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指挥中枢被瘫痪,以参谋和中层军官为骨干的框架,仍能维持军队的基本运作,哪怕中层军官打光,基层军官仍能收拢自己手里的人马,形成片区战斗力继续作战,而不会因为指挥中枢和上级的指示的丧失而瓦解。

    同时百里燕也希望看到现在的咸军能在没有他的情况下,自行单独作战,处置突发情况。如果完全依赖他的指挥领导,而不能将他的精神和体系传承下去,这也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他总有要死的一天,咸军不能因为没有他而不会打仗。

    “还劳烦顾太尉捉刀一封通关文书,方便本帅前往博源,如此对贵国有利,于我国也方便。”

    尽管顾儒泉并不相信百里燕之辞,但他也清楚能要百里燕亲自出马的一定非同小可,于是追问道:

    “那敢问永兴侯此去博源所为何事呀。”

    “一是为侵入贵国卫军的火器,我王闻讯后极为震怒,严令本帅索回火器。二是与天子商议梁、咸、卫、长孙四国停战之事,故而耽搁不得,只怕这么一耽搁,卫军三十万小命没了,本侯也不忍再动杀伐伤天害理呀,呵呵……”

    百里燕此言不温不火,然份量却不轻,顾儒泉听了心里却更加生气。尽管如此,面对咸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他却不能发作在脸上,随即又问:

    “据本官所知,田耕、通尚、蒙藤三地卫军约有三万余人,另有两万乱匪,战力极为了得,永兴侯不会是想强攻吧。”

    “如果贵国不计较城中百姓死伤,本侯可以数百门重炮催城直到将城池轰平,想来那几万乌合之众也该死透了,届时再入城中也无妨。”

    “哼!”顾瑞泉怫然而怒,他质问说:“卫军同有震天火,你咸军如何能占得便宜。强攻之下我国百姓死伤狼藉,本官如何向天子交代。”

    面对顾儒泉怒火,百里燕轻描淡写说:

    “那也无妨,本侯有的是金银珠宝,只要卫军肯降,本侯重金相酬。此外孙国旧地多数已在我军手中,只要查出这些卫军武官及兵士名姓,便能查到他们家眷,若在我军掌控之下,即刻押为人质,想来能得金银好处,他们也不会想见家人脑袋搬家吧。”

    顾儒泉越听越生气,越听越窝火,这些话摆明着是说给他听的。

    卫军家小都扣在百里燕手里,向梁军投降,卫军得不到好处,即便得到了金银许诺,百里燕只要比梁军出钱更多,卫军也只会投降咸军,田耕、通尚、蒙藤三地无形中落入了咸军手中。顾儒泉在此劳命伤财忙活大半天,最后反成了给百里燕打工了。

    “永兴侯,田耕、通尚、蒙藤为我梁国土地,贵国招降卫军这不合适吧。”顾儒泉质问道,语气间透着恼火与愤怒。

    这时百里燕故作推让,他说:

    “本侯只取火器与卫军,天子之地就是送给我王,本侯也不敢接呀。太尉大人放心,本侯只要火器与卫军,待三地平安开城,届时物归原主也就是了。”

    顾儒泉半信半疑,因为田耕、通尚两地与贡祥郡直接接壤,他很难相信百里燕不会拿田耕、通尚、蒙藤三地换取菱昌、伍城、苣宁三地。若是如此,他打这一仗不仅白白忙活俩月,还连带搭进去伤亡小两万人。

    想透这一层,顾儒泉又说:

    “贡祥郡贵国准备作何打算。”

    “维持现状不变,谁占了归谁,本侯无意再占菱昌、伍城、苣宁三地。”

    尽管百里燕嘴上说的信誓旦旦,顾儒泉却不信。因为贡祥全郡按原计划是卫国整郡割给梁国,但这件事明着显然是不能说的,而可恨就可恨在咸军速度太快,明明他顾儒泉先出兵,咸军反占了先机,再要咸军吐出来显然也不可能。

    顾儒泉高度怀疑百里燕说辞,怎奈何他不是其对手,实难有所作为,顾儒泉只好作罢,遂提笔取纸准备落墨之际忽然又是闪过一念,他忙又问百里燕:

    “永兴侯来时路上可有遭遇匪军?”

    “哦,有是有,不过本侯已遣人与这股匪军交涉,以试图收买他们,故而沿途还算清静,并未袭扰本帅。此外本帅所率千里跃健步如飞,岂能是他们想拦就拦的。”

    听到这里,顾儒泉气的吐血,他实在想不明白百里燕是钱多烧得慌,还是脑子有病。收买卫军倒也罢了,连山匪也不放过,咸国的钱多到只能送人了吗。

    不过这还没完,百里燕接着语重心长说:

    “据本侯所知,当年贵国占得坪楠郡后,对当地孙国旧民十分不公,此番又兴兵攻入卫国占下的孙国旧地,令孙国旧民极为恐慌,这股匪军既有孙国旧民,也有卫军一部,想来定是不想再为苛政所害,故揭竿而起。

    以本帅之见,贵国还应多多安抚百姓顺应民心才是呀。”

    顾儒泉已是极为不快,百里燕再对梁国内政指手画脚,再大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他终于耐不住怒火驳斥说:

    “我国之事岂容阁下说三道四,哼!”

    百里燕故作迎合说:

    “哦……既如此,本侯收回方才所言,得罪之处还望顾太尉海涵。”

    顾儒泉也看出来,百里燕口是心非根本是在做作,但好歹场面上过得去,他自知百里燕难缠,遂不在继续纠缠,提笔写通关文书。


………………………………

第1061章 伐交(3)

    黑巾平灭之后孙国坪楠郡被并入梁国,原本贡祥也应该并入梁国,怎奈何当年百里燕在东线进展神速,致使卫国先行与愚论派媾和,实现西线突破,梁国未能再占一郡。

    各国对新并土地的人口会采取一定安抚措施,但毕竟是一夜间多出几百上千万外来人口,严重影响国内稳定,因此同时给予一定的高压政策是必然结果。

    而新并土地和人口作为战利品,既有的贵族全体和有功官员会被分到土地和封邑,并通过向新地迁入权贵势力,稳定地方是各国消化新并土地人口的主要手段。

    而战败国往往蒙受耻辱和政治失败带来的不利因素,直接导致其原有的人民失去国家保护,沦为二等公民乃至贱民奴隶,遭到压迫,因此各国对待归化中的人口政策都比本国人口严厉。

    梁国虽是最高宗主国,但其仍存留有奴隶制的末代形式,奴隶制并未完全消失,同时旧权贵体系下的土地分封制度进一步加重了新并土地人口的剥削。

    所以坪楠郡孙国旧民的生活水准低于梁国本国人,高于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民。但总的而言比起以前孙国人的身份,待遇还是低了一等,压迫下的不满情绪一直存在,因此坪楠郡的治安最差,隔三差五都有杀人越货劫掠官府权贵的山匪。

    梁国尚且如此,卫国更是如此,集群的山匪当此战乱局面汇流成大股乱军并不罕见,百里燕拿此作掩护说事,顾儒泉是没法儿反驳的,只能以“不干涉内政”之言以蔽之。

    拿到了顾儒泉开具的通关文书,百里燕未再做停留,即刻离去,在向东回头走了四十里后改道向南绕道去往博源。

    蒋杰把西进的通道尽数切断,继续向西走显然是说不通的。向南是周空盘踞活动的地盘,经由此地无形中告诉顾儒泉,他是去与乱军做最后谈判,有他罩着,你得掂量掂量。

    通关文书不同于通关文牒,通关文牒是由官方出具的证明,两国只要不处于敌对状,态随时可以通关。

    但如果通关国处于战事状态,如果你的面子不够大,背景不够压人,通关文牒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滞留等待是常有的,甚至被扣押刑讯都在所难免。此外通关文牒必须是持有人所在国开具,百里燕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此战事卫队贸然进入梁国过境,容易被梁军拦截,此时就需要一份有效力的通关文书。顾儒泉作为太尉,他的通关文书的效力与相国相当,有了这份东西,一路会方便的多。

    博源城位于梁国京畿郡以东沛水郡,一看地名就清楚,沛水郡是个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的郡县,博源是该郡多条大河汇聚之处,否则焉能称之为“博源”之地。

    沛水郡由于其密布的河流,丰沛的水资源,以及广袤平原,一直是梁国粮仓,乃至中原腹地最为肥沃的几块大平原之一,也是梁国面积最大的郡县。正是有了这个郡,梁国得以在战时养几十万军队数万战马。

    梁国的早年三郡的面积测算的结果应该大于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比当年只有七郡之地的咸国少多少,可见三十年前梁国的国力并不弱,说是袖珍强国也不为过。

    但若是放到偌大的中原来看,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就是弹丸之地,如今咸国小两百万平方公里也不过是一隅之地,在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匮乏的的农耕时代,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承载更多的人口,卫徐孙志徐长孙晋无不是土地与人口双重大国。

    抵达博源已是二月底,沿途不断收到天花蔓延扩散的消息,天花来势凶猛,都城津邺俨然已是人间地狱。姬康李懿求药无果后去年九月回国,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取牛痘接种,不过肯定是已经晚了。两年前如若能听劝告,天花不至于在梁国如此肆虐。

    百里燕来得突然至,日行四五百里速度极快,梁国方面其实并不知情百里燕已经抵达博源城,直到入城前经过东门,消息才报到天子行辕。闻讯百里燕突然而至,天子大感意外。

    “相国,百里燕现在何处?”

    “启禀陛下,百里燕进城后直奔景尚公府去了,应是去探望其姐百里娟。”

    “只为探望百里娟弃走大军,岂非视军国大计如儿戏!”天子根本不信百里燕丢下百万大军只为探望自己姐姐,随即又说:“其此来定有他图。”

    相国贾宙点头附和:

    “陛下圣明,百里燕乃奸诈之辈,绝不会无故前来博源探望百里娟,但凡其所到之处无不为利,臣断定百里燕此来博源定与时局相关。因尽速查明其来意,以便于拟定对策。”

    “相国之言甚合寡人心意,即刻遣人去办。”

    “诺!”

    此时百里燕于景尚公家中做客,李埭在家中设宴款待百里燕,气氛极是融洽:

    “内弟神威天下皆知,不愧是我中原一员虎将啊。”

    “呵呵,姐夫过誉了。燕能有今日之功,一切皆赖咸王英明,百官齐心,只我一人之力岂能担此大任,倒是姐夫身怀大才却不得重用,着实有些可惜。”

    “诶,姐夫虽不身居要职,却也活的清闲,与你姐姐相伴长久,好过整日与百官文牍打交道啊。”

    李埭为人重情十分厚道,在朝中没有重权,但作为梁国为数不多的公爵,加上百里燕百里娟这层关系,李埭的地位得以有所提升,重大决策虽然说不上话,但只要和经济有关,就绕不开咸国。

    交谈间百里娟说话不多,李懿依然改不了他七嘴八舌的毛病,前世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百里燕现在也越发觉得在理。

    “舅舅,咸军起兵以来一直传言所用火器极为厉害,隔着思水江一夜败杜瑞勋十数万精锐,舅舅此来可带了此种火器给侄儿见识见识。”

    “呵呵,你这厮总不让人省心。”百里燕边说边申手摸向腰间,解开枪套取出一支转轮手枪说:“这便是其中一种,七十步内可洞穿当世一切精锐铁甲,伤人性命,比之所见绳帽枪平手炮,威力更大,一次可发火六次,十分之便利。”

    百里燕打开弹巢,退出六发子弹,关上了保险示范如何使用,李埭李懿父子仍是一头雾水,李懿不免问道:

    “舅舅,如此小小火器能伤人性命吗。”

    百里燕笑着说,取出桌上的一颗子弹说:

    “你看见没有,这其中装有火药,但却不是黑火粉,装入这个弹巢后,扳动此处的击锤,对准目标扣下食指处的弯月钩(既扳机),即可点火射出弹丸。”

    李懿听着吃惊,忙再问:

    “难道不需点火吗?”

    “不需。”百里燕肯定道,翻过子弹尾部与他说:“可见此处有个小圈。”

    “嗯,看见了,作何用?”

    “此处小圈圈中埋有另一种火药,只需用力击打便会自行爆炸,而后点燃内中火药,进而将前端弹丸推出。因此无需再像从前,从前口装入火药弹丸。”

    “舅舅是说,火药皆于此铜皮之中风雨不侵,只需不断更换装入子弹便能不断发射。”

    “对,正是此理。当然,此种转轮枪只是其一,咸军还有其他形制火器。从今往后,咸军将装备更多此种火器,射程远的能有三五百步。一万人一刻钟内可轻而易举发射数十万发弹丸,从此以后近战搏杀将被火器所取代。”

    这时李埭听着头皮发麻,他脱口说道:

    “如此岂不是天下无敌了!”

    “呵呵……”百里燕淡然一笑,未做正面回答,转而将子弹和转轮枪收回枪套。

    对于当下诸侯而言,成熟热兵器的出现无异于灭顶之灾,装备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要说天下无敌也不为过。

    但百里燕不是唯武器论者,人仍然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当武器代差并不能彻底碾压下级文明时,战争往往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李埭李懿的情绪明显有些波动,但父子二人的神态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都有些失落,李埭的失落更显得悲观,李懿的失落则偏重于新奇。

    少时过去,屋外一女婢进屋禀报:

    “启禀侯爷,古思弥汗大人前来拜见永兴侯。”

    “哦!”李埭略感差异,随即看向百里燕说:“内弟与古思弥汗大人相熟,可知其来意。”

    “略知一二。还劳姐夫借燕一处堂屋,待我前去会会他。”

    “无妨,就前院后厅吧,那里宽敞。”

    “多谢姐夫。”

    抬手略施一礼,百里燕起身离席。

    由于是来博源避难,各家权贵此前在当地并没有产业,所住的居舍都是临时租赁和购买,甚至是征用,因此面积不是很大。

    景尚公这等身份也才分到两进小院子,天子更是只能住在博源君姬丰的家中,遂而只能前院后厅招待古思弥汗。

    :。:


………………………………

第1062章 伐交(4)

    盛元647年古思弥汗作为特使出使梁国吊唁,因为生意上的缘故,被西貘夷王给“发配”常驻在津邺,专营咸国的生意。

    第二年两国开始正式接触往来,咸国将铁制品与生活物资输往西蛮,西蛮输出土特产和贵金属,西貘夷也在陔陵王眷两地设立了使馆和商铺以方便双边交易。

    见识到咸国的先进性后,648年年底派遣了一支五十人的考察团和三百人的留学生前来陔陵,学习咸国先进技术和文化。

    当然,学习可以,但不是无限制的开放。百里燕只开放了农业基础医疗基础冶金文学木工陶器基础造船等无关痛痒,但短时能改善生活的文化人文项目。

    同时作为交换,咸国派遣了六十人的专家队前往西貘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并帮助他们勘探矿产资源,提高农业效率。

    当然,这种帮助显然不能是无私的,适当的情报侦查和渗透在所难免,尤其让百里燕好奇的事西貘夷的金山银山到底有多少,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仅仅初步的勘探,就发现了四十座以上的大型金矿,二十六座银矿,其中任何一座贵金属矿总量都超过目前咸国陵山银矿开发的储量,用考察队的说法就是随便撒泡尿都能从地下浇出一块金子。

    当地贵金属的品质和纯度十分之高,六成以上都是天然金银块,冶炼成本极低,即便是被废弃的金矿,大都是西蛮人的冶炼技术落后,冶炼成本高所致。放在中原,乃至在咸国,随便废弃的金矿都足以富国。

    除此之外,当地的宝石品种十分丰富,但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掘利用,动物资源植物资源不乏一些有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乃至工业价值的资源,只是缺少人工培育和有于计划的开发。

    以上还仅仅是局地随便看看的旅游考察,全部搜一遍也不现实,但仅此发现的新矿,也足够西蛮人现在的生活水平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消费。这也不难怪西海诸侯缘何死命讨伐西蛮,显然是这些财富太诱人了。

    见到古思弥汗时,还是一脸的随和,看不出任何的一场情绪。这与西蛮人乐观豁达不无关系。

    由于生活富足,没有大规模自然灾害,西蛮人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直到中原势力延伸到西海,西蛮人主要的威胁来自于西海诸国。

    “本侯屁股还没坐热,阁下后脚就到了,古思弥汗大人的消息可真灵通啊。”

    “呵哈哈,哪里哪里。永兴侯如今名震中原,一举一动备受瞩目,您刚一进城全城皆晓,在下也是后知后觉,早来了一步那是运气好而已。”

    古思弥汗一脸从容,但只要他一笑,额头上总有三道连横的褶皱。似乎西蛮人都有这个特征,无论年轻年老的,只要咧嘴一笑,额头皮肉组织的起伏幅度特别大。

    一番寒暄过后,百里燕问他来意:

    “古思弥汗大人此来可是为卫国封锁西海而来。”

    “正是,贵国与卫国开战后不久,卫国陈国的水军便在西海抓捕咸国商船,我族的损失很大。得知阁下来到博源,我就立即赶了过来询问阁下何时能够结束战事重开贸易。”

    “即便战事结束,卫国也未必会在西海通融我国商船继续与贵邦交易。不过也并非全无办法,待战事结束,在下即刻派遣我国海军前往西海护航,如若卫国拒不开禁,再与他打一场海战也未必不可。”

    古思弥汗闻讯大喜,他说:

    “这好呀,贵国的海船巨大无比,还有厉害火炮,卫军一定不是贵国对手。”

    “届时还望贵国能提供吃喝供应,接应我军海船。”

    “请阁下放心,我国港口虽小,但船还是有的,供应吃喝不成问题。只是不知贵国何时能够派遣海船前往我族领地,如若拖得太久,损失会很大。此外货物的交割也会大幅延后,有损我族商社的信誉。”

    “哦,这些阁下可以放心,贵邦与我国交易所货物若有延期,由此产生的信誉损失责任不在贵邦,产生的损失也由我国承担,若有债主与贵邦交涉,可让他们前来找我,只要合理,本侯愿赔付应有损失。”

    西貘夷与咸国间的贸易多数签有合约以及保险,卫国封锁西海,无故扣押咸国商船产生的损失理应由保险承担,官方层面现在有百里燕主政,会按程序办理,但民间层面的交易就很难说了。

    西貘夷刚与咸国单方面贸易接触,形势良好,当初为避免纷争,保障双方权益,百里燕建议他们与民间交易时应根据咸国《契约法》订立契约并参与保险。

    现在咸国商人被扣船扣货,甚至已被卫国充公,由此产生的损失保单根本不够赔的,因此是必要找西蛮人的商会算账。

    当然,按理说战争是不可抗力,损失了自认倒霉,但眼下不是这么回事儿。百里燕订立保险条规时也回避了“不可抗力”,进行模糊处理,视情况进行操作。

    如果写入“不可抗力”,以当下人的思维,海难显然也是不可抗力,洪涝灾害也是不可抗力,被车撞死也是不抗力,如此也就失去了保险的意义。

    综合各方因素,百里燕决定由国立钱坊先承担保费损失和赔偿,而后再找卫国算账索赔。此外也必须考虑到日后对待西蛮的政治态度。

    版图统一后咸国也要面临如何对待外族的问题,百里燕更倾向于文化包容,地理统一,政治协商。让外族对中原有认同感,在不独立,不对抗的前提下,可以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对的独立和地域自治,但决不允许搞地理上的分裂和武装对抗。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在文化经济上全面拉拢扶持西蛮,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和照顾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得让他们感到咸国是可以信赖的,而不能继续以野蛮的殖民武力方式去解决土地和财富问题,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对于百里燕的保证,古思弥汗很是满意:

    “万分感激阁下的无私帮助,我族永远也不会忘记阁下的这份恩情。”

    “呵呵,本侯虽已经答应派遣海军打通商道,但眼下尚未成行,古思弥汗大人言谢不免过早呀。”

    “阁下所言极是,是在下言之过早了,还劳阁下多费心,尽早打通商道,解我族忧患。另外我族认为在贵国所学受益匪浅,故而希望能增派两千学生前贵国研习,不知永兴侯意下如何。”

    “这个啊……”

    百里燕顿感诧异,因为两千实在太多了,犹豫之际古思弥汗又说:

    “我族还希望能从贵国购买最新式的火器,学习贵国的军制,金银珠宝都不是问题,只要贵国有的,价格公道,我族都愿求购。”

    “实不相瞒古思弥汗大人,这非是金银钱帛所能办到,两千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贵国前年年底才派三百人的留学生,如今尚未结业,又要派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