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开战前百里燕已做部署,就防着志军背后捅刀子,于是提前撤走了技术人员转出了财产,志军若是攻城,两地直接开门欢迎,死守根本没有意义。
马的问题,短期内影响有限,尤其是打下孙国旧地之后,有的是平原和草地,放马还不容易。
志王如此落井下石也在意料之中,唯独出乎意料的是志王敢于借德康这个烫手山芋,这里边少不了公良氏的谋划,还是被其算计了一次,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过公良氏也好,志王也罢,无不与开战前杜锐勋的想法一致,严重低估了咸军的国力,公良修尽管见识了咸军火炮,但那也不过是打的实心弹而已,他若知道一发炮弹能炸死十数人数十人,多半不会敢于如此冒险,甚至还要阻止志王接盘,免遭灭顶之灾。
不过这样也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亲家不给点颜色看看让他心服,待等日后女婿上门再收拾他,可就不太容易了。
当天晚上,虎尾河西侧卫军大营,杜锐勋心急如焚如坐针毡,咸军顶到了河边不说,五天内修完浮桥,一天过江近四十万人口,大炮已经架在到了大营外一字排开正对着卫军营寨,形势陡然从旗鼓相当滑向了万丈深渊。
“杜将军,咸军震天火距离我军最近只有不到三里地,眼下我军震天火多数毁于咸军轰击之下,我军处于绝对劣势,照眼下情势,恐怕等不到志军入境,咸军明日便会攻打我军,还请杜将军速速定夺是战是撤。”
大都督赵措焦急说道,杜锐勋沉声说:
“不可否认,咸军震天火确实厉害,但我军并非一无是处,本帅数日前思得一计,想来可堪大用,遂已经提前命人前往各地调集农具与铜铲,眼下军中尚有些铜铲铁铲数千余件,今夜各军各营即刻开始挖掘壕沟与地洞,越多越好。
明日咸军如若轰击我军,各营钻入壕沟与地洞,若有不足,将人马西撤至咸军震天火射程之外躲避轰击。”
此时杜锐勋才想起要挖掘战壕和猫耳洞,当然很大程度上是百里燕启发了他,让他想到当年咸军曾经在千岳山传授战壕攻势猫耳洞的战法技巧,用以躲避金雪狄人巨石的轰击和空袭,他琢磨着也能对付咸军的爆炸榴霰弹。
众人闻讯计划,胸中为之敞亮,纷纷表示赞同,杜锐勋这时又问护将王谢道:
“志军现在已到何处?”
“恰算起来,距离磐城还有一天,但多数是步军,恐怕未必赶得上咸军步伐。”
“怎会都是步军,志军的骑兵呢。”
杜锐勋窝火的质问道,王谢无奈说:
“距离德康最近的是公良氏兵马,志王为提防公良氏只配了极少的马匹,而公良军因为无战事,因此都在南方喂养,故而一时半会儿无法调集更多的兵马。”
“简直岂有此!”
杜锐勋破口大骂,心里越发感觉不妙。
由于公良氏主力距离德康最近,因此也只能由公良军发兵接管,但怎奈何时间仓促,志王又常年防备公良氏,因此战马方面公良氏只保有极少的骑兵和机动兵力,即便有战马,多数时候都要牵往南方草原放养繁育,战时在召回,因此接管德康的多数是步军。
当然没有马匹可以坐船,坐船更快,但志国水军战力一般,与卫国达成密约也极为仓促,而思水江常年没有警讯,志国水军更多驻扎东线望亲江抵御晋军的入侵,西线思水江的水军严重不足,其中依然还是志王提防公良氏,因此有意给了低配版的小船。
巡逻速度很快,但装不了多少人,火炮更是一门都没有,远远看见咸军一万石战舰一侧二三十多门火炮,吓都能给吓死,哪里还敢装十几二十个人大言不惭的谈接管。
政治行为是要有国力为依仗的,而国力无非是军事经济两手,经济不行军事就得硬,所以还得靠陆军打天下。
:。:
………………………………
第1037章 德康大捷
志军迟迟不到,让杜锐勋极为被动,因此就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拖住咸军:
“各地的挖路掘壕进展如何?”
“回杜将军,正在全力挖断道路以迟滞咸军西进速度。”
“继续加快速度,如有必要,掘河扒堤也要阻止咸军西进。”
杜锐勋料算到,咸军以优势兵力越过德康各地城池,先行占领要津,打通西进通道,遂命人于西进各处必经之路将路挖断,挖掘壕沟,以迟滞咸军骑兵西进。
当天晚上,咸军经由思水江浮桥再渡二十余万人,至第二天上午,思水江西岸咸军接近七十万,第三集团军全数过江,第二集团军渡过半数,速度之快计划之严密,令杜锐勋大为震惊。
这才一个晚上,虎尾河自北向南百余里,自东向西三十里内尽是咸军大营,他无法想像咸军如何能在两天一夜在长一百里纵身三十里宽的正面一夜间竖起十数万营房。
当天咸军过江速度大幅减缓,优先通行马匹辎重,为提高运力,实行单向通行,上午自东向西过河,下午空车空马自西向东通行,同时在第一条浮桥以北两里江面上,开始架设第二条浮桥。至当日黄昏,西岸咸军已增至八十余万。
而与此同时,叶信率第三镇军绕过虎尾河向西突击,同时卢皋第二集团军莫云风部直扑箭鱼滩、江泉、汀山,卢皋、关龙翔率顾中第五镇军向南迂回,绕过虎尾河切断志军北进通道,同时摆出合围杜锐勋态势。
咸军于当日并未炮击虎尾河以西的卫军大营,但百里燕调徐谨所部,北进随叶信部绕过虎尾河从北翼迂回,与南翼迂回顾中部形成南北夹击合围之势。
至下午黄昏时日,叶信率部一路畅通无阻,杜锐勋挖下的壕沟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原因竟也匪夷所思:
“什么啊,还有这等事!”
“是的大将军,咸军将长达两丈乃至三丈的大铁条架于壕沟之上,而后再铺铁板,壕下支起木桩,人马由此铁板通行畅通无阻,别说半日,甚至不需一个时辰便可打通壕沟继续前进。”
斥候飞快说道,杜锐勋眼前一晕,现在翻倒在地:
“天呐……这是要亡我卫国呀……呃啊……”
一声悲凉的哀嚎声后,杜锐勋气血攻心翻倒在桌案前不省人事。
原来百里燕一早得报卫军在挖掘壕沟,于是一早调集了钢轨、铁板、原木装,令叶信随军携带,这也是今日放缓人员通行,加快物资输送的主要原因。
并非早知杜锐勋要挖壕沟迟滞咸军西进,而是当下农业灌溉都挖掘有引水干渠,宽度在三至十米间,纵横交错遍布各地,比近现代的农业灌溉设施密度更大,而这种引水干渠或是通到河流,或是通往江河,都是自高往地挖掘,因此是不能填埋淤塞,否则将引起堰塞,继而洪泛,所以只能架桥通过。
但架设木质桥梁耗时长,承载力低,全寿命短,即便加强结构,一路走一路修,每座桥不过十米,修却要修一整天,无疑浪费时间贻误战机。为此百里燕预先运了一批存储钢轨与五毫的均质轧钢板至前线备用。
钢轨目前有两种规格,一种长四丈重轨,每丈约合三点五石(每米七十五公斤不到),第二种长三丈,每丈约合二点三石(每米约五十公斤),一辆四轮辎重车辆能装十根重轨,亦或十三根轻轨,有鉴于钢轨太长,刚性差,遂是两辆四轮马车前后托起来装栽十二根钢轨。
热轧板使用五毫厚一丈宽,一丈半长的方板,铺设时架在两根轨中间,轨下支原木以做支撑。
当下骑兵极为发达,各国诸侯均有克制骑兵的战法战术,挖壕沟仅是被动防御手段中的一种。但杜锐勋做梦也不会想到,咸军使用铁轨钢板铺设过桥,迟滞咸军的目的无法达成,虎尾河以西的卫军同时陷入咸军南北迂回包围之下。
农耕文明下,战争仅仅是粗糙而单调的战争模式,体系薄弱而计划性不强,只有战略目标,却没有量化的行动指标,即便碰上一个百年不遇的奇才,也仅仅是一代人的辉煌,没有体系化的培养和传承,更谈不上开拓新的领域。
而现代战争机器更强调组织性、计划性以及体系建设,将帅的职能更加专一,而无需分散更多精力去考虑复杂而繁复,乃至细枝末节的琐事。
这些都将交由总参、总后勤、情报部各级部门自行运作,制定预案计划,写成报告呈送主管。如此极大解放了将帅精力,使之更为专注于战争态势。
同时下放的权利、体系化、制度化的建设很好的培养和传承了军队传统和技能,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迭代出新,锐意改革。战争发展到这个份上,卫军败局已定。
下半夜卫军大乱,卫军大乱,咸军分从南北两翼迂回,几乎将西退之退截断,速度之快非卫军所能及。
翌日,百里燕坐车率第三集团军向西开拔,徐谨部暂留杜锐勋北翼继续完成包围,待赵逊第一集团军过江,再做换防。
当天中午,卫军向西实施突围,被咸军骑兵截住,两军一场恶战,各有死伤。咸军火炮对西逃卫军实施了炮击,却未轰击卫军大营,以避免更大伤亡,同时遣使入卫军大营劝降杜锐勋。
结果这位出使的咸军兵士运气可就没苏科那么好了,被卫军直接斩首挂在了营门前,卢皋一怒之下,命人用实心弹炮轰卫军大营,并且虚实结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开炮,给卫军以颜色。
当日下午,志军先锋进入磐城,大雁荡、磐城卫军向杜锐勋驰援。与此同时另一路志军直奔太勤,但咸军抢先一步包围了太勤,志军被阻。
十月下旬,叶信率第三镇军抵达德康、原山边境建立起防线,陆续与西逃卫军接战,或被驱离或被降服。至十月底,第三集团军重兵云集,德康三分之二落入咸军手中,杜锐勋本部及主力约三十万人被咸军两个集团军七十万人围于三处,原山、秋郡闻风大乱,逃亡者、投降者不计其数,西进通道已然无阻。
十一月初,前线捷报送达陔陵:
“大捷,德康大捷!”
焦木华受持捷报大声高呼,快步冲入百灵湖边廊庭下,咸王闻讯喜出望外,起身上前一手夺过捷报,确认密函完好无损,随即拆去火漆取出捷报,下刻忍不住闭上双目热泪夺眶而出:
“赢了,我军赢了!”
战报中记,节制十月底,毙、伤、俘、降卫军二十五万人,得城池十三座,围城二十七处,包围卫军三十万,得战马、驮马十二万,太勤、叶丰粮仓四百二十万石粮食尽落咸军手中,另得府库金银无计,咸军取得空前胜利。
“焦木华,速令张佑、诺一言、高勋还有太子前往广渊殿候命,寡人少时过去。”
“末将遵命。”
待焦木华离去,咸王难掩机动,走回到廊庭下手牵贞妃说:
“爱妃,我军大胜,我军大胜啊。”
贞妃闻讯极是高兴,她说:
“大王治国有方,又有赵、卢、百里能征惯战将军坐镇,我军定能取胜。”
“呵呵哈哈,爱妃所言极是。来,再陪寡人喝一杯。”
咸王端起炉上煮着得酒酿分给贞妃,一人一碗分食而尽。
当天下午,咸军大获全胜的消息经由宫中传入太子府中,西寰闻讯之下如五雷轰天末日降世难以置信:
“什么,卫军损失了二十五万人,是否搞错了,是两万五千人,还是十二万五千人!”
“回公主殿下,太子传话真真切切,是二十五万人。属下反复询问确认,不会有错。”
季宁肯定说道,一旁季锦昇、顾晨面如死灰,不亚于当头棒喝一记沉重打击。
“这怎可能,就是二十五万头猪,也够咸军杀一年半载,如何能在半月间被咸军所重创。更何况卫军战力何等彪悍,怎能如此不堪一击!”西寰无法相信二十五万卫军被咸军半月歼灭,于是看向季锦昇说:“季将军,会否是赵逊百里燕谎报军情欺骗世人!”
季锦昇闻讯大吃一惊,他忙说:
“公主殿下,要是寻常遭遇歼敌五万十万或许会有夸大其词,而今可是二十五万卫军,消息一旦传出,若是不实,岂是谎报军情如此简单,事关国威、军威,将帅慎之又慎,如何能谎报二十五万战果。”
农耕明文技术条件下,战争规模受到后勤、道路、战场以及通信指挥制约,一个主战场的兵力规模不可能上升到百万级。
即便以主力野战决胜负,双方总兵力之和在一个主战场极少超过三十万,通常只有十万至十五万,至多二十来万。所谓百万大军,也根本无法集中在一个战场乃至一个展区铺开,兵力都分布与各个战场,分由不同主将麾下调度。
因此一场野战单方面伤亡兵力三分之一已经足以令军队士气受挫,退守营垒坚守不战,详细到具体数据,也就是万余人到两三万人的伤亡,能让一支十万人的军团退却乃至败亡。
极少数战斗意志坚定组织能力较强的的老卒军团,能承受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的损失,极罕见有拼死战斗到底全军覆没的冷兵器决战。
而杜锐勋开展前夕,将主力沿江布置,重点在六处设防,每个战场的兵力配置不超过十五万人。
按传统套路,咸军即便以野战决胜负,伤卫军四五万人已是空前胜利,加点水分十万人吧,也够吓人了,现在直接就报二十五万人,还是渡江作战,就是往自个儿脸上贴金,也没这个贴法儿的。
:。:
………………………………
第1038章 公良晨
不过季锦昇此时转念一想,赫然发现有件事被所有人疏忽了,他忙问长子季宁道:
“宁儿,太子可有说咸军伤亡?”
季宁先愣了一下,下刻摇头说:
“未曾,太子并未传出咸军伤亡。现在看来,应该是咸王未说。”
“怪哉……歼灭卫军二十五万人若为真,咸军要出兵多少人伤亡多少才能做到,而且这还是渡江作战,咸军如何办到的!”
季锦昇眼里咸、卫野战肯定得真刀真枪肉搏,更重要的是,卫军被歼灭二十五万人,不可能是分散歼灭,而是被团了起来。若是卫军集中主力与咸军作战,整个军团不会少于四五十万人,除非整个军团只有二十五万人,被咸军给合围了。
退一步说,即便卫军二十五万人被咸军合围圈了起来,也断然没有半个月内全给歼灭的道理,更何况要歼灭二十五万人,咸军至少出动一倍的兵力才能实现合围,还得渡江登陆,卫军岂能眼睁睁坐等咸军上岸无动于衷。
待季锦昇思索之际,西寰问道:
“季将军想到什么?”
“回殿下,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不易妄动。”
“怎么,季将军难道当真相信百里燕的鬼话!”
西寰质问道,季锦昇为难说:
“属下也不想相信,但越是越是细想,这其中越是透着古怪。属下甚至怀疑,卫军二十五万人被歼,恐怕还不是最耸人听闻的消息,咸王只字不提咸军伤亡,这才是骇人之处。
而且咸军发兵已有四月,我等却至今不知咸军数量,钱款调拨,就连太子都不知内情,殿下难道不觉蹊跷?”
“呵呵……”西寰冷笑道:“难道季将军还想说,咸军未动一兵一卒就灰飞烟灭了卫军二十五万人吗!”
“这……属下也不想如此认为,但以百里燕滴水不漏的手段,恐怕只有我等想不到,没有他办不到之事。”
赵逊发给咸王的战报中刻意说明了不建议战争结束前公布透露咸军伤亡,只怕说出来“吓坏”各国诸侯,遭致嘲讽乃至围攻。
约七八日后,志军接管德康受挫,卫军大败的详细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陆续送达了志国都城禹城各方势力手中,咸军的庐山真面得以就此窥探出一点端倪。
公良氏地盘距离德康最近,可谓是最先拿到卫军战败的消息,但也是在数日后才得知细报。
此时公良祖屋中庭后堂中央站着一位蓝缎直裾肩皮绒袍的俊朗中年男子,男子浓眉凤目高鼻薄唇,身形魁梧体高一米九,就是颧骨凸了一些,脸型有些消瘦,但脸色很是红润,不像是营养不良,更像是常年盘算心思慢慢进化而来的,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公良晨。
“真是万万没想到啊,卫军在咸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这下恐怕就麻烦了。”公良晨攥了攥抓背在身后的右手,转身看向胞弟公良修说:“二弟,你也没料到百里燕早就给你摆了一道吧。”
“是啊……百里燕当初只给弟看了咸军新式火炮射程如何遥远,却是用的实心铁丸,谁能想咸军已有威力如此巨大弹丸。
除此之外,据细作来报,咸军兵士使用了最新式的火器,十分之厉害,虎口湾登陆当晚,杜锐勋集结十四万重兵占据天时、地利厮杀一夜未能重创咸军,反被咸军伤了六七万人,简直匪夷所思。”
“呵呵,兵器纵然厉害,也没百里燕治政厉害。据消息来报,十月底,过江咸军已达一百二十余万人,还仅仅是咸军,东岸甘府郡内尚且还不知有多少咸军与民夫。
若是合计咸国各地郡兵、禁军,而咸国人口却才区区不到一千八百万人,如今的咸军俨然已是中原第一霸主,只怕日后无人能与之匹敌。”
“兄长所忧不无道理啊,我志国土地是咸国三倍,财税却远不如其,民间财力更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以愚弟之推算,现在的咸国坐拥天下四成财富,梁国只占不到两成,剩余六成却要十多个诸侯共分,而今咸军锐气已成,百里燕若再活二十年,天下一统必出于咸,大势不可逆也。”
公良修话语间透着几分无奈,虽然对“工业”、“生产力”、“科技”没有多少概念,但公良修却很清楚产力的强弱和铁的多少最终决定了国力的强弱,军队是否精良,将帅知否睿智,决定了实力的强弱,咸国两事皆已具备,统一天下只是时间和顺序的问题。
兄弟二人说着说着,公良晨突然话锋一转:
“二弟,你说诸侯若是合力攻咸,咸国可有招架之力。”
公良修闻讯吓了一跳,忙是起身上前说:
“大哥,算计百里燕可以,可千万不能与之为敌。你难道还看不出来,咸军此番举全国之力攻卫,卫国半数精锐丧于德康,仅靠残余西线兵力且不说招架不住咸军举国之力,恐怕连咸军火器大炮都扛不住。
更何况以当下态势,咸军西进无可阻挡,杀到西线卫军背后恐怕都不需一月。我等此时攻咸,非但毫无益处,还得招致咸军报复。更何况咸军制造火炮军械极为便利,陔陵就在永兴城身下,九月底咸军十万人马火速驰援都郡,就是提防晋军与我军。
若是这支咸军人人装备厉害火器,我军战之如何能胜。”
“贤弟是说,此时攻咸亦不能成?”
公良晨郑重问道,公良修摇头说:
“断无可能!只要咸王不降,陔陵不落,便无法令咸国屈服。而咸军已在思水江上修起两座浮桥,千里跃健宝马日行潜力乃至一千五百里,百里燕若得消息,率骑兵一月足可赶回咸国,到那时能如何。
进一步说,咸军如今重兵云集德康,而我军并未做好入侵咸国准备,贸然开战,我国思水江以东郡县定被咸军所吞。到那时,岂不更加被动。”
“但晋军正在江东集结,足有五六十万人,这可不像是准备驰援歧国呀。我想,晋国也想趁咸国空虚给以致命一击。”
“这才是百里燕阴险之处。百里燕调走江东全部镇军,既是全力攻卫,亦是引诱晋国。百里燕甚至攻卫咸军并不会消耗咸国实力,故而根本不担心咸军兵员损失。
而卫国若是大败乃至惨败,必向咸军求和,晋军若敢趁机攻咸,咸国攻晋将比攻卫更有利可图,百里燕必会毫不犹豫的收兵反攻晋国。那时别说五十万晋军,只恐怕晋国也完了!
以弟之见,西寰虽身处陔陵二十余载,百里燕却日夜提防,籍此推测西寰乃至晋国对咸军知之甚少,若是知晓咸军暗藏如此尽量大炮与火器,如何还敢发兵来战。
可见百里燕欺骗之手段何等高明,分明就是引诱晋国攻咸之毒计,晋国若是贪心,必被百里燕所败乃至灭国,如此可就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公良晨心有不甘,他说:
“既不能攻,亦不能削弱咸国,难道日后真只能被咸国一统天下吗?”
“大哥,弟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我兄弟手足,但说无妨。”
“恕弟直言,天子失德已久,早为天下诸侯所不耻,只不过碍于脸面,而无人敢于说透罢了。纵览诸侯争霸数百年来,从无有人统一天下,而今咸国横空出世,一统之势渐露端倪,倘若天时再助咸国,大势无可覆逆,我等切不可逆势而动,逆潮流而动,免得遭致灭族之灾呀。”
公良晨细思之下隐约明白了公良修深意,遂是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