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里燕自然没想到晋王要突然归还江东东郡,但他却是清楚,这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是块铁饼砸头上。

    由于涉及收回江东东郡,诺一言等人反对也不是,不反对也不是。如若反对,必须有足够说服所有人的理由,光说其中有诈,也没人信,反而还被范涛坐实了密约存在,而与志国的密约显然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即便拿出来了,四郡没有到手,也没有实际的说服力。

    相比晋王现在就许诺归还江东东郡,情真意切言辞凿凿的许诺,要比一纸密约更为来的实际。

    舆论迅速倒向太子、鼎炀侯两党,高勋、诺一言、卢皋等人纷纷看向百里燕,都指望他压住局面。


………………………………

第671章 激辩

    咸王举棋不定,先问高勋:

    “高卿,范相此议如何?”

    “大王既已决意不会盟,应当继续坚持己见,不应因蝇头小利而自食其言。而且晋人素来无信,如此轻易归还江东东郡,其中必然有诈。”

    范涛闻讯此言,当即加以驳斥:

    “长史大人如此含血喷人,不觉无耻可笑吗!我晋国若是无信,焉能出兵三十万御卫咸国疆土,正是我晋国有信有义驻兵咸国,才保得咸国如今局面,若无我晋国相助,咸国恐怕早已灰飞烟灭当然无存。

    而今我晋国以归还江东东郡为条件,换取咸国赴盟出兵,这也算是无信的话,那咸国畏首畏尾,只知偷安一隅,不知为天下黎民除暴安良,咸国还有何面目立于诸侯间,简直岂有此理!”

    从逐利的角度出发,晋国和黑巾叛乱既没有海路连接,也没有陆路接壤,出兵攻打黑巾军晋国既没有经济利益,也没有土地收获,要说政治利益,徒有个“大好人”的虚名。

    说起来,晋军驻兵咸国十多年,没有晋军挡着,咸国早被黑巾军灭了十次八次,总而言之一句话,晋国驻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咸军屁都不是一个。

    当然,可以反驳,事实上黑巾军从来也不相信晋军会主动出击帮助咸国,因此黑巾军在晋军面前从来都是有恃无恐,甚至晋军多次默契的配合了黑巾军的军事行动,大肆放水危害咸军。

    但政治是政治,现实中并不能反驳晋军驻兵咸国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从军事和政治角度出发,这种想法是可笑幼稚的,哪怕晋军明着放水,他现在打着“正义”的幌子,你也不能说什么,因此根本不能拿到台面上说事,更不能当理说。

    所以高勋的驳斥是微不足道的,在晋国“大公无私正义凛然”的正义之举面,都前是苍白无力的。

    而更可悲的是朝堂中有一部分人,居然还信此种观点,而有一部分人是心知肚明,但为了自己的利益趋炎附势。

    咸王开始有点着急,他当然也知道其中有诈,但江东东郡不同于任何土地,是丢在他手中的国土,是在他有生之年被割让的土地,是失败和仇恨交织下的耻辱。

    面对巨大诱惑,往往容易让冲动战胜理智,尤其是在君主制下,君主的意志高于一切,一切的生杀予夺大权皆系于一人手中。咸王安于享乐是把好手,但并非一个老道的政客,其政治定力是有限的。

    关键之际,百里燕上前站了一步说道:

    “大王,臣有话要说。”

    百里燕掷地有声,咸王闻讯心头一松,慌忙与无措顿时一空,遂即接话忙问:

    “大司农有何高见?”

    “臣以为,江东东郡收回问题可以谈,但会盟也可以不去。”

    一言既出,无论去,还是不去的,都炸开了锅,范涛质问道:

    “原来是公子燕啊,经年不见,燕公子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百里燕却冷笑道:

    “呵呵,晋国的无耻,也让人刮目相看。”

    “哼!”范涛不做正面回答,转而言他:“燕公子当年私自逃出晋国,此事你怎的说!”

    “当然是助晋王吞灭歧国。”

    “你!”范涛哪里想到百里燕没有下限口出狂言:“公子燕,你身为岐人,如此污蔑母国,不觉羞耻吗。若无我晋国,卫国早灭歧国,哪有今日的歧国。”

    “可晋王与公叔阔当年,不是如此与本公子说的吧,如什么助本公子回歧国诛杀百里律,而后夺位,再以公主相许,徐图歧国王位等等,怎么,公叔老丞相未暗中交代范相国?还是说,当年本公子幽禁于相国府中听差了?”

    “一派胡言乱语!”

    范涛怒斥,百里燕讥诮道:

    “既然范相说本公子一派胡言,晋王今日许诺归还江东东郡岂不也是一派胡言。早知今日要还,何必当初占了呢。本侯怀疑,是范涛丞相未能领会晋王深意,传达错了吧。”

    “本相代表我王前来全权商议此事,岂能有错。归还江东东郡的前提,是咸国必须赴长孙国会盟,否则一切免谈。”

    “呵呵!”百里燕冷笑,继续又说:“会盟我王是不会去的,不过江东东郡何时归还现在可以谈谈。”

    “绝无可能!”范涛严词拒绝。

    “那,要不本侯率二十万精兵,荡平了你镇北军如何!”

    “你敢!会盟期间诸侯罢兵,谁人兴兵偷袭,人人得而诛之。”

    “范丞相没忘了吧,咸国并未决定赴盟,何来会盟之说。”

    “咸国乃我国下邦,上邦会盟,你等下邦必须遵从,视之为盟邦。如今咸国不经我晋国同意,私自决意弃盟,实乃背信弃义之举,着实令天下人耻笑。”

    “哦……本侯明白了,范丞相今天不是来商量什么会盟,也并非归还江东东郡,是来兴师问罪的。”

    “荒谬!”范涛嗤之以鼻:“我王诚心归还江东东郡,规劝咸国赴盟出兵,何来兴师问罪。”

    “那就请范丞相告诉我王,告诉我国百官,归还江东东郡与会盟有何干系。如果会盟是为剿灭黑巾叛乱,即便咸国不去会盟,自然也要出兵围攻黑巾乱贼,收复我咸国失地,既然都是围攻黑巾军,会不会盟也无关紧要,晋国应该还我江东东郡。

    而晋国以江东东郡为条件,引诱我王前去会盟,是否说,咸国会盟之后,就无需在出兵攻打黑巾乱贼,晋国也可归还江东东郡。”

    “本相从未说过,乃是你百里燕一人之言!”

    “那就是说,归还江东东郡与会盟没有干系,可是如此。”

    “当然有干系,归还江东东郡是会盟之条件,怎能没有干系。”

    “那会盟是为何?”

    百里燕反复逼问,范涛着实有些恼火:

    “百里燕,会盟便是会盟,何必反复纠缠刁难。”

    “哼!会盟是为攻打黑巾,不会盟我咸国也要攻打黑巾,而会盟则将江东东郡归还于我咸国,不会盟则不归还,同都是围攻黑巾,这是何道理!”

    “会盟乃出师有名,顺天应命之举,只有歃血为盟,才是正义之师,此乃天理公义也。”

    “那按范丞相之言,只有会盟才是顺天应命出师有名,那在此之前,黑巾之祸席卷中原,我咸国守土捐躯战死者,岐非不是出师有名,是该死是嘛,我咸国收复失地,也非正义之举,是助纣为虐,是逆天改命是嘛。”

    “你……”

    范涛气结,不容其开口,百里燕疾言厉色大加斥责:

    “住口!所谓会盟,不过是强者恃强凌弱瓜分他国利益之托名尔,你晋国一不隔水,二不相邻,如今却要以让出江东东郡为名,骗我王会盟,试问天下无利可图反输土地之好事,哪有!

    范丞相,可否告诉本侯,你晋国此战可有好处?”

    “为天下公义天理,乃我王之己任,不似你等奸猾无信之辈妄谈好处,如此与利益小人何异。燕公子之言,实不足世人道哉,本相不屑与你争辩。”

    范涛不再理会百里燕,下刻快步冲到殿前,向咸王发难:

    “江东东郡归还与否,只在咸王一念之间,望咸王惜之!”

    “寡人……”

    咸王举棋不定,此时高勋说道:

    “大王,永兴侯所言句句箴言,晋人自诩为公义天理无利可图,实则暗藏不露,归还江东东郡背后定有不可告人之目的,大王不可信呀!”

    “长史大人!”范涛咆哮道:“你口口声声我晋国有利可图,请问长史大人,我晋国有何利可图,长史大人倒是说个出来。”

    高勋语塞,他当然知道晋人是为图谋永兴城而来,归还江东东郡定也是与图谋永兴城有关。

    但此时此刻却是不能喧之于口,百里燕已是做下巧计,而范涛却是不知,现在喧之于口,且不说范涛不会承认,此前所做一切准备都将付诸东流,晋人将另辟蹊径再图永兴,届时情况更加不利,高勋知此理,诺一言、卢皋也只道。

    咸王犹豫不决,只得再问百里燕

    “永兴侯,此事寡人为之奈何呀?”

    “大王,臣也想通了,会盟可以去,江东东郡也可以要,但是晋人占江东近二十年的利钱也得付,故而会盟之前可先谈利钱,利钱当从当年我国战死士卒开始算起,这些年的损失一应都有晋国承担,臣以为只有如此,方可会盟。”

    范涛闻讯恼羞成怒:

    “百里燕,不要得寸进尺了!”

    “范丞相,晋国占我江东东郡现在又还,如此足以说明是晋国向我国借得此地,故而应支付过去近二十年间所得税赋及其一应之利钱,以及这些年来被晋人所杀之咸军士卒与百姓,就请范丞相将此事转呈晋王。

    另外,本侯奉劝范丞相,三十万晋军自比八十万金雪狄精锐如何!”

    “你威胁本相。”

    “本侯岂敢威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晋王,本侯只想告诉范丞相,当年本将军只以区区三十万弱旅,玩弄八十万金雪狄精锐如己之鼓掌,今日晋军区区三十万人,本侯只需十万精锐,半年便可扫平。

    奉劝范丞相一句,金雪狄人如今就在陔陵城东,范大人可亲自去问,如若还要脸面,识相的,要走赶紧走,不要等本侯用滚字!”

    “你放肆,无礼!”

    “哼,来而不往非礼也,对于无耻之徒,本侯懒得理会。”言毕,百里燕转向咸王道:“大王,臣以为可以会盟,但晋国必须先行支付赔偿利钱及损失,请大王明鉴。”

    “好,永兴侯所言,甚合寡人心意,呃…范丞相啊,晋王既然要还,那便是借的了,既然是借的,本息都要一并归还,烦请范丞相转呈晋王,会盟寡人可以考虑。”

    “无耻!”范涛破口大骂,脸上气的发黑:“本相从未见过你等这般无耻君臣,哼!”

    范涛气急败坏拂袖而去,最后连老寒参也没留下,一并带走。


………………………………

第672章 伐交

    待范涛离去,太子、鼎炀侯等人脸色难看,说是发黑也不为过:

    “大王,永兴侯之举实为不智,如此羞辱晋相范涛,恐为天下人所耻,更会激怒了晋王,还请大王收回成命。”

    “太尉,晋人如此慷慨,寡人都知其中有诈,太尉难道不知吗?”咸王厉色质问道,对方才范涛威逼之势恼火不已。

    “回大王,臣以为晋人为会盟而来,若无诚意,岂能取信天下。晋人归还江东东郡应该可信。而且两国结为连理亲家,归还被占土地,也可重归旧好,并无不妥之处。”

    话音刚落,太子上前一步说道:

    “儿臣以为鼎炀侯所言极是,此时收回江东东郡乃千载难逢的良机。有永兴侯威名在此,想来晋人也害怕我国图强之后,以武力索回江东东郡,故而此番归还,可见其诚,断然不敢造次,还请父王明查。”

    “太子难道也以为晋人无诈?”咸王挑着眉毛看着太子,脸上表情诡异。

    “是的父王,儿臣以为范丞相所言可信。”

    看着自己的儿子,咸王攥了攥双拳,抽搐着脸颊不快说道:

    “卢皋将军继续加强都城戒备,高勋、诺一言、永兴侯百灵园伴驾。散朝!”

    “诺!”

    众人异口同声,咸王立身而起拂袖离去,百里燕、高勋、诺一言三人紧随其后,咸王边走边道,情绪激动:

    “范涛怎敢如此狂妄,岂有此理!”

    “大王息怒。”高勋劝道:“晋人亡我之心不死,假意归还江东东郡,实则另有杀机,天下绝无此等好事。”

    高勋话音落下,咸王看向百里燕说:

    “永兴侯!”

    “臣在。”

    “十万兵马真有把握击溃晋军三十万北军吗?”

    “启禀大王,击溃是有些托大了,但重创还是做得到的。只要时间允许,永兴城可在一月之内再造二十五门以上火炮应急,如若不惜一切代价,三月之内铸炮百门还是做得到的,拖得时间越长,对我军越有利。

    晋军北军仅有五十门火炮,无论射程还是威力,远不及我军,且其炮弹有限,而我军弹丸充足,要多少有多少,精准远在其之上。”

    “还是手头硬,说话才有底气呀!”咸王感慨道,越发赞同百里燕的施政纲领。

    “大王所言极是,富国强兵,兵不强,何以富国,而国虽富,不免招致恶狼觊觎,故而还得强兵,两者相辅相,成方可保卫国土守住财富。咸国眼下国力虽有恢复,但仍不及晋国国本之大,故而当下仍应以外交周旋为主,兵逼为辅,不到万不得,已才能动兵。”

    “那范涛所言归还江东东郡,此番可否收回?”

    “这恐怕很难那,此乃毒饵,吞之必死。但是不吞,大王也看到了,满朝文武皆只看到眼前利益,视潜在威胁而不顾,范涛此计可谓是毒的很。大王若不应承,就得背上个骂名,若是应承,等于自投罗网。

    若非是臣勉强揭穿范涛恶意,镇住百官,否则百官定会以此事挟持大王。”

    “可寡人不甘心呐……”

    “大王,小不忍则乱大谋,咸国眼下虽兵有四五十万,比之十年前二十年前胜之十倍,但国力依然有限,无论财政、积蓄还是粮草军资储备,均难以久持。

    当今之计,仍应以外交周旋为主,兵逼为辅,先将孙国四郡拿回安抚,养精蓄锐裁减冗余兵员,腾出手来,腾出人力恢复百姓生计。唯有如此,才能与晋国、长孙、志国周旋。否则日后三强争霸,咸国夹在中间,将会十分被动。”

    “那范涛之事如何处置?太尉、太子、御史大夫还有文武百官都嚷嚷要寡人索回江东东郡,若是不给答复,寡人在他们眼里就是不忠不孝的昏君,他们能将寡人轰下王位。”

    “大王放心,有赵帅与卢皋将军在,没人敢夺大王之位。范涛所提江东东郡之事,臣之前已留下周旋余地,只要晋人支付本钱和利息,交还江东东郡,即可答应会盟条件。”

    这时诺一道:

    “那万一晋人将计就计,假意答应条件,暗中再生毒计如何?”

    “诺大人担心的不无道理。”百里燕肯定道,接着又说:“但这本钱和利息,不是他晋人说得算,而是我咸国说的算。会盟之事是晋人急,而我等不急,拖得越久,晋人所剩的时间越少。

    而且长孙国不日即可能登陆北海,届时卫国、西海诸国、徐国尚未抵达,我军与晋国边谈边拖,待到时机成熟,先行发兵攻打黑巾,收复全部失地,而后与志国合兵,会师西进。到那时,我咸国占得土地远比晋国许诺的多得多,江东东郡还与不还已无碍大局。”

    “永兴侯所言甚合寡人心意,待寡人拿下了四郡,看他晋国还何谈会盟!”

    此时范涛已是回到晋军大营,将经过一五一十告知晋王,得知范涛吃了百里燕下面,晋王很是恼火:

    “范爱卿,你不是向寡人口口声声保证,此计一定能成吗,为何如此扫寡人的面子。”

    “启禀大王,臣也实在没料到百里燕会提出如此无耻要求,竟向我索要这些年从江东东郡收取的税赋与本息,简直奸商一般嘴脸。”

    这时一旁西寰说道,似乎是意料之中一般:

    “范丞相,百里燕创立钱坊,干的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放债收利之事,他指鹿为马,把江东东郡说成是借的,用心极为险恶。他说要本钱和利息,你能算得清楚吗。”

    “公主殿下,这些年哪里有什么税赋,为了安抚江东东郡,我晋国花费何止数百万贯,直到七八年年之前,形势方才有所好转。不想遭逢南境战事,情况再次恶化。百里燕竟厚颜无耻索要利息,根本是毫无诚意。”

    “所以嘛,百里燕才是最狠毒的毒蛇,所谓本息,根本是借口,无非是拖着不想会盟罢了。”

    “那王妹有何妙计?”

    晋王问道,西寰看着自己漂亮的指甲,慵懒的说道:

    “我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有什么妙计,朝政之事,王妹我也不懂。不过嘛,这江东东郡既然提出来了,朝中肯定是想要收回来,我看可以让这个风刮得再大一些,干脆让全城都知道,看他咸王怎么收场。”

    晋王略作思考,又问范涛:

    “范丞相,王妹所议如何?”

    “臣以为,咸国收复江东东郡者甚多,从今日形势来看,十之七八皆有此心,百里燕以一人之威,暂时压住了朝臣,但无论如何也压不住陔陵数十万民心,公主殿下所提不妨一试。”

    “那就尽快令人布置此事。”

    “诺。”

    帐内说话之际,季锦昇匆匆进帐,与西寰说了两句。

    “消息可靠?”西寰问。

    “消息非常准确,百里燕数日前从永兴城秘密调入陔陵不明兵器,十分之力害。”

    “会否是百里燕造出了震天火?”

    “暂时未受到有关消息,但如果是震天火进城,属下暗哨整日盯着四门,藏是藏不住的,几千斤的东西装在大车上,非三五匹马才能拉动,绝不可能轻易入城。”

    “不是震天火,那还能是何厉害兵器?”

    “暂时还不知为何物,仍需打探。”

    西寰思索片刻,与范涛说道:

    “范相,百里燕可是口出狂言十万精兵可扫平我三十万大军?”

    “正是,其还吹嘘曾以三十万杂兵平灭八十万蛮军精锐,咸人竟还信以为真,简直可笑。”

    “不过这次王兄与范相可要小心了,据我府中密探来报,咸军最近制出一种新式兵器,极为厉害。”

    晋王不屑一顾,轻蔑道:

    “还有此事,何物能比寡人的震天火还要厉害!”

    “王兄,百里燕此人精通工造极为厉害,咸国能有今日,都是拜百里燕一人所赐。其造出骇人兵器并不出人意料,还是小心为好。”

    晋国的密探在陔陵无孔不入,猖獗到可以买通守军进入军营,手榴弹秘密运进城中的消息也很快被季锦昇截获,但其只知道运进极为厉害的兵器,却是不知道是什么。

    当天下午,鼎炀侯府中,陆敬同样也得到了相同消息:

    “侯爷,最近新调入的戍兵中,传出藏有新式厉害兵器,不知为何物,侯爷可知否?”

    “厉害兵器?”长子张佑起疑,转眼想到也是震天火:“父亲,百里燕经营永兴城十数年,铁产惊人,会否被他搞出了震天火?”

    “若是如此,怎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有。而且震天火重大数千斤,最小也有一千五六百斤,装在大车上得有两千斤,非数匹壮马才能拉动,从四门进入,城府司马府的郡兵怎能看不见。”

    “侯爷所言既是,我府中兵马四门守备异常严密,即便是戍兵暗藏重物隐匿入城,应有异常才是。”

    “会否装在了四轮辎重大车上,蒙着布头混进了城?”张佑猜测道,又是说:“那四轮马车可是能装十五六石,装一尊小口震天火应该毫无问题。而且我等只想到了那大尊震天火,百里燕所造也许是兵卒所用震天火。”


………………………………

第673章 太子的异变

    鼎炀侯捻着已经花白的胡须,思索片刻点了点头道:

    “嗯,佑儿所言有理,或许是战卒所用震天火,这是要提防晋人攻城。”

    陆敬这时担心说:

    “侯爷,大王此番是铁定了心不去会盟,倘若晋人兵临城下,我等是听从大王的,还是听太子的?”

    “能谈则谈,如果谈崩……”鼎炀侯顿了片刻,态度突然坚定,他说:“晋人欺负到我等头上,自然是听大王的,难不成你还想逼大王逊位不成,以后不得妄议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属下遵命。”

    “另外,太子那边你也多留意,本侯虽然不反对太子,但晋人也不可全信。太子毕竟是储君,日后的大王,西寰心如蛇蝎,本侯既不信她,但也不想得罪她,免得日后招来麻烦。你那边的口子不要扎的太紧了,反正有百里燕与大王密探操心盯着,得罪人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

    “那收回江东东郡之事,侯爷准备怎办?”陆尊小心请示,这件事上,他尴尬,鼎炀侯其实也尴尬。

    之见鼎炀侯思考片刻,脸色却不轻松,他说: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