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晋国吞歧灭卫一计,在下并不认为此计可行。毕竟无论陆路还是海路,距离皆遥不可及,无非是晋国相国公叔阔之空梦尔。”

    “呵哈哈……此言甚好,到头来何尝不是一场梦。”


………………………………

第62章 骇穗之战(1)

    卫国这个诸侯很大,比晋国还要大一些,与志国大体相当,但经济实力整体不如志国,很大原因是中原各国在八十多年前都陆续实施了变法,有的则更早。

    当然,近年中原也在陆续或多或少进行变法,但大多都是对以往变法的不足之处进行变法,并没有伤筋动骨。

    而卫国这些年没有实施任何一次变法,君主制度的维系依靠三公九卿体制下的旧封地制度,甚至依然延续陈旧的半奴隶半人身依附制度。

    如今中原各国奴隶制度趋于半废除,而且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和囚犯,而非纯粹让普通民众变成奴隶。卫国的奴隶就是靠抓小国的老百姓为奴,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同时由于没有变法,卫国的农业、商业、工矿业相对落后,尽管铁矿开采较早,产量比晋国略大,但冶铁、铸铜方面的技术落后中原平均水平。

    更要命的还在于中原已经普遍推广牛耕,青铜犁翻地技术,而西海诸国,包括卫国在内,仍旧没有普遍推广牛耕和青铜犁技术。

    很大原因是奴隶制度下人力相对充足,导致大量既得利益权贵不愿意耗费大量资本投入技术变革。

    试想,反正奴隶到处都能抓,干嘛费老大劲儿花大价钱去搞科技,反正也不缺人。

    更进一步而言,本质上如果推动了变革,老百姓日子会好过,奴隶会变成工人、农民,释放大量劳动力,老百姓日子一好过,奴隶变成工人,为什么还要享受奴隶的待遇,当思想发生改变,叛乱和抗争将不可避免,势必动摇贵族的既得利益。

    虽然技术和体制上的整体落后中原,但由于人口和土地面积巨大,让与之接壤的孙、徐两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仍然是农耕时代,一个早期的单纯技术领域代差,并不足以提高整体绝对生产力和经济实力,而农耕时代人是根本的国力,人多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业效率的低下。

    卫国人多地广,几十年来卫国未曾遭遇军事上的重大挫败,尽可以欺负小国练练手。

    此前公叔阔正是看到了卫国空有的强大,制订了远攻近交的方略。但公叔阔却忽略了最为致命,同时这个时空下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地缘政治。

    隔海兼并一块土地,哪怕是殖民,最后也会变成美国脱离英国,澳大利亚脱离英国,整个南美脱离葡萄牙、西班牙的大规模独立了事件,就因为隔着海。当然,其中还有文明本质特性差异带来的结果,中国文明的认同性不可否认比西方更强。

    因此距离可以扼杀所有企图隔海建立帝国的可能性,即便是进入工业时代,也难以远隔万里遥控自己的军队。

    人的思想都是会变的,没人知道你派出去的,最后会不会自己占山头自立为王。所以公叔阔的战略,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虚无缥缈。更要命的是通信和交通,不解决快速交通和通信,难以在根本上维护飞地的行政管辖。

    更何况晋国攻打咸国,志国虎视眈眈,不先摆平了中原之战,就隔海扩张,这是水里拖到草,越拖越重。

    百里燕、赵逊说话之际,门外忽然有人来报:

    “启禀赵将军,江面发现我军旗帜。”

    赵逊闻讯大喜:

    “可知何人旗帜!”

    “不知,只有咸国军旗迎风飘扬,并未见帅旗。”

    “快,速引本将前去!”

    “诺!”

    咸军援兵来的出人意料,比预计早了太多太顺利,不禁让百里燕(既魏贤)怀疑,是否是晋军假冒的咸军前来赚城。

    一行人等匆匆来到城西,爬上城墙远眺江面,可见大小战船不计其数遍布江上:

    “赵将军,可是咸军战船。”百里燕问道。

    “正是我军战船,不曾想援军来的如此之快。”赵逊喜出望外,迅速令人竖起旗杆,挂上了咸国军旗。

    约莫半刻左右,咸军战船已经看的非常清楚,大量咸军步卒披坚执锐意气风发。

    “赵将军,援军入城后如何应对,将军可有说辞。”

    “依你之见,如何应对。”

    “声势如此浩大,怕是咸军此来定是与晋军主力决战,倘若是在下,绝不会现在与晋军决战,现在早已错过与晋军野战一决胜负的时机。

    怕是将军详细道出所有利害关系,来将也未必听得进将军之言。若换作是在下,便不会多言。但是咸军生死在此一战,若是不能规劝来将弃攻为守,怕是咸军经此一战,将荡然无存。”

    百里燕担心咸军此番过江是找晋军死磕。

    如果是去年韩合围困尹秧城,在城下两军主力决战,即便咸军人少些,战胜晋军并不困难。

    如今措施去年良机,今年决战,一是咸军粮草不多,肯定是急于决战,而如果是去年年底,那就等于多了两个月的转还余地。

    其二便是利用去年晋军求胜心切,引诱晋军先强攻尹秧城,而后咸军趁势登陆出其不意,在城下攻杀正在攻城的晋军,晋军必大败无疑。

    如今要跟晋军打堂堂之阵,不说绝对会输,但至少粮草不济的情况下,主将能够腾挪的时间余地会很少,将被晋军牵着鼻子走。想到这里,百里燕接着说道:

    “赵将军,倘若无法说动来将转攻为守,在下建议,想方设法弄到粮草,弄到粮草在手,咸军主力尚有一线生机。”

    “你是说,晋军若是野战力不从心,便拖住我军主力,坐等粮秣告罄后主动找我军决战。”

    “正是,倘若咸军与晋军僵持,晋军骑兵无论数量还是战力,皆胜咸国,故而步军野战无法获胜,极可能采取骑兵战,从侧翼轮番攻杀。因此只要遏控粮草,便能遥控全军,令来将无法自如行事。”

    百里燕打算控制咸军粮草,只要控制了咸军粮草,咸军的机动范围和作战时长就受到制约,控制了咸军行军范围,晋军就不能诱使咸军进入他们的预设战场作战。

    至于晋军骑兵,应当庆幸的当下还没出现骑射技术和大规模重装骑兵,即使是地处草原的宋国、徐国,也没有出现骑射技术,依然是耕种为主,因此几乎不存在骑射的发展空间。

    于是中原的骑兵战术较为传统和呆板,依然是一窝蜂的往上涌,再就是左右包抄,中间突破,没有出现匈奴和蒙古较为灵活的战术,眼下对步兵的威胁主要来自于骑兵的冲击,而步兵长兵器结阵后又有很好的战术武器和阵法。

    步兵野战之际都会随行大量辎重车,布设在军阵的大后方和左右两侧,并有弓弩手和长枪兵掩护,以防止对方骑兵迂回和侧后攻击。只要扛住骑兵第一波攻击,骑兵很难对庞大步兵阵形产生绝对冲击。

    韩合虽然有信心正面打垮咸军,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怪,认为战备水平比咸军高,军械也比咸军高出一头,就能凭借数量优势歼灭咸军主力。事实上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士气和战士的必死之心。

    倘若以必死之心以一敌三,晋军其实很难正面取胜,如此一来双方可能陷入僵持。一旦陷入僵持,对咸军无疑最危险,尤其是被包围后。

    此时江面舰船如云,距离尹秧城已在咫尺之间。

    尹秧城作为望亲江上为数不多建有城池的港口,很大原因在于尹秧城是天然的内陆深水港,海岸边不是沙滩,是礁石,经过咸国早年的填江和经营,战船可以直接靠岸登陆,而无需换乘小船登陆,是天然的海军良港。

    少时片刻,第一艘战舰停靠西门,战舰比城墙矮了不少,船上众军严正以待,少时片刻一咸军都统来到左舷隔空喊道:

    “赵逊将军何在!”

    赵逊此刻就在城头:

    “本将赵逊,你军乃何人麾下。”

    “末将鼎炀侯帐下都统,奉命前来。”

    “既是鼎炀侯麾下,劳烦请鼎炀侯前来,本将军方能开城。”

    赵逊也不傻,你说你是鼎炀侯的部下我就开门,万一是晋军耍诈骗我开门怎么办。

    来人立即招来旗手,面向舰队摇晃号旗,鼎炀侯所乘战舰迅速脱离舰队,在数艘大小战舰簇拥下靠向江岸。

    此时百里燕问道:

    “赵将军,鼎炀侯此人如何?”

    “此人刚烈,素有万夫不当之勇。且与大王有姻亲,故而拜侯。”

    鼎炀侯张隽,咸王的表妹夫,与咸王关系极好,因封地在“鼎炀”,故而人称鼎炀侯。

    在此之前一直在南线与志国对峙,后召回咸国都城,在国政监任职,负责军需。此番让鼎炀侯张隽率军出战,要么是此人有独到之处,要么因为他负责军需供应,对后勤比较了解,打仗心里有数,能够从容掌握战争进度。

    鼎炀侯旗舰迅速靠近,只见舰首一人披坚执锐身着将甲遥相眺望,赵逊隔着两百余步,一眼认出此人正是张隽。

    张隽旗舰停靠西城以北,隔着城墙与赵逊喊话:

    “赵逊将军别来无恙。”

    “末将见过鼎炀侯。”赵逊略施一礼。

    “赵将军免礼,本将军此来奉命接管江东防务,大王知悉将军坚守待援力战晋军,心中万分之感念,故而传王诏与将军,擢升将军为镇东大将军。”

    “谢大王恩典,末将定不负我王重托。”

    张隽、赵逊二人说话片刻,随后张隽经由栈板下到岸上,赵逊着际开城,引张隽入城。二人一见面,张隽先问军情:

    “赵将军,当下敌情如何。”

    “回鼎炀侯,晋军小八万余人龟缩于肥城不出,且霍乱刚刚有所尚未平息,故而晋军仍在修整。”

    “嗯,此番若非霍乱横行,我军未必能从容过江。”

    二人说话之际已到太守府。

    太守府前番被晋军砲轰损毁严重,加上前阶段修补城墙,木料被拆走多半,现在就剩下不到原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堪称简陋。


………………………………

第63章 骇穗之战(2)

    赵逊引张隽入室,随行将官一同列席,与此同时城外咸军靠岸下船,来势之大,前所未有。

    张隽坐下不久,便开始询问尹秧城当日守城情况,赵逊将情况一五一十说了透澈,张隽顿觉不可思议。

    “赵逊将军守城之法,实乃令本侯大开眼界。只是这霍乱,城中可有流行。”

    “回鼎炀侯,城内霍乱皆已平息,已有十数日未见发病,故而鼎炀侯全可放心。”

    “既如此,本侯率军在此修整三日,你与众人即刻接应过江之粮草军需屯与城内,三日后,本侯将率大军东进,与晋军主力决战。”

    听到这里,赵逊谨慎起来,他问道:

    “不知鼎炀侯此番所率多少人马,粮草可供几日。”

    “此番过江共计十六万人马,其中三万拨付与你镇东大将军专司后勤,其余十三万人马则由本侯统领。

    由于粮草困难,此战务必速战速决,久拖必不利于我军。故而赵将军务必确保粮草万无一失,有任何差池,本侯为你是问。”

    “末将领命。只是,晋军虽显疲态,但精锐尚存,若是贸然决战,本将以为,短时难以取胜。”

    “赵逊将军,你为镇东将军,专司守土之责,与晋军决战一事,有本将全权做主,无需多言。”

    “……”

    赵逊未语,很显然情况已经被百里燕料算在前。

    鼎炀侯此来确实是速战速决,而且挂帅征东大将军,职务内外有别,赵逊这个镇东大将军职权上无法干涉。

    这个镇东大将军和征东大将军理论上是平行职务,但镇东大将军兵员,远远没有征东大将军兵员多,其次镇东大将军负责守备,征东负责征讨,战时镇东大将军负责粮草供应安全为主,征东大将军负责作战。

    当然,镇东大将军可负责作战,但权利范围比征东大将军小得多,且一定程度受征东大将军节制。现在鼎炀侯决心速战速决,赵逊即便阻止,也无济于事。

    此后张隽又询问了尹秧城防务、晋军活动情况,以及周边被占城池的情况后,之后召开一系列军事会议,核心主旨内容是择机与晋军决战。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没资格列席会议,一直守在城北的门楼里观察咸军状态。

    一批批的战船靠岸放下咸军,而后又一批批的离开,替换下一船咸军上岸。

    舰船既有大小战舰,也有槽舰、运粮的辎重船,这些船塞满了兵士,像是塞牲口一般死命的装,少则装几十上百人,多则能装两三百人,如果是装货,远比装人多。但是战斗力和安全性很差,一旦被击沉,死伤会非常惨重。

    咸军登陆之后,除了小部分进城以外,绝大多数在城外扎营。由于城外到处都是乱葬岗和焚尸坑,咸军只能在较远扎营。

    待到天黑,咸军依然没有停止登陆上岸的迹象,此时少说已经上岸了三四万人。

    待到夜间,百里燕(既魏贤)去了城东,都尉姚盛在此驻守:

    “姚盛将军!”

    “校军郎有事?”

    “在下让将军五日前在城外各处乱葬岗抛洒生石灰,将军可有办妥。”

    “早已办妥,校军郎是担心霍乱。”

    “正是。此病难以短时内消除,故而许加紧防范。”

    霍乱弧菌繁殖极快,传播很厉害,只要有一小撮,立马就能发展壮大。

    这尹秧城的霍乱平息还没二十天,咸军大举进驻,百里燕担心再发霍乱。但愿咸军过江带有充足草药,要不然一旦爆发霍乱,咸国怕是就完了。

    当天夜里,赵逊参会始终没出来,直到第二天天刚亮。伙营开饭,百里燕正在排队打饭,轮自己时候,就舀了半碗稀粥,和一块整整少了一圈的光饼。看到这里,百里燕不禁问新来的伙头:

    “我说伙头,为何今日如此之少。”

    “将军命令,我等只是照办。要是嫌少,你去找将军理论。下一个!”

    伙头爱搭不理,百里燕端着饭碗去找赵逊。赵逊昨夜开会到凌晨,这才刚刚睡醒。

    “魏贤,此来若非为了粮草。”

    “赵将军料事如神,在下正是为此。今早打饭,为何饭量统统减去三成。”

    “乃鼎炀侯军令。”赵逊如实道出详情。

    “如此说来,粮草果然不济。”

    “此事本不该你魏贤所能知悉,但你替我军立下汗马功劳,为本将出谋划策,此事本将不该瞒你。”

    听到这里,百里燕隐隐感到一丝不详,接着问道:

    “莫非粮草只够大军半年支用。”

    赵逊摇摇头道:

    “远不足半年。”

    “那是四月。”

    “亦没有!”

    “那是三月!!”

    百里燕心都快蹦嗓子眼,这时赵逊伸出两个手指,看到这里百里燕眼前几乎拉黑,这已经很明白了,大军粮草只够两个月。

    “这如何与晋军决战!”

    “故而鼎炀侯决意速战速决。”

    “绝无此种可能。”百里燕断然否定了决战可能。

    大军出征,随军供需的粮草至少需要一季,也就是三个月。大军自己携带一季的粮草作为大营囤粮,同时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保证大军自带的三个月军需基数,始终处于三个月的量,当后方供应出现问题,就能吃这三个月的随军供需。

    所以大军出征,随军携带三个月的军需的同时,后方需要源源不断供应粮草。这样一来,路上供应的粮草,加上大军自带粮草,总量不低于半年。

    像晋军此番打的就是富裕仗,大军随军囤粮都有半年,加上后方源源不断供应,基本上能保障九个月。而且打仗基本上就是一天吃三顿,而不是平时的两顿,现在还没开战就变相降低供应,对士气的和体力的打击无疑会很大。

    现在大营只有两个月的囤粮,还是在降低供应的情况下,一旦江面再次被晋军切断,就等于葬送了十几万人的生计。

    “赵将军,此战怕是难以取胜,当速谋筹粮之事。”

    “唉……”赵逊无奈长叹,随后说:“咸国已无粮可征,再征,就只能征百姓的种粮了。”

    “怎么,难道说此番没有军需供应,只有两月的口粮!”

    百里燕自己听着都吓一跳,过江的只有两个月囤粮,连后续的补给都没有,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这要是去年韩合围城时候过江,至少还能争取两个月的时间,现在只剩下两个月的粮草,还没后勤供应,这种仗怎么打。

    百里燕一筹莫展,他说:

    “赵将军,此事几人知晓。”

    “不过十人。”

    “那鼎炀侯如何战晋军。”

    “肥城有粮,因此鼎炀侯决意攻打肥城。”

    “攻打肥城?可肥城驻屯有韩合近八万大军,倘若韩合死守,拖亦能拖死咸军。”

    “因此鼎炀侯决意以分兵之法,诱韩合出城,而后野战定胜负。”

    肥城集结有韩合近八万大军,大军囤粮亦在肥城,鼎炀侯打的好算盘,只要把肥城打下来不就结了。

    可那里有八万守军啊,不是平地上十几万人包围八万人,是攻城。要是韩合死守肥城不出,硬拖两个月怎么办。

    况且晋军对咸国国内了如指掌,此番鼎炀侯过江带了多少军需,弄不好晋军早就知道,硬拖必然对咸军不利。

    当然,鼎炀侯也不是傻子,他当然也能算到韩合可能坚守肥城,所以决定分兵,将韩合大军诱出肥城,然后野战歼灭。

    而引诱韩合出城的鱼饵,就是肥城以东的“杜阳城”,佯装奇兵绕过肥城,攻打杜阳。

    之所以攻打杜阳,是因为杜阳方圆三百里内城池寥寥无几,均是村镇,没有城墙,因此截断了杜阳,由杜阳东来的晋军增援也好,粮秣也罢,都会被咸军截断。

    咸军控制了杜阳,战略上等于切断了肥城向东的咽喉,咸军有可能坐等晋军来援,一批批的吃掉晋军补给。

    一旦杜阳被占,肥城将失去战略意义,韩合的身后就被抽空。如果咸军佯动杜阳,就一定能引出韩合。

    不可否认,百里燕也认为此计可行,但韩合他不是傻子啊,你鼎炀侯想得到,他韩合想不到?如果鼎炀侯要佯攻杜阳,就必须轻装强行军,这样一来后勤补给势必跟不上。

    “赵将军,倘若韩合亦是如此想法,咸军岂不反被切断后路。”

    “既是行兵征战,定有风险定数。此番鼎炀侯攻打杜阳,乃走小径,远离肥城,故而韩合难以预料。打下杜阳,应有七成把握。”

    杜阳如能被攻下来,韩合就必须与咸军决战,因为晋军后续补给必须走杜阳,一旦杜阳被咸军占领,咸军就可能通过杜阳这条粮道,吸晋军的血。

    因此杜阳攻克,晋军要么战,要么趁着肥城尚有囤粮,北上绕道他处,绕开杜阳向东集结,再做决战打算。

    此番谈话结束不久,咸军过江辎重陆续抵达尹秧城,于第四天,鼎炀侯率众离开尹秧城,向肥城出发,只留守三万人交予赵逊,坐镇后方给咸军运粮。由于粮草本就没有多少,所以也就不需要多少人转运粮草。


………………………………

第64章 骇穗之战(3)

    而与此同时,韩合坐镇肥城内,探马不断传来咸军消息,此前韩合料到咸军会去攻打杜阳,于是提前几天,趁着天黑,从肥城陆续调走驻兵六万多人,同时晋军五万骑兵秘密抵达杜阳以西的“骇穗”,准备与咸军决战。

    肥城太守府内:

    “王硕将军,肥城之内由你坐镇,老夫连夜摔人出城,择机与咸军决战。”

    “韩老将军请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嗯,姒昌世子随老夫同行,世子殿下可愿否。”

    韩合目光转向姒昌,姒昌跟打了鸡血似得战意汹涌:

    “本世子领命!”

    “好,天黑之后,即刻启程!”

    “诺!”众人异口同声。

    韩合料定张隽必打杜阳,而且是分兵。

    杜阳位于肥城以东偏南,由西往东有三条路,一条是肥城,一条是巾阳,巾阳在肥城以北,从肥城出发两天就到,咸军显然不可能先去占了巾阳。于是只有南方原始森林这一条路,而且还是直线距离,不需要绕路。

    从尹秧城前往肥城路上以南,被大片原始森林覆盖,可避免被骑兵袭扰,但是路不好走,只有附近的山民知道进出原始森林的小径。

    韩合当然知道有这片原始森林,行走也极为艰难,但是眼下两条路被自己把手,咸军只能冒险走原始森林,前往杜阳城。只有拿下杜阳城,才能切断杜阳以西,肥城及其他据点的供应。

    但是咸军必然要先制造大军围困肥城的假象,而后偷袭杜阳。

    此外咸军攻打杜阳也不是凭空臆断,咸军有攻打杜阳的切实必要。如果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