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大明当老师-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当籍贯登记在册后,是要从原住地调集信息对照,如果有对不上的地方,不仅会受到杖责,还会被发配原地,严重的甚至坐牢都有可能。
………………………………

第43章 忧愁不已的弘治

    半日后,近黄昏。

    徐鹏举扭了扭酸涩的手腕,将记录好的册子递给了杜慎。

    “师尊,所有流民都以登记完毕。”

    “干得不错!”

    杜慎接过册子,赞许了一声,郑重的将册子收好。

    这东西得妥善保管,不能有差错。

    登记在册的流民,并非都是来自一地,而是许多地区的流民汇聚在一起,连同村的人都没有,甚至就连那些幼童,都是和各自的父母走散,汇聚到队伍中的。

    一本册子很轻,但它背后的沉淀着的,却是悲痛的事实。

    天灾人祸,流荡千里,尸横遍野的人间惨剧,并不只浮现在文字上。

    杜慎每每想到这,都觉得心情非常沉重,好半会儿的功夫,他才缓了过来,继而走到流民们的面前,伸出双手示意他们看过来。

    所谓衣食住行,前面俩已经解决,剩下的就是吃和住了。

    他沉吟片刻,道:“诸位也看到了,这书院是我的,但它并未建成,不能住人,所以可能要暂时委屈诸位一番。”

    流民们毫无芥蒂,对他们来说杜慎先生能给口饭吃,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又把安置的问题解决,这是天大的恩情,怎么可能会觉得委屈。

    当即,刘全便代替流民们道:“先生如此待我等,怎会觉得委屈,我等什么苦没吃过,不是身娇肉贵的主,况且有了新衣,和衣而睡便可。”

    杜慎否定道:“话虽如此,可现在天气渐冷,况且北方昼夜温差较大,若是让你们再感染风寒,那就麻烦了。”

    说着,杜慎向张灏招了招手,然后问道:“前些日子盖大棚的那些竹竿和茅草应该没用完吧!”

    张灏想了想,摇头道:“回师尊的话,并未用完,听师尊的意思,是要先搭建一些简易的棚子用来住人?”

    跟着自家师尊这么久,他已经能领会到杜慎的想法,因此反应很迅速。

    杜慎眼中露出满意之色:“不错,正是如此。”

    大徒弟是越来越让人赞叹,和之前的傻憨憨判若两人。

    刘全听到师徒两人的对话,感激道:“既然如此,那我等这就着手搭建棚子,不让先生太过费心。”

    杜慎也累了半天,便答应道:“你们自己动手也行,只是要记住,棚子只是暂时委身之所,无须重视,能遮风挡雨就行。”

    刘全记在心中,回道:“请先生放心,我已经知晓先生的意思。”

    杜慎没有继续接话,直接让赵秀带着流民去搬来茅草等物,教他们在书院附近的平地上,搭建简易棚子,以做休息。

    ……

    深夜。

    皇宫偏殿内,灯光闪烁。

    弘治皇帝并未休息,他穿着便服,和徐浦,刘健,马东阳,谢迁四位内阁大臣,正在商讨关于流民的事。

    从南方等地送上来的奏折看,洪灾波及的范围很大,光是能查到的就有近十万流民流窜在北方各地,而查不到的可能更多。

    每每想到大明的百姓因为洪灾,而流窜千里,饿死他乡,弘治皇帝就十分心痛,既自责又不甘。

    对家庭,他这辈子就娶了张皇后一个女人,使得后宫和谐,不曾有过纷争。

    对朝政,他在早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朝,设在晚上。

    对大明,他扪心自问算得上是爱民如子,操心劳累,身体一年比一年差。

    可如此勤政爱民,却换来的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

    弘治皇帝本以为北方鞑靼被杜慎献上的计策牵制,短时间内不会有精力关注大明,可以就此休养生息,发展一段时间。

    甚至,他还在设想,有朝一日能蓄养精兵,痛击鞑靼,将其彻底消灭已报土木堡事变之仇。

    可还没等他励精图治,大明境内就闹出了这么多麻烦事。

    “唉……”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忍不住向徐浦发问:“朕曾听闻,若有昏君当道,天降大祸,如今南方洪灾四起,莫非朕真是昏君不成?”

    “陛下爱民如子,怎会是昏君。”徐浦说话间,咳嗽不止,这两日偶感风寒,他觉得自己越来越老了。

    “陛下多虑了,在大明百姓心中,陛下绝对是明君。”刘健的话真心实意,对于弘治皇帝,满朝文武都没有任何挑剔的地方,这却是是一位好皇帝。

    弘治皇帝摆摆手,眼睛里满是血丝,疲惫的道:“不提这些了,关于直隶等地流民的安置情况,进行的如何了?”

    马东阳拱手道:“启禀陛下,赈灾银两都已经拨了下去,且臣以令当地大臣调集粮食,想必流民们已经喝上粥了。”

    谢迁却有些忧愁,他叹气道:“话虽如此,但那么多张嘴,这一日消耗的粮食就不是个小数目,得赶紧想办法安置流民才行。”

    此话一出,君臣们都怔住了,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

    安置流民说出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

    每个地方的人口和土地都是相对的,流民们众多,贸然安置会造成大麻烦。

    打个比方说,直隶人口有十万,每人十亩地勉强能生活,每年流通的银两和人口土地以及当地的产业对等。

    可如果在这个基数上新加入一万人,这就不一样了,首先他们是外来人口,除非有一技之长,否则在当地不会找到能维持生计的行当,也就是说最适合他们的便是种地。

    但如果让他们种地,就得把现有的土地分配出去,可这样一来当地的百姓就会陷入尴尬的局面。

    地不够用!

    并且,土地在封建时期,并非是国有,而是掌握在农民和乡绅的手里,让他们平白分出来,基本不可能。

    可开拓新的土地,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大明发展了那么多年,并且再往前数有几十个朝代,千百年来这片大地上适合耕种的土地早就被人开垦的差不多了。

    而人迹罕至的地区土地虽然多,但是要把流民安置过去,所消耗的财力物力非常巨大,根本折腾不起。

    想到这,弘治皇帝呢喃自语道:“莫非真的就没有妥善安置流民的办法?”

    徐浦摇头道:“一时半会恐怕没有。”

    刘健也摇了摇头道:“或许只能将他们返送回乡。”

    弘治皇帝闭上眼,返送回乡所耗费的钱财也不少,只能说是下下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

    他忧愁不已。

    如果是前几年,大明的国库还算充裕,北方没有遭遇大旱,能将流民安置妥当,但现如今却心有余力不足。

    此乃朕之过也……

    他心中自责。
………………………………

第44章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 

    弘治皇帝的忧愁,徐浦等人暂时是没办法解决了。

    并不是他们无能,而是大明的国情如此,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国力充裕,近十万流民而已,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

    地不够出钱开垦,人不够花钱雇人,总会有办法。

    可现如今,一切都只能想想。

    弘治皇帝一愁莫展,徐浦等人更是止不住的叹气。

    身为内阁大臣,却不能为君分忧,实乃大过也。

    这时,传令的太监走了进来,躬身行礼。

    “陛下,太子称有要事觐见。”

    弘治皇帝皱眉,他还在思索如何安置流民,突然被打扰,颇有些心烦。

    “太子能有何要事,朕要与几位大臣商谈国事,告诉他,不见。”

    传令太监为难道:“可是陛下,太子自称能安置流民的问题,说必须得见陛下一面。”

    弘治皇帝面色更难看了。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太子朱厚照尚且年幼,不通朝政不问世事,他能解决安置流民的问题?

    用屁股想也不可能啊!

    定是有人怂恿,误了我儿!

    想到这,弘治皇帝冷哼一声,道:“让他进来,朕倒要看看太子有何手段!”

    他正为流民之事愁的不能自己,这时候朱厚照蹦出来火上浇油,如果不说出个所以然来,定要将他吊起来打。

    传令太监退下,不一会儿的功夫,朱厚照就走了进来。

    朱厚照最近很不爽,也不知道是不是杨廷和那老东西,知道自己另拜了杜慎先生为师,生怕太子被拐跑,整天都监督着他,一刻都不曾放松。

    连带着朱厚照去杜慎哪里的次数都少了很多,止步与宫中。

    幸好刘瑾那厮不受影响,能和几个师兄长来往。

    今日他本来在养心殿陪在生母张皇后身边,正苦恼如何去杜家村,不曾想刘瑾带来了一个消息。

    一伙流民来到了杜家村,被杜慎安置了下来。

    他虽然年幼,但聪慧过人,再联想到弘治皇帝近来苦恼于安置直隶等地的流民一事,便冒出了个大胆的想法。

    因此,也就有了刚刚的一幕。

    朱厚照趾高气昂,阔步走进殿内,两眼一扫,却看到了徐浦等人,下意识的缩了缩脑袋。

    无他!

    这几个老东西平常没少说他顽劣,而且是讲师杨廷和的前辈,关系莫逆。

    要是被他们看出点什么,再和杨廷和一说,那自己不就更苦逼了!

    朱厚照眼观鼻鼻观心,不敢乖张,赶紧行礼道:“儿臣见过父皇,见过几位大臣。”

    徐浦含笑点头,以他的身份和年纪,就算是太子也无需还礼。

    刘健等人却不敢托大,纷纷欠了欠身,毕竟这是未来的少君,如果他们活的够久的话,便是朱厚照的臣子。

    弘治皇帝见朱厚照行为举止并无出格之处,神色稍缓,这逆子总算是有点长进,不像以前,行事乖张,目无法纪。

    他挥手令人赐座,然后淡淡说道:“朕听闻太子直言有安置流民之策,可有此事啊。”

    显然,他还是有些耿耿于怀。

    朱厚照咽了口唾沫,赶紧道:“启禀父皇,却有此事,不过计策和儿臣关系不大,是儿臣的老师杜慎先生想出来的。”

    此话一出,徐浦等人侧目过来,神色复杂中夹带着期许。

    如果说事因太子,他们并不放在心上。

    毕竟太子今年才多大?

    十二岁而已!

    这个年级的孩子,就算天生早慧,也不可能有如此惊人之姿。

    但若是杜慎……

    那就不得不听听了。

    杜慎有大才,这是大明百官公认的,甚至徐浦等人还知道,那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是他发明的,只不过影响太大,故而陛下才秘而不宣。

    弘治皇帝也认真了起来,自语道:“杜慎先生么,如果是他的话,或许还真有办法……”

    说罢!

    他冷冷地看向朱厚照:“此事事关重大,为何拖到现在!”

    朱厚照傻眼了,他也不想拖啊,还指望接着此事经常去私塾听讲呢。

    当然,这话肯定是不可能说出来的,不然的话,按照他这父皇的性格,一顿毒打肯定是少不了的。

    朱厚照怂了,毫无节操的将刘瑾出卖,直言都是从他那儿听到的。

    不说还好,他这一说,弘治皇帝脸色虽然不变,眼神却更加危险了。

    嘴里说不出半句实话,云里来雾里去,这还是一国少君吗?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看来还是得打啊!

    自从上次校阅之事过去,他私下里曾经找张懋交流过经验,据说其子张灏之所以蜕变成现在这样,除了和杜慎有关外,与家教也有关。

    并且,张懋透露,在他的书房里藏着上百根柳木鞭子……

    这一刻,弘治皇帝思绪飞舞,开始考虑太子之所以这么不争气,或许就是因为鞭子太少,打的不够疼。

    弘治皇帝盯着朱厚照,让后者心里直发毛,许久才移开了目光,宣令道:“带刘瑾进来!”

    传令太监丝毫不敢怠。

    不一会儿的功夫,刘瑾就到了殿内。

    他两股战战,先是行了大礼,然后便一五一十的道了过来。

    然而弘治皇帝听完,却露出了失望之色,连带着对朱厚照都没了好脸色。

    杜慎所做,虽然确实安置流民的好办法,但放在直隶等地,却不能适用,因为那里的流民太多,根本没有足够能讨生活的行当安置他们。

    且,施粥,给钱,安家立业的办法放在百人不到的流民中,算是非常高明。

    可当人数上万,甚至十万后,就显得太过粗暴简陋。

    良久!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摇头道:“朕不能用也。”

    徐浦等人也低头叹息,他们是看出来了,这办法根本不可能是杜慎献出来的,以杜慎的才能不会想不到直隶等地的情况,多半是太子自己意动罢了。

    “太子下去吧!”

    弘治皇帝摆了摆手,他已经开始思考御书房里,究竟哪里能放下上百根鞭子,或许应该再向张懋请教请教才行。

    朱厚照虽然不知道他爹的念头,但看众人都目露失望,顿时急眼了。

    “父皇这是何意,老师的办法不行吗?”

    弘治皇帝深深看了一眼朱厚照,到底是自己的儿子,日后的少君,自己这个当爹的不能不引导。

    他耐心解释道:“非是不行,而是不用,直隶等地流民近十万,若是按照此法,不出片刻就会发生动乱,如何能用?”

    朱厚照头铁,坚持自己的观点:“儿臣不觉得!”

    弘治皇帝冷笑不止,儿子敢跟老子对着干了!

    他面不改色的道:“今日有些晚了,众卿且先下去吧!”

    徐浦等人何其人精,眯了咪眼睛,起身告退。

    这时候,朱厚照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左右四顾,就连刘瑾那厮都要离开,他哪里还不知道闯祸了。

    朱厚照立马怂了,谄笑起来:“那个,父皇,儿臣也下去了。”

    弘治皇帝微笑道:“不,你留下。”
………………………………

第45章 宣杜慎觐见

    次日。

    早朝上,也不知怎得。

    百官们惊讶的发现,向来勤政的陛下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倦意,这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不过,再联想到近来陛下为流民之事发愁,百官纷纷露出了然之色。

    唯独徐浦等人露出心照不宣的淡笑,昨夜刚退出偏殿,便听到殿内传来了太子的惨叫声,按照他们对这位陛下的了解,陛下之所以如此疲倦,肯定是和此事有关。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昨夜弘治皇帝是真的怒了,按照以往的流程,象征性的抽一顿就得了,可太子却死不悔改,没办法,他只好加大力度,连使了好几年的鞭子都抽断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所获,起码现在宫内有一大批太监正在加紧赶制,按照一百根的规模去制作柳木软鞭。

    但到底是年纪大了,只抽了太子大半夜,弘治皇帝就觉得身子有点扛不住。

    这不!

    早朝上他都昏昏欲睡,若不是心念着安置流民之事,早就睡过去了。

    “众位爱卿,如今几日过去,可有安置直隶等地流民之策?”

    弘治皇帝打了个哈欠,并不是他不相信杜慎,只是事关重大,不能不重视。

    太和殿下。

    百官们各抒己见。

    只是能派上用场的却没有一个,大部分人的想法还是:将流民返送回乡,省的对北方造成太大压力。

    这时候,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他朗声道:“启禀陛下,臣有一计,可安流民生计。”

    弘治皇帝听到这话,打起了精神:“卿讲。”

    这名官员显然是打过腹稿的,他语句清晰的道:“流民之患,无外乎无地,无粮,无以生计,故臣以为,陛下可下旨,广购土地,熬敛谷粮,使流民有地耕,使流民有粮吃,待到明年粮食收获,流民自然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此计一出,百官之中有赞同之人也跟着喝道:“此计确实不错,请陛下采纳。”

    更有甚者道:“为安民之计也!”

    弘治皇帝皱眉,瞬间理解了此人之意。

    你流民不是没地种么?那朝廷就花钱买地给你们种,等到来年粮食收成了,你们就能生存下来,至于担心收成之前会不会饿死?

    这不叫事,朝廷出钱买粮食给你们吃!

    弘治皇帝面色平淡,看着这名官员,突然笑了笑道:“朕没记错的话,卿似乎是六年前中举的进士出身?名为孙立民!先在户部任职吧!”

    孙利民宠辱不惊的道:“正是臣。”

    弘治皇帝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心中却非常愤怒。

    他如何不知道对方是谁?

    锦衣卫遍布大明境内,只要他想,甚至连臣子们吃的是什么,是咸是淡都清清楚楚。

    这孙利民名字里虽然带着利民二字,可献出来的计策却根本没有一点利民之处。

    买谁的地?

    当然是直隶等地乡绅的地!

    买谁的粮?

    自然也是乡绅手中的粮!

    因为只有就地买粮,才能顾的过来,若是从其他等地调集,就算是走水路,耗费的财力也是数倍以上,根本得不偿失!

    弘治皇帝甚至不用想都知道,如果真的采纳此人的办法,那些乡绅们就敢把土地粮食卖出天价来!

    看来这孙立民,身后站着的直隶乡绅不少啊……

    想到这!

    弘治皇帝眼眸低垂,扫过孙立明,又将刚刚那些附和的人记在心里,然后他打了个哈欠,故作困乏道:“朕近来日夜思索流民之事,顿觉困乏,且不能识此法可行,诸位爱卿且先商议,待朕养神片刻,振作精神后再商讨。”

    能当皇帝的,哪有简单的,尤其是弘治皇帝,自幼历经磨难,心如明镜。

    不拒绝,不采纳!

    一句话就把这个皮球又踹了回去。

    而且理由还十分充分,太困了,没法分辨好坏,你们先商量着,朕先缓缓再看。

    孙立民不知道自家底细都已经被弘治皇帝猜的八九不离十,他联合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官员,和百官们热切讨论了起来。

    只是一朝之臣,山头林立,有身后站着乡绅的,自然也有站着弘治皇帝的。

    比如说武勋们,比如说四位内阁大臣。

    他们牢牢的站在弘治皇帝这边,这么多年的君臣之交,哪能不知道弘治皇帝的想法,向着孙立民等人全方位开火,争辩的是面红耳赤。

    明朝的文臣有一点很牛逼,嘴炮功夫贼强,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洗成黑的!

    经徐浦,刘健等人这么掺和,百官中竟然大部分人都开始反对这个办法,哪怕他确实可行。

    这时候,弘治皇帝“很巧”的醒过来了,他深吸一口气,振作精神道:“众卿家商议的如何了?”

    孙立民抢先说道:“臣以为,臣之计策,乃是安民之计,陛下请为臣做主啊!”

    弘治皇帝面露歉意:“朕刚刚一觉睡过,却有些忘了,卿可再讲一遍!”

    孙立民大喜,便要再次开口。

    然而徐浦根本不给他机会,打断道:“启禀陛下,此计不妥,国库并不充裕,此计劳民伤财,不能行也。”

    他快要致仕,若是能在临走前再为陛下分忧,这辈子的抱负也算是圆满了。

    接着!

    张懋也淡淡道:“臣以为,徐首辅之言,颇有道理,此计不可用也。”

    弘治皇帝叹息:“朕甚是失望。”

    百官们纷纷鞠躬请罪:“未能替陛下分忧,此乃臣等之过。”

    弘治皇帝又道:“卿等可还有良策?”

    孙立民张了张口,可这次他怎么也说不出了,刚说完不能分忧,这会儿再次声张,让百官如何看他?

    一时间,太和殿内罕见的安静了起来,无人再次声张。

    “若无他事,便散朝吧!”

    弘治皇帝挥了挥手,似乎颇为无奈。

    同时,他心中警起,朝中百官众多,可真能派上用场的真不多,而且许多背后势力错综复杂,就算是他也颇为头疼,只能徐徐图之,虚伪与蛇。

    莫非,朕真的要让杜慎掺和这趟浑水不成?

    很显然……

    昨夜,他之所以会说出那番话,一是因为,办法的确不是杜慎为直隶等地流民想出来的,二也是存了保护之意,大明能人何其多,为朕所依者寥寥无几,何其悲也!

    弘治皇帝胸中激荡,走到御书房门口的时候,他面色一沉,做下决定!

    “来人,请四位内阁大臣,英国公,魏国公,忻城伯以及杜慎,来御书房觐见”
………………………………

第46章 毫无节操杜老师 

    来到御书房后,杜慎还有点恶心。

    他到京城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来都是骑驴,慢慢悠悠从不着急。

    可这次陛下召见,他只能坐着马车,一路颠簸别提多酸爽。

    因此,刚走进御书房,杜慎还没来得及向弘治皇帝请安,就一阵干呕,差点吐了出来。

    弘治皇帝嘴角猛抽,眉头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