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田间地头已是绿绿油油,纵横的稻田涨势喜人,陈韵风虽是文人,耕作之事却也熟烂于心,乍见稻秧成片,心里也是吃了一惊:
“魏贤弟,为何此处稻秧长势如此旺盛。”
“哦,沤了些肥而已。”
百里燕轻描淡写道,陈韵风锁起眉头又问:
“此处稻苗远密于他处田亩,就此种长势,秋后收成少说四石稻米,约合三石精米,莫非魏贤弟也精于农事?”
“韵风兄果然见多识广。实不相瞒,此地本是荒地,肥力甚薄。若非改良伺秧插秧,施以农肥,难有今日长势。”
租下的五百亩地,多半都是无主的薄田,产量一石都不到,难以养家糊口,稍不当心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正因为土地肥力不足,所以农民多半不愿开垦。
以时下水稻并未普及育秧法插秧,种水稻种植仍旧以用翻地挖坑撒种子,然后直接灌水的种植法为主。
育秧插秧法能大大缩短稻米在田间的成熟周期,增加田间稻苗的密度,种子经过改良后,能将原本每年只能一季半的稻米,变为两季,两季半的稻米变成三季。
咸国北海郡的季候是介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长孙国国土多数位于热带,因此两年能五季水稻,三年能种八季,几乎是一年三季,北海郡如能采用更为先进的育秧插秧法,再改良种子,将来两年种五季水稻也没问题,而且亩产也要高得多。
但自中原育秧插秧法出现近百年来,迟迟无法普及,究其原因,一选是种问题,种子质量无法满足育秧成活率。
二是当下育秧插秧法远为成熟,一窝苗需要插八九株秧,成活率比翻地挖坑撒种还低,而且育秧的周期较长,加之历法不准,难以掌握节气和温度,老百姓多半不愿意浪费近一个月的时间用以育秧,更愿意花一个月时间,多耕几亩地,由此导致育秧插秧法无法大规模普及。
前些年赵逊受封之后,百里燕去过封地了解过耕作,一直在尝试改进育秧,如今新式育秧插秧法能达到每插一窝秧只需四株即可存活一两株的水准,既节省了种子,又提高了插秧密度,缩短了成熟周期。
除此之外,好的种子也很关键。通过获取良种,并开始初步的筛选和育种,育种提高秧苗质量的同时,百里燕又从广信城购入大量粪便,焚烧稻草制成稻草灰,将发酵后的粪便拌入稻草灰沤肥,以增加土地对磷、钾元素的摄入。
养殖的鸡鸭、猪牛产生的大量农肥,配合硝酸钾,也可用以作为补充肥料。
时下一亩肥田产量也不过三石,薄田只有一石,寡田还不到半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一石约合一百十多斤,一亩地百里燕粗略估算了一下,至少得有七百多平方,要比中国市目六百六十六平米一亩大。
理想状态下一个成年男子每季可耕种七八亩,七口之家合力最多二十亩,以薄田一石计,一年也就收两千多斤稻谷,折合精米一千四百多斤,若是一年两季水稻,收入则翻一倍。
缴纳正常税赋后,地方没有盘剥,勉强可以养活七口之家,余粮还能应付些油盐酱醋茶、布、肉食、农具铁器等必需品的支出。
而力大者一人一季最多能耕十田,打一千多斤稻谷,肥田则翻两三倍。牛耕推广后,家有耕牛者,两人可耕三十亩以上,其他加上人力的投入,还有余力耕作和参与其他劳动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
如屯垦村这般五百亩连片稻田,都收获三四石以上稻谷,即便放在广信城治下,也是不多见的,而四石还是保守估计。
若是遇上丰年,每亩五石都有可能,荒年也能有两至三石的收入。
纵使陈韵风见多识广,要在三个月内将五百亩薄田变成肥田,若非亲眼所见,他也不相信天下有此等神奇。
“贤弟,愚兄还有一事不明,还望贤弟指教。”陈韵风道,目光看着远处田间忙碌的身影。
“韵风兄请说。”
“这一亩地少说能打四石稻谷,刨开两成的税负,你为何只收一成地租。如此幸苦一年,岂非白干一场。”
“韵风兄真以为在下就只收一成地租?”
陈韵风更加不解,方才百里燕承认只收一成地租,这个时候又否认,陈韵风自然难以理解。只见百里燕挥手指了指远处鸭群说道:
“陈兄可见东边赶鸭人?”
“贤弟何意?”
“在下圈养了数头公猪,数十头母猪,鸡鸭各五千羽,秋后还要再养一百头猪,时下一斤毛猪肉六十文钱,一石猪肉约合七千多文钱,可换三石稻米。而一斤鸡鸭肉,略比猪肉便宜些。以肉食换取钱粮,岂非比强征佃户更合算。”
“嘶……如此说来,倒也是。只要将家畜贩至镇店,便能换得大量金银铜钱,再以铜钱购买佃户手中稻谷,亦或者以肉食交换,自取两便之。好,此法果然妙。只是,家畜仍需耗费大量稻谷,贤弟可曾考虑。”
“此事说来甚是简单,将鸡鸭刚入稻田水塘放养,鸡鸭自寻觅食,既能除虫,亦能饱食,不足之处施以少许稻谷即可。至于养猪,附近有小河,河中水草肥美,令人割来剁碎,辅以杂粮喂猪即可。”
………………………………
第126章 十石寒冰
不同于时下农民庄户散养家禽家畜,通过高效集中规模化养殖,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效率。
一万鸡鸭,鸡生蛋蛋生鸡,周而复始,不用半年可以增加两三倍数量,猪一年可以生两窝,每窝五到八只猪仔,第二年就能翻上几倍数量。
不过当下的猪不似现代化催出来的工业化养殖,三个月就出栏,当下的猪还是原生态猪种,没有改良,生长慢,需要一年至一年半才能出栏,加之粮食喂的少,长肉也就慢。
但即便如此,当养殖进入良性循环周期,肉类的收入十分可观。
而佃户自留的七成稻谷,除了养家糊口,还能折换成铜钱,用以购买诸如肉类、布匹、灯油、食盐等诸多生活物资。
只有劳动者手头富裕了,有钱购买其他商品,其他各行各业才能给带动起来。这个道理百里燕当然知道,但陈韵风受限与时代的认知和理念的制约,远想不到良性循环的经济产业链所能产生的长远收益。
时下农民都是依附于官府和权贵的佃户,每一亩的税负高达四五成以上,战时甚至达到七成。
以七口之家纯以人力耕地计算,一年至多耕种二十几亩田地,薄田一季也就打两千多斤的稻谷,抛去七成的税负,留给佃户的只有七百多斤的稻谷,约合五百斤不到的精米,按两季算也就是一千斤左右的粳米,对于一个七口之家,这点收成还不够的生计。
即便是广信公治下土地肥沃,亩产两石的中田地税赋也要五成,三石以上的肥田则要六成,老百姓勉强算得上温饱。陈韵风乍闻百里燕只要三成租税,自然难以理解。
走出田间,正值烈日当空,二人回到村中来到益草堂。
屯垦村的益草堂甚为简陋,茅草搭建的棚户,勉强可以住人。百里燕一直寻思着明年手头宽裕些,让刘家父子扩充些人手,开一个砖厂烧砖,既能解决建房问题,又能对外出售,一举两得。
夏日炎炎,陈韵风平日斯文惯了,很少从事体力劳动,一圈走下来,已是汗流浃背。
凉棚下让萧儿拎来一个瓦罐,里面装满了雪白的冰块,见此一幕,陈韵风顿是吃了一惊:
“这是……冰!”
“正是,想来韵风兄从未在北地见过如此寒冰吧。”
“这……”
一股凉意袭来,陈韵风相信绝不是幻觉,肯定是冰。
陈韵风此来一是一看百里燕三个月里究竟干什么了,二是为昨日醉香居百里燕卖冰一事。
广信城第一大财东秦翰与广信公姜闵非同一般,百里燕贸然去醉香居卖冰,姜闵自然不信。本以为是百里燕托大作假,不曾想白花花一坛寒冰,不容陈韵风否认。
想到这里,陈韵风问道:
“贤弟,这冰从何而来?”
百里燕神秘一笑,他道:
“韵风兄以为,一根寸银买十石寒冰,可值这个价?”
“贤弟是想卖冰?”陈韵风明知故问。
“正是。昨日进城刻意去了趟醉香居,在下以一锭金铤为质,与醉香居掌柜约赌。倘若我拿出十石寒冰,便以每日十石一根寸银的价格卖予他,韵风兄以为可值此价。”
“值,太值了。暑夜难熬,城中富户人家无不是费尽心思消暑纳凉,即便穷极心思,哪有寒冰消暑来的畅快。只是这寒冰如何才能运去广信城,贤弟可曾想过?”
“呵哈哈……”百里燕大笑:“在下自然有计。想那秦财东也是见多识广,他定也想不到我如何才能将这寒冰运去广信城。”
十石冰不过一千一百来斤,对于一个大户人家而言根本用不掉,消耗最大的还是公共消费场所和广信公府。只要用厚木板封以石膏,裹上棉被,用最原始的方法,再多的冰也能运到几十里外的广信城
中午简单用过便饭,陈韵风坐车赶忙回到广信公府,将屯垦村所见所闻详细道出:
“主公,魏贤卖冰一事绝非虚言,为此在下从魏贤手中弄来一石寒冰,还请主公过目。”
“当真?”姜闵不可置信说道。
“当真。魏贤将寒冰以石膏木板棉被包裹,即可防融化。途中一路颠簸,一石寒冰却纹丝不动。”
陈韵风令人将木箱抬入书房,隔着很远距离便已感到阵阵凉爽。打开被褥掀起木盖,可见一块雪白大冰躺在箱中。
“主公,如何。”陈韵风颇有些得意。
姜闵也是见多识广,冰也不是没见过,但在北地,却还从未见过冰。
“真乃神技也,可知魏贤从何处获得寒冰。”姜闵伸手去摸,一阵寒意涌上心头。
“此事倒未曾听他说起,但魏贤之才绝非浪得虚名,在下以为,广信城各村也当推行减赋养民之策,如此才可积蓄更多民力物力,为主公所用。”
“赋税一事当从长计议,孤自有主张。你方才说,魏贤愿以十石一根寸银的价格出售寒冰?”
“正是,十石一根寸银,算起来很是便宜。以公府内宅用度,即便一日十二时辰,十石寒冰也是绰绰有余。”
“嗯,你去知会内府,明日去屯垦村向魏贤购买十石寒冰,用以公府解暑。”
“诺!”
随后姜闵命人将冰凿碎,一部分送往正室何氏屋中,一部分送去了女儿姜蓉房中,留下几十斤继续存在书房,慢慢享用。
婢女将碎冰块盛入大缸之中,由仆役抬进了姜蓉小院。姜蓉刚从城东回府,正是大汗淋漓,换下男装,穿回女装,正欲前往小池塘乘风纳凉,此时游廊中迎面走来婢女与两个仆役,仆役抬着口缸,不等凑近,一股寒意顿时袭来,愣是让姜蓉大吃一惊。
“这是何物?”姜蓉见识不及姜闵、陈韵风等人,见到冰块一时间还不知为何物。
婢女上前说道:
“回郡主,是老爷弄来的消暑寒冰,让奴婢给郡主送来。”
“寒冰!”
姜蓉吃惊的竖起了眉毛,心中的凉爽和惬意此刻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这大热的天哪儿来的冰,更何况广信城冬天连雪都不下,怎可能有冰。但是这舒爽的感觉不是假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冰?
姜蓉这时又问:
“可知父亲从何处弄来?”
“女婢不知。”
“哦……”
姜蓉此时在想,这要是只爽一次就没劲了,要是天天能这么爽该多好。
第二天天不亮,百里燕组织人手将冰装入已经打好的一只只石膏木柜,用棉被裹好后装上平板大车,准备拉去醉香居。临走时与萧儿吩咐说道:
“萧儿,今日若是公府来人买冰,便照价卖给公府十石寒冰,切记只可卖十石,不可多。”
“公府是大户人家,多卖十石又何妨,反正冰窖里多着呢。”萧儿任性说道。
“制冰不易,时下咱只有五十石存货,公府用不了十石寒冰,卖多了反而容易断货。”
冰窖是当初挖池塘时一起开挖的工程,可以存储两百石左右的冰块,当下人手不够,产量有限,冰窖只有五十石的存冰,一天就卖三十石,一天时间也补不回三十石的冰。一天卖二十石,已经是每天生产的极限。
以广信公府的开销,没有重特大宴请,十石冰根本用不掉,多余的可以存在冰窖内。倒是醉香居是公共场所,用冰量极大,十石肯定不够。
马车天不亮从屯垦村出发,赶到广信城已经巳时,一路来到醉香居,当日那王掌柜正在柜上结账。车停店外,百里燕径自而入,略施一礼道:
“王掌柜。”
王掌柜循声望去,登时眼前一亮:
“呦,客官,您来啦。”
“货已经送到,还请王掌柜验看验看。”
“是嘛,在下已将此事与秦财东说过,秦财东说了,只要客官能弄来寒冰,就一根寸银十石寒冰。不知客官贵姓啊。”
“在下姓魏,还请王掌柜验货吧。”
王掌柜此时往外看了两眼,街上已经有人好奇围观,见此状,他道:
“这样,魏先生将马车赶到小店后院之内,我呀,在那儿等你。”
醉香居后院位于灶房的南边,是醉香居的后门和堆放杂物的地方,周围闲杂人等较少,平时卸货装货都由后院进出,以免正门进进出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将车赶至醉香居后院,王掌柜与几个伙计已经等候在此。
十石寒冰分别装在十个石膏木柜之内,百里燕随便打开一口木柜,白花花的寒气喷涌而出,愣是让王掌柜等人吃了一惊:
“果真是寒物啊……”王掌柜赞口不绝,一干杂役也是叹为观止。
这时百里燕得意说道:
“王掌柜,此处共计十口木柜,内装一石寒冰一块,毛重略有出入,还望王掌柜见谅。”
“那是那是,此物来之不易,怎能没有出入。”王掌柜眼冒精光搓了搓手,从袖袋内掏出一锭金铤和一根寸银:“魏先生,这是阁下当日质押小店的金锭,这是购买十石寒冰的寸银,您且收好。”
百里燕收下金银,王掌柜随机组织杂役将十口木柜卸下大车,将冰块倒出之后迅速拖进了室内待用。
钱货两清,百里燕赶车大车离开醉香居前去西市。此时后院屋中十块大冰静静躺在地上,王掌柜与杂役踪迹全无,姜闵与另一紫缎直裾中年男子从楼上缓步走下,面对地上十石寒冰,中年男子说道:
“姜公,方才那青年便是魏贤吧。”
“正是他,当年江东四败韩合的便是他。”姜闵口气颇有些得意。
二人来到一楼地面,中年男子伸手摸了摸冰块,疑惑不解说道:
“真是怪哉,此子究竟如何弄来这么些寒冰,莫非真能化腐朽为神奇不成。”
姜闵不以为然说道:
“秦兄,此等奇技虽难得一见,却无益于你我共谋之事。”
“但眼下时机尚未成熟,姜亥的眼线正在私下活动,还是不要贸然行事为好啊。”
……
(本章完)
………………………………
第127章 警讯
杀死二人,百里燕(既魏贤)双手执剑,王砺看去另外五人令道:
“你们俩,上!”
二人得令杀出,尚未稳住阵脚,不知何来一道寒光袭来,冲杀最前男子胸口猛是一凉,一柄利剑穿胸,那是被百里燕左手掷出的铁剑一剑刺入的胸膛。
一旁王砺不禁脊背发凉,心中一股恶寒:“好厉害的掷枪术,当真是小看了他。”
王砺并不知道塞骞善于投枪,方才见百里燕强掷铁剑奇准无比,恍然明白塞骞还有不为人知的杀手锏。
一剑刺杀一人,另一男子猛是向后推了一步,原本单手握着的剑,下刻改成了双手握剑,这种握剑方式并不多见。不是异常紧张失措,便是剑术另有玄机。
剑不是直刀、陌刀,更不是大刀,格杀以刺为主,砍并不适合剑锋,只能作为辅助格杀技能。
剑通常都较为轻便,即便是青铜剑,比重高于铁剑,但是重心靠后,单手持剑更加有利。改用双手,反而不利于较为细长的铁剑发挥其刺杀功能。
男子双手握剑挥砍来,距离尚在半步之外,剑尖却已到跟前,寒冷的阴风浮面而过,冷不丁让人脊背一凉。
百里燕意识到男子所持铁剑长度少说一米开外,而普通的铁剑剑刃长不会超过三尺,青铜剑更短。
难怪要以双手持剑,重心和重量与普通铁剑差别甚大,与其说是剑,不如说是重剑。
一剑扫空,男子收剑再刺,百里燕向后跃出,身体往左错开让过,男子一剑再度刺空,不等站定,男子横着剑再度来袭来,直逼喉管。
剑锋眼看已经杀到,百里燕执剑朝天送出一剑,一阵火花四溅,金铁交错下,右臂震的发麻。男子双手持剑力气惊人,加之剑的份量异于其他兵器,这一砍愣是让他暴退两步险些栽倒。
“好厉害的重剑。”
心头暗惊,百里燕恍然想起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格斗拼杀多半都是双手持握重剑挥砍杀人。此人剑法也是以挥砍为主,丝毫不当作剑在用。
想到这里,他又向后退了一步,然后向右挪动脚步,围着男子顺时针兜圈。
男子重剑过长过重,刺杀非常不便于收剑,挥砍虽然势大力猛,惯性却很大。做顺势针运动,正好是他右手挥砍的反向方向,如此便可抵消相当一部分的杀伤力,进而将他击杀。
百里燕脚下不停挪动,男子数度向右挥剑全部落空,周旋之下男子已经气喘吁吁,剑尖略有垂落之势。
见机成熟,百里燕箭步一跃故作刺杀动作,男子挥剑来砍,不料百里燕虚晃一剑反又躲开,不等男子收住杀势,百里燕再度从右刺来,男子一剑格挡,反手挥砍一剑,又被百里燕躲开。
几次反复拉锯佯攻,男子疲于应付,终于体力不支,剑尖垂势显露端倪,见此良机百里燕一跃而起,跳出两尺多高,凌空全力送出一剑。
男子气力耗损,剑尖本已垂下一尺多,百里燕腾空刺来一剑,男子不急挺剑格挡,刚想往后退出一步,噗!一剑已经刺透胸腔,随着百里燕体重压来,剑尖刺破胸膛透出后背,死死将男子压倒在地一命呜呼。
见此一幕,王砺掌心满是细密汗珠,额头豆大的汗珠滚落面颊,看去剩下三人,王砺低沉着喉咙喝到:
“都给我上!”
三人得令,各自看去一眼,目中充满了疑惑,他们甚至在想,为何不干脆八人一起杀出结果了对方,反而要一波一波的白白送死。
想不了那么许多,三人联袂出手再度杀向百里燕。
岂料刚刚杀出两步,王砺一剑从后刺死一人,一声惨叫令剩下二人始料未及,不等震惊中回魂,王砺抽剑砍去另一男子,防备不及,男子胸口一剑割开,鲜血立时喷涌而出。
“王砺,你……”
“你等家人我将代为抚养,绝不背弃,放心去吧。”
话音落下,男子错愕看向王砺,颤抖中倒伏在地,仅剩最后一人也被百里燕背后一剑刺死。
血腥弥漫空气,百里燕捡起一支火把,火光照亮了王砺那张充满矛盾的脸:
“为何助我。”
“为了我妹妹。”王砺平静说道,收起了佩剑。
“但即便是你父亲,在晋王面前也不得不选择杀我灭口,你就不怕欺君吗。”
“我父亲本意也不想杀你,事后得知你在江东出逃,我便知道父亲是有意纵你离去而未追杀,倘若真要抓你,魏旦战死后,撒出两万骑兵捉拿你并非难事。”
“那你回去如何向晋王交代。”
“此事不用你操心,我自有办法。倒是你,我不杀你,并不意味他人不会杀你。比之当年,你样貌虽有变化,但骗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你以魏贤身份苟且于世,晋国依然不会放过你。好自为之吧,但愿有朝一日不会刀兵相见。”
王砺转身将去,百里燕突然喊了一声,眼中噙着泪。
“王砺!”
“何事。”
“替我,照顾好蕊娘。”
“你还想再见她。”
“如果还有机会的话……”
百里燕攥了攥拳,心里的酸水掀起滔天巨浪,看着王砺消失的背影,脑海中满是王蕊的脸庞。
捡起地上散落的刀剑,赶着马车往回走,回到屯垦村已经是第二天凌晨。第二天一早,城南三里地界发现九具尸体的消息传到广信公府,姜闵闻讯立时吃了一惊。
“主公,其中七人刺客打扮像是一伙,另外二人像是普通百姓,都是被剑刃所杀,但是兵器却不见了。”王九道。
姜闵眉头紧锁:
“那是这两伙人相杀?”
“好像也不像。若是两伙人相杀,另一波怎就死了两个。而且百姓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