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收回江东东郡之事,侯爷准备怎办?”陆尊小心请示,这件事上,他尴尬,鼎炀侯其实也尴尬。

    之见鼎炀侯思考片刻,脸色却不轻松,他说:

    “大王不听劝,本侯为之奈何。现在今非昔比啦,百里燕才是大王跟前的红人。不过百里燕所说并非全无道理,江东东郡之事确实有些可疑,晋人无利可图,还要吐出已占土地,他们图什么呀?”

    “父亲,会不会是逼大王逊位啊?”

    张佑猜测道,张隽嗤之以鼻:

    “胡说!现在已非十五年前,咸军战力空前,良将数百,更有百里燕等骁将,强拼之下,晋人绝无胜算可言。而且百里燕也非等闲,这么些年过去,永兴城那么多铁,震天火怎么也该有了,他的黑火粉又如此厉害,真要交战,以百里燕手段,胜算极大。

    王宫的禁军与卢皋调入的戍兵合计超过八万,绝不可能参与哗变,如若没有兵谏,大王断不会逊位。”

    想到这里,鼎炀侯还是心头一阵狂跳,他转眼想到了栾冲。当年公孙岳叛乱,栾冲的城府司马府郡兵可是造反的主力军。

    “陆敬,最近约束好你的手下兵马,可不要赴栾冲的后尘。”

    “请侯爷放心,府中的郡兵都是侯爷的嫡系的亲信,有任何异常,末将随时都能知晓,绝不会出现栾冲那种蠢事。”

    ……

    当晚,百里燕陪同卢皋巡查城防,回到府邸已是酉时七八刻,非常时期,宗伯泰请到了府中暂住东厢,百里燕将范涛之事详道二人,宗伯泰却是大笑。

    “宗伯先生何故大笑?”百里燕不惑问道。

    “呵哈哈,在下笑那范涛卑劣。”

    “既是卑劣,有何可笑的?”

    “那在下问侯爷,侯爷可知范涛归还江东东郡意欲何为?”

    “我只知其中有诈,但实在想不出何诈之有,这不是才来请教先生吗。”

    “侯爷自是想不到。”

    宗伯泰肯定道,百里燕更加疑惑,他不觉得自己谋略逊色范涛。

    “还请先生赐教,缘何本侯想不到?”

    “侯爷,这范涛师从公叔阔,公叔阔与广叔子系出同门,广叔子论眼界,也非泛泛之辈,但广叔子眼界却不够长远,终日只知匡扶梁天子,却不知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公叔阔比之广叔子,公叔阔更次之,自负且卑劣,但凡是喜好极端,公叔阔辅佐晋国时,之所以能成事,乃周围诸侯不如其奸诈卑鄙。而范涛拜于公叔阔门下,此人承袭公叔阔之秉性,然资质逊于公叔阔,故而我猜他定是设下的快计,以速谋永兴城。”

    “快计?如何个快法?”百里燕问。

    “想必咸王对江东东郡已是动心,群臣劝谏重压之下,若无侯爷力阻,咸王定是在劫难逃。届时范涛将咸王骗至晋军大营之中,令其与晋王、长孙国主等豺狼独处,以刀兵逼迫咸王签下白底王诏,如此岂不轻易将永兴城让给晋国。”

    百里燕闻讯恍然大悟,当真是想不到范涛会出此下策。

    “原来如此,本侯还真未曾想到,看来是低估了范涛之卑劣。那此局如何解之?”

    “侯爷本息之计,在下想来定是拖不了几时,范涛定还有其他计策。故而宜尽早发兵西进夺取四郡,且越快越好。”

    “黑巾军有一百五十余万众,先发制人者未必能占得先机。故而本侯打算是趁卫王、徐王与西海诸国观望咸国会盟之际,挫败晋国诡计,再行发兵。

    如此卫国、徐国便再无会盟必要,我军与志军以强势出击,卫国、徐国必然要出兵,抢占更多土地,而长孙国后发兵,没有晋军策应,长孙国能收回失地已是不错,想要占据更多孙国土地,几乎不可太可能。如此对我咸国才是最有力时机。如若提前发兵,恐遭黑巾迎头痛击。”

    “那侯爷可曾想过一人,若是启用得当,此人可抵二十万之师。”

    “何人?”百里燕忙问。

    “公孙岳!”

    “嘶……他!”

    “正是,黑巾气数将尽,若是能说服公孙岳秘密出使雄论道,说服雄论道弃暗投明,将对咸国收取四郡之地裨益巨大。”

    “可且不说公孙岳有无此心,愚论派与雄论道各执兵马,愚论派攻伐中原北地,雄论道攻取西南,两军南辕北辙,而甘府、上关、万川、彭源四郡多数为愚论派老巢,焉能用雄论道夺取四郡。”

    “侯爷大可放心,雄论道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军发兵之后,雄论道不抽兵回防,迟缓粮草转运消息传送,既是对我军最大助力。

    至于公孙岳,其当初被围之际,侯爷说服其投降,而未顽抗到底,可见公孙岳良知未泯,他亦是咸国人,如今大势所趋,他应不会执迷不悟。”

    “这…将公孙岳放出,没有咸王首肯,恐怕是办不到。”

    “公孙岳对咸王有夺位之功,咸王若是要杀他,也绝不会幽禁留他活到今日。故而说服咸王容易,说服公孙岳难。”

    公孙岳是雄论道派的得意门徒,若没有公孙岳,黑巾军也不能如此迅速的起事扩张领土,其兵败之后,与门徒恭首谦一直囚禁至今。

    常年的牢狱生活,没有太阳照晒,令其健康每况愈下,百里燕并不担心能否说服公孙岳,而是担心公孙岳会否使诈,将咸军战略意图透露给雄论道。

    宗伯泰的建议让百里燕犹豫了两天,直到四月初九,水军大都督陈瞿从北海发来加急消息,长孙水军大举出现在北海,并打出了梁国旗帜,以会盟名义转交了梁国国书,要求进入蒲城关凌渡口进入内河赴咸国会盟。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咸国早于年前诏告天下,不赴长孙会盟,但显然没有几人想到,长孙会腆着脸上门强吃强做。

    鉴于形势向预期发展,咸王于四月初十再次发布檄文昭告天下,以彰显咸国拒不参与会盟的态度,鉴于梁国国书的份量,允许长孙在咸国会盟,同时派出诺一言“秘密”赶赴志国安抚志王,以免横生猜忌。

    当天早朝散去,咸王召集所有内阁阁员商讨对策。说是商讨对策,实则观察内阁态度。

    鼎炀侯一反此前紧跟太子态度,对会盟表态趋于谨慎。

    现实处境是显而易见的,长孙国不经咸国同意,将会盟地点改在咸国,可见长孙与晋国是早有预谋,是卑鄙无耻的下流行径。

    鼎炀侯就是收了东原、岁当、江东豪强权贵再多的好处,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底线的,而且他毕竟是咸王的表妹夫。

    而且鼎炀城每年有大量奢侈品通过北海出口至西海诸国,长孙国高额的关税和保护费,让其几乎无利可图,其早就厌恶了长孙国嘴脸,但为了生意上的利益,也只能迎合形势。现在不请自来,鼎炀侯最担心的是鼎炀城封地的利益。

    在其他人看来,要说最开心的,同时也是最拎不清形势的,恐怕非太子姜蛰莫属,百里燕始终觉得他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其亲晋国的态度,多数来自于西寰的床上功夫的软磨硬泡。

    晋王出兵咸国,其好歹是晋王妹夫,心里觉得有种畸形的优越感和崇拜感,还情有可原,毕竟这种崇洋迷外的情节,是自卑者最常见的世界观。

    但要说长孙国将会盟地点改在咸国,欺负到自家人的裤裆里,满世界都在看咸国的笑话,姜蛰也跟着瞎高兴,折腾自己的老子,这显然不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是心态出了问题。

    当然,也不排除太子心机深沉,铤而走险逃避现实。

    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太子如此而为只有三种结果。

    其一,咸国取得压倒性政治胜利,咸王对太子更加不满,废之,姜蛰便解脱了夹在咸王与西寰之间的痛苦。当然,他的太子也到头了,但好过整天提心吊胆夹着尾巴做人,毕竟他这个太子当得不容易。

    第二种结果是太子吃定咸国取得政治胜利,但咸王废立太子未果,太子依然还是太子,但却在政治立场上取信了晋国,让西寰更放心,如此有利于日后登基后处理晋国和国内的局面。

    第三种结果更为恶劣,晋国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咸国被打回原形,太子的地位因为西寰更加稳固,但也意味着太子登基后成为傀儡。

    但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意味着极高的政治风险,太子有这个城府和思维深度吗。

    但如果没有,那他继续装疯卖傻有意思吗。就是再低能儿,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还能继续如此低三下四,不免让人匪夷所思。


………………………………

第674章 启用公孙岳

    对于太子,咸王感到愈发的不满和失望。

    “寡人累了,都散了吧!”

    “诺!”

    众人异口同声,各自退出偏殿,唯有百里燕还在原地站着,咸王问道:

    “永兴侯还有何事禀报?”咸王揉着太阳穴,脸色不是很好。

    “启禀大王,臣有事密奏,还请大王借一步说话。”

    “那好,来人,给寡人准辇。”

    对太子的失望,西寰的畏惧,让咸王轻易不敢动怒,如此久憋心中伤身是必然的。

    四个内宫力士抬着坐辇来到御花园中百花亭,四月正值花开正艳芳香怡人的季节,咸王却毫无半分观赏的性情,屏退了左右,咸王振作精神倚在坐辇上。

    “永兴侯,何事需要密报?”

    “启禀大王,眼下情势是晋王威逼日盛,长孙目中无人,且城内已有各种谣言,污蔑大王辱没咸国。此外臣还担心长孙会盟的消息传到志国,志王、陶敛恐疑我生变出卖其,而先出卖我国。因此臣建议我国因尽快与志国出兵先发制人。”

    “尽快出兵?晋国、宋国二十五万人马驻扎城外,此时出兵,其若攻我腹地,寡人从何处调兵救援?”

    “大王,此番是会盟,晋国、长孙未经我国同意,擅自进入我国会盟,其名不正言不顺,徐国、卫国西海诸国都在观望,其再若兴兵伐我,其必失信于天下,将难取信卫国、徐国、西海诸国。故而在卫、徐及西海诸国抵达之前,其断然不敢大动干戈。

    而如果我军与志国先于卫国、徐国、西海诸国国主抵达咸国会盟之前,强势攻入孙国,轻取思水江以东尽数郡县,卫、徐、赵、燕等诸国必不会赴盟,势必即刻发兵围攻黑巾,占得地盘。如此长孙、晋国会盟之事也就不复存在,此乃两利相权取其重。”

    “爱卿啊,寡人虽不通兵事,但也知道那思水江以东有八郡之地,是我咸国两倍之巨,如何能在数月间轻易攻下?”

    “此处需要用到一人,若能用此人,我军攻取四郡将容易夺得,但需大王首肯。”

    “是何人?”

    百里燕顿了片刻,小心说道:

    “公孙岳。”

    “他!为何是他?”

    “黑巾军能有今日,其中一半功劳拜公孙岳一人所赐,其在雄论道中颇有人脉,如今黑巾已是樯橹之末,天下大势日趋明朗,各国都在为图谋孙国土地而蠢蠢欲动,孰强孰弱泾渭分明。雄论道不同于愚论派,雄论道工于韬略,情势如何,他们异常清楚,总得留条后路。

    如若能说服公孙岳,规劝雄论道弃暗投明,或至少为我军提供一些便利,日后只要许诺保他们性命,臣以为,迅速拿下四郡并非没有可能。

    一旦思水江以东尽归咸国、志国,那思水江以西留给长孙、梁国、卫国、徐国、燕国分的可就不多了,卫国、徐国哪里还来得及坐等会盟分地。”

    再次想起公孙岳,往事仍历历在目,许是想到了年轻时得遇公孙岳的往事,咸王目中闪过些许怀念之色。沉默了许久,咸王压着很低嗓音说着:

    “寡人恨公孙岳,却也不恨他。如若没有公孙岳,寡人也不会是如今的大王,如若没有公孙岳,寡人又岂能得遇爱卿,哪里能收获四郡之地。爱卿如若觉得能用,就用吧,随时可去找蒋浩提人。”

    “大王仁厚,想必公孙岳定会感念大王仁慈,为咸国将功赎罪。”

    “但愿吧……”

    咸王话语间满是萧索之气,看得出咸王心中仍存感激,感激公孙岳替他谋取了王位,即便是为利用他搞乱咸国江山,但王位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计公孙岳当政期间的损失,仅现在的咸国的强大,便不是咸王所能想的,更何况即将吞并的四郡之地,将让咸国的版图扩增近一倍。

    气氛沉寂了片刻,咸王话锋一转说道了姜璨:

    “爱卿,寡人想让璨儿多学些实用之术,爱卿以为应从何入手好啊?”

    突然提及此事,百里燕迅速意识到,咸王日后极可能是想将大位传给姜璨。略作思考,他道:

    “如若大王爱子,应让王子吃些苦,懂得民间的疾苦与冷暖。常言道,先苦后甜,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为人上人。如此能知百姓体恤万民者,方能知何为天下。”

    “但寡人不想让璨儿受罪啊。”

    “大王请放心,王子只需知何为苦何为罪,并非一定要饱尝人间苦难。”

    “既如此,寡人就放心了。那爱卿看,该从何时开始?”

    “璨公子今年十一,精通文墨,故而可从数算开始学起。”

    “哦,为何是数算?”

    “启禀大王,别小看数算之法,天地万物皆为数,小至柴米,上至列国交争,无不是数算之法运筹帷幄。又譬如,国库赋税几何,年需支用多少,前方战事开销军需几何,皆需数算。学得此法,日后一应支出收纳皆瞒不过,因此数算之法位列识文断字之后。

    待璨公子年长一些,可学一些精髓算法,辅以格物、工造等术,以开拓眼界,日后但凡荒谬无稽之谈,便不会生鬼神畏惧之心。”

    “好啊……心中有数的好啊。”

    咸王意味深长,对姜璨寄予了极高希望。

    下午,咸王召见了蒋浩,交代了详细,后去密牢探望了公孙岳。逢年过节,咸王都会探视,关照狱卒,公孙岳倒也没受皮肉之苦。

    当晚后半夜,百里燕在蒋浩安排下,披着黑色的斗篷,蒙上了脸,秘密入宫前往密牢。密牢建在宗庙以南,很是偏僻,入口处是仓库的后墙,一般很少有人进入此处。

    公孙岳、恭首谦被囚在相邻两间牢房,咸王还是给了极高的待遇,五天可以洗一次澡,半月更换一床褥子和衣物,甚至还用上了肥皂,伙食每天有肉,其家眷都在宫中为奴,半个月能见上一次。

    基本是享受到了一个丞相该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犯待遇,除此之外,常年有书籍和笔墨的供应,倒也有事可做。

    公孙岳平日以读书为主,恭首谦十余年间还写了七本书,都是天下争霸,国之大计什么,在百里燕看来,他是钻进了牛角尖。

    所谓天下大计诸侯争霸,不过是满足统治者私欲的工具和游戏,归根到底是国计民生,不解决人的基本的需求,诸侯争霸不过是一场空梦。

    百里燕让蒋浩清空了所有狱卒,将公孙岳提到了狱卒呆的石室,或许是咸王见过的缘故,公孙岳精神要好得多,眼中却浮着迷茫。

    “魏贤,魏大将军,歧国的二世子百里燕,如今的永兴侯,真没想到,你竟会是当年销声匿迹的公子燕。”

    “正是在下,公孙丞相一定未曾想到,在下会是当年的歧国质子吧。”

    “呵哈哈……想到了又能如,往事不复,焉能再来……”

    “公孙相国此言,在下很是赞同,天下什么药都有,唯独没有后悔药吃,想必公孙相国幽禁于此,狱卒偶尔也会透些消息。眼下黑巾军气数将尽,各国诸侯皆在厉兵秣马司机出兵,围歼黑巾剿灭余孽。

    咸国如今已是兵强马壮,钢刃兵器人尽皆有,十余万精锐配以精铁钢甲所向披靡,大军西进在即,但在下不忍黑巾治下百姓再遭劫难,故而希望公孙相国能回头是岸,替我王秘密出使黑巾,说服雄论道弃暗投明,以免生灵涂炭徒增伤亡,不知公孙相国意下如何?”

    “你想令我当说客?”

    “正是。”

    “你就不怕我泄漏咸军机密,再次出卖大王。”

    “怕,在下当然怕。不过即便相国出卖了消息,对我咸军而言,不过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且不说咸军精锐老卒十数万,戴甲四十万众,不过是徒增一些伤亡罢了。

    不妨告诉相国,本侯南征金雪狄人,屠其军民不下两百万,兵戈所致之惨状,无不令人发指惨绝人寰。本侯正是不想复见中原百姓涂炭,故而希望雄论道弃暗投明回头是岸,否则诸侯围剿之下,必是血流成河。

    最后,本侯相信相国天良未泯,雄论道虽然不择手段,但比之愚论派的丧尽良田泯灭人性,雄论道不失门派风范,如若此时迷途知返,我咸国尚可留雄论道一线生机,但如若执迷不悟,诸侯联兵之时,即是雄论道覆灭之日。

    数百年来,被灭门派者数以百计,诸侯国不会在乎雄论道一派之生死,相国作为雄论道者,难道不该为雄论道谋一条后路吗?”

    “呵呵哈哈……”

    公孙岳突然咆哮,百里燕不解,追问道:

    “公孙相国何故发笑,难道是觉在下是在做作演戏不成!”

    “晚矣…晚矣……长陵子怕是早已亡故,雄论道此时多是激进之辈当道,焉能再有生路。”

    “公孙相国大可不必如此绝望,据在下所知,黑巾军中主张和谈者大有人在,公孙相国只要说动其一部人马,暗中助我咸军,既是大功,我咸国既往不咎,保其人马家眷性命无忧。”

    “永兴侯此话当真?”公孙岳问。

    “此话当真。”百里燕肯定道:“但凡归附者,不得再信邪说,不煽动叛乱,不复叛咸国,尊我王法,与咸国民同享一应之权利。想必相国应该也读过在下推行之新法《授田法》,咸国能有今日,皆以《授田法》为根本,其实黑巾军乍起之时,如若也能推行《授田法》相似田法,黑巾军未必不能席卷天下。

    然黑巾军主事者,无不是各怀鬼胎心有不轨,挟以歪门邪道妖言胡说蒙蔽世人,各为私欲谋取利益,如广信秦翰之流比比皆是,真正为民者寥寥无几,无不是将百姓当作牲口牛马使唤,焉能得天下,不过是一时之春秋大梦罢了。”

    “唉……”公孙岳一息长叹,满是萧索与无奈:“好吧,罪臣可以试试,不过罪臣还有个要求?”

    “公孙相国请说。”

    “能否放了罪臣门人恭首谦与其家小?”

    “可以,待黑巾之乱平定后,可以将其释放,可去指定之地定居,但不得离开咸国。至于相国你,如若还回来的话,只能由大王做出裁决。但鉴于黑巾声名狼藉,恐不会公开赦免相国,其他的在下仅能尽力而为。”

    (本章完)


………………………………

第675章 梁国好胃口

    公孙岳的去留问题是敏感问题,公开的赦免,并不利于局势向有利于咸国的方向发展。

    谈话持续到晨昏,晨昏之前百里燕只得离开,第二天晚上又与公孙岳谈了一整晚,当年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由此得以浮出水面。

    雄论道长期以谋略纵横中原,替诸侯国出谋划策,谋取政治利益,然内部流派众多,声音并不统一,一直存在另一种很强的声音,既中原的四分五裂是技不如人,金雪狄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金雪狄人更为先进的信仰文明,只有信奉神教,才能凝聚人心。

    于是雄论道主动勾结上了愚论派,一厢情愿的认为中原的四分五裂局面,是缺乏对神教信仰导致的结果,只有信仰神教,才是中原唯一图强的出路。

    其从根本上的忽略了中原版图之大,严重受到当下信息传递和武装力量投送的制约,中央集权不足以控制版图而导致的结果。

    文明的根本差距,不在乎于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信仰什么宗教,而在于如何处理好利益分配和技术发展,调和各个阶层的诉求。

    金雪狄人的宗教,充其量是精神象征性的政治手段,其根本强大在重视教育和军事体系体系发展,以及拥有健全的基础制造能力和肥沃的土地,其贵族体系之腐化,其实比中原更厉害。

    但宗教很好的弥合了贵族利益集团的分歧,同时完善的教育和军事体制,极大的增强了国力,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强硬政策,转移国内焦点,雄论道看到的不过是表面问题,而非深层次矛盾。

    两天后,百里燕安排公孙岳秘密住进永兴侯府,并让赵安陵再探其诚意。

    百里燕本欲让宗伯泰出面,却被其拒绝,百里燕不好强人所难,只得让赵安陵出面,想来宗伯泰定是有什么不便之处。

    而与此同时,晋王也没闲着,王驾从陔陵以东,移往了云节,与北军会师,并且每天还要陔陵供应冰块数十石。

    长孙国的水军进入关凌河不久,代梁天子出使会盟的是安泰侯姬通,随行的有其子姬康,百里燕外甥李懿,先行到了陔陵,咸王在东门设礼台,由太子出面,以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