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咸军必然要先制造大军围困肥城的假象,而后偷袭杜阳。

    此外咸军攻打杜阳也不是凭空臆断,咸军有攻打杜阳的切实必要。如果短期内无法与晋军决战,咸军必然粮草告罄军心大乱,于是就只有占了杜阳骚扰晋军的粮道,然后补充咸军自己。

    因此尽管杜阳距离尹秧城较远,且在肥城后方,一般人还真想不到去打杜阳。但是人要是饿疯了,还真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于是就在韩合趁夜潜出肥城不久,鼎炀侯张隽率军抵达肥城东南七十多里地时候,开始分兵,他亲自率八万人进入森林,只留了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兵去围肥城。

    之所以将全部骑兵派去围城,一是骑兵难以在森林中行进,二是鼎炀侯认为韩合近八万人守城,但城中骑兵已经不多。

    如果咸军只用四万步兵围城,有可能被韩合反杀,所以调动所有骑兵去围城,是对付韩合出城步军的。如此两万骑兵负责机动围城,足以抵消晋军无法结阵出城三五万人的步军。

    同时鼎炀侯张隽下令围城咸军大都督,以增加军帐和增灶之法,迷惑晋军,一旦杜阳拿下,围城大军在骑兵掩护下能够安然撤退。并诱使晋军尾随放弃围城的咸军出城,在杜阳以西与晋军决战。

    当然,也可以占了杜阳后,直接挥师主力攻打肥城。但肥城毕竟墙高池深,守军八万,单凭鼎炀侯的十三万人,根本打不动,而且两个月也攻不下。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占了杜阳,而后从肥城外撤兵,引诱晋军出城。

    这样一来,咸军占了杜阳,即便没有尹秧城的粮草供给,咸军依然能以杜阳为中心,掠夺打击晋军粮道自给自足,逼着晋军只能找咸军决战。

    就在鼎炀侯张隽起兵离开尹秧城的第五天,传来肥城被围的消息,约三天后鼎炀侯率主力走出原始森林。

    前方消息不断传来,坐在太守府里的百里燕如坐针毡。

    这还是他出道以来一地碰上决战,双方将领都是隔空运筹,既没有现代的卫星侦察,也没有电台通讯,前面发生什么事,后方隔几天才知道。所有的战役酝酿和布局,严重依赖战前的谋划,这就让百里燕很不适应。

    此前好歹都是临阵交手,正面过招,信息即时反馈。现在远隔几百上千里地,都是谋定而动,而谋定而动的资本又很大依赖于情报,但现在情报的传递只能靠人,都不是战场即时信息,这就让百里燕颇为不适。

    这天右都督钟衡押粮回城,百里燕便是找了上来:

    “钟衡将军,肥城情况如何,可有鼎炀侯大军消息。”

    “肥城尚在我军围困之下,暂无其他消息。校军郎莫不是探得其他消息。”钟衡反问百里燕。

    “未曾探得其他消息,倒是觉得肥城守军太过于安静。”

    “此话怎讲?”

    “我军四万围城,即便韩合被困城内,但我军围城数日迟迟不攻,韩合就不会想到我军前去偷袭杜阳?

    亦或者,韩合此时还在城内,若是料定我军前去偷袭杜阳,其必然知晓我军围城之军人数不多,极有可能出城一战。

    眼下皆未发生,在下怀疑,韩合是否已经识破我军意图,率晋军主力提前出城。”

    “可即便如此,韩合率军先于我军围城之前离开,他韩合也得留守一万多人守城,如此算来,韩合麾下至多五六万人,与鼎炀侯主力差距甚大,难以匹敌。”

    要说钟衡的判断也没错,肥城守军只有不到八万,韩合就算识破了鼎炀侯的战略意图,也不可能抽走所有守军,最多也就五六万人,五六万人显然打不过鼎炀侯的八万人马,难道有援军?

    可援军几天功夫也干不来呀,其他地方霍乱稍有平息,晋军也抽不出人,那韩合何来援兵之有?

    其实百里燕不知道,就在当初刚到韩合北军之际,韩合就抽调了五万骑兵南下晋国、志国边境。他当时作为一个郎中,哪里想到能有今天。退一步说,几十万人,能用眼睛数得过来吗,少了几万人,压根就不知道。

    再与钟衡一番了解之后,百里燕端着饭碗去伙营打饭。最近饭量减少,当兵的怨声载道。不只是因为饭量较少问题,很多人都是被迫抓来充军。

    此番过江的咸军,不少都没成年。从过江人员口中大致能知道,去年咸国是颗粒无收,非但地里没有收成,因为内乱和晋国的入侵,各地都在征兵,征兵线从十六岁以上,放倒了十五岁,但凡年满十五岁男子都要充军和服劳役。

    这次过江的十六万人,咸军常备军主力占了七成,剩下三成是临时补充的役兵,不少都刚刚十六。过了江咸国本土情况更糟,军队成年人不及半数,半数以上都不满十六岁,强行扩军的总数虽然高达二十万,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意味着,江东这一仗如果咸军战败,全国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男丁超过四成会打光,未来三五十年内,晋国望亲江以东将永无战事。不过话说回来,其实百里燕自己也刚十六,要说最冤的是他。

    吃完饭,百里燕回到自己的独立军帐睡觉。

    自从咸军过江,大量辎重得以囤积在城内,此前晋军围城,导致城内设施破坏严重,多数时候只能窝在临时的草棚和藏兵洞里,帐篷只是奢侈品。

    进帐刚一躺下,紧跟着进来俩兵士,年纪都不大,也就十六七八,身高却比百里燕(既魏贤)矮了大半个头。其中一个冲进来就指他说:

    “你便是校军郎魏贤!”

    百里燕坐起身来,看了眼来人,一个年轻的大头兵。

    “阁下有何贵干?”

    “为何你能吃肉,我等便不能!”

    “我吃肉?”百里燕一愣,然后想到是有这么回事儿。

    由于咸军战船大量靠岸,所以沉箱捕鱼的法子也就不灵了。起初几天城里还有过去两个月大量腌渍晒干的咸鱼,因为咸军登陆的缘故,头三天都吃光了,而且十几万人一顿都不够。

    当然,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沉箱捕鱼,我自己钓鱼总行吧。于是百里燕天天都是黄昏时候去钓鱼,晚上吃鱼。之所以晚上吃鱼,就怕有人红眼病,上门找麻烦。

    这才刚吃过午饭,立马就有人上门“兴师问罪”,还直接找上门了。

    心里思酿片刻,百里燕说道:

    “鱼是在下自己钓的,这总行了吧。”

    “呸,你是岐人!”

    听了这话,百里燕不乐意了,噌一下立身而起:

    “岐人怎么了!”

    “你们岐人都是软蛋、怂包!怕卫国,怕晋国,死了个世子赖在咸国头上,还给晋国送粮,现在又吃我们的粮,你们就该死。兄弟们,这些个岐人都没一个好东西,背着咱们吃肉,明着还吃粮,给我揍他!”

    “揍他!”

    来人振臂一呼,原本以为只是两个人,一口气涌进十几个,都还是十六七说大不大的孩子。

    见这架势,百里燕哪里买账,噌一声佩剑出鞘挡在胸前:

    “我乃校军郎,都给我退后,否则休怪我刀剑无情!”

    “我呸!”为首的吐了百里燕一口唾沫:“就你,我们还怕你歧人!给我动手!”

    说动手,十多人一拥而上。百里燕见势不妙,自己真要动手就是流血事件。于是果断转身一挥手,呲喇一声划开军帐一道口子,一跃而出,拔腿便跑。

    “岐人胆小鬼,给我追!”为首青年大手一挥,众人跟着追在背后。


………………………………

第65章 骇穗之战(4)

    少时片刻,原本十几个人,最后发展成好几百人“追杀”,一直追到太守府赵逊处。

    见到赵逊,百里燕(既魏贤)气喘如牛:

    “赵,赵将军,你可得救救在下,营里头数百兵士追杀在下,这城南大营在下怕是呆不下了。”

    “追杀你?何故追杀于你?”赵逊奇怪问。

    “嗨,在下每晚天黑之前在城外垂钓,昨日钓到一头水豚,体形颇大,食之如牛肉,后分了多半给其他百姓,在下留下些许自己吃了,不曾想被入城咸军发现,今日是来找我吐肉来的。”

    水豚大概跟海豚、江豚差不多,但是体形略小。所有的淡水豚、海豚、鲸鱼,其实都是哺乳动物。只要是哺乳动物,肉质跟鱼类是不一样的,口感吃起来跟牛肉差不多,但有些差。

    昨晚天河钓鱼,莫名其妙钓到一头水豚,小一人多高,实在太大,就分了不少。结果不知道哪个王八蛋搬弄是非,把鱼传成了牛肉,而且确实口感就像牛肉,结果引来了刚才追杀。

    听到这里,赵逊接着说道:

    “既如此,你与众人说明,不就可平息此时了吗。”

    “嗨,在下说了,乃垂钓之渔获,可他们出口便是骂我岐人。此事哪是因肉而起,实则还是粮。这每顿减三成饭量,实则就成了一天两顿,而非三顿。这些兵士本就不愿充军,如此还要克扣粮秣,定是吃不饱,这才横生事端。

    长此以往,我军定是不能久持。”

    “嗯,此言有理。可眼下粮秣无多,若是不减量放饭,怕是难以度过两月,也是无奈之举。”

    粮食这种要命的战略物资,最不能公之于众,尤其是粮少的情况下,还没有后续补给,就更不能透露半点消息。

    要是天天吃饱饭,还有一年囤粮和源源不断的补给,公之于众也没什么要紧。但最要命的就是眼下没粮了,但又不能说,更不能说补给也中断,这才是最要命的。

    百里燕因为腿快,赶到太守府之后,追杀在后的几百号人才赶到,结果被都尉姚盛的守兵给驱散了,这要是冲进太守府,不准能把百里燕给砍成肉泥。

    驱散了聚众兵士,姚盛前来复命:

    “赵将军,聚众闹事者已经驱散。只是影响怕是难以消除,尤其是放饭一事,已经令各营颇为不满,长此以往恐生变故。”

    “此事本将军正与校军郎商议,但眼下减量供饭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你先退下,容本将再做考虑。”

    “诺!”

    待姚盛退下,赵逊与百里燕道:

    “粮秣一事关系全军,眼下既无军需供应,亦无粮可征,本将军打算再次劫取晋军粮草,你以为如何。”

    “这恐怕难以实现。晋军粮道皆在杜阳附近,这杜阳若是不拿下,便是无粮可劫。除非只有攻城,打下肥城才有粮。否则放眼望去,咸国本土已经无粮,将军何处去劫粮。”

    赵逊还是想劫粮,但问题是现在没有粮道给你占,就算有,韩合吃了一次亏,难道还会吃第二次亏?

    劫粮一事无果而终,之后两天全城弥漫着焦躁和不安情绪,百里燕也没敢回南营,只能住在太守府外边草棚里,因为太守府实在太破,已经塞进了好几个大都督、都督,自己这个校军郎哪有容身的地方。

    就在百里燕殚精竭虑有一顿没一顿之际,鼎炀侯张隽率领了八万大军出了原始森林直奔杜阳城,此刻已经距离杜阳城还有一天多脚程,如果急行军,大半天就能到。

    而这个时候,韩合的十一万大军早就以逸待劳的守在“骇穗”等着鼎炀侯八万大军杀到。

    “骇穗”是杜阳城以西的一处平原,因该地水稻亩产比其他肥田高出一半,稻穗更多,因而有产量骇人听闻这么一说,骇穗之名也由此而来。

    韩合在此扎营,只因此地是东去杜阳必经之地,走其他地方不是丘陵就是沼泽森林,只有这一条大路可走。而且也利于骑兵机动。

    韩合中军大帐内,韩合正与姒昌交代军机:

    “世子殿下,待咸军主力被我军合围之后,你率骑兵一万,前去尹秧城与肥城之间埋伏,见尹秧城内援军出动,即刻半路劫杀。”

    “为何不先去解肥城之围,而要劫杀尹秧城援军?”

    “尹秧城现有守军三万,而肥城之下有咸军四万,倘若未能歼灭鼎炀侯主力,肥城围城之兵必然来救。而肥城之兵却不足以全部分兵前来解围,必然要调尹秧城守军,故而尹秧城守军不得不出。

    如此我军可在半路劫杀尹秧城守军,而后夺取尹秧城,断了咸军粮草,令咸军无以为继。此时围困肥城咸军没了粮草,驰援鼎炀侯已无可能,故而必先去夺取尹秧城。

    而老夫则在骇穗之地歼灭咸军主力,而后挥师西进,尾随咸军将其消灭。如此我军可不费吹灰之力,将咸军一分为三而歼之。”

    “韩将军此计果然高妙。既如此,我大军何时与咸军主力决战。”

    “不急,咸军据此尚有十多里路,我军可以逸待劳,令骑兵包抄两翼,先杀一阵,而后围困,待咸军主力粮草不济,而后再杀一阵。如此方可消磨咸军锐气,令其自溃。”

    就在韩合定计的同时,鼎炀侯张隽率大军距离韩合已经不足十五里地,丝毫察觉不出自己的左右两翼,正在被晋军的五万骑兵包围。

    催马至一处山坡,鼎炀侯驻足眺望,而后问道身后右都督:

    “前方是何地界。”

    “回禀大将军,前方乃骇穗,距离杜阳还有一天脚程。”

    “今夜天黑之前,我军能否抵达。”

    “以现下行军速度,仍需两个时辰,非急行军不可。”

    “既如此,传我军令,大军加速前进,务必天黑之前,在骇穗扎营。”

    “诺!”

    一声令下,咸军加速步伐,直逼骇穗。

    别看只有十几里地,要是只有一个营、一个团的人奔袭越野,也就是几十分钟一个小时的事。但要是十几万人的大部队一起行动,速度慢得多,因为没人能保证十几万人像一个人一样协调行动。

    就在鼎炀侯率军一路奔袭的同时,咸军南北各两万五千晋国骑兵蓄势待发,韩合大营外数万将士整齐列阵,等待咸军抵达,就在天黑之前,咸军已经出现在晋军视野。

    几乎同时,咸军前方探路的斥候也惊讶发现,晋军居然跑咸军前头了。

    “报……报……”斥候飞马急报:“报大将军,前方三里发现晋国大军!”

    “晋国大军!”鼎炀侯大惊失色:“有多少人马,何人统军!”

    “启禀大将军,晋军旗帜乃晋将韩合,阵前人马少说三五人之众。”

    “只有倒底是三万还是五万!”

    “五万!”

    斥候肯定道,这倒是让鼎炀侯大松一口气:

    “韩合啊韩合,正愁找不到你,今日可是你自找的!传本将军令,全军停止前进,准备列阵!”

    此时一旁右都督说道:

    “张隽将军,韩合先于我军赶到,定是有以逸待劳有备而来,我军应当速速下寨,让大军喘息修整,明日再战!”

    “此言有理,传令全军,就地下寨,明日再战!”

    “诺!”

    张隽下令咸军距离里晋军三里外下寨,准备修整一夜再战。

    话说韩合是以逸待劳,难道不应该趁着咸军通过之际,突然杀出吗,现在列开步兵结阵给咸军看,不明摆着让咸军有准备吗?

    其实不然,咸军行军必然是前、中、后,两侧有大车掩护,两里范围之内有斥候活动,很容易发现晋军骑兵正在做冲锋准备,而咸军也足够有时间从行军状态,调整为依托大车的防御状态。

    所以此时骑兵突然奔袭,咸军有可能以两侧大车作为屏障,以大盾、长枪、钩镰戟为防御措施,弓箭强弩放箭,以阻击骑兵,当骑兵冲杀之大车前,无法逾越大车,此时步兵则用长枪和钩镰戟砍马腿刺杀骑兵,骑兵就难以重创咸军。

    但如果咸军进入扎营状态,也就是从纵队,变成没有规则的乱序,此时咸军必然要安排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防御部队警戒,韩合就趁着这个当口上,五万骑兵一口气扑上上去,杀咸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才是韩合放弃隐蔽姿态,摆开阵势让鼎炀侯发现的目的,鼎炀侯很显然也知道咸军奔袭了一天,这个时候要是怼上韩合的五六万人,不一定能占到便宜,于是只能扎营。而鼎炀侯要是不改变行军状态,晋军骑兵就难以一击重创。

    结果果不其然,鼎炀侯下令扎营之后,众军开始懈怠,都以为今晚不会开战,于是乱哄哄的开始扎营,鼎炀侯张隽调动步兵,在东南西北四方向列阵防御,尤其是东面韩合大军方向,但殊不知南北四五里地界已经是晋军骑兵的天下。


………………………………

第66章 骇穗之战(5)

    待咸军开始扎营,晋军骑兵得令出击,南北合计五万骑兵倾巢而出,各自杀奔咸军大营,待咸军斥候发现晋军骑兵从天而降,已是为时已晚:

    “报……报大将军,北面发现晋军骑兵数万,此刻已经不足三里地!”

    “什么,晋军骑兵!此地怎能有晋军骑兵!”

    不等张隽回神,再来斥候急报:

    “报……大将军军,南面发现晋军骑兵数万,正铺天盖地而来,距大营已经不足三里!”

    鼎炀侯闻讯南北各有晋军骑兵数万,从最初的不可置信,迅速演变为震惊。

    黄昏之下眺望南北,黑压压一片骑兵铺天盖地袭杀而来。好在这位鼎炀侯也是久经沙场,眼见晋军杀到,火速下令结阵:

    “传我军令,个营火速围阵,大车在前枪戟在后,以弓弩射杀来犯之敌!”

    “诺!”

    一声令下,咸军鼓号齐鸣,咸军迅速结阵,待到晋军骑兵杀到跟前之际,方圆之阵已见雏形。与此同时,韩合率领五万步军,摆开一字长蛇阵阵,正面迎向晋军。

    待到距离一里地时,韩合看到咸军已经结阵,不禁感叹咸军将帅的组织能力:

    “世人皆言咸军骁勇,阵战天下无双。今日一见,果当如此。”

    这时一旁姒昌不屑说道:

    “韩老将军何故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咸军在我五万骑兵雷霆迅击之下阵脚大乱,我军若是此刻杀奔而去,定能一役重创咸军!”

    “万万不可。眼下咸军摆开方圆阵法,以大车、辎重、木栅为阻挡,枪戟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更有弓弩战阵,我军骑兵一旦被诱入阵中,定被咸军所杀。”

    “那该当如何?”

    “今日第一阵,我军已胜,咸军被我所困。倘若骑兵久战,定被咸军所破。故而此刻当鸣金收兵,而后长久围困。”

    鼎炀侯下令结阵,围成方圆以阻挡物阻挡骑兵攻势,也能阻止骑兵的来回穿插扫荡。

    如果晋军强行攻阵,鼎炀侯张隽就会下令,在阵线上开个口子,放入少许晋军骑兵,然后在阵内消灭掉。如此往复,一点一点的吃掉晋军骑兵。

    即便晋军靠着五万骑兵能攻破咸军阵形,晋军骑兵同样也会损失惨重,尤其是缺乏重骑兵和弓骑兵情况下,步兵骑马构成的轻骑兵难以对防御严密,有组织化的战阵产生之命打击。

    除此之外,可用弓箭手对成群结队的骑兵加以射杀,使之退到防线之外,无法对步兵构成威胁。(有关战术战法,可参照汉朝李陵一战)

    当然,前提是没有出现骑射技术,和射程更远的蒙古反曲复合弓,如果出现了骑射技术,而且弓箭能射较远,再好的步兵阵,也难以抵挡弓骑兵的围攻。

    这也是中国古代面临匈奴和蒙古铁骑的无奈,因为人家兼顾了机动和远程攻击能力。尤其是弓骑兵,根本不跟步兵正面纠缠,而是不断围着你放箭,像削苹果一样,一点一点的消耗你。

    然而当下骑兵战术还较为单一,一旦遇到组织能力极强的联合步兵阵短时间内形成战线,尤其是“方圆”这种防御力本来就很高的阵形,正面冲杀只能是送死。

    韩合之所以以一字长蛇阵布阵,就是防止自己骑兵撤回之后,咸军趁势而来攻击自己。

    一字长蛇阵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方圆阵包住,形成包围,当然,韩合步兵人少,当然围不住鼎炀侯。于是天色彻底黑之后,韩合领命南北骑兵各自退去四五里地界,对咸军形成包围态势。

    而此时咸军犹如惊弓之鸟,鼎炀侯张隽稳住阵脚后方觉自己是上了韩合的恶当,韩合少说有十多万人围住自己,而且还有骑兵。

    思来想去仔细揣摩,鼎炀侯断定韩合调动了主力前来骇穗决战,肥城定然守军不多,于是决定在晋军没有完成包围之前,连夜将消息送出,搬请围城大军和尹秧城三万守军前来解围。

    肥城之外尚有咸军步、骑各两万,合计四万,只留一万骑兵围城,定能拖住肥城“不多的守军”。

    同时尹秧城内也还有三万三千多人,抽出两万五千人,如此援军便有五万五千人。五万人结阵增援,如果韩合分兵去堵截,堵肯定是堵不住的,与晋军主力速战速决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殊不知,韩合有意让骑兵放了口子,佯装追杀冲出重围的咸军哨骑,实则就是让鼎炀侯派人去报信,把咸军调动起来,好让韩合在运动中加以消灭。

    鼎炀侯被围的消息传到尹秧城,已经是两天后的下午黄昏,百里燕一如既往的在城西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