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生,如今尚未结业,又要派遣,我国实在腾不出手安置贵国学生。”

    “那阁下以为我国派遣多少人更为合适?”

    古思弥汗真诚问道,百里燕深思熟虑后说:

    “今年如若顺利,年底之前可再派三百人,等明年梁孙两国学员结业,贵邦再派学员也不迟。至于新式火器,眼下我国尚不足用,且威力巨大,我国暂无对外出售打算,还望阁下见谅。”

    古思弥汗一口气派两千人百里燕着实有些吃不消。一是梁国孙国大量工匠正在受训收尾阶段,咸国自身还要培养人才资源,在不影响生产前提下能够腾挪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

    西蛮派遣的留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而培训的起点又高于普通正规学生,所以培养起来格外耗时费力,周期也长达五年,一口气增派两千人过来,根本收拢不了,也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供他们消耗。

    此外古思弥汗想要的单兵武器更谈不上外销,截止去年底永兴军工厂一共才生产各型长短枪八万余支,六万支装备了七八两镇军约六万多人,其余装备咸王禁军和陔陵辅兵,约四千预支交给了御客用于操练新军。

    这还是生产结构简单,工艺流程较少的枪支的产能,如果生产更为先进,工艺更多结构复杂的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武器,哪怕是有弹仓只能拉一发打一枪的栓动步枪,产量也十分少,根本没有多余的产能外销。

    见古思弥汗有些失望,百里燕也知道西蛮人只有在自己信任者面前才会流露真实感情。出国在外,哪怕是再不顺心的事,他们也会表现出倾听和克制,极少当面发作,因为他们没那个资本。

    见此状况,百里燕又说:

    “这样吧,我国与卫国交涉期间会将西海贸易列入其中,届时我国可向贵邦出售更多铁器,以及一些军火。贵国派遣今年派遣的三百人中安排五十人进入我武备营进修,以学习战法与新式兵器使用如何?”

    “永兴侯的好意在下感激不尽,那钱如何结付。”

    “钱嘛……还是按前年的价格算,具体交易事项待停战后,阁下派人亲赴陔陵细商也不迟。”

    :。:


………………………………

第1063章 伐交(5)

    西貘夷的“留学生”的性质不同于梁国孙国工匠培训,梁国孙国的培训以技术型为主,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技术根底,同时有贸易采购作为铺垫,培训费用已经折算在内。

    同时技术工结业后需要为咸国工作两到三年,甚至更长,名曰独立操作熟悉工作,实为免费劳力白用白使唤。因此总体上咸国培训并不吃亏,还能顺带利用顶岗工作腾出人力培养自己的人才。

    但西貘夷的留学生的学科项目种类繁多,虽然以社会基础生产力学科为主,但西貘夷派来的进修生有语言障碍,识字率低,尤其是懂中原文的不是很多,同时学科的增加也是需要另外收费的,因此费用要高得多。

    而且西貘夷人的思维有个特点,但凡涉及利益的,他们不会将许多事情放在一个问题框架下考虑,而是逐条逐条的谈判。

    政府间的商业交易往往是多个乃至十多个项目打包式的一起谈,因为拆开谈每个单独的项目总有一方是吃亏的,多个项目一打包会形成产业链,就不会吃亏,因此往往会多个项目和诉求一起谈,而西貘夷人喜欢单独谈。

    当初谈判时,留学一项本应该列入技术引入和商业采购中,但他们却要单独列出来谈,因此留学费用只能单独谈。

    当然,对于坐拥金山银山的西貘夷而言,没什么不能用金子解决的。

    与古思弥汗谈妥,天色已是不早,百里燕送他出府,随后回到后院内宅与李家父子和姐姐告别,准备返回博源城中咸国临时馆驿。

    天子离都避难,各国使节也纷纷搬离津邺迁入博源继续办理业务,咸国驻使刘伯勋也搬到了博源。

    见到刘伯勋时,孙国太子甄阔已是等在咸国馆驿多时,不同与古思弥汗直接找上景尚公大门,甄阔这位太子的地位远不如古思弥汗,直接登景尚公的大门并不合适,遂在得到消息直接来了咸国馆驿。

    “下官刘伯勋见过永兴侯。”

    刘伯勋馆外略施一礼,百里燕回礼道:

    “刘使无需多礼,孙国太子现可在馆驿之中。”

    “在,正与关龙先生交谈。”

    “可知其来意?”

    百里燕追问道,心里其实对甄阔来意十分清楚,但还是得多问一句。

    因为这位孙国太子并不简单,而刘伯勋能力一般,如若事后甄阔套刘伯勋话,得知百里燕乍来并未询问缘由,这位孙国太子就能知道自己是料其在先,之后必然另有谋划。

    细问之下刘伯勋一五一十交代清楚此甄阔所谈内容,但却未涉及领土之事,显然刘伯勋与关龙翔并不能做主,而关龙翔名声在外,甄阔还是有些堤防的。

    也不知道是梁国恶意刁难,还是博源城屋舍不足,刘伯勋置办的这处馆驿小的可怜,勉强有两进院子,但站在门口一眼就能眺见内宅,根本没有私密性可言。

    由于内宅住了女眷,地方实在太小,遂只能在前院正屋隔出的一间偏房中安置甄阔。

    见到甄阔时,其正与关龙翔攀谈,内容多与孙国有关。见百里燕而至,甄阔起身上前深施一礼:

    “甄阔拜见永兴侯。”

    百里燕忙上前去扶他:

    “太子殿下免礼,快请坐。”

    甄阔略收礼数忙又说:

    “永兴侯入城未久,阔不请自来多有打扰,还望永兴侯见谅。”

    “太子殿下言重了,在下本欲这几日去贵国馆驿拜访,不想太子屈尊降贵而来,本侯真是受宠若惊啊。”

    说着客套话,百里燕径自往里走,来到正坐上盘膝坐下。简单喝了两口茶水又说:

    “不知太子殿下匆忙而来所为何事呀。”

    “唉……”甄阔一息哀叹,满脸忧虑说:“实不相瞒,父王欲发兵攻打卫收复故地,怎奈何梁军抢先一步,截断了我军东进去路,只能眼睁睁看着梁军与贵国攻占卫国土地。”

    “哦……如此说贵军被梁军所阻无法东进。”

    “正是。父王得到消息已是去年十一月,从备战到发兵直到十二月底才完成,却不想咸军来势凶猛,年底之前已打到净源,梁军也在正月间出兵,我军由此丧失了出兵的大好时机。”

    咸卫开战杜锐勋大败,孙国是在十一月才得到消息,但并未料到德康卫军会败得如此彻底,待到年底年初咸军打过来,孙国再想出兵已经来不及。梁国正月抢先一步出兵南下,孙国要出兵收复一些土地,却还要看梁国的脸色。

    甄阔遂在去年十二月底赶到博源面见天子请求收复失地,结果被天子拒绝,理由是孙国如若出兵,梁国不再提供军事保护。言外之意你可以出兵,但被别人打了别来求我,我可爱莫能助。

    此外还有一层意思,小心我宣布你为非法政府,给你取缔了,连那一郡之地也没有。

    而且孙国沦为梁国附庸后,梁国在孙国有驻兵权,甚至连相国和太尉的任命也受到梁国左右,因此孙国出兵与否的决定权在于天子而不在孙王。

    甄阔一直滞留至今,仍是等着列强分完之后能有一些残羹冷炙留给孙国,哪怕是一两块土地,也好过什么都没有。

    这位甄阔公子说道委屈处立马潸然泪下,颇让百里燕感觉有几分刘皇叔的英雄本色,只要遇到难处就以泪洗面,可你身边没有诸葛亮呀,你哭也没用。

    “太子殿下,我咸国虽占卫国十数郡,却不能尽吞之,如能尽吞之,本侯也不介意让出数郡助贵国复国。如今列强并起形势纷乱,咸军虽强,也难敌诸侯联兵来犯,本侯希望太子殿下理解我国难处,期望不要太高。”

    “在下明白,天子忌惮咸国已久,咸国如若虎踞中原必为诸侯所算计。但在下实不忍我国百姓颠沛流离再遭欺辱,还望永兴侯能助我复国,此大恩我国永世不忘。”

    甄阔行一大礼,百里燕故作于心不忍忙去扶他起身,松口说:

    “也罢,如今我军已与贵国接壤,日后让出一些土地倒也无妨,但是最终能得多少,仍得与卫梁两国交涉,太子殿下还需耐心等待才是。”

    “永兴侯大恩阔终生不忘,待复国之日,我国定与咸国永结盟好绝不复叛!”

    甄阔两指做剑状向天发誓,既有真心实意的感激因素,也不乏一些政治场上的做作。百里燕当然也不会真相信什么“永结盟好绝不复叛”之类的经典誓言。

    尽管口头上答应给予孙国土地,助其恢复国力,但百里燕真正考虑的是封住卫国本土短期内再次东出,骚扰中原的地理通道。同时只有让孙国作为筹码,才能削弱钟廷钟密钟槐三人自立带来的政治破坏力。

    原本只有梁咸和三个封王分地的格局,将会因为孙国的加入而打破平衡,整个已经被卫国梁国算计固化的局面也就不存在了。梁国阻止孙国出兵,既是遏制其获取土地恢复国力,同时也阻断了局面滑向不可控的边缘。

    孙国虽然只有一郡之地,但名义上好歹还是诸侯国,在孙国旧地的政治遗产和影响力远未消除,一旦孙国煽动孙国旧民到处暴乱,掀起义军,孙国无疑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政治松绑,谈判时就不得不做出更大的让步。

    要是梁国与孙国隔的远,倒也影响不大,但如今的孙国就在梁国腋窝下,孙国做大只能割走附近的地盘,如此等于是争抢梁国的扩张空间。尽管名义上这些土地此前属于孙国,但梁国绝不容许错过这次扩张的机会,于情于理都不容许孙国复活。

    但对梁国不利的,就是对咸国有利,从现实意义出发,孙国现在是遏制梁国扩张野心的重要桥头堡,于情于理都应该牢牢攥在咸国手中。

    安抚了甄阔将其送走,回到前院屋中关龙翔上前来说:

    “副帅入城已是引起各方关注,言行举止还应谨慎才是。”

    “嗯,我心中有数。越是关键时刻,各方势力越关注我等动静。不过有些事情散开了还是有些好处的,封锁的太严也不好。先生对甄阔此人可有见解。”

    “此子可不简单,凡是不受外人言辞左右,且善于掩饰真情,是个不可多得政客。可惜生不逢时,空有一国太子的头衔。”

    “嗯,确是如此。两年前我也曾与宗伯先生有言,此人是个不可多得治世能人,只可惜生逢亡国,不能尽用其才。我琢磨着应该给以孙国一些空间,让其恢复气力,留待日后为我所用。”

    “那副帅准备给予孙国多少土地?”

    “暂时还不得而知,但土地非是当下首要之选,本帅更倾向于人口。孙国经过两年恢复,经济大有好转,其若一夜增加数倍土地,既是孙国负担,亦是我国负担,因此增加人口才是上上之选。”

    648649两年咸国陆续向孙国派出三批工作小组七百余人,提供全方位经济援助内政指导,使得孙国兵临破产的经济短短两年间转危为安。

    同时利用孙国政治混乱,梁国干涉内政的局面,抓住孙国贵族不满的情绪,变相推动土地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孙国社会进步,提高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相较于咸国土地改革核心重点放在平民阶层,孙国土地改革并不能照办咸国模式。

    :。:


………………………………

第1064章 伐交(6)

    孙国向西撤退途中带走了大量权贵,因此一个郡内的权贵密度达到了空前程度,外加梁国的渗透,几乎只要是块地方,就有封地,大量土地落入权贵手中,而大量老百姓沦为了佃户,由此加重了百姓负担,同时也拖累了国家财政,孙王为稳定权利为此也束手无措。

    而想当然的实行咸国土地制度是不切实际的,百里燕思来想去,干脆以孙国为试验样板,试行资本模式。

    由于孙国的贵族阶层密度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土地利益关系复杂,动是肯定不能动的,那就只有抓两头,其一改税,实行屯田。其二回收多数赚钱产业,垄断商业。

    改税改的是贵族,封地越多缴税越多,同时佃户越多,缴税也越多。当然,会有隐户和藏匿人口现象。但百里燕发明了一种检查人口的手段,基本可以杜绝隐户,那就是以朝廷名义分发实物福利。

    以分发福利的名义,限时挨个领取,但凡领到福利的个人在其额头用特殊的墨水做下记号,无论如何擦洗,只要没有专门的药水,一月之内无法洗去,从而避免冒领与骗领。

    同时固定区域之内福利领取的时间只有十天到半月,并拒绝委托和代领,但凡超出时限者则不享受免费分发的福利,籍此来吸引个人领取。

    通过记录分发数量,最终核对当地人口,多数情况下善良淳朴的老百姓哪里管那么多,于是就会蜂拥而至“自投罗网”。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手段可以估算隐户和黑户人口,只有世人想不到的,没有他百里燕做不到的。

    由于设置税率将触动权贵的利益,因此税率的设置留有缓冲余地,使得多数权贵能够承受税率的调整,同时只要保有一定量的土地和佃户,而不是穷凶极恶的圈地,税率是相对温和的,籍此鼓励权贵将多余土地退回朝廷用于安置普通百姓。

    当然,既然是资本模式,自然有其他获利方式满足权贵的需求,但凡圈地太甚而又不想多缴税,还不想吐出来的也可以,朝廷将从你现金资产中抽取固定比例,籍此为股份进行商业活动,每年可以分获红利,本金可以拿回,但得等二十年。

    该条款是强制条款,通过摆平其他小权贵,极个别的豪族权贵即便反对也无济于事。进一步说,每年有分红,本金并非完全不可赎回,只是暂借而已,因此本质上权贵没有损失,还是有收益的。

    而且孙国亡国的气氛也促成了贵族内部团结,税率的改革并未遭到巨大阻力。

    改革税率的同时,实行全国性的屯田,集约利用土地,并普及推广咸国最新的农业技术,百里燕还带去了最高产的水稻和小麦种子,使得孙国的农作物亩产普遍提高了六成以上,仅一个季度的产粮就缓解了全国粮荒和民情压力

    土地改革的同时,对多数产业实行国有化与合营。

    理论上权贵的产业是君主所给予的,是国有企业,但实际上要复杂得多,回收产业权利比土地更为麻烦,因而只能实行合营。

    将各行各业的权贵势力凑齐来,开办合股企业,同时官府出资一部分资金参股,从而达到控制产业的目的,日后通过官方不断注资稀释股权,从而最终控制产业。

    孙国改革的同时,咸国加以经济输血,恢复其生机的同时,通过垄断上游商业渠道,将孙国经济强行融入咸国经济战略,使之永远也离不开咸国的经济体系,直到日后并入咸国成为一个整体。

    眼下的孙国最需要的是劳动力,而土地不仅仅有政治风险,同时过少的人口,过大的土地将稀释其人口密度,降低人口繁育速度和劳动力密集度,从而拖累孙国复苏。因此在百里燕设计中,孙国短期内没有快速扩张的可能。

    而与此同时,下午与古思弥汗的谈话传到了天子行辕:

    “陛下,据内应来报,百里燕答应将铁器火器卖与西蛮,替其培养人才,共同对付卫国,还将出动海船战舰前往西海护商,大有日后遏制卫国之意。”

    相国贾宙飞快说道,下刻天子问他:

    “百里燕此来博源只为此事?”

    “据其所言,还为与卫国停战而来,臣以为定是咸王全权授予其和谈之权,故而前来博源速谈,以免久拖累及咸国国力。”

    “速谈!”天子质疑道,接着又说:“岂非坏了寡人计划。”

    “正是。如若卫咸两国速谈,卫国将从中原撤回大军,晋国在西海便无从下手,而且孙国太子甄阔亲赴咸国馆驿去见百里燕,应该也是为复国一事,此事不可不防。”

    “哼,小小的孙国未出一兵一卒,何德何能分寡人之地,简直岂有此理。”天子不满道,起身来回踱了两步又说:“相国大人,可有良策可解此局?”

    “启禀陛下,如今卫国十数郡尽在咸国手中,只要咸国所求有度,在咸军强势面前,卫国定会抛弃我国,转而与咸国媾和。百里燕此来既为速谈而来,势必会放弃到手利益以换取卫国妥协。

    为今之计或是串联诸侯联兵伐咸,或是将计就计,利用咸卫速谈,尽可能从咸国手中获得土地好处。”

    “陌舂子大师已是说过,联兵伐咸暂无可能,如此无异于助咸一臂之力。但若是将计就计,咸国如何会将手到手的土地让予寡人。”

    “回陛下,咸王如今只是郡王,卫王更只有藩王王号,咸国若要称霸,仅有郡王王号是不足以服诸侯,陛下可以平王王号与咸国交涉,可换取更多利益。”

    天子思考片刻态度谨慎,其与贾宙说道:

    “平王距中原王只一步之遥,如此不合适吧。”

    “平王可以有多个,然中原王却只能有一个,如今志咸两国结好,百里燕有生之年应不会攻志,只要其一死,后事可就由不得他了。”

    “嗯,爱卿此言甚合寡人心意。”

    王号从低到高依次为藩王离王郡王平王中原王鼎王。

    如今中原王这顶帽子戴在志王头上,而中原王名义上是梁国承认的霸主,既然是霸主,当然只能有一个。

    别看卫国逞凶厉害,其王号仅有“藩王”王号,即便在其攻入中原虎踞腹地的鼎盛时期,梁国也未曾晋封其王号,因此卫国获取的土地并不具备政治层面的合法性,这也是卫国一直有求于梁国之处。

    而黑巾之乱初,咸王仅为“离王”封号,为说服咸国拖住黑巾主力吸引火力,天子晋封咸王为“郡王”,就为了这个封号,咸国多死了十几万人,可见一个“王号”的杀伤力何其之大。

    贾宙故技重施,仍是以空手套白狼,口惠实不惠。

    传统政治体系格局下,封号还是有其政治意义的,但政治的背后推动演变的力量仍是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于而今的咸国而言,一个封号已无多大意义。哪怕只有藩王,荡平天下一统江山,自己想加几个封号就加几个,谁还会在意别人说什么。

    翌日,百里燕并未去天子行辕觐见,而是一早去了卫国驻博源的馆驿,就停战一事摸摸卫国的底,但是派了刘伯勋前去行辕通报行程。

    卫国驻博源的使者是申通浩,两年前百里燕赴津业吊唁,与其有些交往。

    此人性格刚毅礼数周到,是卫王为彰显自己脸面,改善中原影响,刻意选派的文士,所以申通浩为人倒也正派,却也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

    此人原则性很强,是卫王派系的坚定维护者,所以要想收买他根本不可能,算计也要费些气力。

    其得到的命令与钟廷钟槐钟密冯子御四人得到的命令不应该完全一致,申通浩代表的是卫国利益,既然钟廷钟槐钟密已默许其独立,申通浩更多是将三人作为筹码。

    因此卫王给他的筹码与钟廷钟槐钟密三人手中的筹码是不一样的,因此三人独立的收益最终仍然绕不过申通浩与梁国交涉。

    待见到申通浩,作为敌国,其脸色自然也不好看,遂将百里燕堵在了馆驿之外。尽管如此,场面上的客套还是需要的。

    “本帅不请自来,还望申大人海涵呐。”

    “哼,永兴侯若是前来耀武扬威羞辱我国,就请回吧,本使恕不奉陪!”

    申通浩当面就下逐客令,百里燕不以为然,他说:

    “申大人误会啦,本侯此来是为两国说和而来,绝非耀武扬威羞辱贵国,还望申大人明鉴。”

    “既为说和,贵国先行退兵,在谈也不迟。”

    “为了两国情谊,本帅随时可以下令退兵,退兵后再谈也无妨。”

    申通浩闻讯吃了一惊,细想之下只以为百里燕是在讥讽与他:

    “你莫不是戏弄与我!”

    百里燕郑重说:

    “本帅一言九鼎绝无戏言,我国可以先退兵再和谈,具体细节需你我细谈,不知申大人意下如何。”

    “你此话当真?”

    申通浩追问,百里燕肯定说:

    “自然是真的,申大人不会就在此处于本帅明谈吧。”

    “那好,随我来。”

    申通浩引百里燕等人入内宅,地方明显要比咸国馆驿大得多,可见是梁国恶意怠慢咸国。

    :。:


………………………………

第1065章 伐交(7)

    待到内宅偏室落座,百里燕四下环顾后问申通浩:

    “申大人,贵府上没有隔墙耳吧。”

    “阁下可以放心,有何话尽可说。”

    “既如此,今日你我便开诚布公的协商和谈之事。作为此番战争起因,本侯不想赘述,贵国有贵国的难处,我国有我国的迫不得已,多说也无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