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贤弟只知其中之害,可知其中奥妙所在。”

    “奥妙?有何奥妙!”

    赵安陵不解,百里燕接话道:

    “不错,既是以出卖歧国为饵,如何能避免失信之害。”

    “侯爷可觉得用歧国换取长孙半壁江山,卫国可否有此野心。”

    “嘶……”百里燕闻讯一怔,隐有所悟,忙又说道:“先生是说,倘若本侯与卫国约定卫国从此不再犯歧,卫国必然笃定咸国会见死不救长孙,进而暂时放弃东进,而全力北上攻打长孙!”

    “正是。卫国东进将遭徐、志、咸、长孙四国从南、北、东三面夹击,尽管长孙羸弱,但局势对其并不利。但倘若能将北线长孙彻底击溃,卫国将能腾出手来集中兵力东进。

    因此只要令卫国相信侯爷愿以歧国安危换取咸国见死不救,此计可成。”

    “哦……我明白了。一旦卫国全线北上,势必将获取长孙国以西的海岸线,梁国从此将被卫国三面包围,此局面断然不是梁国所愿看到,因此梁国明面断然不敢与卫国抗衡,但暗中必然求救于其他诸侯,届时以天子名义撕毁与卫国密约,那就由不得本侯了!”

    “侯爷英明,正是如此。而且竞价之法对歧国丝织品十分不利,歧国必然要向侯爷求援,侯爷可籍此卖给人情给歧国。”

    “不过这样一来,可就害惨了歧国,卫国日后定会报复歧国以泄私愤,纵然有晋国驻兵,但晋国不会为此出头。”

    百里燕新生恻隐,赵安陵接话说道:

    “在下倒是有一计,可令歧国化险为夷。”

    “哦,赵先生快说。”

    “晋国在歧国有驻军,其虽不会为歧国出头,但歧国每年向晋国纳贡,歧国被卫国欺压,晋国同样会因此受损,因此侯爷可在此之前加强与歧国与西海诸国贸易,增加歧国税赋,歧国税赋增多,则晋国收益。

    卫国找以国泄愤,晋国倒手利益因卫国而受害,以晋王秉性定不会忍气吞声。势必挟中原战胜之余威向卫国施压,如此歧国可避此祸。”

    “安陵言之有理。”宗伯泰肯定道,接着又说:“晋王颇爱脸面,而好蝇头小利,此法不失为妙计。若能在三两年内提曾与歧国贸易,晋国从中收益不会坐视不理自己受损,此法可行。”

    “既如此,本侯尽快调整外贸事宜,以求尽快提曾歧国贸易。”


………………………………

第850章 “歧”货可居

    其实歧国并没有太多独特的商品,歧国与咸国大致在一个维度上,歧国有的咸国基本都有,相反歧国每年对咸国所需的生铁、钢材、铜器、布匹以及其他产品需求巨大,但歧国人口三百余万,消费和资本产出同样有限,其国内贵金属硬通货在贸易活动中多数被输往了咸国,经济潜力已大幅削弱,如此注定了歧国是贸易逆差国。

    要在短期内提曾歧国经济实力,只有经济输血和扩大对歧国的商品进口。

    但考虑到歧国海路太远,生产力低下,普通原料将因运费而失去与他国的竞争力,要从歧国找到合适的进口商品,着实不太容易。

    最立竿见影的只有将歧国铜钱与咸国新币按有利于歧国的汇率强行挂钩,由此从咸国输往歧国的商品将会因为汇率而低得多,歧国可作为咸国在西海的外阜而受益,同时百里燕以更低的价格向歧国出口,进一步稀释运费和汇率的损失,歧国将由此受益。

    定下方针,三人着手将计划量化,但如何增加歧国商品进口,仍困扰着百里燕,很显然不能明知无利可图,而强行增加进口损害自己的利益,贴钱也不是这样倒贴的。

    于是第二天散朝后,百里燕找上丁肃了解详情。

    丁肃及其子弟多年前一直跑在各国替百里燕开拓西海,百里燕也不亏待他,每年给他大量的商货供其转手销售,税金司那里也打了招呼,多给点税收上的实惠。

    如今丁肃老了,几年前从西海回来后就一直窝在陔陵养老带重孙,生意都交给了子孙打理,其对西海和西蛮国情况了如指掌,歧国之事还得问丁肃。

    “丁财东,近来可好。”

    “托侯爷的福,一切都好。就是儿孙常年在外,我这把老骨头放心不下呀。”

    “是啊,为人父母总有割舍不下的牵挂。日后若有机会,本侯给你儿孙按个肥差如何。”

    “嗨……如今老夫家财万贯,还在乎那一官半职的肥差。侯爷与在下当年都是从死人堆里一起逃命出来的,都到了我这把年纪,有如此财势,再多的金银也换不来多活几天啊。还是算了吧,老夫的儿子老夫清楚,他不是做官的料啊……”

    丁肃推掉了好意,隐隐让百里燕感到丁肃已经遇见到太子登基后的权利更迭带来的政局动荡,他不想因此而受牵连。

    想到这里,百里燕未因此而生怒,转而说道:

    “丁财东,在下今日前来是有一事请教,还望丁财东如实相告。”

    “侯爷言重了,只要老夫知道,定知无不言。不知侯爷所问何事?”

    “想必丁财东也知道,我咸国历来是向歧国售货多,而购货少。我想请教丁财东,歧国可有何独特商品为我咸国所没有之物?”

    “原来是这样啊,这个老夫到时要好好想想……”丁肃老态龙钟的盘坐着,驼着背很是努力的在想,片刻后说道:“说起来老夫当年去歧国多次倒也了解,但歧国气候于我咸国大体相仿,因此歧国所有之物我咸国也有,要说咸国没有而不可或缺的倒是有这么几样,一是歧国的染料,二是胶漆,三是缆绳和渔网,这三样是我咸国所不及的。”

    “歧国的胶漆在下倒是有耳闻,坊间皆云天下有三美,歧国的女子,歧国的染料,还有歧国的胶漆,其胶漆天下无双,王宫大内所用之胶漆皆产自歧国。然此种胶漆价格腾贵产量甚少,不足以大量购买,很难将其做大。丁财东可知为何?”

    “具体为何老夫也不清楚,但侯爷可知为何歧国的染料多数卖不到我咸国?”

    “丁财东这么一说,倒是想起来,瑞田所用染料半数需从外进口,但唯独没有歧国染料。要说歧国染料天下最好,但其路途遥远,即便运到咸国价格估计也不会便宜。”

    “此乃其一,其二是这歧国染料以花草制取,不能久存。少则三月多则半年就要变色,如若坐船渡海,其变色更快,根本等不到上岸,便悉数变黑变绿,难以再用。

    因此歧国染料都在西海使用,甚至很难进入卫国境内,正因其难以保存。”

    说话之际,丁肃唤下人取来几块咸国的丝绸与染色棉布递给百里燕继续说道:

    “侯爷您看,这便是歧国的丝绸与染色棉布,其颜色艳丽鲜活,且手感也要比我中原和咸国的同等不料柔软的多。”

    “嗯,确实。颜色的确好看,这上等蓝绸的看着就和宝石一般艳丽,莫非就是歧国染料的功效?”

    “正是。这歧国染料用三墨草泡制榨汁而成,头道汁水便是这宝蓝之色,第二道汁添入胭腮花,可调处艳红或是烟粉,最后榨尽第三道汁掺入三墨草的种子碾成的粉,可调出靛蓝、灰、黑三色,具体怎么调的老夫也不知,但三墨草就能变出七八种颜色,道道艳丽如新。”

    “那可否从歧国引入三墨草种植为我所用?”百里燕问道。

    “若是可以,早就被偷走了。此草只长在歧国三墨城与附近县城,离开此地,此草难收奇效。此前也有诸侯觊觎三墨草将其偷走栽种,但均未如愿。

    此外三墨草榨汁调色之法只有歧国内府知道,外人即便得到了三墨草也没用。”

    三墨草应长于歧国三墨城而得名,是一种天然植物染料,着色力强不易脱色,对人体无刺激。三墨草所含的化学成份对温度极为敏感,不同温度遭遇不同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不同的颜色。

    因三墨草中含有天然不易氧化的胶质物,由三墨草染色而成的面料颜色鲜亮柔顺,特殊的胶质与丝绸蛋白结合后附着于丝蛋白表面,令丝绸更抗腐蚀与磨损,静态下的保存时间更长,更为耐用。

    由于歧国路途遥远,而三叶草所含的天然化学成份与盐雾和空气接触易于氧化变质,因此歧国的染料几乎不可能运往北海销售。

    同时歧国生产力低下,丝织品和染色布的成本要比中原高得多,咸国的商人更倾向从梁国购买最优质的丝织品贩入国内,因为梁国距离歧国更近,使用的歧国染料更多。

    攥着歧国面料思考若久,百里燕突然问道:

    “就无他法可将歧国染料运来咸国?”

    “这恐怕很难,如果能运,早就运来了,这不是半道就变色了吗。”

    “那这样吧,丁财东在歧国应该有外埠吧。”

    “有,经由歧国去往陈国的海路,侯爷有何吩咐?”

    “你先令人知会在歧国的外埠,只买一百石歧国三墨草染料,记住,所有颜色都买一些,凑足一百石。等咸国官船抵达歧国后在下订单买新鲜的染料。届时船上会有铜皮铜,将染料尽数倒入铜皮桶中即可,其他的都由本侯负责。”

    “侯爷您真要运呐。”

    “嗯,这就不用丁财东你操心了,此番若是能成,日后歧国染料的进货,就交由丁财东专营。”

    “诶呦,官府每年的染料数额巨大,日后瑞田扩大染布,歧国的染料可不少啊。老夫什么忙也没帮上,就白得如此生意,委实不妥呀。”

    “没什么妥不妥的,此事就怎定下,钱款由百货堂出。”

    “那好,老夫今日写信差人送去歧国尽快办妥。”

    棉纱织成的棉布仍需染色后贩卖,尽管当下没有花布,但颜色的好坏和布匹的品质依然左右着布匹的销售。

    当下染色以有色矿物石料和植物染料为主,如硫酸铜是常见的蓝色染料。矿石染料着色差往往有微毒,在技术并不发达的当下微量的毒性基本被忽略,但矿石染料易生产便于使用,成份稳定不易变色,但会褪色掉色,但适合大量生产使用。

    而植物染料需要大量种植和收获,大量消耗可耕种的土地和人工,同时提取植物染料需要研磨和热水熬住,耗费的人力工时极大,因此成本高于常见的矿物染料。

    同时植物染料的化学成份并不稳定,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从而变色,因此植物染料或是制干粉保存,无法制干保存的液态染料大都就近获取就近使用,也可存放于大型的瓦缸中用木盖压石闷死,尽可能避免与空气接触。

    歧国三墨草染料属于胶质染料,无法将其制干成干粉,保质期远短于其他液态植物染料,这意味着其中含有的化学成份更容易与氧气和海上的盐雾结合而变色,而使用冲压成型,镀有搪瓷的密封铜捅用于转运染料,可杜绝氧气和盐雾的侵蚀。

    与丁肃敲定染料之事,百里燕又详细了解了歧国的缆绳渔网和胶漆。

    除染料外,歧国特产一种特殊的麻丝,此种麻丝其实是一种树棕,棕丝长达三米以上,质地坚韧拉扯不断,常用于制作船用缆绳和大型渔网,也用于制作弓弦。

    东西虽好,却和三墨草一样,气候环境的差异很难引进种植,仅有西海歧国和陈国有出产,当下技术几乎不存在改良引进的可能。

    由于国内有满足性能的其他产品,咸国官府很少引进此种麻丝制品。但日后使用大型风帆船,缆绳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传统缆绳要达到强度,只能以不断加粗获取性能,如此无疑将变得更重,使用质地性能更好的缆绳将减轻更多的重量。


………………………………

第851章 竞价风波

    此后数日陔陵一直风平浪静,咸国的不作为让各国加快了私下活动,外朝也不安分,每日上朝必提交易,似乎不做生意满朝文武都不能活了一样。

    但在五月初二这天下午,穆尼突然宣布竞价交易,消息迅速在陔陵引发轩然大波。消息很快传入宫中,传到国政监:

    “永兴侯,永兴侯……”高勋边走边喊,匆忙来到百里燕身前:“刚刚得金雪狄人消息,他们提出各国同时交易,谁价低谁得交易。而且先交易次等货物,最后交易上等贵重货物。”

    “还有这等事情!”百里燕故作吃惊,接着又说:“消息确切吗?”

    “确凿万分,是他们来人知会的外执府,多半其他诸侯也得到了消息。我方才粗略算了一下,若是竞价交易,我咸国可要亏大了呀!”

    “别慌别慌,诺大人呢?”

    “诺大人还在宫外与列国交涉,应该也知道了消息,此时多半正在赶回宫中。”

    “那暂且先等等吧,等诺大人回宫商议之后再做安排。”

    “也罢,若是大王得知消息,还不知道如何震怒。”言毕,高勋负手身后来回踱步,边踱边说:“真没想到金雪狄人会出此下策,这下可坏事了。各国竞相压价之下,我咸国损失巨大,这可如何是好。”

    “高大人莫忧,眼下还不至于太坏。”

    百里燕安慰道,高勋不解忙问:

    “大司农何出此言?”

    “高大人你想,穆尼向我咸国通商,他岂能不顾及我咸国脸面。”

    “那又如何,他一个蛮人,岂会为了中原诸侯让利。”

    “让利是断然不会的,但竞价之法却能打破眼下僵持局面。而且他们不也说了吗,先交易次等货物,后交易上等货物。我咸国产量最大货物当属棉布,能与我咸国竞价者绝无。”

    “可棉布利少,绫罗绸缎才是换取金银的大头啊。”

    “国库有官营织造坊,每年产量可观,这些年积攒了不少库存,价格与梁国不相上下,足以赚回不少金银。此外我咸国所产诸多货物尽数被我垄断,金雪狄人只能向国采买别无二家。”

    “这话是不错,可太子那里怎办。咸国的绸商人多数与太子较好,如此巨额交易竞相压价,绸商们断无法与梁国争利,最后分文不得,受损的还是我咸国。”

    “但凡是没有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退一步而言,竞价之法打破了眼下僵局,令我咸国不再如此被动,仅此一点,非是金银所能换来。”

    “那绸商们怎办,这些绸商无不是勋贵豪户,与太子关系匪浅,若分文不得,岂不令太子颜面扫地。”

    “竞价之法乃金雪狄人所提,与太子何干。况且买卖交易价低质优者得之,谁让他们本钱高产量低。更何一匹绸利润惊人,中间的利润何其之多,他们只需降下些价格同样能将货物卖出。”

    棉布从棉花变成棉纱、棉布、染色布层层道道工序并不比养蚕少。相比养蚕的工艺和原料都集中于本国,咸国棉花半数以上仍需从志国、晋国进口,中间被加过多到利润和关税,进口的价格并不便宜,需要最后平衡国内棉的价格,纺制成棉纱织布。

    就人工和生产周期,当下棉布的所需付出的单位人工和原料、物流成本与蚕丝相差不是很大,显着成本差异在织机和养蚕的规模,棉布织机和纺纱机的效率确实要远高于丝织品的织机。

    纺纱和织布环节各只需要一人,而生丝变成熟丝过程的烧丝、纺丝线需要三人,一人下料,一人烧丝,一人纺丝。织造环节普通丝织物织机最少需要两人,如是锦、缎等提花高级面料,则需要四人至五人,而棉布织机不考虑特殊加宽门幅情况下,最多也就两人。即便是改进后的织机,在实现完全机械机器纺织前,两者效率之比的变化并不大。

    由于丝绸耗费人力是棉布的三至四倍,在生产力并不高的当下,丝绸的价格更高是合乎情理的。但棉花受产区路途和关税多重影响,价格居高不下。

    鉴于要将三四千里外志国、晋国的棉花经由水路运往咸国,运输成本将大幅攀升,而船只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每次运输的总量。于是棉花的进口价格又稀释了丝绸的人力成本,因此棉布棉布的成本相对高得多。

    而丝织品的价格受蚕丝和织机产量制约,自然形成商品固有的稀缺特性,当丝织品的总数远少于棉布时,价格往往是其的数十倍,锦、缎更是有高达百倍的差距。当然,锦、缎的生产工艺复杂周期更长效率也更低,更高的价格有其合理性。

    高昂的丝织品价格为不受官府控制的绸商提供了巨额利润,而养蚕需要侵占更多的优质耕地用于种植桑树,腾挪更多的人力养蚕纺丝,从事丝织品的生产活动,丝织品并不能带来基本的必需品生产。在劳动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大量生产丝织品意味着耕地的减少。

    咸国的绸商控制了着大量绝好的土地,同时利用丝绸赚到的利润积攒惊人的财富,巨额的财富既没有充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产业投资,也没有用于开荒种地,弥补种桑侵占耕地的农业损失,而是被囤积在家中伺机而动,当大量资本的聚集在权贵手中时,最终将形成以博取更高资本利润的热钱。

    而当下最大的利润商品,莫过于权利。

    那些依附于太子的绸商和权贵,无不寄希望于太子登基后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特权和利益份额,这就意味着绸商们更愿意将钱投入政治运作。

    当不良资本以瓜分国家和百姓利益为目的展开资本逐利活动,最终将推翻现有一切持续好转的制度和社会稳定,这显然不是百里燕想看到的结果。

    籍此竞价的机会,严厉打击绸商的气焰,剥夺他们一夜暴富的机会,更有利于咸国政局的长治久安,在太子登基之后,不会急速形成新的强大权贵集团。

    而今咸王老迈,权利移交日趋紧迫,高勋处处为太子利益着想,是为日后辅佐太子奠定君臣关系,而不至于太子登基,大规模撤换旧臣雇用新人。

    但在百里燕看来,未免有些操之过急。当下内阁权利稳定,除鼎炀侯外,太子做出任何有悖政权稳定的决意,均不会被内阁通过,要越过内阁发号施令,没有财政和军队的支持,任何重大政治举措均无法实行。


………………………………

第852章 事不关己

    竞价的消息在国政监传的沸沸扬扬,却迟迟不见太子身影,百里燕断定其定是先一步去找咸王商议。

    而与此同时消息发酵的很快,一路传到正在柳湖度假的博源君耳中:

    “什么啊,还有这等事!”

    “是的三叔,金雪狄人准备召集诸侯一起压价交易,先交易次等货物,后交易贵重货品,谁的价钱更低,最终才能做成买卖。”姬通之子姬康飞快说道。

    “嘿嘿,这些蛮人忒不是东西,哪有这般做买卖的道理。”

    “但眼下来看,情势起了变化。而今卫国独大一方,难以约束。若是先交易次等货物,卫国、长孙国将与蛮人先行交易,这可十分不利呀。”

    “贤侄说的不错,这次等货物价钱虽说不高,但购买者甚多,数量很大,相反上等货物价高而产量少,买者多为大富大贵之豪门勋贵,次等货利润并不比上等货少,但所需采买的本钱却会因数量而多得多。

    若是大量金银耗费在次等货物上,用于购买上等货的金银势必减少,而且上等货的压价诸侯要比次等货诸侯更多,蛮人将能用更少的金银从我等手中买走更多的上等货,这一手当真是阴损。”

    “照三叔这么说,越往后对我梁国岂非越不利。”

    “不错,我国出产皆为上品货物居多,其如此作法,便是要分化中原诸侯。”

    “那为何不联手诸侯抵制蛮人压价。”

    “没用的。”姬丰否定道,接着又说:“各国货物本钱皆不相同,只要有利可图,价格低一些,吃下的量也就越多,量越大,价钱上损失的利钱便能补回来。况且此番交易多数以金银计价,而非铜钱。金银比铜贵,如此价格略低一些,仍然极为划算。

    走吧,贤侄速去将懿儿找回来,准备返回陔陵。三叔去见西寰,想必她也该得到了消息。”

    正如姬丰所料,西寰仅比他早一刻钟得知消息。

    “季将军,此事舅舅会如何处置?”

    “属下以为,此事上对我晋国还是有利的,但太子哪里恐怕要有巨大损失。”

    “为何是我王兄得益,本宫受损?”

    “回殿下,我晋国丝织品以中品为主,锦、缎真品丝织物稀少,竞争者只志国与卫国。而中品丝织物我国因北地而受益,因此产量可观,歧、咸、梁、燕虽也产中品丝织物,但多以上等丝织物为主。而蛮人以先劣后优压价购货,我国中等货物价格更低,能先于上等货物出售。

    此外我晋国还有咸、梁、歧、长孙等北海沿岸诸侯所没有的皮毛、辛香料等特产,而竞争者只宋国、徐国、志国、卫国。其中宋国、徐国不足为虑,而卫国产量较少,路途遥远,本钱不会少,能竞争者只有志国,总体而言我晋国此番有利可图。”

    “照将军如此所言,本宫与太子是吃亏吃定了!”

    “咸国以上等丝织品为主中等品较少,且分散于各地权贵手中,而梁国丝织物皆为官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