不作为人的主要口粮,宋国种植大豆主要是为了喂马,因此也成马料豆,因富含油脂和精细蛋白,大豆喂养的宋、徐战马体格健硕。

    百里燕要大豆,是为了榨油和豆粕,增加贸易项目和资本通量。咸国固然能种植油菜,但当下技术油菜籽的保存率远不如大豆,同时大豆豆粕要能用于食用、养马和喂养家畜,而宋国则能从咸国得到他们所需的糖、稻米、丝绸,甚至是钢材、百货。

    第二天启程返回业绥,百里燕隐隐担心起业绥的安全。

    吕瑞是舒潼的亲信大都督,业绥守将,能力没什么出众之处,唯一的优点是忠诚,文韬武略与陆肇大抵在一个水准,但各有所长。

    回到业绥已是五月中旬,郑平对金雪狄人斥候的审讯依然毫无进展,还弄死了一个,这让审讯变得更加艰难。百里燕干脆将那活口看押起来,等待照亭、康芝两地的侦查消息。

    五月廿四,今年的第一场战役打响,曹驰正起兵四十万,向南逼近诺信山口,以志国朝天阵为核心阵,择机与蛮军交战。

    而与此同时,照亭迟迟没有什么消息,五月廿七,从兹城南下途经业绥的十万只宋国绵羊应在半月前抵达,但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踪迹,吕瑞派人北上寻找,五日未归,下落不明。

    到六月初一,情况变得诡异起来,驻守武阳的徐军派人前来购买草药,起因是武阳成发生瘟病。百里燕当时出城在外绘制地图,直到六月初五回到大营得知消息时,业绥城内已发瘟疫,咸军数百人病倒,传染极为迅速,病因不明。

    回到驻地已是焦头烂额,瘟疫来的要比想象的更为严重:

    “宋医官,此病何时发作!”

    “大概是三日前吧。”

    “三日前!短短三日之内能病发我军数百人!”百里燕闻讯吃惊,忙是又问:“都是相同病状吗?”

    “都是相同病状,肚胀如鼓便结不泻,食欲不振,滴水难进,吃多少吐多少,呕吐中带有血色,伴随有心慌恶心体虚无力,绞痛难忍,属下自学医起二十余载,还从未见过此等怪病。”

    别说宋锦没见过,百里燕两世为人,也从没见过喝泻药也不拉的传染病。当世许多怪病,都不是地球所见,有的根本是这个星球独有病株。

    “宋医官,即刻起,对伤营实施完全隔离,所有抱病及疑似病状者,立即隔离,郎中、学徒但凡接触染病者,都要佩戴口罩洗手消毒,焚毁一切染病物品,严防瘟病扩散蔓延!”

    “诺,属下即刻去办。”

    与宋锦详细吩咐,百里燕骑马前往业绥治所,沿途可见染病者十之一二倒伏街头,病状无不是肌肤蜡黄肚胀如鼓,双目暴凸面目狰狞。据徐军来人描述,此病病发前七日腹如大鼓,七日后痛苦不堪,七窍和肛门尿道开始出血,两到四天之内迅速致死,死状极惨。

    来到治所,吕瑞不在,已经去了宋军大营,短短三日,宋军发病达两千余人。

    “大人,吕将军不在,咱们还去宋军大营吗?”蒋杰问道。

    “不去了,先回营再说。”

    之后两日,咸军陆续发病三百余人,宋军情况更糟,发病人数陡增至七千六百余人,业绥百姓患病者达到三万余人。武阳、照亭相继传来坏消息。至第四日,瘟疫蔓延至笃晖,笃晖发病八千余人,次日暴增至两万。

    业绥感染瘟病第八日,腹胀不便者七窍开始出血,当夜遂即肛门尿道出血,第九日出现首例死亡病例,百里燕不顾反对,力排众议亲自解剖死者。

    解剖发现,感染者胃肠道早已坏死糜烂,腹腔都是积血和气体,病发的没几天,肠道就开始溃烂,等到出血,人已经处于濒死状态。

    走出从隔离帐,百里燕摘掉口罩,扔进火盆,腹中泛起的酸水仍不时引起反胃让人作呕。

    “宋医官,尸体拉出城外即刻焚毁。”

    “诺!”

    “此外,该病眼下毫无办法,已非草药所能救治,伤营所有得患此病者停止用药,多用些镇痛的汤药,送他们最后一程。”

    “这……”宋医官脸色难看,作为医生,停止施救无疑违背了他的良知。

    百里燕看出端倪无奈说道:

    “并非本将无情,有些病,非时下技力所能为之,若不严加防范,会有更多人为此无辜丧命。有时必须在少数人与多数人间做出选择,执行命令吧!”

    “属下,遵命!”

    百里燕担心,这此瘟疫是空气传播引起的病毒,在当下没有更好手段检索病毒种类结构的条件下,单纯的依靠草药方剂已经无济于事。即便是现代医药,遭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拯救感染者。

    走出伤营,蒋杰、卢皋、许扞、苏洪等人都带着口罩等在营外,神情一个比一个沮丧。

    “将军,究竟得的是何病!”卢皋忙问。

    百里燕神情漠然,沉声说道:

    “从未见过。”

    苏洪这时骂道:

    “真他娘可恶,害死了老子那么多弟兄,真窝囊!”

    “苏洪,少说两句,将军比你还急!”

    司空南劝道,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许扞摸着浓密的大胡不解说道:

    “姑爷,这病是不是有啥癖好啊?”

    “何意?”百里燕问道。

    “你看,此病不像疟疾,也不像霍乱,不是一倒全倒,一病全病,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好像有什么门道。而且咱们好像都没事,姑爷你好像也没病,这病是不是专挑什么咱们不知道的门道下手啊。”

    话音刚落,苏洪插嘴说道:

    “这还不简单,上过娘们儿的都没病,没上过的都倒了呗!”

    “胡说!”

    司空南嗤之以鼻,老脸羞红,苏洪不以为然:

    “我可没胡说,我营里病倒的几十号弟兄都没摸过娘们儿,其他摸过的都没事儿。”

    司空南继续驳斥:

    “那蒋杰怎没得病啊!”

    “蒋杰兄弟,你上过娘们儿没!”苏洪问道蒋杰,蒋杰立是摇头:

    “没有!”

    “真没出息!”

    苏洪啐道,一直保持沉默的百里燕喝道:

    “都别吵了,许扞所言不无道理,但凡是病,皆有其门道。此病来的突然来的怪异,各营今日起自纠自查,但凡是与此病有关之事,即刻报我!”

    “诺!”众将异口同声。

    “都各回各营加强警戒,散了吧!”

    这时白合说道:

    “将军,最近弟兄们上火的厉害,是不是熬些汤药。”

    “光喝药也没用,让人去附近地里收蔬菜,实在收不上来就自己种,多用黄豆发豆芽吃。辎重营还有些绿茶,每个百人队都分三斤回去煮水喝,过几日症状自解。”

    “属下明白!”

    当地冬季漫长,冬季气温低,没蔬菜,即便是有,也是腌菜,喝茶可以极缓解上火,南征之前大军携带了五十多石红茶绿茶,十五石红茶,本以为沿途能有市场,万没料到茶叶在南方没什么市场,或者说茶叶尚未成为被时人所接受的消费品。

    加之茶叶采集炒制耗费人力,价格昂贵,六十五石茶叶运到南境后,还有五十三石没出售,等于是砸在了百里燕手上。


………………………………

第466章 祸起萧墙(3)

    瘟病之事搅得百里燕焦头烂额,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脚回到中军,后脚吕瑞匆匆而来:

    “吕将军快请坐!”

    “不了,本将听说贵军有法可治此病,可是如此!”

    百里燕大吃一惊,只以为是听错了:

    “吕将军何出此言,我军不也病倒了近千人,今日已经死了三十七个人,本将哪有什么医治之法!”

    “百里将军莫不是诓我,我宋军自病发至今已有逾两万人暴得此病,城中五万百姓奄奄一息,为何只有你军才一千余人抱病,莫不是此病专挑我宋人下手不成!”

    吕瑞说的理直气壮,百里燕顿时哑口无言,吕瑞见状更是紧追不放:

    “怎么,无话可说了吧!莫要以为大司马大人敬你,我吕瑞就能任你诓骗,说,你军倒底有无治病之法!”

    “这从何说起,我军要是有治病良方,又岂能见死不救。”

    “那为何独独你军一万七千余人仅千余人抱病,而我宋军六万余人却有两万多人抱病,还有城中十数万百姓五万人染此病,这又作何解释!”

    “这……”

    百里燕恍然发现,许扞所言是有道理的,这种病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特质,对宿主有特定针对性。

    驻扎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