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赵逊此前是大都督,下辖嫡系却只有一个右都督钟衡,如今他这个镇东大将军的建制也就配齐了。

    与赵逊长谈之后,百里燕便是去了前军。

    由于尹秧、肥城各五千人马还在路上,大军仍需修整几天。赵逊也没谈到晋军部署。如此看,赵逊也担心再多说什么,被鼎炀侯拿到把柄,他再强顶,怕是很难保住百里燕。

    一路步行来到前军,找到姚盛军帐,守备军帐的亲兵都认识,一见面便是向百里燕打起招呼:

    “校军郎,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百里燕拱了拱手,很是坦然:

    “几位大哥,在下如今已不是校军郎,被鼎炀侯发配来姚盛将军麾下充军,还劳烦几位通禀一番。”

    闻讯消息,亲兵颇为吃惊,立即将消息通报给姚盛,少时片刻姚盛来到帐外,略施一礼道:

    “见过校军郎。”

    百里燕苦着脸摆了摆手:

    “在下已非校军郎,姚将军不必如此。赵将军令在下前来充军,还请姚将军提供方便。”

    “此事赵将军已知会于本将。只是……”

    姚盛一脸难色,百里燕知道肯定有情况:

    “将军但说无妨。”

    “只是本将本部人马原驻尹秧城,由钟衡将军统帅,眼下尚在路上。本将麾下皆是新兵,除个别百夫长、都统外,中下武官连同兵卒皆是新兵。虽然赵将军吩咐末将,但也实难将校军郎安排的更周到。”

    百里燕闻讯诧异,忙问道:

    “前军怎会都是新兵,老军呢?”

    “被鼎炀侯抽调至了中军,故而前军并无多少老卒充任。”

    看得出,姚盛在担心,前军如此安排,怕是首战不会有利。

    通常情况前军人数只占大军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中军占有兵力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中军之内设有左军和右军,故而兵力是最多的。前军兵力亦由中军补充增调。

    而前军作为大军先导,首战意义极大,即便兵力不强,也该有攻坚力量。眼下前军精锐系数抽调至中军,而全是新兵,这意味着前军成了炮灰。

    如果只是炮灰也就不用说,咸国连年打仗,兵源严重枯竭,许多兵员大多都是被迫充军,年纪普遍在十八以下,四十以上,四十以下的青壮年并不多。

    反观晋军,都是壮年兵,新军也有,占比却不到三成,且新军年龄也以十六至二十五岁的青壮年为主。咸军正好相反,七成是新兵,都是老弱病残。

    现在鼎炀侯抽调精壮兵力集中中军,让老弱病残去打头阵,照这么个打法儿,就是打赢了,咸国的有生力量也会消耗殆尽。

    人永远是战争和一切力量的根本,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如果男人都打光了,女人也就只能给晋国做鸡。

    想到这里,百里燕不在再多说什么。

    他也知道,自己说了也没用。自己也没必要操这份心,等这仗结束,不论输赢,自己会找个地方开个医馆度日。什么军国大事,什么壮志雄心,杀来杀去,都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一路随姚盛来到军中,除了个别都统,其他都是新调来的武官,姚盛也不认识,百里燕更谈不上认识。最后他被安排到一个叫江湛的百夫长麾下。

    江湛的年纪不大,也就是二十五岁左右,脸上胡须不多,但看起来更像三十出头的中年人。

    江湛之前是伍长,其实平民大多能做到什长已经是很不错,百夫长一直是是军中的中坚武官,多要三十左右,或二十七八的年纪,一般由下层老兵升迁,二十五岁坐上百夫长,不说是普遍现象,但也占了百夫长数量的两成以上。

    眼下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武官,江湛由于在肥城一战中率先由南门带着四个人杀入城中,破格从伍长直升百夫长。

    “江湛,魏贤乃赵将军心腹,因触怒了鼎炀侯,被贬至军中为卒,你不可因此怠慢于他,你可清楚。”

    “属下明白。”

    与江湛一番吩咐,姚盛转向百里燕:

    “魏贤,江湛乃百夫长中不多的猛士,你在他麾下,想必不会为难。”

    “谢姚将军。只是在下希望拿回自己的佩剑与长枪,不知将军能否行个方便。”

    “举手之劳,本将片刻便令人取来予你。”

    “多谢姚将军。”

    百里燕深施一礼,姚盛又问了江湛一些军务,随后便是离开了营地。

    待姚盛离去,江湛上下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比他还高那么点的青壮:

    “你今年多大。”

    “在下今年十六,歧国人,曾在晋国待过数年。”

    江湛好似很是吃惊,眼睛瞪的很大:

    “岐人?岐人为何来咸国充军。

    “是你们抓来的。”

    “可观你举止斯文,读过书吧。”

    “回禀百夫长,读过几年。”

    “那你可会拳脚。”

    很显然,江湛看出来了,百里燕十六岁便是比他还高还要健壮,显然应该练过拳脚。

    “是的,在下自小练过些前脚,善于枪术。”

    “那你好端端的,是如何得罪了鼎炀侯。”

    “事关军机,在下也不好说明。”

    “也罢,随我来吧。”

    一路跟随江湛前去营中,路上其又问了不少,也说了不少。

    江湛这个百夫长眼下并不满员,麾下只有七十六人。

    一个百夫长下辖十个什长,每个什包括自己在内是十个人,一个什有两个伍,每一个伍有五个人。

    设一个伍长,编制四个兵卒。另一个伍,只有四个人,但包括什长在内,这个伍就是五个人,因此一个什是十个人。而一个百夫长,麾下满编就是一百零一个人。

    江湛这个百夫长,连他自己在内只有七十六人,加上百里燕,也只有七十八个。

    百里燕最后被安排进的伍只有三个人,伍长是一个已经五十一的老头子竹生,另外两个一个才十六,叫马平,另一个叫“萧”,没有姓氏,才十五,都是老弱病残。

    “竹生,这是赵将军安排来的心腹,因触犯了军法送来充军,你好生照顾。”

    竹生蹲地上抬头看了眼百里燕,接过江湛的话说道:

    “赵将军,哪个赵将军?”

    “镇东大将军赵逊,赵大将军。”

    “竹生不屑的撇了撇头说:

    “都来充军了,还嫌命短,早晚是个死,何谈照顾。”

    “这我可管不了,总之是姚盛将军吩咐下来的军令,你就看着办吧。”

    说罢,留下百里燕,江湛便是走了。竹生从地上站了起来,马平、萧二人围上百里燕。

    “看你一脸书生气,想来将军身边是个不小的官儿吧。”竹生问道,言语间咳的厉害,因该是年纪大了,肺功能跟不上。

    “算不上什么官,只是一个校军郎。”

    “校军郎?什么是校军郎,老夫怎从未听说过,马平,你听说过?”

    竹生问道一脸稚气未脱的马平,马平摇着脑袋:

    “没听过,不过魏大哥你识字吧。”

    百里燕看了看这个马平,比自己足足矮了大半个头,一脸稚气未脱,现代社会中他只是个孩子。

    “识那么一点,怎么,你想认字?”

    “是啊,爹爹说要是认字,就不会沙场上充军了,可以将军帐下听用,魏大哥一定是识字才被赵将军赏识的吧。”

    马平张口闭口就是“魏大哥”,显然在他眼里,百里燕应该有十八九,事实上百里燕只有十六岁,仅仅是他的思维超越了时空。

    三人连番问了许多,都是之前江湛问过的内容。

    倒是那个没有姓,叫“萧”的,一脸的清秀和稚嫩,看起来骨瘦嶙峋弱不禁风,比马平还要矮些,好像风都能把他刮倒一样。

    胸口却挂着一把与之格格不入的青铜短剑,他不怎么说话,始终瞪着水汪汪的眼睛瞧着百里燕。

    “你叫萧吧。”

    百里燕问道他,萧点了点头,轻亨了一声:

    “嗯。”

    这时竹生说道:

    “他才十五,没见过什么市面,上次打肥城,差点被自己人的马踩死。”

    “是嘛,他太小了。”

    “唉……”竹生又叹了口气,坐回了地上说:“他也不小啦,我们村里连十三的娃娃都充了军,再这么打下去,怕是咱们咸国可没人接种了。”

    竹生态度悲观,他和马平、萧都是被强征的役兵,来自不同郡县的村子,被征召后只操练了两个月就过了江。随鼎炀侯过江的新兵,都是年满十五以上,许多留守本土的新兵,十六以下的占了多数。

    按说十四岁开始登记,征兵最低只能征发十六以上的人入伍或者人夫劳役,其中还不算十六岁,也就是年满虚岁十七,才能充军。实际上咸国连年战争,成年人战死者甚多,即便能活到战后的,伤残占了大多数。


………………………………

第78章 血战杜阳(7)

    这个年头一旦残疾,基本上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即便是女人,也不愿意给残废传宗接代。

    现实当中,由于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绝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女人需要劳力养活他。对于一个残废,既不能种地,又不能养活家里缴纳赋税,当然也就没有女人愿意给残废传宗接代。

    咸国本土因为缺乏民夫,竹生这等五十岁的老夫都要披甲上阵,后方已经开始征召三十岁以上生育子女的妇女充当劳役,给军队运粮,具体数量不详。

    前番尹秧城给围困肥城的陆敬大军运粮,百里燕是看到的,尹秧城出动了驻军以外,还有民夫,因为韩合攻城死了不少男人,民夫当中妇女占了六成以上。

    想来咸国本土还没到这个地步,但妇女都上了前线,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但战争打到这个地步,他鼎炀侯却还在为了自己的战功,拿整个咸国的国本做赌注,他难道就视民间疾苦不见,就没有点怜悯之心?

    百里燕(既魏贤)想不明白,他现在也不想去思考。命运似乎是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眼看着逃过一劫,却不想又坠深渊。

    眼下大战在即,他还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沙场厮杀。至少自己是没想过会是一个大头兵,被作为炮灰去冲锋陷阵。

    中午之际,姚盛让人送来了自己的行李,说是行李,大多在尹秧城,随军其实就是几套换洗的衣服和一根铁枪,一柄铁剑。

    一个什两个伍,其中一个四人伍配备的是长枪,五人的伍配的是青铜短剑。除此之外,一个百夫长下还有藤牌仕。而弓箭手有专门的百夫长率领,集中使用弓箭手。

    竹生想是没见过铁器,拿过铁剑看了又看:

    “我说魏贤啊,这铁器兵刃可非寻常人能用,你在赵将军跟前,不是普通人吧。”

    “铁器早晚要遍及全军,不过当下确是稀奇了些。至于在下,眼下就是一个大头兵,没什么了不起。”

    竹生没见过铁器,他的腰间也就是插了一把青铜剑,一时间也引来了不少其他兵士围观。

    这时百里燕所在仕的什长奎发也走了过来:

    “魏贤,此剑不错啊。”奎发抚摸着剑身,口中是赞口不绝。

    “肥城一役缴获不少,怕是现在都在中军手中。”

    “是嘛,你在赵将军那里定是消息灵通,你说这一仗咱们能赢吗。”

    百里燕其实对这个问题很感冒,他知道,这一仗肯定赢不了,即便赢了,今天站在这里的,多半都会战死。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只有胜负那一天才会知道,如今多说也无益处。”

    奎发笑了笑,又把剑还了回去:

    “读过书的随便说几句都有道理。走,马上就论咱们开饭了。听说要开仗了,今天开始有肉吃。”

    大家听到吃肉,眼神都变得不一样,充满了溢彩和渴望,也许在大头兵看来,吃饭是他们一生中活着唯一有意义的大事。除了吃饭,就是种地纳税服徭役,现在要他们拼命,肉食显然是莫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意味着战争的迫近。

    一如既往的去排队领饭,饭量也确实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准。

    中午其实就只有一张直径很大的厚光饼,外加菜梗,但每人还是发了一块肉,肉块不大,也就四两左右。

    但讽刺的是,这肉还是当初伏击姒昌时留下的战马,当时就死了三千多匹,缴获四千多匹。这些肉,就是那战死的战马。

    回到自己的营地,坐在营帐外,百里燕和所有的大头兵一样,蹲在地上嚼着光饼,其他人难得吃肉,狼吞虎咽的把马肉给先吃了,然后开始嚼光饼就着水往肚子里吞。

    这时身旁坐着的萧,眼巴巴看着百里燕手里拿着,但没有吃的马肉,嘴里不停的吞着口水。百里燕到那分渴望,把还没吃的马肉递给了他:

    “给,吃吧。”

    萧摇了摇头,又看了眼自己,目光中充满了渴望,同时隐隐还有一分惧色。

    “吃吧,我不太喜欢吃马肉。”

    “魏大哥真的不吃吗。”

    萧的说话声很小、很细,充满了阴柔之气,像是二姨子。

    “真的,我不吃马肉。”

    百里燕当然也想吃,当真要吃肉,有的是办法,但萧这么个孩子哪里去弄呢,说不定还会被兵霸给欺负。

    也许是极度的渴望,萧接过手中的马肉,低着头啃了起来,他的怀里,还躺着一口都没吃的光饼。

    “慢些吃,别噎着。”

    “嗯,魏大哥是个好人。”萧挪了挪身子,更加挨近百里燕身边。

    “好人?你怎么知道大哥是好人。”

    “大哥给萧吃肉,就是好人。记得刚刚过江的时候吃过鱼,却给坏人给抢了,还把我的饼也抢了。”

    萧说的很无助,他说的那顿鱼,就是鼎炀侯刚刚抵达尹秧城当天夜里吃的那顿鱼。是晋军退走之后,尹秧城为了补充食物,忙了一个多月的咸鱼,结果却被鼎炀侯一声令下几个晚上十几万大军都吃光了。

    其实那点咸鱼,根本就不够十六万人吃,萧这种弱不禁风的小兵,遇到强蛮的兵蛮,肉肯定是保不住的。加上伙食减量,兵蛮抢夺其他兵士口粮的情况屡见不鲜。

    吃完了马肉,萧舔尽了食指,脸上洋溢着幸福,就因为一块肉,能让他满足。

    “萧,告诉魏大哥,你为什么没个姓呢。”

    “爹爹就没有姓,萧也就没有姓。”

    “原来是这样。”

    百里燕不免有些伤感,这时萧又问:

    “魏大哥识字,大哥给萧取个姓吧。”

    萧渴望着看着他,百里燕有些无措。

    这个时代,姓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普及,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姓氏,一方面是不同地方的风俗,一方面是文化水平太低,有的则是因为犯法,被除隔出姓氏,像犯法的奴隶后代,也不准有姓氏。

    想到这里,百里燕浅然一笑:

    “姓是一家的大事,魏大哥怎么能给萧随便就取个姓呢。”

    “可魏大哥识字啊,魏大哥是读书人,读书人一句话就能治国安邦,所以读书人就是大能人。”

    从萧的眼神里,百里燕看到崇拜,对知识分子的崇拜。

    也许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确实比任何职业都更受尊重,所以在萧看来天经地义的事,在百里燕看来难以理解。如果姓氏都能随便起,其实跟认贼作父没什么两样。

    继续吃着那张光饼,萧挨着百里燕更近,也许在他看来,百里燕就是一个能人。

    此后几天,肥城、尹秧城的一万人马赶到骇穗,至此咸军人马总数超过十二万,在继续修整三日后,大军开营向东进发,全军进入战斗状态。

    骇穗到杜阳不过半天路程,但愣是走了一天,距离城外三里扎营。由于已经不在赵逊帐内,百里燕对晋军布防一无所知,仅仅只能通过目视观察。

    晋军大军在杜阳城以东,而没有部署在杜阳城的南面或者北面。而是在杜阳城以东的城下东北、南北两个方向都有营寨,这意味着韩合是将大军一分为三,呈品字形布防,三营互为犄角,不论咸军攻击哪一点,都能获得另外两营的增援。

    更糟的还在于咸军由西而来,而韩合大军扎在杜阳城东面的城墙下,如果韩合采取坚守城外大营策略,这意味着如果咸军从西面开始攻击,就必须先攻城,才能再攻打杜阳东门城墙外的晋军大营。

    但攻击大军如果从南北城墙外围走,又遭到城墙上晋军弓弩手攻击,不等攻击到晋军城外大营,士气便得受挫。

    但若是调整大军部署,从南侧或者北侧发动进攻。就必须又攻城墙,同时又打晋军城外大营,无论采取哪一种攻击方式,咸军的损失都会比晋军高。

    当然,理论上咸军比晋军多三万多人,但眼下晋军的态势,咸军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更何况晋军少说还有三万的骑兵机动,咸军攻城如果陷于胶着,就有可能被背后一击。

    韩合作为晋国为数不多的老将,城外摆两个大营,与城池互成品字,如此咸军根本没可能知道晋军中军是在城内还是城外。

    咸军下寨的黄昏,鼎炀侯在中军帐召开会议,磋商攻城一事:

    “诸位将军,现晋军分别于杜阳城下东南、东北扎营,诸位将军有何高见。”

    话音落下,陆敬上前了一步说:

    “启禀鼎炀侯,晋军以城墙为依托,城外扎下两处大营,形成互为犄角之势,我军贸然由西攻城,定然遭晋军城墙牵累。末将以为当将主攻方向改为城南或城北,同时择晋军城外一营强攻。”

    “即便如此,我军依然要攻城的同时,攻击晋军大营。本侯以为,应引诱晋军离开杜阳城下,而后再战。”

    鼎炀侯不打算强攻杜阳城,而是异想天开的让韩合离开杜阳城保护,在城外大家拉开架势开干。

    这时赵逊说道:

    “张将军,本将以为,当务之急应当摸清晋军中军所在,而后出其不意先击溃其中军而后再歼灭晋军。”

    “难道晋军中军不应当设在城中吗。”鼎炀侯反问。

    “怕是韩合不会将中军设于城中。”

    “莫不是又是魏贤未卜先知告诉了赵将军!”鼎炀侯讽刺道,其他人随声附和。

    “本将并非虚言,倘若将中军设于城中,晋军城外大营若被击溃,我军便是对杜阳城形成包围之势,中军设于城中,韩合难以逃脱。若是设于城外,我军便会认为韩合定按常理将中军设于城内,我军只能强行攻城。

    且杜阳城外有晋军两座大营,其一便是晋军中军,我军难以判断真假,如此更加迷惑我军。因此当务之急是查清晋军中军所在,而非引诱晋军离开杜阳城,怕是韩合不会轻易离开杜阳城下。”


………………………………

第79章 血战杜阳(8)

    正常情况,两军主力在城下决战,如果城外有大营,中军肯定安置在城内,因为城内肯定比城外安全。

    但杜阳城实在太小,装不下十万人,那就只能把大营扎在城外,这样一来韩合的中军在什么地方就成了未知数。

    赵逊一言既出,不少将领认为有理,不乏赞同之声。这恰恰又是鼎炀侯不愿见到的结果:

    “那依赵将军之言,我军当如何找出晋军中军大营。”

    “佯攻杜阳城,主攻城下晋军大营,以此查明敬军中军所在。”

    “那赵将军可知,我军若从西、南、北三处攻城,将牵制我军多少兵马,若是晋军骑兵反扑,我军岂非全军覆灭。”

    “本将知道,但韩合是绝对不会离开杜阳城下。”

    “你怎就知韩合不会离开杜阳城下,本侯已经设计,五日内便令晋军离开杜阳城,与我军决战。”

    鼎炀侯此言一出,帐下众人面面相觑,右都督钟衡跨出一步拜上一礼:

    “敢问鼎炀侯,如何引得晋军离开杜阳城。”

    “你便是右都督钟衡将军吧。”

    “正是末将,不知鼎炀侯有何妙计。”

    “明日再向杜阳城移营一里,而后以穴攻夺取杜阳城。”

    “穴攻!”钟衡诧异,又问道:“穴攻非一日所能成,怕是我军迟迟不攻城,晋军便可能发现我军迹象。若是趁夜来袭,这如何是好。”

    “因此本将决定,明日移营后,只佯攻杜阳西城,同时挖掘地道通入城内。一旦地道挖通,便改佯攻为实攻,先拿了杜阳城。杜阳城一旦被我军攻克,晋军便不得不决战。”

    鼎炀侯对拿下杜阳城胸有成竹,他打算一边佯攻城墙,一边挖掘隧道里应外合,一旦拿下的杜阳城,晋军又屯于城下,韩合逃都来不及,只能被迫决战。届时咸军占据杜阳城,晋军必败无疑。

    穴攻战术最终得到多数将领赞成,赵逊、钟衡、姚盛等人没有表态,其实是心里没底。

    于是散帐后回营路上,钟衡就问到赵逊:

    “赵将军,鼎炀侯穴攻一计真能拿下杜阳城?”

    “难说,不过除此之外,本将也想不出其他既能避免攻城,又得避免野战之战法,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